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溪 传 译文
丹--溪--翁--传--医古文名主编-授学资料
-
36
病案4:辨治子宫下垂病
• 姓名:产妇 性别:女 • 年龄:成 籍贯:不详 • 病名:子宫下垂 • 主症:有物不上如衣裾 • 病因:气血虚,随子下 • 病机:气陷不举 • 治法:补气养血,升阳举陷;内外治结合 • 方药:黄芪当归汤;五倍子汤外洗 • 预后:三年后再育
-
37
释词
• 癞:即疠风、麻风,出《素问·风论》。 因体虚感受暴疠风毒,或接触传染,内 侵血脉而成。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成 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 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 足底穿等重症,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 虫。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简明中医词典》)
共六卷,凡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 方。流传甚广,朱丹溪在《局方发 挥》中云:“官府守之以为法,医 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为俗。”
-
17
“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 语本《史记·仓公传》:“故古圣人为之
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 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
– 度量,测量长度和容量的标准; – 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 – 权衡,秤锤和秤杆
• 方药:人参膏、灸气海
• 预后:良好
-
33
病案2:辨治恶寒病
• 周进士 男 成 不详 • 病名:恶寒症 • 主症:恶寒,暑天以棉蒙首 • 脉象:滑而数 • 病因:感风寒误服附子 • 病机:真热假寒 • 治法:辛凉化痰 • 方药:四逆汤加防风通圣散 • 医嘱:淡食养胃,内观养神 • 预后:疽发于背而死
重点词:亹亹、春秋、徇、介特、节 宣、折节、拂衣、浼、卓卓、大方、 利害、风声、源委、毓、一、信、谅、 少。
重点句: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原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 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 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
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原文】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译文】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
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
”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原文】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
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 求他师而叩之。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
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
年级下册第11课瑞德的翻译。
年级下册第11课瑞德的翻译。
核舟记课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十四万,低可以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隔海相望矣。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躺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位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自得一衡木,右手壮右趾,若啸呼状。
位居左者右手谓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存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到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存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成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贤相曰:嘻!技亦切列莫什河矣哉!庄、列于所载,表示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存有游等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所志者?假有人矣,握我言以旋于我,我必疑其谤。
实乃今亲眼目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容为母猴也。
嘻!技亦切列莫什河矣哉!核舟记翻译:明朝有个存有手艺美妙精致的人叫做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来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演示那些东西的形状,各存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印的小船,镌刻的'就是苏轼乘船游等赤壁。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朱浮字叔元,沛国萧人也。
初从光武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
光武遣吴汉诛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
建武二年,封舞阳侯,食三县。
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发诸郡仓谷,禀赡其妻子。
渔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实。
浮性矜急自多,颇有不平,因以峻文诋,宠亦很强,歉负其功,嫌怨转积。
浮密奏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
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
浮以书质责之,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
明年,涿郡太守张丰亦举兵反。
时二郡畔戾,北州忧恐,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
浮城中粮尽,人相食。
会上谷太守耿况遣骑来救浮,浮乃得遁走。
尚书令侯霸奏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
帝不忍,以浮代贾复为执金吾,徙封父城侯。
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
六年,有日食之异,浮因上疏曰:“......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寻其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既加严切,人不自呆,各自顾望,无自安之心。
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斯皆群阳骚动,日月失行之应......帝下其议,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颇简。
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永平中,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显宗大怒,赐浮死。
(节选自《后汉书•朱浮传》)译文:朱浮,字叔元,沛国萧县人。
最初跟随光武帝任大司马主簿。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五篇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五篇第一篇:瘗旅文文言文翻译《瘗旅文》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瘗(yì)就是埋葬。
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以下是瘗旅文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瘗旅文明代:王守仁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
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
呜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
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
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
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丹溪翁传简体原文及译文
宝典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丹溪翁传1丹溪金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人尊之曰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及还武林,忽有以其群罗氏告者。
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止、李杲二家之说。
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
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
翁既得见,遂北而再拜以谒,受其所教。
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翁闻其言,涣焉无少疑滞于胸臆。
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人,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
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接矣乎~”文蝕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
翁以其法治之,良验。
于是诸页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誉,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展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
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
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炮,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
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脱之阳不能以开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朱丹文言文及翻译
丹阳朱公,生于江南,地灵人杰,气度不凡。
公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及长,才华横溢,名动遐迩。
余闻其名,慕其才,遂作赋以赞之。
【原文】丹阳朱公,才子也。
幼而聪慧,好学不倦。
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志存高远,胸怀壮志。
才情横溢,文采飞扬。
笔走龙蛇,墨舞云间。
或赋诗抒怀,或作文论道,皆能触类旁通,发人深省。
【译文】丹阳的朱公,真是一位才子。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通晓古今。
志向高远,胸怀壮志。
才华横溢,文采飞扬。
笔触如同游龙舞蛇,墨迹在云间飞舞。
无论是赋诗抒发情怀,还是作文议论道理,都能触类旁通,让人深思。
【原文】公少游于吴越之地,耳濡目染,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遂心所欲,笔底生花,以文会友,四海皆知。
谈笑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朱公年轻时游历于吴越之地,耳闻目睹,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于是随心所欲,笔下生花,通过文学结识朋友,四海皆知。
谈笑之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当年的豪杰化为尘埃。
【原文】朱公之文,如山岳之巍峨,江河之澎湃。
论事则洞悉秋毫,抒情则缠绵悱恻。
词藻华丽,意蕴深远。
观其文,如见其人,闻其声,感其志。
虽千古风流人物,亦难望公项背。
【译文】朱公的文采,如同山岳之巍峨,江河之澎湃。
论述事物则洞察秋毫,抒发情感则缠绵悱恻。
辞藻华丽,意蕴深远。
观看他的文章,如同见到他本人,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的志向。
即使是千古风流人物,也难以望其项背。
【原文】嗟夫!朱公之才,世间罕见。
然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公虽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
然公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宗师。
余今日作赋,以记其事,愿后世知公之才,传颂千古。
【译文】唉!朱公的才华,世间罕见。
然而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朱公虽然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
然而朱公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宗师。
我今天作这篇赋,以记录他的事迹,希望后世能够了解朱公的才华,将其传颂千古。
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管同原文: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
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
而朱氏始居之。
无轩亭可憩息。
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
其前有古木丛篁,极茂翳。
憩息之佳所也。
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
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
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
径止为平台。
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
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焉。
由之可以登四望。
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
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
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
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译文:江宁府的胜景荟萃在城的西面,从四望矶斜行,向偏南方走去,就有山岗高高又隆起,俗名叫做钵山。
钵山,是江山环绕翼蔽的地方,而朱先生最先居住在这里。
(此处)没有轩廊亭阁可以供人憩息。
钵山的旁边有座庵,叫做四松庵,它的后边有房舍,非常幽静。
它的前面有古木丛竹,非常茂密。
(真是)憩息的好地方啊。
然而这个地方的环境被山顶阻绝,人们不能攀登上去来望见江山的美景。
我家乡的陶君叔侄兄弟,都很好学,喜爱山林,厌倦家里宅第的喧闹。
(于是)购买了这块地方而改建它,把它作为闲暇读书的场所。
从四松庵的后边,修造一条曲径来攀登,路的终点筑造一个平台。
从平台往上,建造三间阁楼,在阁楼后设置书室。
书室的后面,就又筑造平台来加高地势了。
从这里可以登上四望山。
桐城姚鼐郎中给它取名叫余霞阁。
钵山和四松庵各自占有一美,是不能同时兼有的。
入蜀记文言文字词翻译
入蜀记文言文字词翻译入蜀记文言文字词翻译《入蜀记》是南宋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入蜀记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
开南窗观溪山。
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
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
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
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八月十四日,晓,雨。
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
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
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dié)才行十五六里。
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
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
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
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
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
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
”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
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八月)二十一日。
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
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
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
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
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
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
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
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
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
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十月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
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
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荆轲盗诸》原文及翻译译文
《荆轲盗诸》原文及翻译译文《《荆轲盗诸》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荆轲盗诸》原文及翻译译文《荆轲盗诸》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
又曰:“荆轲,君子盗诸。
”善哉!译文:跪着前进,伏地而行,并不表示恭敬;言必行,重承诺,并不表示守信义;过度耗费金钱,散发玉器,并不表示施恩惠;自割颈部,自剖肚腹,并不表示勇敢。
这种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只顾眼前利益不能深谋远虑而行动不合乎礼义,似此不过是楚国的为复仇而丧生的白公胜之流罢了!荆轲心怀报答太子姬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
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
”此话说得好啊!2、《旧唐书·诸遂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诸遂良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
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徵曰:“褚遂良下笔道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大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逐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逆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戏笔,君举必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动听。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溪音》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溪音》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溪音》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溪音》序原文及翻译朱仕琇原文:杨林溪水出百丈岭。
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
水初出,小泉也。
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
人立溪上,恒惴憟。
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
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
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
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
筠园①世居其地。
村多杨木,故曰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
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
缘溪独游,其听转静。
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
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
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
顾以不得志,困而归。
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
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
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注】①筠园:《溪音》的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
②有无:似有似无。
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
④涵澹:涵养淡泊。
萧瑟:寂寞凄凉。
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译文: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
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
水刚流出来时,是一道小泉。
丹溪翁传译文
丹溪翁传译文【1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表字彦修,进修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快活爱好进修,天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扈从辞官居乡的老师长教师进修经籍,攻读科举测验的学业.后来据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生命的学说,渊博深邃,专精周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假如不是精晓医学的人,就不克不及使我康复.你是愚蠢不凡的人,精确肯从事医学身手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进修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叹地说:“念书人假如能精晓一门身手,用来履行由爱己而及于世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仕进一样了.”于是全体毁弃本来所学的科举学业,用心在医学方面努力.当时正在风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进修它,不久他觉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形不克不及完整相符.假如要设立医学法度,肯定治疗规范,相符医治准则,就必须根据《素问》.《难经》等各类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列位大夫很少可以或许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顿行装外出游访,寻求此外师长教师就教.他度过浙河,奔波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碰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溘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师长教师来相告的人.罗师长教师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师长教师,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晓,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渊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贰气量气度狭窄得很,凭借医技腻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克不及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加倍诚恳,罗知悌这才招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申明,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师长教师今后,就面向南边两次叩拜进谒,接收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招待丹溪翁也很愉快,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施展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整根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体摈弃你曩昔进修的内容,因为那不是准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失,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过了不长时光,就完整控制了师长教师的学说而返回故乡.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列位大夫,听了丹溪翁的谈吐,就大为惊奇地又是嘲笑又是排挤,唯独许文懿愉快地说:“我的病精确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大夫不克不及治疗的时光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本身的疗法医治,的确有用验.在这种情形下,本来又嘲笑又排挤的那些大夫们,才都在心里信服在口上赞誉.几年之间,丹溪翁的荣誉大震.丹溪翁不自我知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成长.他以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阐述脏腑感触感染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办法治疗,这虽然是超出了前代医家.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该推敲地应用.又以为李杲阐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克不及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然而西北地区天缺少,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轻易缺少;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轻易亢盛.假如不懂得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缺少的病人当然可以或许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长病人的疾病.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磨练,还根据《易经》.《礼记》.《历本》.《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串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宗旨.他以为《内经》中阐述的火,精确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相符;他又以为《内经》中阐述的人体精血阴气最轻易虚损,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雷同.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缺少两层次论,来剖析他的不雅点.从此,丹溪翁的医术加倍著名.各地因为疾病来迎请的人,就集合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去奔赴病人家里.他所治的病有若干,病状如何,施用何种良方,服用何种药剂治愈,从曩昔到如今,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住在何县何里以及病人姓名,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懂得这些情形,清清晰楚地可以记录.浦江郑烈士患痢疾,一天晚上溘然昏迷,两目上视,小便掉禁并汗液泄出.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纪律,就告知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忽然拒却,是因为病后喝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赶紧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匆忙灸病人的气海穴.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等到人参膏配制好,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清醒了.今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晒台周进士患恶寒证,即使在暑天也须用棉织物蒙裹着头部,服用附子数日,病情加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滑而数,就告知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现的寒象.”于是用辛凉药剂,病人服后吐出一升阁下痰水,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康复.周进士其实愉快得很,丹溪翁说:“康复后必须用清淡饮食来养育胃气,消除邪念来保养精力,那么肾水得以滋长,心火才干降低;不然,附子的毒性势必发生发火,生怕就不克不及救治.”周进士没能如许做,后来据说痈疽发于背而逝世去.一个须眉患小便不通,大夫用利尿药治疗,病情加倍轻微,丹溪翁为他诊察,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干滴出水.”于是按照疗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丧掉一般治愈.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大夫们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说:“这是子宫,因为产妇气贫血,所以跟着胎儿下垂脱出.”连忙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办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浸洗,使子宫压缩.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丹溪翁安慰产妇说:“三年后能持续生育,不要担忧.”后来果真如斯.一个贫妇守寡茕居患麻风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恻隐,便说:“这种病世人称难堪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人不遵照禁忌.这个妇人贫苦而没有膏粱厚味,孀居而没有性欲房事,或许可以或许治愈.”丹溪翁就本身备药治疗她,疾病治愈.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日,终于不再复发.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如许一类情形.因为他遇病施行治疗,不拘泥于古方,因而所治疗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方论,倒是没有什么不通晓的.此外大夫拘泥执拗,逝世守着古法,他却灵巧应用,变更多端,而毕竟又都与古法相吻合.一时光,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追随,像影子一样依靠着他,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恳,忘却了疲惫.丹溪翁年迈今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要求,撰写《格致余论》《局方施展》《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学医的人大多背诵进修,并且从中取得治疗轨则.白叟俭朴说谎,坚毅仁慈,坚毅严正,廉洁高傲;用正派的风格来持心养性,用诚笃忠信来立品处世;而孝顺怙恃,友好兄弟的操行,更是出于本性.供奉一年四时的祭奠,他订出礼节祭文而恭顺地悼念祖先.事奉母亲,则按时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伺候.在财物方面宁可让本身少一点,也必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宁可对本身的孩子亏待一些,也必定要优遇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志合的人就不跟他交同伙,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爱好谈论古今的成败得掉,大方剧烈的样子,有以世界为忧的大志.社会上著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肠向他就教,丹溪翁直爽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忌惮.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朝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跟人来往,完整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他曾说:世界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动就表示出美德;世界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辞就表示出虚华.品格行动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假如他见到有人爱好夸张的言谈,致力于寻求虚荣,而舍弃德行这个基本,就会使他肝火充满在面庞上,像将要受到玷辱似的.他的挺拔崇高的操行都像如许,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不过他讲学行事的重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同伙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工作给他撰写的传记,愿望使后世的正人可以或许来互相参考.评论说:曩昔,汉代的严君平普遍进修,没有什么学问不通晓,在成都大街上卖卜为生.假如人有险恶的不合法的卜问,就依卦象给他们陈述行邪害正的伤害.跟当人儿子的人谈卜,就根据于孝道;跟当弟弟的人谈卜,就根据于服从;跟当臣子的人谈卜,就根据于忠心.史乘上称颂他的风姿.名誉.志气.品节,足以使贪夫受到冲动而放下屠刀,使俗气之士受到劝勉而弃旧图新.丹溪在婺州学到了宋儒道学的源流,而置身在医务界,有人以就医的身份来求见,他老是拿保全精气.养育神气来启示他们的思惟.至于日常生涯中的或语或默,或出外或居家,凡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特殊谆谆教导,使人连忙精力振奋,感叹冲动不已.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它的好处很宽大啊!”真是确切不移.像丹溪翁如许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派.说谎而博学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为他是医师就小看他呢?。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译文1、《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译文《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洪迈原文: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解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译文: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
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
(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李泰伯改字》2、《李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李白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旧唐书•李白传》原文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范文正浙西救灾文言文翻译(实用11篇)
范文正浙西救灾文言文翻译(实用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范文正浙西救灾文言文翻译(实用11篇) 范文正浙西救灾文言文翻译第1篇篇一、赈灾义卖前不久,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汉书·史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史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史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史丹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
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
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
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
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③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
太子既至前,不哀。
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
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
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
罪乃在臣,当死。
”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
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
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
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
”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注】①骖乘:陪乘。
《聊斋志异·雷曹》原文及翻译译文
《聊斋志异·雷曹》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雷曹》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聊斋志异·雷曹》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雷曹》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
夏少慧,十岁知名。
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
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
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于是去读而贾。
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
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
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
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
”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
”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
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乐异之,遂与偕行。
途中曳与同餐。
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
”益奇之。
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
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检视货财,并无亡失。
益喜,惊为神人。
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
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
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
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
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
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
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
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
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
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
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
后汉书《景丹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景丹传》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后汉书《景丹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传译文2007年09月23日星期日下午 03:29丹溪老人,他是婺州义乌县人(现今浙江省义乌市)。
姓朱,名讳,震亨,表字为彦修。
学习他的人都尊称他叫丹溪翁。
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上千个字。
稍微长大,就跟从辞官回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 准备科举备考。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熹及四传的学说,而在八华山讲学,他又前去拜许文懿先生为师。
而逐渐了解到,有关道德性命的学说,知识性广博,且居深奥,他专心致志的去学习,而成为理学家。
有一天, 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很长时间了,若不是遇到一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将我的病治愈。
你不是一般聪明的人,你肯去从事医学技艺吗?”丹溪翁,也因为母亲患过脾病,而对医学也粗略的学习过。
等到听了许文懿先生的话,他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即能爱自己,并且又能兼顾对众人的爱,即使在今世即不做官,也等同做官一样。
”于是他放弃走仕途的路,一心放在针对医学方面尽力了。
当时的医疗现状,大多推崇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的说:“拿古方来治疗当前的疾病,会有不能完全符合的情况。
如果要建立医学准则,而去确定规范,医生的治疗,那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医经。
可是我们本乡里的医生,很少有能够通晓《素问》与《难经》的。
”于是他整理了行装,外出寻访,向其它的老师登门请教。
他渡过了浙河,到过吴县,又穿过了宛陵,而到了南徐, 最后才抵达建业,但都没有遇到良师。
等他返回武林时,偶然遇到个人,他推荐起他家乡的罗先生。
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
他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又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
而他性格古怪,凭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
丹溪翁拜访他,共往返多次, 每次去,都不能同他相见。
丹溪翁求见他更为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了他。
问道:“你莫不是朱彦修吗?”因为当时丹溪翁在医界已颇具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
丹溪翁既见到了罗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再次叩拜进见, 接受罗老师传授给他的医术。
罗知悌见了丹溪翁,也特别欢喜。
随即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着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如何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精华, 而依据于医经的理论。
并且说:“放弃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是指不正确的。
”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而把胸中积存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消散了久在心里的疑问。
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术精华返回家乡。
在家乡,大多数医生,仅局限在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除了讥笑,在就是排斥。
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 患有四肢性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多年了,丹溪翁确按照自己的疗法去医治,结果得到了优良的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 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在心里面佩服,而在口头上又给予了赞扬。
几年间,丹溪翁的声名大震。
可是丹溪翁他本人并不觉到满足,而更把,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位医家的学说,进行推广。
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 论述了脏腑受致于病气, 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又导致引发的疾病最多。
于是他以采用,推陈致新的泻火方法去治疗,这确实是超越了前代医家。
然而针对有阴虚火动的,或是阴阳两虚而引起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的去使用。
他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而株连到心肺之气, 而使病邪陷入中焦,而采用,用补中益气的方剂去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所没有阐述过的。
毕竟自然环境,决定了西北地区天(阳)不足,东南地区地(阴)不满,天,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
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而居处东南地区的人们, 阴火容易亢盛。
如果不了解这点,只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幺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 当然能够被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来说,也沿用这种治法,恐怕反到会增加病人的病。
于是他把三位医家之说,弃其短而取其长,同时又根据太极的理论加以验诬,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而把《内经》的理论又贯穿到它的始终,以探寻其学说的宗旨。
他认为《内经》中所论述的火, 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与五行中的火性恒动, 理论相符合。
他又根据《内经》中论述的, 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 又同《礼记》中谈到的养阴, 而去培育阴气的意思正相同。
因此他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样两条理论去阐述,而又去发挥它了。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
各地因患病来迎请的人,车轮都排到了路上,丹溪翁依然前往诊治。
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了什幺好方,是用了那种药剂而治愈,从开始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 住在什幺地方,是那个县,那个乡,以及病人的姓名,都能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会了解得清清楚楚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
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
”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
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
等到人参膏配制好, 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
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
天台周进士,患了惧岣寒凉的一种怪病,即使在暑天里,也须用织物蒙裹着头部,他己服用了附子几百枚,病情且越加重。
丹溪翁为他诊察,见其脉象滑而数, 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所现的寒象。
”他采用了具其辛凉之性的药剂,病人服后,便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而使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已近愈。
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 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配同用清淡类的饮食去养育胃气,摒除一切思想止不必要的页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 那样肾水就能得以滋生, 心火也会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唯恐不能救治。
”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背疽发生而死去。
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反到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见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
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幺下焦膀胱就会出现郁阻而不畅通,这好比,像滴水的器具,它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来。
”于是他按照吐法, 侍病人大吐之后,疾病如同丢失了一样,而被治愈。
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
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
”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 又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之后,进行浸洗,使子宫收缩。
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
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
”后来果然如此。
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身起恶疮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 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
可这个妇人贫困,没有食膏粱厚味的条件,寡居独身,也没有房事,或许能够治愈。
”丹溪翁就自己备药为她治疗,疾病获愈。
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剂治疗,才不致复发。
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类情况。
因为他遇病进行治疗,不只拘泥古方,所治疗的病都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学术,无不通晓。
别的医生拘泥固执守旧, 他却能掌握住如何灵活运用,虽变化多端, 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
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而又像影子似的追随着他。
丹溪翁教导他们,往往忘记了疲劳。
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 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后,而对临床有很大收益。
丹溪翁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 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
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
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
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
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
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
社会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幺顾忌。
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
跟人交往, 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
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幺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幺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
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
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 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
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 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
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 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
论说,过去汉代的严君平(子平),学习广泛,没有什幺学问不通晓, 他在成都的大街上,以卖卜为生。
人有邪恶,假如进行不正当的卜问,他就会依卦象,给他们讲解这行邪害正的利害关系危害。
跟儿,子辈的人谈卜,就讲孝道;跟当弟弟的人谈卜,就谈什幺是顺从;而跟当臣子的人谈卜,就凭以忠心。
史书上称颂他的,风度、声望、志气、品节,足以使贪夫受到感动而改邪归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劝勉而弃旧图新。
丹溪在婺州,学到了宋儒道学的源流,而置身在医务界,有人以就医的身份来求见,他总是拿保全精气、养育神气去启发他们。
至于日常生活中无论说不说活, 或在外或在家里,凡是能关系到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的,都能有侮人不倦,会鼓舞着人的精神振奋,而为之感慨激动。
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利益是广大的!”那可真是千真万确。
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直、诚实而博学的良师益友,又怎能让医师的队伍中少有哪?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