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婴,齐国宰相。

景公:齐国国君。

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意为听您的话;受到教诲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
(1)①晋见或拜见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

(任选一人作答。

)。

《韩非子_难二》“景公过晏子曰”阅读答案.doc

《韩非子_难二》“景公过晏子曰”阅读答案.doc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曰”阅读答案【原文】景公过晏子曰: 子宫小近市, 请徙子家豫章之晏子再拜而辞曰r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厂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屡②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厂公曰:“善。

,,因发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二或曰: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豐二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 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

固其所以桎梏囚于麦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②屡: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试题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再拜而辞辞:谢绝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胜:全,尽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幸:侥幸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辟:开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B.此非所以为治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①是时景公繁于刑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④公胡不雪之以政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④⑤⑥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

《晏子春秋》《韩非子 难二》(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晏子春秋》《韩非子 难二》(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

晏子谏,公不听。

公谓晏子曰:“夫狱,国之重官也,愿托之夫子。

”晏子对曰:“君将使婴勅其功①乎?则婴有一妾能书,足以治之矣;君将使婴勅其意乎?夫民无欲残其家室之生,以奉暴上之僻者,则君使吏比而焚之而已矣。

”景公不说,曰:“勃其功,则使一妾;勃其意,则比而焚。

如是,夫子无所谓能治国乎!”晏子曰:“婴闻与君异。

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余,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

今束鸡豚妄投之,其折骨决皮,可立见也。

且夫上正其治,下审其论,则贵贱不相逾越。

今君举千钟爵禄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争之甚于胡狗,而公不知也。

寸之管无当②,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侧皆雕文刻镂之观,此无当之管也,而君终不知。

且夫饰③民之欲,禁其心,圣人所难也。

而况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非婴所知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减)材料二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注】①功,事务,指狱事。

②当,器物的底。

③饰,通“饬”,整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谏景公(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谏景公(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谏景公(二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手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日:“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脾,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

”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日:“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

”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

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

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

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公惭而更替日:“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

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

"晏子曰:“芨之红义旦邪无德于国穿也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致如为夺,诛戮如仇雒。

自是观之,希[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停赋效,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注】箱:通“学”,指彗星。

材料二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

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停寿不恤,死狗有棺。

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公曰:“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

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

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

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

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仓无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

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栗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

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材料二: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

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

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死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

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

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病.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

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七一踊贵而履贱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

故对曰:“踴贵而履贱。

”公愀然改容。

公为是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习题:1、下边四句中加点的词哪些是表谦敬的副词?a.既窃.利之b.于臣侈.矣c.敢.烦里旅d.请.更诸爽垲者答:()2、选出对下边两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a.何.贵何贱b.王者何.贵A、两者都为主语B、两者均为宾语C、a为主语,b为宾语D、a为宾语,b为主语答:()3、选出下边两个句子翻译正确的项。

A、请更诸爽垲者a.请再给你安排那些明亮、高而干燥的住房。

b.请把住宅换到明亮、高而干燥的地方去。

c.请换到那些明亮、高而干燥的地方去。

d.请让我给你换个明亮、高而干燥的地方。

答:()B、既窃利之,敢不识乎?a.我已经认为住宅近市很有利,还能不知道吗?b.既然我私下认为这很有利,还说不知道吗?c.既然我认为住宅近市有利,怎敢不知道呢?d.我已经感到很好了,还哪里不知道吗?答:()4、景公为什么“愀然改容”?选出正确的一项。

a.晏子批评他执政时物价不稳定。

b.晏子不及先臣与他的关系密切。

c.晏子拒绝了他为晏子换宅的好意。

d.晏子指出了他滥用刑罚的危害。

答:()5、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说明晏子敢于当面向景公提出批评。

b.可以看出晏子个人的生活是很俭朴的。

c.表现晏子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

d.表明景公对晏子的生活是很关心的。

答:()答案:1、a c d 2、C 3、A b B c 4、d 5、c二文子出亡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

孔子,圣相也。

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

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

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

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

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

楚昭王卒,惠王立。

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

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

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

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

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

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

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

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

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

’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

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

”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③) 【注】①晏子:晏婴,名娶,字仲,溢平,世人多称平仲。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仲尼之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仲尼之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仲尼之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①,以告晏子。

晏子对曰:“不可。

彼浩裾②自顺,不可以教下;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

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

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

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导众存民也。

”公曰:“善.。

”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敬见不问其道,仲尼乃行。

(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景公说,将欲以尔稽田封孔子。

晏婴止之,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请具左右司马定公许之。

会齐侯夹谷,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请奏四方之乐。

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

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

”景公曰:“诺。

”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尔稽:地名。

②浩裾:怠慢不恭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鲁定公A且以乘车B好往C孔子摄相D事E请具F左右G司马H定公许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指学说、主张,与《师说》中“闻道有先后”的“道”意思相同。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趣.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而至,受觞,再拜。

公曰:“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

”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

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

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

《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

”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

”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公曰:“善。

请易衣革冠,更受命。

”晏子避走,立乎门外。

公令人粪洒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

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

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之.言过矣 B.无以使其.下何礼之.有其.家必凶C.以.有礼也 D.行哭而.往吾以.彰晏子之教也而.加于夫子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如果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B.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我不聪明,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C.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D.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把怨恨深深地积聚在百姓身上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①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

②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公让晏子去掉礼数与之同乐,引发了晏子对“礼”的阐述。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0〜14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

公又复问,不对。

景公曰:“多孔某语寡人者众矣。

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

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日:“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

虽然。

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

而奉之以石乞①,君身几灭,而白公修②。

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③,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

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

知人不忠,趣之为乱。

非仁义之也。

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

是以不对。

”景公日:“呜呼!观寡人者众矣,非去于,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节选自《墨子•非儒》)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

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

俱以为贤圣也。

今问于子而不对。

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

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

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

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

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

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

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

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

夫子已卒十旬矣。

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

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④日:“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

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

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

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J(节选自孔射《孔丛子•诘墨》)【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

②修:通“戮,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相景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相景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晏子相景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

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

”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

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

公自治国,权轻.诸侯,身弱高、国。

公恐,复召晏子。

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

晏子立,侯诸忌其成,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

晏子没而后衰。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材料二: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

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

公怒,令免职计。

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

公不说。

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

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晏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

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

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

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牙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

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

”国内之禄,所收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专易之行A存B则君臣之道C废D吾E不知晏子之为F忠臣也G公以为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文中指辅佐,与屈原《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意义不同。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景公问晏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景公问晏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景公问晏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景公问晏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非子 难二》刘向《说苑 君道》(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非子 难二》刘向《说苑 君道》(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文本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请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

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固辞鱼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注:①踊:刖足的人穿的鞋子。

②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章A自吾B失晏子C于今D十有E七年F未尝闻G吾过H不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责备。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10.以下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12.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13.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参考答案:9.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

⑵回答。

⑶身穿⑷挨饿受冻的人。

11.吃饱了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知道他人的劳苦。

12.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

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

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

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

”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日:“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日:“其田成氏①乎!”景公日:“骞勺有此国也,而日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日:“夫田成氏于民也,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

故秦周②之民相与歌之。

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归之矣。

故日:'其田成氏乎!'”公法然出涕日:“不亦悲乎!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日:“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据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夫猎者,托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

今释车舆之利捐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兽则虽楼季之足无时及兽矣。

托良马固车,则臧获③有余。

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

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而必德厚以与天下齐行以争民,是皆不乘君之车,不司马之利,舍车而下走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日:“齐其何如?”晏子对日:“此季世④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叔向日:“何谓也?”晏子日:“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巨矣。

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

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屣贱而踊贵⑤。

苣者殷人戮民无时,文王慈惠,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

今令篁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叔向日:“虽吾公室,亦李世也。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弊,宫室滋侈,道殛相望;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而君日不惨,以乐情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子日:“然则子将若何?”叔向日:“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晋之公族尽矣。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

”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

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②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再拜而辞辞:谢绝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胜:全,尽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幸:侥幸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辟:开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B.此非所以为治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①是时景公繁于刑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④公胡不雪之以政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④⑤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过去近十年,高考一直把它放在翻译中考查;2022年恢复了实词单独设题的考查形式,或采用与文化常识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继续延续,文言实词转为考查重点,对学生理解篇目内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2023年新课标的两套卷子,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重视,教考一体。

比如,新课标I卷中出现了课本选必上《兼爱》中的内容。

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上,出现了初中的课文中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以本为本。

一、设问形式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解题方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在解释实词时,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同时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语境含义。

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词义、掌握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尤为关键。

1.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根本的方法,也就是“以事解文”,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承接等,对词义进行推断。

2.字形推断法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

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

所以分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

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

3.字音推断法即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

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

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通“慧”“畔”通“叛”等。

4.组词推断法古汉语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节词往往有几种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是以这个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所以可以通过组词来推断词义,再从中选择与语境相符的词义。

5.对称推断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景公问晏⼦⽈:吾欲服圣王之”阅读答案及翻译“景公问晏⼦⽈:吾欲服圣王之”阅读答案及翻译景公问晏⼦⽈:“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乎?”晏⼦对⽈:“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益也。

三王不同服⽽王,⾮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善,天下怀其德⽽归其义,若其⾐服节俭⽽众说也。

夫冠⾜以修敬不务其饰⾐⾜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不务于隅眦之削,冠⽆觚羸之理⾝服不杂彩⾸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不恶,予⽽不取,天下不朝其室,⽽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以修敬,⽽不重也,⾝服⾜以⾏洁,⽽不害于动作。

服之轻重便于⾝,⽤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也。

⼟事不⽂,⽊事不镂,⽰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服之侈过⾜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甚多,⽤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

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极污池之深⽽不⽌,务于刻镂之巧,⽂章之观⽽不厌,则亦与民⽽仇矣。

若⾂之虑,恐国之危,⽽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过矣。

”景公禄晏⼦以平阴与槀⾢。

晏⼦辞⽈:“吾君好治宫室,民之⼒敝矣;⼜好盘游玩好,以饬⼥⼦,民之财竭矣;⼜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是则可矣。

虽然,君⼦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婴闻为⼈⾂者,先君后⾝,安国⽽度家,宗君⽽处⾝,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然则曷以禄夫⼦?”晏⼦对⽈:“君商渔盐”,关市讥③⽽不征;耕者⼗取⼀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者,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此三⾔者,寡⼈⽆事焉,请以从夫⼦。

”公既⾏若三⾔,使⼈问⼤国,⼤国之君⽈:“齐安矣。

”使⼈问⼩国,⼩国之君⽈:“齐不加我矣。

”(节选⾃《晏⼦春秋》)【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王(或周武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
答案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

”景
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
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

”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
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
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
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
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
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纣以其大得人心
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

固其所以桎
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②屦:
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再拜而辞辞:谢绝
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胜:全,尽
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幸:侥幸
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辟:开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B.此非所以为治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
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
①是时景公繁于刑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④公胡不
雪之以政
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⑥仲尼以文王为
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

就减少了五种刑法。

韩非子认为晏婴是借巧妙的言
辞来劝谏景公。

B.齐桓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

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

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
的要治罪。

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
混乱。

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

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慈的人、聪明的人。

9.D(辟,通“避”,避开)
10.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表原因,可译为“……的原
因”防止偷窃
C连词。

可译为。

“那么”就”;用在判断句中,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D与“以”连用,
意为“认为……是”;动词,演奏。

)
11.A(①是说景公刑法太多。

④管仲建议桓公雪耻。

⑥韩非子认为孔子的话是不对的)
12.B(原文的“公”,是指齐桓公)
译文:
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先生住房很小,又靠近
市场,请先生搬家到豫章的园林中去吧。

”晏子再次拜
谢推辞说:“我晏婴家里比较贫穷,依靠购买食物过日子,而早晚都要到市场,不可以远离它呀。

”齐景公笑
着说:“先生家熟悉市场行情,知道物品的贵贱吗?”
当时齐景公治政多使用刑法。

晏婴回答说:“刖鞋贵而
单底鞋很便宜。

”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晏婴
回答说:“是刑法多了。

”齐景公吃惊得变了脸色说:“我难道很残暴吗?”于是减去五种刑法。

评论:晏婴说的刖鞋昂贵,这并不是他的真心话,
他是想甩巧妙的话来制止过多的刑法。

这是不懂得治理
才造成的过错。

用刑恰当就无所谓多,用刑不恰当就无
所谓少。

晏子不以用刑不当去说,而以用刑过多而说,
这是不懂法术的过错。

打了败仗的军队被杀死的人数以
千计,但还是败逃不止;可见治理混乱的刑法只怕用得
不够,而奸邪还是不能除尽。

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
否得当,而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爱惜茅草就会损害庄稼,宽容盗贼就会伤害良民。

如今要减
轻刑法,施行宽厚仁爱,这就是便利奸邪的人而伤害好
人啊,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齐桓公有一次喝醉了酒丢了帽子,以为耻辱,三天
没有上朝。

管仲对他说:“这不仅仅是大王一人的耻辱,大王为什么不通过政令洗雪耻辱呢?”齐桓公说:“你这建议好啊!”于是就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

几天后百姓纷纷唱道:“大王啊,大王,你怎么不再丢失帽子啊!”
评论:开仓赈济穷人,这是赏赐无功的人;审核狱
案放掉轻罪的人,这不是惩罚有罪的人。

赏赐无功的人,民众就会侥幸地希望从君主那里获得意外的赏赐;不惩
罚有罪的人,民众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

这是国家
混乱的根源,怎能用来洗刷耻辱呢?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
三件事后,引起了封王的憎恨。

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
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圈千里的土地,用来
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

天下人都很高兴。

孔子听到后说:“文王真仁悬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评论:“孔子认为文王聪明,不也是错的么?聪明的人,是能够知道祸难所在从而避开的人,因此自身不会
遭到祸患。

纣王因文王大得人心而厌恶他,他自已又轻
易放弃土地而争取人心,这就更使纣王怀疑。

正因如此,他才被戴上刑具监禁在羑里。

Tags:高考古典文阅读文言文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