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上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上册课程设计课程背景机械制造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的入门课程,它是学习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加工技术和机床操作技能,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基础上册的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机械制造技能,提高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制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机械产品。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其中,理论学习包括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制造常用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践操作包括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
具体内容如下:一、机械制造基础理论1.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原理2.机床知识和操作方法3.刀具、夹具和量具的选择和使用4.机械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控制二、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1.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机械产品2.选择合适的机床和工具进行制造3.加工过程中实现加工精度控制和质量检测4.完成机械产品组装和调试三、课程设计组成本课程设计由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求能够达到实用和美观的效果。
具体要求如下:1.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第一周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周进行实践操作。
2.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设备清单和工艺流程图,以及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报告。
报告包含产品的功能、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3.每个小组需要在上交设备和报告的同时进行机械产品的展示和演示。
在展示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结构、功能、制造和维修等方面进行讲解。
四、评分标准1.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平衡度。
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设计目的《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下册是一本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科的教材,主要教授数控技术、自动编程、机床控制电路、数控加工、数控编程、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内容一、课程背景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我们以“数控车床加工零件”为主线,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机床型号、操作流程、刀具的选择、编写使用G代码等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熟悉数控车床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流程;•掌握常见的数控加工切削刀具的选择与使用;•熟练掌握G代码格式的编写和使用;•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如AutoCAD)进行绘图和程序设计。
三、教学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演示和讲解机床、刀具、G代码等方面的内容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实践操作: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通过操作快速掌握机床加工的知识。
3.作业设计:通过设计一些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案1.课程调整:课前通过调查学生的教学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调整。
2.实验教学:通过独立实验或实验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时间和资源。
3.实验课设计:通过对实验课的设计进行反复优化调整,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实验教学体验。
五、技术要求1. 实验设备数控车床、计算机、AutoCAD、二次开发软件等。
2. 实验材料锻件、钢件、铝合金零件等。
六、课程评价1.统计学生平均分数,并给出评价等级。
2.反馈学生对此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总结本次《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是一次融合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控车床加工作业中,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入消化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课程评价的收集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的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关键技术;2. 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特点;3.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加工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及影响因素;4. 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运用测量工具进行误差检测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树立质量意识;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4. 培养学生遵守工艺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制造概述2. 机械加工工艺:讲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选择及工艺路线设计;- 教材章节:第2章 机械加工工艺3. 机械制造材料:分析常用机械制造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3章 机械制造材料4. 机械加工误差及质量控制:探讨机械加工中常见的误差类型、产生原因及质量控制措施;- 教材章节:第4章 机械加工误差及质量控制5. CAD/CAM技术:介绍CAD/CAM软件的基本功能、应用领域及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5章 CAD/CAM技术6. 机械制造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 教材章节:第6章 机械制造实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共计18个课时。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2)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熟悉机械加工方法、工艺及设备;(4)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利用实验、实训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2. 机械制造的过程与方法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金属材料1.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分类2. 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 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1. 切削加工2. 铸造加工3. 焊接加工4.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及工艺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制定2. 工艺参数的选择与计算3. 工艺方案的优化第五章:现代制造技术1. 数控加工技术2. 技术3. 3D打印技术4. 智能制造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及过程;(2)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机械加工方法、工艺及设备;(4)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2)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与优化;(3)现代制造技术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基础》2. 实验设备:金属材料性能测试仪、机床、焊机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4. 参考资料:学术论文、行业报告、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课堂测试等;3. 综合素质:团队协作、创新意识、遵守纪律等。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过程。
(2)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加工方法和技术。
(3)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目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加工方法、顺序、路线、夹具和刀具等。
3. 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铸造、焊接、切削、磨削、钻孔、铰孔、镗孔等。
4. 机械制造中的精度: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5.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与生产率:质量控制、生产率提高、工艺优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
(2)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3)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夹具、刀具选用。
(2)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计算和控制。
(3)机械制造工艺优化和生产率提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机械制造技术。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2)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机械制造设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
2. 评价内容:(1)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的掌握程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常用机械加工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加工中材料、刀具、机床的性能及其选用原则。
3. 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表面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并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2. 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分类、工艺过程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分析车削、铣削、磨削、钻孔、镗孔、刨削等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3. 机械加工材料、刀具与机床:讲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介绍各类刀具的结构、性能及选用原则;阐述机床的类型、性能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 机械制造精度与表面质量:探讨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5. 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学习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掌握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6. 数字化制造技术:了解CAD/CAM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实验操作的效果评估和总结
实验目的:验证机 械制造基础课程的 理论知识在实际操 作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按照课 程设计的要求进行 实践操作,记录实 验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实 验数据,评估实验 操作的效果
总结:总结实验操 作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设计的成果和 评价
设计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成果展示:展示设计成果,包括图纸、模型、实物等 交流方式:通过报告、讨论、演示等方式进行交流 评价标准:根据设计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交流反馈:听取他人意见,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评价标准和方法
设计成果的质量:包括设 计图纸、计算书、实物模 型等
设计过程的表现:包括团 队合作、沟通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成果的创新性:包括 创新点、创新程度、创新 效果等
设计成果的可行性:包括 制造成本、生产效率、市 场前景等
设计成果的实用性:包括 实际应用效果、用户反馈 等
设计成果的环保性:包括 材料选择、能源消耗、废 弃物处理等
问题:操作失误 解决方案:仔细阅读操作手册,按照规范操作 解决方案:仔细阅读操作手册,按照规范操作
问题:数据误差 解决方案: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解决方案: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问题: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 解决方案:分析原因,调整实验参数,重新实 验 解决方案:分析原因,调整实验参数,重新实验
机械系统的装配与调试
装配过程: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零件装配,确保精度和稳定性 调试方法:通过调整参数和测试性能,确保机械系统正常运行 常见问题:装配错误、调试困难等 解决方案: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提高装配和调试效率
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设计阶段:包括产品设计、 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等
机械制造基础第七版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第七版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机械加工技术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能力和技能水平,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图是机械制造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及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包括图样绘制、尺寸标注、公差设计等方面。
2. 机床基础知识机床是机械加工的主要设备,本课程设计将介绍机床的基本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机床上的加工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内容。
3. 切削加工技术切削加工是机械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本课程设计将着重介绍车削、铣削和钻削等切削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等内容。
4. 焊接加工技术焊接加工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在机械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设计将着重介绍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激光焊等焊接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5. 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是一种高效、精密的加工技术,本课程设计将通过讲解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数控编程和加工工艺的掌握,让学生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
三、实践操作本课程设计将通过教学实验室的实践操作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实践操作包括:机械制图绘制、机床操作、切削加工、焊接加工和数控加工等;同时,还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竞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出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内容,期末考试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实验分析能力等方面内容。
五、教材参考1.高楠.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王莉.数控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3.张伟国.焊接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4.周金川.机床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版。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工艺。
2. 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
3. 培养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概述: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流程及发展趋势。
2. 金属材料:金属的性能、常用金属材料及选用原则。
3. 机械加工方法:铸造、锻造、焊接、切削、磨削、抛光等。
4. 机械加工工艺: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方案的制定。
5.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概念、质量控制方法、不合格品的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选用、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机械加工工艺、质量控制方法。
2. 教学难点: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质量控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选用、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机械加工工艺、质量控制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产中的机械制造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制造过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制造概述、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
2. 第二课时: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机械加工方法。
3. 第三课时:机械加工工艺、质量控制方法。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实践操作。
5. 第五课时:课程总结、考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基础教材,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机械制造是工程领域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设计说明书旨在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课程设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明确目标、合理布局和有效实施。
2. 课程设计目标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设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理论学习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包括以下理论学习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加工原理与技术•机械设备与工装设计•数控技术与应用3.2 实践操作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实践操作内容:•机床操作实习•零件加工实验•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践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掌握实践技能;3.课程设计:通过设计机械制造相关的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课程设计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学习表现与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参与度。
6.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模块学时安排理论学习模块15学时实践操作模块20学时课程设计与评价10学时7. 参考教材与资源•教材:《机械制造基础》作者:XX•实验指导书:《机床操作与零件加工实验指导》作者:XX•数控教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教程》作者:XX8. 总结通过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常用设备,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3. 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了解其性能特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机械制造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明确,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常用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制造概述2. 金属切削加工:讲解车削、铣削、磨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2章 金属切削加工3. 特种加工:介绍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 教材章节:第3章 特种加工4. 零件加工质量:分析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因素,阐述提高加工质量的措施。
- 教材章节:第4章 零件加工质量5.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讲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6. 机械制造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 教材章节:第6章 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831003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831003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1. 零件分析:根据给定的零件图,分析其结构、材料、精度要求等,确定加工方法。
2. 工艺规划: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精度要求,规划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包括加工顺序、刀具选择、切削参数等。
3. 设备选择:根据加工工艺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和辅助设备,并进行设备调整和试切削。
4. 加工实施:按照规划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调整,进行实际加工,记录加工过程和数据,分析加工质量。
5. 总结报告:整理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和问题,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三、设计要求1. 确保零件加工精度符合要求,保证产品质量。
2. 合理规划加工工艺路线,减少加工时间和成本。
3. 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参数,保证加工效率。
4. 注重安全操作,遵守机床操作规程。
5. 注重环保和卫生,保持工作场所整洁。
四、设计步骤1. 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纸,了解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知识。
2. 零件分析:根据图纸,分析零件的结构、材料、精度要求等。
3. 工艺规划: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精度要求,制定初步的加工工艺路线。
4. 设备选择和调整:根据加工工艺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和辅助设备,并进行设备调整和试切削。
5. 实际加工:按照规划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调整,进行实际加工。
6. 数据记录和分析:记录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和问题,对加工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
7. 总结和报告: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五、参考资料1.《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2. 相关机床操作手册及切削参数表。
3. 课程设计指导书及相关资料。
六、注意事项1. 确保人身安全,遵守机床操作规程。
2. 注意环保和卫生,保持工作场所整洁。
3. 注重数据记录和分析的准确性,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2.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3.了解机械制造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4.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3.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4.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实例,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理论讲解:(1)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包括机械制造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介绍机械制造中常见的工艺和方法,如切削、冲压、焊接、铸造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3)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介绍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质、机械性能和耐久性等因素的考虑,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和工装选择。
(4)应用实例:通过一些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互动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机械制造案例,要求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机械制造实践活动,例如利用3D打印机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和方法,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供有关机械制造相关书籍和网站的推荐,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互动情况;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设计一份笔试或实践性评估,以检验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4.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用于理论讲解和案例演示;2.机械制造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3.机械制造相关书籍和网站的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常见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技术。
2.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掌握常见机械加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理解机械零件加工与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内容3.1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机械制造的发展历史•机械制造中常用材料及其特性•机械制造中常用加工工艺及其特点3.2 常见工具与设备•常用手动工具:锤子、扳手、螺丝刀等•常用机械设备:钻床、铣床、车床等•常用测量工具:卡尺、游标卡尺、百分表等3.3 机械零件加工与装配技术•零件加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零件加工中常见的切削加工和非切削加工•零件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4.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PPT演示等形式,介绍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4.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常见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3 小组讨论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教材与参考资料5.1 教材•《机械制造基础教程》•《机械制造工艺学》5.2 参考资料•《机械制造技术手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6.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6.1 教学评价方法•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评价6.2 考核方法•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小组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个人综合能力评价占总成绩的20%7. 实施计划本课程设计将分为以下阶段进行实施:1.第一周:介绍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流程;2.第二周:讲解常见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第三周: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亲自操作常见工具和设备;4.第四周:介绍机械零件加工与装配技术;5.第五周: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零件加工和装配任务;6.第六周:总结和复习,进行教学评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工业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工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故针对此,机械制造技术在职教育培训已成为目前行业内人才培养的主流途径。
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从设计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探讨。
二、课程设计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 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确保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知识。
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工程图、机械工艺、加工工艺、工具、刀具、测量、机床、自动化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实践操作的培训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培训。
教师将针对理论知识所涉及内容,设计一些实际情景模拟操作,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与实践操作。
3.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将针对学生所遇到的操作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实施1. 设计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具体包括了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目标、考核方式等。
大纲可由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制定,为学生提供了明确地学习目标和方向。
2. 实验室建设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操作场景,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授课在该课程中,教师需要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4. 学生操作实验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要求1.1 设计背景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工程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1.2 设计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 - 熟悉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工艺、机械零件加工等内容; -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钻孔、车削、铣削等; - 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简单的机械零件,并进行装配和调试。
1.3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论学习部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教学; 2. 实践操作部分:基于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
二、理论学习部分2.1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2.1.1 机械工艺•机械工艺定义•机械工艺的分类和基本流程•机械工艺参数的选择和优化2.1.2 机械零件加工•机械零件加工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机械零件加工用机床和工具的选用2.2 理论学习课程安排根据学习进度和教学安排,将上述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理论学习部分按以下顺序进行: 1. 机械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参数选择 3. 机械零件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工艺分类 4. 机械零件加工用机床和工具的选择三、实践操作部分3.1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任务。
具体要求如下: - 零件设计:根据给定的零件要求,学生需要使用 CAD 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并编写相应的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 零件加工:根据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学生需要使用适当的机床和工具进行零件的加工; - 零件装配:学生需要将加工好的零件进行装配,并进行调试。
3.2 实践操作课程安排根据学习进度和教学安排,将实践操作部分按以下顺序进行: 1. 学生接触到 CAD 软件并学习基本的建模操作; 2. 学生设计并建模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 3. 学生学习并编写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4. 学生使用机床和工具进行零件加工; 5. 学生进行零件装配和调试。
机械制造基础修订版上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修订版上册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机械制造基础修订版上册》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以常见的轴类零件设计为背景,结合学生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设计常见轴类零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熟悉轴类零件的材料、加工工艺、检验方法等基本知识;3.能够独立完成常见轴类零件的设计、制图和加工技术方案;4.能够理解和运用CAD/CAM等软件工具设计和仿真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5.建立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和安排课程内容: 1. 轴类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轴类零件的设计原则和步骤;3. 轴类零件的材料、加工工艺和检验方法;4. 轴类零件的三维造型、二维制图和标注要求; 5. 轴类零件的CAD/CAM软件应用。
课程安排: 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轴类零件设计基础; 2. 第二周:轴类零件设计实例分析; 3. 第三周:轴类零件的CAD建模和绘图; 4. 第四周: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规划和方案设计; 5. 第五周:轴类零件的CAM仿真和加工实践; 6. 第六周:课程总结和答辩。
四、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作业布置和实践操作;2.实践操作:学生将独立完成一份轴类零件的设计、制图和加工方案,体验实践应用;3.个性化指导:老师将对学生每一步的操作细节进行详细介绍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
五、考核方式1.作业:包括设计、制图、加工工艺规划和方案设计等;2.实践操作:独立完成轴类零件的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仿真,提供工作日志和加工结果;3.答辩:综合考察学生的设计思路、加工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2023年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概况《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中央电大数控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 4学分, 开设一学期。
先修课程为数学、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数控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 冷热加工和热解决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互相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
■课程重要内容金属材料及热解决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特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广泛, 并且目前高校中还没有将这样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成型课程可供借鉴, 具体表现为:(1)学科内容的整合创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的材料、公差测量、热解决、刀具与切削加工、工艺的多学科内容。
需要将各个相关学科的内容重新整合、贯通, 对学生的能力规定比较高, 存在原定的教学难度。
(2)各个学科内容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 因此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达成教学规定、具有相应的能力, 需要认真、准时完毕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规定教学内容:介绍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涉及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大分类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具体涉及以下内容:1.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和蠕变强度铁碳合金相图·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含碳量对铁碳含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合金相图的应用教学规定·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
·掌握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 并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题目:设计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学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班级:机电1002班设计:詹志峰辅导:李殿亚设计时间:2012 年06 月04日目录前言 (2)课程设计任务书 (4)一.加工工艺设计 (11)1.1蜗杆轴零件图 (5)1.2蜗杆轴的特点 (6)1.3蜗杆轴的应用及技术要求 (6)二.夹具设计 (17)三.后记 (18)四.参考文献 (19)附表艺过程卡、加工工艺卡、工序卡前言课程设计是考察学生全面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这学期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毕业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链接,也是一次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在学完机械制造基础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设计和练习,我们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它对我们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让我们知道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怎么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出实用的零件。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
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此专业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参加社会现代化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设计“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的机械加工一、题目1、设计_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生产类型:单件、成批(小批、中批、大批)、大量生产。
3、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
(1)毛坯图:1张。
(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份。
(3)机械加工工序卡片:3份。
(4)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二、具体内容。
1、确定生产类型,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2、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3、确定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其定位基准;4、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定各工序的加工内容、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具);5、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各工序切削用量,计算某一代表工序的工时定额,画出工序简图;6、填写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7、撰写设计说明书。
三、上交内容装订顺序(全部用A4纸打印)。
1、封面;2、目录;3、任务书;4、说明书;5、参考文献目录;6、附件(零件图、毛坯图、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7、结束语。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1.1零件用途气门摇杆轴支座是柴油机一个主要零件。
是柴油机摇杆座的结合部,Ø20(+0.10—+0.16)孔装摇杆轴,轴上两端各装一进气门摇杆,摇杆座通过两个Ø13mm孔用M12螺杆与汽缸盖相连,3mm轴向槽用于锁紧摇杆轴,使之不转动。
汽缸盖内每缸四阀使燃烧室充气最佳,气门由摇杆凸轮机构驱动,摩擦力小且气门间隙由液压补偿。
这种结构可能减小燃油消耗并改善排放。
另外一个优点是减小噪音,这种结构使3.0升的TDI发动机运转极端平稳。
1.2零件的工艺分析其材料为HT200。
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减振性,适用于承受较大应力,要求耐磨的零件。
该零件上主要加工面为上端面,下端面,左右端面,2-Ø13mm孔和Ø20(+0.1——+0.06)mm以及3mm轴向槽的加工。
Ø20(+0.1——+0.06)mm孔的尺寸精度以及下端面0.05mm的平面度与左右两端面孔的尺寸精度,直接影响到进气孔与排气门的传动精度及密封,2——Ø13mm孔的尺寸精度,以上下两端面的平行度0.05mm。
因此,需要先以下端面为粗基准加工上端面,再以上端面为粗基准加工下端面,再把下端面作为精基准,最后加工Ø20(+0.1——+0.06)mm孔时以下端面为定位基准,以保证孔轴相对下端面的位置精度。
由参考文献(1)中有关孔的加工的经济精度机床能达到的位置精度可知上述要求可以达到的零件的结构的工艺性也是可行的。
1.3气门摇杆轴支座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 气门摇杆轴支座主要技术要求注: 1、未注明铸造圆角为R ︒⨯452- R3 2、材料:HT2001.4确定生产类型:已知此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的生产纲领为N=6000件/年,重量为3kg ,由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第2页表1.1-2,可确定该零件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毛坯的铸造方法选用砂型机器造型。
此外,为消除残余应力,铸造后安排人工时效处理。
参考文献《典型零件机械加工生产实例》表2.3—12;该种铸造公差等级为CT10~11,MA-H 级。
所以初步确定工艺安排为:划分加工阶段;工序适当集中;加工设备以通用设备为主,采用专用夹具。
2、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2.1确定毛坯种类:零件材料为HT200。
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故选择砂型机器造型铸件毛坯。
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第120页表5-3选用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
2.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选用加工余量为MA-H 级,并查表2.2-4确定各个加工面的铸件机械加工余量,铸件的分型面的选用及加工余量,如下表所示:2.3绘制毛坯简图:3、拟定零件工艺路线3.1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以零件的底面为主要的定位粗基准,以两个旁孔外圆表面为辅助粗基准。
精基准的选择:考虑要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以粗加工后的底面为主要的定位精基准,以两个旁孔外圆柱表面为辅助的定位精基准。
下端面既是装配基准又是设计基准,用它作为精基准,面积大定位稳定可靠;3.2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根据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图上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确定加工件各表面的3.3加工阶段的划分:该零件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可将加工阶段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几个阶段。
这是由于粗加工工序的切削余量大,因此切削力、夹紧力必然大,加工后容易产生变形。
粗、精加工分开后,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可以在半精加工中修正;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修正。
这样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逐步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条件。
3.4工序的集中和分散:气门摇杆轴支座加工工序安排应注意两个影响精度的因素:(1)气门摇杆轴支座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2)铸件切削时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
因此在气门摇杆轴支座加工工艺中,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一定要分开,且采用大批生产,减少辅助时间,所以采用工序集中原则。
3.5工序顺序的安排:3.5.1、机械加工工序(1)先基准后其他(2)先粗后精(3)先主后次(4)先面后孔3.5.2、热处理工序3.5.3、辅助工序3.6确定工艺路线:表3-2 气门摇杆轴支座工艺路线及设备、工装的选用4、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4.1确定加工余量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2—Ø13mm 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表2—29表2—30)由上可得该工序各工步的工序尺寸及工差分别为钻:)(1218.00+Φmm ,铰:)(95.1207.00+Φmm5、切削用量、时间定额的计算5.1加工2—Ø13mm 孔5.1.1 、 钻2—Ø13mm 孔 选用钻床Z550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38(41)选取数据 钻头直径D = 16 mm 切削速度V = 0.99 mm/s 切削深度a p = 8 mm 进给量f = 0.12 mm/r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945 r/min根据表3.1—30 按机床选取n = 1000 r/minDn/(1000×60)= 1.04 m/s则实际钻削速度V =π钻削工时为:按表2.5—7L = 78 mm L1 = 1.5 mm L2 = 2.5mm基本时间t j = L/fn = (78+1.5+2.5)/(0.12×1000) = 0.68 min按表2.5—41 辅助时间t a = 0.68×0.18=0.123min按表2.5—4 其他时间t q = 0.2 min6、后记6.1 补充2—Ø13mm孔夹具设计的说明: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夹具。
经过与指导老师协商,钻2——Ø13mm孔的钻床专用夹具。
由气门摇杆轴支座工作图可知,工件材料为HT200,年产量6000件。
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本夹具将用于Z3025摇臂钻床。
刀具为麻花钻。
6.1.1问题的指出:本夹具主要钻2——Ø13mm孔,内表面有粗糙度要求,由于工艺要求不高,因此,在本道工序加工时,主要应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三.加工回水盖的专用夹具设计1.功能分析方案一:采用螺栓和分度盘定位方案二:螺栓加压板定位方案三:分度盘、圆柱销、削边销定位个人认为螺栓的装卸不方便压板不易夹紧且增加重量而方案一很可行满足定位要求且夹紧便利1.1定位分析回水盖与底面相接加上销孔限制z轴移动,x转动,y转动。
加上两销孔限制x轴移动,y轴移动。
1.2.夹紧分析1.3. 确定与机床主轴的连接方式1.4.夹具的平衡设计1.5.夹具公差的确定2.定位误差和加紧力分析三.后记通过对气门摇杆轴支座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对Ø13mm孔夹具的设计,使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机械加工的知识,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对学习夹具和工艺性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这次课程设计过后我才能有夯实基础的感觉,遇到难题不放弃不胆怯的决心,对于实际的内容,我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气门摇杆轴支座件外形较复杂,而刚性较差。
且其技术要求很高,所以适当的选择机械加工中的定位基准,是能否保证气门摇杆轴支座技术要求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气门摇杆轴支座的实际加工过程中,选用气门摇杆轴支座的底面作为定位基面,为保证2——Ø13mm孔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可采用自为基准的加工原则;保证两孔的中心距精度要求,可采用互为基准原则加工。
对于加工主要表面,按照“先基准后一般”的加工原则。
气门摇杆轴支座的主要加工表面为旁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上表面,次要的加工表面是体表面、下表面等。
气门摇杆轴支座机械加工路线是围绕主要加工表面来安排的,气门摇杆轴支座加工路线为工序集中。
第二方面:主要是关于夹具的设计方法及其步骤。
(1)、定位方案的设计:主要确定工件的定位基准及定位基面;工件的六点定位原则;定位元件的选用等。
(2)、导向及对刀装置的设计:由于本设计主要设计的是扩大头孔夹具和铣结合面夹具,所以主要考虑的是选用钻套的类型及排屑问题,以及对刀块的类型,从而确定钻套和对刀块的位置尺寸及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