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四节 来自地球动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来自地球的力 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教材分析从教材章节安排来看,本节内容是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的第4节内容。
在前三节中,学生先后认识了力的基本知识,知道了用图像描述力的方法,学会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而本节将学习的重力,也是学生将系统认识的第一种力。
本节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竖直下落现象引起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它进行巩固。
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样的安排既照应和复习力的三要素,又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能利用公式G=mg计算出重力的大小及解决相关问题;3.能描述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2.通过物理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用公式G=mg进行重力的相关计算;2.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弹簧测力计、50g 钩码6个、铁架台一个、重锤线、水平仪、刻度尺、钢笔、平衡鸟等。
一、问题引入:1.复习回顾: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
学生回答: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第6章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

第6章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当我设计这一课时,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这一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的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砖块等。
在这一活动中,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于力的作用相互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力的大小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观察和体验。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反应,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深刻认识到力的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特别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几个重点关注的细节。
我介绍了力的概念时,我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而是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
我使用了弹簧测力计,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到施加在弹簧上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对于力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力的理解。
这个环节是我特别关注的,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孩子们的互动和思考,加深他们对于力的理解。
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关于力的问题,比如力是如何产生的,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等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四节,主要涉及地球的力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的重物、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包、课本等),感受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知识讲解:(1)介绍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演示实验证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方向4. 重力的计量单位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3k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29.4N(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2. 题目: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答案:可以通过测量悬挂重物的重力(使用重力计)和已知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出重物的质量。
计算公式为:质量 = 重力 / 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
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3.知道重心的观点及规则物体的的重心的地点。
4.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认识提升重心的决窍。
[学习重、难点]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新课导学]在地球上,全部物体失掉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由是物体遇到了地球的吸引。
一.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力叫做重力。
施力物体是。
二.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量)1.物体所遇到的重力的大小叫做,用字母表示。
它的大小用来丈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用字母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 ,别的还有克 (g)、吨(t)等单位。
1 kg=1000g ,1t=1000kg。
2.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量,填表。
结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它们的比值是 9.8 N / kg (是一个定值 )。
关系式 :,m为质量, g为比值(9.8N/kg)g=9.8N/kg 表示 :。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老是的(不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的方向是跟水平面相垂直的。
2、重垂线:依重力的方向老是制成重垂线。
作用:(1)建筑(墙壁能否竖直)( 2)物理天平上(检查横梁能否平衡)四.重力的作用点叫规则物体:几何中心。
不规则:可依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五.提升稳度的窍门。
1.稳度就是。
稳度越大,物体就越不简单翻倒。
2.提升稳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②。
(看课本P115信息窗 )[典例精析]例: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大概是它在月球上重力的 6 倍,一个质量为72kg 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重多少牛?在月球上质量是多少千克?重力为多少牛 ?(g 取 10N/kg)[随堂练评]1、重力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遇到的力,重力的方向老是_____________;物体遇到的重力跟物体的_______成正比。
2、g = 9.8 牛 /千克的物理意义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引力,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等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质量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板书内容: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例如研究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等。
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教案: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引力现象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悬挂装置)、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解答: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G=mg=2kg×9.8N/kg=19.6N。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5. 实验演示:(1)重力的方向:将重力计放在不同位置,观察指针偏转情况,验证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装置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2.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它在月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答案:1. G=mg=3kg×9.8N/kg=29.4N2. 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G=mg=5kg×(9.8N/kg÷6)=8.17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地球引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4.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3.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演示仪、悬挂重物的绳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小球、尺子、天平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面上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
2. 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3. 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通过地球仪和重力演示仪进行演示。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公式G=mg 进行计算。
5.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了解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重力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力概念、重力方向、重力与质量关系等进行简要回顾。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4.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2.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八年级 沪科版 6.4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设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来自地球的力》,重力在《课程标准》属于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材通过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再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用例子说明竖直向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再介绍了重心。
重力是学生继弹力后学习的第二个力,它是初中物理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将来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重力比弹力更容易理解。
通过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探究物理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比较容易。
让学生探究来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是这节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在本节课我把学习探究引入到重力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体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2)理解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及其公式G=mg,知道g的数值,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知道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什么是重心,知道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探究和应用重力方向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通过重力的大量实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沪科版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六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4. 摩擦力的概念、种类和计算公式。
5. 摩擦力的在生活中应用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它们的作用点和方向。
2. 学会运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重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 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竖直向下)和作用点(物体重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重力的大小。
3.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讲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质量。
4. 弹力: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
5.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和变化。
6. 摩擦力的应用和减小: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润滑油、轮子等。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是多少?(2)一块橡皮从手中落下,与桌面碰撞后弹起,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弹力是由什么产生的?(3)一个木块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求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4节 来自地球的力导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不能说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重力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同一物体由地球飞抵月球,受到的重力变为原来的错误!,但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区分重量与质量:(1)两者定义不同。
重量是表示物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两者单位不同。
重量的单位是牛顿;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3)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重量是一种引力性质的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重力和重力的大小自主阅读教材P111~1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用字母g表示,它表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N。
物重与质量的关系式为G=mg。
3.小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重力G/N 1 2 3 4 5(1)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示数为2N;(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解:如图所示。
(3)由此得到该实验结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知识板块二重力的方向和重心自主阅读教材P113~1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演示实验:(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松手后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4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 2. 掌握地球引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理解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之间的关系; 4. 运用公式计算地球引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2.地球引力的特点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地球引力的质量和距离对其大小的影响;2.地球引力与其他力的比较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式提问,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大家知道地球是如何保持在太空中不掉下来的吗?”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2. 引入地球引力通过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从中引入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能够保持在太空中不掉下来是因为地球对物体具有引力作用。
地球引力是什么意思呢?”3. 地球引力的特点教师结合实际示例,向学生介绍地球引力的特点: - 地球引力是一种向心力,指向地球的中心; - 地球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地球引力是一种相对较弱的力,只有在物体与地球距离较近时才能显现出来。
4. 地球引力的计算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地球引力的计算方法的学习: -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 - 解释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推导得到地球引力公式:F=mg; - 引导学生了解加速度的意义和计算公式:g=GM/r^2(G为引力常数,r为物体与地球的距离); - 结合地球质量的数据,进行实例计算。
5. 实践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和应用,例如: - 计算不同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 比较地球引力与其他力的大小,并分析结果。
6.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地球引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整理。
四、课堂作业1.必做题: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2.拓展作业:自选一个实例,运用地球引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实际应用并解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新版)沪科版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来自地球的力
教
学
目标ຫໍສະໝຸດ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内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是在学习弹力后对弹簧测力计的第一次运用,也是对“描述力”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高中教材对重力的很多认识都来自于初中,所以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也是本节课重点。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 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3) 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 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2.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环节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活动:“滚上体”实验引入,从神奇的现象中引发学生思考。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本节新课。
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例。
从神奇的现象、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物理的神奇,同时也觉得无力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什么是重力?1、引导学生阐述重力的概念,从重力的“符号、单位、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多角度教师生互动,通过思考问答的模式,掌握“重力”概念从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全面认识“重力”认识重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6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沪科版

课题
来自地球的力
授课人
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数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重力相关的词语,前几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学习了里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描述以及力的测量,本节学习来自地球的力——重力,对于重力学生并不陌生学生能说出物体受到重力,但对于用力的三要素来描述重力,学生原来不曾这样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有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结合重力的计算,信息窗的知识。学生会较好的达成课标要求。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本P112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完成学生实验(测质量为50g、100g和150g的钩码的重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展示在屏幕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进行简单的换算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讨论且回答
根据自己自学感悟,自制重垂线,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重力的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
会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能说出天平的构造
教师讲解利用重垂线判断水平工作Biblioteka 是否水平和挂在墙的画是否竖直的方法。
教师:重垂线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能举出一些重垂线应用的例子吗?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能够掌握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通过重力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重力的方向和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球、细线、弹簧测力计等)、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走路时脚会牢牢地贴在地面上?为什么跳起来后总会落回地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秘密,学习关于重力的知识。
播放视频: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和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重力的概念(约5分钟)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上的物体。
举例:拿起一本书,感受书的重量,这就是地球对书的吸引力产生的重力。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手感受自己的重量,体会重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重力的直观概念。
重力的产生原因(约5分钟)讲解: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是由于地球的质量巨大而产生的。
实验演示:用细线悬挂小球,让小球静止后细线总是指向地心,说明小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学习摩擦力,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本章共有5节:1.第一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以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加深对力的理解.2.第二节“怎样描述力”,知道力的三要素都会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力的单位N,感知力的大小,能用力的图示来形象的描述力.3.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道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5.第五节为“科学探究: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关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教学目标】1.在知识目标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3.在素养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力…………………………………………………………1课时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课时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课时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课时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课时专题五力与力的作图……………………………………………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能力目标1.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三、素养目标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常见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铁块、木块、水盆、钢球、铁钉、弹簧、橡皮筋、篮球、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学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学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学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学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学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学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师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归纳得很好,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学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学生乙:(b)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学生丙:(c)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学生丁:(d)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学生戊:(e)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铁,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铁.学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橡胶棒,受力物体是纸屑.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板书:(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学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学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学生丁: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师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正确,归纳得很好.演示实验: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 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铁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 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学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学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多媒体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解析: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课,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三要素.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有具体的感受.3.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二、能力目标通过从身边的事例交流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三、素养目标通过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感受从物理走向生活,提高物理兴趣.【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教学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具准备】两根相同的橡皮筋、弹簧秤、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初步认识了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师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老师用力拉橡皮筋,老师再用力拉橡皮筋.从这两次现象中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且形变程度不同.师对了,再比如老师用力(左、右)推物体,这两次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差别?学生:运动方向不同.师那同样是受到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们产生的效果会不同呢?好,回到刚才的橡皮筋实验,老师再演示一遍,同学们注意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程度,然后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教师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学生:前后两次橡皮筋的伸长的长度不同,施加力越大时,橡皮筋伸长长度越长.师这表明了什么?学生:对橡皮筋所施加力的大小对橡皮筋的形变有影响.师对了,除了橡皮筋外,在生活中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经验,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往下凹陷,我们知道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坐在同样的沙发上时,沙发凹陷的程度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沙发所受到力的大小不同.师是的,由以上事例可以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因素?学生:力的大小.师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的三要素师刚才我们由生活实例和生活经验得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那假如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吗?学生:……师或许有的同学前面就已经有疑惑了,前面老师举用力推物体运动的例子时,老师所用力的大小能不能相同啊?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它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学生:不同.师既然不同,你觉得它可能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能否再举出生活的事例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还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还与力的方向有关.学生甲:比如当用力F作用在门上把柄拉门时,门将关上;当力F作用在门上把柄推门时,门将打开.学生乙:用大小相同、作用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上,可以使弹簧拉长,也可以使弹簧压缩.师非常好,从生活经验我们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有关,再比如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顺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逆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松.现在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做一个小实验:用大小相等且同一方向的力推门,底下同学注意观察.(教师指导学生把手分别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上)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学生:离门把手较远的位置比较难推开.师但我们观察到门同样被你推开了,你怎么做到的?学生:加大力的大小.师好,谢谢.既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那为什么我们控制了力的大小和方向效果还是不同呢?学生:力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老师让该同学推门时故意让其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所以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和力的作用点有关.师从生活经验可知道拧螺母时用同样的力,手握的越靠近扳手的末端,越容易拧动螺母,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什么有关?学生:力的作用点有关.师对了,这就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板书: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归纳出知识点,然后结合图示信息,找出对应的知识.如图所示,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又因为受到力的方向不同,观察到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同;所以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力的单位师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是怎么规定的?请大家阅读课本P106页中“力的单位”.学生: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师关于牛顿这个科学家,你知道吗?学生: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家里很穷,可是牛顿从小学习很努力,喜欢观察,动手做实验,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很大,可牛顿还很谦虚,把知识比喻成海洋,把自己比喻成在海边拾贝壳的小孩.师你讲得很好,如果大家要知道牛顿详细的生平事迹可在课后查资料.1N 的力有多大?学生: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师你还知道哪些力的大小?学生甲:蚂蚁拉树叶的力约10-3N.学生乙:扛50kg的化肥用的力约5×102N.学生丙:大型拖拉机的牵引力约3×104~4×104N.学生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推力约6×106N.师我也知道:物理课本约3N,一瓶600mL的矿泉水重12N,1kg的物体重10N,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重500N.板书: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力的示意图师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它们.在前面学习光学的时候,我们曾用光路图形象、具体、直观地反应光的传播情况,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我们的课本中,配了不少的插图把许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了我们许多比文字叙述更清楚的印象,因此,我们在研究力的时候,是否也应当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请大家讨论.师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作用点,用数字能将这三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吗?学生:不能.师如何用作图的方法将力的三要素表达出来,请大家阅读课本P106页中“力的示意图”.学生: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方式叫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师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短大致表示力的大小.如有两个力,一个力是10N,另一个力是20N,那么10N的力线段画短一点,20N的力线段画长一点.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还知道了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示意图,可以将力的三个要素表达出来.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从身边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认识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把抽象的力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公式G=mg。
3.知道重心的概念。
4.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自制不倒翁。
4.探究寻找物体重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课外阅读了解有关航天中超重、失重的知识。
2.初步认识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重大意义。
3.能思索如果没有重力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增强对地球的珍爱感情。
【教学重点】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汤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1.把一个木块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将一支粉笔头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个乒乓球在讲桌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桌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物体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二)进行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1有关重力知识及信息窗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
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
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板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二、重力大小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生: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
师:正确。
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大小?生: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
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生:钩码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正确?生:实验。
师:现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
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生: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P112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大家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
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生: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
师:正确,你归纳得很好,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m=g或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即质量为lkg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
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取9.8N/kg。
板书:G/m-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题1: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请同学口述第一部分计算过程;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做第二部分内容。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已知:m=4t=4×103kg g=9.8N/kg求:G=?解:G=mg=4×103kg×9.8N/kg=3.92×104N答:钢锭所受的重力是3.92×104N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买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
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三、重力方向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块自由下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出示重垂线,让学生观察。
演示重垂线检查教室墙面否竖直。
师: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生: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你还知道重垂线有哪些应用?生甲: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演示实验如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倾斜桌面是否垂直?生:两条重垂线方向相同,都在竖直方向,重垂线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倾斜桌面不垂直。
师: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窗台是否水平。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们中国相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灯片)生:讨论、交流。
师: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
(地球半径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对于中国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断与我们是一样的。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师: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114下半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师:有问题吗?生: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师:这样的物体的重心也是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很复杂,还必须使用高等数学。
但其中一些小物体的重心也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P114图6—24汤匙的重心。
下面请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钢笔、铅笔、文具盒的重心。
学生随堂实验探究。
师:人体的重心会随姿态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人下蹲时,重心如何改变;人站起来时,重心又如何改变。
生: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人站起来时,重心升高。
师:由于重力的作用线过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测定。
演示实验:先后用绳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并悬挂起来,板静止时,重心在过端点的竖直线上,将两次悬挂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竖直线画下来,可以确定重心就在这两条线的交点O处。
实验结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师:悬挂法可以确立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115“信息窗”提高物体稳度的决窍。
学生阅读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承面;二是降低重心。
【课堂小结】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习惯,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二、重力大小G=mg三、重力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稳度【布置作业】1、课本P116 1、2、3。
2.同步探究的相关题目。
《来自地球的力》学情分析八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地学习,部分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
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着老师。
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
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探究世界,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物理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多督促、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思路,抓好平时辅导,给予学生帮助。
《来自地球的力》效果分析一、闪光点1、较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将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找出事实中的客观规律。
2、显现了创新教育思想。
在本堂课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鼓励其用创新的思维来处理有关科学探究。
3、合理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将有关信息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