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班级方案之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班级方案之实践
第一节、研究动机
审视台湾推行生命教育的背景,是因台湾教育因过度重视理工实用、轻忽人文理想,而致伦理观点模糊、暴力猖獗、家庭功能式微、社会不正义(孙效智,民89),加上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所以前教育厅于是自八十六年底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八十七学年度起开始在国中及高中职校推展生命教育。

期望透过这些努力,让学生审视人本身的存有价值,自我肯定、关怀社会与生态环境。

接着,教育部于八十九年八月组成"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曾志朗教授语重心长的道出"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九十年一月二日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

期望教育改革除了制度面的改变之外,更能重视学生情意的教育。

虽然生命教育已从八十七学年度起在中等学校积极推展,那么"小学需要实施生命教育吗?"若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儿童早期发展将深深影响日后人格的发展;再者国小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亦时而有闻;而八十七年公布的九年一贯课程总纲中,将"生命教育"纳为综合活动领域的十大指定内涵之一。

是故,不管是儿童发展的启示、教育现场、社会现状的需求,抑或九年一贯课程的规定,生命教育都应积极向下扎根,由国民小学开始实施。

基于上述,期望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发展班级教学方案,藉以于教学现场实际教学实行行动研究,期望在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之后,学生能更进一步尊重生命。

第二节、研究目的
本研究乃是生命教育的班级方案教学实践与反思对话的循环历程。

透过与同辈群体的协同合作的方式,发展生命教育的行动方案、执行行动方案,并经由对话、省思及评鉴的循环历程,发展、建立生命教育之实践知识。

研究问题如下:
一、发展国民小学二年级生命教育教学方案。

二、探究生命教育方案班级教学的学生生命态度的影响。

文献探讨
本研究目的在于实践检讨并反省生命教育班级方案,在相关文献方面首先了解生命教育的定义、目的;接着探讨国民小学生命教育班级方案教学方法。

第一节、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生命教育"是什么?若无法对生命教育下一个定义,那么生命教育的范畴内涵、目的的定义与归纳上便会有极大的差异,故本节拟先定义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接着实行探讨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以为生命教育教学与实践时之依据及参考。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现代儿童吸收很多似真似假的影像,对真实没有反省的水平,例如对死亡的看法轻忽浅薄;而学生自杀杀人等施暴的年龄层越来越低、心态上的不在乎,令人忧心,也显示忽略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情意教育.所以生命教育是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生命教育要以启发式的教学,让孩子体会文明的内涵:能体谅别人、约束自己才是个文明人。

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养同理心的感受,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他了解生命的意义,蔡会体谅别人、尊重他人(曾志朗,民88)。

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协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理解生命
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孙效智,民89)。

陈英豪(民88)在相关场合中也指出其所提倡的生命教育政策意义,在于让每个人体会到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同等重要。

未来更希望因为生命教育的落实,使我们社会每一分子,都能达到怀德海所说懂得"做人"与"尊敬他人"的目标。

吴宁远(民88)生命教育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它是要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不是在某一阶段才存有,只要是活着便长期存有,所以生命教育是要持续的面对自己的生命,是人的生涯教育。

吴武雄(民88)认为生命教育主要在于统整过去分散在各课程中相关生命的意涵,透过教学、反思与体验,使学生学会包容、接纳、欣赏别人,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吴琼洳(民88)生命教育的阐释为在探讨整个生命的过程,以促发个体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并实际使用于人类生活之中,以解决各种生命的课题,培养积极对生命的态度。

黎建球(民89)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教育,注重整个教育体系的生命力,他要求在制度上、教育历程上、教者及受教者的内涵上,都必须达到受教者对一己生命的学习,从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到发展生命的意义。

兹将上述归纳为生命教育的起源及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下: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它不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是透过教育历程,透过探讨的历程中让学生理解自己、实现自我;并体会到他人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促发个体思考生命的本质、探讨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培养积极面对生命的态度,建立天立人我共融共在的关系。

二、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它不是一种知识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核心,那么,生命教育的目的为何呢?综合多位学者的看法如下:
台湾省教育厅(民87)在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广生命教育实施计划中,想要藉由生命教育的实施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包容、接纳、欣赏别人,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并把所学回馈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与进步。

依据上述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有下列四项:
一、辅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的内涵。

二、辅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信念,进而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三、增进人际关系技巧,提升对人的关怀。

四、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

陈芳玲(民87)对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广生命教育实施计划的总目标内容进行探讨,将目标修改为:
一、辅导学生体验与建构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辅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与自信,并学习充实生活的方式,促进潜能发展与实现。

三、辅导学生反省与确立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提升对人的关怀,增进学生人际互动能力。

钱永镇(民87)描述学校生命教育的四个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台北市教育局(民88)推广生命教育目标略述如下:
一、辅导学生能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实现自我。

二、增进学生人际沟通技巧,加强接纳他人、与人和谐相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体验多元生命型态。

四、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孙效智(民89)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如下:
一、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
二、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
三、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
四、实践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
黄德祥(民89)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达到下列四个目的:
一、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建立自尊与自信,进而实现自我。

二、培养社会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三、认识生存环境,了解人与环境共融共存的关系。

四、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黄义良(民89)国小生命教育目的,基本上能让学童认识真实的自我,珍惜自己的生命,能尊重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尊重周遭生物的生命。

教育部(民90)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中指出,希望透过全国性校园生命教育之推动,落实全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远景。

具体目标如下:
一、鼓励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目的与理想
二、落实"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的教育目标
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伦理
五、提升学生情绪智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六、开展多元学习环境,协助学生发展各种智能与潜能
综合上述可归纳生命教育除涵盖生的教育之外,同时也涵盖死之教育,其内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环境、自然与宇宙五大范畴。

可归纳生命教育目的为下列诸端:
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珍惜生命,进而实现自我。

二、人际和谐相处,提升对人的关怀
三、认识生命多元型态,了解人与环境共融关系
四、协助学生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终极关怀
第二节国民小学生命教育教学法
生命教育有哪些教学方式呢?分析各学者对生命教育教学法的见解如下:林思伶(民87)认为生命教育的教学法,可以使用团体讨论与录像带教学。

钱永镇、冯珍芝(民87)则提出晓明女中实施多年的方法:
一、实践教学法在我们的教育哲学里,都希望学生能知行合一,目前"知"的部份,教师都很重视,"行"部份很少教。

因此强调"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希望学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希望学生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这就是实践教学法的目标。

杜威博士特别强调:"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教育精神就在这里。

二、思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作为定、判断的依据。

思考法中的推理思考能协助学生分析问题,批判思考用来反省问题,创造思考用解决问题。

三、反省教学法期望学生能择善固执,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每天反省的习惯。

反省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才会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道德坚持。

同时也明白我可以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知道选择权在自己,而不是环境或他人做我的主人。

反省自己的行为、情绪、价值观和自由度,学生才能够有强的意志力坚持
行善。

四、体验教学法没有经验的认知,可能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有时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

我们如何设计让学生看到、听到、摸到、甚至饿到,身体有感受,掉下眼泪的体验活动,才能松动学生的心,激励学生改变。

黄德祥(民89)认为生命教育并不是固定学科,而是属于随机的、科际整合的,应采单一主题深入教学或多主题普遍化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时老师应掌握"随机教学"的契机;藉由游戏、体验活动、影片欣赏、角色扮演、参观等活动,也可以运用电视、计算机、演示文稿、幻灯等活动交互进行教学。

另外也可运用童书为媒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学(张湘君、葛琦霞,民89)。

刘明松(民86)综合多位学者看法,认为生死教育实施方式有下列几种:讲授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仿真法、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活动教学法、作业/自我教学法。

综合上述,兹将生命教育教学整理如下:
一、生命教育教学时机:随机式的融入式教学。

二、生命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时可以运用电视、计算机、演示文稿、幻灯及童书为媒材。

三、生命教育教学法适宜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法: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反省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价值教学法、团体讨论、有录像带教学、游戏、角色扮演、参观等活动、讲授法、欣赏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及作业/自我教学法等方法。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第一节研究流程;第二节阐明研究参与人员;第三节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研究流程
本研究历程是"观察→规划→行动→反省"的循环历程,整个研究历程乃发现问题、共同拟定行动方案、执行行动方案、评鉴修正行动方案的循环模式,在行动历程中搜集资料,并进一步分析资料,最后提出报告,在研究流程中,因应研究需要随时进出文献中,兹将研究流程图示如下:
第二节研究现场与参与人员
一、研究现场:二年级微笑里二年级微笑里,共有学生33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6人,我们将邀请他们参与这个属于我们的生命故事,他们将是这个生命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二、研究伙伴本研究协同研究社群包括:参与的学生、同辈群体研究者、批判朋友、检验团体及研究督导。

督导为本研究指导教授,其余为本校师生。

同辈群体研究社群由六人组成,其中,郭老师担任艺术人文领域教学,于教学工作积极认真,对于美劳教学具创见。

陈老师甫从新竹师院幼教系毕业,对教育工作热忱有信心,对助益教学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永远不落人后。

张老师、郑老师及梅老师与何老师为同学年教师,六个人一起投入研究工作成为同辈群体研究社群,将针对教学现场有关生命教育的问题,拟定行动方案,同辈群体研究社群所有成员,参与整个研究历程的观察、纪录、讨论与批判、对话省思与回馈。

第三节资料搜集与分析
一、资料搜集
本研究所采取的资料搜集方式,包括参与观察、文件分析等方式。

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参与观察本研究中,研究者实地参与观察,并向研究团体表明身分,是学者Raymond Gold所谓的"参与者一如观察者(participant-as-observer)」。

本研究的参与观察乃指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之阶段的观察,此期间研究者藉助录像、录音,来保留研究者课程实施的情形;记录时并辅以教师的省思札记,使教学现场发生的事件得以更具意义的重现。

(二)、文件资料1、研究社群对话记录包括与同辈群体研究者、批判朋友、督导对话的记录:同辈群体研究对话时间安排:原则上每两周一次,周三或四下午为讨论对话时间,若必要时可以增加周五或周一的讨论时间。

批判性朋友:方案执行前中后各一次参与讨论,若时间无法配合,则每二周一次。

2、学生文件资料:参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单、日记、家庭联络簿等等。

3、省思札记:包括同辈群体研究者的省思札记。

二、资料分析
研究过程中所搜集到的资料多而庞杂,而数据搜集与分析并分截然划分的线性进行,而是交互进行的工作,在资料搜集完毕之后随即进行资料分析工作,而分析的同时随即又进行着另一笔资料的搜集。

整理时先将数据编码,分析时运用三角测量法,适切的整理与分析,期望能确切得到真正的结果,做出最为正确的诠释。

(一)、数据的编码研究者先将现场搜集到的资料,作初步的组织与编码,其编码方式如下:表1--1 资料编码方式911210陈老师教室观察陈老师老师在91年12月10日的教室观察纪录。

911210温老师省思札记温老师老师91年12月10日省思札记。

911210钧智学习单91年12月10日钧智的学习单资料911210钧智上课记录钧智在91年12月10日上课时的发言911210钧智问卷钧智在91年12月10日之问卷资料911210钧智妈妈钧智妈妈在91年12月10日文件资料911210陈老师会议记录陈老师老师91年12月10同事会议的发言911210陈老师聊天记录与陈老师91年12月10聊天记录
(二)、资料分析
本研究进行资料分析时,主要运用三角测量法,采用多种方法、资料来源来分析解释资料,以便检核、校正分析与诠释。

为使分析过程更为完整,分析资料的策略拟参照丘兆伟(民84)所建议的五项分析策略。

1、缩减与组织资料在初步资料搜集后,对资料予以初步建文件,并反复阅读建文件资料,试图熟悉资料、理解资料,并以谨慎客观的态度加以筛选与组织,去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资料。

2、形成范畴、主概念研究者进进出出于自我与研究资料之间,对于研究资料高度认识;之后,将相关的意义单元群聚成一范畴,并推敲所有范畴,找出主概念。

3、考验假设的适切性根据资料的适切性、可用性,研究者试图考验分析出之主概念是否与原始资料相互呼应。

4、寻求一个变通的解释在质的研究分析过程,是将资料不断分类、筛检、建构、再建构成各种类别的过程,以了解整体资料脉络和整体结构(黄瑞琴,民80)。

不过研究者时时抱持批判谨慎的态度,试图寻找一个更为变通的解释。

5、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着重于现场丰富的描述,历经一次次检核与修订,撰写成研究报告。

第四章研究历程与结果
这一章,要记录教学现场"观察/侦查→规划→行动→省思"的循环历程。

行动历程分为两个循环,第一、二节先叙述第一、第二循环从发现问题、形成策略到教学实施的历
程;第三节说明教学结果;第四节则反思行动历程。

第一节第一行动循环
一、发现问题
一天,钧智的妈妈来请假,说:"钧智的爷爷过世了";这么巧敏芳也请假,因为奶奶过世了。

当我跟学生说明这两位小朋友请假原因时,惠玲大声叫:"啊!死哦!好恐怖哦!」技安也说:"我不喜欢听到死这件事,因为不管是自己或别人死都很不好!」事情这么凑巧,淑贞的爷爷过世了,跟爷爷感情深厚的淑贞哭红了双眼来上学,不懂人情事故的小朋友还在淑贞背后嘀咕嘀咕的。

我在想虽然亲人死亡对每个小朋友来说,感受并不是那相同,但对微笑里的小朋友而言,带领学生认识生命生、老、病、死的历程,探讨生命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形成策略----精采过一生
班上多数的学生曾有过宠物死亡或失去心爱玩偶的经验,学生多数表达失去宠物非常的难过;而本学期钧智爷爷过世后,幼小的心灵虽然知道"死了"这一件事,但家人处理的过程却未让孩子完全明了"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尤其有些疾病是会威胁生命的。

"敏芳则表示了奶奶离开了他们,他会觉得很孤单,而"死"就是很孤单。

针对上列的问题,参考Kane(1979)的说法:7-9岁的学童认为死亡是具体化的、无机能性的,对于死亡开始有现实感和逻辑想法,一般儿童八岁以上死亡概念趋于成熟;而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内"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我想透过教学的历程,让学生认知死亡具有的无机能性、不可逆的概念,察觉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经的历程。

从哪里切入死亡话题比较不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呢?教学群一起讨论《精采过一生》《獾的礼物》《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用哪一本绘本来教学比较恰当。

郑老师认为《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谈的是丧礼,而小朋友并不是每一位都有参加丧礼的经验,纵使参加了感受都不是很强烈,因此是不是较不适宜,而另外两本应该都可以试一试(911225聊天纪录)。

综合上述观点,设计教学方案《精采过一生》,包括活动一:生命变变变,活动二:精采过一生绘本导读,接着透过角色扮演的过程深化学生对生死历程的认知,最后安排种豆子、访问长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感觉,珍惜活着的当下、并学会关怀同学、家人。

(附录一)
三、教学实施
《精采过一生》教学方案于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共分三节课120分钟实施。

教学内容共分三个子活动,活动一:生命变变变、活动二:精采过一生、活动三:演一演戏及体验活动:豆豆成长写真。

至于精采过一生的教学历程如何呢?首先以青蛙、蝴蝶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变化揭开序幕,察觉青蛙、蝴蝶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历程。

接着导读精采过一生一书,书中的班尼和伊娃逗趣的对话,点出人的一生跟其它生物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历程。

看完这本书问小朋友"想象当你老的时候,若你的孙子问你有关死亡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小朋友回答: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不要再问了、等你大一点我再告诉你,这些答案似曾相识,因为我们可能都听长辈说过。

导读完毕,接着是角色扮演的活动,我们将书中的情节分成六个阶段,再分与六组来表演,在表演活动中很讶异的是,书中根本没有打人骂人的情节,可是看到小朋友花很多时间表演打人、骂人的情节。

(911224上课纪录)最后安排了"种豆子"的体验活动。

希望透过长期的种植活动,体验生命生老病死的历程。

第二节第二行动循环
一、发现问题
生命的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的历程,小朋友只度过了一小段,而《精采过一生》这本书的内容,不管在经验上或时间上都无法内化,小朋友好象无法透过一本图画书,就了解精采过一生的真义,在教学《精采过一生》方案后的省思如下:
1、期待太高了
2、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来自于成人世界的误导。

针对这些现象,宜再设计第二循环的生命教育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

二、形成策略----再见斑斑教学方案、想念外公教学方案
《精采过一生》一书似乎较平铺直叙,小朋友也无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学后学生的改变就比较是停留在认知上,何老师说:"教学历程偏重在认知方面,当然无法期望教学效果是精采的。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未必有面对亲人死亡的经验,但面对宠物死亡或心爱的玩具坏掉、不见了的经验都有,所以以宠物的死亡为切入点可能较适宜"。

郑老师说:"《再见斑斑》一书讨论宠物死亡的心路历程,书中并为小狗斑斑做了一个坟墓,当想念狗狗的时候,就对着坟墓想念,应是蛮适合教学的。

"(920109同辈会议记录)所以改进方案中,首先以《再见斑斑》进行导读及教学(附录二:再见斑斑)。

然而,对宠物死亡的释然,是因为小朋友很容易取得代替品,如:再养个新宠物、买个新玩具;但是亲人死亡是一去不回头的,因此,如何化解小朋友的丧亲哀痛,于是发展了《想念外公》的教学方案(附录三:想念外公)。

另外透过观察活动,了解人生的各阶段,让小朋友在访谈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周遭的亲人、朋友,串联出生命历程与变化,并在多一些的认识之后产生关怀的情感。

另外,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不从故事切入;先请学生回家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做些什么事?上课时一起讨论,再发现不同阶段的人所做的事可能都不一样,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弟弟妹妹…;其实也可以串联出人的一生是有角色变化的(920128陈老师省思札记)。

所以,再见斑斑教学后,接着设计"超级访问家"访问长者的活动。

三、教学实施
(一)、《再见斑斑》教学现场素描
藉由《再见斑斑》一书的导读与讨论,希望由宠物的死亡入手与小朋友讨论生死问题,减低小朋友对死亡的排斥与冲击。

故事是这样的:小松看着窗外一片红色的落叶,慢慢地飘下来,正好落在靠近上星期爸爸埋斑斑的地方。

斑斑死了,爸爸带了一只新的小狗回来,可是小松不喜欢新的小狗,后来小松与好朋友阿一起想念斑斑,就在小松从失去宠物的哀伤中复原的时候,小松接受了新的宠物。

故事导读读时小朋友专注而投入,是故事导读以来最安静的一次,可见故事内容于小朋友心有戚戚焉。

而其中怎么埋葬小狗斑斑有关葬礼的部分因为没有充分把握,所以暂时略过不谈。

在整个教学历程中,最有趣的反应是当我们讨论"当斑斑死了,小松可不可以接受新的狗狗?" 皓皓说:不可以,因为他不习惯。

淑贞说:不可以,因为斑斑是他的好朋友,斑斑死了,他也不想要别的了。

小安说:因为斑斑已经跟小松住很久了,所以小松不想要别的。

惠玲说:他如果买新的狗,斑斑会觉得他已经不喜欢他了。

老师:真的哦!斑斑会这样想吗?学生:会不会(会与不会的声音都有)这些回答中,以宣宣拒绝接纳新朋友的态度最为坚定,他斩钉截铁的回答:"不可以,因为斑斑是他最好的朋友。

"部分回答可以交新的朋友,宣宣投以怀疑的眼光。

(二)、《想念外公》教学现场素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