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练习曲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c小调练习曲》分析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Franciszek·Fryderyk·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生于华沙附近。同年时代,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听,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八岁即公开演奏,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是被刊印出来。1826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不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年,肖邦来到巴黎,尽管他在巴黎取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美誉,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祖国人民为争取民座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始终牵挂着他的心。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体弱多病,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17日病逝于巴黎。死后将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创作较少依赖于传统的形势和手法,他的作品虽然也有清晰的结构,但是音乐即兴抒情诗似的表达和半音和声洋溢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肖邦的音乐又是最钢琴化的,丰富的音型织体、富于想象力的踏板和独特的节奏都是他风格的重要因素。肖邦的音乐虽然也与诗歌、舞蹈有联系,但是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肖邦的音乐从不是描绘性的。一切幻想、隐秘、激昂、悲伤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诗意的抒情自白,他是“最纯正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共写了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即作品十号和第二十五号各十二首,以及没有作品号的三首。作品第十号又称《十二首大练习曲》,是作者献给李斯特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其中最末的一首。
肖邦的练习曲之所以被高度评价,不仅因为它有突出的“技术性”以及明确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各有其鲜明的艺术形和思想内容,明显的表现出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所以肖邦和李斯特的练习曲不仅称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派钢琴技术的“法典”,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演出的经典曲目。
《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与1831年9月,这时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途中经过维也纳、慕尼黑来到德国斯图加特,听到了波兰起义失败而陷于沙俄之手的消息,内心深处沸腾着剧烈的激情与愤怒,这时期,肖邦曾写道:“啊!上帝你还在吗?你活着却不去报仇雪恨!俄国人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或者,或者你自己也是一个俄国人!?”这首练习曲正是在这种万般悲愤的心情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等复杂的心情。《c小调革命练习曲》用洗练的音乐语言,反映了作者在听到这一噩耗后不可遏止的悲愤之情和失去家国的痛苦感受。
《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热烈的快板、4/4拍子、采用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愤怒、激动、悲痛、失望的情绪。通过左手奔腾不息的16分音符跑动和右手号召似的刚毅曲调体现。
音乐从突然闯入的属九和弦开始,左手以飞快的16分别音符形成暴风骤雨一般的音流,与右手时而悲壮、时而沉痛的和弦交织在一起,经过三次起伏,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形成一种巨大的感情波涛。表达了肖邦在听到华沙沦陷这个晴天霹雳一般的噩耗后,情绪几乎疯狂,心中充满了痛苦绝望。他心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乐曲的第一部分主旋律出现在高音区,以丰满的八度和弦和附点节奏为特征,具有英雄刚毅的气概。原来引子中的左手快速伴奏音型,这是转入大幅度急骤起伏的琶音,他紧随主旋律运行,犹如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当主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后面的四小节有所变化。这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向上的半音进行,使得音乐的情绪更为激动、高涨。
中间部分开始的八小节带有间奏的性质,由附点节奏和模进构成。
它的调性在急骤的变化,音乐主题在#d #g #f #c f等音调步步向上盘旋发展,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后面四小节转回原调。他表现了在感情激烈动荡之后的极度悲愤的气氛。
第三部分从引子音乐开始再现,但是它的三个主要和弦都向上进行转位,主题动机加进了三连音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的动力和感情色彩。在第二段的结尾四小节,揉进了中间部结尾处的材料,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统一。
尾声中出现了新的音调。不难看出,这个音调和中间部音乐有一定的联系,但紧接着在f自然小调上出现了全新的曲调,他们的情绪转入极度的悲痛,但在低音由伴音的向上和向下的盘旋快速走句,似乎又在积蓄力量,音乐又马上回到原调,终于在最后爆发出愤怒的音响:强力的的升高三音的大主和弦引出双手的八度同奏,让音乐充满着自豪、刚毅、富有激情的形象,使情绪变的更加明朗,大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之势。最后的四个倍强力度和弦的进行与解决是那样的坚定,尤其终止在升高了三音的大主和弦上,不但使激情和愤慨达到了极点,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