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f0bd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e.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变化。
本篇论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感知与认知、情绪与社交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性别认同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正文内容:1. 感知与认知发展1.1 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感觉器官逐渐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1.2 认知能力的形成:随着大脑的发育,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提高,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情绪与社交发展2.1 情绪的表达与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表达和理解各种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
2.2 社交技能的培养:儿童通过与家庭成员和同伴的互动,逐渐培养出社交技能,如合作、分享和沟通能力。
3. 语言发展3.1 语言习得的过程:儿童在早期通过模仿和听觉输入逐渐学会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习得。
3.2 语言能力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逐渐提高,开始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4. 道德发展4.1 道德意识的形成:儿童在幼儿期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开始能够区分对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随着成长,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5. 性别认同5.1 性别角色的认知:儿童在幼儿期开始认识到性别的存在,并逐渐学会区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
5.2 性别认同的形成:随着成长,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6. 自我概念的形成6.1 自我意识的出现:儿童在幼儿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6.2 自我概念的建立:随着成长,儿童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
总结:本文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感知与认知、情绪与社交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性别认同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论文
![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cc43db915f804d2a16c104.png)
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论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一:《浅谈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摘要:认识活动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认识、了解学前儿童这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更好地与学前儿童交往,优化儿童生活精神环境,以促进儿童心理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情绪情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认识活动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近年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日益认识到情绪情感在孩子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绝不是从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和交际功能。
孩子的年龄越小,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影响就越大。
一、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者不去做某种行为。
比如,在孩子愉快情绪下,他们愿意学习,做什么事情都积极。
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活动也不积极。
孩子要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这个老师说的话就特别爱听,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学她教的所有东西;要是不喜欢一个老师,她说的什么话都不爱听,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别干的偏干,而这个老师来教任何东西的时候要么不认真,或者做小动作、眼睛看别处。
幼儿喜欢画画时,拿起笔来就画,画个没完;不想画的时候,怎么让他画他都不愿意画。
我们班就有个孩子叫顺顺,平时对画画挺感兴趣的,有一天他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情绪就不太好,我早上有节美术活动,活动的时候顺顺就很不愿意动笔,美丽的春天的主题画画了几笔就不想画了,我启发他说:你想想,春天万物复苏,可以画一棵小树呀!结果他说:还没长出来呢,我又说:那你画个小朋友吧,他说:他们都不爱在这里玩。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3eff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e.png)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论文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发展,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
儿童心理学对于了解、干预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教育、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是了解儿童成长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可以揭示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而为教育和家庭提供科学的指导。
例如,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另外,儿童心理学也对于早期干预和预防儿童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
及早发现并干预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其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专业人士可以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此外,儿童心理学还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常常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压力和挑战。
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提供支持和创造有益的成长环境。
同时,通过培养儿童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南。
养育孩子是一项重要的责任,但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家长可以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家庭和谐提供了基础。
总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了解和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对于教育、早期干预、社会适应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83006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5.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论文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关乎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儿童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关于同伴关系和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措施。
发展心理学;儿童孤独感;同伴关系对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社会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存在缺失的时候,主体所体验到的不适感觉。
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虽然说一定的孤独感可以培养儿童独立性的人格,但是长期的孤独感就会导致其巨大的痛苦,随后会在其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自尊心受损。
当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孤独感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般是针对青年和老年来进行的,本文从儿童角度,分析影响儿童孤独感轻重的个体和外部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情况,并提出了简单的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建议措施。
一般说来,影响儿童孤独感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交叉起影响作用,这其中不仅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个体因素: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显示,关乎儿童本身的主观的社会交往自我感知可以更加容易而科学地预测自身的孤独感。
不同的社交自我知觉,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相比较于社会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具有比较高的孤独感。
这就说明了自我认知对于孤独感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中间的媒介就是社交自我认知,通过这个媒介,社会喜好和友谊质量等都可能会和孤独感有联系。
和社交自我认知这一中介不同的,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孤独感的行为因素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2)
![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04f5642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c.png)
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2)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篇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分析》摘要:本文在对家庭教养方式及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内涵进行准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的优缺点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了我国当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不足,最终给出了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家庭教养质量以及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所差别。
鲍姆林德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我国的心理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理解无本质差异,一般是指家庭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家庭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发展的目标是要培养儿童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个体。
因此,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和特点,首先需从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入手。
对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期是人格建构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有很强的可塑性。
对于心理健康儿童而言,一般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1.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民主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民主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也称为“智慧型”。
民主型的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氛围温馨,家长不会无缘无故打孩子,孩子出现的问题后首先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及时纠正孩子当时发生的错误,这样孩子在家庭中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能使孩子知道怎样爱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deaf2f2f60ddccda38a099.png)
题目: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姓名:***学号:*********专业: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一班院系:经济学院指导老师:***日期:2013年12月1日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摘要: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参与。
我所研究的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这一阶段。
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测评父亲参与的质量,父亲的参与度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父亲参与,儿童心理发展,认知行为,参与途径,一、父亲参与的概念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概念没有明确解释和定义。
最早提出父亲参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ssibility)、和责任(responsibility)。
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泛指父亲的可用性,父亲或许没有直接和儿童互动,但儿童在有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责任是指关心儿童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儿童事情的责任。
Lamb的三因素模型开创了研究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先河。
在此基础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伦理道德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发展性工作,娱乐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
这七种父亲职责代表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父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价值本质。
与此同时,Palkovitz[3]也对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构,提出15种主要的参与类型:交流,教导,监督,思想方面,操作具体事情,亲自照看,生活抚养,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计划,共同活动,提供资源,爱,保护,情感支持。
Palkovitz对父亲参与概念的重新定界,强调了父亲参与的多项性,突出了父亲参与所涵盖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没有涉及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ff09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a.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0-6岁阶段心理发展的学科。
这个阶段是儿童的关键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着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逐渐增长。
他们的行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自主地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
学前儿童还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复杂的运动任务。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认知发展、社会发展等。
其次,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研究的重点之二、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探索。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说话,并且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再次,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研究的重点之三、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能力。
他们能够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且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还包括自尊心的形成和社会情感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最后,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是研究的重点之四、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融入社会,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
他们能够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并且能够逐渐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还包括道德发展和同伴关系的建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能够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学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儿童的需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学论文
![儿童心理发展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e048a9581b6bd97f19eaae.png)
鲁东大学2014 - 20 15学年第一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论文课程号:177000020任课教师张美峰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儿童的成长具有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特点,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括生物、环境、认知等方面的因素,矫正策略可以通过教会儿童正确地宣泄情绪、教育者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等方法。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正文】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
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
Dishion等研究发现。
当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有暴力行为、文化水平低儿童受忽视等不利环境时.儿童不易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行为会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行力;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其次,学校准则和学校风名姓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号学专本二一二一二二一二级班下以线此在写字文将须生学线封密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
郭伯良等人研究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训诫对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问的负向关联有明显强化效果。
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
再次,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
会导致儿童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论文(Word最新版)
![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论文(Word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80bcaaa417866fb94a8e88.png)
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论文通过整理的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论文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Research on Children's Growt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ake “Peter Pan and Wendy“ as an example 【Summary】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linked to children's growth education, and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haping children's character, cultivating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s. “Peter Pan and Wendy“ inspired us to think about growing up by telling the story of a boy who didn't want to grow up. 【Keywords】Children's Educ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Peter Pan 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What we cannot deny is that many children in China are silent in class, not good at asking questions, and lacking in imagination. Many Chinese students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and dare not try. Children lack innocence and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this is also related to our humanitie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Qin Wenjun said: The reduction and loss of literary reading has caused a certain lack of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 (Xiao,2007)“ which will affect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inner demandsand affec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guides children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through inspiring stories and promote the thinking of life philosophy.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ading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o as to shape children's character. 2. “Peter Pan and Wendy“ o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Peter Pan is a child who does not want to grow up and will never grow up. When he was born, he fled home because of fear of growing up. He lives on an island. This is a bizarre and lively place. It is also the home of the lost children. They have no mother, but they live happily. (yang,2021)” Peter met Wendy, who was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and took her and her brothers to the island, and since then the children had the happiness of their mother. After a big battle with Pirate Hook, the lost children decided to follow Wendy home, but Peter didn't want to grow up, so only he stayed alone. So Wendy grew up, Wendy's daughter grew up, but Peter was always the little boy. 2.1The impact of family The plot of the movie tells Peter that he heard his parents'expectations about his future. When he grows up to find a job, he might also sit in the office, so he fled in fear. But even Peter is eager to have a family in his heart. The lost child treats Wendy as a mother and Peter as a father, which is implicit in the novel about the impact of family on the growth of a child. In thenovel, the behavior of the Darling couple also reflects the education and love of their parents. “It is the nightly custom of every good mother after her children are asleep to rummage in their minds and put things straight for next morning, repacking into their proper places the many articles that have wandered during the day. (Barrie,1987)” This is actually about Mrs. Darling's way of educating children. She will correct the children's behavior and inspire their thoughts. Even as small bank clerk, Mr. Darling showed his concern, anxiety and love when the children were missing. I think the family is like a night light, a guardian. As Mrs. Darling said: “they are the eyes a mother leaves behind her to guard her children. (Barrie,1987)”2.2Children's literature can shape children's character Through Peter Pan and Wendy's novel, we can know that children's growth experience plays a key role in shaping children's personal character.2.2.1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Every child laugh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 little fairy was born, and when the child said she no longer believed in the little fairy, a little fairy died. (yang,1989)” There are many such childlike words in children's works. Therefore, rea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will not make children's thinking fixed. 2.2.2 Brave adventure Many of the protagonist images of children's works are very brave and adventurous. In Peter Pan and Wendy, Peter fightswith the pirate Hook to save Wendy. Peter deceives the pirates by faithfully imitating the voice of Hook, such a thrilling storyline helps to cultivate the brave spirit of children. (Valentova,2021) 2.3.3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is not self-centered. Many children become selfish by reading a lot of princess fairy tales. This is actually the wrong direction. Authentic children's works should “help children understand reality“, not all stories are the perfect ending. As the result of the novel, Wendy chose to grow up, and the lost child chose to return to the family, but Peter is still a child who does not want to grow up. 3. Conclusion Excellent children's cultural works should not only have fantasy storylines, but also emphasize reality. The children are not perfect, they are lively, naughty, cute but naive and ruthless. Therefore, we should help them grow. By reading children's literary works, help children shape excellent character. The novel mentions:” Why can't you fly, mother? Because I am grown up, dearest. When people grow up, they forget t he way. (Barrie,1987)” And I hope that Chinese children will not forget how to fly even when they grow up. They still have rich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have a brave spirit of adventure. 参考文献: [1]Eva Valentova. The Betwixt‐and‐Between: Peter Pan as a Trickster Figure[J].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21,51(3). [2]杨钊.《彼得·潘》的误读——《彼得·潘》赐予我们长大的理由[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9(01):41-43. [3]肖红. 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育[D].四川师范高校,2007. [4]孙云凤.论儿童文学对儿童教化的价值[J].教化探究,2006(12):40-41. [5]杨静远.永存不灭的童年——谈《彼得·潘》[J].读书,1989(06):79-85. [6]J. M. Barrie(作者);Alison Lurie (后记).Peter Pan(英语)简装—1987年5月5日:Signet Classics; Reissue,1987年5月5日。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68ec2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4.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者以及社会工作者都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感知和感知加工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和理解外界信息。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提高,对于细节和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1.2 认知结构的建立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他们逐渐建立起一套认知结构,用于组织和理解信息。
例如,儿童通过分类和排序来组织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
同时,他们也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和抽象思维。
1.3 知觉和认知的关系儿童的知觉和认知密切相关。
儿童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然后通过认知来处理和理解这些信息。
知觉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的基本构成儿童情感发展涉及到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
情绪是儿童情感的核心,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
儿童通过情感表达来展示他们的情绪状态,例如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行为等方式。
同时,儿童也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社交环境。
2.2 情感与社会关系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来建立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也对儿童情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障碍与干预有些儿童可能会面临情感发展的障碍,例如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及早的干预和支持对于这些儿童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和学校等社会机构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匡助儿童克服情感发展的难点。
三、儿童社会发展3.1 自我认同的建立儿童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认同的建立。
儿童心理学论文(5篇)
![儿童心理学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8174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2.png)
儿童心理学论文(5篇)儿童心理学论文(5篇)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讨论课题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二、讨论概述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
事实上,自 2021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头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殊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需依靠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始终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
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许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
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讨论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
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本文旨在通过叙事讨论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
家庭生活详细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全都?为什么全都或不全都?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
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供应一些思索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
通过连续多日的观看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担当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房;家居简洁素雅;光线光明;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嬉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四周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美丽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2024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论文
![2024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6eae5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9.png)
2024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论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儿童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统计,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持续上升,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在幼儿中越来越普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重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育方式的差异以及父母的教育程度等都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过于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针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
首先,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其次,优化家庭环境。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此外,改进教育方式也是必要的。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过度追求学业成绩,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最后,加强社会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为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39bc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b.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感知与认知、语言与沟通、情绪与社会发展、道德与价值观以及自我认同与性别认同。
一、感知与认知:1.1 感知发展:儿童在感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感官反应到感知整合的过程。
他们逐渐能够辨别不同的感觉,并将其整合为有意义的信息。
1.2 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强。
他们从简单的感知活动逐渐发展到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形成。
1.3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刺激和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语言与沟通:2.1 语言习得:儿童在早期通过模仿和语言输入逐渐习得语言。
他们从简单的单词和短语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运用复杂的语法和语义规则。
2.2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语言的习得更为敏感。
适当的语言刺激和语言环境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2.3 语言与沟通障碍:有些儿童可能会面临语言发展的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障碍。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对于帮助这些儿童克服语言障碍至关重要。
三、情绪与社会发展:3.1 情绪认知:儿童在情绪认知方面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情绪反应到能够理解和表达复杂情绪的过程。
他们逐渐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3.2 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
适当的情绪教育和冲突解决技巧的培养有助于儿童健康的情绪和社会发展。
四、道德与价值观:4.1 道德发展:儿童在道德发展中逐渐形成对善恶和公正的理解。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0ae7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1.png)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在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中,并不是遗传因素孤立地发挥作用,没有人类的特殊环境的刺激,没有人类的劳动与实践活动,不仅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遗传,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意识或心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篇一《儿童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初探》[摘要] 在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除了遗传和环境、学习和教育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儿童原有的心理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意识的能动性,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
[关键词] 儿童;心理结构;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81-021 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人类遗传为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中,并不是遗传因素孤立地发挥作用,没有人类的特殊环境的刺激,没有人类的劳动与实践活动,不仅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遗传,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意识或心理。
儿童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多样的条件反射,从而形成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
这个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就是个体的特殊遗传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体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
遗传和环境、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成熟和学习复杂地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发展。
首先,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体遗传潜能的显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其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同时,遗传对环境具有选择性,环境的力量也是通过遗传的中介发挥作用的;第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不同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等几个因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34693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a.png)
智力游戏趣味性浓,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唤起幼儿已有的知识印象,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去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思维抽象逻辑性的发展。于是,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式,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也是一种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形象到具体的过程。所以在学前儿童的教材中,往往大篇幅都是图画,以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儿童的思维能力往往是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心理困境。思维总是由于问题出现而产生,而幼儿能否提出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产生问题情境。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思维的特征是概括性、间接性和逻辑性,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发展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工具。但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和工具,家长和老师都要引导和教给儿童,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作出逻辑的判断、推理来解决。因此要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就必须要交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c395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2.png)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儿童在学前阶段经历了身体、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对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一、儿童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在学前阶段身体发展迅速,身高体重的增长对其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身体的健康与发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的合理安排,以保证他们能够在学前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儿童认知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模式,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儿童情感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在学前阶段的情感发展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
教师应当给予儿童足够的情感支持,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启示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学前教育中,应注重儿童的综合素养培养,包括身体素质、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此外,教师在学前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念,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等方面,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只有充分理解和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192d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0.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论文,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匡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如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1.2 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1.3 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访谈等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情感发展2.1 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情感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等阶段。
2.2 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特质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3 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法,可以对儿童情感发展进行评估和分析。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发展3.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社会技能。
3.2 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等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3 社会性发展的干预策略通过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健康。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性格发展4.1 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性格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4.2 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儿童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3 性格发展的干预方法通过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可以匡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性格特质。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自我认知发展5.1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特点儿童在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价值。
5.2 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f11c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5.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感知与认知、情感与社交、语言与沟通、自我认同与性别角色、道德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一、感知与认知:1.1 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开始逐渐发展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认识世界。
1.2 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提升,从简单的感知到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1.3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互动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情感与社交:2.1 情感的发展:儿童从早期的依赖和情感表达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喜怒哀乐等。
2.2 社交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合作、分享、交流等社交技巧,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情感与社交的关联:情感和社交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情感能够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而社交互动也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语言与沟通:3.1 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早期通过模仿和学习开始掌握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汇到逐渐形成完整的语言系统。
3.2 沟通技巧的培养: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出良好的沟通技巧。
3.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理解。
四、自我认同与性别角色:4.1 自我认同的形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4.2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儿童在早期开始认识到性别的差异,并逐渐形成对应的性别角色认同。
4.3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东大学2014 -20 15 学年第 一 学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论文 课程号:177000020任课教师 张美峰 成绩【摘要】 儿童的成长具有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特点,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括生物、环境、认知等方面的因素,矫正策略可以通过教会儿童正确地宣泄情绪、教育者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等方法。
【关键词】 儿童 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矫正策略【正文】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
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
Dishion 等研究发现。
当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有暴力行为、文化水平低儿童受忽视等不利环境时.儿童不易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行为会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行力;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其次,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
郭伯良等人研究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训诫对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问的负向关联有明显强化效果。
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
再次,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
会导致儿童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1992年Pakumt和Asher发现,在不被喜欢的儿童中.非攻击性比攻击性儿童更易受到漠视而感到孤独。
攻击性与拒斥彼此相关.既具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更易走上犯罪道路。
最后。
电视、因特网等社会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教给儿童一些攻击行为方式。
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使暴力“合法化”。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ieber&Baron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攻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这就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并且诱发儿童使用暴力的冲动。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近年来。
国外研究揭示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谈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缓释其报复动机。
同时研究指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认知存在着差异,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敌意性归因。
物理环境:生存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气温、食糖过多、铅中毒等也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
气温与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
Anderson提出了热假设.即生存环境中较高的温度能够增加攻击动机与攻击行为,较高的气温能够引起攻击行为的增加,因为较高气温引起个体感到不舒服,进而具有敌意性情感与启动攻击他人的想法,并且社会交往的偏见与敌意性归冈都有所增加。
食糖过多町能也与攻击行为发生有关。
从生理学角度看,糖类的过多或反复摄取可能导致体内m糖较低,个体情绪上可能表现为暴躁、易愤怒从而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铅中毒可能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认为铅中毒能够引起凡童的多动症、注意力分散,这可能间接地引起儿童的攻击行为发生。
专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
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报上曾报导过的武汉小学生夏辉的惨死,就是这样一种家教的悲惨结局。
“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
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
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
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
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
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教儿童学会宣泄侵犯性情感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来说,是点燃侵犯性行为的导火线。
侵犯性情感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若这些不良情绪能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
相反,幼儿侵犯性情感受到过分压抑,会引起其意识障碍,危害其身心健康。
因此,教那些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幼儿学会宣泄的方法是必要的。
比如教会儿童向父母、同伴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喊大叫一通或痛哭一场,以宣泄其内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教会他们迁怒于那些毫无生命与价值的“替罪羊”,如道具、模型等;也可以变换活动,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打打沙袋或信手涂鸦一番,转移儿童的侵狂性情感。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几乎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懂得攻击时常会占便宜,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有人曾用9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幼儿园的孩子,并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效果分正性和负性两类。
前者包括哭喊、较少的防御性,后者主要为被他人“告状”、受到报复和老师介入。
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常获得正性效果。
即使原来是一个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然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而原来就有攻击性的孩子从攻击中得以“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
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涉,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应该帮助受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行为的儿童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
教师和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育方式,纠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①表扬、奖励。
儿童一旦做出了正确的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对其给予强化。
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表扬、奖励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口头表扬、精神奖励。
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②批评、重罚。
如果儿童打了人,家长、教师默认、纵容,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成为儿童打人行为的强化物,使儿童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
所以,当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且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使儿童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样做才对。
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重罚,如果听之任之,这些行为就会得以强化,并迅速泛滥开来。
当然,重罚并不等于惩罚。
重罚主要包括:取消某种特权,把他一个人关进房问里一段时间,不许他参加他喜欢的活动。
此外,对攻击性的儿童不宜采用与之争论的方式进行教育,否则,就会把他“锤打”成~名“精明的律师”,助长了他的言语攻击性。
③沟通。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较差,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自卑自责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因而索性破罐子破摔。
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
要耐心地仔细地倾听孩子说话,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对孩子讲话的内容要作出正确的评说和指导。
帮助儿童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技能攻击性较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
这就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解释和说明,帮助他们掌握减少人际冲突的策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格特征。
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1) 邹泓《家庭与儿童社会化》《人民教育》1993.3(2)方白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1997,2:232-236 (3)曹胜利《夏辉事件说明了什么》《中国教育报》1992.12.17 (4)鲍力铣,魏龙华.家庭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J] .社会心理学科,2001,(4):16-22 (5)王力健《谈两种失败的父母爱》(6)《幼儿教育》1991.1(7)《幼儿心理学》高月梅/张泓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8)《幼儿心理素质教育》高志方上海教育出版社(9)《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丁新胜.儿童攻击性行为及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2004(11) [ Richard Gerrig J,Philip Zimbardo G.心理学和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1)2003 孙云晓.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媒介[J].家庭教育.(12)1999年第l期王馥琦.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