7.变质岩区调方法(2013.12.12)
【实用】第十四章变 质 岩 区 构 造 分 析PPT文档
三、多次变形,出现构造叠加和置换 以及复杂的叠加褶皱
(一)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பைடு நூலகம்形而产生的复 合现象。既可是两期完全不同的构造事件叠加,也可是 同一构造过程递进变形的叠加。叠加主要表现在褶皱的 叠加和面理的叠加,此外叠加亦发生在断裂等构造上。
(二)构造置换:岩石中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 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最常见的构造 置换就是层理在变形过程中被新生面理所置换。
构造年代学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动力学机制 区域演化模式
构造解析
构造解析:对一个露头或一个区域所有构造的 描述和解释。
即:通过对所有构造现象的分析研究而对研究区 所有构造之间的时空和成关系提出一个系 通认识,并对其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
所以:构造解析包括对各种构造(如面状线状构 造)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的地质观察、 描述和分析。
第六章:线理
(二)线理 §1小型线理 一、擦痕 二、矿物线理 1、拉伸线理,2、矿物生长线理,3、压力影构造, 3、 褶纹线理, 4、面交线理
§2 大型线理 -、褶皱的枢纽 二、布丁(石香肠)构造 三、窗棂构造 四、杆状构造 五、铅笔构造
§3 测量与意义 一、 测量 二、 意义
第十三章二:、韧韧性性剪变切形带,韧性剪切带发育
流程
1. 地质填图 2. 宏观地质解析 3. 显微构造分析 4. 裂隙分析 5. 应变分析 6. 年代学分析
制分析判明变形期次,确定构造序列。
(四)叠加褶皱,参考第七章
§3 韧性剪切带的识别 2)韧性变形,韧性剪切带发育 通过几何、运动学和变形条件和机制分析判明变形期次,确定构造序列。 3.晚期阶段:完全置换使层理(S0 )完全破坏,原岩性单位与新生面理(S1)几乎完全平行(D)。 四、S-C面理,五、矿物条带斜交面理,六、伸展褶劈理, 1.早期阶段:原始层理S0发生褶皱,褶皱越来越紧闭形成相似褶皱,产生轴面面理(A、B)。 构造解析:对一个露头或一个区域所有构造的 一、发育透入性构造,即岩石一般具有面理和线理,原生构造被改造、层理不易辨认 区域变质岩区的基本特征是变形与变质作用的 1、拉伸线理,2、矿物生长线理,3、压力影构造, 置换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
第五章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及产出特点一、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经受变质的原岩包括沉积岩、火成岩以及曾变质过的岩石。
地壳中先成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的矿物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造与转变叫变质作用。
最主要的变质作用有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3种类型。
把变质岩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分为区域变质岩类、热接触变质岩类、接触交代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气液变质岩类、冲击变质岩类。
上述各类中,区域变质岩出露面积最大,约占大陆面积的18%。
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由火成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特征及产出特点1.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的最大特征是继承性与新生性共存。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在基本没有发生交代作用的情况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取决于岩石的变质程度;变质岩具有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和产出位态的多样性,因而地层单位系统也具有多重性;变质改造有多期性和多阶段性,变质岩的产出具有多层次叠加性。
a-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成层有序);b-矽线石石英岩(成层无序);c-深熔片麻岩(块状无序)图5—1 “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的形成(据杨振升,1988)a一早期顺层剪切变形的变质地层遭受后期强烈地褶皱和纵向构造置换改造的结果,早期地层的层序由新到老依次为:①大理岩;②透辉变粒岩;③石墨片麻岩;④石榴黑云片麻岩;⑤麻粒岩b一假单斜岩层剖面可能出现的“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层序:I一由麻粒岩夹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夹层”组合;Ⅱ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和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其中的透辉变粒岩薄层可能被忽视;Ⅲ一由麻粒岩与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Ⅳ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石墨片麻岩、透辉变粒岩、大理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V一由透辉变粒岩、石墨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变质岩的产出特点,取决于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特别是岩石的变质程度、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构造的改造等多个方面。
变质岩区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图 3-4 片麻岩
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图 3-5 眼球状片麻岩(通常出现在剪切带中)
5.糜棱岩(具有糜棱构造)
可按成分或变形程度做进一步划分.例如 长英质糜棱岩; 云母质糜棱岩; 角闪质糜棱岩; 钙质糜棱岩等.
6.碎裂岩(具有碎裂构造)
可按碎裂程度做进一步划分为:
区 域 变 质 作 用 的 图 解
P-T
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二、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根据构造和矿物组合将变质岩划分为两个系列; 13个基本术语.
(一)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该系列有六个岩石基本名称: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碎裂岩
(二)以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该系列有七个岩石基本名称: 石英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超铁镁质岩、混合岩
(2)绿片岩
矿物组成: 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角闪石,钠长石,石英.. 岩石类型: 绿泥片岩, 阳起片岩等.
3.片岩
(3)蓝闪片岩:矿物组成: 蓝闪石、钠长石、石英等.
岩石类型: 蓝闪片岩、蓝闪钠长片岩等 (高压变质带的标志,通常出现在洋壳俯冲带中)
(4)石英片岩:矿物组成: 石英(>50%)、云母(>30%)等.
第二部分、变质岩的填图
变质岩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的特点决定 了变质岩填图的特点 1、要参照沉积岩和岩浆岩地区的填图 方法进行填图 2、要根据变质岩是经变质变形改造的 特点用变质岩区的方法进行填图
一、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选择
1、很低级变质岩地区-采用沉积岩的 填图方法-岩石地层单位填图 2、低级变质岩区 1)变质火山沉积岩-构造岩石单位填图或岩 石地层单位填图 2)变质花岗岩类-花岗岩类填图方法 3、中高级变质岩区 1)变质沉积岩-构造岩石单位填图 2)变质花岗岩类-构造岩石单位填图
变质岩知识点总结
变质岩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变质岩:是经过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对早先形成的岩石进行改造使其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原岩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下为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
二、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温度:是主要因素:表现在:温度升高,岩石内部质点的活动能力升高,促进物质成分迁移,从而形成新的矿物。
如高岭石经过高温吸热形成红柱石和石英的作用,并且可以促进重结晶压力:静水压力、定向压力、粒间流体压力挥发物质的作用:除水的作用外,还有CO2, 、F、Cl、S、P等挥发物质的影响,分布于矿物的溶液中,称间隙溶液三、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在高温下,矿物在固态的情况下,重新生长的过程,或是岩石中的化学组分重新分配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变质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新矿物相的形成过程,同时还有相应的原有矿物质相消失。
由于这种作用常常造成岩石中各种组分的重新组合,所以又称为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是指变质条件下,由变质原岩以外的物质的带入和带出,而造成的一种矿物被另外一种化学成分上与其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变质分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是指在岩石总成分不变的前提下,造成矿物组合不均匀的一种变质作用。
变形和碎裂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是动力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变质的主要方式。
各种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时,就会出现塑性变形或破裂现象。
在较高的温度和静压力条件下,岩石应变以塑性变形为主,此过程岩石保持着连续性和整体性。
在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脆性。
当其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就会出现碎裂现象。
四、变质岩的特征及分类变质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SiO2 、 Al2O3 、 Fe2O3 、MgO 、 FeO 、 MnO 、CaO 、Na2O 、K2O、H2O、 CO2和TiO2、 P2O5 等氧化物组成根据原岩的化学组成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是否发生改变,把变质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化学变质作用,另一类是异化学变质作用。
变质岩野外工作方法
三、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碎裂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1)热接触变质作用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气化水热变质作用(溶液交代变质作用) 4、区域变质作用 5、混合岩化作用
四、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 一) 变质岩中矿物特征 (1) 出现一些岩浆岩、沉积岩中都不出现的特征变 质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十字石、矽线石、 蓝晶石、硅灰石等,它们分别产出于不同的P-T条 件。 (2) 广泛发育纤维状、鳞片状、长柱状、针状矿物, 如矽线石、绢云母等。 (3) 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 绿辉石。 (4) 变质岩中的矿物常发育变形现象。 (5) 变质岩中含(OH)的矿物与岩浆岩相比更发育。 (6) 变质岩中的石英,长石等矿物常具波状消光, 裂纹也较发育。
3. 片岩 (1) 具有片理构造的中变质岩,分布很广, 具有片理构造的中变质岩,分布很广, (2) 原岩 类型复杂,可以由超基性岩、基性岩、各种凝灰 原岩—类型复杂 可以由超基性岩、基性岩、 类型复杂, 岩和含杂质砂岩、泥灰岩、泥质岩, 岩和含杂质砂岩、泥灰岩、泥质岩,经过中级变质作用形 成, (3) 显晶质等粒鳞片变晶结构,或基质为鳞片变晶结构的斑 显晶质等粒鳞片变晶结构, 状变质晶结构,片状构造, 状变质晶结构,片状构造, (4) 矿物:片状矿物 矿物: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滑石 云母, 云母 绿泥石, 柱状矿物——阳起石,透闪石、普通角闪石等 阳起石, 阳起石 透闪石、 粒状矿物——长石,石英等 长石, 长石 有时含有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的变斑 晶。 一般:片状矿物或柱状矿物>30% 粒状矿物常以石英为主,可含一定量长石,长石<25% (5) 与千枚岩区别:变晶粒度 与千枚岩区别:变晶粒度>0.1mm,肉眼可以辨认矿物 , (6) 进一步划分: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绿片岩,角闪片岩, 进一步划分: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绿片岩,角闪片岩, 蓝闪石片岩区域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第四章变质岩区野外调查要点
第四章变质岩区野外调查要点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调查要点一、常见区域变质岩分类常用的区域变质岩分类见表4-1。
表4-1 常见区域变质岩分类表84续表4-1二、区域变质岩描述要点1.变质岩结构构造1)变余结构、构造:在低级、极低级变质岩中,甚至在部分中高级变质岩中,保留原岩的结构特点,如变质侵入岩中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余块状构造;变质火山岩中的变余岩屑结构、变余晶屑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气孔结构、变余流纹构造、变余枕状构造;变质沉积岩中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层理构造。
然而,在强烈变形作用下可产生类似85于层理的成分层构造、类似于砾岩的石香肠、构造透镜体构造,应注意区分。
2)变晶结构:由变质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矿物称做变晶。
由变晶形态、大小、相互关系反映的结构称作变质结构。
变晶按粒度分为:粗粒(≥2mm)、中粒(2~1 mm)、细粒(1~0.1mm)、微粒(<0.1mm)。
变晶结构进一步可分为变斑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等。
3)变质构造,包括以下几种:(1)板状构造(板劈理):由肉眼难以辨别的微晶—隐晶质变质矿物组成,沿密集的板片状板劈理裂开平整光滑、色泽暗淡的面状构造。
(2)千枚状构造:由肉眼难以分辨的片状、粒状微晶变质变余矿物组成,有强烈的丝绢光泽的面状构造。
(3)片状构造:由肉眼可以识别的片状、针柱状及粒状变质矿物组成的面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与片状构造又称为片理。
(4)片麻状构造:由粒状、板片状中粗粒变质矿物组成,板片状矿物在粒状变质矿物中断续定向分布构成的构造。
(5)其余还有线状构造(线理)、块状构造、斑点构造、眼球状构造、阴影状构造、条痕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2.基本岩石名称(1) 变质轻微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称“变××86岩”、“变质××岩”。
(2) 以岩石构造为基本名称,如板岩(板状构造)、千枚岩(千枚状构造)、片岩(片状构造)、片麻岩(片麻状构造)。
区域地质调查(变质岩)
四、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1、变质岩矿物分类 变质岩中矿物成分,比沉积岩、岩浆岩矿物成分复杂得多 ,而且有很大差别。 按照成因划分 稳定矿物(新矿物)——变质结晶作用
形成的矿物 不稳定矿物(残余矿物)——反应不彻底而保存下来 的原岩矿物
按稳定范围划分
特征变质矿物——仅稳定存在于很狭窄的P-T条件内的矿物,对 外界条件的变化反映很灵敏,因此是变质岩形成条件的 指示矿 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 贯通矿物——在很宽的P-T范围内都稳定存在的矿物,如方解石、 石英,不具有指示意义。
(1)泥质(pelitic):导源于泥质沉积物; (2)长英质(quartz-feldspathic):包括变质的 砂岩、硅质凝灰岩和中酸性岩浆岩; (3)钙质(calcareous):导源于灰岩和白云岩 (可含石英、粘土矿物等杂质)等钙质沉积物 ; (4)基性(basic):由基性岩浆岩、凝灰岩及含 显著数量的Ca、Al、Fe、Mg的不纯泥灰质沉积 物转变而来的变质岩; (5)镁质(magnesian):导源于超基性岩浆岩 和绿泥石质及其它富含Mg、Fe的沉积物。
1、变质作用因素
从物理化学角度看,尽管控制变质作用 的地质因素多种多样,但都可以抽象出 温度(T)、压力(P)、流体成分 (x)。 但是,地质过程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时间 的依赖性。岩石变质的根本原因是地质 环境的改变,应该说,控制变质作用的 根本因素是地质因素,因此,我们还必 须考虑时间(t)这个因素。
9、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标志太古宙刚性地壳出现
10、p-T-t轨迹与变质地体的演化 两类造山带的演化轨迹
p p 3 2 1 T
A.升温——增厚——隆升 B.增厚——升温——隆升
2' 1' 3'
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概述
石麻粒岩。低温亚相含Hb(普通角闪石),典型岩石为GtPl-Hb-二辉石麻粒岩(③);高温亚相Hb消失,典型岩石为 Gt-Pl-二辉石麻粒岩(b,③)
钙质变质岩
麻粒岩相钙质变质岩典型矿物组合为④,通常无Wo(硅灰石)、 Gro(钙铝榴石),典型岩石为Cc-Pl-Di粒岩(原岩为泥灰岩) 和Pl-Di大理岩(原岩为不纯灰岩)。Pl常为方柱石交代,Di常 退变为Hb。
榴辉岩相非基性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
镁质变质岩:镁质变质岩出现F端附近矿物组合,无长石、石英。 绿片岩相典型的镁质变质岩为滑石片岩、蛇纹石片岩或蛇纹岩
区域变质岩
绿帘角闪岩相(EA) 绿帘角闪岩相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之间过渡的低级变质相。 重结晶程度比绿片岩相高,但变余结构构造仍较常见。
区域变质岩
特征:该相以基性变质岩中出现Ep+Hb+两相Pl组合 斜长石一相为An0-2的钠长石,另一相为An>20的斜长石 绿帘角闪岩相富钾泥质和长英质变质岩典型组合为②,含 钾长石不含富铝矿物。典型岩石为Mi-二云母片岩(富钾 泥质)和二云母-长英粒岩或长英片(麻)岩(长英质) 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变质岩典型组合为③,以绿帘石-石英与 两相斜长石和两相钙角闪石共生、普通角闪石含Al量较低, 典型岩石为绿帘角闪岩。
区域变质岩
镁质变质岩 镁质变质岩典型岩石为二辉石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区域变质岩
高P/T区域变质岩
高P/T区域变质岩产于海沟带和大陆碰撞带,是地壳俯冲的 标志,有很重要的构造意义。典型的高P/T变质相系列为
Z→LA→BS→E。LA(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BS
(蓝片岩相)和E(榴辉岩相)是高P/T变质地体特有的三
(完整版)变质岩区填图方法
反应结构
分布在斜长石和紫苏辉石间,由细 粒石榴石和石英组成的链状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
三.变形结构(组构)
1. 脆性变形结构: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碎粒结构. 2. 韧性变形结构: 波形消光,变形纹,变形带,亚颗
粒,核幔结构,拔丝组构等.
四.交代结构
常见类型例如: 交代假象结构、交代蚕食结构、 交代残留结构、交代净边结构.
变质岩野外调查内容
二00一年三月
变质岩的调查内容
1、岩石特征: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岩石类型及其含矿特征,划分变质作用类型。
2、变质构造调查 变形特征:面理、线理、叠加褶皱、断裂、韧性剪 切带等)
3、建立变质带、划分变质期次和变质相系,。 4、原岩恢复,划分建造类型,建立地层序次 。
板岩和千枚岩都是具有页理化的变质岩,区别在于结晶程度
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片岩:
肉眼可以分辨颗 粒,结晶程度高
片状矿物 > 30%; 粒状矿物以石英 为主(长石<25%);
具有片状构造。
四、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片岩分类
特征变质矿物.
(1)云母片岩
矿物组成: 云母、石英、酸性 斜长石及富铝特征变质矿物.
岩石类型: 黑云母片岩、白云 母片岩、二云母片岩.
花岗片麻岩:鳞片粒 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 造。(下)
片麻岩:鳞片粒状变晶结 构,片麻状构造。(上)
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片麻岩
(2)长英质片麻岩 矿物组成: 长石, 石英, 黑云母,角闪石,少量辉石,石 榴子石.基本不出现富铝特征变质矿物. 岩石类型: 钾长片麻岩; 二长片麻岩; 斜长片麻岩.
(3)钙质片麻岩
三级命名原则: 整体结构基质结构局部交生结构
【山东理工 矿物学】12-13变质岩实习(一)
469 千枚岩
456 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483 黑云蓝晶绿泥石片岩
495 绿泥石片岩
• 515 角闪斜长片麻岩 • 513 白云母钾长片麻岩 • 555 斜长角闪岩 • 523 混合岩化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
本节内容结束
变质岩实习
变质岩矿物成分特征
特征变质矿物和贯通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 仅稳定存在与很狭窄的温度-压
力范围内的矿物。 如硅灰石、滑石、绿帘石和富铝矿物叶蜡石
、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堇青石、十字石、 石榴石、硬绿泥石等
贯通矿物: 在很宽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 的矿物。
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橄榄石、普通辉 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
混合岩
• 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升高而产 生的深部热流和局部重熔岩浆(新成体,脉体)渗透、交代、贯 入变质岩(古成体,基体)中并形成混合岩的变质作用,常与区 域变质作用伴生
• 混合岩由基体和脉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在化学成分上, 脉体为长英质的 ,基体可包括泥 质、长英质、钙 质、基性、镁质 等各种化学类型 变质岩。但以长 英质片麻岩最常 见
条带状混合岩
混合片麻岩
变质岩的分类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常见具定向组构的岩石: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糜棱岩、条带状混合岩 常见不具定向组构的岩石: 大理岩 石英岩 角岩
区域变质岩
456 469 471 483 494 513 515 523 555
区域变质岩
471 板岩
结构构造特征
变质岩的构造
1、变余构造:岩石经变质后仍保留 有 原岩部分的构造特征。
2、变成构造: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构造。
07+变质岩的野外工作方法
变质岩的命名
• 变质岩构造 • 变质矿物组合
主要的变质岩类型
• 变质***岩 变质*** ***岩 • 板岩 : • 千枚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混合岩பைடு நூலகம்
变质岩的野外工作
• 变质表壳岩 • 变质深成岩
认识岩石
• 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 观察岩石的结构、 • 观察岩石的矿物组合
变质岩的野外工作
•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和命名 • 变质岩的野外工作方法
• 实习区分布有不同岩性 、 不 实习区分布有不同岩性、 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内。 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内 。 一 作用研究中, 般在野外的变质 作用研究中 , 要求抓住主体的变质作用, 要求抓住主体的变质作用 , 进行分类和命名。 进行分类和命名。
• 测量各种要素
分析不同面理间的关系
判断原岩岩石类型
• 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成分、 颜色、粒度,、不同的矿物 颗粒分别集中,形成相间排 列的条带。
• 眼球状构造:在具有定向结 眼球状构造: 构的岩石中, 构的岩石中,刚性的矿物颗 粒或 集合体成透镜状定向排 列。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划分为: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划分为 :
• • • • 接触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 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变质岩结构 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粒状变晶 鳞片变晶 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
• • • • • • • 变余构造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
• 板状构造:为轻微变质的泥质、 板状构造:为轻微变质的泥质、 粉砂质和凝灰质岩石显示的一种 板状劈理构造。 板状劈理构造 。 新结晶的鳞片 状矿物,如绢云母、 状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等在 劈理面上平行定向排列, 劈理面上平行定向排列,致使板 理整齐、 理整齐、光滑 。
地质大变质岩课件第7讲 中低压区域变质岩
3. 由于偏应力起重要 作用,造山变质岩通常都 遭受构造变形,而发育明 显的面、线理
典型岩石 为板岩、千枚 岩、片岩、片麻岩。
4. P/T比变化大,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质带演化十分复杂多 样,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和一系列过渡类型
Low Pressure : And-Sill >30 oC/Km Medium pressure: Ky-Sill 20 oC/Km High pressure: GI 10 oC/Km
蓝闪型
蓝晶石矽 线石型
红柱石矽线石型
低P/T型(红柱石—夕线石型):
变质相系列:GS(绿片岩相) →A(角闪岩相)→G(麻粒岩相)
中P/T型(蓝晶石—夕线石型):
相系列 : GS(绿片岩相)→EA(绿帘角闪岩相)→A(角闪岩相)→G(麻粒 岩相)
高P/T型(蓝闪石型):
典型的变质相系列为:Z(沸石相)→LA(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 →BS(蓝片岩 相)→E(榴辉岩相)
苏格兰高地加里东 变质区巴罗区
6. 造背景多样 主要的构造环境
弧—沟带 大陆碰撞带 大陆拉张带
不同构造背景变质作用特点不同
(1)弧—沟带变质作用以发育双变质带为特征
双变质带广泛作为地质历史中弧—沟系统的证据
Paired Metamorphic Belt
(2)陆-陆碰撞带变质作用以十分复杂的多期区域变质,可
注意:
1.由于温度压力很低,很多先存岩石在这一条件 下不容易发生变质。埋藏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否与 原岩的稳定性有关。
2.埋藏变质作用多伴随有地热水循环,流体的参 与是使先存岩石发生变质的重要原因。
3. 矿物成分以含沸石、葡萄石、绿纤石、混层状粘 土矿物等很低温矿物及大量原岩中残留矿物为特征
(完整版)变质岩区地质调查
变质岩区地质调查变质岩, 地质调查【变质岩区填图方法体系】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以同一成因类型原岩建造的变质岩石或变质岩石组合为填图单位,以构造分析方法为手段,以地质事件为主线的填图方法体系。
根据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可分为:1构造-地层-事件法;2构造-岩层-事件法;3构造-岩石-事件法。
【区域变质岩分类】区域变质岩包括范围较广,生成条件比较复杂,分类及命名方案很多。
程裕淇等(1963)以变质原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变质后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为依据,并参加格鲁宾曼的化学矿物分类法、尼格里的化学分类法,以及哈格尔、埃斯科拉、巴特尔等人的分类法,将区域变质岩石分为九个常见类型和五个不常见类型。
其中常见的有九类:碱长片麻岩类、云母片岩及云母片麻岩类、斜长片麻岩类、含云母变粒岩及云英片岩类、斜长角闪岩及角闪片岩类、钙硅酸盐岩类、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类、石英岩类、滑石片岩及蛇纹片岩类。
不常见的有五类:钠闪石岩及硬玉岩类、磁铁岩类、刚玉岩类、变质磷块岩类、变质砾状碎屑岩类。
【变质侵入体类型】经变形变质改造后的侵入岩。
按其原岩类型分为:变超镁铁质岩、变镁铁质岩、变中性岩及变花岗岩石等;按变质程度分为:高级变质侵入岩,中低级变质侵入岩。
高级变质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片麻粒岩区等,一般以长英质片麻岩为主体,与层状橄榄岩、辉长岩、斜长岩及不同性质的表壳岩等组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系或正常的钙碱系列岩系。
中低级变质侵入岩主演是花岗质类岩石,常具多期侵位特征,除分布在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外,常见于一些年轻造山带核部。
【变质深成侵入体】形成于地壳深处(>2-3千米),由岩浆缓慢冷却凝固生成的全晶质粒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再经变形变质改造而成的侵入岩体。
深成侵入体的产状主要有:1简单深成岩体;2复杂深成侵入体;3复式深成侵入体;4叠加复式深成侵入体;5环状花岗岩类杂岩体。
变质岩区1:5万区调野外记录的表格化和定量化
变质岩区1:5万区调野外记录的表格化和定量化
胡健民;裴先治
【期刊名称】《中国区域地质》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变质岩区1∶5万区调野外记录的表格化和定量化胡健民,裴先治(西安地质学院区调所)1引言自80年代初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转移到1:50000区调上以来,地矿部于1983年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完成2×10 ̄6km ̄2的1:50000区调的战略任务。
为了高水平地...
【总页数】5页(P374-378)
【作者】胡健民;裴先治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3.1
【相关文献】
1.河南地矿三院完成五幅区调项目野外工作 [J], 吴明凤
2.1∶25万区调中第四系深覆盖区野外工作方法研究——以淮安市幅为例 [J], 郭盛乔;张祥云;葛云;龚绪龙;李向前;谈迎;王茂亭;周爱国
3.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青海省刚欠查鲁马区调项目为例[J], 叶红锋
4.河南地矿三院新疆克孜勒吉勒干区调项目组野外工作圆满结束 [J], 刘波
5.赣州市两变质岩区稀土预查项目通过野外验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变质作用过程是一个与构造作用极为密切的动态的演变过程。 • 一般认为:
•
(1)克拉通早期演化阶段形成面积型高级变质作用区;
•
(2)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环境,多为造山带)形成带状线性
无序构造变质带;
•
(3)被动大陆边缘(拉伸环境)形成层状有序轻微变质区;
克拉通内裂谷变质带,对应拉张和挤压环境的为裂谷的张合。
展的地质环境。 • 5.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
成矿作用的关系。 • 6.根据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复杂程度和岩石类型,划分构造一地层单位、构
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 岩石单位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第二节 变质岩区填图工作中常用的几个概念
• • 6.地球化学工作方法日益成为研究解决变质地质学领域中有关地
质间题的手段
• 当前主要趋向,一是与岩石成因相联系,二是与大地构造和地壳 演化相联系(孙大中,1990 )。
• 当前在研究地质体的成因和地质作用方面最常用的元素为大离子 亲石元素(LIL )、亲硫过渡性金属元素(T ME )、稀土元素 (REE )、放射性元素,以及C02 一H20 流体相。
• 变质岩区普遍发育各种性质的层状构造(包 括条带状构造),研究和鉴别这些构造是原 生层构造( S0),还是次生层构造( S1或S2 ), 是建立层序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它们的性质 不加研究和区别,特别是对由早期大型平卧 或倒覆褶皱所形成的轴面构造不加以鉴别, 统把面理和条带当成原生沉积构造(层理) 来看待,并据此建立层序,进行地层划分, 必将导致错误结果。
每一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的界面为构造界面,或 者发生强烈的面理置换和片内构造变形,使得难以 或无法厘定岩石地层层序、建立岩石地层柱。
(1)岩组的定义 为构造界面所围限的一种岩石地层,更多的 情况是两种以上的岩石地层组成的正式单位。
(2)岩群的定义
它一般是由区域性规模构造变质岩带所围限的多个组或岩 组组成的高级正式单位,常常缺失群级岩石地层单位所固 有的顶底不整合界面。 岩群:反映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原岩建造类型和变质作用 类型,以及重大区域性地质事件(如岩浆活动)区别于相 邻的变质地体,并显示其做为群级单位的身分。相邻的岩 群既可能属于不同造山带的产物(此时往往是由于远距离 构造位移拼贴的结果),也可能属于超群就地改造的结果。
• 3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 它以出现递增变质带为特征。有明显的变形作 用。构造环境以克拉通内裂谷为主,如山西的 五台岩群均属裂谷中的火山一沉积岩系。
• 4 .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 一般产于太古宙克拉通内,是地壳演化早期所 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类型。形成角闪岩相或麻 粒岩相的单相变质作用。一般不能划分递增变 质带。地热梯度较高,一般为中压型和低压型, 亦有高压相型。
▲当岩层为正常翼时, S 0 与S1倾向一致,倾角S1 > S0 。或S 0 与S1倾向相反; ▲当岩层倒转时, S 0与S 1倾向一致,倾角S0 > S1 。
A 劈理的降向 在垂直于组构面 线的平面内,晚 期组构面为了平 行于早期组构面 ,其旋转的上部 分量水平投影所 指示的方向(图4—
27)
3.褶皱倒向:
第七章 变质岩区填图方法
20013.12.12
第一节 概述
一、变质岩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
最突出的成就有以下八个方面:
• 1.早期地壳的物质组成---高级变质区与花岗绿 岩地体(低级变质)的关系
是硅镁质还是硅铝质?是刚性、塑性,还是刚 塑性交替出现?众说纷云, 观点不一, 目前有3种认识, ① 二者是: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 ②二者是:同时代,但构造环境不同; ③ 高级变质区是:花岗一绿岩地体深部产物。
• 目前已总结出: • p--T 一t 顺时针演化的大陆碰撞模式 • p--T 一t 逆时针演化的大陆拉张模式(李树勋), •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用于造山带,也用于高级变质区。
• 8.对变质岩系按照岩石地层(广义的)单位进行分类。
• 这既是填图工作的需要,也是研究变质地质学的 基础。以反映变质岩系岩石地层单位为基本内容 的地质图,具有内容丰富、直观性和客观性强,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演化的动态过程,并具有表 达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
(3)韧性剪切带:是一个活动带,由于韧性推覆或韧性滑脱 和走滑,常破坏地质体的原始空间关系,造成不同时代、 不同空间部位的构造岩片堆叠、地层不连续,因而韧性剪 切带的发育程度是选择填图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4)韧性剪切带:是热液活动和某些金属(如金)的成矿 有利场所,近年来对它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以了解化 学元素活动状况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5.关于改造作用的问题
• 是指对原岩建造或先存的变质地质体所施加的包括 “位态”、“形态”和“物态”的后期改造作用,是 一种在塑性环境下的特殊改造形式。
• 改造作用包括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及化学元素的活动 交代作用。
• 从改造作用总的趋势看,异常的次生趋同表现是改造作用发展
的最终成果,但同岩的次生异化则是改造作用演化过程中的中间 阶段或由于改造作用发展不均衡的结果。
•
• 4.变质岩石是变质环境动态演化的产物 • -------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
• 变质岩石学从静态的纯描述性的研究方法解脱出来, 从多期改造(变形、变质)的概念、事件序次演化的 概念、改造事件的环境概念和改造事件的性质的概念 出发进行变质岩石的宏观观察,并且结合微观观察, 用动态和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将变质岩石学研究演 变扩展为变质地质学研究。
填图单位仍按沉积岩区:群、组、段划分填图单位 例如:太行山古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
甘陶河群:南寺掌组、南寺组、嵩亭组
• 二、中高级变质岩区--构造一地(岩)层一事件法
• 构造一地层一事件法与构造一岩层一事件法两种填图方法, 对层状无序无法建立层序的则采用构造岩层单位填图。
• 填图单位:岩群、岩组、岩段单位: • 是与群、组、段相对应的基本单位。
• 5.糜棱岩化作用 “糜棱岩”一词源于希腊语“mylon ” ,原有磨碎之 意。
• 形成机制:韧性应变或晶体塑性变形相伴随的同构造 重结晶作用造成的粒度减小。这一结论已被岩石变形 试验、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证实,并在 1981 年4 月在美国彭罗斯召开的“糜棱岩的意义和成 因”会议上,得到各国学者的承认。
据国外 多数资料看,二者可能属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 (C .Kondie ) ,但也有相反的意见。
• 2.同变质构造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一 些新的进展,改变了对变质岩系构造的 传统认识:
• 主要表现在对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塑性环 境下的褶皱构造、韧性剪切构造及同变质构造 岩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构造机制划分出具有 区域意义或全球意义的不同构造类型。
在一次褶皱形成的多级组合褶皱中,运用同期形 成的不对称小褶皱的倒向来确定大褶皱转折端位 置,可取得良好效果。 ▲还可用次级不对称褶皱轴面(S1 )与层理(S0) 产状关系及小褶皱形态(符号表示)来判断大一 级的褶皱转折端及地层产状的正倒。
▲在叠加褶皱区,只能用同期形成的不对称褶皱 倒向、符号、锐夹角指向等来判断大一级的褶皱 形态,及其所处构造部位和褶皱地层的正倒。当 褶皱两翼倒向一致或发生不同规律的褶皱倒向时, 则说明有早期平卧褶皱存在;
构造一地(岩)层一事件法特点: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大多数情况下为构造变形面, 或者原岩石地层从整体上发生强烈的面理置换, 从而破坏了岩石地层的原生叠置关系,使其失 去了连续性而无法建立和恢复完整的地层层序 的变质岩系。由于改造作用的不均衡性,有序、 无序状态关系较复杂。
1.构造岩层单位的定义
系指岩石地层经强烈的构造改造,使原来沉积叠覆 关系遭受破坏而形成的一套岩层序列,是构造作用 对岩石地层进行了既符合构造运动规律又受岩石强 干性制约的分割,从而形成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 根据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地慢性状、原岩性质及环境(构 造层次),区分不同的演化系列及划分对比不同的地质体,研究 分异演化程度,探索大地构造环境及海陆环境,查明变质地质体 形成的温压条件。
• 7. p—T---t 轨迹与变质地体演化动力学的研究
• 主要是通过在构造变形过程中温度、压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探讨构造 变动模式。
图2-23花岗质糜棱岩中的石英矩形条带构造
第三节 变质岩区工作方法
—、浅变质的沉积岩区--采用构造一地层一事件法
浅变质的沉积岩、火山岩,其构造不太复杂,可利用沉积 示顶标志、构造指向、标 志层或标志层组合,经构造解析能 建立恢复地层层序的地区,可以建立群、组、段单位,但 一 般多是在填图工作中—后期才能建立正式地层单位。
2.次生构造标志:
( a )劈理降向:在一次褶皱中(即层褶皱),利用褶皱中的 劈理降向、以及劈理(S1 )产状和层理(S0)产状关系,不 仅可以判别地层正倒,还可以确定轴面位置和褶皱形态。
▲在褶皱转折端处,劈理(S1 )与层理(S 0)近直角;在翼 部,其劈理降向发生变化,即当劈理降向相向时为背斜,相 背时为向斜。
( 二)原岩建造类型的恢复:
按常规可从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岩层组 合、结构构造、图解判别及副矿物、矿 物组合等方法来判别原岩性质。来自( 三 )示顶标志的判别:
示顶标志是鉴定地层层序的标准。它包括在沉积过程中形 成的原生构造和后期构造变形所形成的次生构造形迹。
1.原生沉积标志: 原生层状构造在浅变质岩系一般可以保存,有时在角闪 岩相变质岩系中亦能看到。 原生沉积构造,主要是指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并能指明 层序新老关系的某些特征。据原生沉积构造所产出的构造 位置不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a,小褶皱早于大 褶皱时,大褶皱中
的小褶皱轴面的组 合形式如发散状( 图4—33a)。 b,小褶皱晚于大 褶皱时,小褶皱的 轴面作平行排列( 图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