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变形记》中的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变形记》现实意义解析

《变形记》现实意义解析

《变形记》现实意义解析《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全文通过小人物格里高尔变成巨大的“甲虫”后人性的异化,最终导致他绝望而死的荒诞情节,以及人们在面对突袭灾难时的悲剧等多重主题;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的金钱关系。

但如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话,我们还可从传统主题中解析其蕴含的现实价值。

卡夫卡,19世纪奥地利小说家,其生活创作旺盛期正值表现主义文学高潮期。

当时资本主义正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腐朽性进一步加深。

战争浩劫、核子恐怖、经济危机、劳资冲突、种族纠纷、暴力犯罪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们的心灵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

社会风气日益颓败,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致沦为资本的奴隶,或为资本所主宰,人异化为“非人”,《变形记》反映的正是这种社会状况。

小说首先突出地表现了小人物的灾难感和面对灾难而无能为力的恐惧心理。

灾难就像一场噩梦,一夜之间突然降临。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身体的变异,他十分惊恐:“我出了什么事情?”尽管他形体、嗓音都变了,但他不愿正视这一现实,求生欲望还在迫使他想着赶紧起床,去赶早上5点的第一班火车,但他怎么挣扎也改变不了身体已经变异的事实。

在这里,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谁也料不到有什么灾难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惟其灾祸如此突然,如此无法预料和改变,才更加凸显了灾难的深重及不可抗拒性,这些都表现了人的处境的悲惨一面。

来源:小说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成为陌生人,以及人和一个敌视他的环境处于对立地位的可悲事实。

想借此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却是极为孤独与陌生的实质。

之所以亲热,是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时,他是这个家庭一名堂堂正正的受人尊敬的长子。

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的职务,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就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等于他被身边人包括最亲的人从人的世界踢了出来,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低等动物。

浅谈卡夫卡《变形记》创作上对现实主义的突破

浅谈卡夫卡《变形记》创作上对现实主义的突破

浅谈卡夫卡《变形记》创作上对现实主义的突破摘要: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一个旅行推销员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社会人自我的丧,它在艺术构架、人物形象、创作手法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突破。

关键词:现实主义;突破;艺术构架;人物形象;创作手法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变形记》长久以来被历代研究者认为是一部揭露异化现象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通过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架的设置,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艺术构架的设置《变形记》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架,完全打破了现实主义客观真实再现现实的创作理念。

现实主义作家主张文学要像镜子那样如实的反映社会现实,不违背生活常理和生活规则,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由此来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抨击社会的弊端,解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用神话象征的模式表现了真实却又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平静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到他始终处于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小说构架上的荒诞性可以说是对现实主义总体特征的第一个突破点。

其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借助于一个神话象征模式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摹仿,人变成虫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而非实指的客观外在世界。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圳”,这实在让人目瞪口呆,人怎么会变成虫?而这种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的。

然而,在这样一种人变虫的逻辑结构本身非真实的大前提下,作者又别出心裁地融入了真实的细节描写。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变形记》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主题是人性的变形。

它揭示了社会压力、家庭和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此小说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1. 揭示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人的行为和思想不是纯粹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它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个人的行为决策和价值取向受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因此社会需要为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

2. 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传达了一个人需要自我认识的信息。

小说中的角色都遭受了挫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自我认识或内省,以便了解自己并避免自我毁灭。

这表明一个人需要反思自己以及自我发展的潜力。

4. 告诉人们人类的本质是多面的。

每个人都有多种处世方式和故事。

小说中反映的不同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是人类内心复杂多样的一部分。

5. 显露了那些被社会和家庭弱化或忽视的人群。

在小说中,那些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或关心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按规则行事或表现出标准的行为方式。


他原因包括种族、性别、经济状况等。

对这些人加以关注和支持,并考虑对他们的需要作出特别考虑,可以帮助实现更公正的社会。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篇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他突然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变形,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社会,但是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异类”,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恐惧,试图将他隔离开来,但是随着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家人也开始逐渐理解他,并试图帮助他。

然而,在社会的压力下,家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将格里高尔赶走,让他无家可归。

小说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秩序下,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小说中的商人和房客形象都是这种社会的代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视为工具,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一大亮点。

作者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将主人公、家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

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其背后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反思。

篇二: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性在疾病、灾难、突变等极端条件下的扭曲和变形。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兢兢业业、顾家、任劳任怨的上班族。

变形计赏析

变形计赏析

《变形记》赏析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15 年。

《变形记》的情节看似荒诞,但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变故使他的家庭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失去了工作能力,被家人视为累赘,最终孤独地死去。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孤独。

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他失去了人类的语言和交流能力,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怪物。

他的家人和上司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是把他视为一个怪物。

这种异化和孤独感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此外,小说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变成甲虫后,不仅没有关心他的健康和幸福,反而把他视为累赘,想方设法地摆脱他。

上司也对他的遭遇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种人性的冷漠和自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也是导致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总之,《变形记》是一部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孤独,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荒诞与真实。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强烈的荒诞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随后他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荒诞情节的描绘,卡夫卡展现了一个充满压迫、异化和孤独的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扭曲。

文章将首先概述《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荒诞元素,包括人物形象的荒诞、情节的荒诞以及社会背景的荒诞,从而揭示出卡夫卡如何通过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包括对人性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指出其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的启示意义。

二、荒诞的外壳:变形与异化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故事设定,呈现出一个荒诞而又令人震撼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设定本身便是荒诞至极,与日常生活经验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外壳,让卡夫卡得以探讨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主题——变形与异化。

变形,在卡夫卡的笔下,不仅仅是指格里高尔身体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被异化的命运。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旅行推销员,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存在变得多余,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这种转变,正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为劳动的工具,他们的价值往往被衡量为经济利益,而非作为个体的存在。

异化,则是这种变形的必然结果。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摘要20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逐渐影响着文坛,现代派在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弗兰茨·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变形记》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变形记》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人被“异化”成“非人”的事实。

本文拟从寓言的角度分析《变形记》的多重主题寓意,并试图说明这篇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关键词:卡夫卡;寓言主题;变形记引言《变形记》这部小说从名称来讲不外乎“变形”二字,正如伊恩.麦克尤恩所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自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由人变成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取材方面仍然承袭了以往“人变动物”的母题,而“人变动物”这个母题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同时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给“人变动物”这个母题赋予了新的主题寓意,他广泛运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变形巧妙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变形”来揭露现实社会的冷漠荒诞。

因此可以说《变形记》就是一部寓言,所以寓言的多重寓意性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陈蒲清在《寓言传》里说道:“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1](P363)可见故事性和寄托性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常简约客观的“圣经笔法”冷静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卡夫卡式的开头”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使这个故事充满寓言性。

有人认为:“卡夫卡最早发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作者借人变虫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现代家庭的困境,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使这个故事充满寄托性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寓言主题。

一.自我异化的寓言(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小说的是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设置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主人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而且动也动不了,身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腿,除了不能正常沟通之外,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起牛奶面包他更喜欢吃一些残羹剩饭,但这些都是他的外在生理特征,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变。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简介《变形记》是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为载体,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困难和孤立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变形记》的分析,探讨卡夫卡如何运用批判现实主义来揭示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简介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揭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来反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底层阶级的生活经历,并对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提出质疑。

《变形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悲剧性的个体命运•小说开篇即描述了主人公格雷戈·萨姆萨突然变成了巨大昆虫。

•这个变形使得格雷戈在家庭和社会中变得完全无用武之地。

•他被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成为一个被遗忘和孤立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绝望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困境时所感受到的无力和失落。

家庭关系的冷漠•格雷戈的家人包括父母和妹妹,在他发生变异后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剧变。

•他们不再把格雷戈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负担和麻烦。

•虽然这个变形情景是虚构的,但它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冷漠、无情和缺乏理解的问题。

社会机构的压迫•尽管《变形记》没有明确描写出特定的社会背景,但可以推断主人公身处资本主义社会。

•卡夫卡通过描述格雷戈与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暗示社会制度对个体生活所造成的限制和压迫。

•公司代表着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层级严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其对格雷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冷酷与无情。

绝望和困境的象征•变形后,格雷戈被囚禁在自己的卧室,并渐渐失去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这个象征性的设定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挫折、压迫和不公正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困境。

•格雷戈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这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反思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问题。

总结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社会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孤立和压迫等问题。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解读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文学巨作。

它以一只被变成甲虫的人作为起点,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故事世界,引发读者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解读《变形记》,探讨现实与幻想在其中的玄妙交融。

首先,卡夫卡通过将主人公格里高利·山姆塞尔变成甲虫的方式,将幻想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品中的变形不仅是一种叙事手法,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探索。

格里高利原本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商人,为了家庭和社会责任而奋斗,然而,他的一次变形彻底改变了一切。

幻想的变形成为表现现实中人的内心状态的象征。

卡夫卡以此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与异化,以及人类内心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与挣扎。

其次,幻想描绘了一个荒诞而世俗的社会。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充满了荒诞与夸张,从而使读者产生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反思。

卡夫卡以集体主义和官僚机构为背景,再现了人性被侵蚀的残酷面貌。

人们对变异的格里高利感到恶心和排斥,代表了社会对于异类的无情排斥。

而家庭和亲情的荒诞描绘,则表现了社会对于个体疏离的冷漠与无情。

幻想的叙事形式让读者无法忽视这些问题,引发思考并唤起对人性的关切。

然而,卡夫卡并非停留在幻想的世界中,他巧妙地引入现实的线索,与幻想进行巧妙的呼应与交互。

在作品中,格里高利的家人和他的思维不断交叉,展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相互影响。

家人们对格里高利的态度和行动反映了社会环境,而格里高利由于自己的变形而对家人产生了怀疑和困惑。

幻想和现实的交织使得作品的故事更加复杂而丰富,同时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格里高利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变形记》还通过幻想情节的叠加,给人以反思和启示。

在作品的结尾,格里高利由于饥饿和孤独而渐渐消亡。

这一情节既是对现实生活中孤独与死亡的写照,又是对个人心灵的深入探索。

卡夫卡用幻想的方式展现了现实中的困境与痛苦,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叠加的幻想情节给作品增添了一种哲理的内涵,深入人心。

文学评论《变形记》

文学评论《变形记》

文学评论《变形记》:卡夫卡的寓言与现代人的异化《变形记》不仅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奇特的想象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孤独。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命运,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

萨姆沙不仅变成了甲虫,而且必须从甲虫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类世界。

这种“换位”不仅体现在物种的转变,更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审视。

萨姆沙在变形后遭遇到人类的恐惧、厌恶和疏远,这实际上是卡夫卡对人类社会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甚至充满了敌意。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人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关爱和理解,成为了孤独、无助的存在。

其次,《变形记》中的荒诞情节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卡夫卡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将个人的恐惧和不安放大,从而触及到整个现代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在荒诞的外表下,《变形记》揭示的是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萨姆沙的命运正是现代人的命运: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无家可归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异化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再者,《变形记》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萨姆沙的命运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不谋而合;同时,它也启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个体价值的重新思考。

综上所述,《变形记》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现代社会的启示录。

它通过卡夫卡的独特视角和笔触,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异化和孤独问题,并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和意义。

《变形记》作品赏析

《变形记》作品赏析

《变形记》作品赏析叶廷芳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

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

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

《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

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可谓一针见血。

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

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他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

当然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

但这样的构思其艺术效果不如变形那样强烈。

因为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睛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或不给他送饭吃。

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从社会学观点去看的。

如果从西方流行的“异化”观念去看,这篇小说也是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一篇杰作。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荒诞背后的现实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荒诞背后的现实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荒诞与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

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的小说荒诞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现实,透过小说“人变甲虫”的荒诞情节表面,我们可以发现比“人的异化”等一般结论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东西。

我们在作者创造的“假定的现实”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纯粹利益的关系,以及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痛苦的精神境遇。

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的象征性图像里,真正地反映了广泛的人间的普遍现实。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现实一、“假定之中的现实”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卡夫卡不同于传统文学,他对现实的关照不是客观地摹写、再现现实,而是借助象征、譬喻、变形等手段为我们创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情节故事和变形扭曲的人物,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来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在荒诞的情节构架里,遵循已经设定的那种逻辑前提,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和环境,最终创造出一种“假定之中的现实”。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全篇小说,除了人变甲虫这一情节具有荒诞性以外,作者几乎是用近似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描写主人公变形之后的各种遭遇和内心活动,这使得小说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可信的状态。

这就是余匡复曾指出的卡夫卡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即“总体情节构建上的荒诞和象征,具体细节上的极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腻”,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作者在《变形记》中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假定的现实。

首先,小说一开始就将主人公置于“人变甲虫”这样的无妄之灾的困境之中,相对整个故事而言,这一荒诞的情节只是一个逻辑前提和背景。

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甲虫,除了形体变异,他还是格里高尔,他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还是从前那样。

遵循这样的逻辑前提,作者完全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这些真实的细节渗透到小说的始终。

从一开始,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作者便用极其精确的细节描绘了他的外形和状态:“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揭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代主义元素

揭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代主义元素

揭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代主义元素一、介绍《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一个普通人被突如其来的怪异变身所困扰为主线,通过精细描写和隐喻手法,探讨了个人存在与社会压迫之间的冲突。

二、现代主义元素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体现1. 意识流与内心独白《卡夫卡变形记》中大量运用了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格雷戈尔·索姆实体发生变化后所经历的思想与情感上的纷乱。

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种种困惑和挣扎,呈现出现代主义对于文学语言及叙事方式的革新。

2. 社会底层与个人孤立作品中呈现了一个底层工薪阶级家庭的生活,通过主人公的变身以及与家人和社会的互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功利主义下的被边缘化和孤立。

这种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反思,是现代主义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

3. 异化与物象符号卡夫卡通过给主人公赋予昆虫形象,将其异化为无法融入人类社会的存在,进而传达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无能感和自我价值沦丧等问题。

这种运用物象符号不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隐喻性质,也加深了读者对于现实世界中荒谬、混乱与压抑等情绪的共鸣。

4. 绝对真理与存在主义困境作品中表达了一种追求绝对真理、但却因为现实条件和人类本性而陷入困境的气息。

角色在内部冲突中挣扎,在宿命般地接受无可逃避之结局。

这种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贯穿全书,以诘问生命意义、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等问题,在文学上展示了现代主义对于人类存在的疑问和困惑。

三、总结《卡夫卡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社会底层与个人孤立、异化与物象符号以及对于绝对真理与存在主义困境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追求个体内省和抗争社会压力的特点。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个体处境,在挣扎中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的无助与迷茫。

《卡夫卡变形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变形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奥地利]卡夫卡类型:小说北京搜索本书成书于1915年。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鲜明的现实主
义风格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懦弱无能,或心怀不轨,
或冷酷无情,或狡诈阴险,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社会不同层面的丑恶。

主人公田间虽然最初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在社会的洪流中
逐渐变得冷漠和无情,最终也变成了一个压迫和欺凌他人的恶霸。

这种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让我深感震惊和痛心。

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也是令人深思的。

鲁迅通过对农村、
城市和官场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贫穷、愚昧、
腐败、压迫、无奈,种种社会现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和压抑。


说中的种种情节和人物形象无不让人深刻地反思中国社会的现状和
人性的扭曲。

《变形记》读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
深刻洞察和无比的愤怒。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揭
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
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善良的本心,不被社会的黑暗所侵蚀,
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并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因为他并没有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样,以客观再现现实为创作理念,而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架进行创作。

这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重大突破。

虽然《变形记》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但是它依然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列举以下两点作为说明。

一,虽然人不会变成虫,这是荒诞的前提。

但是,在变成甲虫之后,作者却进行了各种细节的真实的描写——甲虫的习性,甲虫的思想感情,周围人的情感变化等,都是真实的符合社会之中人的本性的。

这样的真实,是内心的真实而非环境的真实,是绝对的思想情感上的现实主义。

二,格里高尔的变形,虽然不是实际生活的样子,但是却真实表达了现代人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悲剧。

虽然借用了浪漫主义的叙述,但是在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力作。

《变形记》是在传统现实主义上的突破与创新,从而更深刻的表述现实。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变形记》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湖州中学 乐赟 《变形记》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以其荒诞、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异化"的世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触目惊心的现实。

《变形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学性,更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性。

直到今天,《变形记》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现实意义就表现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警示上。

我国的教育也面临"异化"的挑战。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异化成考试的机器,这些都使人性面临挑战。

人的异化不仅危及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危及到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革"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教育应该是提高人性的过程,学校应该是培养提高人性的社会机构,教师也应该是充满智慧和仁爱之心的"灵魂之师"。

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却或多或少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的人文价值正是通过它对现代社会人性的描写体现的。

"文学乃人学",文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现。

在物欲横流、思想枯竭、人文凋敝的时代,异化的危机使文学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中学语文教学则更应担负起人性教育的使命,引导学生反抗异化,追求人性,塑造完善的人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高度觉悟、完善人格的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因此只有避免《变形记》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我们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变形记》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十分深刻的。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是不仅受教育者、引导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形成一个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如果学校教育只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学生只看中分数,那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就会成为教学的主宰,而学生就会退化成为工具,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人"就会转变成为"非人",变成教师手中等待加工的产品,而教师同样也会由"良师益友"异化成"标准答案"。

《变形记》——现实主义杰作

《变形记》——现实主义杰作

《变形记》——现实主义杰作
崇庆余;姜建国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本文对《变形记》为非现实主义作品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卡夫卡当时力求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物现象的创作动机,从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真实描写,从作者创作《变形记》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从小说的内容,都可证明作者虽然运用了拟物化、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但坚持了“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崇庆余;姜建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C55
【相关文献】
1.论辛顿新现实主义杰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2.现实主义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3.关汉卿杂剧:现实主义的杰作
4.关汉卿杂剧:现实主义的杰作(二)
5.关汉卿杂剧:现实主义的杰作(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2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4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5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6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7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8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9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0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3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5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8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19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0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21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3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24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25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26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27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28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29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30 中美幽默的比较3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32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34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35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36 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37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3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39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40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41 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42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43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44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45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46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47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48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49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50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51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5253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54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5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56 《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57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58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5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60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61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62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63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64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65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6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67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68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69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70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7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72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73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74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75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76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77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78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79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80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81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82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83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84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85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86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87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88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89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90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91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92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翻译93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94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95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9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97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98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9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100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101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02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03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04 浅析清教思想在霍桑《红字》中的体现105106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07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108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109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110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11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1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13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14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15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1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17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118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19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120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121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122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23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24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125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126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127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128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129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130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31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132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33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34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135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13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37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138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13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140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41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分析《教父》中的教父形象142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143 “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144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145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46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147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48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149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50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151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52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53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154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155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156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157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58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15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60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161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162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1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4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165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66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167 中西方餐具文化对比研究—以筷子和刀叉为例168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69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170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71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172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173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17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175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176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177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7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179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180 英文商标的汉译181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2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83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4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85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6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187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88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189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190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19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192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193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194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195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196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197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198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99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200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