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起跑线》有感9篇

观《起跑线》有感9篇

观《起跑线》有感9篇观《起跑线》有感1(972字)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原因是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需要的,我看到这儿,笑了,印度的好学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为影片到这儿已表达了它的观点时,又戏剧性的反转了。

学校有一定比例的贫民窟的名额,于是他们又搬到了贫民窟里,结果真的成功了,进了这所学校。

是不是也在揭示这种看似对贫民的照顾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当学校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让这家人退学。

到这儿,为了赢在起跑线的奋斗,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社会的阶层固化,还有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无论中外的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学校。

看买学区房那段,真是感慨呀。

大连这一年来学区房的房价翻倍的疯狂涨价,已让我这样的工薪族望尘莫及。

细细想来,去了那样的学校,就一定能让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吗?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学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

那为什么还要去?大家还是认为那的师资水平相对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师带领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绩。

这也是家长的稀缺心态吧。

看到好多进了名校的毕业生回来,也说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出现大家都提前学过了,课上直接跳过,继续往下讲或是直接题海战术。

学生为了适应,需要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们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呢?还是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

家长的从众心理,亦或对孩子同学人脉的期望,都将学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孩子,孩子适合这种高压的竞争吗?孩子的优势又在哪里?一部印度电影,让我们思考着我们身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们如何应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呢?这部电影虽然有喜剧色彩,看完却心情也不轻松,也让我陷入思考之中。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观后感集合(15篇)《起跑线》观后感1周末,我和爸爸在天寒龙街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

看了看表,时间还早。

哦,去看电影吧!就这样,我们走进了电影院。

我们看的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对有钱的夫妇为了让女儿上个好幼儿园,买下了全国最好的幼儿园小区。

住在那里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他们都用英语交谈。

虽然吉拉的妻子会说英语,但是吉拉不会。

所以大家都觉得吉拉家只是个土豪。

所以他们家在当地是很边缘化的。

最后学校开始招生,但是学校认为吉拉是个商人,不会太在意孩子的学习。

没有办法回到怀疑,学校会把25%的学位留给穷人。

吉拉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家住在贫民窟里。

最后,他带着谎言进入了作文学习学校。

然而在贫民区帮过他们很多次的朋友的儿子没有入选。

吉拉认为他假装贫穷,剥夺了真正穷人的`孩子上学的机会。

于是他带着女儿离开了学校。

吉拉真的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赞美他的正义感。

电影开始时,吉拉正在和一位顾客谈生意,他的妻子给他打电话,他开车去接她,表明他非常爱他的妻子。

开派对时,女儿想和他跳舞,他不顾形象狂舞。

为了让女儿进一所好学校,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表达对她的爱。

同时,这部电影也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择校问题。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报名的长队描绘了择校的残酷。

表达了大家对择校的不满。

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情况,为孩子们的未来增添光彩。

《起跑线》观后感2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起跑线的观后感

起跑线的观后感

起跑线的观后感起跑线的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起跑线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起跑线的观后感1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所以,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千千万万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不是每个有钱人最后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后那些想站起来鼓掌却瞬间放弃的镜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家长不能、不想也不敢,因为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每个人都不敢。

也不是每个穷人都像影片中那样善良。

也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领导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长。

其实,看清楚现实不是妥协。

那些喊着改变命运、促进公平的确很美好,不过几千年来的人性和游戏规则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就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所谓防不胜防。

认清了现实再来谈教育,教育不该放的太低,因为下一代需要。

教育也不该放的太高,太高会站的不稳。

起跑线的观后感2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可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控制自己习惯的能力。

在日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吃饭时都是自己打饭观后感大全,能吃多少打多少,尽量把饭菜吃完。

吃完饭以后再自己刷盘子,擦桌子。

他们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强。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共含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起跑线电影观后感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

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

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

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

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

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

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

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

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

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

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

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篇2:起跑线电影观后感《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

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

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

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通用19篇)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通用19篇)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通用19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1《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

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

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

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

就资助了公立学校。

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

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

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

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

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

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

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

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

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

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

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

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观后感6篇《起跑线》观后感1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女择校演绎“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题材聚焦当下热门的择校话题,却在点映时让不少观众乐出声。

多数观众表示观影过程非常轻松愉悦,也有部分观众表示有些情节让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

虽然电影中涉及到择校、学区房、入学面试等现实元素,但导演却选择了用轻松的喜剧来呈现,不仅能从电影中照见现实,更能从这对印度夫妻身上看到爱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这对夫妻为了女儿入学搬到贫民窟学区房后“水土不服”的情节,更是让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为印度电影就是燃,就是感动,没想到可以这么欢脱,还能让人思考更多”。

亦有观众表示《起跑线》打破印度电影的煽情套路“个人觉得好看过《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更好笑,也更贴近我们的现实”。

据了解,电影《起跑线》在印度上映时就曾引发媒体和观众的讨论,票房成绩与同期上映的《神秘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Filmfare中力挫《神秘巨星》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同时伊尔凡·可汗所饰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奖项。

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有温度,有厚度,“吵不过妈妈的时候,特别可爱”,“为了女儿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没有丢失良心”。

不少带着孩子参加点映的家长觉得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我孩子说这是他的心声,我可能要重新考虑他的教育问题了”。

该片在年轻观众当中的认可度也颇高,“忍不住深思”,“在职场上有时会被逼得无路可走,就像(电影里)爸爸那样,但他的选择确实感动了我”。

该片点映时,不少观众对于妈妈米塔的焦虑感同身受,执意要上最好的学校,进行最好的教育,认为这和当下的情况太过相似,有年轻女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想起那年中考没有考上时我妈的样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

电影《起跑线》中这对活宝夫妻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从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区,又“穿越”到贫民窟,在妈妈米塔一次又一次对“最好”的追求中引发层层笑料,同时也带来思考——所谓的最好,对于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吗?不少观众很认同父亲拉吉最后的演讲,认为现实很强大、择校很重要,但“成为什么样人更重要”,拉吉那句台词“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发了他们的强烈认同。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起跑线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

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

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

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教育施行双轨制,在曾经的西方殖民地,这种制度的影响尤其深远。

资本家(上层社会、富豪)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可以享受豪华教育资源,最终升入名校,但工人阶级的孩子只能在普通学校就读,最后上职业高中。

也就是说,资本家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领导者,而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的孩子只能被培养成工人,为资本家服务。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富人的孩子,尽管资历平平,但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完美的未来,而穷人的孩子就算无比聪明,也只能子承父业。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无论贫穷富有,都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前提,反而指责其他孩子不够努力。

须知,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教育资源的好坏取决于家庭经济实力。

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双方的教育背景所决定。

当美女学霸获得国外20多所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时,这种新闻把拼命活下去的普通家庭当成了傻瓜:她们的经验完全没有推广价值,因为就算培养出完美的人才,也是教育畸形的产物。

资本家为利润而生,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起跑线》观后心得体会(精选4篇)

《起跑线》观后心得体会(精选4篇)

《起跑线》观后心得体会(精选4篇)《起跑线》观后篇1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

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的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结识更多上层社会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

能让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长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对孩子们公平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他们的童年还会快乐么,有没有留下阴影呢。

在影片的结尾处,剧情终于反转喽,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哦,让人看了不由得觉得很感人,很满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希望,让做家长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

不要太重视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出现。

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过关了,交出的学生才会在社会上有很好发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能从中学到些东西,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哦。

《起跑线》观后心得体会篇2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又将来临,招生热与择校热也愈演愈烈。

而这种拼尽财力人脉竞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钻的现象可谓是不知凡几,虽然对这种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对名校的追逐热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觑,《起跑线》这一影片就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写照。

这部影片通过描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入学难的波折经历突出了对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的见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

用“贵族”的语言来解释,即最顶尖的学校不允许说印地语,只能说英语。

电影《起跑线》经典观后感5篇

电影《起跑线》经典观后感5篇

电影《起跑线》经典观后感5篇电影《起跑线》经典观后感5篇《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起跑线》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起跑线》经典观后感【篇1】《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

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

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

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

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

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

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

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

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

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

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

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

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范文三篇

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范文三篇

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范文三篇最新《起跑线》电影优秀观后感1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

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

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

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

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

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

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

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

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

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

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

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

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

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

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

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

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

如高昂的择校费。

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因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班,家长为孩子根据需要为孩子报班。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加大培训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

起跑线观后感最新5篇

起跑线观后感最新5篇

起跑线观后感最新5篇《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下面给您带来起跑线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起跑线》观后感1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

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

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

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

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

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

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5篇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5篇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5篇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作文(1)今天上午,老师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印---《起跑线》。

这部电影讲的是:拉吉和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皮娅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想尽了各种方法:换房子、上提高班、找关系、扮穷人……终于把皮娅送进名校。

影片最后,因为父亲良心的拷问,皮娅最终还是去上了公立学校。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皮娅的父母为了让皮娅上一所好学校而付出的努力。

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为了我以后的人生更加美好,从小就给我报补习班,让我长大可以有自己的特长,花了很多钱、付出了很多辛苦。

爸爸每天努力地工作,起早贪黑。

有一次,爸爸得了重感冒,但为了工作爸爸并没有去医院,结果在第二天爸爸咳嗽加重了,迫不得已在屋子里打吊水,刚打完吊水就又去工作。

医生建议在家休息,但爸爸还是执意去上班了,那时我就在想: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记得还有一次,我下学的时候下了暴雨,我当时没有带伞,就在我以为自己要淋成一个落汤鸡时,我看见妈妈像救星般向我走来。

我急忙跑过去抱住妈妈,妈妈什么也没说,拉着我的手往前走。

到十字路口时,地上的水已经淹到了膝盖的位置,妈妈把伞给我,二话不说地把我背起来,蹚过去。

回到家时,妈妈的裤子和鞋子都已经湿了,我赶紧去把毛巾拿过来让妈妈擦,妈妈当时还笑着夸我:“宝贝,真孝顺呀!”其实,妈妈才应该是被夸的那一个。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爸爸妈妈任何举动都是为我们好,即使有时候是训斥我,也是为了不让我们再犯这个错误!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孝顺爸爸妈妈。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作文(2)《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700字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700字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700字《起跑线》电影观后感700字1细雨霏霏的天气,午后场本来就是观众稀少的时段,《起跑线》这部引进片在宣传、题材上又不占优势,种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我和儿子几乎是包场看的这部精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商人夫妻在力争让女儿上最好的幼儿园的过程,现实地描写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在寻求从孩子教育入手跻身上流社会时,发生的辛酸、痛苦、纠结的喜剧与闹剧,折射出印度这个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史碰撞的当今时代的社会一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切中了广大中国家长之痛处。

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即是远大前程而抓狂的家长,贫富不光在物质上而在精神尤其是未来愿景上差距的拉大,牛到宇宙无敌自我感觉可以掌控一切的名校校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也在天天上演吗?只是拍不出这么经典的影片吧。

贫民窟里有真英雄,富翁里有真慈善家,故事的结局非常体现正能量,只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吧。

主角拉吉夫妇的选择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出来的,总之,必须点赞!又一部印度电影的良心之作,一部为人父母者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应该去看看的片子。

虽处荧幕之外,但心如在戏中,恍如看到我们自己升学季,又在四处奔波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如果真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成与败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决定孩子未来的其实和决定我们未来的因素一样,不是成绩或物质生活,终究是人品。

同时更要去关心处于升学季的孩子们,他们背负了对自己未来的责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虽然说天将降大任了,得苦其心志、劳其脑筋,但是他们的小心脏终究得有个港湾可以依靠,那就是不做神一样的对手、更不做猪一样的队友而甘愿心暖嘴甜憨笑点赞的爸妈了。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

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

《起跑线》观后感9篇

《起跑线》观后感9篇

《起跑线》观后感9篇《起跑线》观后感篇1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

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

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

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

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

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

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

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起跑线的观后感,欢迎借鉴!起跑线观后感1《起跑线》是2017年5月上映的印度电影,明晚西大教育部的儿童剧场要播放的一场电影,我忍不住好奇心,提前搜来看了。

说实话,感触很深,也很多。

昨天心理学课,老师讲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0岁开始讲起,一直讲到65岁以后,其中重点就是中学以前的儿童教育。

而儿童教育的重点又是作为家长能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得不说,做一名好家长太难了。

0-1岁,是建立婴儿信任的时期,母乳一定是要让婴儿吸够(一定是母乳才行,喝奶粉也得用小口径的),吮吸的时间越长越好。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这样做的话,在后面的阶段会出现孩子咬手指头、咬铅笔头等习惯,也会养成一个人能讲很久的废话来满足口唇的欲望。

另外国学教育也很重要,孩子玩耍时可以放点国学经典朗诵或者英语,过几天你背上一句,孩子可能就不自觉地接了下一句。

这个时期要大力培养孩子的习惯。

2岁,要进行早期的性教育,让孩子不要认为性这个东西是羞耻的,而且也要让孩子能进行自我保护。

绘本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此时是发展孩子独立、自我的时候,给孩子多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句话是对孩子侵权就等于犯罪,孩子的能力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孩子比我们想得要强大很多。

要给孩子能跳起来摘得到的桃子。

另外如果你让孩子帮忙做事的话,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时国学经典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了,要告诉孩子首孝悌次谨信等等。

其次像穿衣服之类精细动作要提早训练,前一天晚上玩儿扣扣子游戏可为第二天早上起床不浪费时间做准备。

3-5岁,此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目标明确、勇于表现。

父母要善于为孩子搭舞台,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可以表现,要有一技之长。

平时生活中可以玩儿故事接龙、成语接龙等游戏。

5-12岁,学习最重要,潜伏期。

给孩子提供大量资料,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让他们拥有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最好空闲时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只有见多了才写得出来,作文素养阅读素养也可以从中培养起来。

在学校,孩子小学阶段比起学前班或者幼儿园越来越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了,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答案不是老师所认为的标准答案,不敢把答案说出来,怕被同学或者老师嘲笑。

所以老师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反馈给孩子。

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时期,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统一的时期,如果孩子没实现同一,那么会出现角色混乱、感到虚伪的现象。

这也将影响着下一阶段。

20-24岁,最重要的事情是谈恋爱此处划重点,该谈恋爱的年纪,却被我用来写论文,可悲!可泣!可叹!24-65岁,工作、繁殖、人际关系等等困扰着这个时候。

最可悲的是40岁左右的男子,要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中年期的妻子和老年期的双亲。

实在是压力山大啊!65岁以后就要面对空巢、配偶离世和死亡的问题了。

一生说长也不长,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讲完;一生也不短,我正在用尽我的全身力气争取过好这一生。

啰嗦这些,是想说明一下养个孩子真的不容易啊,下面回到正题。

这个电影有很多主题,穷人和富人孩子上学的问题;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生源、师资、教学条件、设施的问题;邻里间的感情;英语在印度的重要性;父母心;人性等。

这些主题或多或少都又体现,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表现教育的阶级性和教育的功利性吧。

只有高阶层父母的孩子才能拥有全国最好学校的入场券,虽然穷人家也有少得可怜的名额,但是他们能不能进这所好学校,只能靠抽签,碰运气了。

运气好的可以免学费,但要交很多其他费用进入好学校。

运气不好的就要到没有桌椅,只能垫个坛摊子坐在地上上的公立学校上课,这里的卫生条件极差、最起码的教学设施都没有。

这也和现在中国的教育状况有些许相似,有钱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而农村的孩子,住在城里的贫困孩子,也许就只有学校能提供精彩的学习世界了。

放学后,没有兴趣班培养特长,没有奥数班提高成绩,没有英语班与国际接轨。

不过,还是得感谢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没有国家的扶持,这些孩子们可能学校的精彩也不会接触。

高层次的父母送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学习,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最好,这里的学生出来后会有好工作、好前景。

在这些家长眼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有大成就。

我想说,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成就才是大成就?站三尺讲台,教一群可爱学生,不论讲台所处的地方是不是重点学校、是不是在主城。

养活了一盆娇弱的花,不是成就?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像电影里所讲的,功利性太强了。

电影里还有一个十分触动我的地方,有钱的夫妇俩,为了孩子能进入好学校,伪造文件、隐瞒身份到贫民区居住,找回了昔日丢失的很多东西。

在贫民区结实的朋友,不顾自己的生命去碰瓷,就是为了拿到医药费,让这对有钱夫妇的孩子能入学。

后来,孩子入学成功了,贫民区朋友的孩子运气不好,没能进入好学校,只能去公立学校就读。

这对有钱夫妇资助了这个公立学校的所有学生上学,并出资修缮了校舍,让学校焕然一新,并给自己的女儿退了学,送到了这所学校。

还好,电影的最后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但是,我还是担心学校和老师会抹杀孩子的天性。

昨天的心理学课,刘老师告诉我们在学校,老师要培养孩子的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品质。

认知品质包括智能、创造性和元认知能力。

但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一直在抹杀孩子的创造力。

附上一首昨天课堂里由全班同学现场创作的一首童诗:宝宝画了一个苹果,一个黑色的苹果妈妈问,为什们是一个黑色的苹果?宝宝说,因为这是一个黑夜里的苹果。

宝宝画了一个苹果,一个黑色的苹果妈妈问,为什们是一个黑色的苹果?宝宝说,因为这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苹果。

宝宝画了一个苹果,一个黑色的苹果妈妈问,为什们是一个黑色的苹果?宝宝说,因为这是一个穿着黑衣裳的苹果。

(起因过程结果就不详说了)个性品质里包括独立性、坚持性、自信心、求知欲、自尊心、成就动机、情绪调控、自制力、责任感等等。

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

这也提醒我,以后如果成了一名教师以后,智力这种先天决定的因素无法改变,但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培养起来,孩子会变得非常强大。

这样的孩子,想学习不好都难。

适应性品质有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情景适应等。

起跑线观后感2几天前在安幼的群里,李镇西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当时在忙别的没在意。

昨晚临睡时偶然想起,在网上找到后想说看一会,看不完明天继续。

结果看后便收不住,一口气看完,再看时钟,已是凌晨近2点钟。

片中的很多场景和我们很相似: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渴望自己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焦虑的家长,潜规则,为了上好学校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等等。

所谓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无所不用其极!理解并同意为了自己的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环境的心情和行为。

但是觉得不能为此而丢掉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就是“正直和良知”!当社会资源有限而缺乏一定的公平性时,正直和良知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正直和良知都消失殆尽,我们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究竟何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社会一定会走向更加的不公平!拉吉夫妇作为富足的中产阶级,为了自己孩子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不惜装穷人,花钱伪造资料,占用贫困人群孩子的入学名额,最终达到目的。

如果事情顺理成章的发展下去,他的女儿会怎么想?原来这个世界可以用谎言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她长大后一定也会做出类似的事情!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难道不是正在重复做着上面的事情么?有句俗话“人在做,天在看”,这里我想说:“大人在做,孩子在看”!当我们为了孩子前途送礼拉关系的时候,孩子在看!当我们为了自己职场或单位的升迁勾心斗角时,孩子在看!当“厚黑学”成为我们处世规则的时候,孩子也在看!于是,孩子长大后,便成了今天的我们!我们今天社会所谓的太多问题,不正是我们亲手制造的么?真正的教育真谛,体现在片中结尾处,拉吉问自己曾经焦虑的妻子:“让女儿上公立学校,以后不是就成为我这样的人了吗?”妻子回答:“我就是要让她成为和你一样的人”!拉吉是什么人?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拉吉在表演台上宣布自己的女儿退学结束讲话后,有几个人想鼓掌同意,但经过家人的示意,最终没有人支持他。

其实也说明了现实情况,绝大多数人会为了自身的目的选择顺应周围的伪善,这是很自然的结果。

应该说在现实中,拉吉夫妇这样的人是很难出现的。

他们这么做,是在挑战周边固化的习惯思维,结果将会是很难的!但应该确定的是,我们应该褒扬这种人,因为我们需要这种人。

只有这种人多起来了,美好才会随之而来!再多说两句,印度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分给贫困家庭25%的比例,我们的贫困生可以进入名校的比例有多少?如果无法进入印度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可以上公立学校的,这意味着贫困家庭也是不会失学的,我们的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又如何呢?印度公立学校的老师工作可以那么投入,我们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的爱足够么?。

当然我们也有闪亮的地方:比如服务于打工子女的北京四环游戏小组,陪伴景颇族孩子成长的乐安东和李旸夫妇等等!但愿闪亮的地方能多起来,闪亮的多了,便可汇成晴空!起跑线观后感3《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

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

”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

”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

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

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

《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

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