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 成功的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交往动 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 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 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
原始动机—习得动机 生而具有,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称为原始动机。 一般生理性动机都是原始动机。
2.主观差异性

因为需要是主观的,而需要的广度依赖 于人的自身状况及其生活的物质条件,所以人 的需要又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和个别差异性。如 人有饮食、休息、婚配、育幼的需要,有劳动、 学习、交往的需要,有审美、旅游、求知和创 造的需要。由于主、客观因素,这些需要表现 在不同个体身上,又是千差万别的,主要表现 在需要量的差异与需要质的差异。
第四章 动机
一、动机及动机的性质
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从 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一般对 动机一词所定的界说是:动机是指引起 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原 因或动力。 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具有促动作用、 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 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应 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是刺 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有某种动机 (如饥饿需要)时才会吃食物。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需要的特征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 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 源泉。 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的反映。一定强度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体 内驱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因此,需 要是形成行为动力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是 动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诱因和情绪也都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诱因是动机的外部条件。例如,饥饿会导致 有机体去寻找食物,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 佳肴也会引起食欲,即使已吃饱也会再次进 均称为诱因。
三、动机与行为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是复杂的: 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主导动机、 从属动机) 同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自然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 的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或生理需要。 人对空气、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 动等的需要 。 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 质的差异。动物只有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 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满足还可以靠生产劳动产品满足需 要的对象,其满足需要的水平受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 制约,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受文化习俗和个人特点的制约。
2.双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 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 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 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例 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又怕受处分, 因为在他看来,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 都想逃避,但他必须选择其一。
3.趋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 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 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 称为趋避冲突。例如,学生想参加校足球队为 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青年人想为社会做好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等。 这类矛盾心理,就是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 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 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例如,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 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 但又害怕考试不能通过;多选课程有更多选择, 有可能也会占用自己很多学习或休息时间;这种 复杂的矛盾心理,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2).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 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 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 求转化而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 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 这些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 为个体的需要。
(三)、理想

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目标来激发和影响人的行为。
五、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 机,叫生理性动机,也叫驱力或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都是社会性动 机。

六、动机的冲突
1.双趋冲突。 有时,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 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 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称为双趋冲突。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 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双趋冲突的一种解决办法。 一个大学生在开学之初期望选修两门喜爱的学科 但只准选修一门时也会产生双趋冲突。
3.动力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 要源泉。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 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人们常说,知足者 常乐,这是相对而言的。就总体而言,人是永远不知 足的。人类也正是基于这种“不知足”的动力而不断 发展着。
4. 整体关联性
人的需要结构中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 体。这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为条件,又互为补 充。 一方面,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以物质需要存在发展为基 础;物质需要的存在与发展又以精神需要存在与发展为条 件。满足精神需要一般来说应以物质需要作保障,满足物 质需要必须要以精神需要作指导。 另一方面,各种需要又是互为补充的。 许多单位所提的“待遇留人、情意留人、事业留人”的 稳定人才政策,也就是考虑到了人的需要整体关联性。
1、客观现实性
需要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 人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为了个体的和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必然会产生种种客观 需要。
人的需要的性质、内容与满足的手段都与动物 不同。人的需要还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即使 是生理性需要,其追求的目标、实现的方式和发 展的进程也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单就吃的需要来说,人的吃的需要从需要的 实物内容到满足需要的方式,即吃什么怎样吃, 都依从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依从于对社会经验 的掌握。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饥饿总是 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 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 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例如,有些失足青 年进行第一次犯罪活动时,是克制自己的邪念还是纵容 自己的去干不道德的、损人利己的事呢?这类动机斗争 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 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 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 的晚上是去看电影还是看小说或看球赛?这类动机冲突 属于个人一般性的兴趣爱好,通常不会引起激烈的思想 斗争。
二、动机与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不等于需要,需要也不等于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
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 方向,但却不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 什么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明确意识到并想 实现的需要叫愿望。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 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 为活动的动因。因此,处于静态的需要,还不 是动机。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 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通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即后天获得的动机 属于习得的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 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 机。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
(一)、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 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 色彩。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 时,就变成了爱好。所以,兴趣爱好往往是联 系在一起的。
(二)、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 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信念是人的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 的行为动机以巨大的力量。信念的动摇和瓦解, 是人的精神崩溃的一个根本原因。
例如人们对审美、道德、情感、创造等的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Abraham.H.Maslow , 1908—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 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 需要和审美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述评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 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 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 需要发展的影响; 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 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 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 国者、无私的人”。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是指那些指向社会的各种物质产 品,并以占有这种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
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 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人们自尊、追求美的 社会性需要的内容。
(2).精神需要是指那些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 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
四、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 倾向系统。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 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为人自认为 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 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 度。 要了解活生生的人的心理规律和机制,心理学就必 须要研究人的价值观。 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适应环境。人不仅能认识 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他知道应该做什么、 要什么和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设计自己, 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支 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