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导言:1910至1930年代,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关注和影响。
其中,“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影评和电影评论对当时的电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评价。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派别的电影批评进行探讨,并剖析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一、“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批评“鸳鸯蝴蝶派”文人是1910至1930年代初期的一批文人,他们善于批评影片中所透露出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他们以郁达夫、丁玲、沈从文等知名作家为代表,对电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批评主要关注电影的艺术性,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表达方式。
他们强调电影应追求真实和生活感,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使观众得到启示和思考。
丁玲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中的代表人物。
他在批评中强调电影的真实性,主张电影应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他指出电影应具备“拍手的艺术”,即能够捕捉到观众内心的共鸣。
他认为,电影表达的不仅是纯粹的视觉享受,更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互动。
丁玲的影评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与“鸳鸯蝴蝶派”文人相对应的是“新感觉派”文人,他们更关注电影的形式和技巧,强调电影的抒情性和审美性。
他们倡导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观察和解读电影作品,并在批评中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方法。
郭沫若和周作人是“新感觉派”文人的代表,他们在电影批评中注重对影片拍摄技巧和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解析。
他们认为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应该以一种新感觉去创造和表达,而不仅仅是记录现实。
他们对于电影的审美要求相对较高,主张电影应该在技术和表现手法上创新,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结语:无论是“鸳鸯蝴蝶派”还是“新感觉派”,他们在1910至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好莱坞”文化视角下新感觉派小说的女性形象
“好莱坞”文化视角下新感觉派小说的女性形象作者:刘素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0期摘要: 20世纪初期的好莱坞电影对新感觉派的创作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以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借助的电影化想象,以及这些女性的风格模式和产生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新感觉派女性形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新感觉派就是好莱坞影片的忠实观众。
影片中恣意浪漫的情感,摩登现代的女郎,定然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刘呐鸥1928年在《无轨列车》上曾连载过一篇长文《影戏漫想》①,其最先探讨的问题就是“电影和女性美”。
穆时英发表的“电影的散步”②系列文章,其中《性感与神秘主义》、《魅力的解剖学》两篇就专门分析了好莱坞的女性形象。
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纸媒,它将女性的魅力从静态的文字具象为动态的影像,抽离了观看者对女性的视觉想象,而赤裸裸地直接呈现。
摄影机像“诊所的眼睛”一般审视、构建着女性的身体,电影本身也起到了“影像身体”的功能。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好莱坞电影对女性的发现使女性美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重要表征。
新感觉派发现了电影中女性的“现代美”,并将她们书写在文学作品中,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序列增添了颇有价值的一环。
一好莱坞影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女性形象通过电影语言,如特写的分解、变换的视角、俯仰的角度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使女性本身成为影片的内容和表现对象。
新感觉派成功地借用了这些艺术手段,并在作品中进行了诸多尝试。
刘呐鸥认为:“银幕是女性美的发现者,是女性美的解剖台。
”③他在勾勒作品中的女性时,经常会用到镜头的“解剖”技术,对对象进行细致的分解。
如在《游戏》中,镜头通过步青的视线对女主人公进行近景展示,首先镜头特写眼睛,“这一对很容易受惊的明眸”,然后向上推移,出现了“理智的前额”,“随风飘动的短发”,接着镜头下移,“瘦小而隆直的希腊式的鼻子,圆形的嘴型和丰腻的嘴唇”出现在银幕上④。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
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⑴从写作手法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引言: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人对电影的评价和批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两个文人阵营在电影批评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这两个派别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电影的批评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一章:对“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批评在1910至1930年代,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鸳鸯蝴蝶派”文人们对电影的评价主要从艺术性和寓教于乐的角度进行。
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是一种重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影片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这一派别主张电影应该体现文学艺术的特点,将之视为文学艺术的延伸。
首先,他们强调电影的故事性。
他们觉得电影应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便能给观众带来连贯的艺术享受。
在他们看来,好的电影应该像小说一样具有紧凑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
其次,他们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
他们认为电影中的人物应该有个性和鲜明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他们比较推崇个性化鲜明的演员,并对演员的演技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他们关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在电影作品中,他们寻找着对社会问题或思想议题的关注和呈现。
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是一种娱乐形式的同时,还能传递某种思想和价值观给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第二章:对“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相对于“鸳鸯蝴蝶派”的强调剧情和艺术性,与之相对的“新感觉派”文人们则更加关注电影的视觉和艺术性。
他们认为电影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应该重视画面的构图、摄影的技巧以及光影的变化。
他们鼓励电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追求个性和创新。
首先,他们强调电影的视觉特点。
他们认为电影最大的艺术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视听效果,因此电影应该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情感。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艺术杨昌江(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武汉 430205)摘要: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关键词: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4)03-0005-03作者简介:杨昌江(1940-),男,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①,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崛起于上海文坛,主要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等。
这个流派最大的功绩是为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而大胆进行了小说文体和技巧的创新。
在这个流派之前,虽也有郁达夫、茅盾等人描写过现代都市生活,但直到这个流派就如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作了有益的艺术尝试之后,中国才算真正有了都市文学。
故我们今天要建设都市文学,可以从新感觉派小说那里得到不少艺术方面的借鉴。
在这个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穆时英,他在当时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因此,我们现在就以他的创作为例,来谈谈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方面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一、强调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 现代都市的特点之一是生活节奏迅猛加快,因而穆时英就不能再像过去农业社会的作家们那样以从容悠闲的笔调来表现都市生活,而必须赋予自己的笔调以一种快节奏。
他的小说尽量不对人物历史和事件原委作板滞的叙述交代,而一下子就切入眼下生活,把眼下生活切出几个片断,再有机地组接成完整的作品。
这就像电影的蒙太奇剪辑手法。
这些片断型的生活往往频繁地变换人物和场景,让人物旋风般地活动在赛马场、咖啡店、跳舞厅、郊区别墅这些处所,情节也随之快速推进,简洁明快,增强节奏感。
这样便能表现出都市生活使人眼花撩乱的纷繁性和都市人物思想情绪的多变性。
他的《上海狐步舞》就没有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只是切取上海某个夜晚的九个生活片断快速组接在一起。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新感觉派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影领域涌现出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群体,他们对于传统电影语言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以革命性的方式表达个人的内心感觉和思想体验。
新感觉派的电影作品以其尖锐的观察力、奇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首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新感觉”,即新的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电影作品通常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为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唤起观众的直观感官体验。
他们在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节奏的加速和减慢、音乐的渲染等手段来突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另一个方面是“派”,即一群有共同创作理念和风格的电影人聚合形成的群体。
新感觉派的导演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但又互相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氛围和共同探索的方向。
他们通常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和艺术形式持批判态度,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同时也注重挖掘和探索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和人性。
新感觉派的作品主题和风格广泛多样,包括对社会底层人群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对性别、身份和文化传统的思考等。
他们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敏感和关切,同时他们还注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和新的表现方式的尝试。
新感觉派的代表导演有王小帅、贾樟柯、陆川、张国立、周铁农等。
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中屡获佳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们的电影作品一方面承载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总体来说,新感觉派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尝试。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以《上海的狐步舞》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移植性和变异性
以《上海的狐步舞》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移植性和变异性一、感觉的颠覆日本新感觉派最大的特点是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象。
穆时英他们深谙其道,在创作中结合自身处境形成新的文体,既有感觉的影子,又有自身殖民独特的体验。
(一)感觉的狂欢《上海狐步舞》通篇是感觉流叙述。
作者将人的主观感觉渗透溶合到客体描写中,使得作品中的物象特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事物,而是作为有生命感觉的集合物。
从而生命的意向,人的欲望、理想、期望、焦虑和困惑在丰富化了的感觉中得到了强化,给观者更强的立体感。
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白漆的腿的行列。
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地,透过了窗纱,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女的灯光。
这段夜晚都市街景描写中,作者完全是从个人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将没有任何情感的客观物赋予生命感,把动态的心理感应和表象的事物,以奇特而陌生的语言组合起来,并以直觉的神经波动造成动感幻变的画面,将内在情感外化。
作者幻化物和人以腿来挑逗都市人,想象都市住宅中若有若无的性诱惑。
由此揭露出都市淫荡放纵、蛊惑人心的夜生活。
这一变化莫测的主观都市感受完全凌驾于客观世界,具有大快人心叙述的畅快。
蔚蓝色的黄昏笼罩着全场(视觉),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听觉)。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触觉),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视觉)。
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视觉)。
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
整齐的园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视觉)。
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嗅觉)……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幻觉)。
在此,作者运用了多种感觉,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绘交杂在一起,构成一种快速变幻的场面,适应了都市快节奏的夜总会生活,进而达到作者和人物内心感觉的外化。
现代文学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学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A. 《呐喊》B. 《狂人日记》C. 《阿Q正传》D. 《朝花夕拾》答案:B2.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提倡文言文B. 反对封建礼教C. 推广白话文D. 维护传统文化答案:C3.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描绘了哪个地区的风土人情?A. 东北B. 西南C. 西北D. 东南答案:B4. 下列哪位作家被称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A. 郭沫若B. 徐志摩C. 茅盾D. 巴金答案:B5. 《家》《春》《秋》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A. 鲁迅B. 巴金C. 老舍D. 曹禺答案:B6. 《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A. 老舍B. 沈从文C. 钱钟书D. 张爱玲答案:A7.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左翼文学”?A. 《子夜》B. 《腐蚀》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 《边城》答案:D8. 《雷雨》是哪位剧作家的代表作?A. 曹禺B. 郭沫若C. 田汉D. 夏衍答案:A9. “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是?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代主义D. 古典主义答案:C10. 下列哪位作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 胡适B. 陈独秀C. 梁实秋D. 鲁迅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________。
答案:《热风》12.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________。
答案:新诗集13.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描绘的是________时期的上海。
答案:抗日战争14. 老舍的《茶馆》最初是作为________发表的。
答案:话剧15.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________。
答案:长篇小说16.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最初发表在________上。
答案:《万象》杂志17. 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是他在________留学期间创作的。
答案:英国1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的________作品。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蒙太奇抒写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蒙太奇抒写作者:杨迎平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6期摘要:中国新感觉派进行了一次小说的叙事革命,他们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技巧,将电影的蒙太奇融入小说创作中,运用“跳切”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以及色彩的蒙太奇的技法处理镜头的织接和段落的转换,从而改变了小说家抒写生活、描摹世界的方式。
关键词:新感觉派;影像抒写;蒙太奇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6-0165-09作者简介:杨迎平,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1171)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各国列强都到上海来冒险,带来了异国文化,使上海具有全新的文化背景。
随之,大量的外国电影的引进也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说,“中国的电影事业不是从自己摄制影片开始,而是从放映外国影片开始的”①。
从而给1930年代的中国作家的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蓝本,电影技法对小说的影响已成为必然,正如美国学者爱德华·茂莱所说:“随着电影在20世纪成了最流行的艺术,在19世纪的许多小说里即已十分明显的偏重视角效果的倾向,在当代小说里猛然增长了。
蒙太奇、平行剪辑、快速剪接、快速场景变化、声音过度、特写、化、叠印——这一切都开始被小说家在纸面上进行模仿。
”②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路易斯·贾内梯甚至说:“在20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
”③20世纪初,欧美作家就开始借鉴电影手法写小说,爱德华·茂莱说:1922年而后的小说史,即《尤里西斯》问世后的小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家头脑里发展的历史,是小说家常常怀着既爱又恨的心情努力掌握20世纪的“最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④由于“摄影机”的介入,小说“它不再限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系统和叙述方式,可以运用声(音响、旋律、节奏)、色(色相、色度)、形(线条)等多元语言系统的自由交叠来描述形象,从不同的感觉、知觉范围(视、听、味、触觉),引起读者(经过艺术通感的联觉)的视觉效应,而使形象构成获得立体的质感和美感。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第一篇: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电影观照下新感觉派小说时空形态论文
电影观照下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形态摘要:回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全盛期也正是电影在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中占了最高的位置时期。
电影独特的时空构造无疑给新感觉派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他们转变了自己的时空观念,创造了现代小说新的时空形态。
本文引用弗兰克“小说空间形式”理论,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新感觉派时空形态一、作家的电影化想象美国学者爱德华·茂莱曾断言:“1922年以后的小说史,即《尤里西斯》问世后的小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家头脑里发展的历史,是小说家常常怀着既恨又爱的心情努力掌握20世纪的‘最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1]这话在新感觉派作家身上得到了印证。
当穆时英听说叶灵凤有《尤利西斯》这本书时,就频频写信向他借阅,“你那本朱士的《优力栖斯》(即《尤利西斯》)来我们处时带给我一读。
”[2]叶灵凤也提到,“乔伊斯《尤利西斯》对穆时英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写作风格给人的启发:你可以不用照过去作家那么规规矩矩的写,你想随时跳出这个框框,你是有这自由的。
”[3]这里的“框框”,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遵循时空规则的叙述模式。
除此,我们还可以从新感觉派的研究论文中看到电影的影子。
刘呐鸥在《现代电影》上发表了《电影节奏简论》、《关于作者的态度》等电影评论。
穆时英曾写过一篇系列随感式文章《电影的散步》,从1935年7月11日至28日在上海《晨报》上连载了8次之多。
[4]以上这些对电影的深度解读反映了电影的技巧已深深印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
可以说,新感觉派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电影实践使他们在探索和实验文本时空建构时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空间的重新建构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认为“小说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
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5]而新感觉派作为现代小说流派之一,经常将他们的对象当作整体表现,而对象的统一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这种统一的空间关系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和答案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1 、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 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_《文学革命论》_,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2 、新月派主张__“理性节制情感”__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的__格律化__。
3 、最早揭露国统区抗日运动阴暗面的,是张天翼的著名小说_《华威先生》_。
后来收入作者抗战时期小说集《速写三篇》。
4 、鲁迅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__《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__,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家庭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思想明澈和论证严密著称。
5 、 1921 年郭沫若诗集_《女神》_的出版,突出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它确立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广阔的天地。
6 、_觉慧_是《家》中的重要人物,他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坚决反对“作揖哲学”和“武抵抗主义”。
7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和祥子的生活发生严重纠缠的人物是_虎妞_。
这是一个泼辣大胆、多少有点变态心理的三十多岁的老姑娘。
8 、 1943 年是张爱玲奇迹崛起于上海文坛的一年创作了后来结集为_《传奇》_的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包括《沉香屑》、《茉莉花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等,张爱玲也从此一举成名。
二、选择题。
( 10 分,每题 2 分)1. 享有“农民诗人”称号的作家是(B)A .艾青 B. 臧克家C. 孙犁D. 赵树理2 、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A. 《家》B. 《骆驼祥子》C 、《阿Q正传》 D. 《子夜》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以上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D)A .戴望舒 B. 闻一多C. 李金发D. 徐志摩4 、鲁侍萍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形象?(D)A. 《原野》B. 《压迫》C. 《日出》D. 《雷雨》5 、下列哪一作品是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B)A. 《传奇》B. 《人兽鬼》C. 《流言》D. 《缀网劳蛛》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1 、“语丝文体”:指《语丝》文艺周刊上发表的,重视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和散文随笔所形成的,富有战斗特色的风格泼辣幽默的文艺体裁。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
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在小说中他们充分调动了各种现代技巧来传达都市的丰富的感性,动用自己五官感觉的复合体验、学习和借鉴电影蒙太奇的技巧,打乱叙事时间和结构,在形式上活用印刷字体来冲击读者的视觉感受,省略标点符号等。
这些形式上的变革,激活了文学的感性和小说的想象力,传达出了现代都市所展示的人类心理体验和感性存在的新视野,有着很大的进步意义,其局限在于有些过分地沉溺于都市的官感刺激、过分地震惊于光怪陆离的意象世界的体验,缺乏自反式的观照,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文化贫血症。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
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施蛰存写城镇中青年女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
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新感觉派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
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不采用现代主义方法。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4)力求在小说的结构体式上创新求异,不愿模仿别人也不想重复自己。
他们的小说结构呈现出灵活开放的态势。
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下的先锋实验——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特色
作 品多 采 用 第 三 人 称 的 叙 事 方 式 ,较 少 使 用 第 一 人 称 。 “ 叙 事 学 的 角 度 看 ,第 一 人 从 称 与 第 三 人 称 叙 事 的 实 质 性 区 别 就 在 于 二 者 与 作 品 塑 造 的 那 个 虚 构 的 艺 术 世 界 的距 离 不 同” _ (6 简 单 地 说 ,前 者 生活 在 这 个 。2 P9 1) J
程 娟 娟 :现 代 主 义 思 潮 推 动 下 的 先 锋 实 验
部 聚 焦 向 内 部 聚 焦 的转 变 ,这 显 然 与 作 者 对 于 情 节 安 排 的 处 理 有 关 。 作 者 不 再 将 曲 折 的故 事 表 达 放 在 首 位 , 而 是 需 要 表 现 自 我 的感 觉 和 情 绪 ,表 达 自我 对 于 这 个 世 界 的看 法 和 观 点 ;描 写 的 重 心 由 外 部 世 界 转 向人 物 的 视 角 ,不 是 客 观 理 性 地 表 现 、分 析 社 会 ,而 是 要 写 出 人 物 眼 中 的 世 界 , 即 他 所 真 正 感 觉 到 的 外 部 世 界 以 及 他 的 内 心 的小 宇 宙 。他 们 不 屑 于 用 社 会 解 剖 分 析 的 x 光 来 透 视 这 个 光 怪 陆 离 的 都 市 ,也 自觉 地 割 断 了 对 于 乡 土 世 界 的 留 恋 ,无 所 依 傍 、 无 所 凭 借 ,只 求 真 实 、形 象 地 传 达 出 自 己 细 微 敏 锐 的 感 觉 ,包 括 对 于 城 市 的 沉 溺 、 迷 乱 与 痛 苦 挣 扎 的灵 魂 。 其 次 ,女 主 人 公 往 往 美 丽 妖 艳 ,对 于 传统 的伦理 道 德 嗤之 以鼻 ,大胆 地 放逐 自 己 的欲 望 。 作 品 中 ,男 性 迷 上 女 性 的 美 色 并 开 始 接 近 、交 往 ,最 后 男 性 被 嘲 弄 ,成 为 感 情 的 消 遣 品 ,从 而 改 写 了 传 统 小 说 女 性被动 地 等待 男 性 的追 求 的模 式 。这 一典 型 的 叙 事 模 式 是 新 感 觉 派 小 说 中最 有 特 色
从语言策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像化特征
从语言策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像化特征作者:王刘凌波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2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电影的风行,中国第一支成熟的现代小说流派一新感觉派也进入了全盛时期。
新感觉派作家大多都直接参与了电影的制作、评价与研究,这使他们的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将电影元素横向移植到小说中的影像化追求。
他们的尝试体现在特定语言表达策略的选用上,新感觉派小说往往并置信息量极大的名词性短语来模仿影片的放映感,使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和取消引导语的方式营造出音响感,选用动词和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描写物体增强小说的画面感。
文本从语言策略的分析出发,探讨了新感觉派小说的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影像化叙事;语言策略一、引言根据《上海研究资料续集》有关上海电影院的发展记载:“一九二八年一三二年间,电影院的生长,有非常可惊的速度。
”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支成熟的现代派一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
新感觉派小说家大都是标准的影迷,在文学创作之余,他們积极参与电影评论、编辑及研究工作,刘呐鸥于1933年创办《现代电影》,标志着新感觉派社团的一些成员由文学转向电影;三十年代著名的“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中,刘呐鸥、穆时英等人又先后撰文指责“左翼电影”过于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将电影作为宣传工具,而认为要以“美的关照态度”去处理材料,“怎样地描写着”往往比描写什么更重要②,也体现出新感觉派小说家更关注使电影成为电影的因素,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正是这样的从影经历和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使得新感觉派小说家们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借鉴成为可能。
在小说创作中,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影像化”的叙事特征,即有意识地把“电影叙述方式引向小说”,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类似电影的感觉。
对于新感觉派小说影像化的尝试,前人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李今指出新感觉派小说中聚焦于女性的男性视角与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空间化叙事借鉴了当时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
论新感觉派颓废主义的美学特征
论新感觉派颓废主义的美学特征关键词:新感觉派;颓废主义;现代性;创作特征;意义一、新感觉派与颓废的契合1、美学范畴中的“颓废”新感觉派对于颓废主义的接受主要是从創作上的美学特征的角度上来体现的,因此本文使用的“颓废主义”的概念是创作上的美学特征的指称。
颓废主义与现代主义存在着复杂关系,本文对“颓废主义”的界定主要参考其“现代性”的定义。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认为事实上存在有两种矛盾统一的现代性: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并将“颓废”归于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一,”通常联系着没落、黄昏、秋天、衰老和耗尽这类概念,在更深的阶段还联系着有机腐烂和腐败的概念—同时也联系着这些概念惯有的反义词上升,黎明,青春,萌芽,等等”[]、精神性颓废主义通过物质性颓废主义世俗化的路径,通向形而上的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境界,颓废主义的实质就是通过表面化描述来体现精神内核从而实现完整的颓废主义。
新感觉派的创作体现出颓废主义的双重内涵,其通过对物质文明都市景观的详尽描摹以触及精神性颓废主义。
2、新感觉派与颓废主义的接受上海这个城市具有两面性,既是“魔都”、“东方巴黎”,又是“罪恶的渊薮”,繁华与落后、天堂与地狱并存。
同时,上海是快速发展的,时时在变化,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一夜暴富和瞬间破产都可能存在。
这种贫富的悬殊以及不确定性容易造成人们的心理落差和对金钱、享受、消费的强烈欲望,得意时挥霍无度,失意时颓废厌世。
上海的这种两面性与颓废主义的双重性相契合,颓废主义既欣赏都市物质文明繁华的一面,又感伤繁荣背后的不平等性以及物质文明对人类的奴役。
因此,上海的两面性为新感觉派提供了颓废主义的文化视野。
新感觉派作家具有颓废心理气质。
他们以一种都市的而非乡土的眼光审视上海,肯定上海代表的都市文化,为了要表现的“新世界”去寻求新的表现方式,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颓废主义。
二、新感觉派创作中的颓废主义1、颓废精神与美的形式的结合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文本所表现的都市都是繁华的声光电化的世界,他们选择的是最能体现“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用舞厅、电影院、跑马场、百货商店等都市场所来表现眼花缭乱的都市生活,把握都市的繁华和动感,进而表现都市人的精神气质和社会文化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天中学刊JoumalofTialIzllong、,01.22No.3J1111.2007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吴健民(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新感觉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重要流派,新感觉小说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深入开掘,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因此读者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关键词:新感觉派;电影;剧本;镜头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7)03-0072-03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受到一贯保守的中国读者的极大关注,新感觉配以新名词,就有了“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走俏。
其时,中国的电影事业实际上刚刚走向成熟,技术因素如蒙太奇、音乐、灯光上的研究都很少,有声片拍摄时间还不长,对音乐的表现力的意识刚刚产生,在拍摄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镜头具有客观性,画面和音乐、灯光可造就的魔幻特色和强烈的心理冲击则没有得到发掘。
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感觉小说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的深入开掘意义更加突出了,它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
新感觉派小说与电影的存在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建立的联系就是依靠电影与文字的连接方式: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产生实际上要晚于电影本身很长时间,刚开始,电影只是对生活最简单的模仿: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政治、文化、新闻实录以及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等,因此还不需要电影剧本。
直到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技术,电影的灵魂——讲故事才被人们发现。
随着有声电影的问世,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同时,电影表现领域的扩大和内容含义的不断深化,需要专门有人运用电影的形象思维,把结构复杂的内容,脉络分明和细致入微地在拍摄前做好周密的计划。
电影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而生了,今天的电影剧本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能够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而且,还具有独特有效地表现其素材的方法。
如果我们联系起电影和新感觉派小说,把新感觉派小说作为电影剧本来解读,就可以理解对当时来说什么是独特的有效的表现方式。
而实际上,新感觉派的重要人物刘呐鸥、穆时英和电影的关系确实十分紧密。
刘呐鸥“平常看电影的时候,每一个影片他必须看两次,第一次是注意着全片的故事及演员的表情,第二次却注意于每一个镜头的摄影艺术,这时候他是完全不留心银幕上故事的进行的”【l】。
经营书店失败之后,刘呐鸥就“转而去从事电影”。
他创办《现代电影》,与黄嘉漠一起发动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软硬之争”。
在论争中刘呐鸥写有《影片艺术论》、《电影节奏简论》、《开麦拉机构——位置角度机能论》等一大批文章,非常关注电影艺术的特性、技巧和理论问题。
穆时英对那时的电影明星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对他们的外貌衣饰、表情做派、个陛气质都了然于胸。
他在小说中多次提及格莱泰嘉宝、瑙玛希拉、克莱拉宝、琴恩哈绿、琼克劳福、卓别麟,他还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当红的女明星按特点分成两类【2】。
穆时英卷入“软硬之争”后,发表有《电影批评底基础问题》、《电影艺术防御战——斥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招牌者》两篇重要理收稿日期:2006.05.15作者简介:吴健民(1978~)。
男,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
吴健民: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73·论文章,这表明穆时英对电影理论也颇有研究。
新感觉派的小说以刘呐鸥的《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电影因素最突出。
小说与分镜头剧本形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一开始便是精彩的故事背景描述,若作为电影脚本,导演可以毫不费劲就安排好场景:晴朗的午后。
游倦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停留在对面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的头上。
远远地眺望着这些都市的墙围,而在眼下俯瞰着一片旷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台,这会旱已被为赌心热狂了的人们滚成为蚁巢一般了。
下面是常见的主要人物陆续被镜头锁定,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用意,这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故事,这是上海30年代的一个毛孔而已。
尘埃、嘴沫、暗泪和马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快意、紧张、失望、落胆、意外、欢喜造成一个饱和的氛围。
镜头转向动态十足的赛马场地,不时回头扫描观众席,故事正式开始了,有对话,有表情,有心理活动。
赛马场一节男女主人公现身,两人结识,第一场景结束。
镜头转到美国人的吃茶店,顺理成章的承接之笔。
然后就是转了,于是两人的故事有了第三者,女主人公的表演进入更深一层,看她怎么应对两个男人,这个场景见出作者极强的人物和景物的安排调动能力,镜头不断摇动转移。
更出人意料的是结束时,真正的主角退场,留下两位男士呆得出神。
这个片断如果拿到电影学院,教授一定会认为是一个有创见性和经典性的习作。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令人耳晕目眩。
题目上表明是“一个片段”,开头就是一个无限具有表现力的场景和故事发生地: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一个标准的远景之后,镜头越拉越近,具体到了故事发生地:沪西,林肯路。
在此,作者加了一个提示: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
这个似乎不太好表现,不急,下面有具体的说明,街上的抢劫,血腥,一个镜头慢慢淡出,淡入另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物,道具也完全换了,拍完公馆又到舞厅,最后重新回到街景。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就更是符合标准的分镜头剧本,开始用五个片段分别讲述5个人的现实情况,同时不同地的五个同样失意的人,下一个场景就是五个人同时出现在夜总会里,这个片段开始同样是对夜总会内外环境的描写,这是电影拍摄必须的,任何一部电影,镜头展开,总是首先亮化人物活动场景,而且普遍的方式是由大到小层层圈定,最后随着主要人物进入室内,夜总会里的活动马上开始,完满结束的故事带领观众退出镜头。
从以上对三篇经典作品重新的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新感觉派小说形式和叙述方式上带有强烈的分镜头剧本的色彩,这一类的作品给人极强烈的牵引感,仿佛有一个引导光环带领读者(观者)点点滴滴浏览。
新感觉派小说不仅引导你,还会时时令你随景动情,这种感受来自作品极强的动作性和对话性。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女人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动作:小的樱桃一绽裂,微笑便从碧湖里射过来。
女人还极有交际能力,一一夫人,不,小姐是一个人来的吗?一一可不是呢!一一那么,找个地方休息去,可以吧?一一也好的,我此刻并不忙。
往下这种接触发生了偏转,男人越来越被动,他们有点不舒服,但也没有法子,只得便这样提议。
女人在和T说话时还要向H投过来一只神妙的眼睛。
再看这里,忽然光线一变,勃路斯的音乐开始了。
T并不客气,只说声对不住便拉了女人跳了去,H只凝视着他们两个人身体在微光下高低上下地旋转着律动着,一会儿提起杯子把塞住了的感情灌下去。
很快的动作,作者的关注点恰如其分地转换,人在动,镜头在动,气息又飘动起来,女人换了一个怀抱便开始了另一场情话。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连续不断,丝毫没有意思懈怠,完全符合人们的观影习惯,电影必须是一个一个充实的镜头连续下来,不可以中断。
《上海的狐步舞》就更动得令人目不暇接了,看这一场:碰!手放了,人倒下去,按着肚子。
碰!又是一枪。
读到这里,想必,我们这些日夜伴随电视的读者们的脑中,一个常见的镜头已经在跳动中定型。
对刘有德先生的出场描绘还未落笔,姨太太已经人未到,声先到,随着高跟鞋的嗒嗒地响,活泼的笑声牵着人跑了出来。
如果一位演员拿到这样一本书,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知道怎么表演,而且这种强烈的动作会引动他们的表演欲。
之所以如此,还在于作品中的人物的表演性,《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开始就是5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他们满不在乎地装笑,睁着眼睛,竖起耳朵,把上牙齿咬着下嘴唇,他们的跌落都以嘴唇碎了的时候结束,是相似却又不同的痛苦,不同的景像,五个快乐的人是来快乐的,最后却是一种疯狂、一种歇斯底里、一·74·吴健民: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种寻求解脱的绝望,一人自杀,其他4个人抬着他走向公墓,埋葬的其实还有自己。
与其他流派的小说不同,新感觉小说选择表现的人物和他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便于用来进行影像表现的,他们大多选择那些生活扭曲、奔向黑夜的人作为主角,他们大多活跃在所谓地狱上的天堂里,跑马场、歌舞厅、夜总会、旅馆,在这里出现这样的人物是一定会有奇特的复杂的故事发生。
新感觉派小说在形式上具有电影的特点,包括分镜头剧本的格式、语言,人物出现的动作性、对话性、表演性,活动地点的场景性。
这些方面是外在的,那么,新感觉小说的内在的电影特色在那里呢?那就是新感觉电影表现技术的自觉运用。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作品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上海的狐步舞》刚开始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蒙太奇,前一个镜头还是街上的黑帮仇杀,乱世嚷嚷,接下来就是白脸红嘴唇,以镜头闪现的方式闪过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这种表现方式只有电影里才会用,却很少用在纯粹的文学作品中,这里用了,影视的观念也随之而来。
舞场里那一场更是震撼人心,同样的丝毫不变的动作和语言:“有许多话是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侣一一可是,芙蓉(容珠),我爱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的笑。
这种前后镜头的无变化中的有变化的对比,可能连真正的电影导演也不至于如此大胆。
刘有德一节有一句对话“到我们家坐坐去哪!”一个一个不同的场景,说的是一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旅馆的房间里肮脏地淌着汗,再来一句淌着汗时,拼死拼活挣一口饭钱的黄包车夫,已经到了街上,这种强烈的前后对比,并没有像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还有一个过渡,而是直接把镜头打过去。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开始就是5个没有联系的蒙太奇片断,然后通过街景间接交代时间,当前形式,这时候人们都走向疯狂,是“不做贼的人也偷了东西,顶直爽的人也满肚皮是阴谋,基督教徒说了谎话,老年人拼命吃返老还童药片……”通篇读来,无论是表现蒙太奇,还是对比蒙太奇俯拾皆是。
其次,新感觉派真正的突出之处更在于他们对电影才竭力利用的声光色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在当时的电影拍摄中是非常少见的。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第二节里是对灯光和色彩的巧妙运用。
配合着关于东三省沦亡的报纸叫卖声,是作者笔下的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色彩包围了都市,也包围了人们的神经,一切就此疯狂。
到了第三节,进入近景,整个色系发生了变化,彩色变成了黑白色,去除了色彩却更深刻地投射了5个所谓快乐的人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那种巧妙的色彩表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