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1

我们课题组组长仲伟老师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动态的“体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我认为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仲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卡通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动脑,提高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仲老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并且仲老师将操作实践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提前安排好学生自制学具,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仲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

容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玻璃容器中装满同样多的水,再把两块鹅卵石放进去,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之后仲老师又让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体积单位,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上仲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图形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学时,仲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数一数、算一算等不同的方法。仲老师紧接着提问:最后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表面积呢?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把问题拓展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仲老师让学生对于体积单位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该用什么形体的物体做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

维的重要环节。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讲述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 “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 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本节课上,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仲老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换算过程,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仲老师注重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主要担当了呈现图片内容、演示操作过程、辅导重难点教学的作用。教学中白板不仅是仲老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还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白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师、学生与电子白板之间的多元互动。我想在此环节中,如果仅靠传统教学媒体,而没有电子交互式白板的支撑,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仲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这样特殊的互动式的演示功能,有效地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提供机会,只要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2

“体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

四点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者没有直接把书本上体积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相同的两个杯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却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呢?让学生体验原来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的,接着做第二次倒水实验,再比较剩下水的多少,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

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个新课的学习,教者看似淡化了概念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体积的真正含义。当然每一节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我有2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在提出来与各位共同讨论:

1、教者设计的判断题中全是改体积单位的练习,能否增加一两题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练习,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三类单位。

2、教者设计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来理解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形状是没有关系的。这一设计很好,但投影显示时漆黑一片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能否换成实物显示。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3

3月24日,江油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在诗城小学举行实践研修。本次活动由罗锡菊和康艳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紧扣“有趣和有效”两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知识,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两位老师都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和《孙悟空智捉鲤鱼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老师都利用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特别是罗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

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一组实物:笔、苹果、纸盒都要占据空间,再延伸出你要占据空间吗?我要占据空间吗?桌子呢?循循善诱,引人深思,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以及老师与学生,笔与笔袋的对比,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很抽象的“体积”概念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认识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认识立方米时,两位老师都采用“1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快乐中体会。

三、精准的数学语言,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精确性与完备性,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精确的、完备的概念,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领域中有一种"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的心旷神怡的感觉。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例如:罗老师坚持让学生说清楚谁占谁的空间,苹果占盒子的空间大,苹果的体积就大,笔占盒子的空间小,笔的体积就小。有的孩子说玻璃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时,罗老师就反问玻璃的厚度够吗?

四、敢于放手,变铺路为服务

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质上是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孩子探索的空间。在引入用体积单位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时,两位老师都呈现了两个长、宽、高均不等的长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谁的体积大。学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但是两个老师在引导时做法却不一样:

A教学:

罗老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来?

生1:比表面积;生2:分一分;生3:排水法;生:4:给两个盒子里装水或装米,再比较水或米的多少

罗老师:我用分一分的方法(分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现在行了吗?生:不行,标准不一样

罗老师:那分成什么形状才行?

……

B教学:

康老师:(出示图片:小红吃了5片,小青吃了7片,小青说:我比你吃得多)小青说的对吗?

生:不对

康老师:为什么?

生:标准不一样

康老师:老师把他们分成这样的小正方体,行不行呢?

……

很明显,康老师铺垫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罗老师不断创设矛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想办法解决矛盾,让学生不仅知道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要选择小正方体做体积单位。

在这40分钟里,两位老师有张有弛,把握得很到位。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1.康老师在引入部分,只创设了实验情景,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致使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强烈;在猜想橡皮擦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时,如果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橡皮擦包含了几个1立方厘米,这样对后面运用体积单位判断物体的体积时就会水到渠成。2.罗老师在课堂节奏上应再紧凑一些,让练习的时间更充足一点,同时注意练习应注意多样化。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4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

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5

听了四联小学叶柳芬老师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受益非浅,现评课如下:

一、依纲靠本,导入自然。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

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现提出共同探讨的地方:

上课期间,能否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上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同学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等。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6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她的学案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

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吉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本节课不像是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角度而设计的,给人的感觉像是学生没有预习过。如过这节课能这样设计我感觉会更好,更能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一上课,就让学生谈什么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师追问,看来大家都知道了体积和体积单位,那么你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体积吗?首先,三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展示理解的方法。

体积单位可以用检测的形式进行,比如出下列的检测题:

一、填一填。

1、体积单位有:()、()、()。

2、边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边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3、()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游泳池的体积是3500()

2、一个牙膏盒的体积是()

3、一个魔方的体积是512()

4、一块草坪的面积是()

5、亮亮的身高为129()

6、一瓶钢笔水有60()

7、一堆铁块的体积是2.6()

8、一个木箱占地0.5()。

通过以上的检测,可能更能体现预习服务课堂,课堂学习是预习的延伸,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预习和课堂学习孤立存在,显着脱节。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1 我们课题组组长仲伟老师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动态的“体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我认为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仲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卡通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动脑,提高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仲老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并且仲老师将操作实践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提前安排好学生自制学具,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仲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3篇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篇1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范文_新闻报道_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范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今天讲《体积和体积单位》。总的来说学生上课状态很好,师生配合默契,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用孩子们的话说:“这节课很爽。”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断如下: 体积的意义:……这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所占空间大,我们常说它的体积大……从做试验到总结定义,水到渠成,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体积。 接下来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 常见的体积单位有三个,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个“立方分米”。师手拿1立方分米的模型,揭示1立方分米。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有的学生说魔方,有的学生说一块豆腐,还有学生粉笔盒。我右手拿1立方分米的模型,左手拿着一个粉笔盒,当时决觉得粉笔盒小一些,不过过去讲课就这样说过,教材上也这样标着,思维定势,我认为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听课的老师给我指出来“粉笔盒和1立方分米比,相差挺大的。”听到这个问题我不禁一愣,难道我错了?张志淼老师马上从教室拿过来一个粉笔盒,李老师亲自动手量了量:粉笔盒长7厘米,宽6厘米,高6厘米。大约4个粉笔盒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教材上画的粉笔盒比我们用的粉笔盒要大得多,这一点我怎么没想到呢?数学知识有其严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准确的知识,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接下来我们又认识了立方厘米和立方米。 师问:我手中的橡皮能用立方分米做单位吗?很自然地引出了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教室的空间等用“立方厘米”做单位,行吗?用“立方分米”呢?为什么?学生说:那可能会数字很大,感觉麻烦,有更大的体积单位吗?有一个同学高声喊了起来了:怎么没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 花园小学王芳 月日,江油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在诗城小学举行实践研修。本次活动由罗锡菊和康艳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紧扣“有趣和有效”两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知识,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两位老师都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和《孙悟空智捉鲤鱼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老师都利用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特别是罗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

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一组实物:笔、苹果、纸盒都要占据空间,再延伸出你要占据空间吗?我要占据空间吗?桌子呢?循循善诱,引人深思,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以及老师与学生,笔与笔袋的对比,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很抽象的“体积”概念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认识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认识立方米时,两位老师都采用“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快乐中体会。 三、精准的数学语言,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精确性与完备性,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精确的、完备的概念,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领域中有一种"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的心旷神怡的感觉。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例如:罗老师坚持让学生说清楚谁占谁的空间,苹果占盒子的空间大,苹果的体积就大,笔占盒子的空间小,笔的体积就小。有的孩子说玻璃的体积大约是立方米时,罗老师就反问玻璃的厚度够吗? 四、敢于放手,变铺路为服务 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质上是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孩子探索的空间。在引入用体积单位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时,两位老师都呈现了两个长、宽、高均不等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1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她的学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效果分析、观评记录、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透过讨论、交流,操作与感受,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还知道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与此同时,发现问题与探究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体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观察、讨论,和旧知识进行比较,认识了体积单位。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同时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什么是体积和认识体积单位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一节数学概念课,老师把这节枯燥而抽象的概念课上的趣味横生,令人称赞。这节课体现了老师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1、开课的铺垫为整节课新知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师让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穿鞋事情入手,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很多环节的设计,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各种游戏环节与小实验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玩数学”。 2、环节设计时代感强,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数学文化紧密联系生活,练习形式多样。 数学文化是生活中一个有名的设计,又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练习形式有游戏等活动,既有趣,又直观,并紧贴生活。

【观课记录】 课堂观察量表 ——教学目标

课堂观察量表 --------学生学习状态

本节课教师借助平面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充分感知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观察、比较生活中大量实际物体,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并能较为准确的估算物体的体积。 吴磊:借助平面图形来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设计。学生一开始发现比较正方体的一个面就能判断正方体的大小,到后来发现,只看长方体的一个面是无法判断长方体的大小。总结出长方体的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从而揭示了体积就是所占空间的大小,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理解上,都是一个冲击。感知充分,对体积含义的理解更深刻。 刘延伟:这节课的亮点在后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上,学生发现用眼睛是无法看出谁大谁小。这时老师并不是急于给孩子揭示答案,而是通过让学生回忆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是遇到类似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与旧知识联系,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就是需要一个测量标准,引出体积单位,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生活物品,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形成表象,特别是估一估的环节,让学生加深了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王磊:我觉得找测量标准这个环节处理的很好,学生在正方形和正方体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受最早的知识的影响,学生可能会选择小正方形,这是老师并没有给与否定,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小正方形并不能测量出体积,只能测量一个面的面积,所以必须选择小正方体,这个环节又一次让学生感知体积的含义。 【课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游戏对比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篇)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篇)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平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平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习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习提前预习也很少课后复习,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会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5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5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1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

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习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

小学数学_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分析学生 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单位来计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实物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1.认识体积 (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愿意看着画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状态。】(2)实验证明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里,然后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就装不下水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 先请同学们把你的书包从书桌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再把书包放进去,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 那如果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书桌里面,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又会怎样呢? 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都说明了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些物体,谁来说一说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什么?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课件出示:大巴车、电脑、手机) (学生回答)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器官,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2.引出体积单位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不容易看出,那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把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现在,老师将它们分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大家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能)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 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 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 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 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我问“同意谁 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 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 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 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 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 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 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 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 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 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

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课心得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课心得 第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课心得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课心得 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我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更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这次远程研修学习活动启示我,教学是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养成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我相信在耕耘之后会获得满意收获!下面我就针对刘老师的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谈一下我的感受与收获。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刘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土豆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 学反思(精选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篇1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

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 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我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篇2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从《乌鸦喝水》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乌鸦喝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石头子占了水的空间,使水上升,乌鸦就喝到了水”,接着倒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确实是占据了空间,而且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概念。 二、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教具,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尤其感受1cm³,1dm³ ,1m³ 的实际大小是个难点。因此,利用形象教具,建立空间观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如:从学具盒中找出1cm3的正方体摸一摸,演示1dm³ 的正方体教具,同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学生说出了很多身边物体的体积接近1cm³ 和1dm³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1cm³和1dm³ 实际大小有了较深度的认识;对1m³ 大小认识时,我仿书上的样子做了1立方米的框架,放在墙角,让学生依次进入,居然能容纳3、4个学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对1m³ 的大小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三、注重比较,区别1cm 、1cm²、1cm³时,让学生说出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区别,练习题中“数学日记”一题,也注重了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 四、不足之处: 1、关注学生情感不够,对学生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 2、动笔做题环节少,只是在看课件上的题口头回答。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长方形有()对称轴. A、一条 B、两条 C、四条 D、无数条 2.把一个图形顺时针旋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A.90° B.180° C.360° 3.一辆汽车小时行驶了84千米,1小时行驶了________千米?() A.150千米B.105千米C.50千米D.100千米 4.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复式条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 5.一种油桶只能装6千克的油,装28千克油至少需要( )个油桶。 A.4 B.5 C.6 6.下面( )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160×20B.20×19C.12×60 7.a、b是两个不为0的自然数,a÷b=3,a、b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 C.6 D.6a 8.下面各题中()把乙看作单位“1” A.甲的20%是乙B.乙是甲的20% C.乙的20%是甲 9.在某市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十一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如下:9.8,9.7,9.7,9.6,9.6,9.6,9.6,9.5,9.4,9.4,9.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9.6和9.6 B.9.6和9.55 C.9.8和9.1 10.把28.26立方米的沙子堆成高是3米的圆锥形沙滩,沙滩的底面积是()平方米. A.6.28 B.28.26 C.12.56 D.9.42 二、填空题 11.从某天起,池塘水面上的浮草,每天增加一倍,50天后整个池塘长满了浮草,第_____天时,浮草所占面积是池塘的. 12.用四则运算符号把1、9、9、7四个数连成一个算式(允许添括号),使算式的结果等于79,那么这样的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写一个) 13.某旅游景点2018年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人数达240万人次,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二成,2017年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________人次。 14.一个圆柱的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减少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减少(_____)立方厘米。15.在数轴上,右边的数一定小于左边的数。(_____)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篇1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平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平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习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习提前预习也很少课后复习,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会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篇2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