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社会发挥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学对国人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学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思想将个人放在社会关系的中心位置,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这使得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敬重他人。
儒学中的“孝”道非常重要,使国人上下求索,追求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相处。
这种关注他人的价值观,培养了国人的宽容和善良,形成了友善、和蔼可亲的性格。
其次,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外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的修身理念使国人更加注重个体素质的提升,追求道德、精神和智慧的升华。
国人通过修身养性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学的思想使国人更加注重自律、自律和自我约束,形成了勤奋、谦虚和自省的性格特点。
此外,儒学还强调明理和明礼。
儒学强调不仅要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做。
儒家思想倡导以礼教德,注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儒学使国人更加注重道义和公正,追求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
这种注重礼貌和规范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国人的自律和自制力,形成了谦虚、有礼和谨慎的性格特点。
最后,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智慧的培养和才能的发掘。
这使得国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意愿,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积累。
儒学的教育理念让国人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培养了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勤奋精神。
总的来说,儒学对国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儒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自律和自省,形成了谦虚和勤奋的性格;儒学注重明理和明礼,培养了国人的谦逊和守纪守法的品质;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培养了国人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这些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塑造了国人的独特风格。
儒家文化对当今中国人人格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我国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仁爱亲和、忠孝立身,这些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深深根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儒家文化对当今我国人人格的影响。
一、礼乐教化对人格的影响在儒家文化中,礼乐被视为教化人们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有教无类”、“君子务本”等关于教育和修养的论述。
据史书记载,儒家经典《三礼》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且规定了各种礼仪的形式与内容。
这种强调礼乐教化的传统,使得我国人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上形成了讲究礼仪、尊重长辈、勤谨求实的品德风范。
我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讲究礼仪、注重修养,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儒家文化对人格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仁爱亲和对人格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提倡待人宽厚、亲和友善。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关于待人接物和人际交往的论述,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中仁爱亲和的核心理念。
在当今我国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和谐相处、友善待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亲和密不可分。
可以说儒家文化对我国人的人格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整体上显现出亲切、宽容、友善的特点。
三、忠孝立身对人格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忠孝之道,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伦关系的根本,是立身之本。
儒家经典中有“孝为美德之本”、“忠恕为君子之道”等有关忠孝的论述。
在我国社会中,孝道一直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忠诚、诚实、正直等品质也在儒家文化中得到强调,这些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国人的人格特征。
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忠孝立身思想对塑造我国人的人格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我国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教化、仁爱亲和、忠孝立身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深深根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何评价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00字,)
答:积极影响:(1)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并且遵循"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利于发挥自己才能.
(2)注重道德,仁义礼智信,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
本,以人为中心.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
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也符合广大人民的切实愿望.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
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是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中国的社会历
史带来了安定,平衡,参考和约束.
消极影响:(1)压制人的个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2)伦理关系封建化,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
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3)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
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4)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
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思想对汉民族民族性格的影响

万物皆有源, 树木都有根。
汉民族, 这个世界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最大民族, 以鲜明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性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她既坚韧、刚健, 又内向、温顺。
既勤俭, 又爱面子.既诚实,又保守。
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内部“一以贯之”的心理的表现和心理过程。
汉族的民族性格之所以表现出这样多层面, 优劣共生、良莠不齐、各相影响, 难以分割, 是由其心理之根的多元文化积淀所决定的。
其根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博大庞杂, 源远流长, 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儒家的天命思想、人性思想、仁礼思想和小康思想在汉民族心理中有很深厚的积淀。
天命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宰。
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张“畏天命”。
认“命”敬“天” , 在汉民族中是有传统的。
自古以来, 汉民族民间普遍认为生死、婚姻、富贵等是吉是凶均是“命中注定”的, 为天意之安排。
决“不怨天” , 也“不怨人”。
在天人相通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老天爷开眼”上从而形成了敬“天”的观念和种种敬“天”的风俗习惯。
宗教观念淡薄是汉民族意识形态上一个突出特点,。
这与儒家的天命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汉民族所奉的“天”是神性的“天”转化、最后完全被人性的“天”取代的“天” , 所以早在孔子之时, 在祭祀问题上就有了脱离宗教的倾向。
孔子重人事, 轻神事,重今世, 轻来世, 脱离宗教的思想的思想对汉族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其直接影响居是在汉族源远的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宗教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在汉族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全民族信仰哪一个宗教的事情。
人性, 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儒家人性思想的精华是关于“生而自然”和“人之所以为人”的观念。
所谓“生而自然” , 即荀子所言“性者, 天之就也之性”。
其最显著的表现在人伦亲情至上的家庭观。
在儒者感天地生生之德的理论预设下,父母的生养之恩自然是天高地厚,可与日月齐辉,所以子女与父母的伦常关系是人伦的基础,孝是这层关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儒家思想自北宋经朱熹的推崇而发展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之日起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已经过了几千个年头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并没有逐渐的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不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伦理道德层面上,儒家思想都给予现代社会深刻的启发。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被奉为一种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强调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社会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现代中国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浅谈儒家的本源,分析其体系结构,思想主张,经典著作,并浅析儒家思想就现代中国文化一部分对国内外交流做出的贡献。
本文旨在透析儒家思想,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腾飞中国文化。
关键字儒家思想结果体系现代文化交流•儒学----追本溯源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如今很大长度上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学--- 学术体系.著作经典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
《乐》咏德,故长于风。
《书》著功,故长于事。
《易》本天地,故长于数。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十三经注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后又有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十三经注疏》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学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养成

儒学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养成儒学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养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道德指南。
儒学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和谐”。
中国人秉持着“仁”的观念,即和善、关怀他人,并敬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意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人注意家庭、友情和社交关系的进展,并在处理冲突时寻求妥协和和解。
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
儒家思想主见人的修养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
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注意自我约束和自律,有较强的自我反省意识。
中国人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努力做到言行全都。
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育人才和造就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中国文化强调学问的追求和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人普遍注意教育,崇尚学问。
中国家长经常鼓舞子女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教育在中国社会被视为重要的事业,被给予了很高的地位。
儒学强调规范与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见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讲究礼仪和秩序。
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追求和谐共处。
中国人注意礼貌、法规和秩序,在公共场合保持文明和守纪律。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纪律性。
所以儒学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以“仁爱”和“和谐”为,注意人际关系的维护和进展。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使得中国人注意个人品德和道德境界的追求。
教育和规范与秩序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这些儒学的理念和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儒学对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共性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共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悠久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之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点。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
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言论集《论语》,就是由他的学生们编纂而成的。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经书,并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政治,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关于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作为人的使命。
关于忠恕,孔子提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一个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则去行事为人,也就是在"仁"的方面的实践。
关于知命,孔子主张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其价值也就在"做"之中,并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做了应当做的,在道德上便已释然。
能够做到这样,人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关于心灵修养,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孔子本人心灵修养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学派取古代文明之精华,形成了一个文明传统,因此,他被后人尊崇为"至圣先师"。
儒家社会的利弊作文

儒家社会的利弊作文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社会体现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利:
1.重视伦理道德,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儒家重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要以道德自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家庭、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推崇教育,重视知识传承。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儒家经典就是通过教育不断传承下来的。
3.尊重传统,强调家庭和睦。
儒家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友弟恭,有利于维系家庭和谐稳定。
4.强调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人不断学习、修养品德,以达到自我完善。
弊:
1.等级观念严重,阻碍平等理念的发展。
儒家的"三纲五常"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妨碍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位的建立。
2.过于保守,抑制了创新精神。
儒家思想较为保守,强调遵循已定的规
范,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3.片面强调孝道,可能影响个人独立性。
儒家过于强调孝道,要求绝对服从父母,可能会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培养。
4.重男轻女,不利于男女平等。
儒家社会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妇女地位较低,不利于实现性别平等。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克服其中的弊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第一篇: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摘要: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
儒学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
但是,这种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一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的文化,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
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儒学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儒学自春秋形成、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重创,实质也历经了三次大的改动——董仲舒的神学诱导,宋理学的伦理开掘,明心学的人性推崇。
通过封建统治者官方的传播,儒学对于国人性格的影响也日渐深刻,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
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进入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其在人类文化上的先进性和发达日益减弱,失去影响力,甚至有人认为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已节节败退。
国人对其影响力甚至核心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和摒弃。
但我认为,儒学的发展还是尤其必要性和魅力所在的。
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
儒学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儒学对xx人性格的影响关于中国人的性格问题,从古到今已经涌现出相当多的言论。
鲁迅先生就曾提过中国的国民性格。
而且似乎是很不满的。
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可见一斑。
传统思想对于中国国民性格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正统思想—儒学的探讨。
作为古代最为强大的思想理论,儒学对于中国国民的性格也就或多或少产生某些亦利亦弊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国民性格起到了一定的不可磨灭的好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思想重“仁”讲“和”。
在如今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儒家思想还是在不断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也还是在一个"仁"字上,以及由"仁"引出的"和"。
如今的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秉持的即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被放在了首位,这便足以体现中华文化中对于和平与和谐的向往,对战争与霸权主义的排斥。
同时,“和”在中国人的性格上也有所体现。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怕得罪人;遇事总留有退路;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都表明了这点。
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和”在中国人的性格里也埋下了一些阴影。
如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凡事“和为贵”,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儒学主要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
在这种制度下,儒学给中国人性格所烙下的印是坚固而又持久的,他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儒学强调人要谦虚、含蓄和内敛,这使中国人的性格也烙上了这种烙印。
比如在课堂上有思想也不敢发言,当众不敢表态,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等等。
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

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人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以其独特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一、人性观与修身篇1. 人性本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潜质。
文章将从人性本善的基础出发,解释儒家思想如何鼓励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并呈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了个体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本节将详细介绍儒家的修身观和家庭伦理,以及其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仁德与人际关系篇1. 仁爱与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本部分将探讨仁与和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践仁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孝道与家庭伦理:儒家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养。
这一部分会详细解释儒家的孝道观念,并讨论孝道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教育与社会篇1.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塑造德才兼备的人。
本部分将探讨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公平正义的实现。
文章将分析儒家观点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儒家的公平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全面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于个体修身、人际关系、家庭伦理、教育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还能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现代的应用。
儒家思想以其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和普遍价值,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准则,并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
我认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孝道、教育和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将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以构建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儒家文化的两面性及对国人性格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两面性及对国人性格的影响作者:朱依凌董麟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4期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主流,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但是,这种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一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的文化,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
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德规范两面性与时俱进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性善为出发点的人伦文化,以和谐为价值观念,为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构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发挥着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
但其消极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 儒家文化对国人性格的积极影响1.1 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
1.2 “以仁爱为木,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文化的中心是“仁”。
“仁者,爱人也”,“仁”也是其最深层次的本质和灵魂,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观念。
孔子认为,“仁”是儒者行为中最重要的德行,它一方而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而强调自我约束。
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
1.3 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伦在儒家文化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一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它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
所以它对我们中国影响深远。
在谈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思想内容与地位。
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儒家文化创始人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春秋后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等。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文化中的人物只有孔子艺人,其中孟子、荀卿、董仲舒、王阳名等都是其代表人物,他们共同创造了儒家文化经典,在这里略提一下他们创造了哪些经典。
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二、儒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儒家思想包括很多,它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是“仁”、“仁爱”,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但是它提出的“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
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悠久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之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点。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
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言论集《论语》,就是由他的学生们编纂而成的。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经书,并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政治,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关于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作为人的使命。
关于忠恕,孔子提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一个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则去行事为人,也就是在"仁"的方面的实践。
关于知命,孔子主张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其价值也就在"做"之中,并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做了应当做的,在道德上便已释然。
能够做到这样,人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关于心灵修养,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孔子本人心灵修养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学派取古代文明之精华,形成了一个文明传统,因此,他被后人尊崇为"至圣先师"。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键入文档副标题][键入作者姓名]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
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学号: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
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
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
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
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
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
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
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
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
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可见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巨大影响。
不过,李白的政治理想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并非为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儒道思想对中国青年的影响

像叫床一样,这是什么歌?只听到叫床声啊?怎么回事呀?这首好点了但是还是听到了叫床声中国式的人格只有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自我与他人的疆界模糊不清。
“做人”这件事是带有浓郁传统风味的中国土特产,说白了是指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
西方文化中就找不到相应的固定词汇,在英语里只有“to be”(成为你自己),这有存在主义味道,和“做人”还隔了一段距离。
小王“做人难”的感慨,其缘由是与中国人的人格构成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没有西方那种建立在自我意义上的抽象人格,它不倾向将个人从社会关系抽离出来进行自我反思。
中国式的人格只有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自我与他人的疆界模糊不清。
“仁者人也”(《中庸》),这是中国文化对“人”下的最为经典的定义。
“仁”字从“人”从“二”,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其中一方定义。
在传统中国,这种二人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既然含有很重要的他人成分,那么也就产生了在别人面前“做人”的概念。
中国人的人格系统把“人”两分为“身”与“心”,文化上用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分别是道家与儒家。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系统把“人”两分为“身”与“心”,文化上用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分别是道家与儒家。
儒家可以说是“心学”,道家则是“身学”,二者互为补充,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倾向。
中国人一般比较“人情味”:不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急人所难,忘我地为朋友办事,甚至自己多吃一点亏也无所谓。
这恰是“心”的表现,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关照的对象就是彼此之“身”,所以中国人打招呼就是:“吃了吗?”或者“别来无恙?”这种心的灵犀由一人之身发出,到达对方之身,正是“仁”最要紧的元素。
儒学也是“仁学”———这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正统,也是一般中国人的常态所显露的一面,所以中国人讲究“心心相印”、“将心比心”,处处以对方为重。
而道家是反对二人关系而主张“一人”之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摘要: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
儒学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
但是,这种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一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的文化,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
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儒学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儒学自春秋形成、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重创,实质也历经了三次大的改动——董仲舒的神学诱导,宋理学的伦理开掘,明心学的人性推崇。
通过封建统治者官方的传播,儒学对于国人性格的影响也日渐深刻,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
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进入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其在人类文化上的先进性和发达日益减弱,失去影响力,甚至有人认为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已节节败退。
国人对其影响力甚至核心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和摒弃。
但我认为,儒学的发展还是尤其必要性和魅力所在的。
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
无怪乎《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这是很有见地的。
孔子和儒家极大地张扬了人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的积极建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肯定道德、知识、智慧、文采、典章制度、礼乐教化等等。
但孔子和儒家在极大地肯定人的文化创造的同时,并没有陷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至上主义的立场,反而谨慎地处理了人文与自然、人文与宗教、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孔孟时期的儒学更多是道德层面的教化和规范。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而张岱年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具体而言,儒学对于民族性格的养成,首先是通过道德规范做人的原则,即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在这一儒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
其中,尤以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的反思,特别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最具特色。
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儒学作为民族精神的依托,相对而言,是一种前宗教的史文化。
于西方神学比,它指向现实的生命。
于史学比,又讲敬天畏神而保民;相对于道家,它恻重从外在修持人性。
儒家的真正精神在于:敬畏历史而升华出的宇宙观;推己及人的人生价值观;融通为中、不变为庸的世界观。
所谓“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
中国儒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于善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人的根本。
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
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
儒家认为内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
所以修身即要做到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
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群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
“五伦”的主旨是指提倡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要建立在仁爱道义的基础之上。
囚此善群的原则是要仁义,并且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家庭生活中,要以慈孝友爱为原则;在学校生活中,要以敬爱勤勉为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要以诚信谦让为原则;在国内生活中,要以公忠精诚为原则;在国际生活中,要以平等博爱为原则,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挚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告诫人们要善群,就是要养成曲己成人的风范。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虚心,不炫耀自己,能容纳不同意见,特别是小辈在长辈面前更要注意谦逊,但过分谦逊使人虚伪和心态失衡。
其二是要体凉他人,能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不应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子人”。
三是要与人合作、互助,要能随合他人。
四是能宽恕他人,不苛责别人,不怀恨结怨。
尤其是人们在与他人发生利害关系时,常因利而感恩,因害而结怨。
孔子则主张以德报怨,要“施恩不望报,受冤不记仇”,“化干戈为玉帛”。
因此儒家在与人交往时,更多地要求个体如何去适应、附随他人,强调以“让”求和谐。
这样就造成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谦逊、互爱、同情、克己、容忍、施惠、互助的性格特征。
“公以处世”即在处理事物上要讲究公正。
在处理事物时要能选择好执中持平的焦点,即要把握是非曲直的标准,要讲究公道,一注重公德,化私为公,而不能以公谋私。
总之做事要合情、合理、合法,才能做到公正廉明。
在这种“公以处世”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诚实、正直、公私分明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大都喜欢遵循中庸,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己都避免对立,采取中和,不走极端。
保持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中便成为不偏不倚的中庸,在立身处世上便成为进退有节的执中,在修养身心上便成为参赞化育的中和。
总之中庸之道使人在行为方式上要讲究均衡性,中规中矩,执中持平。
然而儒家中庸思想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中庸之道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
在情绪方面中庸即是要学会克情制欲,防止和抑制过激情绪的产生,学会用理智去克服情绪,保持平衡的心境,这些都形成了中国人清心寡欲,恬淡平和的心理特点。
在个人修养上中庸思想表现为能够取长补短,防止以己之短、忌人之长,或以己之长蔑人之短,减少人我之间的嫉妒与欺骗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在逆境中,中庸能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自己的利害看得淡,对一时的得失看得轻,对任何恩怨放得开,对一切是非辨得明,而不沽名钓誉,爱慕虚荣,从而摆脱消沉情绪的干扰。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庸之道防止了不良的偏激情绪的产生,维持了人的静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从消极方面看,中庸造成了我国民族性格上的一些弱点。
在修己上,它告诫人们要安分守己,不做冒险之事,教人不要去突破旧有的藩篱,制造合理的新规范,而要人们小心从事,不急躁。
做人要“平常”,要看重集体利益,不应突出个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人生哲学往往使人们畏缩不前,处事老成,使民族性格趋于平均化、规格化、一体化,而缺乏个性。
在善群上,过分强调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吕新吾在《呻吟语》中说的“不与善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间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处世上,主张“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的宗旨,对自然界采取敬畏、顺应的态度,而在是非曲直上,中庸之道虽代表了公平正直的精神,但由于常被人误解,使得中庸变成放弃原则、和稀泥的根据,造成中国人对很多事情轻易不发表看法,不表态,不流露感情,对问题经常是含糊其辞,模梭两可。
“是非只因多开口”被奉为多少人的经验之谈,表现出对问题采取迥避式的自我保护态度,甚至随波逐流。
总之,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安静平常、含蓄内向、安分守己、保守顺应、明哲保身、不求进取的性格特征。
中国历来注重家庭,把家庭视为最重要的社会结构。
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社会文化通过家庭对儿童发生影响,因而家庭教育也成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样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是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下来的。
在家庭中子女养育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观念。
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不孝被视为天理难容的事情,因此儿童从小就被培养如何去孝敬长辈。
父母经常给儿童讲‘些子女如何尽孝的故事,如《孝经》和《廿四孝》,教导子女对父母要尊敬、顺从,不要怨恨父母。
象“单衣顺母”那样,即使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也不能怀恨,反而应更好地对待父母。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绝对权威的反抗是被禁忌的。
在中国家庭中,子女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孝”这一伦理观念。
家庭成员很少追究上下辈的谁是谁非,只求避免家庭内的亲子冲突,子女对父母是盲目地妥协。
这种“孝道”一方面培养了子女敬爱、体谅长辈及他人的品德,同时也造成了顺从、以德报怨的性格品质。
第二方面内容是功名思想。
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子女为其扬名。
在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就严格要求儿童开始读书,并灌输一些功利思想,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思想。
同时给子女讲述一些激励他们勤奋、刻苦、上进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铁柞磨针”、“囊蟹读书”等。
父母通过培养子女勤奋好学的性格,来实现“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愿望,而对子女来说实现父母的愿望也是“孝”的表现之一。
第三方面内容就是做人之道。
这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父母要想使子女今后能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教导其尊从当时社会奉行的规范。
因此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进行初步的道德规范熏陶,以后又读四书五经,系统地进行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健以接物。
由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多是训导式的,偏重于伦理道德内容,这一特点也显示在儿童故事当中,使得中国儿童故事缺少西方童话故事内容中的幽默、滑稽、幻想、冒险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