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

中国大陆构造由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进行经典划分,包括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和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认为,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

●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总的来说,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到中国大陆的构造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以及这些特征和单元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观下的解释和理解。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回复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回复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回复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境内地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壳构造复杂多样,形成了许多山脉、高原和盆地,这些构造特征反映了中国地质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地壳构造受到了古老大陆的影响,形成了基底构造。

例如,华北地区的基底构造由北华北地块、太行山脉和南秦岭构成,反映了华北地区古老大陆的碰撞隆起和断裂活动。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地构造经历了数次的构造运动和演化。

最重要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这一构造活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地构造的格局,也对中国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形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剧烈地貌特征。

此外,中国大地构造还受到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导致了中国东部的盆地和山脉的形成。

这一时期,挤压和拉伸作用造成了台湾、松辽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构造特征。

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对大地构造的了解有助于解释中国地震的发生和分布。

中国地震频繁,尤其是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研究地壳运动和拆解有助于预测地震活动,提高灾害防范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

其次,大地构造研究还对勘探和利用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壳构造复杂,埋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铁矿石、煤炭和石油等。

了解地壳构造有助于指导勘探和开发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地壳构造复杂多样,地质过程和构造活动复杂多变,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方法进行研究。

其次,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也需要遵循国际惯例和方法,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大地构造是中国境内地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反映了中国地质演化历史和过程。

对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地震活动、勘探地球资源,并提高灾害防范和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第九章 第五节 我国的大地构造

第九章 第五节 我国的大地构造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说,说明 了:地幔对流驱动大陆运动。
(二)、海底扩张 (美,Dietz,1961) )、海底扩张 美 (三)、板块构造说(美,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 Hess,1962) )
板块构造的含义: 板块构造的含义 :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许 多巨大的块体—板块 板块( 多巨大的块体 板块 ( plate) , 它们驮在 ) 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 致使相邻板 块相互作用, 块相互作用 , 板块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 强烈的地带, 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 强烈的地带 , 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 、 地震活动、 构造变形、 地震活动 、 构造变形 、 变质作用以及深海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 。 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 得多可视为相对稳定区。 得多可视为相对稳定区。
(3)转换型边界 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 表现为转换断层,这里没有物质的增加和消减。
全球地壳板块构造
三、地质力学
1.纬向构造体系 . 2. 经向构造体系 3.扭动构造体系 .
第五节 我国的大地构造
一、 槽台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德,wegener,1915) 大陆漂移说( )
大 西 洋 两 岸 的 地 形 、 地 质 吻 合
2.4亿年前的地球亿年前的地球
1亿年前的地球
霍 尔 姆 斯 的 地 幔 对 流 说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三种: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 界、转换型边界:
(1)离散型边界 在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区,板 块在这里向两侧分离,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地幔 的岩浆从这里上升沿着拉张裂隙侵入或喷出。 (2)汇聚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两侧岩块相向运动, 形成强烈的挤压,其结果表现为俯冲型边界和碰 撞型边界。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时,通常密度较 大的大洋板块会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 当两大陆板块相遇时,两者相互挤压,以变 形缩短和岩浆作用为主,并最终“焊接”在一起, 在板块结合处形成一系列山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与大地构造形成演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涉及不同的构造区域。整体论述全国构造分区,不同学派对中国大 陆地壳形成演化的认识不同,有不同的方案。
相对而言,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 观和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历史
• 自从有了地学就有了大地构造研究,实际上就产 生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雏形 •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 百余年的历史,涉及不同的构造区域,公开发表 的论著达千余篇之多。整体论述全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 识论,有不同的方案 • 六十年代槽台说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槽台说的地槽和地台,优地槽、冒地槽、准地台 等
(据黄汲清等,1979)
多旋回构造
任纪舜等(1999)编制 的大地构造图,进一步 发展了黄先生的认识, 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 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 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 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 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 提期造山区和环太平洋 造山区。其立论基点是 中国主要各陆块在新元 古代已形成了统一的古 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 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 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 离,亚洲大陆增生。这 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 造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 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 大陆小碎块边缘分布面积 广大的造山带 • 中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在 于大陆碎块边缘分布面积 广大的造山带,认识古大 陆小碎块边缘造山带分布、 发育、形成、变形、演化 与矿产形成,乃是了解中 国地质构造的“钥匙”。 只有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才 能把握中国地质构造的特 殊性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一.中国地势特征
中国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控制,呈现规律性展布——地势东高西低,发育阶梯状的四级地势面。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定向排列。

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二.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1. 中国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地台)、印度板块(地台)和太平洋板块(洋盆)之间。

三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中国西南部为向北东方向弧形突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活动带,其是中新生代期间,印度板块与古欧亚板块古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中国东部是中生代-至今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分布区及俯冲造山弥漫区(现代地槽活动带)。

4.西伯利亚板块之南为广阔的古生代地槽褶皱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古中国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区。

三.中国板块构造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欧亚板块中朝-塔里木板块
古中国板块
扬子板块。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介绍: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3. 中国地质背景和构造特点:介绍中国的地质背景,如板块构造、隆升和断裂等,以及中国的构造特点和区域差异。

4. 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别介绍中国的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北平原等。

5. 大地构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介绍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壳形变观测等。

6. 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讲解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7. 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介绍中国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如华北地块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

8.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地质资源勘查和地震预测等。

教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实地考察、学术报告和讨论等形式进行教授。

学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历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持。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陆、大洋、岛屿等构成。

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对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地质构造的分类和划分。

它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资源分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划分结果。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是地壳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包括断裂、褶皱、地块等。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岩溶构造特征联系密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2. 地壳构造特征地壳是指地球表面到几十千米深度的地球部分。

不同地壳构造特征反映了地质历史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作为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依据。

例如,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皖南-赣北造山带,是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结果,可以作为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3. 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等,与地球内部结构有关。

通过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联系和界限。

例如,中国北方的华北克拉通是一个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壳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1.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构造单元,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地形复杂,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

2. 辽东半岛辽东半岛位于中国东北部,是鸭绿江与辽河之间的地带。

它是中国大陆边缘带的一部分,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

这个地区的构造造山带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之一。

3. 扬子地块扬子地块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一个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

它的特点是地壳稳定,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山对应关系地区之一。

4.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

它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地壳相对稳定,地震少,农业资源丰富。

5.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与概念解析

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与概念解析

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与概念解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地理资源和多样地理特征的国家,具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的主要地理概念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

一、中华大地中华大地是指中国的领土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和周边海域。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华大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面临太平洋。

它的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缘环境。

二、五大板块中国地理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里是地壳构造活动极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中国大陆可划分为五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中国地区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三、黄河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是多沙河流,因此也被称为“沧浪之水”。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四、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运交通干线。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脉,流经十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长江的地理特点是多险滩河段和深峡谷,被誉为“天府之国”。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中国的高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等省份。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是海拔高、地势陡峭、气候寒冷。

它是亚洲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国的海洋中国位于太平洋东南沿岸,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区域。

中国的海洋地理特点是海岸线长、海域广、海洋资源丰富。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运动是由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不断移动、变形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型作用(如剪切、推挤、压缩和拉伸等)、板块消化型作用(如新生板块的形成、现有板块的消失等)和运动型作用(如地震、火山等)。

2. 造山作用: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我国的造山运动。

从地质历史上看,我国至少经历了三期造山运动,分别是晚元古代的华夏运动、早古生代的太古宙和燕山运动,以及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在这些造山运动中,岩石被挤压和抬升,形成了众多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3. 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我国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广泛存在。

地壳微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形,是地壳中的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震活动则是地震带和断裂带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地震带的边缘,地震比较频繁。

地震活动的产生和运动过程,不仅是大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地壳变形和动力学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大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以及地壳微动和
地震活动生成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过程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地震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土地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总论第二章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与地表物质

总论第二章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与地表物质

在南方,从横断山以东,沿长江,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扬子古陆台。
上述地台区构成中国古陆。缺失震旦纪地层,而上述地槽区就沉 积巨厚的前寒武纪古老的结晶变质岩。
前寒武纪中国古地理环境略图
1.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时期) 是个造陆的时代,全球许多地槽先后褶皱隆起。西欧地槽、乌拉 尔地槽、蒙古地槽、中亚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我国西北各地槽 都褶皱起来。
中国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略图
二.现代气候环境与地表物质
见word文档“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
中国晚二叠纪早期古地理略图
3. 中生代(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时期)
中生代环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在太平洋地带是地壳运动最强 烈的地带。我国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在此期形成。
三叠纪晚期,发生印支运动,川西、甘肃、青海南部到滇西全
部褶皱隆起,(包括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及印支半
中国早白垩世古地理略图
4.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运动对我国现代地貌结构 的形成,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
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
新构造运动除了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台湾山脉,并产生普遍的断 裂活动,引起大幅度的垂直升降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最主 要的力量。一般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 是盆地或平原。
2.晚古生代(海西构造运动时期)
华北古陆经过几次海侵海退,仍出露海面; 在西北,天山、昆仑、祁连、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都
相继褶皱隆起。
华南处于海侵; 西藏、西南等小区域,仍有海水存在。 川、滇、黔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称作印支运动,包括巴颜喀拉
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及印支半岛上的山脉。)

2.1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2.1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立的山地之外,均为陡急的斜坡落入深海盆地 东侧是龙门山、岷山和横断山脉等
第二级阶梯位于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 雪峰山之间,主要由高原和大盆地组成。 构造上为中幅度升降交错,一般情况下盆地相对下降,山地、 高原相对抬升。 自青藏高原向北依次分布着塔里木盆地、西北最高的的山体 天山、准格尔盆地。 第三极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的广大平原与丘陵。 高原东北侧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 构造上以沉降为主,局部略微隆起。 龙门山和横断山脉以东是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 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较高、高差明显 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 丘陵为江南丘陵为主。
华 北 平 原
地面地平,地面坡降很小 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地势地平 湖泊密布 河渠稠密 水田连片 鱼米之乡
东 南 丘 陵
江南丘陵
分布红色砂岩和砺岩
浙闽丘陵
分布花岗岩和流纹岩
山 东 丘 陵
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
辽 东 丘 陵
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
四、地表物质组成与特殊地貌
一、大地构造
中 国 大 地 构 造 格 局 的 显 著 特 点
松辽、塔里木、柴达木、 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都是 不甚发育的相对稳定地块
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 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 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 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它 们 多地 以为表 东第出 北四露 、纪 的 火 华山喷 北频出 和繁岩 东活以 南动基 沿喷性 海发的 一形玄 带成武 分的岩 布玄分 最武布 广岩最 。熔广 岩。 流 ,
地貌多呈北西或东西向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情况,主要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化:
1. 前寒武纪时期,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过渡。

2. 古生代时期,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3. 中生代开始,又有块体陆续漂移、相撞、拼合,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雏形,中国西部在强烈的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出现贺兰山界线。

4. 新生代开始,西部青藏高原隆升,东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现象,使得地壳自大兴安岭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盆地地形。

5.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 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这些不同的构造域,塑造了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依据复杂地形而产生的不同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