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4-有机酸碱理论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酸碱性与配位化合物的形成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酸碱性与配位化合物的形成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酸碱性与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结构、性质和反应的科学。

酸碱性与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本文将通过整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探讨酸碱性和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一、酸碱性的基本概念1. 酸的定义:根据布朗斯特酸碱理论,酸是指能够给出质子(H+)的化合物,即具有质子供体特性的物质。

2. 碱的定义:根据布朗斯特酸碱理论,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H+)的化合物,即具有质子受体特性的物质。

3. pH值的意义:pH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其逆数(1/pH)表示了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大小。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酸碱反应与离子分离1. 酸的离子化:当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放出质子(H+)时,会形成对应的离子,如HCl溶液中的H+和Cl-离子。

2. 碱的离子化:当碱溶液中溶质分子接受质子(H+)时,会形成对应的离子,如NaOH溶液中的Na+和OH-离子。

3. 酸碱反应:当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时,酸中的质子会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同时释放出相应的盐类。

4. 离子分离:酸碱反应中,盐类会解离成对应的离子,如NaCl溶液中的Na+和Cl-离子。

三、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机制1. 配位键的形成:在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具有孤对电子的配体分子。

当这些配体分子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时,形成了配位键,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

2. 配位数的定义:指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子的配位键数量。

根据配位键数量的不同,配位数可分为1,2,4,6等。

3. 配位体的种类:常见的配位体有单原子配体(如水分子、氨分子)、多原子配体(如乙二胺)和有机配体(如氰基离子)等。

4.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能力和空间。

5. 配位反应的影响因素:配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常数受到温度、溶剂、配体浓度和配体的空间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高等有机化学 第四次2.3 有机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 第四次2.3 有机酸碱理论

5. 极强酸和极弱酸
其他极强酸举例:
HClO4 H2SO4 p-CH3C6H4SO3H Cl3C-COOH
HCl
HSCN
H3PO4
Cl2CHCOOH
5. 极强酸和极弱酸
超强酸举例:
FSO3H H2SO4-SO3(1:1) ClSO3H H2SO4-SO3(1:0.2) CF3SO3H
某些强酸的H0如下:
魔酸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固体魔酸的酸度较低,通常是100% H2SO4的几百倍。固体 酸的组分常见的有SbF5、BF3、SbF5-HF、SbF5-FSO3H等,常 用的载体有SiO2-Al2O3、ZrO2、TiO2等
目前还有一类固体酸属于杂多酸,如:
H4SiW12O40, H4GeW12O40, H3PW12O40, H4GeMo12O40,H4SiMo12O40
FSO3H H0 -15.07
H2SO4-SO3(1:1) -14.44
ClSO3H -13.80
H2SO4-SO3(1:0.2) -13.41
CF3SO3H -12.80
5. 极强酸和极弱酸
魔酸举例:
FSO3H-SbF5(1:0.25) HF-SbF5(1:0.03) FSO3H-SbF5 SO3(1:0.07) FSO3H-SbF5(1:0.1) FSO3H-SbF5(1:0.05) FSO3H-TaF5(1:0.2) FSO3H-AsF5(1:0.5) FSO3H-SO3(1:0.1)
常见L-酸:H+、ZnCl2、FeCl3、AlCl3、BF3、SO3 等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原子团 等。 常见L-碱:醇、胺、醚、烷氧负离子等含有可以 利用的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原子团等 。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1、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水中离解的局限性2、J.N.Brфnsted酸碱理论:定义:在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酸;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碱。

酸碱的相对性: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反应中是酸,在另一个反应中也可能是碱。

共轭酸碱对:酸给出质子成为碱(酸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成为酸(碱的共轭酸)酸越强,则酸的共轭碱越弱;碱越强,碱的共轭酸越弱。

反应的结果就是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弱酸和弱碱。

3、G.N.Lewis酸碱理论:定义:能够接受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酸;能够提供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碱。

Lewis酸:具有空轨道和未充满外层笛子轨道,电子受体,亲电试剂;AlCl3BF3 FeCl3 ZnCl2 Ag+ R+ NO2+Lewis碱:具有孤对电子和π电子,电子供体,亲核试剂。

NH3 ROH X- OH- RO-酸碱理论酸碱理论(acid-base theory)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

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酸碱溶剂理论软硬酸碱理论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

法国A.L.拉瓦锡又提出氧是所有酸中普遍存在的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英国H.戴维以盐酸中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看法是错误的,戴维认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

”这个概念带有片面性,因为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

德国J.von李比希弥补了戴维的不足,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

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但他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酸强,有的酸弱。

这一问题为瑞典S.A.阿伦尼乌斯解决。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1]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详解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详解
常用的Lewis碱有:
27
6.6.2 亲核加成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所有的亲核加成反应均认为是酸碱反应。醛、酮、酸 及其衍生物是酸,而亲核试剂是碱
1 格氏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28
2,醛酮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3.羰基与氢化锂铝的还原反应
29
6.6.3 亲电加成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所有的亲电加成反应均可认为是酸碱反应,烯烃、炔烃或小环烷烃是碱,而 亲电试剂是酸。 1.烯烃与氯气的加成反应
25
6.5. 2 常见的超强碱
超强碱主要是碳负离子,如环戊二烯负离子、-碳负离子等。固 超强碱在石油化工中可应用于催化烯烃异构化,目前正在深入 研究中。
26
6.6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从广义上讲,除自由基和协同反应外,有机反应均可看成是酸碱反 应。
6.6.1 有机反应的催化剂 常用的有机反应的催化剂除Arrhenius酸碱外,主要属于Lewis酸和Lewis碱。 常用的Lewis酸有 : AICl3 ,SnCl4 .TiCl4 ,BF3 ,FeCl3 ,ZrCl4 .TiOSO4 .Ti(OR)4 .Ag.Cu.Pd,Pt等 ;
所有的亲电、亲核重排反应均可认为是酸碱反应。
34
35
1.预计下列反应哪个较快?
(a)快,因为生成的碱是有芳香性的。 (a)快,因为(b)生成的碱是反芳香性的。
(b)快,因为(a)生成的酸是反芳香性的。
36
(1)不反应,因为甲烷的酸性比二环[1,1,O]丁烷弱。
(2)不反应,因为甲基正离子的稳定性不如乙腈甲基正离子。
由此,不难看出电离出H+的是酸,电离出OH-的是碱, 并可认为酸碱反应实质上就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 结合,生成水分子的反应。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常见的酸和碱
柠檬酸
氢氧化钠
柠檬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广 泛用于食品、饮料和清洁产品中。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常用于肥 皂制备、清洗和实验室应用。
乙酸
乙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常用于食 醋、制药和化妆品。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是什么?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 液的酸碱性质而改变颜色的化 学物质。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酚酞:红色酸性溶液变 为无色碱性溶液
• 甲基橙:红色酸性溶液 变为黄色碱性溶液
• 溴酚蓝:黄色酸性溶液 变为蓝色碱性溶液
应用
酸碱指示剂常用于酸碱滴定、 理化实验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方法
1 酸度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酸度测定方法包括pH计、酸碱滴定和指示剂等。
酸碱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作肥皂、饮食调理、清洁剂制 备以及实验室分析等方面。
2 碱度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碱度测定方法包括pOH计、酸碱滴定和指示剂等。
3 实例
一种常见的测定方法是使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食品中醋的酸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酸和强碱
强酸是指酸性溶液中能够完全生成氢离子(H+)的酸,例如硫酸和盐酸。强 碱是指碱性溶液中能够完全生成氢氧根离子(OH-)的碱,例如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
酸碱反应的应用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其反应方程式通常为: 酸+碱→盐+水
2
中和反应的特点
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产生的盐可以是晶体或溶解于水中。这种反应还 具有酸度和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等实际应用。
3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质子接受能力
在溶剂中接受质子(H+) 的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化学反应活性
与酸反应的能力越强,碱 性越强。
酸碱类型及其特点
质子酸碱
01
以质子(H+)的转移来定义酸碱反应,包括Bronsted酸和
Bronsted碱。
Bronsted酸
02
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
Bronsted碱
03
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酸碱类型及其特点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目 录
• 酸碱理论概述 • 酸碱性质与分类 • 酸碱反应机理探讨 • 有机化合物中酸碱官能团识别与性质预测 • 酸碱催化作用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 实验技能培养与酸碱理论实践结合
01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定义及发展历史
1 2 3
酸碱的经典定义
最早由阿累尼乌斯提出,酸指在水中能电离出氢 离子的物质,碱指在水中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 物质。
绿色溶剂与反应条件优化
生物催化与仿生催化技术发展
探索绿色溶剂和反应条件,减少有毒有害 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借鉴生物催化和仿生催化技术,发展更为环 保、高效的催化方法。
06 实验技能培养与酸碱理论 实践结合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着装要求
必须穿戴实验服,避免穿着宽松或悬垂的衣物,长发需束 起或佩戴帽子,不得佩戴首饰。
通常根据电离常数和质子转移来判断。
在非水溶液中的酸碱
可能涉及其他溶剂分子的参与和特殊的酸碱反应机制。
03 酸碱反应机理探讨
质子转移过程分析
质子给体与受体
在酸碱反应中,质子给体是酸,而质子受体是碱。通过质子的转移, 实现酸碱中和。
质子转移步骤
质子转移通常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包括氢键、离子键等。转 移步骤的速率和机制取决于反应条件和物种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优秀PPT文档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优秀PPT文档

许多类型的酸的pKa值(相对于水)
利用这样一个表就可以确定一个指定的酸是否将 与一个指定的碱发生作用,由于表中酸是按酸度递降 的次序排列的,因而任何一个酸可以与任何一个在表 内在它下边的碱作用,但是不能与在它上边的作用。 同时表具有以下特点:
(1)当一个酸与一个碱在表中靠近时,虽然在平衡 点主要是弱酸,但是反应是不完全的。
5.1.2 溶剂理论
至二十世纪初期Flanklin提出了溶剂理论,认为 物质经过离解而产生作为溶剂特征的正离子的为酸, 产生作为溶剂特征的负离子的为碱,酸和碱的作用就 是正离子与负离子化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依照溶 剂理论,在水溶液中,水为溶剂,水离解为正的氢离 子和负的氢氧根离子。在水溶液中,凡是能放出H+的 物质为酸,凡是能放出OH-的为碱。酸与碱的反应主 要是H+与OH -化合而生成溶剂H2O。在其它各种不同 的溶剂中,就有不同的酸和碱。例如,在NH3中,则 相应的酸离子和碱离子是H+和NH2-。
酸的强度就是它给出质子的倾向,碱的强度就是 而在1 C以下就变为Bu2O>BuOH>H2O。
许多类型的酸的pKa值(相对于水) 酸的强度就是它给出质子的倾向,碱的强度就是它接受质子的倾向。
它接受质子的倾向。由于酸的强度不同,因而发生酸 同样,所有的碱也都有一,碱是质子接受体。
应式所示的平衡很大程度地向右偏移。 ,酸和碱的作用就是正离子与负离子化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
如果一个酸,例如HCl,和一个比较弱的酸的共轭碱,例如乙酸离子,相互接触,由于HCl丢掉其质子的倾向比乙酸丢掉其质子的倾向 大,因而质子将发生转移,由HCl转移到乙酸离子。
H C l + C H 3 C O 2 - C l - + C H 3 C O 2 H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1、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很多科学家都
提出过自己的理论,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 更加深刻的认识。
11
酸碱溶剂理论
3、酸碱溶剂理论
Franklin 1905年提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 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该溶剂的特征
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酸碱反应即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
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2
酸碱溶剂理论
•溶剂自身电离

HCl

NaOH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9
酸碱质子理论
5、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
化学家劳瑞(T.M.Lowry)同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既适用于水溶液系统,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系统和气体状态,且可定量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0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1
酸碱正负理论
6、酸碱正负理论
苏联化学家乌萨维奇1939年提出:“能放出阳离子或结 合阴离子(电子)的物质为酸;能放出阴离子(电子)或结 合阳离子的物质为碱。 • 酸 + 碱 盐 • SO3 Na2O Na2+SO42SO3 结合O2- • Fe(CN)2 KCN K4+[Fe(CN)6]4- Fe(CN)2 结合CN• Cl2 K K+ClCl2结合一个电子 • SnCl4 Zn Zn2+[SnCl4]2SnCl4 结合2 个电子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CH3CH2+( acid) CH3CO+
Br- (base) CH3CH2O-
路易斯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中的很多反应可以看作是酸碱反应,如:
(1)取代反应 所谓的亲电试剂是路易斯酸;亲核试剂是路易斯碱。因此亲电取代反应是路易
斯酸的置换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是路易斯碱的置换作用。如:
H
(二)软硬酸碱原理
软硬酸碱是1963年由 Pearson提出的,它是对路易斯酸碱的进一步分类。软硬 酸碱定义如下:
硬酸 接受电子的原子特性是体积小、正电荷高、可极化性低和电 负性大。 也就是对外层电子抓得紧。
软酸 相反情况 硬碱 给电子的原子特性是电负性大、可极化度低、难以氧化,也就是对外
层电子抓得紧。 软碱 相反的情况
如乙缩醛的水解反应:
反应速度 k[H3O+][CH3CH(OC2H5)2]
这种酸催化反应只和氢离子的浓度成正比,成为特殊酸催化作用。其反应特点是,
在决定反应速度之前对底物快速而可逆的质子化。例如只要pH值不变,假如质子 性物质如NH4+, 并不影响反应速度。
还有一种反应不仅能[H3O+]催化,同时也能被存在体系中的其它酸所催化。这 样的反应叫做一般酸催化反应。所谓的一般指的是一般的质子给与体都能催化反
+
NO2+
NO2 + H+
CH3Br + OH-
CH3OH + Br-
(2) 加成反应 一些不饱和键上的加成反应也可视为酸碱反应。如:
H2O: + Cl3CCH=O
Cl3C-CH(OH2)2
(3) 电荷转移络合物(CT complex) 的生成反应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H+
NH+4 (aq) H2O(l) = H3O+ (aq) &
Cu(H2O)4 2+
+
H2O(l) = H3O+ (aq) +
Cu(OH)(H2
O)3
+ (aq) 13
布朗斯特酸碱反应可写为如下通式:
HA + A'
A + HA'
显然,布朗斯特酸碱反应是碱A与碱A'争夺质子的
H2O + H2O = H3O+ + OH酸1 碱2 酸2 碱1 • 简写为: H2O = H+ + OH-
18
pH标度
为了方便指示水溶液的酸碱性,丹麦科学家 S.P.L.Sörensen在1909年提出pH标度。
定义: pH = -lg [H+] (SI规定:物理量变量的符号用斜体字书写, 但pH 例外,用正体字母书写)
• 这个理论要求碱必须有OH–基团,但是 NH3这样的物质,虽然没有OH–基团, 但毫无疑问它也是碱。
• Arrhenius 酸碱理论另一个问题是没有 考虑到溶剂(H2O)担当的角色。
3
BrØnstedLowry 酸碱(质子)理论
1 定义 2 共轭酸碱对 3 布朗斯特平衡 4 酸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和酸的方向进行
10
按照质子理论的酸碱反应
HOAc + NH3 酸1 碱2
OAc- + NH4+ 碱1 酸2
H2O + H2O 酸1 碱2
OH- + H3O+ 碱1 酸2
H2O + Ac- OH- + HAc 酸1 碱2 碱1 酸2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概述
4
NH H 2 O H 3O NH3 HS H 2 O H 3O S
2
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为:
HAc NH HS
16
根据质子酸碱的共轭特点,若一种酸的酸性越强, 其共轭碱的碱性则越弱。如:
Ac H 2 O HAc OH
4
[HAc][OH ] 10 Kb 5.6 10 [Ac ]
[NH 4 ][OH ] Kb 1.8 10 5 [NH 3 ]
NH3 H 2 O NH OH S H 2 O HS OH
2
由三种碱的值的大小可以看出。这三种碱的强弱 顺序与其共轭酸的正好相反,其顺序如下:
[HS ][OH ] Kb 1.4 [S2 ]
27
六、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作用的有效浓度。 用a表示。
a .c
a c
a—活度
c—浓度
—活度系数,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其实际浓度的比值。
意义:活度系数衡量活度与浓度的差异。表示了 离子间力对化学作用能力影响的大小,也 是衡量溶液偏离理想溶液的尺度.
28
讨论: 通常1。
酸碱反应为:NH4++NH2-→2NH3。
5
意义:酸碱溶剂理论扩展了酸碱电离理论,扩大了酸
碱的范畴,可以在非水溶液中使用。
局限性:只适用于溶剂能离解成正、负离子的系统 不适用于不能离解的溶剂及无溶剂体系
6
三、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ö nsted)与英 国化学家劳莱(T.M.Lorry) 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22
要点: 酸—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碱—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为碱。 如: H+为酸,OH-为碱,是因为:

第五章_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第五章_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讲,多数的有机化学反应都可以被看作是酸碱反应。

因此,酸碱的概念在有机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学习与了解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是十分必要的。

5.1 Brönsted 酸碱理论1923年,为了克服S. A. Arrehenius 依据电离学说,所提出的水溶液中酸碱理论的不足,丹麦的J. N. Brönsted 和英国的J. M. Lowry 分别独立地提出了新的酸碱理论。

该理论给出的酸碱定义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任何物质(分子或离子),叫做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叫做碱。

简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因此,Brönsted 酸碱理论又称为质子酸碱理论。

依据Brönsted 酸碱理论,酸给出质子后产生的碱,称之为酸的共轭碱;碱接受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

即:酸碱 +质子CH3CO 2H CH 3CO 2- + H +C2H 5OHC 2H 5O - + H +可以看出,CH 3CO 2H 给出质子是酸,生成的CH 3CO 2―则是碱。

这样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C 2H 5OH 和C 2H 5O ―也是如此。

酸、碱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两对酸碱的反应过程。

例如:CH3CO 2H + H 2OCH 3CO 2- + H 3O +酸1 + 碱2碱1 + 酸2H2O + CH 3NH 2OH - + CH 3NH 3+醋酸在水中的电离,CH 3CO 2H 给出一个质子是酸,H 2O 接受一个质子为碱。

这里,CH 3CO 2H/CH 3CO 2―与H 2O/H 3O +分别是两个共轭酸碱对。

但是,甲胺在水中电离时,H 2O 给出一个质子是酸,CH 3NH 2接受一个质子为碱。

H 2O/OH ―与CH 3NH 2/CH 3NH 3+分别是两个共轭酸碱对。

由此可见, Brönsted 理论中的酸碱概念是相对的。

高等有机化学 课件 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 课件 酸碱理论

CH3COCH2COOR + RO-
CH3COCHCOOR + ROH
CH2=CH2 + HA
CH2-CH3 + A-
H + DA CH3NO2 + HO-
D + HA CH2NO2 + HOH
勃朗斯德理论揭示了一切含质子物质和亲质子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解释了 加减质子的许多反应,如酸碱催化、重排以及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等等。
比如:
CC
+ H2O
H+
CC
CC
H
OH
CC
极 度缓慢
H
OH2
-H+
OH
CC
CC
H
H
很快反应
由于烯的共轭酸碳正离子是比中性底物更活泼的物种,所以H+起了催化作用。又如 羰基的亲和进攻的反应常常能被酸所催化,就是因为汤剂化合物的共轭酸的亲电性 比中性分子强得多的缘故。在酸碱催化的反应里,第一部反应总是催化剂和底物之 间的质子传递。当底物的共轭酸或共轭碱是一种比底物更活泼的物种时,就会有催 化作用。如果以水作溶剂,最简单的情况是反应速度随[H3O+]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上面讲述的有s 键参与的桥式碳正离子和由 p 键参与的环丙烯型碳正离子,两者 都是通过闭合的多中心键分配电荷的离域碳正离子。碳正离子存在形式对化学 反应及产物构型有很大的影响。如:
+
NO2+
NO2 + H+
CH3Br + OH-
CH3OH + Br-
(2) 加成反应 一些不饱和键上的加成反应也可视为酸碱反应。如:
H2O: + Cl3CCH=O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理论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理论

三、电子酸碱理论
电子酸碱理论是路易斯提出来的,又称路易斯 酸碱。 ⒈酸: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种是酸 如:BF3,AlCl3,H+,Ag+,NH4+,R3C+ 酸结构上的特点: 酸结构上的特点:有空的价电子轭道 ⒉碱: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种是碱 ROH、 ROR、 =CHR和某些 如:NH3、H2O、ROH、RNH2、ROR、CH2=CHR和某些 芳香化合物等。 芳香化合物等。 酸碱反应生成酸碱络合物。 酸碱反应生成酸碱络合物。
离子试剂:它们都具有偶数电子如: 离子试剂:它们都具有偶数电子如:H + ,CN -等。 另外一些试剂称为 自由基试剂,它们则具 自由基试剂,它们则具 有奇数电子,如: 有奇数电子,如: 等 Br 离子试剂可分为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两类。 离子试剂可分为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两类。 1)亲电试剂:反应中接受底物电子或与底物 1)亲电试剂:反应中接受底物电子或与底物 共享电子的试剂 2)亲核试剂:供给电子进攻底物或带正电荷 2)亲核试剂:供给电子进攻底物或带正电荷 原子的试剂
路易斯碱是亲核试剂,路易斯酸是亲电试剂, 两者是一致的。 质子碱的碱性强度是指与质子结合的能力, 而亲核试剂的强度是指与碳反应的能力,它与亲 核试剂中心原子的电子的可极化性、空间位碍等 因素有关。
一、在有机化学中酸碱的重要性
⒈很多有机化合物是酸或碱。 ⒉许多有机反应是酸碱反应。 ⒊有些有机反应是酸或碱催化的反应。 ⒋常用酸、碱概念来说明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的关系,分析反应机理,选择试剂、溶剂和催化 剂。有机化学中常用的是质子酸碱和电子酸碱。 BF3+:NH3 F3B-NH3
二、质子酸碱理论
五、试剂与酸碱、溶剂关系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试剂
有机化学反应中,常把某一种有机化合物视为反应中心( 有机化学反应中,常把某一种有机化合物视为反应中心(即 底物或称反应物、作用物) 底物或称反应物、作用物)而另外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 物视为试剂。 物视为试剂。

西南大学高等有机化学复习资料

西南大学高等有机化学复习资料

西南⼤学⾼等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当前位置:第⼀章电⼦效应和空间效应1、下列羰基化合物分别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加成,哪⼀个反应速度快?哪⼀个最慢?为什么?(1)CH3COCH2CH3(2)HCHO(3)CH3CH2CHOHCHO反应速度最快,CH3COCH2CH3反应速度最慢。

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其速度主要由空间效应决定。

同时,与羰基相连的取代基的性质也将影响其加成速度。

烷基是供电⼦基,将减少碳原⼦上的正电荷,不利于亲核加成反应。

甲醛中与羰基相连的是两个氢原⼦,空间位阻最⼩,因此加成反应速度最快。

丁酮中供电的甲基和⼄基与羰基相连,空间位阻⼤,因此加成反应速度最慢。

2、⽐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强弱,并予以解释。

(1)HOCH2CH2COOH和CH3CH(OH)COOH(2)对硝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3)a.ClCH2COOH b.CH3COOH c.FCH2COOH d.CH2ClCH2COOH e.CH3CHClCOOH(4)CH3COCH2COCH3和CH3COCH2CO2C2H5(1)-羟基丙酸的酸性⽐-羟基丙酸的强;羟基有-I效应,-I效应常随距离的增长⽽作⽤迅速减弱。

(2)对羟基苯甲酸的酸性⽐对硝基苯甲酸弱;NO2是强吸电⼦基,其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向⼀致,OH有-I和+C效应,⼀般取代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向不⼀致时,往往以共轭效应为主,OH基总的来看是供电基。

(3)c>a>e>d>b。

(4)后者酸性较弱。

3、试解释亲核加成反应中,ArCH2COR的反应活性为何⽐ArCOR⾼。

Ar直接与>C=O相连时,羰基和芳环共轭使羰基碳的正电荷离域分散,使羰基碳正电性减少,活性降低。

在ArCH2COR中,Ar 与羰基⽆共轭效应,只有吸电⼦诱导作⽤,增加羰基碳正电性。

故加速亲核反应进⾏。

当前位置:第⼆章⽴体化学1、具有n个C=C双键的化合物,总共应存在多少个Z-E异构体,并举例说明。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反应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反应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反应在有机化学领域中,酸碱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酸碱反应在有机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合成有机化合物、催化反应和调节反应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有机化学中的酸碱反应的基本概念、机理和应用。

一、酸碱反应的基本概念1. 酸碱的定义在有机化学中,酸是指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形成盐和水。

酸和碱的强弱可以通过pH值来衡量,pH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强,pH值越大表示碱性越强。

2. 酸碱指数pKa和pKb有机化学中常常使用酸碱指数pKa和pKb来描述酸和碱的强弱,pKa为酸的负对数离解常数,pKb为碱的负对数离解常数。

pKa愈小,酸性愈强;pKb愈小,碱性愈强。

3. 酸碱反应的平衡原理酸碱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酸和碱反应时,产生的盐和水也会发生解离和复合,最终达到反应的平衡态。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K表示在平衡时酸和碱的浓度比例。

二、酸碱反应的机理1. 质子转移机制在有机化学的酸碱反应中,质子转移是最常见的机理。

酸可以将质子转移到碱上形成共轭酸和共轭碱的配对。

例如,酸性溶液中的质子可以转移到有机化合物中的氨基上,形成胺盐。

2. 共价键转移机制在一些特殊的酸碱反应中,如负电荷的碱接受形成共价键,而酸则失去共价键。

这种共价键转移机制在有机化学中的酸碱反应中较为罕见,但在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三、酸碱反应的应用1. 合成有机化合物酸碱反应在有机化学的合成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酸或碱作为催化剂,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进行或控制反应的速度和产率。

例如,酸催化的酯化反应可以用于合成酯类化合物,而碱催化的亲核取代反应可以用于合成碳酸酯化合物。

2. 催化剂的作用酸碱反应在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酸碱对,可以调控反应中的能量垒,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催化剂的研究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经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典型的有机碱主要是胺 ——胺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可以接受质子 其碱性强弱可以用pKb来表示 ——pKb值越高,碱性越弱
B
H
+
Kb
BH
6、典型有机碱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苯胺的碱性大大弱于脂肪胺,是因为苯胺中氮 原子上孤对电子与苯环的大pi键有一定的作用
NH3 CH3NH2 4.76 3.38 3.36 9.40
O H O R C O H
p- 共轭
p- 共轭
O R C O
O R C O
O R C O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利用醇、酚、羧酸酸性强弱不同以及与水和碳 酸的酸性差别可以分离纯化它们 •
• • 醇 有机相 醇 NaOH 有机相:醇 NaHCO CO2 酚 酚 水相:酚盐 酚 H 2O HCl 羧酸 水相 羧酸盐 羧酸
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
• 质子论离开溶剂而从物质能否授受质子给酸碱 下定义,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大量的C-H,O-H, N-H,S-H,P-H键,因此,可以用质子酸碱的 强弱来判断它们的反应活性 • 质子酸碱的强弱可以用pKa的大小比较判断 • pKa值越大,则酸性越弱 • pKa值越小,则酸性越强
共轭效应
• 由于相邻 p 轨道的重叠而产生的电子间的相 互流动称为共轭效应(降低体系能量)
H2C H2C
H C H C
H C Cl
CH 2
-共轭效应
p-共轭效应
如果取代基中心原子的主量子数与碳的主量子数不同,则轨道重迭程度 相对较小,离域程度相应减弱,而且主量子数差值越大影响越明显。因 此,一般讲,+C效应在同族中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醇在气相与液相酸性顺序的不同在于:
• 气相——表现了烷基吸电子的本质 • 液相——受溶剂化作用影响 • 30醇的空间位阻较大,相对溶剂化作用弱,烷 氧基负离子(RO-)的稳定性减弱,酸性减弱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对于酚而言,苯环上取代基不同,酸性不同 • 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
• 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强吸电子诱导效应
(CH3)3N (CH3)3P (CH3)2S
• 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强给电子诱导效应
O

COO
诱导效应
各基团的诱导效应顺序为: 吸电子基团: 给电子基团: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与第一章第 38页的内容 不同
NO2 > CN > F > Cl > Br > I > > OCH3 > OH > C6H5 > > H
第五讲 有机酸碱理论
• • • • • • • • • • 1、 酸碱概念的发展 1663年 (英)Boyle, R. 酸具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 碱具有苦涩味,能使红色石蕊变蓝 18世纪后期,从物质内在性质认识酸碱 1781年 (法)Lavoisier, A. L. 酸是一类含氧化合物,氧——酸素 19世纪初,HCl,HI等被发现 1811年 Davy, D. P. 提出“氢是酸的基本元素”的论点
O C C H O O C C C
HB BH2
C
O C
C
O C
O C
OH O C C C
• 有机化合物中的常用碱试剂的碱性强弱顺序: RLi > PhLi > RNHNa > R3ONa > CH3ONa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 当一个基团显示有诱导效应又有共轭效应时,则 整个基团表现出的电子效应是两种效应的总和
NH2 O N O Cl
电子效应总和

给电子
吸电子
吸电子
取代基产生的诱导效应一般对苯环的邻位产生较 大的影响,而共轭效应则对邻对位产生更大影响。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对于苯环取代基 的影响要仔细作出 分析比较
COOH COOH NO2 COOH COOH
NO2
pKa
4.20
2.21 COOH Cl
3.49 COOH
NO2 3.42
COOH
Cl 2.92 3.83 Cl 3.97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effect诱导效应 (inductive ) —— 键的极性通过sigma键传递的作用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 相邻p轨道电子的离域运动 场效应 (field effect) (略) ——合适的空间距离的基团间静电作用
3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同类型的有机酸,其结构的不同酸性也不同 • 液相中醇的酸性次序为: CH3OH>RCH2OH>R2CHOH>R3COH 即:CH3OH > 10醇 > 20醇 > 30醇 • 气相中,酸性次序则恰恰相反: R3COH> R2CHOH> RCH2OH> CH3OH 即: 30醇 > 20醇 > 10醇 > CH3OH
Et2NH>Et3N>EtNH2>NH3
H OH2 CH3 N+ H H OH2 OH2 > CH3 CH3 H OH2 CH3 OH2 CH3 N+ H OH2 > CH3 N+ H
结构式 RSO3H
≈pKa -1 5 7~8 10
结构式 RSO2CH2R
≈pKa 23 25 25 25
7、其它有机化合物与质子酸碱
• 问题:为什么酚的酸性比醇强?羧酸的酸性比 酚强?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酚的酸性比醇强是因为苯基的共轭作用
R O OH H R O H O H
O
H
R
O
H p- 共轭
O
O
O
O
O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羧酸的酸性强于酚则因为羧基中羰基的吸电子 作用,削弱了O-H键
2、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
• 2、 Arrihenius 离子论 • 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称为酸; 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称为碱 • 局限性: • 不能解释非水体系和非溶剂体系的问题
(1) C2H5O- Na+ 溶于乙醇 (2) 2 Na + 2 NH3 (3) NH3(g) + HCl(g) 2 Na + + 2NH2- + H2 NH4+Cl-
2、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
• • • • • • • • 1、 酸碱概念的发展 19世纪后期,近代酸碱理论开始形成 A、1889年 Arrhenius, S. A. 水-离子论 20世纪 B、 Franklin, F.C. 溶剂论 C、Bronsted, J. N.----Lowry, T. M. 质子论 D、Lewis, G. N. 电子论 E、Pearson, R. G. 软硬酸碱理论
酸碱络合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
• Lewis, G. N. 电子论 的局限性 • 1)标准不同,强度不同;
H+: NH3 + : OHAg+ OH- + 2 : NH3 : NH3 + H+: OH[Ag ( : NH3)2 ]+ OH: OH- 比 : NH3 强 : 比 : OH- 强 : NH 3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硝基则是吸电子诱导与共轭共存——共振结构
O NO2 O O N O O NO2 O NO2 O N O O
O
O
O
O
NO2
NO2
NO2
NO2
O
O
O
O
O
NO2
NO2
N O O O
N O
NO2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类似的规律存在于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的影响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烷基取代乙酸的pKa进一步说明了烷基给电子 作用
CH3COOH
CH3CH2COOH (CH3)2CHCOOH
4.76
4.88 4.86
(CH3)3CCOOH
5.05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苯环上取代基位置不同影响也不相同
氯主要表现为吸电子诱导效应 ——随着距离增加迅速递减
NO2 O 2N OH O 2N OH O 2N NO2 OH
pKa
7.15
4.09
0.25
NO2
• 给电子基团使酸性减弱
OH OH CH3 CH3 CH3 pKa 10 10.29 10.09 10.26 OH OH
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如何理解烷基的给电子作用 • ——超共轭作用
RCH2COOR RC=CH RCH2CN ArSH ArOH
RCOOH
RCH2NO2
RSH RN+H3 ROH
10
10 10.5 15~18
RNH2
PhCH2R R2C=CR-CH2R R2C=CH2
35
41 43 44
RCOCH2R
16~20
RCH3
50
7、其它有机化合物与质子酸碱
• 羰基化合物的alpha-氢的酸性与缩合反应
N H H
CH3CH2NH2 C6H5NH2
• 脂肪胺的碱性强于氨,因为烷基的给电子作用
6、典型有机碱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 伯胺、仲胺和叔胺中仲胺碱性相对最强 • ——这是因为烷基的给电子作用,使得仲胺 碱性大于伯胺,而叔胺虽然多了一个给电子 烷基,但因为空间位阻的关系,溶剂化作用 减弱,碱性反而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