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案例与启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臭水体治理案例与启示

李亚;梅荣武;孔令为;王睿;王晓敏;耿利鸣;王震;蒋涛

【摘要】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周边水体,中国众多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阐述了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意义及我国目前河道污染状况,列举了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成功案例.从政策和修复技术方面给出河道治理的建议.

【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年(卷),期】2018(043)001

【总页数】4页(P57-60)

【关键词】河道修复;黑臭水体;典型案例;治理技术

【作者】李亚;梅荣武;孔令为;王睿;王晓敏;耿利鸣;王震;蒋涛

【作者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河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兼具美化环境、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在污水流通过程中还能够对污染物进行消减[1]。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大量排入周边水体,很多区域河道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黑臭现象,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多种鱼类及水生植物、微生物大量死亡,散发恶臭,破坏了城市景观,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人体健康受到威胁,成为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

1 中国河道黑臭水体概括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存在黑臭水体城市有220座,占比74.6%。其中有2100条河流被认定为黑臭水体,经过治理水质恢复的有927条,占比44.1%。黑臭水体南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南多北少,南方地区有1350个,占64.3%,北方地区有750个,占35.7%。黑臭水体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如广东(243个)、安徽(217个)、湖南(170个)、山东(165个)。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修复治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城市水体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 黑臭水体表征及成因

2.1 黑臭水体认定

黑臭水体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河水颜色使人不悦且散发令人作呕气味的水体的统称,其认定程序如图1所示,污染程度分级标准见表1。

图1 黑臭水体认定关系图表1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

特征指标(单位)轻度黑臭重度黑臭透明度(cm)25~10*<10*溶解氧(mg/L)0.2~2.0<0.2氧化还原点位(mv)-200~50<-200氨氮(mg/L)8.0-15>15

注:水深≤25cm时,该指标按水深的40%取值。

2.2 黑臭水体的成因

2.2.1 污染源分析

黑臭水体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在水体污染治理中难度较大。黑臭表象在水中呈现,但引发原因在岸上,引发黑臭现象的污染物可分为外源(点源、面源)以及内源污染两大类。其具体来源如图2所示。

2.2.2 形成机理

含有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的污水及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体水质情况恶化[2],发黑发臭,其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

图2 黑臭水体污染物来源

图3 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图

3 典型治理案例

3.1 苏州河污染治理

苏州河源于太湖流域,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沿湖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太湖、底泥中无机物释放、船舶污染及面源污染等原因导致苏州河污染日益严重。苏州河道治理采用截留、引水冲污、清淤、充氧曝气等技术,同时提出“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最终苏州河水水质变清。

3.2 浙江“五水共治”

浙江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五水共治”的口号,即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掀起了浙江大规模治污减排行动的新浪潮。截至2017年3月,浙江省完成了6500公里的垃圾河治理工作,其中包括5100公里黑臭河道;在211个省控监控断面中,III类及以上的水体占比77.4%。浙江省“五水共治”是水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

3.3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

1858年,伦敦泰晤士河发生“大恶臭”事件,河水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成立专门的水污染防治机构,依法治污,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排放。结合市场机制,

采用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同时沿河岸发展旅游业,打造河岸景观。河道曝气复氧,建设芦苇床废水处理系统24个[3]。最终河水水质恢复,鱼类再现100种。

3.4 南宁那考河PPP模式

那考河上游畜牧养殖业发达,其污水不经治理排入水体,河面垃圾漂浮,水体遭受污染严重。实行“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全流域治理;首次采用“全线多断面考核、按效付费”,从水质、水量、防洪3大类指标进行考核。采用集成技术全流域治理,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3.5 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

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周边水体,多瑙河也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据此成立了流域管理委员会,对周边可能污染水体污染的工厂进行管控,同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流域治理,建设无混凝土或外覆植物混凝土的生态河堤;严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废水集中净化处理达标后大部分入河,小部分补充地下水;经过长期的治理,多瑙河水质重现清澈。

3.6 田纳西河污染治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洪水肆虐,水质情况污染严重。1933年,美国国会制定《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使得在处理污染问题上得以法律支撑,并依此法为依据成立了河流管理委员会,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河流污染问题,从而实现了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7 韩国清溪川

韩国清溪川流流域长10.84公里,流经首尔市中心。在韩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清溪川河面漂浮着大量垃圾,“臭名远播”。2003年,韩国政府联合市民组成的市民委员会开始对清溪川进行生态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4]。在为期两年的

改造后,清溪川以清澈的流水重现市民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