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当代意义
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善良意志”
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善良意志”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其撰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提到了“善良意志”的学说。
在汉斯出版社《哲学进展》发表的有篇文章指出,“善良意志”思想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善良意志是先天的、纯粹的善,是无条件的善。
康德道德哲学完全以纯粹部分为依据,与经验、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需要借助于关于人的知识,而是把它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
这些规律,需要在认识经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理性,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练的敏锐,以便一方面准确的判断它们发生效力的场合另一方面给它们创造为人们意志所接受的条件,以及在实践方面产生强烈的印象。
只有在纯粹的哲学里,才能找到在实践上至关重要、真纯的道德规律,而形而上学就是这个道德规律的出发点,没有了形而上学,就不会有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规律的出发点就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也是他论证形而上学问题的开端。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
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必须要有一个善良意志,能够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心灵,使行为原则和普通目的相符合。
善良意志具有任何东西或品质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价值,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和全部的善,却是最高的善。
康德指出,善良意志不但是一切行为品性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善的。
善良意志是出于意愿的善,是自在的善,不因所促成的事情而善,不因向往的事物而善,也不因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善,而仅因善的意志而善,因其本身而善。
善良意志是理性意志本身的善,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无条件的善。
他之所以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强调的善良意志不是本能的意志,不是单纯追求感性快乐和幸福的意志。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引导人们追求达到更高的目的和价值。
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
谈及善良意志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道德概念——责任。
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作者:赵松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赵松涛(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普遍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的论述,分析了康德普遍道德法则形式上的重要性,指出了康德道德法则的意义: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明确责任义务,强化道德自律,内化道德信念,发扬道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道德法则;意志自律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4-02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利益中立化的追求,使其成员制定的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个人特色,但对道德普遍性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且更为强烈。
如何在这样一个“个人的目的”都被中立化的社会里,形成一种道德的共识,困扰着当代社会。
既然在今天人类一时或根本无法在多元化价值的道德规范上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在形式上(理性上)达成一致呢?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就提示了这种理性,它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无条件的、形式的,它尝试描绘出一种理性准则,根据这个准则人们可以检验:我的个人行为是否能和所有人的目标相互共存,普遍适用。
一、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排除了一切“质料”经验的内容,源于纯粹理性,所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法则。
康德称它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绝对命令”,是隐含在一切道德行为中的道德律,是纯粹形式的法则。
道德法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形式。
1.绝对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其意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条黄金法则之所以要以定言的形式向有限理性者下达命令,因为康德深知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也是一个感性体,物质性诱惑时常干扰和限制着人类的道德信念。
如何使道德的行为贯彻下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有限理性者必须限制内心私欲官能的干扰,听从理性下达的命令,遵循道德法则。
论康德的至善学说
论康德的至善学说摘要】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现今的生活中追求享受物质,逐渐地忽略了对自身精神文明的提高。
康德的至善学说,告诉了我们,要注重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要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幸福,这样才能够共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
本文从实践理性中的至善学说、如何实现至善、康德的至善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康德;至善;德性;幸福康德的至善学说,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有所影响,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至善,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大同世界了。
当今的经济突飞猛进,可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德性提高,使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感,并有一种为世人奉献服务的精神。
德性与个人幸福,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幸福息息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文明大国,并推动国际安全建设。
国家整顿打击腐朽文化,弄虚作假不良风气,这个重大责任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才能够整体提升社会的文明。
一、实践理性中的至善学说一个人只有德性和幸福的相加才能够达到至善。
至善即至高的善,康德的至善概念即至上的善、完满的善、共同的善、最高本源的善,分别指德性、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共同体、上帝;康德认为德性是善良意志的根本属性,人的德性首先表现为内在意志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德行。
试想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人。
二、如何实现至善(一)意志自由自由是实现道德的基础,是达到“至善”的条件。
康德的至善学说,使个人致力于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只有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有道德,才会有幸福可言。
按照最高的道德要求行事,是康德所认为的人真正的实现的自由。
一个人的意志达到真正的自由,那么这个人就有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一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权,那么他才会有道德,有追求幸福的资本。
德性法则颁布命令,道德法则要求我们每个人一丝不苟地遵守。
[1]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且遵守着道德法则,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德行好。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意志自律,有着对自己的高标准的道德品行要求,再加上这个人乐于助人,常扶贫救济,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当代意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 ch o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10(Sum,103)哲学研究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当代意义刘笑菊(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摘要:“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康德所提出的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以及人为自己立法等观点,对当代的公共行政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康德;善良意志;责任;道德律;"-3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028—03康德作为德国古典伦理学的奠基者,在1785年完成的划时代著作《道德形而f:学原理》巾提出r “善良意志”这个概念,认为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善,并在善良意志的学说中把道德的基础从经验的外存对象转移到了先验的主体意志中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了伦理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一、善良意志:道德的基础康德在《道德形而f:。
学原理》巾把“善良意志”作为道德的基础。
他认为,所谓意志也就足欲求能力,是通过其友象而成为该灰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岗的能力。
意志可以把概念当成一种目的,从而形成行为的动机。
他把不受感性经验影响的,以纯粹理性为规定根据或行为动机的意志称为善良意志,并且认为:“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善良意志作为无条件的善,它是一切有条件的善物的价值的根据所在。
我们在实践巾可以发现许多看来是善的东西,如机智、智慧、果断、勇敢、节制等等,这些东西“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并且令人称羡”,但若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正确地指导它们对心灵的影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目的相符合,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这些自然禀赋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话,那么,这些在普通的实践生活中被理所当然地认同为善良的东西町能变成极大的恶。
康德义务论的解读及现当代启示
康德义务论的解读及现当代启示摘要:西方的道德建立在法权之上,如具体的法律条文、圣经中的摩西十诫,这也促就了西方人有一种规则的意识,轻视意外以及特殊的情况;而中国的道德大多是诉诸于人的自然情感,这也是被康德极力批评的。
从中国的历史现实来看,我们欠缺一种义务论的思维,表现为缺乏一种规则意识,凡事都讲究意外与特殊情况,而康德作为法治国家的理论先驱,他的义务论伦理学塑造了整个现代道德意识,他的义务论伦理思想对现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道德律令;普遍法则;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一、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出发点义务论是规范伦理学的三个主要范式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道德要出于义务,即考虑做正当的事情,此事若是正当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情愿与否都应该去做。
说到底,康德的出发点与人们的道德常识、直觉是相关的。
具体而言,从人的行为选择的角度来看,人们在选择行为时会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其他一切不用考虑。
这与考虑结果的功利主义来说是相对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认定一个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促进了最好的结果。
功利主义致命的问题就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会牺牲个人的权利,而为了整体的善(目的)就可以做一切(任何可能的手段),这种行为正当吗?概括而言功利主义的致命问题是用目的能否证明手段的问题。
康德的义务论因此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义务论的出发点是不考虑行为的结果的,无论目的多么高尚、被需要,但有些行为就是不能做,做正确的事情是行动的唯一理由。
一方面,针对功利主义的后果,义务论认为客观上是考虑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它排除了自我利益,自然偏好以及情感的需求,唯一需要考虑的是道德上正当的事情。
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的前提假设必须是人能够进行取舍,能够进行选择。
在康德看来选择的主体是人的意志,那么作为选择主体的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呢?康德承认善良意志并认为意志是自由的。
一方面,如果把人还原成一种肉体的存在,人就是动物、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把人所有的一切等同于自然界,并且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人则无自由可言。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
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人们应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摆脱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方面的约束。
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2. 道德律:康德认为,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即“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这样的直言句式,它是无条件的,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善良意志就是道德自律。
3. 自由:康德认为,自由不是任意,而是以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理性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
自由在道德活动中是善良意志,它能够自主地行动并遵循道德律。
4. 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循道德律,这是由于道德律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责任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律,取决于他是否履行了他的义务。
5. 目的和手段:康德认为,在道德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手段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目的视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将人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6. 人类的尊严:康德认为,人类的尊严是无限的,因为人类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大纲强调了善良意志、道德律、自由、责任和义务、目的和手段以及人类的尊严等核心概念,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律,尊重他人的尊严并将其作为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解析康德的“善的意志”——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第18卷第4期Vol.18, (4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18年4月April, 2018解析康德的“善的意志”—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张甜甜(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善的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贯穿《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始终的一条极为重要的 线索。
在康德那里,善的意志是评价行为道德价值的首要因素。
它外在地表现为义务的知识道德法则是 其行动准则,自由的属性是其实现的可能性。
澄清和阐明对善的意志,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更好地 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善的意志;义务;道德法则;自由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365(2018)04 -0035 -07“善的意志”的概念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 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下简称《奠 基》)中出现的次数也非常之多,是贯穿《奠基》始终的行文线索。
但“善的意志”概念并不是一 个单纯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含义。
康德从善的 意志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善的意志的层层剖析,提出了义务的知识、道德法则以及自由的理念,从而构建起自己的道德体系。
在康德那里,善的 意志是其道德哲学的起点,它外在的表现就是义务,包括义务的知识和出于义务的行为;它的准 则是普遍的道德法则;自由是其属性,因为自由 善良意志得以可能。
一、善的意志的表现——义务毋庸置疑,现实世界的道德实践是康德道德 哲学的基础,其研究的切入点也是现象世界中的 道德行为。
面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道德行 为,我们如何去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呢?康德的答 案是:善的意志是行为道德价值的源泉。
因为善收稿日期:2018 -03 -02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ZX010);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 - 2016 -RW02)作者简介:张甜甜(1990 -),女,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浅议康德的“良知”观
学术探讨
INSIGHT
浅议康德的“良知”观
文 _ 朱芳芳
摘要:“良知”观念是康德理性宗教中极其重要 的一环,它贯穿了其理性宗教的始终,也是其理性 宗教区别于一般性宗教的关键点。《单纯理性限度 内的宗教》一书中在开篇,康德对人的本性进行分 析时,已经潜在地将“良知”纳入人的本性之中; 到末篇,康德更坚持良知在宗教事务中的首要引导 地位,将良知贯穿到底。康德对良知的首肯,实现 了他在宗教领域内的“哥白尼式革命”。 关键词:良知;知性;理性;宗教
观念的主要意图而言,良知是一种对自身道德的 判断力。这句话的德文原文为“Mall k?nnte das Gewissenauch so definieren:es ist die sich selbst richtende momIische Urtheilskraft”。可直译为:“人 们也可以如此定义良知:它是针对着自身的道德 的判断力。”其英文版译文为“Conscience could also be defined as the moral faculty of judgment upon itself…”可直译为:“良知也可以被定义为对其自 身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康德“良知”概念的涵义及辨析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 在阐述自己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观时, 谈论到“宗教事务中良知的引导”问题,即人在 做道德决定时需要依靠良知的引导。在对这一问题 的论证过程中,康德阐述了他的“良知”概念。 1、“良知”涵义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 曾对良知的涵义从两个不同方面做出了一些较为明 确的界定。 1)良知是一种对道德的义务意识 康德指出良知是一种对道德的义务意识。良 知作为一种自身就是义务的意识,根源于人的向善 的原初禀赋。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 把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禀赋分为三种:1. 作为一 种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具有动物性的禀赋;2. 作为 一种有生命同时又有理性的存在物,人具有人性的 禀赋;3. 作为一种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 物,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其中,“人格性的禀赋 是一种易于接受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把道德法则当 做人性的自身充分的动机的素质。”自身就是义 务即是指自由的任性将道德法则当作自身充分的动 机,这似乎就是说,自由意志将遵从道德法则视作 自身的一种充分的动机。 2)良知是一种对道德的判断力 从 良 知 的 主 要 功 能, 也 就 是 康 德 提 出 良 知
康德“ 善良意志”及其伦理意义探析
康德“ 善良意志”及其伦理意义探析作者:孙静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6期摘要:善良意志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认为善良意志先验的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中,它通过我们的理性而被实践。
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但同时又是超越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而具有普遍性的公共意志。
在善良意志的实现过程中,人获得了自由以及人为自然、为道德立法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善良意志;道德;责任;理性一、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并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两百多年前,康德也提出“道德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他认为这种知识是一种关于人在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律,这种规律通过经验而能决定在什么时候,哪种场合下用,并为我们的意志所遵循所接收,但与此同时它也是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中的先天的实践原则。
这种规律(原则),也就是实践过程中我们所遵循的原则的背后使得原则得以成为我们所遵循的原则的根据,如果这一问题无法解决,道德规律即实践的原则将无任何标准与意义及价值,因此道德根据至关重要,没有道德根据,就没有道德哲学。
而康德认为这个根据就是善良意志的实践。
每一个存在物都被赋予了欲望、本能及理性,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但在追求幸福,渴望欲望得到满足的本能之外,还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达到至善,善良意志也被赋予在了每一个理性存在物之上,当我们应用理性来实践善良意志时就已经实践了至善,当我们凭借我们的本能来实践善良意志也同样可以到达至善,但如若我们的理性没有实践善良意志,而是直接被运用到实践个人幸福之时,我们的理性就沦为了实现个人意图的工具理性。
而如若我們只凭借本能来实现个人幸福却没有实践善良意志,那此时的幸福只能是个人意图的实现及其需求的满足,至善的达到并非个人意图的实现及其欲望的满足,而是善良意志的实践。
康德的真善美
康德的真善美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普遍认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
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小城柯尼斯堡(今属俄罗斯),在长达80年的人生中,他的足迹从未离开过这座小城。
康德一生非常平淡,爱恨情仇之类的事情几乎与他不沾边。
他几十年如一日过着简单而有规律的学院式生活,街坊邻里通常把他散步路过门口的时刻作为判断时间的依据。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为他读到卢梭的《爱弥儿》,被书中内容所打动,一口气将它读完,以致耽误了散步。
康德的人生并不丰富多彩,但思想却博大精深,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般读者认为,康德的著作十分晦涩难懂,其中一大堆术语就让人找不着北。
其实,康德所思考的也不过是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他的思想精髓体现在“三大批判”之中,其主旨可归结为澄清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是“真”的问题——人如何认知世界?世界是真实的反映吗?第二个是“善”的问题——人的行为遵循什么准则?什么行为才合乎道德?第三个是“美”的问题——如何判断对象是美的?是否存在审美的法则?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所探讨的问题包罗万象,核心问题是如何认知世界,亦即客观知识问题。
在康德之前,有两个人为客观性问题给出了答案,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
这两个人是莱布尼茨(1646—1716)和大卫·休谟(1711—1776),前者认为我们能够拥有不受任何观察者的观点影响的客观知识,后者认为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客观知识。
莱布尼茨相信理智本身就包含着某些固有的原则,这些原则理智从直觉上就知道是正确的,因此它们构成了对世界的完整描述所依赖的公理。
客观实体只有通过理性才是可及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超越个体的视角,看到终极必然性。
故而,知识源于理性。
休谟则否定通过理性获得知识的可能性,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每个思想的内容必须来源于证实它的经验,只有借助于为其提供保证的感觉“印象”,理念才能被确立为真。
康德的善意伦理学
康德的善意伦理学
康德的善意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行为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应该对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负责。
康德主张,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或她的个人能力和成就,而更取决于他或她是否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权利。
他认为人类应该是目的论者,这意味着人类应该将其他人或社会视为目标,而不是只视为手段。
康德提出了常识的道德准则,对他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进行了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
1. 尊重他人的人格: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
2. 不要使用他人作为手段:不要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工具或工具。
3. 对他人负责:必须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不仅对个人活动的结果,而且对于任何影响其他人的活动也是如此。
康德的善意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通过道德行为发展自己的人性。
这种人性包括理性、尊重和互助,可以帮助人类创造更加温馨和和谐的社会。
伊曼纽尔.康德伦理辩论
伊曼纽尔.康德伦理辩论
伊曼纽尔·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和形而上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伦理辩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 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是最高尚的善。
善良意志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康德同时强调,善良意志并不因为它的结果而善,而是因为它本身的动机而善。
2. 绝对律令:康德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绝对律令”,即“应该做你应该做的事”。
这个原则是一种无条件的、无限制的命令,它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义务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出于个人利益或情感。
3. 自由和目的: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是人类行动的源泉。
人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是通过理性自由地行动来实现的。
因此,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被限制的。
4. 责任和义务:康德认为,责任是道德的一部分,是行动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而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总的来说,康德的伦理辩论主要关注道德原则、自由、责任和义务等问题。
他认为,道德原则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是人类行动的必要性和限制。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目的在道德中的重要性。
浅论康德的“绝对命令”及其现实意义
知识文库 第1期27浅论康德的“绝对命令”及其现实意义史 季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再当下也依然对现代化社会有巨大的启示与警醒意义,他从自由意志出发,阐述建立在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基础上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善良意志的存在,到实践理性对人命令的“应当”,再将“绝对命令”以三条逻辑形式的表达式展开,从而确证了“绝对命令”的普遍性、绝对性、无条件性,立足于人的理性基础为人建立了道德的可能,并同时突出了人自身的目的性价值。
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绝对命令” 康德的道德哲学经历了一个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再到“实践理性批判”三个上升层次的过程。
“哲学的道德理性能够从普通的道德理性中把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道德的行为分辨出来;道德的形而上学则能够在哲学的道德理性或通俗的道德哲学中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由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探索“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原则(即“自律”)是如何可能的,由此便从更高层次上回到了建立“绝对命令”的基础——自由意志,为“绝对命令”自身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提供更加坚实的奠基。
事实上,这一“绝对命令”就是善良意志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用逻辑命题表达的出来它的道德命令,而关于该唯一定言命令式有三重由低至高的层次上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绝对命令”三种递升的表达方式 (一)第一条派生的命令式:“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
”在这条命令式中,行动的准则类比“自然法则”,即实践理性的对象(善与恶)虽然不能有自己的“图型”,但可以有其“模型”。
“康德的道德律的这种表述形式强调使人的行为方式成为一条‘自然法则’,是从自然后果去考虑”,因此就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在该表达方式之下,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有可能仅仅被当作手段和工具而被利用,由此就产生了“主观目的”和“客观目的”的区分,“个人的行动准则是以‘主观目的’为依据的,相反,道德律或绝对命令则必须以‘客观目的’为依据,但这个客观目的并不是外在的权威或非人的力量,而就是作为‘有理性者’的人本身”,由此如果仅将人当作手段来利用,那么人仍然不能摆脱机械自然法则的约束,而无法成为一个道德主体,因此便有了第二种表达形式。
论康德的善良意志
论康德的善良意志季学好3(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摘 要]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基础。
善良意志以普遍的立法形式———道德律为其根据或动机,是先天的、纯粹的意志;它决定、影响并体现在人的个体意志之中,使个体意志在方向上和自己保持一致。
康德把道德的基础建立在善良意志之上,阐明了道德的普遍形式特征,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了伦理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关键词] 意志;善良意志;道德律;自律;义务[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6)02-0036-03Try to D iscuss Kan t ′s K i n d W illJ I Xue -hao(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 The kind will is the core concep t and base in Kant ′s ethics .The kind will,that takes thewides p read legislati on f or m ———moral la w as its basis or motive,is congenital and pure will .Itdecides,influences and reflects the individual will,makes the individual will in accordancewith itself on the directi on .Kant established moral base on the kind will,illustrated moralwides p read f or mal feature,mainly showed human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s t o achieve "theCopernicus revoluti on"in ethics .[Key words] will;kind will;moral la w;self -disci p line;duty“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论康德伦理思想的来源和对现代的意义
论康德伦理思想的来源和对现代的意义康德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代理论界是众所周知的。
形形色色的现当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道德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一康德的思想,如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所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康德思想研究早已经是一种“显学”,似乎人人都能对康德的思想说点什么。
伦理学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中属于另一个方面,在康德思想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牛顿转向卢梭,由自然科学及其哲学意义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康德的伦理学,都认为其重要性不能和他的认识论研究相比,甚至认为康德伦理学只不过是形式主义而已。
基于这样的事实,康德思想对于我们,可以说还是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之中。
那么,康德哲学思想主要是认识论还是伦理学呢?他在构造其“批判哲学”时,虽然首先着手于认识论,但就康德个人主观上来说,伦理学显然高于认识论。
在康德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中,即《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它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建立实践的最高法则以及论证道德法则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原理,旨在建立道德形而上学。
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
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由此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康德道德律奠基:从善良意志到目的王国
作者: 曾瑞昌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5-17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善良意志 目的王国 定言命令 自由意志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找寻伦理学最高原理的出发点,他认为善良意志是理性的真正使命。
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律的最高法则,具有普遍必然性。
目的王国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的最高点,是康德的道德理想。
康德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指引我们追求目的王国,追求至善,这无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中国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道德理性的善良意志
道德理性的善良意志在康德看来,善良意志是唯一且无条件的独立意志,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并不是因为它的结果或者目的是好的,而是因为它就是善本身,它所促成的东西和它实现的东西只是个人因为偏好而形成的,只能说明善良意志的有用性。
有用性对于善良意志而言,仅仅是它的外表装饰物,可以吸引“外行人”的关注,但是却不能代表善良意志的价值,有用性的大小有无也不会影响到它本身的价值。
对于我们意志的主宰,自然选择了理性而不是本能,因为自然的意图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自身”—善良意志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意志来满足我们的偏好,而理性比本能更能做到这点。
所以理性作为一种实践能力,它的功能或者说相比于本能的优越性就在于产生善良意志,而不仅仅是运用意志来达到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
康德对“意志”的概念谈到:“它被尊称为自身之善,而且其为善并不意图别的任何东西。
”“自身”即是善良意志,是道德价值的最高原则,理性产生并遵循“自身”原则的时候,就会排除偏好的影响。
但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真正的具有道德价值,就需要判断这个行为是否出自于责任本身。
康德认为的责任是将任何偏好排除在外的,只是我们对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
有些行为虽然是合乎责任的,但其本质却是出于自身的某种偏好,并不是出自责任本身,而这些看似善意的行为其实是“伪善”,是不符合道德价值的。
例如某些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而行为的主体不是出于理应帮助他人的责任而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对荣誉的偏好,是有驳于道德价值的。
康德提出三个关于道德和责任的命题:“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必然是出自责任;一个出自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并不来自于通过此行为而要实现的意图,而是来自于行为被规定的准则;责任是出于对规律的尊重而作出的行为的必然性。
”这说明只有出于对规律准则的纯粹敬重而作出的行为才是符合道德价值的。
在普通人的理性所具有的道德知识中,普通人的理性只会根据自身的偏好而做出相应行为,也就是说普通人的理性缺乏指引方向的东西,在对行为的选择做出时没有可以判断的标准,也就无法判断到底什么行为才是符合善的本质,符合道德价值。
伦理学知识点41 康德的善良意志
第二节 目的论与义务论
三、康德的义务论 (一)内容 1、善良意志: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他的道德义务而行动
的意志。具有普遍性,是唯一无条件的善,是道德 价值的真正来源。 (1)人的一切内在品质,只有具备善良意志才具有善 的道德价值。 (2)身外之物有工具性价值。 (3)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用来行恶。
、
第二节 目的论与义务论Fra bibliotek
关于康德的善良意志
关于康德的善良意志
董春莉
【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8)6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以形式主义而著称,善良意志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康德通过批判经验论幸福主义,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集中探讨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意志自律以及自由、责任和义务等概念,在善良意志学说中确立了人在伦理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董春莉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1
【相关文献】
1.论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 [J], 邵贤曼
2.康德善良意志的先天性原则 [J], 翁少龙
3.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J], 戴兆国
4.论康德“善良意志”及其现实意义 [J], 史邃萌;张丽杰
5.“本心”与“善良意志”——陆九渊与康德的伦理思想之比较 [J], 潘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而善 , 并不 因为 它期 望 的 事物 而 善 , 也不 因为它 善
于到 达预 定 的 目标 而善 , 而仅 仅 是 由于 意愿 而善 , 它 是 自然 的善 ” 】也 就 是说 ,善 良意 志 ” 通过 意志 而 【 5 。 “ 是
[ 键 词] 关
[ 图 分 类号 】 5 .1 中 D 1 3 6
康德 是 德 国古 典 伦理 学 的奠 基者 。对 于康 德哲
不 可能 设想 一个 无 条 件善 的 东西 。 ”1善 良意 志 ” 1“ 2 作
学, 日本 学 者 安 倍 能 成 曾 做 过这 样 的 比喻 : 德 “ 康 在
、
“ 良意 志” 康德 伦理 学 的核心 概念 善 :
他 们 的 善 恶 , 键 看 他 们 是 受 善 良意 志 支 配 还 是 受 关
( )善 良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道德 的基 础 一 “ :
邪恶意志支配。康德设想 了一个绝对 的最高 的“ 善
良意 志 ” ,并 认 为 它 构 成 了那 些 日常 普 遍 的道 德 的 理 性 知 识 的 条件 ,因 为 若 无一 个 善 良意 志 , 们 可 “ 它
j L L NT N S O JU A U
‘—■一▲
●
■ ▲ ●
-
, ,
l l. i J 一 l ▲ b P
▲
■
● ● —・_.
■
● .
■ -
- h
l
▲
、 一
口刘 笑菊 ( 江 国际海运 职业 技 术学 院 , 江 浙 浙
喃 要】
舟山
3 62 ) 1 0 1
之凝 神思 索 ,它们 就 越是 使 内心 充满 常 新而 日增 的
惊 奇和敬 畏 : 头上 的星空 和我 心 中的道德 律 。 I 我 ”I 这
的, 却是 目的本 身 , 因此它 是道德 的基础 。
,一 、- 1 “ 圭. . 卉 妄 士 ’ ^厶 ’ t时
就是说 ,道德 法则 和 自然 法则 一 样 ,都 是客 观存 在
【 简 介] 笑 菊 (9 5 )女 , 江 国 际 海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者 刘 17 一 , 浙
硕士
研 究方向: 行政 伦 理
L LN T N S 0 I I U A U
是 因为 , 价值 并不 是 体现 在 经验 的关 系 中 , 而是 先验
地存 在 于“ 良意 志 ” 身之 中 。“ 良意志 ” 有 目 善 本 善 没
2 “ 良意 志 ” “ ” 于 其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价 、善 之 善 在 值 。康 德把 “ 良意 志 ” 善 和有 条件 的善 物 区别开来 , 只 是 想 引起 人 们 对世 界 上 最高 的善 的关 注 。他 之所 以
认 为 “ 良意志 ” 无 条件 的善 、 高无 上 的善 、 善 是 至 内在 的善 , 因为这 种 “ 良意志 并 不 因为 它所 促 使 的事 是 善
样说 , 德 以前 的哲 学 概 皆流 向康德 , 康 而康 德 以后 的
哲学 又是从 康 德这 里流 出 的。”I 《 【 道德 形 而上 学原 在
方 面毫无 疑 问是 善 的并 且令 人 称羡 ”1 [,但若 没有 一 3 个 “ 良意 志 ” 善 去正 确 地 指 导 它 们对 心 灵 的 影 响 , 使
一
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那么 , 这些在普通的实
践 生 活 中被 理 所 当然 地 认 同为 善 美 的 东 西 就 可 能
变成 极 大 的恶 。因此 , 些被 称 作 善 的行 为 , 以是 这 可 善 的 , 可 以是 恶 的 , 能称 之 为有 条 件 的善 。判 断 也 只
家们也 认为 道德 的基础是 人 l 但 唯理论 视 理性 为第 生,
一
,
所 以 , 德 的行 为 主要 是指 合 理 性 的行 为 。客观 道
地说 , 两大学 派都 没有 找 到道德 哲学 真 正 的基础 。 这
在 《 德 形而 上 学原 理 》 , 道 中 康德 提 出 了 “ 良意 善
“ 良意志” 善 是康德伦理学 中的核 心概 念。他所提 出的善 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 、 责任是善 良意志的体
现 以及人为 自己立法等观点 , 当代公共行政有一定的理论 意义和 实践 意义。 对
康德 ; 良意 志 ; 德 律 ; 善 道 责任 【 献 标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4 1 7 ( 0 )2 0 1 - 3 文 1 7 — 6 2 1 0 — 0 0 6 6 0 9
^^ 白 胖 十 mI 卜 卉 工 白 舯 田 r h 首 击 f m I 卜 } ImI = C
近代 哲学 上 恰 似一 个 处 于贮 水 池地 位 的人 。可 以这
为无 条 件 的善 ,是 一切 有 条件 的善 物 的价 值根 据所
在 。我们 在实 践 中可 以发 现许 多看来 是善 的 东西 , 如 机智 、 慧 、 断 、 智 果 勇敢 、 节制 等 等 , 这些 东 西 “ 很 多 在
理》 , 德 提 出 了“ 良意 志 ” 个 概念 , 认 为 “ 中 康 善 这 并 善 良意 志 ” 是绝 对 的 、 条件 的善 。“ 良意 志 ” 无 善 学说 高 扬 了人 的主体 性 ,把 道 德 的基 础 从 经验 的外 在对 象
转移 到 了先 验 的主体 意志 中来 ,从 而实 现 了 伦理 学 中的 “ 向尼 式 的革命 ” 哥 。
能 成 为极 坏 的东 西 。” I I
近代 西 方社 会 是 一个 激 烈 动荡 而 又 深刻 变 化 的
社 会 , 生 的 意义 是 当时 时代 变 化 的 主题 , 时 的哲 人 那 学 家们特 别重 视对 伦理 道德 的研 究 。比如 , 代英 国 近 的道德 哲 学 认 为 , 德 是 为人 性 服 务 的 , 的利 己 、 道 人 趋乐 避苦 的 自然 本 性 是道 德 的 基础 ;欧洲 大 陆哲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