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大单元设计第一单元《机械运动》3.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分层训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读值.【教学准备】1.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沙漏、电子手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2.制作关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原理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提问: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指出:为了准确判断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温【板书设计】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工具:刻度尺――→使用⎩⎪⎨⎪⎧“三看”“五会”2.基本单位:m.常用单位:km 、dm 、cm 、mm 、μm 、nm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1.工具:手表、钟、停表2.基本单位:s.其他时间常用单位:h 、min. 三、误差1.产生原因:2.减小误差的方法: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悬浮在水中D.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2.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A.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D.“神七”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3.下列光路图中错误的是A.放大镜成像B.小孔成像C.平面镜成像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红色蜡烛A,再另取一只未点燃的红色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色蜡烛看上去是红色,是因为它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造成的B.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C.用纸板可以承接到蜡烛A的像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大单元设计第一单元《机械运动》3.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双基过关)(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大单元设计第一单元《机械运动》3.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双基过关)(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3.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知识点一、估测法:利用人体中藏有的“尺”或生活中比较熟悉一些物体长度,通过比较来估测另一个物体的长度,如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1 cm;一“拃”的长度大约20 cm;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脸宽大约为15cm;成年人步长大约为75cm;人的展臂大约与人的身高相等;人的手掌长大约为15cm、宽大约为10cm等。

基础自测:1.中学生食指指甲长度大概是1cm,如图是在某中学生手掌上的充电宝,它的长度最接近()A.5cm B.15cm C.30cm D.40cm【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学生食指指甲长度大概是1cm,手掌长度约15cm,充电宝的长度与手掌接近,约15cm。

故选B。

2.“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我校同学倡导“夸赞礼”并绘制成宣传画,如图所示,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最小间距d约为()A.0.5m B.1.8m C.4m D.6m【答案】B【解析】人的一只胳膊伸直长度约0.6m,所以由图可知两人的面部相隔约3×0.6m=1.8m,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

这型号电池的直径为()A.14mm B.14.5mm C.14cm D.500mm【答案】A【解析】由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可知,14500的直径约14mm。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如图所示,是艺人手持核雕作品—“核舟”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核舟”的长度约为()A.1mm B.1cm C.3mm D.3cm【答案】D【解析】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普通人的食指尖端一节的长度在2cm左右,图片中“核舟”的长度比手指关节长,约在3cm左右。

故选D。

知识点二、累积法又叫测多算少法,通过积少成多的办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求平均来求得,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小误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共有4节: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5.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6.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熟悉停表(秒表)、石英钟等时间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利用比较法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科学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停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停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 10-3 km=103 m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 min= 3600 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记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0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是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 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3“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 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年(y)、月、日(d)、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结合教材P13“小资料”作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停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停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停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停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 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学生对刻度尺和钟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准确、科学地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停表的读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一起实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受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最后,教师归纳要点,便于学生注意和记忆.2.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就是把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距离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此外,本课还讲授了误差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测量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误差,且明白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提醒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多从身边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比赛.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m的长度,估测教室的高度;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采取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手表,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秒针走几圈?时针走多少?再利用投影仪模拟显示,让停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大针和小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较好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关注每位学生,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体会物理是有用的.4.本节课教师在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及古代人的计时方法,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普遍现象.2.为了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把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6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长度单位;2.掌握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3.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和常用时间单位;4.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二、教学重点1.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长度单位;2.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四、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彩色粉笔;2.尺子、卷尺;3.秒表。

五、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长度和时间有关的问题,如跑步的速度有什么方法可以进行测量?手机上的秒表是如何工作的?将学生引导至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概念解释(10分钟)1.教师介绍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作用和意义,并向学生解释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2.使用一米长的细线把教室分成一米一米的小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教室的长度,并理解一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3.教师介绍常用长度单位,如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要求学生用最小单位表示每个长度单位。

第三步:实际测量(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尺子、卷尺等工具,并讲解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3.学生就自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归纳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10分钟)1.教师以练习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2.学生在纸上回答练习题,教师批改答案并做相关解释。

第五步:概念解释(10分钟)1.教师介绍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作用和意义,并向学生解释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2.教师介绍常用的时间单位,如分钟(min)、小时(h)、天(d)等,要求学生用最小单位表示每个时间单位。

第六步:实际测量(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秒表,并讲解使用秒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要点一、长度的测量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②单位符号及换算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1mm=103μm 1μm ==103nm2.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最常用);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

5.替代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用与它长度相等的物体来代替。

要点三、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时间的单位,比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月圆月缺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确定了更加稳定并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接受的标准,并有了更加先进的测量工具。

要点诠释: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 分(min) 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2.时间的测量工具(1)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停表来计时,停表与普通表不同之处: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指针可走可停,在使用停表之前要观察一下秒针的走动情况,使用停表先按动启动按钮,停表开始计时,再按停止按钮停表即停止,显示时间间隔。

(2)古代有日晷、沙漏、水钟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机械运动是什么?怎样才算机械运动?八年级的物理课第一节课就会讲到这个问题。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第一部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1h=60min 1min=60s。

3、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二、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 ,变形可得:s=vt,t= 。

tv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024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2024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1、测量的物理意义生活中,我们常常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去判断外界的事物;但是仅凭感觉去判断,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准确.如果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就必须用仪器来测量,为此人们发明了很多的测量仪器和工具;生活中常见的尺子、钟表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2、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3、其他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μ)、纳米(nm )4、换算关系:m 10km 13= m 10dm 11-= m 10cm 12-= m 10mm 13-= m 10m 16-=μm 10nm 19-=5、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人头发的直径约为70m 70μ;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 ;课桌的高度约为0.8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刻度尺(带有刻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精确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认识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分度值”和“量程”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或某一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2)读出两端示数,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能仰视或俯视,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两端示数之差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2)其他单位:小时(h)、分(min)(3)换算关系:minmin1=h1=s60602、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秒表、停表等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1)认识停表:在表盘中认清大小表盘的分度值、分针(短指针)和秒针(长指针)、各按钮作用(开始、停止、复位等)(2)使用方法:按下开始按钮开始计时,再次按下开始按钮表针停止走动.(3)读数: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即“先分后秒”,测量时间=分针位置读数+秒针位置读数;如图停表所示的时间是4min41.9s四、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误差产生的原因(1)测量人的估读(2)测量工具的精确度(3)测量的方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合适的、精密的测量工具(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运动还有多种形式,如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所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明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它是静止的.2、参照物选取的规则(1)认为参照物是不动的(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3)参照物的选取要根据需求来选择,尽量使研究问题简单,易于描述.(4)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5)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6)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一般不加以说明.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有相对于其他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他物体都是运动的,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相对静止的物体.2、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1)相对运动: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相对静止: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两者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知识点三: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利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比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4利用所用时间与路程的比值比值小的物体运动得快二、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3、公式:t S =ν 公式变形:⎪⎩⎪⎨⎧==⇒=νννS t tS t S4、单位:国际单位米每秒,符号s /m 或1s m -⋅;交通运输中常用的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h /km 或1h km -⋅;换算关系,h /km 6.3s /m 1= s /m 6.31h /km 1=5、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速度约1.1m/s ,自行车速度约5m/s ,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速度约3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15℃)约340m/s ,真空中光速为3×108m/s 三、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机械运动(2)特点:轨迹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变);其t s -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t -ν图像为平行于t 轴的直线.2、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变化的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就叫作该段路程或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用来反应该段路程或该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公式ts=-ν3、机械运动的分类⎪⎩⎪⎨⎧⎩⎨⎧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知识点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ts=-ν ;实验中先测量路程和时间,再根据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步骤(如图所示)(1)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21S S 、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时间21t t 、 (3)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1t S =-全ν;上半程的平均速度22t S=-上ν;下半程的平均速度2121t t S S --=-下ν 3、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2)小车通过全程、上半段和下半段的平均速度间关系:下全上---<<ννν 4、注意事项(1)为了计时方便,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接近相等),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2)金属片的作用:①防止小车滑落;②便于准确测量时间.(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对声源的理解:①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②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3、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实验(如下图所示)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可以通过乒乓球弹起显示,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放大法) 4、声音的记录(1)通过记录振动规律来记录声音;如唱片. (2)其他记录方法:磁记录、光记录、存储卡记录等 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即声波)向周围传播 三、声速1、声速(1)定义: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影响声速的大小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ννν>>);②介质的温度(声音在C o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s /m )(3)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声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 2、回声(1)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再次传入人耳的现象.(2)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t S ν21=其中,t 为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所用时间.(3)回声与原声间隔s 1.0≥—听见回声(4)回声与原声间隔s1.0≤—加强原声(5)回声的防止:室内讲话(比如晚会、报告会等场合)的回声有时候会使人听到多重声音,产生重音,不利于接收信息,严重时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危害,所以剧院的墙壁常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俗称燕子泥),使到达的声音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相互抵消掉一部分,减弱回声的影响.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空气传导:听觉→→听小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2、骨传导:听觉→头骨声源→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高时,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时,声音比较低沉.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3、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表示振动得越快;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比如一个物体2s内振动了50次,频率就是25Hz4、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5、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范围: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大约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 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3、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4、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振幅,减小声音分散(喇叭、听诊器就是通过减少声音分散,来增大响度的)三、音色:声音的特色(即音品)1、音色是每个发声体单独具有的声音特性;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2、影响因素: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音色是我们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一个重要依据.四、声音特征总结归纳知识点三: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人与人的交流,利用声音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2、超声波和次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1)次声波与信息:如大象的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的监测等.(2)超声波与信息: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系统、B型超声波诊断仪、超声波探伤等.3、人能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原因(1)声音在产生时本身会携带相关的信息(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可传递有关信息(3)声波被反射时,回声也能传递一定信息.二、声与能量1、声波可以传递能量2、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听到的声音更加强烈,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1)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牙刷、超声波清洗、空气加湿器(2)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洗牙、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超声波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超声波除尘.(4)超声波在军事中的应用:如次声波武器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及其来源1、噪声(1)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来源(1)自然界噪声:如风声、雨声、雷鸣声等(2)交通运输噪声: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工作时的声音(3)工业噪声:如纺织厂、机械车间的机器等运转的声音(4)工地噪声:如挖掘机、打桩机等工程机械产生的声音(5)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集市等人群密集地的声音(6)电器噪声:如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声音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的单位: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划分2、常见噪声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dB30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40~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超过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处于90dB 的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3、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如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2)生理效应:如引起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3)物理效应:如高强度的声音能损坏建筑物三、噪声的控制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2、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下表)3、噪声的利用:如噪声除草、噪声除尘、噪声发电、噪声制冷、噪声克敌等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温度一、温度(用T表示)1、物理意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单位:通常情况下温度采用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3、摄氏温度的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把0℃至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代表1℃4、常见的温度值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舒适的室内气温约为23℃、洗澡水的温度约42℃、绝对零度为-273.15℃.二、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2、常用温度计的构造(1)玻璃外壳内是内径很细而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2)泡内装有适量的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外壳上标有均匀的刻度及符号.3、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4、常用温度计分类(1)按用途分:如“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等.(2)按测温物质分:如“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5、常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体温计C1.0o35o C42~寒暑表CC1o30o~50三、温度计的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3、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4、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5、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四、体温计量程是C4235o,分度值是C1.0o,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读体温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的定义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三、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1、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1)实验设计(如上图)(2)实验现象海波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当海波升至一定温度时,有液态海波出现,随着加热的不断进行,有更多的固态海波变成液态,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当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石蜡通过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变软、变稀,温度不断升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3)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4)实验结论海波熔化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升高.2、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1)实验现象将熔化后的海波和石蜡停止加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和石蜡完全凝固后在记录几次温度;同时会发现海波开始处于液态、温度下降,然后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最后变成固态,温度下降;石蜡由硬变软、由软变稠、由稠变稀、最后变成液态,温度一直在下降.(2)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3)实验结论海波凝固时的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不变;石蜡凝固时的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下降.3、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沥青、玻璃、蜡等)(3)晶体和非晶体区别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的熔点和凝固点.四、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2、晶体的熔化(1)晶体的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的特点: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熔点)3、晶体凝固(1)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出热量.(2)晶体凝固的特点: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5、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物质的状态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的熔点是0℃、水的凝固点是0℃)知识点三: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要吸热;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2、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3、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2)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 记录一次温度.(3)实验现象及图像(如图所示)(4)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吸热.5、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气压的关系液面上方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6、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是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2)蒸发具有至冷作用: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能使液体和它附近物体温度下降.7、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二、液化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吸热;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一切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3、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部分气体,在体积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先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使它液化.4、液化的好处: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贮存和运输.知识点四:升华和凝华一、升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如灯丝变细,“干冰”不见了等)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二、凝华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如窗玻璃上结的“冰花”,“雪”等)2、物质在凝华过程中放热三、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如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存放食品等)2、利用凝华放热形成“白云”(舞台上的“白云”是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气温迅速降低,使处于低温区内的水蒸气被液化成小水珠,许多细小的水珠聚在一起,在大气中漂浮而成为“白云”)四、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的三组互逆过程(如图所示)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别对应固液间变化、气液间变化、固气间变化.3、吸热的过程和放热的过程(1)吸热的过程:熔化、汽化、升华(2)放热的过程:凝固、液化、凝华五、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海洋的海水蒸发升到空中,形成云(小水滴);小水滴凝结成为雨(雪或雹)落到地面;落在地面的水主要成为小溪或地下水,最终汇合为江河,流向大海.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一: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1、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2、人造光源(篝火、火把、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电视、电脑等)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3、小孔成像(1)原理:光的直线传播(2)特点:成倒立、实像(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的;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是放大的;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像是等大的)(3)像的形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三、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快的.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m/s=⨯c8103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等于在真空中的速度3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42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3知识点二: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象.二、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一点、二角、三线”(如图所示)即(1)入射点O(2)入射光线AO(3)反射光线OB(4)法线ON(5)入射角i(6)反射角r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1)平而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2)特点:平行光被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射出(如上图所示)2、漫反射(1)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2)特点:平行光被反射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如上图所示)3、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光路可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三:平面镜成像一、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现象(如下中图所示)(1)在玻璃板另一侧成蜡烛的像(2)蜡烛所成的像都能与另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重合(3)蜡烛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4)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5)像的位置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物的位置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2、实验结论:蜡烛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的连线与镜面垂直.3、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用较薄的玻璃板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像(3)玻璃板竖直放置是为了使所成的像与物在同一水平面上(4)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5)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如下左图所示):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三、实像和虚像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显示在光屏上.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四、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上右图所示)2、利用平面镜成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1章 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1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4.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一、长度的测量【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0、11、12页,认识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及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完成下列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测时间的工具有停表.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4.1 km=1000 m 1 m=10 dm 1 dm=10 cm1 cm=10 mm 1 mm=1000 μm 1 μm=1000 nm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小组讨论】探究一①如何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和使用其他测量工具一样,首先认清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如果零刻度磨损了怎么办?)②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长(cm) 宽(cm) 厚(cm)探究二如何较准确地测出一元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教师】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中,人眼所在位置正确的是B(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该物体的长度是2.50 cm.2.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密绕30圈,如图所示,线圈长度是5.10 cm,金属丝直径是0.17 cm.二、时间的测量误差【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3、14页,完成下列填空: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min和h.2.1 min=60 s 1 h=60 min=3600 s3.为了较方便地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操作和问题:1.练习如何使用停表?2.古代人和现代人如何测时间?你还有其他粗略测时间的方法吗?3.在测量中,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如何减小测量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不同人读数、测量工具、测量方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清除,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和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教师】1.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C )A.5 min 7.5 sB.37.5 sC.337.5 sD.6 min 37.5 s2.下列关于误差的理解,正确的是 ( B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误差只可能尽量减小,但不能避免C.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测量误差最终将被消除D.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的方法3.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细绳一端拴一小球,另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小球质量/克摆动幅度/米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小球往返摆动一次时间/秒1 0.7 20 0.05 33.2 1.72 1.0 20 0.08 39.7 2.03 1.0 30 0.05 39.8 2.04 1.0 30 0.08 39.7 2.05 1.3 20 0.05 45.3 2.3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所示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停表、刻度尺;(2)小明采用测量小球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3)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小球到固定点距离决定;(4)实验发现,小球只能摆动一段时间,你认为造成小球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空气阻力;(5)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填“长”或“短”).第2节运动的描述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机械运动与参照物【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6、17、18页内容,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完成下列问题: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3.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请各举3例.静止的物体:地面上的建筑物、桥梁、树木.运动的物体:空中飞行的小鸟、疾驰的汽车、河道中的流水.【小组讨论】1.如果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并肩向前走,你认为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又认为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可见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3.试着描述图1.2-3和图1.2-4各种情形中物体的运动状况,总结一下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技巧.【教师】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乘客是静止的——参照物是船.(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2.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C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主预习】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选择的参照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小组讨论】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答:这颗子弹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与飞机(飞行员)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相同,子弹与飞机(飞行员)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住这颗子弹.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分析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甲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乙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①可能静止;②可能向右运动;③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教师】对第1小题,运动具有速度和方向,围绕子弹和飞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跟踪训练】1.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后落地阶段,月球样品是被固定在返回器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以返回器为参照物,月球样品是运动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月球样品是静止的C.以返回器为参照物,月球样品是静止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器是静止的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知识所致.3.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下运动,乙直升机向下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4.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第3节 运动的快慢1.知道速度的概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一、速度的认识 【自主预习】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 0 20 100 B.自行车 0 10 100 C.火车 500 30 1250 D.飞机500102500如何比较A 和B 、B 和D 、B 和C 的运动快慢?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9、20页,认识速度、速度公式及速度单位,完成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一1.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几种方法?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通过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运动快慢如何比较?答:比较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小组讨论二2.在物理学上,我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在交通运输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单位,符号是km/h.3.单位换算:1 m/s=11000km1 3600h(换算过程)=3.6 km/h.【教师】1.速度的计算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2.速度的意义可以按照速度定义格式叙述.【跟踪训练】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B )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二、速度的计算【自主预习】阅读下面数据,完成下面问题: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到108 km/h,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猎豹,1 s可跑40 m;空中飞行得最快的褐海燕,1 min能飞5 km;把它们的速度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是褐海燕>猎豹>旗鱼.【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为某交通标志牌,(1)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甲“80”的含义:此路段允许的最高速度为80 km/h,乙“南京市60 km”的含义:此地距离南京60 km.(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需要多少小时?解:t=sv =60km80km/h=0.75 h.2.你见过速度表没有?给大家说说你的认识.3.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设用一条96 cm长的引火线来点燃炸药,引火线燃烧速度是0.8 cm/s,点燃引火线后,人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500 m远的安全地带?(要求用三种方法解)解:方法一:t1=s1v1=96 cm÷0.8cm/s=120 s,t2=s2v2=500 m÷5m/s=100 s,因为t1>t2,所以点火人能跑到安全地带;方法二:t1=s1v1=96 cm÷0.8 cm/s=120 s,s=v2t1=5 m/s×120 s=600 m, 因为s>s2,所以点火人能够跑到安全地带;方法三:t1=s1v1=96 cm÷0.8 cm/s=120 s,v=s2t1=500cm120s=4.17 m/s,因为v<v2,所以点火人能够跑到安全地带.【教师】1.解题过程要规范,弄清题意.2.正确换算单位,熟练掌握公式变形.【跟踪训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0.16 m/s.三、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0、21、22页,完成下列填空:1.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在粗略研究时,可以用v=s来描述运动的快慢.t【小组讨论】小组探究一:观察比较下面甲、乙两图中的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有什么特点?能否由此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小组探究二:一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在前一半路程内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内速度为v2,求其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一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在前一半时间内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速度为v2,求其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教师】1.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2.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某段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进行计算. 【跟踪训练】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察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2~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 m/s.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计算出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了解用位移传感器测物体的即时速度,了解超声波测距.一、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列问题: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2.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3.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小组讨论】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3)小组同学间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小组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平均速度(米/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秒)s1=1.6 t1= v1=s2=0.8 t2= v2=s3=s1-s2= t3=t1-t2= v3=【教师】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4.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跟踪训练】1.(多选)某小组同学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他们用一个长方体的小木块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形成一个斜面,如图所示,他们要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 BC=1 sD.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C会偏小2.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 s1=75 cm t1=2.6 s v1=28.85 cm/s2 s2=75 cm t2=2.5 s v2=30.00 cm/s3 s3=75 cm t3=2.4 s v3=31.25 cm/s二、用位移传感器测物体的即时速度超声波测距【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4页,完成下列填空: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 【小组讨论】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完成下列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2)测量实验者步行时的速度.【教师】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踪训练】如图a所示,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据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汽车的速度是17.9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XXX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XXX量完身高后告诉XXX他的身高是163.XXX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授: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第一规定被测量量的单元。

为了世界各国交换的轻易,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尺度,叫国际单元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元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m;1dm=10m;1cm=10m;1mm=10m;1μm=10m;1nm=10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尺度,估测教室的长度。

【初中教育】最新八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教育】最新八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及刻度尺的使用。

难点单位的换算、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同学们思考: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m=103 m; 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知识拓展:阅读课本P11“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 s 内所经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重点难点:使用正确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符号:、、、、、、2、单位的换算:1km=103m 1m= dm= cm= mm 1mm= µm 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560mm= m 165cm= m 1250km= m3、长度的测量A、使用前,;B、读数时视线;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和。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3)课桌的高度8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3、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cm。

4、测一测A. 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度;B. 手指甲的宽约cm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D.你的课桌高、长、宽二、集思广益○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方法: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3)估测:黑板长 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大单元设计第一单元《机械运动》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双基过关)(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大单元设计第一单元《机械运动》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双基过关)(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1.工具:刻度尺,指各种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若要进行较精密的测量,则需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刻度尺的使用:(1)“一选”:根据测量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选用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为测量和读数做准备。

量程:即工具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即工具能测量的最小值,体现了工具的精度。

(3)“三放”:正确放置刻度尺。

零刻度线(零刻度线磨损的,以后面某一清晰的整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

(或表述为“尺要放正,不能歪斜”)。

(4)“四读”: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5)“五记”:测量结果包含数值和单位,其中数值的最后一位为估计值,其余为准确值。

基础自测:1.成年人拇指至中指之间一拃的长度约为18cm,下列物体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A.一张纸的厚度8cm B.一只铅笔的长度20cmC.教室灯管的长40cm D.粉笔的长度150cm【答案】B【解析】A.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一张纸的厚度在0.008m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一只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故B符合题意;C.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教室灯管的长度在110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生活实际可知,粉笔的长度在8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仪器不能用来测量长度的是()A.B.C.D.【答案】A【解析】A.日晷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故A符合题意;B.钢尺是生活中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C.游标卡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精密仪器,故C不符合题意;D.千分尺是实验室和工程机械领域测量微小长度的精密仪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3m,分度值1mm B.量程10m,分度值1cmC.量程30m,分度值1cm D.量程30cm,分度值1mm【答案】A【解析】要满足测量人的身高的要求,应选择量程大于人体身高的刻度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读值.【教学准备】1.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沙漏、电子手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2.制作关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原理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提问: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指出:为了准确判断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温【板书设计】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工具:刻度尺――→使用⎩⎪⎨⎪⎧“三看”“五会”2.基本单位:m.常用单位:km 、dm 、cm 、mm 、μm 、nm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1.工具:手表、钟、停表2.基本单位:s.其他时间常用单位:h 、min. 三、误差1.产生原因:2.减小误差的方法: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今年元旦节前夕长沙人民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大雪.一夜之间,大地被茫茫白雪覆盖.小花想估测出积雪的密度来.于是她在平整地面厚度均匀的积雪上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若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已知冰的密度,小花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能实现估测目的A.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B.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C.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D.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3.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O必定是入射光线4.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A.眼睛B.放大镜C.显微镜D.望远镜5.一只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A.无法呈现清晰的像B.呈现放大正立的像C.呈现放大倒立的像D.呈现缩小倒立的像6.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回南天”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这是发生了“熔化”现象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蔬菜就不容易冻坏,这是利用了水凝固放热7.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激光准直利用了光的折射性质B.人直立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人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mC.光在真空中不能传播D.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可能改变8.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冬天湖面结冰B.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C.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9.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有“禁止喧哗”的标志,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控制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10.对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A.声呐---利用次声波测绘海底地形B.B超----利用红外线获得人体内部信息C.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D.雷达---靠次声波来实现监测空中的飞机二、填空题11.已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ρ2.若将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混合,则混合后液体的密度为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1.几个基本概念[基础达标练]知识点1 估测法1.图为中学生在厨房劳动的场景,灶台离地高约为()A.85.0dm B.8.50m C.850mm D.850cm【答案】C【解析】由图知灶台在人的腰部以下,膝盖以上,人的身高约170cm,灶台约为人的身高的一半,所以灶台离地高约850mm=85cm=8.5dm=0.85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瓷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如图是小明手握青花瓷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瓷器的高度为()A.5cm B.10cm C.30cm D.50cm【答案】B【解析】手掌宽度大约在8cm左右,瓷器的高度比手掌的宽度大,约10cm 左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A.80cm B.1m C.120cm D.0.12m【答案】A【解析】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

故选A。

4.加拿大《全国邮报》发布了一项东京奥运会最佳和最差口罩非官方排名,中国奥运代表队的口罩获得了国家榜单中的最高分。

由图中照片信息可知这只口罩的长度约为()A.17m B.17dm C.17cm D.17mm【答案】C【解析】由图中照片信息可知这只口罩的长度与手掌长度相近,约为17cm。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拇指琴”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

演奏时两手拿着琴体,然后用两只大拇指弹奏,就会发出声音了。

请你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估测“拇指琴”的宽度约为()A.18mm B.18cm C.18dm D.18m【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拇指琴”的宽度与两个手掌的宽度接近,估测“拇指琴”的宽度约为===18cm180mm 1.8dm0.18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点2 累积法6.小明有几种长度测量方法: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0圈,测出总长度,然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②测1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③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

其中所用测量方法相同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答案】A 【解析】①②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③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 ,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BCD 不符合题意,A 符合题意。

故选A 。

7.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图中紧密排绕细铜丝20圈,铜丝线圈的长度为 _____cm ,铜丝的直径为 _____cm ;若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时,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4.00 0.20 偏大【解析】[1]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 即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 ;线圈左侧与10.00cm 对齐,右侧与14.00cm 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14.00cm -10.00cm=4.00cm[2]铜丝的直径为4.00cm 0.20cm 20L d n ===[3]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大。

8.小明使用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除去封面和书皮共120页,测得其厚度为6.0 _________(填合适的单位),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 _________mm 。

【答案】 mm 0.1【解析】[1][2]物理课本中除去封面和书皮共120页,则总张数为60张,其厚度为6.0mm ,算出一张纸的厚度6.00.160mm l mm ==知识点3 平移法9.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 )A . 测物体的长B . 测铜丝直径C .测硬币直径 D . 测乒乓球直径【答案】D 【解析】A .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B .图中是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能够减小误差。

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C .利用三角尺测量硬币的直径,两个三角尺与刻度尺的刻线对齐,两刻度差就是硬币的直径。

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乒乓球的下端没有对齐0刻线,因此不能测得乒乓球的直径。

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图甲所示方法测一枚5角硬币的直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测得的直径是_____cm。

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_______s。

【答案】1mm 2.10 190【解析】[1][2]由图甲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小格,每小格长度为0.1cm=1mm,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硬币的左端对准2.00cm,右端对准4.10cm,所以该硬币的直径为4.10cm-2.00cm=2.10cm[3]由图乙可知,停表的小表盘1min之间有两个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3和4之间,偏向3这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秒针指示的时间应小于30s,大表盘1s之间有2小格,每小格代表0.5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3min10s=190s。

知识点4 化曲为直法11.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曲线段MN的长度,较合理的方法是()A.用刻度尺从M端一点一点地移动到N端,分段求和B.用一段弹性棉绳,使之与MN重合,在两端做好标记,拉直后测出两标记间的长度C.用一刻度尺从M端直接量到N端,再随意修正一下D.用一段弹性很小的棉绳,使之与MN重合,在两端做好标记,拉直后测出两标记间的长度【答案】D【解析】找一段弹性很小的棉线与曲线AB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此长度等于曲线AB的长度,故D正确,A、B、C 错误.故选D.【点睛】把细线仔细与曲线重合,记住和曲线两端重合的细线的两端;把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线的长度,据此分析解答.12.要测量如图中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B.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再用刻度尺量出直丝线长度即可C.用拉长的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中D.上述方法均不能测量出该曲线的长度【答案】B【解析】A.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A错误;B. 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B正确;C.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C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物理中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和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13.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周长的方法中,不能用的是().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周长B.在圆柱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处颜色之间的距离,即圆柱的周长C.用细丝线在圆柱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橡皮筋的长度即圆柱的周长【答案】D【解析】用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故A正确;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故B正确;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故C正确;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不能用,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所以,测量结果是错误的,故选D.知识点5 滚轮法14.下列测量中,采用了比较合理的方法的是()A.测量地图上路线长度时,用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筋和曲线重合来测量B.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200页同样纸的厚,然后除以200 C.测乒乓球的直径时,直接测量就可以了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答案】D【解析】A.测量铁路线长度时,应用一根无弹性的棉线和曲线重合来测量。

故A不符合题意;B.200页同样的纸,实际上是100张纸,因此一张纸的厚度等于200页纸的厚度除以100,故B不符合题意;C.由于乒乓球直径的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将待测物体卡住,故C不符合题意;D.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知识点6 比例法15.如图所示,某校初三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A.4米B.7米C.10米D.12米【答案】B【解析】如图,旗杆的高度约有4个同学加在一起的高度,初三学生身高约1.6m左右,所以旗杆的高度约:1.6m4 6.4mh=⨯=,分析四个选项,B最接近,符合实际.故选B.[能力提升练]16.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错误的是()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B.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C.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L DND.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答案】D【解析】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 和圈数N,则直=LDN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线一侧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故D错误,D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