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风中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举
称结构,所以头车纛尾
车形状相同。图1为
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
表l为计算模型尺寸。
1.3计算工况图1计算模型
对于横风作用下Fig.1Computa£ionfnodel
列率外部流场的分析,疆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是合
成风(%。)法[2a],即将列车视为静止,将外界自然风
速发(k制)朔刭车运行遮度的反向速度(一坟幽)进
行矢量合成。各分量之闻的关系觅图2。图2中宣
然风和列车纵向的夹角定义为风向角垂,合成风与
列车纵向的爽角定义势德髋角(YawAngle)熬
衰l模型尺寸
Tab.1ModeIsiz髑
部位长/m宽/m离/m
头车、尾车25.73.383.70
中间车25.O3.383.70
墨2风向不惹
Fig.2Sketchmapofwind8
本文计算了5种工况,车速为200km・h一,自
然风速秀2凄.4l【m・h~,风向惫釜秀0。、22.5。、
67.5。、45.O。和90.o。,对应偏航角口为O。、6.8。、
13.3。、19.2。和23.70。
l。霹计算区域与计算网格
计算区域见图3。
由乎CRH一2动车组车
头郝分馥面比较复杂,
因此,采用非结构网
格,见图4。计算过程中采用网格自适应技术,对网格密度不断调整,保证了计算精度。
2计算结果分析
列车的外漉场结构和气动力会随合成风偏航角的不同而改变。在合成鼹l与襄车纵向存在一定的夹角的情况下,列车外流场豹结稳会变褥不对穆,
(a)俯视图
喜[二=五]
(b)正视图。
弱3诗算区域
Fig.3(:omput8tion黼ne
图4计算网格
Fig.4Compulationm髂he3
气动力也会发生变化。
2.1流场结构分析
列车的外流场结构是极其复杂的,研究外流场
结梅对了解歹Il车外部空气流动状况,设计巅车外形
和研究列车空气动力学有很大意义。本文分别对列
车的迎风西区域、背风面区域、顶部区域、底部区域
和尾部区域进行了观察,发现不同区域流场结构麓
别很大,而且受到偏航
角的影响也不同。列
车迎风筒区域、底部区
域和顶部区域的流场
结构比较筒单,流体变
化不剧烈,觅图5。但
图5列车三维流场
是,在列车的背风面区
Fig.53Dn。。field。ft。i。
域、尾部区域的结构就
变得复杂得多。
2.1.1背风面流场
列车背风面的流场结构会随镳靛角的变化露变
化,本文计算了5个工况,偏航角的范围为o。~
23.7。,列车背风面的流场结构基本相同。
垂S展示了岔为23.?。的情况下,从列车尾部穰
列车上方观察到的列车整体流场结构。从图5可以
清楚地观察到列车的背风面产生了4个涡(A、B、C、
D),逗部骞1个浜(嚣)。事实上尾部会产生2个漏,
但由于另一个涡很小,无法在图5中显示,后面将详
细对尾涡进行分析。
为了弄清每个涡产生的其俸位萋泼及与列奄
表面脱离的情况,本文分别从不同的横截面观察、
分析其二维流线,见图6,其中矗为横截面到车头
的距离。
分析发现:涡A在列车横截面右下方4.Om处
产生,4.O~8.om褥到发展,其中6。om处最为明
显,lo.0m处基本消失;瀛转在列车横截匠右上方
10.Om处产生,12.Om处已经非常明显,12.0~
40。4m得到充分发展,43.4m处已经完全与列举
表面脱懑,此后,这个禚越来越远离剜牵表面;涡C
在列车横截面右下方17.Om处产生,17.O~
62.4m褥到充分发晨,64.4m处基本与列车表面脱
离,在68。4m开始逐渐减弱,最后消失;涡D在列
车横截画右上方43.4m处产生,43.4~68.4m得
到充分发震,76,2m处完全与捌车表霹脱离,此震,
这个涡越来越远离列车表面。可以推断增加列车模
型的长度,会观察到更多的涡有规律地产生且与列
车表瑟脱离的过程。
第2期李雪冰,等:强风中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69
图6背风面横截面二维流线
Fig.62D8treamlinesfordifferentcrosssectionsofleeward2.1.2尾部流场
与列车背风面的流场结构相比,列车的尾涡结构比较简单。偏航角也会影响尾涡的形成和发展,
观察不同偏航角时不同横截面的二维流线,可以发现胗o。时两尾涡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图7从左到右所示的依次是舟为0。、6.8。和19.2。的尾部不同横截面二维流线图,可以看出不同偏航角尾涡随D的变化情况。从图7中可以看出,随着横截面到车头距离的增大,左边的涡缓慢地向右移动,右边的涡向右移动较快而且很快消失。口=0。时2个涡随着D的增加不断发展变大,中心位置距离逐渐变大,且不断上移。
在Khier的研究中[1叫,列车的背风侧出现了3个涡,而且3个涡形式和本文背风的前3个涡的形式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的计算模型比较短,所以没有观察到背风侧区靠近列车顶部的涡不断产生和与列车脱离,以及靠近列车底面的涡不断产生和消失的规律性现象。此外,他也没有对列车的尾部区域的涡进行详细研究。
图7尾邵横截面二维漉线
Fig.72Dstr隐IIllinesfordiffefentcross
sectio∞oftail2.2压力分布
列车表面的压力是气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力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列车各个部分气动力的大小。图8是5种工况下列车表面的压力(单位为Pa)分布情况(每组图中从上到下依次为列车的迎风面、背风面、顶面、底面,列车向右运行)。
(1)p为0。时,只有车头的顶点处很小一部分正压较大,车尾顶点处一小部分负压绝对值较大,其余部分离车头和车尾越远,压力越小且均为负值;顶面和底面绝大部分区域处于负压状态,车头部分顶面负压绝对值比底面负压的绝对值小,中间两者基本相同,车尾部分的压力分布情况与车头部分相反。由于来流跟列车纵向一致,因此,列车压力云图关于列车的纵向中心面对称。
(2)o。<口<23.7。时,列车的迎风侧出现正压区,而且随着偏航角的增大,这部分区域逐渐向车尾扩大;列车的背风面压力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尾部背风面的负压绝对值要小于迎风面的负压绝对值,这一部分区域随偏航角增加而减小l列车顶面和底面仍然处于负压状态,但顶面的负压绝对值明显大于底面负压的绝对值,而且偏航角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图9从左向右列出了p为o。、13.3。和23.7。情
况下不同横截面的压力(单位为Pa)云图,可以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