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

尤其是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这种集中可以带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是空间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新古典主义理论等多元的理论基础。

三、创意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特征创意产业集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它主要以创意为驱动力,以知识创新为发展核心。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等方面。

创意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因此,人才资源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创意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各地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的聚集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完善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度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

而完整的产业链则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国在实施产业集聚的政策成功的经验分析,总结出产业集聚的成败源于政策的合理性。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行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地域方面形成短期或长期关联。

1.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因素、技术传播/升级因素、市场驱动因素、供给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二、各国产业集聚的经验
2.1 中国
中国在实施产业集聚政策方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网络”,形成小额投资和大发展“集聚式创新”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策环境支持了产业集聚,通过实施“双创产业开发”策略,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创新模式和新的创新市场,以及投资互联网和新技术等。

2.3 美国
美国注重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区域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三、总结
总体来看,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给予全面的考量,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结合本地的民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期背景,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定。

只有实施合理的政策,巧妙地利用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才能使产业集聚最大化,收获最优效果。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丈秋综述:产业第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丸fl新古典经济学开姑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丈根据对国外冬个浇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克进行丈故杭理.以及供鉴询人的枝理为扎,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 国的研丸进行分开研兗,杆国外相关研•丸分为五个視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兗,則以简单的肘间丸后顺序为主遗行杭理。

兴健阀:产业專聚;分工;外部竝济;交易成本一、Jit尹业集聚的研兜早>4腑古典经济学肘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 (1920丿的外部经济理怡。

关于庐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糸,学者普遍达成了共帜,认为经济活动的咗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勺我强化机制,尹业集聚无怡是对于知识溢岀(Rosenthal & Strange, 2004),人力赛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 2000),吟低丸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 2002),还是在提壽企业的丸争优势方面(Porter, 1998)都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庐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丸,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朗術的桓架。

本丈沈图通过丈故枕理总结岀一个規括性的尹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老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尹业集聚问題的研无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怡进行简要介绍和搐理。

f-J古典视角:分工与卢业幕棗古典经济学对尹业集聚动因的研克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尹业集聚理怡成因的理怡基础。

尹业间分工包括了尹业绽的延伸和中间老交易问題,企业间分工导致的圾酬递_增和交易条用的节约成为尹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潘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闲述,并突破了斯矗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谢的观点,笫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團,迂回生庐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_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_一个文献综述
[ 4, 5] [ 13] [ 3] [ 2]
、O t t a v i a n o 和 B a l d w i n 等新经济
[ 4]
[ 57]
地理学家又进行了把原来的静态模型动态化的努力 , 试图把经济增长和空间集 聚放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我们将围绕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 梳理
[ 9] [ 8]

刘修岩
产业 集聚与经济增长 : 一个文献综述
( 二) 缺乏增长动态的空间经济学传统 1. 古典的空间经济学理论 空间经济分析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 早在 1826 年 , 德国经济学家 V o nT h u n e n 所创立 的农业区位论 , 就开创了空间分析的先河 , 其后 We b e r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和 C h r i s t a l l e r 提出的古 典区位理论更是为空间经济分析赢得了一席之地 。 这些古典空间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 现行进行了分析 , 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 例如 , T h u n e n 对集聚现象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分别作了解释 , 而且这种解释基本与新经济地理学对集聚现象的解释如出一辙 , 只不过后者以数学模型的形式罢了 。 We b e r 更是系统的分析了企业的选址决策 , 提出了一般区位理论 。 C h r i s t a l l e r 提出了一个包含层 级结构的中心城市理论 , 该理论认为权衡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后 , 生产者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城市 构架 , 为互相交错的六角形市场趋于提供产品 , 而层级型中心城市的出现则依赖于较大的城市能够支 撑更大的经济活动的假定 。 但是这些思想深刻的德国区位传统 , 一直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之外 。 二次大战以来 , 空间 经济学又至少进行了两次纳入主流的努力 , 但均以失败告终 。 一次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 , 由 I s a r d 所 领导的区域科学的兴起 ; 另一次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年代初曾风光一时的 “新城市经济学 ” 。 由于工具的缺乏 , 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没有办法将他们的思想模型化 。 另外 , 他们的理论还存在着一 个致命缺陷 : 在经济的均质空间竞争性均衡中无法出现城市 、 区域的专业化和贸易 , 所以 , 以前基于竞 争性均衡分析的区域经济学文献无法真正解释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 他们更没有关注地理因素在动 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2.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 迪克斯特和斯蒂格利兹 1977 年 “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种类 ”一文的发表 , 使得收益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能够方便的被模型化 , 这为空间分析进入主流经济学提供了可能 。 而 D S 模型 、 冰川成本 、 演 化博弈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是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简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 20 世纪 [ 13] [ 3] [ 2] 90 年代 , K r u g m a n 、F u j i t a和 V e n a b l e s 等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 , 开创了主流空间经济分析的新 时代 。 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 ( 以下统称为 F K V 模型 ) 来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 对 于空间经济分析纳入主流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将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 , 研究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 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 、 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 , 并通过这 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 。 但是 , 这些经典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也存在着一些 缺陷 。 首先 , 为了追求模型的精美和简洁 , 忽略了许多不易模型化但非常重要的因素 , 这在很大程度 [ 13] 上限制了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 正如 M a r t i n 和 S u n l e y 所言 : “他 ( 克鲁格曼 ) 的理论的一个最为 重要的局限是 : 他近乎顽固的固守那些能被数学模型所处理的外部性 , 因而拒绝讨论技术和知识外部 性的空间影响 。 ”与此类似 , 他也没有考虑区域性的制度 、社会和文化结构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 或阻碍作用 。 其次 , 经典新经济地理学的一贯被人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是缺乏福利分析 。 F u j i t aa n d [ 14] T h i s s e 指出 , 这些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效应是增加空 间经济的效率 , 但是市场的扩张可能伴随着某些中心地区的发展 , 而这些中心地区之所以能获得这么 多的财富 ,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以相对处于边缘地区的落后为代价 。 所以 ,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于 不同地区所带了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 只有通过建构更宽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 , 才能 真正的分析空间集聚的福利效果 。 另外 , 经典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是 : 这些模型基本上都是静态的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摘 要 :产业 集群是 顺应 国 际国 内形 势 ,适 应全球 经济环 境 大变革 的产物 ,是促进 区域 经济发展 的 重要增 长极 和动 力源 。通过对 产业 集群相 关研 究文献 的收 集 ,从合 作竞 争 、创 新环境 、经 济增 长、创新 群和合 作 网络 、 形成机 制及 财税政 策在 产业 集群形 成和发展 阶段 作 用等方 面对其进 行 了整理 ,从 而得 出我 国学者 对产业 集群
部经 济效 应等 ,使 得集 群 内的企业 之 间的交 易成 本 和费
用降低 ,而且特别是 知识 的溢 出,使创新成本 大大减少 , 同时提高 了整个集群产业 的竞争力 ,从 而促进 区域 经济发 展和经济增长 。 ̄ l l : l Ma t i n( 1 9 9 7)&T t a v i a n o( 2 0 0 1 )综合
1 概述
产 业集群是指在某一 特定领域 中 ,大量 产业联系密切 的企业 以及相关支 撑机构在地理 、空 间上集聚 ,通过集 聚
组织 ”。创新环境不仅指 本地 化的网络结构 ,而且指将外 部 的学习和企业 内部 的创新相 结合。不管是能降低行 为主 体 不特定性 的物质资 源或 非物质资源的本地 网络结构 ,还 是 能制定经营和创新 战略 的创新组 织体集合 ,都 能够 为集 群 的创新提供 良好的环 境 ,从而促使其 良性发展 。 2 . 3 产业集群 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由于产业集群 的聚集效应 、规模效应 、溢 出效应 、外
2 0 5 2 期 )
窒速塑丝
x ch ar ̄ e 0 m
黧 两 曼
( C u m u l a t i v e t N y O N O . 9 . 2 0 1 3 2 5 2)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对外贸易与内部产业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内部产业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额 成 反 比 .与 关 税 水 平 成 正 比 。这从 一定 程 度 上 说 明 经 济 一 体 化
参考文献 :
[ A e, FadELGasr 19 , ‘rd n i ue; x 1 ds A. n . l e, 97 Ta ea dcr ss e— ] e c pa ig ra i t’Q at l unl f cn mc li n bng ns, ur r J ra o o o i n u a ey o E s
得越 来 越 模 糊 了” 并 举 欧 洲 1 9 。 9 2年 的例 子 作 为说 明 。
散 , 时又 促 使 某 些 产 业 产 生 集 聚 。从 理 论 角 度 看 , 用 此 模 型 进 同 运
r a20 )、 玖立 (0 9 等 , 见此 模 型 的解 释性 、 用 性 及 拓 展 a (0 5 黄 t 20 ) 可 适
21 0 0年 1 O月 总第 2 7期 2
对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与 内部产业集聚

个 文 献 综 述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之 杰
— 一 , 理论渊源
对 外 贸 易 属 于 国 际 贸易 理 论 范 畴 , 早 可 追 溯 到 亚 当 ・ 密 的 最 斯
国外 市 场 的沿 海 地 区 ,高 度 依 赖 外 贸 与外 资 的产 业 集 聚 对外 贸 易 成 为推 动产 业 集 聚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玖 立 (0 5 、 伟 (0 7 也 黄 2 0 )赵 20 )
, 三 、 结论 : u mm — ia 模 型 Krg a Lvs
K uma— i s 型 来 自克 鲁 格 曼 等受 到 汉 森 的 墨 西 哥 案 例 rg n Lv 模 a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_胡晨光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_胡晨光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656 ( 2011 ) 06 —0093 —09
一、 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或者高速增长的经济圈通过区域内高度发达的城市群 、集群产业或者产业 区主体构成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集聚经济圈 [ 1 ] 。 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动力, 不仅对于认识中心 — 外围意义上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规律和发展区域经济理论, 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于认识城市 、 产业 区以及集群产业等其他类型产业集聚规律, 也有裨益 。 以往有关产业集聚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对产业集聚动力类型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本文认为产业集 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 源动力是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 政府是产业集聚 聚动力应该包括源动力 、 的外部动力; 集聚机制是产业集聚的自驱动过程。研究拟在对产业集聚动力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揭 示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本文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源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外部 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机制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五部分对以往研究的局限进 行理论反思, 给出未来研究方向 。
二、 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马歇尔用产业地方化的概念来描述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在于自然禀赋,或者宫廷的奖 其自然禀赋和宫廷的奖掖引起产业地方化观点后面隐藏的逻辑是影响供给的因素和对特定产业 掖 ,
[2]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 70873109 ,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及浙江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 70703030 )、 引进基金项目支持 。 文责自负 。
四、 产业集聚的集聚机制
以往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在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 而外部性又是产业集聚的结果, 逻辑上这是一种循 环论证① 。外部性被分为技术外部性与金钱外部性 [ 42 ] , 技术外部性指企业的产出依赖于企业之间其他企 业的要素投入与产出,金钱外部性指企业之间利润依赖于企业之间由于产业前后向关联而产生的成本 上的节约 。外部性除了本身源自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还通过给区域带来技术进步和成本节约促使区 域产生强烈的竞争力, 构成产业集聚的效应, 产生新的外部性; 因而作为产业集聚机制的外部性与作为 产业集聚效应的外部性就互为因果关系 。 马歇尔最早对外部性进行了论述, 他把引起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部经济, 另一 类是外部经济 [ 2 ] 。 在新产业区形成机制的研究方面, 新产业区区别于传统产业区理论的特性是在强调外 嵌入性 、 创新性 [ 43 ] [ 44 ] [ 45 ] [ 46 ] 之外, 特别强调生产的 部性以及强调作为外部性产生于表现机制的网络性 、 “弹性专精 ” 特性。与新产业区基本范畴的认识存在差异一样, 研究者对于新产业区形成机制的认知也 但一般可以认为: 新产业区是适应多样化的需求而形成, 产业在地理上集中 存在一定差异 [ 4 ] [ 45 ] [ 47 ] [ 48 ] [ 49 ] , 的动力是企业为了利用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 专业化分工, 节省交易成本, 应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 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自驱动的结果 ,而产业区的形成反过来又促成了区域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 、 专业化分 然而, 新产业区的形成可能完全是政府和跨国公司外生性行为的 工与创新能力 。 Park & Markusen 强调, 产物 [ 50 ] 。 当集群内企业的数目达到关键多数时, 会出现自我强化的过程 [ 8 ] 。Porter 在这里强调了 Porter 认为, 认为大型的国内市场有利于企业 金钱外部性, Porter 还关注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大量投资 、 提高技术 、 发展生产率, 而产业集群激烈的竞争则有利于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外部 经济 [ 8 ] 。 城市是经济多样性的发动机与新企业的天然孵化器, 城市商业的多样性无论从经济上 Jacobs 认为, 还是从社会角度对城市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城市多样化有效地集中了经济资源, 而城市的多样化集聚 城市之所以 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多样化 [ 33 ] 。 O’ Sullivan 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交换的前提, 存在是因为人不能自给自足, 而地区的比较优势 、 生产上的内部规模经济与生产 、 市场销售方面的集聚 经济则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34 ] 。 新经济地理学一致将产业集聚机制归之于集聚区域市场扩大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产生的以产业间 或产业内前后向联系为基本内容的金钱外部性 [ 21 ] [ 23 ] [ 24 ] , 或者技术外部性 [ 20 ] [ 51 ] 。新经济地理学也承认第 一自然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但认为地理因素可能只起催化作用, 一旦区域的集聚经济形成, 最初的区 位相对集聚经济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而言就不重要了 [ 18 ] [ 52 ] 。Fujita & Mori 将新经济地理学中心 — 外围模型分为两代模型分析框架

产业聚集文献综合

产业聚集文献综合

产业聚集文献综合本人现在正在写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是关于区域产业集聚现象的,如浙江等地的集聚现象等,想找找这方面的文献,南开一位博士的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参考文献(一)、中文文献1.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3. 陈德明:《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 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5.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 郭鸿懋:《城市宏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7. 郭鸿懋等:《城市空间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8.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110.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998,2000年1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年13.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14. 江小娟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5. 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6. 李华杰等:《跨世纪的港澳区域经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7. 李梦梅等:《区域经济前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8. 李坤望:《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9.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21. 廖理等:《探求智慧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2. 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23. 刘再兴等:《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24. 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25. 刘树成等:《中国地区经济研究》.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26.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27. 陆大道:《区位论与区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28. 覃成林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9.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0.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3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3. 王旭:《城市社会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4. 王俊豪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35. 王健:《中国发展报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6. 韦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37. 魏心镇等:《新的产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8.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9.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年40.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1.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42. 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43. 张金锁等:《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44.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5.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6.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7. 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4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4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0. A.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51.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22年版)1997年52. A.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53. A.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54. 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55.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6. 布兰查德等:《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7. E.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8. J.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本).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59. H.钱纳里等:《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0. 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61.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62.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63. 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4.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穿 (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5.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6.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7. 郭浩良等:网络结构:大唐袜业的组织模式. 2001年8月22日68. 费洪平:我国企业组织空间联系研究.《地理科学》1996.16(1)18-2569.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3)70.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17(3)71. 刘嘉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的政府产业政策.《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72. 吕有晨,刘昌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 1997.1173.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1998.174. 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1.375. 戚聿东: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8.376. 沃尔夫-迪特尔•楚姆福特博士. 协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贯彻标准的任务.2001年7月21日/77. 邵一华吴敏: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378. 阎小培:信息网络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经济地理》1996.16(3)79. 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治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 2001年8月21日/80. 赵蓓,邓力平:集群产业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作用:中国晋江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马歇尔用产业地方化的概念来描述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在于自然禀赋,或者宫廷的奖 其自然禀赋和宫廷的奖掖引起产业地方化观点后面隐藏的逻辑是影响供给的因素和对特定产业 掖 ,
[2]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 70873109 ,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及浙江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 70703030 )、 引进基金项目支持 。 文责自负 。
三、 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
新产业区理论看到了政府在产业区形成中的作用, Piore & Sabel 强调了政府在平衡竞争与合作制 度建立方面的作用 [ 4 ] ; 但是 Amin & Thrift 强调, 产业区的形成有许多严格的约束, 这些约束包括关键多 数的专业技术 、 技能、 快速变化和增长市场的融资 、 商业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 还有企业家通过劳动分 工促进增长的传统, 缺乏这些条件, 鼓励马歇尔式增长的努力可能失败 [ 32 ] 。 认为政 Porter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结合钻石理论做了粗略的阐述 [ 8 ] , 府与其他关键要素的关系既非正面也非负面, 主要影响如下: ( 1) 政府的补贴 、 教育和资金市场等政策会 影响钻石体系的生产要素, 对国内市场需求也有影响, 政府对产品规格标准的制定和政府的需求, 可能 从而影响企业 使得政府既是产业发展的助力, 又是产业发展的阻力; ( 2) 政府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环境, 的结构战略和竞争者的形态; (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需求条件 、 生产要素的基本情况反过来也影响政府 的政策。Porter 实质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然而 Porter 产业集群的研 究着眼于国家竞争优势视角, 其理论对于产业集群位于国家何处, 产业集聚在何地, 并不关心 。某种意 义上,Porter 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类似于政府政策对国家产业或者经济发展作用 的研究。 对于城市化多样化的产业集聚, Jacobs 认为政府主要在分配资本与城市规划方面起作用: 分配资本 帮助城市新企业的产生, 促成城市的多样化; 城市规划帮助城市产生导致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 10 ] [ 33 ] 。O’ 从而吸引劳动力 Sullivan 认为政府可以在地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工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发挥作用, 和厂商的流入, 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 34 ] 。 - 95 -
经济学家
……
2011. 06
长极理论则强调极化区域偶然性因素引起的推动性工业出现是中心 —外围结构出现的原因 [ 16 ] [ 17 ] 。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产业集聚模型有三类,即中心 - 外围,区域与城市体系,国家贸易模型 [ 18 ] 。 中 心—外围模型研究中心 —外围结构如何形成, 区域与城市体系模型研究单中心经济体, 多中心城市体系 或者城市层级规模体系如何形成,国际贸易模型则主要研究产业如何因为前后向关联形成专业化分工 三类模型均强调在运输成本、 张伯伦传统意义上的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 或者集聚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增前提下历史偶然的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 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仍是解释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自然资源 、 要素 禀赋、 技术差异等; 但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Kim 根据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用原材料成本表示的比较优 势与用平均工厂规模表示的规模经济与 Hoover 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26 ] 。Kim 研究发现, 美国州在 资本等要素禀赋解释 [ 27 ] 。Ellison & Glaeser 1880—1987 年间二位数产业的地理分布大部分可以由劳动 、 根据 1987 年美国州的数据研究了电、 天然气、 煤炭等自然优势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发现大概有 20% 的 产业的集中可以被自然优势解释 [ 28 ] 。Glaeser & Kohlhase 研究认为在运输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自然 黄玖立和李坤望以中国省份产业数据占全国的相 资源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已日益微弱 [ 29 ] 。在中国国内, 对份额测度产业集聚,研究发现地区传统比较优势农业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素对产业地理集聚的解释比 路江涌和陶志刚根据 E - G 指数研究了制造业 较显著, 新经济地理的市场规模因素只得到部分支持 [ 30 ] 。 运输成本 、 自 在中国的集聚因素, 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的产业集聚, 而溢出效应 、 然禀赋是影响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 31 ] 。
ECONOMIST
……
2011. 06
[ 35 ] [ 36 ]
新经济地理学对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的影响方面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认为政府政策通过价格指数影响产业集聚, 因而政府在产业集聚中所起的作用, 可能促
进集聚也可能阻止集聚; 但是集聚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指数而取决于政府政策, 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还 有消费者对于工业产品的支出份额, 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等 。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656 ( 2011 ) 06 —0093 —09
一、 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或者高速增长的经济圈通过区域内高度发达的城市群 、集群产业或者产业 区主体构成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集聚经济圈 [ 1 ] 。 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动力, 不仅对于认识中心 — 外围意义上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规律和发展区域经济理论, 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于认识城市 、 产业 区以及集群产业等其他类型产业集聚规律, 也有裨益 。 以往有关产业集聚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对产业集聚动力类型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本文认为产业集 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 源动力是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 政府是产业集聚 聚动力应该包括源动力 、 的外部动力; 集聚机制是产业集聚的自驱动过程。研究拟在对产业集聚动力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揭 示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本文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源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外部 动力的论述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对有关产业集聚机制的论述进行梳理,第五部分对以往研究的局限进 行理论反思, 给出未来研究方向 。
经济学家
……
2011. 06
产业集聚的集聚 动力:一个文献综述
□胡晨光 程惠芳 陈春根
(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包括源动力 、 外部动力与集聚机制三方面, 本文从产业地方化、 城市化 、 中心 —外围三个维度对以往文献有关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 外部动力 、 集聚机制进行了梳理。基于集聚经济 圈产业集聚的视角, 在对以往文献进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 本文展望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 外部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关键词:产业集聚; 集聚动力; 源动力; 外部动力; 集聚机制
- 93 -
ECONOMIST 的需求引起了产业的地方化 。
……
2011. 06
韦伯主要从工业企业的区位布局来考察产业地方化现象 [ 3 ] , 似乎是首次明确提出产业集聚概念的 “优势” 学者, 他认为集聚是一种 , 或是生产的廉价, 或是生产被引诱到某一地点的市场化; 他把引起集聚 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 的因素分为两类, 一是由于企业规模经济引起的工业集中, 二是因为企业间协作 、 同利用引起不同企业在既定空间集中 。 马歇尔产业区在福特制大批量生产方式浪潮中逐渐萎缩,产业区能够得到研究者再次关注,在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具有马歇尔产业区经济特征的美国硅谷、德国巴登 —符腾堡、意大利的中 北部区域出现了以中小企业集中为内容的 “新产业区”的普遍繁荣 。新产业区理论在解释产业区形成 时, 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产业区被三种相互依赖的特征限定, 它们分别是产业区与 Piore & Sable 认为, 市场的关系, 生产的弹性 、 平衡竞争与合作制度的建立; 产业区与市场的关系强调产业区产品能够开拓 海内外产品市场, 符合市场要求, 而生产弹性 、 平衡竞争与合作制度的建立则构成前一因素的决定性因 素[4]。 并不是工业区位理论强调的原材料和消费地等因素 storper & Walker 认为产业区是工业化的产物, 新产业区的 的产物; 他们还提出了区域规格与区域能力的概念来研究产业区的形成 [ 5 ] 。becattini 认为, 知识、 行为、 制度等构成的多元文化系统和向中小企业 形成在于区域存在着产业区形成的由价值观念 、 中国学者王辑慈对新产 提供融资的信用体系代表的供给条件和大量中产阶层出现产生的需求条件 [ 6 ] 。 业区理论作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工作, 认为新产业区是基于一定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由社会分工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本地地方化网络, 其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 取决于新产业区内企业网 创新环境与创 络和劳动力市场网络的具体性质, 以及这些为学习和创新而组织的网络形式, 弹性专精 、 新网络是产业区形成发展的机制 [ 7 ] 。 Porter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产业的地方化现象,认为构成产业集群形成主要原因的钻石体系, 然而, 可能源于构成钻石体系要素的部分关键要素所触发,如生产成本 、 相关产业 、 需求条件等 [ 8 ] 。 产业集群的 Pounder & St. John 认为区位要素资源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没有决定性作用; 继而他们强调, 在哪个区域生成具有偶然性: 产业集群的生成也需要一些能够对集群形成起触发作用的公司 [ 9 ] 。 在解释城市的增长时, 强调城市的发展依托于 Jacobs 主要是从城市增长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过程, 产生出口的城市多样化过程, 多样化产生技术产业间外溢的外部性, 而技术外部性孕育和催生城市新一 轮的增长; 在这一过程, 新的工作增加到旧有的工作中, 从而使劳动分工更加多样化 [ 10 ] 。 产业集聚有单一产业集聚与城市化集聚两种方式, 技术进步 、 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的 Hoover 认为, 流动性增强使得地区专业化日见稀少; 而城市化集聚则强调城市的规模和多样性是引起集聚的重要因 素, 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与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 ( 城市化经济) 之间, 有着某种连续的 、 由 小而大的层次关系, 城市化经济是城市形成 、 功能和结构问题的基础 [ 11 ] 。 他强调: 中心 Prebisch 提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构成中心 —外围结构的理论 [ 12 ] [ 13 ] , 和外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最后成为中心的国家, 然后通过中心 和外围地区生产和贸易不平等性使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日益加深,形成典型中心 — 外围结构 。 认为大城市高度拥挤、 快 Friedmann 从大城市系统拥有较好的创新条件去解释中心 —外围结构的形成, 速增长的人口和文化的异质性等因素是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条件,出现创新的大城市地区能够凭借供给 系统与市场系统的支配地位而逐渐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 从而形成与周边地区的中心与外围结构 [14 ] [15 ]。 增 - 9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