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全套教案hbgh g hggh新人教版必修1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假设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
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无答案)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消费观、践行正确消费原则2、教学难点:消费心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全面认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
三、教学建议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学生阅读教材,搜集典型的消费案例、资料和行为,提出困惑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通过课上对这些疑问的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一一判断运用,体验践行。
学生资料汇总、典例展示探究、教师总结提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设计】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影响因素前面已经学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推进新课】探究点一:消费心理面面观元旦前后,同学之间互送礼物的调查情况,设问:你是不是也有如此经历?这是受什么心理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探讨:积极思考与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总结: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
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探究活动”设问:你是不是也有小林的消费心理?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总结: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作用。
2.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和改革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分配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问题设计:针对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按劳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关系等知识点。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因素
备课札记第二课多变的价钱第一框影响价钱的要素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概括影响商品价钱的要素,理解价值决订价钱、社会必需劳动时间决订价值量以及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明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经过察看和剖析现实生活现象,提升剖析、概括以及透过现象看实质的能力,既而培育剖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经济生活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培育学生尊敬他人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经过对经济现象的察看和剖析,让学生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现行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并踊跃地察看和剖析问题,提升学生参加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1、教课要点:供求影响价钱,价值决订价钱2、教课难点:价值决订价钱三、教课过程:【引入新课】:(课件展现)玫瑰花的价钱;1、相同的玫瑰花,价钱为何不一样?有哪些要素使玫瑰花价钱发生变动?2、你还可以举出其余价钱变化的例子吗?3、这些要素是如何影响价钱的?今日我们就来商讨一下商品价钱改动的原由。
设计企图:以情境导入,有益于调换思想,激发兴趣,为学习本框打下基础。
【推动新课】研究点1、一、供求影响价钱(课件展现课本P11研究活动4个镜头),我们经过它们来思虑一下是什么在影响着价钱的变化。
(学生思虑,回答)备课札记总结:时间、天气、地区、生产等,甚至宗教崇奉、风俗等文化要素会惹起价钱的颠簸。
天气、时间影响地区、生产价钱宗教崇奉、风俗发问:这些要素如何对价钱够成影响?(学生回答)总结:各样要素对商品价钱的影响,是经过改变该商品的供应或许需求来实现的。
结论:供求是影响价钱的直接要素一辆一般自行车的价钱,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并且即便自行车再供不该求,其价钱也不会高过小汽车,即便小汽车供过于求,其价钱也不会低于自行车呢?商品的价钱除了遇到供求的影响外,是否是有某种要素在决定着商品的价钱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是什么在决定着商品的价钱既不可以无穷上升,也不可以无穷下跌?(学生回答:价值决订价钱)。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经济生活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教案前言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经济的基本含义(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说明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二)能力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概况,增强发展经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经济的基本含义2.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经济的基本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经常要买东西,工人要生产产品,等等,这些活动都属于经济活动。
那什么叫经济呢?从今天起我们就学习有关经济常识的知识。
讲授新课(一)经济的基本含义1.经济和人们的生活、(1)从家庭和个人角度看社会的活动关系最密切(2)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2.经济的基本含义(1)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经济活动决定其它一切活动(2)经济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5)经济的基本含义。
(二)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1.经济常识的特点。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3.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的含义,知道了经济常识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意义。
前言知识结构图(一)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1.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一、经济的基本含义(二)经济的 2.物质资料基本含义生产活包前括四个环节3.经济的基本含义(一)经济常识的基本言二、学习经济常识特征的意义(二)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三)学习经济常识有三点重要意义第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2)货币的职能(3)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2)商品的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8)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2)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能力(三)思想觉悟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商品的概念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5.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6.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7.价值规律的含义8.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9.价值规律的作用课时安排原则上每框一课时,共八课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理论的知识点【教学依据】理论依据:高考考频考点现实依据:物价上涨导致人民消费压力增大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2、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的依据,理解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重要性,理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背景意义。
3、熟悉高考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挥德育的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好的认识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这样的政策对于人民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
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重、难点]难点与重点:消费与宏观调控相关方式的关系,消费与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消费的关系[教学方式]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教学构思]围绕“消费”这个话题展开,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十课的内容,牵扯的知识点非常广,希望通过这种串联法,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学会融会贯通。
计划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即: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措施理解-----经济意义一、经济现象分析课堂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个话题:消费!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答:居民收入和物价总水平1、复习收入与消费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追问:具体来说收入理论是如何描述的?学生甲答: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学生乙补充: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如果未来收入不乐观,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亦然。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考点解读: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5.了解外汇和汇率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考点讲解(一)、商品1、从外延上看: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2、从内涵上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用于交换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的“交换”就是“买卖”,其近义词有“销售”、“出售”、“交易”、“贸易”等。
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转化。
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当作商品来买卖,这是特殊现象。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都是劳动产品,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
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3、从属性上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两个基本属性)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交换劳动的关系)d商品、价值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商品、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e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f一切劳动产品都凝结着无差别人类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才是价值。
4、理论联系实际:①、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
②、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③、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职能、纸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本质2、能力目标: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待货币以及认识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基本职能。
2.纸币本质和优点三、教学过程探究点一、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的作用。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探究:价值尺度活动:说说钱的单位: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
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黄金万两。
“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
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备课札记备课札记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备课札记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2探究:流通手段。
活动:同学演示教材第6页图片,另一组演示原始人直接的物物交换,思考①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②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③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背诵要点之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从含义上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统一于商品中,缺一不可。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职能: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价格有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一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
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待受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及其发行规律:①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没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杜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③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高中政治 陪你一起学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陪你一起学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一共四个单元:一、生活与消费;二、生产、劳动与经营;三、收入与分配;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了“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等经济环节,依次回答了“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
其基本线索可以概括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本单元分三课: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知识结构清晰、明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本课按:商品——货币——纸币——外汇与汇率,这种结构全面介绍货币的相关知识。
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货币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3、纸币及其发行量:纸币本质,发行规律,树产正确的金钱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对策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4、信用工具和外汇,及汇率的变化和计算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本课围绕价格两大问题而展开: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一、教学设计思路:贯彻实施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和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体和主导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直观性原则。
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从分析社会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本框的地位和内容要求来看:(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
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落脚点,本框所涉及的消费原则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
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
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5.课程结构: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
(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 6.教学流程:第一部分通过情景再现、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感性材料、来自同学中的问卷调查做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喊出绿色消费的口号,通过给“故事加个结尾”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确立正确的消费观;最后,通过板书的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
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
1.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变化。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布局,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3.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情境,如税收政策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利用视频、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展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等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和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解。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些知识点最重要?为什么?”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在小组内能够互相学习、互补优势。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案例分析、经济现象调查、政策建议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分析家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并提出改进建议。
2.强调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同时,我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在评价学生时,我注重全面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采用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立小组竞赛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讨论、问答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什么是收入分配?为什么说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重要?”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介绍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阐述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在评价学生时,我注重全面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经济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经济现象的分析。
2.难点: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吗?”2.知识讲解(1)讲解经济的概念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师以供求关系为例,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价格、弹性、市场均衡等。
(3)讲解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
3.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城市近期房价上涨,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2)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正确率。
3.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积极思考。
3.作业和考试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经济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宏观调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精)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我国是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
①制定减税和发放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刺激汽车消费市场,促进汽车生产发展。
②制定经济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自主品牌的开发。
《宏观调控》教案
【一】、课题:宏观调控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在题型上,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背景材料主要是国家或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在考查方式上,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考查考生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全面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应用方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理解。
五、作业:
1、请你为国家发展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2、请你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至少三条合理化建议。
六、板书设计
宏观调控
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那些手段?
第一、第五属于法律手段;第二、第三属于经济手段;第四属于行政手段。
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既有法律手段成分也有行政手段成分,更多的是法律手段成分。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2009年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第二、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 ;第三、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节约用水。
四、小结
国家对消费的引导,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对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对投资方向的引导及出口产品预警,都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人教必修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着重从经济体制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等基础知识。
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
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
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自主勾画教材重点词句,完成预习案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你可能知道中国的高铁里程是世界第一,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第一”是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近五年建成的。
教师:最近五年,平均每年7400多亿元的投入,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投产新线最多的时期。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托起了中国梦!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通过大型纪录片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十八大召开后这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活动一:教师引导:世界500强企业中前十名中国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中国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天然气集团。
9.1市场配置资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市场配置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的不足,树立改革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9.1市场配置资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概念和原理,我设计了一堂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首先,我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手机作为案例的切入点。通过展示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手机,引发学生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思考。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手机市场中的供求关系,让学生了解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市场配置资源的概念、原理和实际应用,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包括对市场调节优缺点和不足的探讨。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认知。
3.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影响;
4.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兴趣,提高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要点之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从含义上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统一于商品中,缺一不可。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职能: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价格有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一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
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待受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及其发行规律:①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没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杜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③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信用工具:①结算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就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②信用卡的优点: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③支票的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4、外汇和汇率: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欧元、瑞士法郎、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
②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③通常用100单位外币兑换多少本币来表示。
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引起价格的波动。
这些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求来实现的。
①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有利于卖方)。
(即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时的价格就低。
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有利于买方)。
(即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对那方有利就是那方的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者成正比。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这样形成的价格,既反映商品价值,又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对消费者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都具有灵敏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对需求的一般影响: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A、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B、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归到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影响消费的因素:①根本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②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当前、过去、未来、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和物价水平(物价高、消费水平低)。
③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其他因素。
2、消费的类型:①按产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①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表明: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小则表明生活水平越高。
4、消费心理面面观: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大家有我也要有,向众看齐)——不可取;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不值得提倡;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人有我优、向上看齐)——不健康;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理智消费5、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①原因: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②措施: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第三,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第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公有制为主体:①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
②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
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不是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⑤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构成: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第二、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必要性和意义):A.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B.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公司的类型: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③公司的分类: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④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A.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B.执行机构:总经理C.监督机构:监事会2、公司制: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