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读后感上课讲义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心理营养是一种非物质的、从心理角度来滋养和疗养人们的心灵和思维的能力。
阅读了《心理营养》这本书后,我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本文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并就书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展开论述。
首先,这本书通过讲述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个人心理健康的思考。
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
《心理营养》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给予自己一些心灵上的滋养,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心理营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还可以增加自我认知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通过读这本书,我开始重视自己的内心情绪,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营养方式。
其次,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心理营养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定期进行思维调整和自我反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我而言,我更加意识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以往,我常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直到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察觉到问题。
而现在,我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反思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
这样一来,我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人际关系对心理营养的重要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获得支持和理解。
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重视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主动去寻找关心自己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坚持追求内心真实感受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存在着很多外界的干扰和噪音,我们往往被外界评价和期待牵引,迷失了自我。
《心理营养》告诉我,要注意审视这些干扰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坚持追求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并且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勇敢地表达自己。
这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且更加勇于追求内心渴望的东西。
2022《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类的书籍。
此书由两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一位是林文采博士,著名亲子专家,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生命的“五朵金花”以及情绪管理学之“情绪垃圾”等心理学理念,帮助上万个家庭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位是伍娜,长期为《父母世界》《父母必读》《妈咪宝贝》《好主妇》等知名母婴杂志撰稿。
此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内容是基本理念,下篇的内容是家长们提出的问题和本书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法。
在上篇基本理念这一板块里,作者介绍了如何用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这五大心理营养分别是:1.无条件的接纳;2.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3.安全感;4.肯定、赞美、认同;5.学习、认知、模范。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的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还没有学会说话,有需要时只能用哭来表达,在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第一位。
”如果这时,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没办法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外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
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
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正文:
第一章:引言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心理与营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心理与营养的相互影响,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升心理健康和获得更好的营养。
第二章:心理与饮食的关系
本章介绍了心理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和食欲,同时,饮食也可以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了解这种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改善心理状态。
第三章:心理因素对饮食的影响
本章详细讨论了心理因素对饮食的影响。
包括压力、情绪、心情等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食欲和食物选择。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调节心理因素对饮食影响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等。
第四章:饮食对心理的影响
本章探讨了饮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包括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
如何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以及营养不良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改善心理状态的营养方法,如摄入足够的蛋白
质和益生菌等。
第五章:心理营养的实践
本章介绍了如何实践心理营养。
包括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调
节情绪和心态,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的其他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可
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
附件:
1、饮食日记表格
2、放松训练音频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著作权:指作者对其著作享有的权益。
2、公众领域:指著作权保护期限已过或者未享有著作权保护的
状态。
3、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复制、传播其著作。
《心理营养》读后感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养分,让孩子性命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与绽放. 【2 】亲子关系,先于教导.这是看完林文采先生的《心理养分》最大的一点领会.我是一名先生,也是一个有很多多少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妈妈.时常会焦炙的我也须要养分来指引.很光荣,我读到了这本书.全书分为理论和问答两部分.理论上主如果学龄前各个阶段的须要的养分,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天朝气质.文章大部分是以问答的情势呈现,这也是面临育儿迷惑的妈妈们更乐于接收的一种方法,操作性强,问题能直指痛点.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领会.起首,亲子关系先于教导我们很轻易在教导这条道路上背道而驰,就是因为我们疏忽了这一点.从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哭叫声是要喝奶,照样睡觉,又或者是须要抱抱.这一切怙恃都将无前提回收.孩子和怙恃组成的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大多半怙恃更爱好直奔主题:教导.我们愿望经由过程教导让孩子人见人爱.仁慈大胆.学业有成.所以,几乎是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在筹划教导方针.教导路线.我们在用大人的思维在包办着孩子的一切.当他们不同意分享时,当他们哭闹时,当他们不听我们的教诲时,我们对孩子们辅之以教导.我们言之凿凿.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教导.然而有用吗?很多时刻,事与愿违.因为怙恃疏忽了,只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友爱,教导才越有用.我们须要做的是,镇静地和孩子在一路,给他须要的支撑和安慰.其次,平和而保持妈妈起首要对本身做到平和而保持,做得不好的地方,须要回收本身.每个妈妈都在尽本身最大的尽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忸怩里.对本身须要持续尽力的事想要废弃时,告知本身要保持.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责备,不讥讽,不带小我情感,怙恃要用平和而有引诱性的话语和孩子交换.同时,比拟孩子有情感的表象,妈妈们更应当存眷消失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心理养分的缺掉而导致.比如一个孩子不同意分享,是不是自身缺少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孩子碰到不称心的事就哭闹,是不是在家里他的哭闹老是能让家人让步.很多小孩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对于一些轻易损害到本身或者他人的工作,必定要保持说“NO”.其它的,则可以保持一些弹性.一方面让妈妈和孩子更协调,一方面也是示范,孩子知道如何保持本身的底线,同时保持必定的弹性.最后,自我的进步与反思“做个好妈妈”常常让很多人认为力有未逮,我也不破例.有时对于孩子的情感问题,真的会焦头烂额.无所适从.没有人从一开端就是一个好妈妈,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进修让本身做得更好.进修本身并不善于的范畴,进修孩子情感背后的真正原因,进修若何给孩子做示范.反思,也同样重要.怙恃要掌握好本身的情感,以免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投射,是一个心理学上常用的概念.当本身对本身的一些阅历有负面感触感染时,平日不敢直面,而会把这种特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竞争过强,造成我们太甚焦炙.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比较,也是怙恃要异常小心的一个特质.看到别的孩子外向,就愿望本身的孩子爱措辞,爱表现.大部分孩子在家里生动,出门胆小大方,这种表现也没有问题.怙恃总愿望本身的孩子在人前表现得很好,这是一种虚荣.有时刻,孩子对本身的让步认为无所谓,比较介怀的是妈妈.面临如许的工作,妈妈必定会认为肉痛,但在孩子成长的进程中,妈妈也必定要进修接收这种肉痛.综上,林文采先生春风掠面,循循善诱的解答,让本身在做个好妈妈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当然,很多问题还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愿望这本书能关心到在育儿问题上认为困惑的妈妈们.。
读《心理营养》有感
读《心理营养》有感《读〈心理营养〉有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有意思的书,叫《心理营养》。
读完之后啊,真的是感触颇多呀!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心理世界的新认知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吃饱穿暖不生病,那就是健康啦。
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的心理也像植物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呢!书里说孩子需要无条件的接纳、重视、安全感等等这些心理营养。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哎呀,好像有时候真没得到那么充足的“滋养”呢。
不过还好,现在知道也不晚呀!我就想呀,要是以后我有了孩子,我可得好好地给他们提供这些“营养”,不能让他们也有我这样的小遗憾。
而且呀,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心理营养,我们大人也同样需要呀!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奔波,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心累。
这时候就需要给自己来点“心理营养大餐”啦!比如说,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时间,做些喜欢的事情,或者找朋友聊聊天,这些都是在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呢。
我觉得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就是它特别通俗易懂,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就像是一个知心朋友在和你聊天一样。
它让我明白,关注心理健康并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事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一些爱和关怀。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宝藏,心里满满的都是收获。
我知道了怎么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心理,也知道了怎么去关心身边的人。
真的,感觉自己都变得更有力量啦!现在呀,我就像是一个充满电的小太阳,要把从书里学到的这些“心理营养”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哈哈,朋友们,你们也快去读一读《心理营养》吧,相信你们也会有很多收获的哟!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的心理加点“营养”,让生活更加美好灿烂吧!。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先说林文采这个人吧,感觉她就像个智慧的大姐姐,不,更像是个心理世界的超级魔法师。
她把那些看起来玄玄乎乎的心理学知识,变得就像我们平常唠家常一样通俗易懂。
这书里讲的心理营养啊,就好比是给我们心灵的土壤施肥浇水。
以前我就觉得人活着,吃饱穿暖就差不多了,哪里知道心灵还需要专门的“营养”呢?就像我们身体需要维生素、蛋白质一样,心灵也需要肯定、接纳、安全感之类的东西。
比如说这安全感,就像房子的地基,要是小时候没打好这个地基,长大就容易变成个胆小怕事的“小老鼠”,做啥都畏畏缩缩的。
林文采把这些道理一讲,我就突然明白为啥有些人老是莫名其妙地缺乏自信,或者总是在人际关系里搞得一塌糊涂。
书里的案例也是超级精彩。
那些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读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在想:“这不就是我那邻居吗?”或者“我自己有时候也这样啊!”感觉她就是在拿一面镜子给我们照照自己的心灵,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隐藏在心底的小秘密。
比如说有个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家长怎么管都管不住,原来啊,是这个孩子缺乏足够的心理营养,他只是想通过调皮捣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得到那种被重视的感觉。
这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到处找吃的一样,孩子在心灵饥饿的时候,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那些缺失的“营养”。
我还特别喜欢林文采讲的关于亲子关系的部分。
现在的家长啊,一个个都焦虑得不行,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与其给孩子报一堆补习班,还不如给他们充足的心理营养。
一个被爱、被接纳、被肯定的孩子,就像一棵被阳光雨露滋润的小树苗,自然而然就会茁壮成长。
家长要是整天对着孩子挑刺儿,这孩子的心灵就像被暴风雨摧残的花朵,迟早得蔫儿了。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对那些有孩子的家长有用,对我们这些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成长自己的成年人也像是一把金钥匙。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现原来我以前那些拧巴的情绪、奇怪的行为,很多都和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有关。
《心理营养》林文采 隔代教育读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隔代教育读后感篇一心理营养林文采隔代教育读后感最近读了林文采的《心理营养》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关于隔代教育的部分,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说起来,隔代教育在咱们现在的社会里可太常见了。
我就经常能看到小区里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玩,那场面有时候看着还挺温馨的。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可能觉得也许事情没那么简单。
你说,爷爷奶奶那辈人,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我们能一样吗?可能很多时候,他们会过分溺爱孩子,“哎呀,宝宝要啥就给啥!”也许这在他们看来是爱,可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我觉得这还真不好说。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爷爷奶奶宠得不行,要星星不给月亮的。
结果呢,这孩子现在变得特别任性,一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呢?但话说回来,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
老人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能给孩子讲好多过去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那种无条件的爱。
比如说我表妹,她小时候就是姥姥带大的。
姥姥教她包饺子、缝扣子,这些技能让她现在都特别自豪。
所以啊,隔代教育也许是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怎么去把握和平衡。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隔代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既得到老一辈的关爱,又能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方式呢?这可真是个难题啊!篇二心理营养林文采隔代教育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林文采的《心理营养》中关于隔代教育的内容,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你瞧,现在好多家庭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
我就问一句,这能行吗?可能有人会说:“咋不行?老人有经验!”可我觉得吧,这经验有时候也不一定靠谱。
比如说,我亲戚家的孩子,被爷爷奶奶惯得没个样子,吃饭得追着喂,睡觉也得哄半天。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我看未必!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会让孩子养成一堆坏毛病。
但是,咱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不是?老人们毕竟经历得多,他们身上那种沉稳和淡定,说不定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心理营养>读书心得》最近读了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书中,林文采博士提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同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一样,也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
这心理营养啊,可不像我们每天吃的饭菜那么直观,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侄子的成长经历。
小侄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特别胆小内向。
在班级里,他几乎不敢主动跟同学说话,老师提问也总是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
家里人都很着急,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这么“闷”。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小小的演讲比赛。
小侄子一开始是坚决不想参加的,他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但是家里人都鼓励他试试,说就算表现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勇敢迈出这一步。
在大家的“连哄带骗”下,小侄子终于答应了。
准备演讲稿的那段时间,可把小侄子给难坏了。
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总是觉得不满意。
这时候,家里人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陪着他,给他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比如他爸爸会说:“儿子,你这里要是加上一个例子,是不是会更生动呢?”他妈妈则会说:“宝贝,你这个开头不够吸引人,咱换一种说法怎么样?”到了比赛那天,小侄子紧张得手心出汗。
站在台上的时候,他的腿都在微微发抖。
可是当他看到台下家人鼓励的眼神时,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演讲。
虽然中间有几次小小的停顿和忘词,但他还是坚持把演讲完成了。
比赛结束后,小侄子没有拿到特别好的名次。
但是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地表扬了他。
我们没有说“你下次要做得更好”这样的话,而是不停地强调“你能勇敢地站上去,就已经是最棒的了”。
从那以后,小侄子好像变了一个人。
在学校里,他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上课也积极回答问题。
有一次我去他家,他还特别兴奋地跟我讲学校里的趣事,那眉飞色舞的样子,和之前那个胆小内向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孩子来说,家人给予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就是一种无比重要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力量的强大也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自身工作和成长中若能及时有效地给足自己心理营养,也就为自己注入了强大的工作源动力。
《心理营养》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分门别类的逐一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下篇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悟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一、无条件的接纳正如书的作者林文采博士所说,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
与此同时,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也极为丰厚。
第一种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不再像以前,常常为了不能像朋友一样每天亲自去校门口接孩子放学而内疚不已。
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
二、独立自主做好自己第二种营养是独立做好自己。
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
日常小事很多父母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
三、安全感源于稳定的情绪第三种营养是安全感。
“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至今仍能清楚地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
正如林老师所言,当自己的内疚足够大,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林文采老师一上来就强调心理营养这个概念,就好像告诉我们,人啊,心灵也和身体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才能茁壮成长。
这之前呢,我只知道要给身体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啥的,哪想过心灵也有这么个事儿。
就像一颗种子,你光浇水、晒太阳,不给它合适的土壤养分,它也长不好。
咱们的心灵种子也一样,没有心理营养,各种心理问题就可能冒出来。
我印象特深的是她讲的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种心理营养。
无条件的接纳,就像是给孩子的心灵打底的那层坚实的水泥。
不管孩子是调皮捣蛋还是表现平平,咱们做父母或者身边的人要是能给他们这种感觉,就像孩子背后有个永远不会倒塌的靠山。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要是犯错了,要是爸妈能多一点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我肯定能更勇敢地面对错误,而不是偷偷害怕好长时间。
还有“我最重要”这种心理营养。
哇,这一点可太关键了。
孩子得觉得自己在爸妈心中是最重要的存在,就像星星在夜空中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位置。
林文采老师讲到很多案例里,孩子就是因为缺失了这种感觉,变得自卑或者老是寻求别人的关注。
这就好比一盆花,如果一直被放在角落里,感觉自己可有可无,那它肯定开不出灿烂的花朵来。
再说说安全感这部分。
安全感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孩子可以在里面舒舒服服地做自己。
老师提到一些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父母关系紧张的情况,孩子的安全感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可能灭掉。
我就想啊,身边那些特别胆小或者老是黏人的孩子,说不定就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呢。
要是能像林文采老师说的那样,给孩子稳定的关系,言行一致的对待,那孩子的安全感肯定能像大树扎根一样,越来越牢固。
林文采老师提到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就像是给孩子心灵注入的兴奋剂。
正确的肯定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我就笑自己,以前觉得夸孩子就是说“你真棒”,看了书才知道,这夸得太敷衍了。
要夸到点子上,像“你今天主动收拾玩具,这个行为特别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下次还会这么做。
至于自我价值感,那是孩子心灵成长的皇冠啊。
《心理营养》读后感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这是看完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最大的一点体会。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有好多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妈妈。
时常会焦虑的我也需要营养来指引。
很庆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理论和问答两部分。
理论上主要是学龄前各个阶段的需要的营养,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天生气质。
文章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也是面对育儿困惑的妈妈们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操作性强,问题能直指痛点。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首先,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们很容易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南辕北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从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哭啼声是要喝奶,还是睡觉,又或者是需要抱抱。
这一切父母都将无条件接纳。
孩子和父母构成的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
大多数父母更喜欢直奔主题: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人见人爱、善良勇敢、学业有成。
所以,几乎是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在计划教育方针、教育路线。
我们在用大人的思维在包办着孩子的一切。
当他们不愿意分享时,当他们哭闹时,当他们不听我们的教导时,我们对孩子们辅之以教育。
我们言之凿凿、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教育。
然而有效吗?很多时候,事与愿违。
因为父母忽视了,只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友好,教育才越有效。
我们需要做的是,平静地和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其次,温和而坚持妈妈首先要对自己做到温和而坚持,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接纳自己。
每个妈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内疚里。
对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事想要放弃时,告诉自己要坚持。
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指责,不讽刺,不带个人情绪,父母要用温和而有引导性的话语和孩子交流。
同时,相比孩子有情绪的表象,妈妈们更应该关注出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心理营养的缺失而导致。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不是自身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就哭闹,是不是在家里他的哭闹总是能让家人妥协。
很多小孩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XXX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在三尺讲坛上站了15个年头了,每一天,我都亲身感受着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一一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也经历过抱怨环境、适应环境,因为痛,开始对人生有所探索和追求,走上了学习成长的道路。
学习改变命运一一让自己慢慢长高,希望以后能有能力尝试改变环境。
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一个发心一一就是先幸福自己,再幸福更多的人,幸福着成功。
学习从来都在路上,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林文采的《心理营养》。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个人一生中有六大心理营养的渴求,第一个心理营养: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4个月-3周岁:安全感。
孩子需要用三年的时间来培养安全感,用3年的时间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安全感是为了和妈妈分离,分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四个心理营养:当孩子进入四五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
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这本书让我清楚了心理营养是相对生理营养来说的,我们每个人要生活得快乐、自信、幸福、健康,不但需要有充足的生理营养,也需要大量的心理营养。
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充足,生命力才生机勃勃,长得非常好。
就如一棵植物,植物要长得好,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水,肥沃的土壤等。
人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和生理营养才能长得好。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
我们也许不知道,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心理营养,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寻寻觅觅,状态百出,直到寻满那些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看了林文采讲心理营养这事儿啊,真像是脑袋被开了个窍。
以前吧,总觉得人这心里头的那些弯弯绕绕是特别神秘又难以捉摸的东西。
但是林文采就像一个心灵的大厨,把心理营养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咱普通人都能明白个一二。
首先呢,她提到的孩子成长中的那些心理营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特定的“养分”。
比如说,孩子需要无条件的接纳。
这可太重要了,就像小树苗刚开始扎根的时候,不管它长得歪还是正,土地都稳稳地托着它。
在生活里,我们老是忍不住给孩子设各种条件,你考好了我才爱你,你听话了我才给你奖励,这哪是无条件接纳呀。
这就好比给小树苗说,你得长成我想要的那个形状,我才给你浇水,这树苗得多委屈、多不知所措啊。
还有“安全感”这个营养。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要是爸妈能给我更多这种像堡垒一样坚固的安全感就好了。
林文采说的就很在理,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家都是那个最安全的港湾,他才能放心大胆地出去探索世界。
就像小冒险家,知道背后有个强大的后援团,那才有勇气面对外面的妖魔鬼怪呢。
可现实中,很多家长可能无意间就破坏了这种安全感,一会儿对孩子特别好,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孩子就像在坐过山车,心一直悬着。
再说说“肯定、赞美、认同”这一营养。
人啊,不管老小,都渴望被认可。
孩子做了一件小事,哪怕只是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画,你要是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给他肯定,那孩子就像被注入了超能量一样。
这让我想到我小时候有一次自己把房间整理了,结果我妈回来就盯着没整理好的角落数落我,当时那个沮丧啊,现在都还记得。
要是她当时能看到我已经努力整理的部分,夸我两句,我肯定会更积极地去做这些事。
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呢,咱自己其实也缺这些心理营养。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不快乐、焦虑,就是因为心理营养不足。
林文采的理论就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的“药方”,让我们能自己给自己补补营养。
看她讲这些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灯。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林文采博士运用“心理营养”这个核心理念,为父母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方法,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万千难题。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0-7岁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以帮助他们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这些心理营养包括无条件的爱、赞美、认可,以及安全感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感受到被爱、被关注、被认可。
当他们感受到这些时,他们会更有自信,更愿意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同时,如果孩子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会更有勇气和信心。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安全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因此,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解决孩子成长中难题的方法。
例如,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等。
这些方法都基于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非常实用和有效。
总的来说,《心理营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和支持。
同时,书中提供的方法也让我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时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它们。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其他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林采文的《心理营养》读后感
林采文的《心理营养》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林采文的《心理营养》。
这本书对我那可真是震撼得不行,让我忍不住想对作者说声谢谢啊!去年那个冬天,我窝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这本暖乎乎的书,外头窗户都结冰花了,我的心里却暖阳洒满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懵懵懂懂的,心想,这心理营养不就是心理学嘛,能有啥不一样?没想到翻开那一刻,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温柔而又深刻的世界。
书中那妙趣横生的比喻,就和咱小时候听大人讲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作者在书里提到心灵的成长,就像是大自然中的植物,有时候需要阳光,有时候需要呵护。
想想过去,总觉得自己像个小盆栽,浇水施肥都没到位似的,缺乏那种心理上的滋养。
心里想,要是能早些读到这本书,我这小盆栽估计早就开花结果了。
哈哈,开玩笑的,人生嘛,哪有早知道。
书中还讲到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那段关于母亲的爱,就像一股暖流直冲我心头,感动得我鼻尖儿酸酸的,好像闻到了妈妈做的红烧肉的香气。
作者写道,一个孩子心灵的土壤贫瘠还是肥沃,母亲的那份爱是不可或缺的。
当时我就想,真得好好在家陪陪我妈,和她唠唠这些年我心里的事儿。
而说到个人成长,书里那几个故事就像是会说话的水蜜桃,诱人的很。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最终通过内心的营养,找到了自我。
不知道为啥,看到这段我竟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仿佛对我说:“嘿,你还不错哦!”总结来说啊,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营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却无比重要。
就像水蜜桃的汁水,一旦尝到,那香甜便再也忘不了。
读完这书后,我也想学着给身边的人提供一些心理营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小确幸。
朋友,若你还没看过这本《心理营养》,我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
相信我,它会成为你心中的那一个“水蜜桃”,让你的人生更甜美。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最近看了林文采博士关于心理营养的内容,那真叫一个豁然开朗啊,就像在亲子教育的迷宫里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
林博士一上来就提到心理营养这个概念,我当时就想,啥?孩子还得吃心理上的营养?这可新鲜。
不过听着听着就明白了,原来孩子的心就像小树苗一样,需要特定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
这就好比我们天天给孩子喂饭让身体长高,却忽略了他们心灵也得“加餐”呢。
比如说“无条件的接纳”这一营养,我就特别有感触。
我们当父母的,常常是孩子表现好就眉开眼笑,表现不好就横眉冷对。
可孩子需要的是不管他们调皮捣蛋还是乖巧听话,我们都能像个温暖的港湾一样接纳他们。
就像孩子考试没考好,按照以前我可能就会一顿数落,现在想想,孩子当时心里肯定特别沮丧,最需要的是我的一个拥抱,告诉我“没事儿,宝贝,咱们下次努力”,这才是给他注入“无条件接纳”的心理营养啊。
还有“安全感”这一营养,林博士讲得也特别在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些行为可能就在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像答应孩子周末去动物园,结果因为自己的一点小事就食言了。
这在孩子心里就像地震了一样,他们会想“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不算数,那我还能相信谁呢?”以后可得把答应孩子的事情当回事儿,得像守护宝藏一样守护孩子的安全感。
“肯定、赞美、认同”这一营养更是让我觉得自己以前做得太不够了。
我们大人都喜欢听好话,孩子更是如此啊。
可是我们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什么“你怎么又把房间弄乱了”“你怎么这么粗心”,很少说“宝贝,你今天主动帮忙扫地了,真是个勤劳的小天使”。
多夸夸孩子的优点,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洒上阳光,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再说说“模范”这一营养。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们更多的是看我们怎么做,而不是听我们怎么说。
要是我们自己天天抱着手机,却要求孩子好好看书,这不是搞笑嘛。
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做出个样子来。
这就好比我们想让孩子热爱运动,那我们就得放下遥控器,穿上运动鞋,带孩子一起去跑步。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
心理营养林文采观后感以前总觉得人啊,就像是一个个复杂的小宇宙,情绪和行为都乱得像一团麻,尤其是看到周围一些人的小脾气、小别扭或者莫名其妙的固执,完全摸不着头脑。
可林文采老师就像是一个心灵侦探,她从心理营养这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一下子就把这团乱麻给捋顺了。
就说这个心理营养的概念,真是个超酷的发明。
就好比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心灵也一样啊。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小树苗,物质的营养能让树干长高长壮,那心理营养就是让这棵树能向着阳光健康舒展枝叶的魔法药水。
缺少了它,哪怕树长得再高,也可能是歪歪扭扭,病恹恹的。
像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调皮捣蛋,或者大人总是莫名焦虑、不开心,很可能就是心理营养不足呢。
林文采老师提到的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和学习、认知、模范,每一个听起来都像是心灵的维生素片。
比如说“无条件的接纳”,这就像是树扎根的土壤,得让一个人知道,不管自己是个小嫩芽,还是有点长歪了的枝桠,都被这个世界包容着。
在生活里,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爱加上各种条件,就像考试考好了才有奖励,听话了才给买小玩具。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那种纯粹的,不管怎样都被接纳的感觉。
这种接纳不是纵容,而是一种力量,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去探索世界,不用担心自己不完美就会被抛弃。
还有“肯定、赞美、认同”,这简直就是心灵的阳光啊。
想象一下,自己做了一件小事,可能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突然有人真诚地给你竖起大拇指,说“你做得真棒!”那种感觉就像心里开了朵小花一样。
大人都这么需要赞美,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肯定中建立起来的。
而且,这种赞美可不是那种敷衍的“你好棒”,而是能看到孩子努力过程、具体行为的赞美,这才能真正把营养输送到心灵深处。
从家庭的角度看,这本书更是个家庭关系的指南针。
以前老觉得家庭里的矛盾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今天谁洗碗,明天谁拖地之类的。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心理营养是人们在心理层面上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健康和平衡的重要元素。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心理营养的书,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心理营养的理解和体验。
首先,心理营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这本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例如,书中介绍了一种叫做“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它强调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挑战和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
其次,心理营养也与人际关系的健康密切相关。
书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技巧和冲突管理策略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建立互信和共识,从而促进和谐的人际互动。
这对于解决冲突、避免争吵以及增进彼此间的理解至关重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情绪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自我认知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定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我感到压力或消极情绪开始积累时,我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积极的应对策略。
此外,我也更加注重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试图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本关于心理营养的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帮助。
它告诉我人们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
通过积极面对挑战、改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自我认知,我们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我相信,随着我不断学习和实践心理营养的知识,我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总结:读完《心理营养》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我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还可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并提高自我认知。
我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并努力追求心理健康和满足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通过介绍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和提供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我思考了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
心理营养是指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提升自信、增强抗压能力等。
这本书通过心理营养的理论和实践,让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首先,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和满足的基础,它涉及到情绪的稳定、自尊的建立、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通过介绍心理营养的概念和方法,我明白了关注和培养心理健康对于实现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心理营养的实践。
心理营养的实践包括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绪调节、适度的压力管理等。
通过介绍心理营养的方法和技巧,我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心理健康,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心理营养》也让我思考了心理健康与幸福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享受人际关系、发展个人潜能等。
通过心理营养的理论和实践,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心理营养》这本书。
它通过介绍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和提供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我思考了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营养的实践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的关系。
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营养》读后感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这是看完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最大的一点体会。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有好多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妈妈。
时常会焦虑的我也需要营养来指引。
很庆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理论和问答两部分。
理论上主要是学龄前各个阶段的需要的营养,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天生气质。
文章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也是面对育儿困惑的妈妈们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操作性强,问题能直指痛点。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首先,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我们很容易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南辕北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从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哭啼声是要喝奶,还是睡觉,又或者是需要抱抱。
这一切父母都将无条件接纳。
孩子和父母构成的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
大多数父母更喜欢直奔主题: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人见人爱、善良勇敢、学业有成。
所以,几乎是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在计划教育方针、教育路线。
我们在用大人的思维在包办着孩子的一切。
当他们不愿意分享时,当他们哭闹时,当他们不听我们的教导时,我们对孩子们辅之以教育。
我们言之凿凿、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教育。
然而有效吗?很多时候,事与愿违。
因为父母忽视了,只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友好,教育才越有效。
我们需要做的是,平静地和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其次,温和而坚持
妈妈首先要对自己做到温和而坚持,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接纳自己。
每个妈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内疚里。
对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事想要放弃时,告诉自己要坚持。
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指责,不讽刺,不带个人情绪,父母要用温和而有引导性的话语和孩子交流。
同时,相比孩子有情绪的表象,妈妈们更应该关注出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心理营养的缺失而导致。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不是自身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就哭闹,是不是在家里他的哭闹总是能让家人妥协。
很多小孩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对于一些容易伤害到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说“NO”。
其它的,则可以
保持一些弹性。
一方面让妈妈和孩子更和谐,一方面也是示范,孩子知道怎样坚持自己的底线,同时保持一定的弹性。
最后,自我的提高与反思
“做个好妈妈”常常让许多人感到力不从心,我也不例外。
有时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真的会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好妈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做得更好。
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学习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学习如何给孩子做示范。
反思,也同样重要。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免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投射,是一个心理学上常用的概念。
当自己对本身的一些经历有负面感受时,通常不敢直面,而会把这种特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许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竞争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
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
比较,也是父母要非常警惕的一个特质。
看到别的孩子外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说话,爱表现。
大部分孩子在家里活泼,出门胆小害羞,这种表现也没有问题。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前表现得很好,这是一种虚荣。
有时候,孩子对自己的退让感到无所谓,比较介意的是妈妈。
面对这样的事情,妈妈一定会觉得心痛,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一定要学习接受这种心痛。
综上,林文采老师春风拂面,循循善诱的解答,让自己在做个好妈妈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当然,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在育儿问题上感到疑惑的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