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油田文99块储层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辛硕

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辛硕

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辛硕发布时间:2021-09-26T02:54:12.12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辛硕[导读] 文南油田文72东块位于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带南部徐楼断层上升盘文72反向屋脊带。

西部边界即徐楼断层,东部向前梨园洼陷自然延伸。

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文南油田文72东块位于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带南部徐楼断层上升盘文72反向屋脊带。

西部边界即徐楼断层,东部向前梨园洼陷自然延伸。

油藏为构造、断层与岩性因素综合影响的复合型油藏。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72东块油井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块构造高部位,低部位储层井网控制程度低,导致对低部位储层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油藏的高效挖潜。

精细储层研究是下步有效动用区块低部位储量的前提。

本文通过新思路、新方法从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入手,精细储层展布规律研究;并对储层矢量性特征以及矢量约束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矢量化井网挖潜调整,从而提高油藏水驱动用程度。

关键字: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储层预测;井网调整;高效挖潜1.储层精细研究思路本文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粒度分析,结合沉积构造特征确立多沉积体系下的沉积模式和沉积微相类型;二是通过单井相、剖面相以及平面相分析确立徐楼断层上升盘储层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1];三是通过地质统计学对河道长度、厚度和延伸长度进行统计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井网控制区域河道展布情况,最后形成一套适合目标研究区块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技术。

2.储层精细研究与预测2.1沉积背景为精确描述窄砂体展布特征,从多方面、多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首先研究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在沉积模式指导下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2.1.1沉积相标志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总和[2]。

对沉积相的研究主要通过岩心观察(包括其岩石的颜色、岩石类型、粒度特征、沉积结构、沉积韵律以及古生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3],研究目标区块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文95块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

文95块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

文95块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摘要】文南油田区域构造位于文留构造的南端,由近nne向的文西、文东和徐楼三条主要断裂带控制形成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

文95块沙一段储层主要位于文95块地垒带边界断层文东断层和文西三号断层的下降盘,是由次一级西掉和东掉断层组成的断块。

由于沙一段原油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高和低含蜡“三高一低”的特点,对沙一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但是随着注水开采的进行,文95块沙三中等主要剩余油富集区已经逐渐水淹,见效井含水上升,区块产量持续下降。

文95-46等井沙一段补孔出油显示了在老油田主力含油层系产能下降的背景下对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南油田;文95块;沙一段;构造;储层文南油田文95块沙一段储层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文留构造的南端,被文东断层或文西断层切割与文95块相隔,沿文东断裂展布,包含了位于文西3号断下降盘,由次一级东掉断层组成的反向垒文40断块和位于文东断层下降盘由次一级西掉断层组成的系列断块。

沙一下储层从文40井以南到文264井区大面积分布,储层厚度一般2-3m,为文南地区的主要油层富集段,1984年文40井沙一段试油成功打开了文南油田沙一段出油的局面;2002年计算文南油气田沙一段文40、文252、文79-140、文197、文264块石油地质储量131×104t,其中文40块就占了39%;2009年文95-47井、文95-49井等文东下降盘断块上沙一段补孔出油展示文95块沙一段潜力巨大。

1、存在问题一是文南油田沙一段原油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高和低含蜡“三高一低”的特点,整体埋藏较深,分布较零散,开采工艺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沙一段储量一直属于落实未动用储量;二是该区块处于文东断层和文西三号断层交切处,伴生小断层发育,次级断层交错,被切割形成诸多小断块,构造比较复杂,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对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比较薄弱;三是该块沙一段取芯资料少,未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和系统的储层研究,对储层的分布情况不是很清楚。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

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

而对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

但此类断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

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

(2)复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

(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陆相沉积油田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本文以青海狮子沟油田为例展开论述,该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油藏构造、非均质性、渗流机理、开发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剩余油研究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潜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

1 狮子沟油田概况1971年8月25日,青海管理局西部勘探指挥部1270队在狮子沟高点承钻狮中2井,在1179.00m~1182.00m井段射孔提捞试油,发现狮子沟油田N1油藏。

狮子沟油田Nl油藏为一个近乎完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构造南部被狮子沟断层所遮挡,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点,油气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

油藏钻遇三套地层,该油藏地层以河流一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为主。

储层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砂砾岩为主,储层物性中等,以低孔中渗为特征,局部中孔中渗,孔隙度一般在2.5%一30.1%,平均13.2%,各小层渗透率级差最高达1950.6,最小为8.7,平均达到514,非均质性强。

油田主力开发共7个小层,合采合注方式开发,原油粘度6.5mPa·S。

狮子沟油田共开油井31口,平均核实日产油达45吨左右,截止2012年12月底核实年产油1.6791万吨自然递减率15.9%,综合递减率15.9%,综合含水率74.5%,含水上升率3.8%。

水井开井数20口,年累注水12.2542万方,阶段注采比1.66,累计注采比0.92。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综述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综述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综述乔雨朋;邵先杰;接敬涛;梁武斌;李士才;陈小哲【摘要】中国东部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后期的高、特高含水阶段,然而,在高含水期油藏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剩余油资源.剩余油的研究是进一步加大油井产量,提高油井采收率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储层纵向、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从开发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四方面综述了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为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作者】乔雨朋;邵先杰;接敬涛;梁武斌;李士才;陈小哲【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7目前,我国约有90%的油田采用注水开采的方式,大多数的油田已进入后期的高含水阶段。

由于我国陆上石油储层多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同时原油性质差异大,注水开发后尚有40% ~70%的资源量滞留在油藏中[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查明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搞清其分布规律,为油田今后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依据。

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各油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方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油田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提供帮助。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从纵向和平面两方面考虑[2]。

1.1 剩余油纵向分布规律1.1.1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由于受到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在垂向上,各小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出现井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现象,致使物性好、厚度大的小层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则富集在厚度薄、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的小层。

文南油田文99南块油藏地质特征

文南油田文99南块油藏地质特征
×1 。由于南 部的 文 9 0t 1井储 层变 差 , 1 6井试 油 文 1
不彻底 , 约 了进 一步 向南滚动 勘探 开发 的步 伐 。 制 1 油 藏地 层 特征 该 块地 层 层序 及 岩性组 合 与文 南油 田其 他区块

3m之间 , 5 单层最大厚度可达8 一般为 2 m。 m, ~3 平 面上 , 砂 体 百分 比含 量 图 、 岩等 厚 图、 层 , 整体 来 说 , 部 较 南部 砂 体 发育 , 别是 南部 文 9 北 特 1井 区周 围, 砂体 发育 较差 , 层变 薄 。 油
2。 右 。 O左
泥 质含 量 为主 , 酸盐含 量 较 低 , 般 只有 3 , 碳 一 ~8 胶 结类 型多 为孔 一基 式胶 结 。 4 油藏 类型
该块 油 气富集 主 要受构 造 控制 , 受岩 性 、 并 物性
影响。 平面 上 , 油气 沿 徐楼断 层上 升盘 的构造 高 部位 富集 。纵 向上 , 各砂 层组 含 油性 差别 大 , 具有 不 同 的
砂 层组 , 气藏 埋深2 5  ̄30 m,9 4 文1 7文 油 80 10 18 年 1、 1 6井 完 钻并 相继 投 产 , 2 进一 步 落 实 了构造 、 层 发 储 育、 油水分 布 及油 藏产 能 , 当年 沙二 下上 报 了探 明含
油面 积 2 1 m。石 油 地质储 量 2 9 0t 9 5年编 .k , 0 ×1 。1 8
3 2 岩 性 特 征 .
致。
根据 文 1 6井取 心及 岩屑 录 井 资 料 , 区块 储 2 本 层为 长 石粉 砂 岩 , 度 中值 为 0 0 ~ 0 0 rm, 均 粒 .6 . 7 a 不 质 系数 0 7 , 园度 为 次棱 一 次 园状 , 选 较 好 , .1磨 分 分

文留油田文24块油藏再认识与挖潜

文留油田文24块油藏再认识与挖潜

文留油田文24块油藏再认识与挖潜发布时间:2021-08-25T11:53:11.70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4月第11期作者:苏志国[导读]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

苏志国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河南濮阳 457171[摘要]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

通过对该区块构造、储层等重新再认识,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采取油水井调整挖潜措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文24块油藏再认识1现状文24块油气藏是文留油田一个较小的区块,属高压、中高渗层状复杂断块油气藏,具有埋藏浅,物性好等特征。

文24块油气藏从1989年进行试气、试采, 1990年布署开发井网投入开发,方案利用老井3口(文24、24-2、10-34),采取衰竭式开采。

1992-1995年完善开发井网, 1996-2002年实施开发调整, 2002-2005年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新钻调整井3口(56-9、56-11、56-22),实施改采井2口(56-5、10-83),2006年以来进入低压低产零星调整阶段。

截止2019年12月,文24块开油井3口,日产液56.6t/d,日产油3.8t/d,综合含水93.35%;年产油0.1280×104t,累积产油18.56×104t,地质采油速度0.22%,采出程度32.01%,可采储量采油速度0.67%;注水井开井3口,日注水平64m3/d,累积注水61.76×104m3,月注采比1.09,累计注采比0.81。

2 再认识内容2.1构造再认识近年来,随着钻井资料的不断增加,资料丰度和质量的提高,为正确认识该区的构造提供了依据。

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和构造精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新认识:(1)文东1号断层:是一条产生较早持续活动的断层,它贯穿了整个文留构造,断距600-1000m。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文南油田文33沙二下油藏自1985年进入全面注水开发以来,到2011年,综合含水达86.4%,如今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治理阶段,剩余油分布广、采收率低、挖潜潜力较大。

2009年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在主力油层相变区域挖潜边部剩余油,取得一定效果。

但该区域储量基数较少,主力层大部分储量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如何进一步确定这部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成为提高油田接下来采收率的关键。

关键词:文3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研究区概况1.研究区地质概况文33断块东西两侧分别由文70断层和文东断层所夹持,内部被北东向西倾的文140断层分成西部和东部两大块。

整个区块由于主要受文东断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走向与文东断层近似平行的断层,使得文33块更加复杂化。

同时,文33北部受盐拱影响,地层倾向变化较快。

因此,文33块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西部复杂带、北部复杂带和文33主块三个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

文33块沙二下油藏是受构造和岩性双重作用控制的复合油藏,沉积微相研究表明,该区沙二下的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主,砂岩沉积厚度较大,物性较好,但成组性差,沉积稳定性差。

2. 勘探开发状况文南油田文33沙二下油藏1982年编制初步开发方案,1983年4月正式投入开发,1984年试注,1985年全面注水,1991年后油藏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油藏先后经历了产能建设阶段(1983年4月至1985年5 月),高产、稳产阶段(1985年6月至1989年7月),产量递减阶段(1989年8月至1995年12月),综合调整治理阶段(1996年1月至今)四个开发阶段,各阶段的产量均在变化。

产能建设阶段,投产的油井初期生产方式多为自喷生产,区块靠弹性能量开采,投产油井33口,阶段弹性产油7.67×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0.60%;由于天然能量不足,单井产量递减快,到该阶段末有油井50口,注水井14口,日产油982t,日注水1243m3,采油速度2.19%,累产油42.172×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3.3%。

《剩余油分布研究》PPT课件

《剩余油分布研究》PPT课件

30
剩余油微观分布
• 大庆油田许焕昌等,采用真实岩心,用低 粘度染色环氧树脂(驱替中呈液态、驱替结 束时能固化,粘度可调)、染色稠化水等模 拟油或水,用染色甘油(驱替中呈液态、驱 替结束时能固化,粘度高)模拟原始石油, 进行油驱水及多种水驱油实验。每次实验 结束时,将岩样固化制成铸体薄片进行观 察和照相。根据实验资料,他们将剩余油 (应为残余油)按其形态分成下列5种:
精选PPT
12
剩余油剖面分布
• 在注蒸汽开采厚层稠油时,情况与注水开 采厚层稀油正好相反。因为蒸汽比稠油密 度低出许多,因而蒸汽在厚油层中水平推 进的同时,还有很强的向上超覆的作用, 从而造成上部油层水洗好而下部油层水洗 差,在油层的中下部留下较多的剩余油。
精选PPT
13
剩余油剖面分布
• (3)注采缺乏连通造成局部地区存在较多的 剩余油
• 可以根据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资料、采油井出液 剖面测试资料,来判定油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 程度,还可以用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剩余油测 井资料、检查井密闭取心分析资料等,来判定油 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程度。
精选PPT
3
剩余油剖面分布
• 我国的碎屑岩油藏主要为陆相沉积储集层,油层 层数较多,非均质性较严重是其主要特点。根据 我国注水开发的碎屑岩油藏资料,全井油层的剖 面动用程度一般只在40%--80%左右,油层条件 极好者可以超过80%,但鲜有超过90%者。而油 层条件较差、剖面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其剖面 动用程度可低至40%以下。这就是说,多数油藏 的油层在剖面上都有约1/3左右的未动用厚度(参 见表6-2-1)。怎样提高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是 油藏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6—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剩余油分布问题,是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 题。只有准确掌握油藏剩余油气的分布状况,才 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与措施予以有效采出,从而获 取油田开发的最佳效果。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GA605A Ο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阳,男,1958年10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局机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3)03Ο0052Ο04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李 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

其中,流动单元E 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 、M 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 的物性最差。

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 、M 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

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关键词:储层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河流相;三角洲相;胜利油区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Flow unit mod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reservoirL I Yang(S hengli Oilf ield Com pany L imited ,S IN O PEC ,Dongying 2570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fluvial and delta reservoirs in the Shengli Oil Field ,two kinds of flow units in this oilfield were di 2vided into four types respectively in consideration of lithology ,physical property ,microscope character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other dynam 2ic factors.The flow unit modes of fluvial and delta reservoirs we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flow units.The flow unit E has the best physical character ,and the flow units G and M are the best reservoirs ,while the physical character of the flow unit P is the worst.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in flow units was extrapolated.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remaining oil in different flow units are vari 2ous.The flow unit E is more easily to be water-flooded.The remaining oil was enriched in the flow units G and M.The flow unit P has no development value due to its bad physical characters.Remaining oil is always enriched in the conjunction of flow units and near inter-bed.For fluvial reservoir ,the remaining oil is always enriched in upper layer while it is enriched in down layer for delta reservoir.The similar type of flow units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systems has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laws for remaining oil.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delta reservoir is more homogenous than that in fluvial reservoir.The micro pattern of remaining oil has five types.K ey w ords :reservoir flow unit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fluvial reservoir ;delta reservoir ;Shengli Oil Field 储层流动单元是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1~3],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断块油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比及井 网井距进行 合理 控制 。
( 4 ) 成藏规 律预测法
为了预测无井控制 的区域进行 有效
的 了解 , 应 当对油 藏构 造 、 岩 性及 沉积微 相与 油气富 集的关 系
进行相 关研 究 , 并从 中找 出成 藏规 律 , 通 过成 藏规律 对其 油藏 进行分 类 。 该方法 能够 对未 开发的 储量进 行预测 , 并 从 中预 测 出该地方 的含油状况 。
2 剩余 油分 布研 究
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研 究之前应 当建立相关的地 质模型 , 并 收 集相 关的 资料 , 然后 对其 进行模 拟研 究 , 从而达 到剩 余油分
3 总结
断块 油藏开 发规律 及剩余 油分布 的研究 对断块油 藏的采 收率具 有非 常重 要的意 义 。 通过研 究 , 对其 开发 的过程 进行调 整, 使 断块油 藏的 剩余油 能够得 到充分 的开 发 。 使断 层油藏得 到 相关 的 治理 , 使采 油的 含水 率 下降 , 使 采 油速 度得 以稳 定 , 促 进 断块 油藏 产量 的稳 定 性 , 并 使断 块油 藏得 到 一定 的经 济
微构造分 析法能够 对剩余油分布 的研究有着 关 率较 高 , 造 成 了产 量 比较低 的 现象 , 同时 , 由于 含水 率高 的 原 其重 要的 角色 。 微构 造分 析法 的 主要表 现一 般有 以下 几 点 : 第一, 因, 严重影响 了油井采 油的速率 , 使其速率 降低 。 在采油 的过程 键 性作 用 。 微构 造能够对 油水进行辨 别 , 正 向微构造一般就是 剩余油较 多 中, 由于油藏 天然能量 比较 有限 , 这就使得 地饱压差相 对较小 , 负 向微 构造 为 含水率 高 的地方 ; 第二 , 微 构造 能够 改 出现 了采油产量不 断递减 的问题 。 为了解决在 油井采油过 程 中 的地 方 , 变注水开 发过程 中的驱油方 向。 出现 的这些 问题 , 应合理开发方式 , 并 对开发技术 进行加 强 。 首 先, 应 当对开发 层进行 明确 的划分 , 在划分 的过 程 中, 应 当严格 ( 3 ) 测井 二次 解释法 由于前 期的 资料方 面没 有完善 , 使 按 照相 关原 则 。 当断块 油藏 附近 的边 底水水 体较大 的时 候 , 应 得 一些储 量得 不到开 发 。 随着后 期相关 资料 不断 完善 , 应 当对

文99块油藏地质开发

文99块油藏地质开发

文99块油藏地质开发摘要:采油地质工作者应树立“地下认识是有限的,地下潜力是无限的”的理念,强化人在油田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扎实的工作,不断破解开发难题,创新开发思路,开创老油田开发新局面,为油田的增油上产发挥力量。

关键词:基本概况;地质特征;技术政策;指标预测;效果分析文99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的南端。

油藏类型为常压低渗油藏,目前探测含油面积:4.21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42万吨,标定可采储量:54万吨,标定采收率为22.3%。

从目前的构造特征来看主要是整体格局由徐楼断层和东倾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构造。

区内构造简单,地层西高东低,倾向东南,倾角16°-20°左右。

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以及前缘席状砂6种沉积微相。

一、油藏开发历程及现状①、产能建设(1983~1986年)1982年文99井试油投产发现该油藏,1985年编制开发方案,原油产量可观阶段末,区块累计产油2.08万吨,采出程度0.91%。

②、注水开发阶段(1987~1989年)该区块于1987年试注,1987年10月见到注水效果见效增油明显,成功实现了从弹性开采到注水开发的转变。

③、产量递减阶段(1990~2002年)该块储层单一,随着主力层见效水淹,分注工艺技术不过关,差层没有形成有效接替,井况恶化影响,井网变得不完善,区块含水迅速上升,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南部扩边阶段(2003—2005)2003年,油藏南部滚动扩边成功,钻预调整井和滚动井配套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

⑤、综合治理阶段(2006—至今)随着文99南主力层逐步水淹,产量降幅较大,后期通过一系列井组精细调整措施,以及利用水力喷射压裂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使得油藏产量基本稳定。

二、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井下技术状况差,井网损坏严重,导致井网控制程度低,区块井况有问题井占总井数的38%。

文留油田文99-文88块油气分布与滚动勘探

文留油田文99-文88块油气分布与滚动勘探

文留油田文99-文88块油气分布与滚动勘探
宋冬梅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06(018)001
【摘要】文99-文88块通过运用定向井钻探技术进行多层兼探发现了新的含油层系;运用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和徐楼断层下降盘的测井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含油气检测发现了岩性油气藏;运用深层三维地震技术,完成深层圈闭评价后,落实到一批有利深层气目标区,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宋冬梅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
【相关文献】
1.东濮凹陷文卫马地区油气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研究 [J], 任保瑞;卢会来;袁杰
2.分析文南典型油藏油气富集规律指导滚动勘探——文138断块滚动勘探研究 [J], 冯坤茂;常振恒;张玉体;乔军伟;韦红霞
3.文南复合油气藏滚动勘探技术 [J], 李中华;毛永强;马喜斌;窦焕成;李成荣
4.文留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 [J], 付明世;李文海;贾瑞忠;苏爱芹
5.文东斜坡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滚动勘探实践 [J], 付明世;李文海;贾瑞忠;崔英琢;宋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郭锦利;郭逸飞;卢本弢;王强【摘要】高含水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剩余油的开采难度系数增大,为了提高油田的开采程度,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采取最佳的控制措施,保证剩余油的开采效率,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指标,更好地完成油田生产的任务.【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9(045)007【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作者】郭锦利;郭逸飞;卢本弢;王强【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7分析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最有效的开采措施,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完成油田开发的产能指标。

对油田生产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保持油田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基础。

1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高含水油田的产物中含水率高,给油田油气集输处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由于处理量的增多,设备的运行负荷加大,各种能量消耗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采取最佳的技术措施,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降低剩余油的开采成本,提高油田生产的经济性。

通过对油水井生产的动态分析,结合油田生产的产能数据资料,分析剩余油的情况。

对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结合油藏的地质构造类型,选择最佳的挖潜开采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对油田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地震勘探技术的优势,获得更加精准的地层地质数据资料,为剩余油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促进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开发达到最佳的效果。

对水淹层位进行分析,实施最佳的堵水技术措施,降低单井的含水率。

合理控制注水开发的油田,保证注入水达到最佳的驱替效果,预防注入水发生水窜的现象而导致油层见水,给油田采油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钟市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钟市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钟市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汤春云;姚凤英;汤明霞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科技》
【年(卷),期】1999(009)004
【摘要】钟市油田储层非均质严重,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基础上,应用剩余油一体化系统软件及油藏数值模拟对该油田平面及纵向剩余油进行了定量计算,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指导了钟市油田开发调整部署。

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总页数】7页(P35-40,44)
【作者】汤春云;姚凤英;汤明霞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江汉石油管理局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7
【相关文献】
1.钟市油田钟112井区开发实践与认识 [J], 朱守力
2.钟市油田钟112井油藏开发方案研究 [J], 尹娟;
3.钟市油田钟112井区精细注水见成效 [J], ;
4.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J], 张倩
5.油田开发后期静态参数变化及规律研究 [J], 王凤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刘丛玮;庄煜;王公昌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针对反韵律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对剩余油的影响
因素如原油粘度、垂向渗透率级差、采液速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采液速度对剩余油分布起较大作用。

隔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不利于下部油层动用,对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明显。

并回归出了不同隔层状况下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为有效的实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基础。

【总页数】2页(P11-11,22)
【作者】刘丛玮;庄煜;王公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
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7
【相关文献】
1.砂岩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2.庙125×1断块剩余油分布及
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3.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4.浅析断块油藏剩余油
分布的地质研究思路5.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区控水技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常规测井确定油田开发期储层剩余油分布

利用常规测井确定油田开发期储层剩余油分布

利用常规测井确定油田开发期储层剩余油分布
王庚阳;刘明新;宋振宇;凌寿培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1992(13)4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测井确定储层剩余油分布的一些技术难题:包括制做含砾砂岩的岩性、物性参数解释图版,确定水淹油层混合水的电阻率和剩余油饱和度,建立油水相渗透率解释方程和储层地质参数的相应方程;提供了24种储层参数曲线。

通过在双河油田的检验和应用。

证明了利用常规测井确定储层剩余油分布是可行的。

【总页数】7页(P60-66)
【关键词】测井;解释;剩余油;分布;数据处理
【作者】王庚阳;刘明新;宋振宇;凌寿培
【作者单位】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石油勘探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84
【相关文献】
1.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油田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 [J], 何素文;张才元;胡斌
2.浅谈利用常规测井法确定油田储层余油分布 [J], 马海山
3.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水驱油藏产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 [J], 赵培华;宋社民;曹嘉猷
4.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储层剩余油分布及效果分析 [J], 侯云福;刘颖;等
5.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 [J], 杨振亚;罗辉;周宾宾;刁广智;李小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南油田文 99块储层预测及剩余油分
布规律研究
摘要:文99块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的南端,是由西倾的徐楼断层与向东南倾没的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构造油藏。

主要含油层段为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

目前油藏开发主要面临以下难点:(1)储层变化快,砂体展布规律难以确定。

(2)对文99块出油界限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多轮次调整,开发程度高,剩余油分布认识、挖潜难度大。

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通过多属性相互融合的方法,有效反映砂体分布特征,提高砂体预测精度,在储层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相控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从而指导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储层预测,二次解释,剩余油挖潜
1.
主要研究内容
1.
基于多属性融合的储层预测,提高砂体预测精度。

地震属性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地震波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对其波特征和能量特征的分析,来传递或表征地层信息,进而推断出有用的指示参数。

而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在平面上能有效的反映成套砂体分布特征,但是预测精度达不到实际生产需要。

因此本次采用多属性相互融合,提高砂体预测精度。

1.1.1地震层位属性的提取及优化
根据研究区的储层特征,根据地质及测井资料分析选取合适的时窗,本次主要是要针对单个时间按沉积单元进行储层分析和预测,因此针对研究区的具体情况,以小层层位为顶底开时窗逐一提取属性。

本次研究提取了10多种属性。

1.1.2地震属性的优化
地震属性参数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需要对这些数目众多的属性进行筛选和优化,以便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精度和更加有效地进行储层描述。

根据已知的地质背景,剔除一些没有明显特征的属性参数,结合钻井、地质数据以及井震标定,最终选取均方根振幅类属性及分频属性反应砂体变化的规律。

1.1.3地震属性的融合
通过开展聚类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对均方根振幅类属性及分频属性2种与砂岩厚度相关性高的属性归一化处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储层参数预测公式,预测出研究区储层的展布情况。

本次研究预测的砂岩厚度与实际砂岩厚度相关性达到0.754,模拟与实测结果符合度较高。

图1 文99块储层预测砂体展布图
1.
确立了文99块有效储层下限
2.1测井曲线标准化
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和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本次选用趋势面分析法。

2.2孔隙度解释模型
本次研究中孔隙度解释模型是在研究区两口取心井的岩心分析孔隙度资料的
基础上经过压力校正、岩电归位和声波时差标准化后,建立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
相关系,从而建立适合本区孔隙度解释的解释模型。

2.3文99块渗透率模型
利用取芯井岩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由四性关系研究可知,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好,因此建立渗透率与孔
隙度的单相关模型。

2.4电性解释标准
根据所建立的储层参数模型,结合试油、取芯、测井资料,建立油层、水层、干层的交会图版,制定其电性解释标准,从而有效地划分油层、水层、干层。

2.5测井二次解释
根据本区取心资料研究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利用Forward提供的解释
平台和应用工具,实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处理29口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储层厚度等参数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部分层历史补孔情况
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符合率为92.3%。

3储层预测约束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本研究以 Petrel 为平台,以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地质建模为基础技术方法,
提出多资料融合储层表征技术,通过分级约束,将多个基于不同资料的地质模型
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薄互储层多级次建模及差异化模型融合技术,提高了储层精
细研究成果向地质模型的转化效率,充分保证了地质建模的质量,为后续数值模
拟工作以及剩余油精细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

在有了精细的储层研究成果后,首先应用不同的资料,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
技术方法,建立不同的相模型。

然后,应用过滤计算的方法将多个相模型融合在
一起,形成复合模型。

再通过数值模拟,精确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根据剩余油
分布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挖潜措施。

研究区共部署工作量28井次,其中新钻
井7口;油水井配套工作量21井次,水井配套工作量18井次。

4结论
(1)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砂体展布,为油藏调整治理,改善开
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文99块干层、未解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文99
块油层识别图版,对于指导油田下一步的开发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在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

通过油藏数值
模拟,结合生产监测资料、室内实验,明确了储层矢量性约束下的剩余油分布规
律及剩余油潜力。

参考文献
[1]曹辉. 地震属性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石油物探,2004,43(增刊):1-3
[2]王利杰.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组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应用[D]. 吉林大学, 2009,12(1): 11-15.
作者简介:魏利平(1987-),女,工程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
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工作于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