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
中国茶对日本茶道影响
![中国茶对日本茶道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842b4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b.png)
中国茶对日本茶道影响茶,自古以来就是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日本茶道则是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国茶与日本茶道的关系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一、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起源公元9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茶叶也随之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的茶叶主要是从中国进口,这导致了茶在日本的价格昂贵,只有富人和僧侣才能品尝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日本逐渐普及,普通人也开始喝茶。
当时的茶叶并没有采用中国的煮茶方法,而是将茶叶打碎后加水冲泡,这被称为“抹茶”。
这种茶的饮用方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二、茶道艺术的发展在日本,茶道被视为一门艺术,强调于日常生活中的静谧、自我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茶道艺术中,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1. 茶具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盏、茶匙等,多数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茶具。
例如,日本的茶盏形状和釉彩技法通常都受到中国茶具的影响。
而且在茶道中,对于茶具的选择、保养、欣赏等都有精细的规范,这些规范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影响。
2. 茶道礼仪茶道要求参与者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礼仪程序,包括动作、言辞、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礼仪和规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仪式和规范。
而参与者在社交场合下,要遵循的礼仪方式也强调尊重、谦虚等价值观,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茶道教育与交流中国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茶道艺术的发展上,而且在茶道教育与交流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茶道学院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道学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茶道学院不仅传承和发扬了日本茶道传统,而且也吸收了中国茶学的经验与教育方法。
众多茶道学院中,一些学院更是直接引用了中国的茶学名词与茶具使用方法,使茶道学院的教育更加系统和专业。
2. 茶道交流活动中日两国在茶道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两国茶道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9b2863de009581b6ad9ebc8.png)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一茶道的思想内涵不同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儒、释、道为一体,三者互相补充,从而使中国茶道广博丰富,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都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禅宗思想,具有相对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并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茶道推崇“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认为通过饮茶可以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则崇尚“茶禅一味”的境界,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理念,规劝人们要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二茶道的美学理念不同日本茶道是在传承中华茶道的精神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民族性格而发展出来的。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古朴、清寂之美。
中国茶道则更崇尚自然、融和之美。
这是因为中国茶道受到“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而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即便具有一系列的仪式,也主要是用于表演之时。
与之对应,在美学理念上追求以自然、和谐、清新、雅致。
三茶道的参与主体不同中国茶道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完全生活化,从宋代起大小城镇就广泛兴起茶楼、茶馆、茶亭、茶室,上至名流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茶道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更多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一种生活时尚。
在日本,插花、茶道是有教养、有品位的女子的必修课。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茶道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茶道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注重回甘体验,没有太多过于严格的规定性的礼仪规范。
日本茶道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在各个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之行礼。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8b13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3.png)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首先,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据考证,茶最早是在中国发现和使用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时期,茶就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茶不仅成为宫廷贵族的消费品,还开始普及到民间。
在唐代以后,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技艺逐渐成熟,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7世纪初,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了日本。
根据史书记载,茶是由唐朝的僧人最早带入日本的。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因此从中国引进的茶叶被视为珍品。
在贵族和僧侣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日本茶还没有经过水洗,直接用沸水冲泡,与中国的冲泡方式有所不同。
在茶的传入后,日本人开始致力于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的研究。
他们发现茶叶的不同产地、品种和制作工艺都会对茶的口味和香气产生影响,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制茶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茶的制作工艺日趋完善,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煎茶、抹茶、玉露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抹茶,它在日本茶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受到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茶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在茶道中,日本人注重茶器的选择和使用,认为茶器是体现主人品味和修养的物件,茶器的造型、材质和纹饰都要与季节相呼应。
此外,茶道还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和互动,要求主人以谦逊和自律的态度来招待客人。
除了茶道,中国茶文化还对日本的艺术、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文人雅士经常以饮茶为乐,他们常常在茶室里品茗并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雅士文化在日本也得到了发展,成为日本茶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对日本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影响,茶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e852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c.png)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首先,“茶道”一词的原创来自于中国,并不断有所发展。
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陆羽年长十几岁并精于茶事的诗僧皎然。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人谈及饮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饮可“涤昏寐”,第二饮“清我神”,第三饮便达到“得道”的境界。
最后在诗尾提出了“茶道”一词,这是富有哲理内蕴的词,与现代茶文化界对“茶道”的界定颇为相通。
皎然之后,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提到“茶道”一词:“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为天宝年间(742~755)进士,大历(766~779)中为县令。
这一时期,正是唐代茶文化定型并兴盛的时期。
封演之“茶道”兴于中唐,是由于陆羽专著茶书,对茶的功效以及煎茶、炙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且创制茶具24种,后又经常伯熊的“广润色之”而得以大行的。
《封氏闻见记》一书大都实录著者的所见所闻,可信度较高,内容可靠,但其所述“茶道”则重在饮茶之风和茶艺的推行。
“茶道”两字的出现,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在晋代以后,茶成为日常饮料,文人雅士在品饮中感受到茶叶超出物质外的精神品性。
如杜育《荈赋》的“调神和内”指出饮茶调节精神,和谐内心的功能。
《晋书·桓温传》记“温性俭”,《晋中兴书》记陆纳事,《南齐书·武帝本纪》的以茶为祭,并且“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都体现出社会对以茶示俭的共识。
这些,正是茶道思想萌芽的基础。
民间素有“陆卢遗风”之说,而与陆羽并称的诗人卢仝,同样在他的诗篇中涉及茶道精神。
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一碗入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中日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日茶文化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07ca89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6.png)
中日茶文化发展历史目前日本的茶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都是从中国学习过去的,由于历史和习俗的原因,目前茶文化还是大同小异的,互相之间有借鉴之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发展历史“茶,南方之嘉木也。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关于大茶树的记载。
茶作为我国的国饮、东方文化瑰宝的载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秦朝秦以前时期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地初始阶段,秦以后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的历程,但仅局限于巴蜀地区。
之后中国茶树分布区东移,茶叶出现商品化的现象,茶树栽培区逐渐扩大,饮茶之风在南方盛行的现象,文人与茶结缘,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之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取得飞跃发展的最辉煌时期,社会安定,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与贸易迅速兴盛起来。
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基本框架已构建完成。
在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批的日本僧人、留学生来华学习禅宗佛理和先进文化,将中唐的饮茶之风带回了日本带回了日本,在日本的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了一阵弘仁茶风,其中最澄、空海、圆珍,永忠等僧人及嵯峨天皇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其兴盛表现为“斗茶”之风的盛行,“茶会”、“茶宴”的饮茶形式已相当普遍,烹茶技艺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市民茶文化兴起。
而日本在晚唐至北宋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影响了这一时期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日本茶文化进入衰滞时期。
南宋时期,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是荣西。
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日本,为日本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专研禅学,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
914年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将茶籽带回日本推广了新的制茶法和新的饮茶法,使得茶叶种植面积扩大,饮茶在上层社会普及。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https://img.taocdn.com/s3/m/9a1a3d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6.png)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长久以来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国茶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茶叶品种和独特的冲泡方式而闻名于世,而日本茶道则注重于茶道师傅的艺术表演以及与茶道相关的礼仪和哲学。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历史、特色和影响。
一、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传,茶的发现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中国西南地区。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拥有丰富多样的茶叶品种,如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
中国茶文化强调茶叶的冲泡方式。
精细冲泡茶叶的艺术被称为“功夫茶”。
这种方式注重使用精致的茶具和准确的冲泡时间,以展现出茶叶的独特香气和口感。
功夫茶也强调与朋友和家人共同品尝茶叶的乐趣和交流。
中国茶文化还与文人墨客和文化艺术紧密相连。
在古代,许多文人都以喝茶为嗜好,他们在茶馆或自己的庭院中品茶、作诗、写字,以茶作为启发创作的灵感源泉。
中国茶文化也在书画、传统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赞美。
二、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又称为“茶道艺术”或“茶道禅”,起源于12世纪的日本。
这种文化形式强调茶道师傅的表演和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茶道师傅会在茶室中展示冲泡茶叶的技巧,同时通过茶道仪式传达出对自然、平和和谦逊的追求。
日本茶道注重茶道仪式中的细节和礼仪,要求参与者遵守特定的动作和举止。
坐姿、手势和对话的方式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仪式,茶道师傅希望传达出一种平和、安静和专注的氛围。
茶道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茶道茶室都被视为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三、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僧人最澄访问了中国,并带回了许多茶叶和与茶道相关的文化。
这对于日本茶道的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尽管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有着深远的影响,两者还是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关系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925a3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5.png)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关系茶道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它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道精神和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关系。
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深厚而丰富,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日本的茶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8世纪初,唐代僧人随禅宗传入日本,将中国的禅茶文化引入日本。
这一时期,中国的茶道和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茶道逐渐独立于中国的茶道,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茶道精神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秉持着追求精神和理念的茶道精神,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感悟。
它们共同追求的是通过泡茶和品味茶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
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质和茶的制作过程。
中国茶道强调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方法。
茶艺师会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和水质来选择适当的冲泡方式,以提取茶叶的最佳风味。
中国茶道更强调茶叶的精细处理和茶器的精美制作。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内心的静谧。
日本茶道重视仪式和礼仪的传达,强调坐禅、道具摆放和茶具的使用方式。
日本茶道更加注重茶席的摆设和空间的布置,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们能够专注于品味茶的风味和内在的美。
礼仪之美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以礼仪为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通过茶道的礼仪,人们能够感受到互相尊重和敬意。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和和谐的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共生,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境界。
在中国的茶道中,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仪态和动作的优雅,通过仪式来感受茶的美妙和品味。
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仪式和礼节的精神。
在日本的茶道中,茶会的过程被讲究得非常细致,包括与茶道师的问候,茶具的摆放和茶席的布置等。
茶道师还会通过自己的动作和态度来表达对来宾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d3d7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9.png)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茶,作为一种兼具饮品和艺术的存在,承载着中日两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代表了东方国家对茶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两国人民对生活品质与禅意追求的共鸣。
本文将围绕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展开探讨,从历史渊源、茶具品味、礼仪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以期呈现出两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渊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神农氏在尝百草之后,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用于药疗。
中国的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而在7世纪,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
二、茶具品味中国和日本的茶具在品味和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茶具多样且精美,如紫砂壶、白瓷杯等,以其工艺独特和简约美感而闻名。
中国茶道注重茶的陈述和品尝过程,追求茶的真味和内涵。
而在日本,茶具更加注重自然和朴素,如茶碗、茶筅等,展现出浓厚的自然主义特色。
日本的茶道讲究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态度,强调自然、平静和禅意。
三、礼仪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礼仪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茶道注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主人要熟悉茶道规矩并悉心为客人泡茶,以展现出自己的茶艺和待客之道。
而日本的茶道则强调双方人员之间的平等和安静,主人和客人相对而坐,共同享受茶的味道和氛围。
日本茶道中的茶席和禅室布置也特别考究,一切都为了营造出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四、茶文化的价值茶道和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传统习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饱含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强调品茗的过程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炼。
而日本的茶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茶道中的茶艺、礼仪和文化符号,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代表,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茶道注重品茗的过程和含意,强调茶与人的和谐共生;而日本茶文化则强调自然的平静和内心的修炼。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6613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6.png)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茶,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日两国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其视作一门艺术,注重仪式、礼节和心境的表达。
尽管两种文化有些相似之处,但在细节和理念上仍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以及这两种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
一、茶道与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饮茶并赋予其深远的意义。
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茶被视为一种草药,其饮用方式与现代的茶道略有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礼仪、心境和审美。
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味、气息和触感,以及与茶的交流和互动。
而日本的茶文化始于9世纪,嵯峨天皇向中国学习茶的方法和文化,让茶饮流行于日本皇室和贵族阶层。
在室町时代,茶道被渐渐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开始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日本茶道强调清心寡欲、静心致志,并通过参与茶会和茶道培训来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的共同点尽管中国茶道与日本茶文化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注重茶的准备和品饮过程,强调将这个过程视作一种仪式。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茶会或茶道中,准备好茶水和器具是重中之重,它们需要被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展示。
其次,两种文化都鼓励参与者在品饮茶的过程中培养出对茶的敬重之情,并通过与茶的互动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放松。
最后,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文化,都强调将茶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中,追求和谐、平衡以及对自然和人类的尊重。
三、中国茶道的特点中国茶道追求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茶的品味和香气。
中国茶道以茶具的精美和独特而著称,茶壶、茶杯、茶布等都有其特殊的设计和功能。
中国茶道也重视茶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的观察,茶师们会运用各种技巧来体现茶的美感。
此外,中国茶道更加注重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喜欢在家中品茶、赏茶,茶文化渗透到了各个方面。
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
![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5e5100d15abe23492f4db3.png)
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日本本土并不产茶,茶叶“自中国渡来”,因此茶叶在日本弥足珍贵,一落地就是精神层面的,在许多个世纪里为上层贵族专享,当然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就大大地不同了,茶树起源于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云贵高原,之后神农氏“遍尝百草”而发现了茶的药用,直到西汉时期成都成为茶叶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再到公元780年“茶圣”陆羽所撰《茶经》问世,在八世纪的中国喝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茶在中国从食用、药用而饮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茶文化的交流同所有交流一样不是孤立而且单线的,是赋格,它伴随着经济、政治乃至宗教等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无数次对日封赠,无数次款待来华遣唐使,多名僧人住华多年甚至老死中国。
所幸,那些唐物中的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唐昭提寺内。
只是,当日本的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轮流喝同一只碗里的茶水,这个禅堂茶礼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由此,日本茶道自然成就形式上完美规范、精益求精的特点。
精确到连每次茶会主客问答的话语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谁都不会因说错话而失礼,还顺便形成了日本文化独有的“摆饰学”。
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日本本土培植出的茶叶不适宜泡饮,只能抹或煎,进口中国茶的成本又极高。
中国,1369年开始平民皇帝朱元璋命令进贡芽茶,不但触发了炒青制茶法的诞生,而且令炒青绿茶独步于世,更步入了寻常百姓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算是齐了。
红、白、黄、黑、绿、乌龙六大茶类上百种茶品为中国文士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茶会成为文人雅士抒发自我的舞台。
“茶艺”之“艺”,据《韵会》:才能也。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哦!拿茶垫出来的。
十四至十六世纪开始,中日茶文化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日本以抹茶和煎茶为主的茶文化终于脱离中国茶文化的影子,走上“和、清、静、寂”的茶之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对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是一很生活化的玩意儿,属于生活必需品。
在唐朝陆羽写茶经之前,其实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对于这种植物利用己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在陆羽之前,茶并不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而是一种生活资源而己。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e5f5e714791711cd7917ed.png)
第一部分1关于东男京女的探究(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严重自杀倾向的日本人(川端康成的自杀成因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雇用(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食文化——进餐的礼仪(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食文化--围绕进餐的礼仪(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干涉(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中国的日本料理的现地化(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中日七夕文化的差异-以唐代和平安时代的七夕诗歌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中日两国女性自杀现象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中日两国姓名的对比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探究(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中日两国的贸易比较优势(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中日两国语的四字熟语的对应关系(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中日中学生暴力现象比较(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中日企业文化(以丰田公司和海尔集团为例)(日语专业选题) 17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误用—「検討」「莫大」「愛人」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中日同形词比较关于(日语专业选题)19中日国际婚姻里中国女性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中日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第二部分1关于中日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异同(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中日筷子文化-以禁忌与礼节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中日茶文化的特色(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中日茶道的对照研究(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中日语言中二字词的逆序现象(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中日酒文化(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中日酒文化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中日酒文化的比较研究(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中日青少年中性化问题(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中日食品安全管理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考察——以鱼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人工智能(日本机器人的发展) (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优衣裤(日本服装店)的销售策略(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使役句表示使役对象的格助词「ヲ」「二」(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吉本芭娜娜《厨房》中体现的丧失与疗伤(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在国务军制下武士发生的历史过程(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在日“家政妇”发展的探究(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夏目漱石的《心》-—以人物的心理分析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夏目漱石的《然后》(日语专业选题)第三部分1关于夏目漱石的批判现实主义(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外语的学习方法(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大江健三郎作品的人性思考—《饲育》为例(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里面的人类本性-以饲养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学习日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宫崎骏电影的环境意识(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岩井俊二的电影(分析残酷和唯美为主) (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川端康成《雪国》审美意识(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物哀(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川端文学的“物哀"美学理念-—《雪国》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当代日本女性婚恋观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形式体言“の”的用法(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志贺直哉和史铁生的生死观-《在城崎》和《我与地坛》(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志贺直哉和史铁生的生死观—《在城崎》和《命若琴弦》(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接续助词“から”的省略句(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日中对称词的对比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日企加班的实际状况(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日本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日本企业中武士道精神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第四部分1关于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日本企业文化与工资制度(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度(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日本企业的集体意识(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以派遣员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日本传说结尾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日本便当文化的历史变迁(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日本公司的加班问题(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日本动画产业的研究—以《龙珠》为例(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日本厕所文化的思考(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日本各种婚礼形式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日本和美国的恐怖片(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日本在垃圾回收利用精细化管理上的思考(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日本外交两面性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日本大学评价制度(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日本天皇崇拜的传统(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日本女性婚姻观变化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第五部分1关于日本女性就业劳动及其原因的分析(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日本女性就业现状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日本女性用语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日本女性的婚姻观(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日本女性的就职意识(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日本女性的社会参与(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日本妇女地位的变化(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日本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日本对保存传统文化的措施(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日本小学的道徳教育(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问题(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研究—-以对日本的影响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日本已婚女性的就业(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日本年功序列制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日本年轻人的公司内失业(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日本御宅族与ACG产业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下克上文化(日语专业选题)第六部分1关于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和盛行(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日本推理文学的考察(东野圭吾)(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日本无障碍旅游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日本温泉文化――从女性健康美肤效果的角度考察(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日本漫画对中国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日本男女平等的法律保障的调查(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日本社会中闭门不出现象的原因—-以成年人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日本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日本社会的恋母情结(日语专业选题)11关于日本禁烟活动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日本职场上的男女平等问题(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日本艺妓的没落(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日本茶道与禅的关系(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日本茶道的变迁(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日本萌文化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日本萌系御宅族文化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日本补习产业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日本贺卡风俗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日本雇佣制度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第七部分1关于日本青少年成为手机控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日本高龄化的社会問題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日本高龄者再雇佣的现状问题(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日语中女性用语的重要性(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日语会话文的误用的考察—围绕省略现象(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日语动词和汉语动词的时态——以日语动词时态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日语学习者中的元音与辅音的发音问题(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日语条件表现「ば?と?なら?たら」的意思、用法(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以特征与流行原因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日语的暧昧性―以表达方式和产生原因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 11关于日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日语专业选题)12关于日语能力测试及其改革的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3关于日语补助动词“いる”“ある”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4关于日语表示评价的语气(日语专业选题)15关于条件复句“なら、ば、たら、と" (日语专业选题)16关于松下电器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7关于樱花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日语专业选题)18关于歌舞伎发展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9关于武士道的影响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20关于汉语介词「对」与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日语专业选题)第八部分1关于漫画在日本流行原因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2关于狗的中日文化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3关于现代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日语专业选题)4关于现代日语的可能表达(日语专业选题)5关于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6关于织田信长的残忍性分析(日语专业选题)7关于终身教育的日中比较(日语专业选题)8关于给予听解力影响的要因(日语专业选题)9关于资生堂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渠道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0关于高达系列动画-—以战争观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1内外兼修―从燕青和冲田总司看中日美男子观(日语专业选题)12内心的觉醒与因循守旧的并存(日语专业选题)13出口贸易中电汇结算方式的选择及风险防范(日语专业选题)14分析“飞特族”产生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新型的雇佣关系) (日语专业选题)15分析こうべ、あたま、かしら的差异(日语专业选题)16分析世袭政治对日本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7分析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差异(日语专业选题)18分析中日语访谈中礼貌策略使用情况和特点(日语专业选题)19分析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日语专业选题)20分析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日语专业选题)第九部分1分析善待他人与经营管理-日式经营管理(日语专业选题)2分析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变化趋势(日语专业选题)3分析安冈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海边的光景"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4分析将来日本女性天皇出现的可能性(日语专业选题)5分析战后日本两次教育改革——以教育基本法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6分析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日语专业选题)7分析战后至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女性地位的变化(日语专业选题)8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直接投资在我国变化原因(日语专业选题)9分析日本人的上下级关系意识(日语专业选题)10分析日本人的义务加班的原因(日语专业选题)11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与自杀现状(日语专业选题)12分析日本人的高危机意识(能源危机意识) (日语专业选题)13分析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人的说话声很大吗?) (日语专业选题)14分析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日语专业选题)15分析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对策与战略(日语专业选题)16分析日本政府教科书检定制度(历史教科书)(日语专业选题)17分析日本的垃圾分类方法(环境保护)(日语专业选题)18分析日语学习者对尊敬语与自谦语的误用(日语专业选题)19分析日语寒暄语的文化特征(日语专业选题)20分析日语暧昧的拒绝表现(日语专业选题)第十部分1分析来自日语的借用语(日语专业选题)2分析比较中日两国特殊教育差异(日语专业选题)3分析比较中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日语专业选题)4分析海尔与松下的企业文化(日语专业选题)5分析织田信长为什么能统一天下(日语专业选题)6分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的魅力-罗生门、鼻子、橘子、竹林中(日语专业选题)7分析谷崎润一郎《细雪》中的雪子(日语专业选题)8分析近代日本外来语的历史(日语专业选题)9创新型日本企业文化(日本松下电器为例) (日语专业选题)10动漫中的日本自然观—以手冢治虫的作品为例(日语专业选题)11动画片产业和游戏产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2助詞「も」の用法について(日语专业选题)13包含在日本茶道中的禅文化(日语专业选题)14北海道的旅游文化—从“非诚勿扰”效应来看(日语专业选题)15北野武和《菊次郎的夏天》(日语专业选题)16十六世纪中日中央集权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17变化的形式、不变的心—-从標章看日本人的意识(日语专业选题)18古代诗人喜欢的花―以《古今和歌集》和《唐诗三百首》为为例(日语专业选题)19同乡文化给潮商带来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20周作人与日本以及日本文学的关系(日语专业选题)第十一部分1和制汉字词在汉语中的吸收与融合(日语专业选题)2和服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和美意识(日语专业选题)3咒术在日本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日语专业选题)4唐代的中日交流及其启示(日语专业选题)5唐代的建筑风格对奈良时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6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分析(日语专业选题)7商务日语中敬语使用特征探析(日语专业选题)8商务日语会话语用特征分析(日语专业选题)9回顾日本泡沫经济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日语专业选题)10围绕《伊豆舞女》分析早期川端文学作品里的审美意识(日语专业选题)11在中国的日本手机的失败原因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2在华日资企业的人才本土化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3在南京的日本人会(团体)调查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4在南京的日本留学生的留学生活(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日语专业选题)15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日语专业选题)16在日本的大众料理中调味料的使用和作用—寿司和生鱼片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7在日语中关于敬语的使用法(日语专业选题)18基督教在东亚的转型和变迁—日本和中国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9夏目漱石—《我是猫》与《狂人日记》创作手法之比较(日语专业选题)20夏目漱石《哥儿》的实证性研究(日语专业选题)第十二部分1夏目漱石『吾辈は猫である』における批判的思考(日语专业选题)2夏目漱石与鲁迅的讽刺艺术比较(日语专业选题)3夏目漱石和《我是猫》——对近代文明的批判(日语专业选题)4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观-—以《哥儿》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5大元方の世襲制度から見る日本の株式会社(日语专业选题)6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分析(日语专业选题)7大江健三郎民族危机感分析-《被偷换的孩子》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8大河剧和中国历史剧—以《笃姬》和《康熙王朝》的分析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9太宰治对诚实的人性美的追求-《快跑吧!梅乐斯》(日语专业选题)10太宰治的孤独感—《斜阳》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1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和社会问题分析(日语专业选题)12存在与美的冲突—-以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 13学校欺凌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日语专业选题)14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人文色彩(日语专业选题)15宫崎骏动画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日语专业选题)16家庭垃圾收费化在日本的减量效果和效果経済(日语专业选题)17寒暄的中日对照研究-各场景中的语言和动作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8对《破戒》中丑松内心的描写(日语专业选题)19对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和创作生涯的探究(日语专业选题)20对日本人“侘"意识的研究—以茶道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第十三部分1对日本青少年自杀现象社会问题解析(日语专业选题)2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3对现代日语中外来语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4对现代日语中外来语的考察(日语专业选题)5对英语采用日本译词的原因探析(日语专业选题)6导致现代日本人自杀的文化因素(日语专业选题)7寿司看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日语专业选题)8小林多喜二《蟹工船》与现代日本(日语专业选题)9少女漫画变质的实体化(腐女) (日语专业选题)10少子化不断发展的未来日本(日语专业选题)11少子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2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劳动力方面看(日语专业选题)13少子高齢化による日本家族の構造と意識変化について(日语专业选题)14少子高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5少子高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6山上忆良与杜甫的相关比较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7山部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日语专业选题)18岩井俊二の映画(極端な美学の魅力)(日语专业选题)19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的审美观(日语专业选题)20工薪族的天堂—关于日本居酒屋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第十四部分1巴金与岛崎藤村同名小说《家》的对比(日语专业选题)2平城京迁都的背景及其深意(日语专业选题)3平安时代阴阳道的流行及安倍晴明(日语专业选题)4年中行事から日本人の生活の色彩を見る(日语专业选题)5年轻人用语产生的原因以及其造词法(日语专业选题)6年轻人用语的特征—-“出处”“形成原因”的中日比较(日语专业选题) 7年轻人语言的特征和语言心理、文化的背景(日语专业选题)8影视旅游--以新型营销方式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9微博对当代日本人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0徳川家康の忍耐力と武士道精神(日语专业选题)11忍者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意义(日语专业选题)12忍者考-中国是否存在忍者(日语专业选题)13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自然与自我(日语专业选题)14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ー以《在城崎》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5快餐文化对中国80后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6情态副词的中日对照—「やっと」「ようやく」「ついに」「とうとう」(日语专业选题)17惯用句的比喻构成和翻译(日语专业选题)18战后关于中日两国对女性劳动者的保护对比(日语专业选题)19战后十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因(日语专业选题)20战后日本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关系(日语专业选题)第十五部分1战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日语专业选题)2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日语专业选题)3战后日本职业女性婚姻观的变迁(日语专业选题)4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心理(日语专业选题)5授受动词句的结构意义及助词分析(日语专业选题)6授受表現における日中比較研究(日语专业选题)7探析《心》中“先生"的生死观(日语专业选题)8探析《贫穷的人们》中的“救助”与“求助"意识(日语专业选题)9探析川端文学中的美意识—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0探析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对日本企业发展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1探求安倍晴明的魅力根源——以正邪两立的气质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2探究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以中日饮食差异为主(日语专业选题)13探究日语中原因助词用法的不同(日语专业选题)14探讨我国民工问题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与日本民工比较) (日语专业选题)15提高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听解力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16插花艺术看日本“和”精神(日语专业选题)17摇摆不定的人性—《俘虏记》(日语专业选题)18敬语和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以亲友间的礼仪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9料理から見る日本の米の文化(日语专业选题)20无助词的日常会话表现形式分析(日语专业选题)第十六部分1无印良品的设计和日本禅宗美学(日语专业选题)2日中日网络用语中的新词研究(日语专业选题)3日中酒文化―特别以饮酒规则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4日常生活中的“すみません”的意义(日语专业选题)5日本5s管理制度在中国的作用(日语专业选题)6日本ACG领域的BL文化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7日本“失落的一代”与中国“ 80后”的比较(日语专业选题)8日本“少子化"的应对政策对中国人口前景的启示(日语专业选题)9日本“民俗艺能"的社会意义、构成及特色(日语专业选题)10日本“神前式”婚礼诞生与发展(日语专业选题)11日本と中国の箸から見る文化の違い(筷子文化)(日语专业选题) 12日本における、狐のイメージの変遷(日语专业选题)13日本のグローバル化の傾向――クリスマスを中心に(日语专业选题)14日本の漫画について(日本漫画) (日语专业选题)15日本の英語教育(口语能力培养方面)(日语专业选题)16日本の雇用制度の変遷と問題点について(日语专业选题)17日本中世审美意识——以佛教“无常观”为视角(日语专业选题)18日本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启示)(日语专业选题)19日本人“家"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语专业选题)20日本人“闭门不出”现象分析-宅文化(日语专业选题)第十七部分1日本人の蛇信仰について(蛇信仰が日本人への影響) (日语专业选题) 2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の発展と影響(日语专业选题)3日本人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日语专业选题)4日本人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日语专业选题)5日本人国民性的集团意识方面(日语专业选题)6日本人战前战后的“东南亚观”(日语专业选题)7日本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民族特性(日语专业选题)8日本人痴迷奢侈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日语专业选题)9日本人的「小社会」与「大世界」(缩小意识) (日语专业选题)10日本人的动物观(以猫文化为中心) (日语专业选题)11日本人的动物观--以猫为例(日语专业选题)12日本人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3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佛教,神道,基督教为例)(日语专业选题)14日本人的性观念与其在社会生活上的影响(日语专业选题)15日本人的生死观――从日本高自杀率看(日语专业选题)16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以食和住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7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以日本人对死的态度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8日本人的美意识研究-和服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19日本人的语言行动的交际表现(日语专业选题)20日本人的鲤鱼崇拜研究—以鲤鱼旗为中心(日语专业选题)第十八部分1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日语专业选题)2日本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研究(技术转让和发展核心能力来看) (日语专业选题)3日本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研究-—年功薪金向年薪制的转变(日语专业选题)4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神道信仰研究(日语专业选题)。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11f2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c.png)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1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
“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
”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
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异同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ab826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4.png)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异同茶道是中国和日本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发展了独特而庄重的茶文化。
虽然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以饮茶为中心,但在仪式、茶具、道具和茶道主导思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一、仪式与礼仪中国茶道倡导的是淡泊、自然、质朴的道家哲学思想。
中国的茶道仪式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与敬畏。
主人对待客人和茶具的态度较为随意,讲究自然的表达和交流。
茶具的选择也较为简单,一般为紫砂壶、盖碗等。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强调的是平和、谦逊和内敛的禅宗思想。
日本茶道仪式通常是在专门的茶室内进行,营造出清雅静谧的氛围。
主人对待客人和茶具的态度非常庄重,注重礼仪和尊重。
茶具的选择更为繁琐,包括茶壶、茶碗、茶匙等。
二、茶具的差异中国茶具以方便实用为主,茶盖、茶碗、茶匙等基本款式相对简单。
紫砂壶是中国茶道中独具特色的茶具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隔热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水的温度和味道。
而日本茶具则注重细致和精致的工艺。
茶盘、茶碗、茶匙等都有独特的形状和处理,精雕细琢,展现出日本工艺的高超水平。
茶碗尤其讲究个性与创意,每个茶碗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
三、茶道主导思想的差异中国茶道主要体现了“和合”和“自然”的思想。
中国人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茶道中的“和、敬、静”等核心价值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品茗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内心的冥想和静心。
与之相反,日本茶道主要强调内敛、谦逊和禅宗哲学的思想。
茶道中的“敬、雅、寂”等概念与日本文化中推崇的优雅、宁静有紧密联系。
茶道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平和,通过清淡的茶道仪式和禅宗哲学的启示来达到内心的净化与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仪式、茶具和茶道主导思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茶道强调自然、淡泊和随性,注重茶的品质和交流。
而日本茶道则以平和、内敛和精致见长,更注重茶的仪式和内心的净化。
两种茶道各有千秋,都代表了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976f15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4.png)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述中国文化在日本茶道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针对“日本茶原生说”论述了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介绍了隋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中国径山茶礼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物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足利将军府的中国文物收藏及书院茶道的兴衰;中国功夫茶对日本的影响。
本书不仅以大量史实与各种生动事例叙述与考证了中日茶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传播及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且进而比较和探讨了中日茶文化的异与同。
总结出中日茶文化都体现了天人合一、东方哲理和文化集成等共同特征。
同时又揭示了两国茶文化在历史成因、饮茶品种、调茶方法、茶具与参与者、相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普及到实用的。
中国茶文化多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形成于佛教禅宗思想的融入。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目录第一章日本茶的自生说与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二节日本茶的“自生说”和“渡来说”第三节中国茶树分布区的扩散及其对茶叶东传的影响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第一节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概况第二节正仓院没能收藏茶饼的原因第三节中国茶文化兴起于中唐第四节《茶经》对中唐以后中国饮茶文化的影响第五节最澄和尚与茶第六节空海和尚与茶第七节永忠和尚与茶第八节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第九节中日两国初期饮茶活动的比较第三章晚唐至北宋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第一节晚唐至北宋时期的中日交流第二节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渗透及影响第三节北宋龙凤团茶和散茶的发展第四节日本饮茶衰微停滞说及其历史原因第五节平安时代中晚期日本饮茶特点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第一节南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第二节南宋、元时期的中国制茶及饮茶法第三节荣西的《吃茶养生法》及对南宋新茶法的传播第四节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饮茶的普及第五节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第六节日本的唐物热潮及中日斗茶之比较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第一节明时期的中日关系和贸易往来第二节足利将军府的唐物收藏及其书院茶道的兴衰第三节堺市商人的茶人化及草庵茶道的初步形成第四节“和物”的诞生与日本草庵茶道的全面形成第五节明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第六章日本茶道与中国第一节茶道的茶会第二节茶道的建筑第三节茶道的道具第四节茶道的礼法第七章清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第一节长崎与唐人贸易第二节福建功夫茶在长崎的传播第三节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叙至19世纪中叶)第四节日本煎茶文化的特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第八章日本煎茶道与中国楔子:社会转型期的唐物煎茶会第一节煎茶道的茶会第二节煎茶道的装饰第三节煎茶道的礼法结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唐代以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饮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发挥了关键影响。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7b184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a.png)
2020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习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1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A、中国8、日本C、韩国D、印度我的答案:A得分:5.0分2【单选题】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A、封氏闻见记B、饮茶歌诮崔石使君C、茶经D、大观茶论我的答案:B得分:5.0分3【单选题】4、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A、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C、贮藏保管、饮用方法D、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我的答案:A得分:5.0分4【单选题】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A、张天福B、吴觉农C、陈宗懋D、庄晚芳我的答案:B得分:5.0分5【单选题】8、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A、性俭B、忠贞C、长寿D、仁和我的答案:A得分:5.0分6【单选题】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A、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C、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
我的答案:D得分:5.0分7【单选题】11、日本茶道的四规是()A、和、敬、俭、真B、怡、清、和、真C、和、敬、清、寂D、清、敬、怡、真我的答案:C得分:5.0分8【多选题】13、茶具备以下哪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A、示礼至和乐B、富贵风流C、检德可行道D、洁性不可污我的答案:ACD得分:5.0分9【多选题】14、茶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A、以茶待客B、以茶馈赠C、婚嫁喝茶D、祭祀茶礼我的答案:ABCD得分:5.0分10【多选题】15、《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A、二之具8、三之造C、四之器D、七之事我的答案:AC得分:5.0分11【多选题】16、关于中日茶道参与者的描述正确的是()八、中日茶道在民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8、日本茶道更具有典型性C、中国茶道更具有民众性口、在日本成为合格的茶人并不需要严格的长时间培训我的答案:ABC得分:5.0分12【多选题】17、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八、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8、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1中日茶道都是以“和、敬、清、寂”为“四规”口、中日茶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我的答案:AB得分:5.0分13【多选题】18、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A、“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联系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b9914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9.png)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联系茶,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在亚洲地区,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是两个备受瞩目的茶文化代表。
尽管两者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一. 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首先,茶在中国的种植和消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人通过茶的饮用和制作逐渐培养了独特的茶文化。
而茶的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大约1200年前的宋朝时期,借助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茶逐渐引进并被日本人所接受。
二.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中都受到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茶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教寺庙常会进行茶礼仪式,将茶作为一种达到清静与放松状态的手段。
而在日本,茶道则受到了禅宗的深刻影响。
茶道以禅宗的思想为基础,强调内省、平和与自然的心态。
三. 茶具和装饰性艺术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共同拥有丰富的茶具和装饰性艺术。
中国茶艺注重茶具的造型和材质,尊崇自然之美,茶具通常采用瓷器和陶瓷制作。
而日本茶道则注重茶具的简约与朴素,尊重材料本身的纹理和形状,茶具通常采用竹制或瓷器。
四. 礼仪和心理状态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都强调茶礼的重要性,并且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有着高要求。
中国茶艺的茶道师注重表现力和仪态动作,茶艺表演多以宴请和社交为主。
而日本茶道更注重茶道师和客人之间的互动与默契,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心灵的净化。
五. 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也屡见不鲜。
随着茶的传入和贸易往来的加强,日本人逐渐将茶的制作和烹饪技巧融入到他们的茶道传统中,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日本茶道。
同时,中国茶道师和茶艺爱好者也借鉴了日本茶道的精髓,吸取了其净化心灵的理念和心态。
六. 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作为两个茶文化的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日本茶道跟中国茶文化
![日本茶道跟中国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dd06b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0.png)
日本茶道跟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茶,在东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文化,都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进行比较和探讨,以展现两种文化背后的独特魅力和哲学内涵。
一、起源与发展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唐朝,随着僧侣宗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
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崇尚自然与谦逊。
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艺体系和茶文化传统。
二、茶器与茶具在日本茶道中,茶具被视作与自然融合的艺术品。
茶碗、茶杓、茶匙等器具均具有特殊的形状和工艺,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与之不同,中国茶文化注重茶器的实用性,自唐代以来,茶具形制逐渐规范化,追求精致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三、礼仪与禅修日本茶道强调茶室的布置和茶道师傅的仪态,注重环境的独特氛围和细致入微的仪式。
以禅宗为基础,日本茶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的氛围,每一个细节都富有哲学与灵性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热情好客和亲切的人际交往。
中国茶道重视茶席礼仪,注重茶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寓意着友谊与和谐。
四、茶的品味日本茶道注重绿茶的滋味,包括摄取时茶的甘甜、苦味、回甘等品味体验的过程。
而中国茶文化品味茶的过程强调“悟茶”和“品茶”的完美结合,既追求茶的味道,也注重品茶心境的体验。
五、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在中日两国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是社交、艺术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而在日本,茶道则被视为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综合体,体现出日本人追求和谐、平静和自然的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文化,都是通过茶的仪式、制茶工艺和茶的品味来传达对自然和美的崇尚。
通过实践和领悟茶的精神,修身养性,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两种文化中的茶道,无论形式和内涵如何不同,都是东方文化独特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
中国茶文化 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 日本茶道](https://img.taocdn.com/s3/m/9891bf3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3.png)
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中国和日本都是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其中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尤为著名。
本文将从产地、历史、艺术表达等多个方面介绍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特点和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的栽培和饮用历史使中国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国茶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地丰富:中国的茶叶产地众多,北方以绿茶、黄茶为主,南方以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为主。
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使得茶叶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和香气。
2. 饮用方式多样:中国人喜欢以品茗的方式来欣赏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喝茶时通常使用盖碗或壶泡制,借助茶汤的颜色、香气、滋味等来感受茶的品质和情趣。
3. 艺术表达丰富: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很多艺术元素,如茶艺表演、茶道表演等。
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滋味,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修养的体现。
二、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益求精的工艺:日本的茶道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制作工艺。
从茶叶的种植和采摘,到泡茶的仪式和器具的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追求完美和纯粹。
2. 注重沟通和礼节:日本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之间通过泡茶、品味茶汤等方式来表达尊重和友好,以及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和谐自然的追求:日本茶道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茶道的场所通常选择在静谧的庭院或自然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身心的放松。
三、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差异虽然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茶叶类型: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而日本茶道主要以绿茶为主。
2. 泡茶方式:中国茶文化注重茶的品质和香气,一般使用盖碗或壶泡制;而日本茶道使用特制的茶具壶和茶碟,采用慢慢倾斜的方式倒茶,强调仪式感和精致的动作。
3. 礼节和行为规范:中国茶文化注重品茗和观赏过程,饮用茶的姿态相对自由;而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仪式感和严格的行为规范,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的动作和流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华东交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茶文化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
① 中日两国对于“茶道”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在中国,现在还有所谓“广义说”和“狭义说”。
本文之“茶道思想”,是仅就茶道的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并不包括单纯的茶艺。
【编者按】在区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中国各地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论是对于茶同儒、释、道关系的研究,还是制茶历史的追溯,都已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展开了频繁的讨论,但是,在茶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国内各个茶文化区域之间、东亚各国之间尤其是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需要加强。
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组等科研单位召开了“中日茶文化交流与发展学术研讨论”,并从会议论文中选出部分文章予以刊发,期望能对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余 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摘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已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史。
唐代、宋代和明末,是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
文章试图以茶道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茶的青睐,对中国茶艺的掌握,更是重在对中国茶文化精髓———茶道思想的继承与嬗变,并由此而为“东方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茶道思想;日本茶道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3-0131-11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成为异彩纷呈的篇章。
虽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介绍文字不在少数,但就中国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①本文以茶道思想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就是试图以史实为依据,说明中日茶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交流,更是精神文化交流,以还原历史真相。
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 中日茶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是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相一致的。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明确地提出并详细论证过这一观点:“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131: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与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①这一结论,并不是我个人的随意叙说,而是基于多位权威专家的科学论证。
日本著名汉学家、数十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典籍的布目潮 先生,就曾运用丰富的史料,最后归纳为:中国的饮茶文化至迟在9世纪上半叶就传到了日本,但最初仅限于贵族阶层的一角,而且曾一度衰退。
12世纪末,荣西从中国带回茶种,种植茶树,著《吃茶养生记》,使饮茶得以复兴,并广及佛寺、武士阶层。
15世纪初足利幕府通过日明贸易,输入了大量被称为“唐物”的中国书画、茶具等文物,成为江户时代(1600~1867)千利休创立的抹茶茶道的渊源。
另一方面,因隐元的抵日(1654),明代风格的文人茶艺传入黄檗山万福寿,卖茶翁高游外由此创立了使用叶茶的煎茶道,与奉千利休为祖的使用抹茶的茶道,形成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②在日本神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对日本茶道独特深入研究”过的滕军所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强调“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并且论述到: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
饮茶的习惯和以饮茶为契机的茶文化是七八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去的。
至上个世纪为止,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大陆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茶文化。
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
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
③虽然对于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两位专家的认知大体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其实现的路径是如何的呢?这里,我们不妨做些辨析。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
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植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
宗教与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
”“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
”④而中日茶文化交流的途径,则是另一种情景。
在日本,饮茶的最早记录在弘仁五年(815)闰7月28日的《空海奉献表》里。
表中有空海(774~835)日常生活的写照:“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⑤而这虽是日本史料中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因是个人生活阅历,不能认定为日本饮茶的最早史实。
相传公元805年最澄(767~822)从中国带去茶籽,种在日吉神社旁,成为日本最早的茶园。
我们到日本京都考察时,还有“日吉茶园之碑”,并生长着茶树。
但因载录此事的《日吉神道秘密记》有争议,因此也只能作为传闻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空海和最澄都属于唐代由日本来中国的学问僧中的“请益僧”。
所谓“请益僧”,他们入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佛法;活动是朝拜圣迹,寻师求法,参加寺院佛事,抄写或购买经卷、佛画、佛具,把佛教宗派介绍到日本;同时,也与中国文人交往,把儒家经书、文集带回日本。
所谓“请益僧”,又称“还学僧”,大多是在某些领域已有相当造诣的人,只需在唐停留一、二年很短的时间,以便专就某些疑难问题索取解答。
在唐代,除了长期居唐的留学僧外,中后期“请益僧”逐步占优势。
学问僧空海和最澄都是日231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茶文化研究①②③④⑤余悦:《日本茶道的源头与当今茶人的学风》,《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
布目潮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收入蔡毅编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北京中华书局,年,第5页。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年,第页。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年,前言第56页。
空海《性灵集》卷。
::200224::19927::1987-:4本第17次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的随行,时在唐贞元二十年(804)。
空海在唐期间,钻研佛经,博览群书,好学不倦,还学梵文、学书法,与中国文人名士交流,吟诗唱和。
公元806年,33岁的空海结束两年的留唐生活,随遣唐使船东归,后创立日本佛教的真言宗,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日本文化作出不朽功绩。
最澄来唐后,从天台宗九祖湛然的弟子学法,习禅理、密教,受大乘著萨戒,于公元805年回归,并创日本天台宗,又致力于学习、传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多方面的汉文化修养。
日本饮茶史最确切的记载,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日本嵯峨天皇在梵释寺饮用永忠沏的茶。
事见《日本后纪》弘仁六年四月的记载:“(嵯峨天皇)幸近江国滋贺韩崎(今滋贺县大津市唐崎,琵琶湖西岸),便过崇福寺。
大僧都(僧官)永忠、护命法师等,率众僧奉迎于门外。
皇帝降舆,升堂礼佛。
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
皇太弟(后来的淳和天皇)及群臣奉和者众。
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
即御船泛潮。
”①永忠和尚(743~816)曾于公元775年乘第15次遣唐船来唐,在长安西明寺生活30年,于805年回到日本,并掌管了崇福寺和梵释寺。
由于永忠献茶给嵯峨天皇留下深刻印象,两个月后,天皇下令在日本关西地区植茶,以备每年进贡。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日本饮茶初期最有关联度的人物,都是遣唐的学问僧。
而且,在日本茶道历史上最关键的几个人物,如:荣西禅师(1141~1215)、村田珠光(1423~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22~1592),都无一例外是僧人。
②遵循着这条日本茶道发展的轨迹,完全能够断定:通过佛教和僧人,是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主要路径。
同时,从上述的史料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空海,还是最澄,都从中国带回种籽或苗木进行栽培。
此外,空海还把中国制茶工具“石臼”带回日本仿制,中国制茶的蒸、捣、焙、烘等技术也传入日本。
但由于当时饮茶只限于上层社会和佛教僧侣,平安后期日本废止遣唐使,中日两国往来明显减少,日本史籍几乎找不到茶事记载。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茶在日本的单一传播是很难持久的。
在中日茶文化交流中断近两个世纪以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日本荣西禅师来到中国,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
其时,江南各地都有茶园,饮茶之风盛行。
荣西在钻研佛经之余,也埋头于茶的研究,历时19年。
为化缘助修景德寺,他一度回日本,两年后又再次来中国。
荣西在中国居住共24年之久,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7月)回日本。
荣西1168年第一次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在肥前(今佐贺县)背振山种植,所制岩上茶闻名日本。
他还将茶种赠给明惠上人,在宇治植茶。
后来宇治茶被称为日本“真正的茶”,十分珍贵。
公元1191年,荣西第二次回国时,又将茶种播在长崎县平户岛富春园。
从养生、延寿和修禅出发,荣西倡导饮茶,并于1192年用汉字写成《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最早有关茶事的著作。
书中开篇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
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
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
”该书引文虽然大多见之宋代《太平御览》等书,但由于“荣西在书中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茶具,以及采茶、制茶、点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
③这也表明,中日茶文化交流已由单纯的物质层面(如茶籽),走向真正的文化层面(如茶的功能、茶具、点茶技艺等)的综合吸收。
这种综合性的交流,后来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主导。
331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①②③见《日本后记》卷24嵯峨天皇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22日)条。
桑田忠亲:《日本茶道史》,河原书店,昭和33年,;村井康彦:《茶的文化史》,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小川后乐:《茶的文化史》,文一总合出版,昭和55年。
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6年,第页。
《吃茶养生记》的成书时间,则有不同说法。
因该书写道“年荣西第二次去宋回国时,因风在长崎县平户岛登陆,又将茶种播在该地富春园。
次年,荣西将他所著《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
”据此,“次年”当指年。
而据方健《日僧荣西吃茶养生记研究》,《吃茶养生记》初刻本为日本承平五年(5),日本建保二年(宋嘉定七年,即公元年)有修订本(《农业考古》3年第期),录此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