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的形成》教学设计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讲义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讲义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在化学的世界里,配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物质。
那什么是配合物呢?简单来说,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围绕它的若干个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复杂离子或分子。
中心原子通常是金属离子,它们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能够接受配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
而配位体则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比如氨分子(NH₃)、水分子(H₂O)、氯离子(Cl⁻)等。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它是由配位体提供孤对电子进入中心原子的空轨道而形成的。
这种键的形成使得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二、配合物的形成过程让我们以常见的铜氨配合物 Cu(NH₃)₄²⁺为例,来看看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首先,铜离子(Cu²⁺)在水溶液中以水合离子 Cu(H₂O)₄²⁺的形式存在。
当向溶液中加入氨时,氨分子中的氮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能够与铜离子的空轨道相互作用。
氨分子逐渐取代水合离子中的水分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最终形成稳定的Cu(NH₃)₄²⁺配合离子。
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受到溶液的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化学性质。
同时,配位体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决定配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三、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内界和外界两部分。
内界是由中心原子和配位体组成的核心部分,它通常以方括号括起来,比如 Cu(NH₃)₄²⁺中的 Cu(NH₃)₄²⁺就是内界。
内界中的中心原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外界则是位于方括号外面的离子,它们与内界通过离子键相结合。
例如,在 Cu(NH₃)₄SO₄中,SO₄²⁻就是外界。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直线型、平面三角形、四面体、八面体等。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取决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和配位体的种类及数量。
《配合物的形成》教学设计
《配合物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位于专题4《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第二单元,既是第一单元的沿续,也是对分子空间结构的补充。
由于配合物的形成,多数相当于在已知的简单化合物中插入“第三者”——新的化学成分,构成了复杂的结构,而且游离于价键规律之外,又不涉及价电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本节教材从实验事实出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门,经过实验过程的逻辑分析,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再抽象概括,阐述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对相关基本概念作了常识性介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配合物的的概念,配位体、配位数、内界外界等相关知识;
(2)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
(3)认识配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运用实验进行活动与探究,锻炼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思维方法;
(2)通过配合物的广泛应用在各领域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学好知识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
四、教学难点:配合物的组成和形成条件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七、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 专题4 第2单元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第2课时 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教案高二化学教案
〖第2课时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之小船创作[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从微观角度理解配合物的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了解配合物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配合物的形成对性质的影响1.颜色的改变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配离子是否生成。
如Fe3+与SCN-在溶液中可生成配位数为1~6的铁的硫氰酸根配离子(血红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n SCN-===[Fe(SCN)n](3-n)+。
2.溶解度的改变一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依次溶解于过量的Cl-、Br-、I-、CN-和氨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
(1)如难溶的AgCl可溶于过量的浓盐酸和氨水中,形成配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Cl+HCl(浓)===[AgCl2]-+H+;AgCl+2NH3·H2O===[Ag(NH3)2]++Cl-+2H2O。
(2)Cu(OH)2沉淀易溶于氨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3.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改变氢氟酸是一种弱酸,若通入BF3或SiF4气体,由于生成了HBF4、H2SiF6而使溶液成为强酸溶液。
配位体与中心原子配合后,可以使其酸性或碱性增强,如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碱性增强。
4.稳定性增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的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例如,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形成的配位键比Fe2+与O2分子形成的配位键强,因此血红素中的Fe2+与CO 分子结合后,就很难再与O2分子结合,血红素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体CO中毒。
(1)中心原子和配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一般很难电离。
(2)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当中心原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体的性质有关。
《配合物》 教学设计
《配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配合物的定义,明确配合物的组成。
(2)掌握配合物的形成条件,能写出常见配合物的化学式。
(3)了解配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2)配合物的形成条件。
2、教学难点(1)配合物中中心离子、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的确定。
(2)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化学键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结构独特的配合物图片,如硫酸铜晶体、普鲁士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质的特殊结构和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配合物。
2、知识讲解(20 分钟)(1)配合物的定义讲解配合物的概念: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
举例说明,如Cu(NH₃)₄SO₄、Ag(NH₃)₂OH 等。
(2)配合物的组成以Cu(NH₃)₄SO₄为例,讲解配合物的组成部分:中心离子、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
中心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如 Cu²⁺。
配体:提供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如 NH₃。
配位原子:配体中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如 NH₃中的 N 原子。
配位数:与中心离子直接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总数,如Cu(NH₃)₄²⁺中 Cu²⁺的配位数为 4。
(3)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分析形成配合物的条件:中心离子要有空轨道,配体要有孤电子对。
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形成条件的理解,如 Fe³⁺与 SCN⁻形成血红色的配合物。
第二单元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苏教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单元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苏教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核心提示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介绍了配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在生活、工业上的应用等方面。
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解题技巧和实例,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知识点1. 配合物的定义配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配位原子或分子配位形成的复合物,是一类包含金属原子或离子的化合物。
典型的配位原子或分子包括水、氨、卤素离子等。
2. 配合物的结构特点这里主要介绍配位键的形成。
配位键是指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或分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组成的化学键。
配位键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配位原子或分子中至少存在一个孤对电子,通常为氮、氧、硫等元素;2.金属离子中有一个或多个未成对电子,即配位位置。
配位键通常是配合物最稳定的键,其形成和断裂是许多配合物反应和性质的关键。
3. 配合物在生活、工业上的应用(1) 钢铁与不锈钢的生产配合物对于冶金行业的生产至关重要。
比如,钢铁和不锈钢的生产都需要使用配位原子或分子喜欢与铁离子配位的属性来实现。
(2) 医学上的应用金属离子在人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不良离子可以被正常配位基替代。
这为治疗某些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提供了可能。
(3) 光催化与储氢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光催化和储氢技术,配合物也有特别的应用。
通过调控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或分子的组合,可以实现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
4. 配合物的解题技巧和实例(1) 确定金属离子的电荷数1.如果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4或更多,且其成键的配位原子或分子质子化或羟化,则其一般为高价态;2.如果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六,且为晚期过渡金属离子,则其电荷数一般为2+或3+;3.如果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六,但早期元素的离子电荷小于或等于+2,则电荷数一般为3+ 发生规定代价分裂,否则是4+。
(2) 确定配体是否发生偏向性的S配位1.配体中是否含有较强的X-羰基团、C=O偏极共轭络基、烷基胺、水、硝基、COO-等;2.配位的金属离子为第三周期之前具有偏向性S配位能力的过渡金属离子,配位原子数量多于6个;(3) 正确判断某类型配位物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于题目中一些特殊的配位物,比如氨、水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自的特点和反应条件,在正确的情况下应用这些配位物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化学:4.2《配合物的形成》教案(苏教版选修3)
配合物的形成复习:1. 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 就是孤电子对.2. 配位键的概念:在共价键中,若电子对是由而跟另一个原子共用,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
成键条件:一方有另一方有。
3.写出下列微粒的结构式NH4+ H3O+H2SO4 HNO3[Cu(H2O) 4]2+的结构简式为:在四水合铜离子中,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是由水分子中的O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对给予铜离子(铜离子提供空轨道),铜离子接受水分子的孤对电子形成的,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的键”被称为配位键。
[Cu(NH3) 4]2+中Cu 2+和NH3 •H2O是怎样结合的?一、配合物:1、定义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2、形成条件(1) 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2)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3、配合物的组成从溶液中析出配合物时,配离子经常与带有相反电荷的其他离子结合成盐,这类盐称为配盐。
配盐的组成可以划分为内界和外界。
配离子属于内界,配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属于外界。
内、外界之间以离子键结合。
A、内界:一般加[ ]表示。
(1)中心原子(或离子)——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或离子),也称形成体。
常见的有:①过渡元素阳离子或原子,如Fe3+、Fe2+、Cu2+、Zn2+、Ag+、Ni、②少数主族元素阳离子,如Al3+③一些非金属元素,如Si、I(2)配位体——指配合物中与中心原子结合的离子或分子。
(配位原子——指配合物中直接与中心原子相联结的配位体中的原子,它含有孤电子对)常见的有:阴离子,如X-(卤素离子)、OH-、SCN-、CN-中性分子,如H2O、NH3、CO、(3)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相连的配位原子个数。
一般为2、4、6、8,最常见为4、6常见金属离子的配位数1价金属离子 2价金属离子 3价金属离子Cu+ 2,4 Ca2+ 6 Al3+ 4,6Ag+ 2 Mg2+ 6 Cr3+ 6Au+ 2,4 Fe2+ 6 Fe3+ 6Co2+ 4,6 Co3+ 6Cu2+ 4,6 Au3+ 4Zn2+ 4,6(2)外界:除内界以外的部分(内界以外的其他离子构成外界)。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4.2《配合物的形成》参考教案
教专题专题 4 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学单元第二单元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课节题第一课时配合物的形成题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配合物结构认识的历史〔2〕知道简单配合物的根本组成和形成条件教〔3〕了解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及其应用学过程与方法通过配位键作为配离子化学构型,构筑配合物结构平台的方目法逐渐深入地理解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标情感态度通过学生认识配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广泛应与价值观用体会配位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化学。
教学重点配合物结构和性质,配合物形成条件和过程实验解释教学难点配合物结构和性质,配合物形成条件和过程实验解释教学方法探究讲练结合教学准备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复习 ]教 1.以下微粒中同时有离子键和配位键的是4B、NaOH 3+D、MgOA、NH Cl C、H O学3+是H2O和+结合而成的微粒,其化学键属于P692. H O HA、配位键B、离子键C、氢键D、范德华力讨论后口答过[知识回忆 ]1.配位键2.杂化和杂化轨道类型程[导入 ]实验 1:硫酸铜中逐滴参加浓氨水实验 2:氯化铜、硝酸铜中逐滴参加浓氨水实验分析:[知识梳理 ]一、配合物的形成1、配合物: 由提供孤 子 的配体与接受孤 子 的中 察心原子以配位 合形成的化合物称 配位化合物 称 配合物。
理解 教 主 活 学生主体活2、配合物的 成从溶液中析出配合物 , 配离子 常与 有相反 荷的其他离子合成 , 称 配 。
配 的 成可以划分 内界和外界。
配离子属于内界, 配离子以外的其他离子属于外界。
内、外界之 以离子 合。
外界离子所 荷 数等于配离子的 荷数。
〔1〕中心原子:通常是 渡金属元素〔离子和原子〕 ,少数是非金属元素,例如: Cu 2+,Ag +,Fe 3+,Fe ,Ni ,B Ⅲ,P Ⅴ⋯⋯〔2〕配位体: 含孤 子 的分子和离子。
如:- ,OH -, CN -,H 2 ,3 , CO ⋯⋯ I O NH配位原子: 配位体中具有孤 子 的原子。
42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第1课时)(教案)
4.2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第1课时)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认识简单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能正确运用化学符号描述配合物的组成;2、学会简单配合物的实验制备;能联系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运用化学符号描述配合物的组成难点运用化学符号描述配合物的组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工具PPT、视频五、教学过程【讲述】配位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
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叶绿素是一种镁的配合物,动物细胞中载氧的血红素是一种铁的配合物,化工生产、污水处理、汽车尾气的净化、模拟生物固氮等领域都需要一些特殊性能的配合物作催化剂。
因此,认识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示】实验视频:向试管中加入2 mL 5%的硫酸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现象是什么?【生】将过量的氨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溶液最终变成深蓝色,加入乙醇后析出深蓝色晶体。
【讲述】深蓝色的物质是[Cu(NH3)4]SO4,名称是:硫酸四氨合铜将[Cu(NH3)4]SO4溶于水,[Cu(NH3)4]SO4发生下列电离:[Cu(NH3)4]SO4=== [Cu(NH3)4]2++ SO42[Cu(NH3)4]2+是四氨合铜离子,其中Cu2+和NH3分子没有电离出来,说明[Cu(NH3)4]2+中Cu2+和NH3分子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相互作用。
【问】思考:在水溶液中,C u2+和NH3分子是如何结合成[Cu(NH3)4]2+的呢?【展示】C u2+和NH3分子是如何结合成[Cu(NH3)4]2+的过程图片【生】NH3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进入C u2+的空轨道,C u2+与NH3分子中的氮原子通过共用氮原子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讲述】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展示】硫酸四氨合铜的配体、配位键、中心离子、配离子分别是哪些部分。
《简单配合物的形成》 学历案
《简单配合物的形成》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配合物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常见的配合物。
2、掌握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3、了解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4、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配合物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2)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难点(1)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2)配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比如,在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叶绿素,这些物质都属于配合物。
那么,什么是配合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二)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围绕它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复杂离子或分子。
例如,Cu(NH₃)₄²⁺就是一种配合物,其中铜离子(Cu²⁺)是中心离子,氨分子(NH₃)是配体。
(三)配合物的形成条件1、中心离子(或原子)中心离子(或原子)通常是过渡金属离子或原子,因为它们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能够接受配体提供的电子对。
2、配体配体是能够提供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常见的配体有氨分子(NH₃)、水分子(H₂O)、氯离子(Cl⁻)等。
3、配位键配位键是由配体提供孤电子对,中心离子(或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四)配合物的形成过程以Cu(NH₃)₄²⁺的形成为例:铜离子(Cu²⁺)的价电子构型为 3d⁹,在形成配合物时,铜离子的一个 4s 轨道和三个 4p 轨道杂化形成四个 sp³杂化轨道。
氨分子中的氮原子有一对孤电子对,分别进入铜离子的四个 sp³杂化轨道,形成四个配位键,从而形成了Cu(NH₃)₄²⁺。
(五)配合物的结构特点1、中心离子(或原子)位于配合物的中心,配体围绕中心离子(或原子)排列。
2、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如直线形、平面正方形、正四面体等。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说课稿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四章第四节。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配合物的形成和结构,以及配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配合物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和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模型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3)掌握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了解配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
(2)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3)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教学难点(1)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2)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模型演示法:运用模型演示配合物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案-配合物的形成
專題四分子的空間構型與物質的性質第二單元配合物的形成(一課時)主編:審核:________ 包科領導:_________ 學生評價________編號班級: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組:________ 使用時間:_______ 老師評價_______【學習目標】1.瞭解配合物的概念,能說明配合物的形成;2.掌握配合物的組成,能舉例說出常見配合物的內界、外界、中心原子、配位體、配位數。
【重點】知道配合物的基本組成和形成條件【難點】理解配合物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預習案◆一.知識準備1.在水溶液中,NH3能與H+結合成NH4+,請用電子式表示NH3的形成過程,討論NH4+是如何形成配位鍵的?2.畫出NH4+的結構式。
3.KAl(SO4)2和Na3[AlF6]均是複鹽嗎?兩者在電離上有何區別?試寫出它們的電離方程式3.配位體是離子鍵,在水中全部電離。
特別提醒:記住配合物結構,如:◆三.預習自測1.下列微粒中同時有離子鍵和配位鍵的是()A.NH4Cl B.NaOH C.H3O +D.MgO2.下列不能做為配位體的物質是( )A. C6H5NH2B. CH3NH2C. NH4+D. NH33.能區別[Co(NH3)4Cl2]Cl和[Co(NH3)4Cl2]NO3兩種溶液的試劑是( ) A.AgNO3溶液B.NaOH溶液C.CCl4D.濃氨水學案◆一.合作探究探究一、向試管中加入2ml 5﹪的硫酸銅溶液,再逐滴加入稀氨水,振盪,觀察實驗現象。
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探究二、向試管中加入2ml 5﹪的硫酸銅溶液,再逐滴加入濃氨水,振盪,觀察實驗現象。
說明了什麼?請提出你的設想,如何加以證明?探究三、將探究二所得到溶液分三份,向其中的一份加入BaCl2溶液,觀察實驗現象;向其中的另一份加NaOH溶液,觀察實驗現象;與第三份對比。
探究四、[Zn(NH3)4] SO4 在水溶液中發生的電離方程式。
【原创】配合物的形成教学设计
专题四第二单元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第一课时)【课程目标】科学价值:1.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
2.理解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文价值:1.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微粒观。
【核心概念】配位键、配合物【问题思辨】(1)配合物的组成(2)配合物的结构(3)配合物的性质【教学建构】(1)知识与思想建构: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蓝色溶液表明生成了新的物质,该物质经X射线衍射为硫酸四氨合铜。
根据信息提示,学生推测该物质的结构,进一步加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想(2)问题与案例故事建构:以信息和实验为载体,引发学生思考(3)同质异构【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解、自主学习、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5%硫酸铜溶液、浓氨水、胶头滴管等【教学过程】(第1课时)[实验] 向试管中加入2mL5%的硫酸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振荡,观察实验。
(与原硫酸铜溶液比较)[学生]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现象] ①先有蓝色沉淀②继续加氨水,沉淀溶解,生成深蓝色溶液(与原溶液进行比较)[问题]请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书写方程式。
CuSO4+ NH3·H2O===Cu(OH)2↓+ (NH4)2 SO4[讲解]深蓝色溶液说明反应生成了新的微粒,科学家把该深蓝色溶液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的深蓝色固体经过X射线衍射实验,证明为[Cu(NH3)4]SO4。
硫酸铜溶液和过量氨水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CuSO4+4NH3·H2O==[Cu(NH3)4]SO4+4H2O[信息提示] 把[Cu(NH3)4]SO4配制成溶液,分装到两支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第二支试管加入浓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
[问题] 根据以上提示,写出[Cu(NH3)4]SO4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电离方程式,并分析原因。
[讲解]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独立的SO42-。
《配合物的形成》名师教案1
配合物的形成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想“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相关教学内容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模块第四专题《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第二单元。
这部分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沿续,也是对分子空间结构的补充。
而从配合物的形成来看,多数配合物的结构相当于在已知的简单化合物中插入“第三者”——新的化学成分,进而构成了复杂的结构。
且这种形成的过程游离于一般价键规律之外,且不涉及价电子,这些都是突破学生以往对于物质结构的认知的,学生理解有难度。
但配合物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地位独特,而配合物的应用与配合物的性质密切相关,“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中的核心思想在本节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体现。
但配合物相关概念相对抽象,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需要借助恰当的工具,化学实验在这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所以,立足从实验事实出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门,经过实验过程的逻辑分析,层层分析,进而探析配合物的结构,从感性到理性,将相对枯燥的概念课教学上出应有的化学味道,进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2教学难点配合物的组成和形成条件三、教学设计与流程纳 加NaOH 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出现分析奠定感性基础。
且Cu 2不能大量游离的性质揭示也为后续分析配合物电离性质做铺垫。
分析上述探究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结论——Cu 2参与蓝色物质生成,且生成的物质中Cu 2被牢固束缚。
讲解、展示NH 3与Cu 2形成了新微粒——[CuNH 34]2倾听观看将实验结果转化为形象的分子结构,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板书OH 2与过量氨水反应的方程: CuOH 2=[CuNH 34]22OH -4一次性与过量氨水反应离子方程CuSO 44NH 3=[CuNH 34]2SO 42-书写实验现象转化为化学语言,从理性角度深入认知物质的转化提Cu 2为什么能与NH 3形成[CuNH 34]2思以问题出问题从化学键角度分析[CuNH34]2中Cu2与NH3如何结合考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讨论Cu2、NH3之间的作用是否离子键是否金属键最终将这种作用定位为共价键,再从Cu2价电子排布[Ar]3d9分析Cu2是否可以以常规共价键形式与NH3分子结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特殊的共价键形式——配位键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复习所学有关价键理论,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复习以NH3分子与H结合成NH4为例复习配位键的形成回忆书写总结1配位键的成键条件:A:提供孤对电子(配位体);B:提供能量相近的空轨道2配位键的表达方式:A→B复习回顾引导与NH3之间是否可以通过配位键结合思考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思考讲解2形成配位键时,谁提供空轨道谁提供孤对电子CuNH34]2中的配位键形成情况4强调此类配位键的是配合物与其它物质最本质的区别回答推进引导学生思维引导思考并讲述1配合物定义该如何下引发思考并补充由提供故对电子的配位体与接受孤对电子的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专题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案选修
目标与素养:1.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
(微观探析)2.理解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宏观辨识)3.认识配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
(社会责任)一、配合物的形成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三支试管中先生成蓝色沉淀之后随浓氨水的滴入,沉淀逐渐溶解,最后变为深蓝色溶液结论生成Cu(OH)2蓝色沉淀且沉淀溶于浓氨水Cu2++2NH3·H2O===Cu(OH)2↓+2NH错误!;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2)[Cu(NH3)4]2+(配离子)的形成:氨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进入Cu2+的空轨道,Cu2+与NH3分子中的氮原子通过共用氮原子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配离子[Cu(NH3)4]2+可表示为(如图所示)。
2.配位化合物的概念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是配位化合物的简称。
如[Cu(NH3)4]SO4、[Ag(NH3)2]OH、NH4Cl等均为配合物。
3.配合物[Cu(NH3)4]SO4的组成如下图所示:(1)中心原子是提供空轨道的金属离子(或原子)。
(2)配位体是提供孤电子对的阴离子或分子。
(3)配位数是直接与中心原子形成的配位键的数目。
(4)内界和外界:配合物分为内界和外界。
4.形成条件(1)配位体有孤电子对;如中性分子H2O、NH3、CO等;离子有F—、Cl—、CN—等。
(2)中心原子有空轨道;如Fe3+、Cu2+、Ag+、Zn2+等。
5.配合物异构现象(1)产生异构现象的原因1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配位体。
2配位体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2)(3)异构体的性质顺、反异构体在颜色、极性、溶解性、活性等方面都有差异。
二、配合物的应用1.在实验研究方面的应用(1)检验金属离子:如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存在,Fe3++n SCN—[Fe(SCN)n](3—n)+(血红色溶液);可用[Ag(NH3)2]OH溶液检验醛基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合物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位于专题4《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第二单元,既是第一单元的沿续,也
是对分子空间结构的补充。
由于配合物的形成,多数相当于在已知的简单化合物中插入“第三者”一一新的化学成分,构成了复杂的结构,而且游离于价键规律之外,又不涉及价电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本节教材从实验事实出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门,经过实验过程的逻辑分析,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再抽象概括,阐述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对相关基本概念作了常识性介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配合物的的概念,配位体、配位数、内界外界等相关知识;
(2)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
(3)认识配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运用实验进行活动与探究,锻炼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思维方法;
(2)通过配合物的广泛应用在各领域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学好知识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
四、教学难点:配合物的组成和形成条件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1. 完成表格
2. 往[Co(NH3)4Cl2]CI 和[Co(NH 3)4Cl2]NO3溶液中
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一个有沉淀产生,另一个没有沉淀产生,能产生沉淀的是,没有沉淀产生的是。
【问题解决】
3. 现有两种配合物晶体[Co(NH 3)6]CI 3和[CO(NH 3)5CI]CI 2, 一种为橙黄色,另一种为紫红
色。
请设计实验方案将这两种配合物区别开来。
【练一练】
某物质的实验式PtCl4 2NH3,其水溶液不导电,
加入AgNO3也不产生沉淀,以强碱处理并没有NH3放出,试推测其化学式。
指出其中心原子,配位体及配位数。
学生首先写出这两种配合
物的电离方程式:
[Co(NH 3)6]CI 3=
[Co(NH 3)6]3++3 CI-
[Co(NH 3)5CI]CI 2=
[Co(NH 3)5CI]2++2 CI-
然后比较两者得出结论:
要区别这两种配合物应从
水溶液中CI-的
量来考虑。
同时写出设
方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化学式:[Pt(NH 3)2Cl4];
中心原子:Pt
配位体:NH3、CI-
配位数:6
将这个问题设计两个台阶:先
写出电离方程式,进行比较,
找出其特点;再从其特点:都
有CI-,但是量却不同上入手来
设计方案就容易得多了。
在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同
时对实验中的关键地方进行强
调。
如过滤之后应洗涤再干
燥。
此题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配合物
的概念、组成、外界内界、配
位体、配位数等概念的掌握,
而且进行了变化,同时考察了
学生的应变能力。
【课堂小结】
配合物的概念:配位键
配合物的组成:配体+中心原子学生回顾、归纳
提炼一节课中的精华,形成主
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
法,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