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

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处理方法。

人,作为高级动物,其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滲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

请看以下事例:据说,在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中心,有一对长期扣押的中国夫妇受尽磨难,度日如年,他们为其儿子取名为菲利普.鲁道克(Phillip Rudock),与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同名同姓,言外之意为“Phillip Rudock是我的儿子”,向外界表达了对部长的怨恨。

这淋漓至尽地显露了东方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东方式的诅咒,对于西方人士而言无疑是对牛弹琴,无济于事。

这位部长或许会想“你想利用你儿子的命名与我套近乎,没门!”因为在西方,晚辈采用或沿用长辈的名字是表达一种敬意,常常有祖孙几代延用同一姓名。

由以上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平时会阅读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也会经常与外教交流,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我感触很深,经过思考和整合,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含蓄委婉与直观明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含蓄委婉,而西方人则比较直观明瞭。

从中西方人士写信与读信习惯就略见一斑。

写作外教教我们如何写英文书信,要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要求放在信首,信尾才讲些客套话,显得十分无礼唐突。

起初我很不习惯,因为国人求人办事的信件,信首尽是客套寒喧之词,东拉西扯地写上一大堆,信尾才有几句涉及主题。

后来,经过了很多练习,我才慢慢习惯。

二、以宏观分析为基础和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宏观分析为基础,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记得从一本科学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事例,夏季,天气很热,一块鲜肉放在这里,很快就会变质、腐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会说: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热,空气中细菌多,由于大量细菌的侵蚀,所以这块肉烂得快。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 体现
何悦 09208050136
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 向,传统经济和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 圆 形螺旋式的。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天人合一” 的道教信仰,表现于文章之中,较之西方,往往 显得含蓄深刻韵味深长。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 直线的,没有回旋,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 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 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 。表现在说话、 做事上,往往显得直来直去、直截了当
• 由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很直接,他们更习惯于从general到 specific,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 如果使用中文表达,我们更讲究前因后果。 • 比如中文会这样表达: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 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 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而如 果用英文,则会这样说: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 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 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analytical,反应在语言形式上, 非人称主谓用的多,被动句用得多;主语一般不能 省略,连词介词用的多;反应在语法上,英语有冠 词,而汉语则无这种词类,英语限定性定语从句一 般都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而汉语的类似修饰词 则一般放在它前面。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单向性的, 他们强于分析逻辑,所以英文中必须含有主谓才算 是句子;而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讲究整体性与立 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性的的思维模式,所以中 文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时间:2010-04-13摘要: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如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

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在一个相对不变的宇宙观、政治制度、伦理信条、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

正是中西方人①不同的思维方式,导引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从而使中西方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特征。

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中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中西方人是按照各自的文化精神、宇宙观来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及认知结构不同,在思维逻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人们在处事上各有各的特点。

中国强调整体,西方注重个体;中国人喜欢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逻辑性思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广度优先”,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深度优先”……中西方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来观察,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看成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也在家庭伦理中得以体现,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意识。

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

都以整体为重。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这主要受基督教影响,他们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西方人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

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种个性思维方式在家庭伦理中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

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

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在生产劳动,平时生活工作中,中国思维方式注重实践经验,即以“经验为基础”。

传统的中医理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到现在,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考究。

在西方的群众思维方式中,他们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的色彩。

他们喜欢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的思辨对世界进行解说。

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如何认识,如何解答问题。

说服自己,说服外人。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1. 历史观念:中西方对历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线性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现代社会。

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循环的过程,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2. 社交习惯:中西方社交习惯存在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称谓来表示尊重和亲密程度。

3. 教育观念:中西方教育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从。

4. 时间观念:中西方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有限且不可逆转的资源,人们通常注重时间管理和效率。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柔性的,相对于人们的关系和具体情况而言。

5. 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巨大区别。

西方人通常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独立和竞争。

相反,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关系和互助,人们更注重家庭、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

那么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区别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作为长久稳定并广泛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影响人们行为、科学乃至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大相径庭。

简单而言,中国的科学是一种性理科学,西方的科学是一种智性科学。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

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这里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说明了这些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urture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He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reveals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seek the image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ame, while the Westerners prefer abstract thinking or log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questing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reasons how th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respectively.And it explain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the cause of differen life and t values, different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c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imagination) 指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它是人们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事物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和逻辑思维上,中国人注重辩证思维,而欧美注重逻辑或分析思维。

Robert Kaplan(1966)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

西方思维的模式像是一条直线切割,细分明晰,注重抽象推理,以分析性、抽象性、逻辑性为特点,注重概念、判断、推理。

中国的思维模式犹如圆环内封,综观合寨,寻求直觉顿悟,以整体性、形象性、直觉性为主要特点,注重直觉、顿悟、想象。

1.整体性与分析性整体思维倾向于把情景或场景看做是一个整体,注重某一突出的物体和场景的关系,并借助这种关系来解释和预见事物的情况。

中国人倾向整体思考,他们往往观察整个画面,并依靠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事物作出决定和判断。

分析思维倾向于把物体从情境中分离出来,更关注客体本身,根据事物性质归类,解释和预见事物的情况。

比如,呈现同一种栩栩如生的水下场景时,东方人比西方人回忆出更多的背景特征,描述的更多以关系为主。

西方把注意更多地放到目标上,比如单独的大鱼而较少注意环境特点(颜文靖,冯俊,2010)。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西方的百科全书层层切分,种类归属分明。

对于文章,标题、章、节、段西分明切,段里一般都有主题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通常以主题句开始,后接分支且有例证和解释中心思想,与全文的其他思想相关联,以此来论证解释或者提出某个观点。

中国的古代类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环试体例,比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文章是起承转合式,间接切入主题:介绍、解释说明、过渡、总结,前后讲究首尾呼应,就像一个不断扩展的环在围绕着主题旋转。

西餐厨师烹饪,各种配料严格计量,操作程序步步分析。

而中餐中似乎不在意配料的严格计量,注重的是色、香、味的总体效果。

西方的画注重精确的形似,通过线条、色彩等细节刻意仿真。

而中国画追求神似,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及联想表现物象的神韵。

2.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多数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李宗桂,1994)”。

直觉来自经验、实践和“第六感觉”,是经验的睿智阐述。

这种直觉思维是非线性的,是古代中国感知世界的主要方法,这种创造来源于顿悟和灵感,犹如在迷雾中忽然出现的烟花。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偏重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注重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比如传统的中医理论,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运用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来诊断。

重用“模式”和“类比”的推理。

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和直觉判断的矛盾运动,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逐渐达到其中的本质意义,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感性,睿智,归纳,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敬南菲,2006)。

逻辑思维产生于逻辑推理和非此即彼的文化心态,是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的探索与挖掘:它注重在证明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因之后才能说知道了事物。

运用逻辑剥去说话的意义,而只留下完整的结构,看清某一论点是否成立。

如三阶段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注重实证,理性,思辨(敬南菲,2006)。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可以通过逻辑掌握意义,去认识世界,而无需借助感觉,如果感觉与第一原则和逻辑所得出的结论相矛盾,就不必考虑感觉。

3.内归因与外归因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在行为归因上东西方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内归因,而西方则是倾向于外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Ross于1977年提出基本归因错误概念。

他认为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内部的原因,而忽视情境的因素。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美国人更容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他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作用,东方人更加关注情境的影响,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Lee (1996)等人研究发现,香港的体育评论作者更喜欢用情境来解释体育比赛,而美国的评论者更喜欢用团队中个人的特点来解释比赛。

4.对变化的看法:变化性与稳定性中国人的辩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

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更多地求助于集体协商,选择折中的办法。

西方人从相对稳定性出发,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做对错判断,运用规则和法律处理矛盾。

他们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更多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是对或者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可言(Peng K,1997)。

5.形象性与抽象性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

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验认同形成心中的意象,运用意象、联想、想象来替代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在“立意于象”,“妙象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等这类经典名言之中。

在文章中表现为类比性,如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

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抓相似之处,通过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沟通异类,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意义,使情物交融,生动形象,易于感悟,达到协同效应。

西方的实证性思维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

它是概念的形式、结构、沟通的媒借。

西方的拼音语言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把语言信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

在逻辑推理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连淑能,2002)。

上述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是从五个相对不同的角度而言进行了简要的陈述。

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参考文献:[1]Peng K.Na.ve dialecticism and its effects on reasoning and judgment about contradic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1997.[2]Peng KP,Nisbett RE.Culture, Dialectics,and Reasoning AboutContradi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3]Kaplan,Robert.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5]陈新夏,郑维川,张保生.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6]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7]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8]颜文靖,冯俊.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实证研究的评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