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秋节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点及作用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团圆节”。
下面将介绍中秋节的几个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1. 月亮和家庭团聚中秋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月亮的联系以及家庭团聚。
在这一天,人们会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挚友,尤其是那些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的人。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明亮的月亮,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2. 传统食物和文化符号中秋节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食物和文化符号著称。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此外,柚子和石榴等水果也常在中秋节期间享用,寓意着好运和丰收。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如兔子和秋千,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3. 文化传承和民俗活动中秋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通过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得以保留下来。
这一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意义,人们通过庆祝中秋节来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赏月、猜灯谜、玩踏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是中秋节期间常见的传统俗。
4.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中秋节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即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传统节日提醒人们珍惜自然、与自然共生,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中。
中秋节是一个时刻,人们可以放慢节奏,欣赏自然的美景,并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中秋节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作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传统文化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
这一节日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为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点及作用。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还寓意着人们对家庭团聚、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作为一个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
相传,古代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太阳代表着光明与能量,而月亮则被视为太阳的影子,寓意着阴阳平衡。
因此,在每个月亮最圆的时候,人们会举办祭月仪式以表达对太阳与月亮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演变,祭月活动逐渐演变为现代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文化象征与传统活动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和传统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月饼和赏月。
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月饼的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寓意着团圆与美好的寄托。
除此之外,月饼还有各种形状和口味,如传统的五仁、蛋黄莲蓉等,还有创新的巧克力、冰皮等,使得中秋节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2. 赏月:赏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会整理庭院、登高望月,或者举行赏月晚会,共同欣赏皎洁的月光。
月亮在古代民间文化中具有吉祥、美好的意义,因此赏月活动也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
三、中秋节的家庭团聚与互动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返乡或者安排时间与亲人共度。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月饼,聆听家长讲述中秋的故事,交流近期的生活与感想。
这种家庭团聚的氛围,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也展现了传统中华家庭的温馨与凝聚力。
四、中秋节与古代传说故事中秋节不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也传承了许多古代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丸,但是他的妻子嫦娥偷走了药丸。
嫦娥吞下药丸后,便飞上了月亮,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便在家中祭拜嫦娥,以表达对她的思念与敬意。
中秋节传统与意义
中秋节传统与意义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秋分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传统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将月亮视为女神嫦娥的化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月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赏月。
这一天,人们会整夜盯着皎洁的月亮,感受月光的温暖,欣赏月亮的美丽。
还有一种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有着各种口味和形状,如蛋黄莲蓉、五仁、豆沙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家庭聚餐,赠送月饼和礼品,共度团圆时刻。
二、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中秋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
这个节日代表了家庭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不远千里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纽带,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通话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
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通过这个节日感受到家乡的氛围和亲人的关怀。
此外,中秋节还象征着丰收和感恩。
在农耕社会,中秋节是秋收的季节,人们通过丰盛的饭菜和赏月的仪式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而在现代社会,中秋节也是人们感恩的时刻,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幸福。
三、中秋节的现代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社会中,中秋节的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与亲友分享节日的喜悦和祝福,也可以通过网络购物方便地购买和送礼品。
同时,中秋节也成为了推动文化交流和旅游消费的重要契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传统与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秋节与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与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和重阳节合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秋节和四大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一、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
相传,中秋节起源于商朝,当时人们在农忙的日子里挤出时间聚集在一起,感谢秋天的丰收,并向月亮祈求美好的生活。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秋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赏月。
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边赏月边品尝着传统的中秋美食——月饼。
另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舞狮、打秋香、赛月饼等活动,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二、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办。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神活动和对辞旧迎新的庆祝。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圆的节日。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门神、春联、放鞭炮等。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举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菜肴。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拜年、红包等传统习俗,彰显着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举办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秦国的纪念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因愤恨当时的政治腐败而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侵害屈原的遗体,人们纷纷下江,划龙舟驱赶邪恶的生物。
此后,划龙舟成为了端午节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此外,人们还会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端午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四、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四或初五,它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与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有关,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和食物,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除了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踏青。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庆祝。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意义和深远历史的日子。
一、家庭团聚的象征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在传统节日中的表达。
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就根深蒂固。
中秋节是一个象征着家庭团聚的日子,家人不论远近都会努力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
这天,亲人之间可以共享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并分享彼此生活的点滴。
这种团圆的情感在中秋节这一天达到了高潮。
二、感恩与祈愿中秋节是一个感恩的日子。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秋节是一个庆丰收的节日。
农民们在这一天感谢土地给予的丰收,同时也祈求来年的丰收。
即便在现代,中秋节仍被看作是一个感谢与祈愿的日子。
人们会在中秋节祭拜月亮,祈求家庭平安、好运连连。
同时,中秋节也是一个人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时刻,趁着这个节日,我们可以向亲人朋友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三、传承传统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开始,中秋节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家庭和社区中重要的文化活动。
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如赏月、吃月饼、传统秋季游戏等。
这些活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中秋节正是这些文化活动的集中展示。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秋节的意义也延续并加深了。
四、表达希望与思念中秋节是一个表达希望和思念的节日。
在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一起对着明亮的月亮许愿,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愿望。
这是一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的时刻。
同时,中秋节也是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的好时机。
在这一天,我们有机会跟那些远在他乡的亲友联系,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
五、美好的意象与文学传统中秋节有着美好的意象和丰富的文学传统。
月亮是中秋节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代表着辉煌和美好。
许多古代诗人和文人都以月亮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
这些作品赋予了中秋节更多的文学内涵,也让中秋节在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人团聚、亲情和睦的时刻。
它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
本文从中秋节的历史由来、民俗习惯、传统食品和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由来中秋节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帝王祭祀活动。
早在周朝,就有秋祭活动,用以感谢丰收和祈福。
汉代时,中秋节开始有了固定的日期,即农历八月十五。
传说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强朝廷的威信和团结人民,他发布了一道诏书,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举行祭月的仪式。
这也成为了中秋节的正式记录和传统。
二、民俗习惯中秋节是中国人团圆的象征,因此家人团聚是这一节日最重要的民俗习惯之一。
在中秋节前夕,人们会提前回家与家人相聚,共同准备晚餐。
家庭成员围坐一起,品尝着各种中秋美食,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快乐。
另外,人们还喜欢赏月,这也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赏月的习俗早在古代就存在,当时人们常常在户外设置临时的赏月场所,通过欣赏皎洁的月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传统食品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早在唐朝就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
月饼的外壳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内部则包含着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和五仁等。
每年中秋节,人们会互赠月饼以表达亲情和友谊。
此外,柚子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水果之一。
柚子寓意着团圆和好运,人们相信吃柚子可以带来健康与吉祥。
四、文化寓意中秋节不仅是庆祝丰收和感恩的节日,更是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这个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家庭观念,强调了亲情和团圆的重要性。
同时,中秋节还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和谐共享”的价值观。
人们通过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的情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和谐。
总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丰富内涵。
这个节日通过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传统食品和具有文化寓意的庆祝活动,彰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和和谐社会的特殊情感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光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庆祝这个祥和喜悦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但无论如何,中秋节一直是各族人民团聚的时刻。
一、历史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玉兔嫦娥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有十个太阳轮流照耀大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灾难。
于是,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只太阳,使得人们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
后羿还得到了长生不老药。
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无意间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她飘然而升,最终寄居在月亮上。
为了纪念嫦娥和后羿的故事,人们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欢庆。
二、赏月传统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眼中,月亮是情人分别后思念的象征,所以赏月非常有意义。
人们会选择一个宜人的地方,摆放杨柳、月饼、瓜果等食物,整个家庭或者好友们围坐在一起,边赏月边分享美好时光。
月亮明亮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团聚的氛围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三、传统食物中秋节有着浓厚的食品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中秋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各种口味的月饼琳琅满目,独特的外观和美味的内陷成为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门商品。
此外,人们还会品尝柚子、石榴等水果,用以象征团圆好运。
同时,烤肉串和五仁瓜子等小吃也是人们庆祝中秋节的必备食物。
四、家庭团聚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亲情节日,让人们有机会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虽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分离和工作压力,但是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
无论远近,人们都会尽量回到故乡和亲人相聚,共享团圆的温馨和甜蜜。
家庭成员围坐一起,聊天、烤肉、唱歌、玩游戏,这种温馨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宝贵的家庭纽带。
五、民俗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富有趣味的传统活动。
其中之一是猜灯谜。
人们会制作有谜底的灯笼,让人们猜谜语,猜中者将获得小礼品。
这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增进亲朋好友之间交流的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又称月圆节、丰收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祭祖等习俗盛行。
一、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对月亮的崇拜。
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
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迎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逐渐普及到了民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发展汉代开始,中秋节的习俗逐渐形成。
《史记·天官书》记载:“汉朝秋节鬼神夜哭,穿汉家衣服夜游,女子盛妆而迎。
”说明当时已有女子在中秋之夜打扮迎接神灵的习惯。
到了唐朝,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节日,许多文人雅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宋代以后,中秋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形成了“八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在这一时期,月饼也成为了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习俗和活动更加丰富,如舞龙舞狮、猜灯谜、赏花灯等。
三、习俗赏月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也是人们欣赏月亮的最佳时刻。
人们通常在夜晚仰望天空,欣赏明月,寄托思乡之情。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寓意团圆和和谐。
传统月饼有豆沙、五仁、蛋黄等多种口味,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月饼。
赏花灯中秋节也是赏花灯的好时节。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上挂上各种形状的花灯,如兔子灯、龙灯、鱼灯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人们会把写有谜语的纸条贴在花灯上,其他人看到喜欢的花灯就可以猜谜语,猜对了可以得到小礼品。
玩骰子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中秋节玩骰子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当时宫廷中的一种游戏。
现在的人们通常玩的是“博饼”,寓意博取好运。
祭祖中秋节也是祭祖的节日。
人们会在家中或祖先祠堂中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文化意义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代表着团圆、和谐、美满和幸福。
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 过了农历八月十五, 兴犹未尽,于是次日 的晚上,不少人又邀 约亲朋好友,继续赏 月,名为“追月”。 据清人陈子厚《岭南 杂事钞》序云:“粤 中好事者,于八月十 六夜,集亲朋治酒肴
赏月,谓之追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 中秋赏月外,观潮可 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 已久,早在汉代枚乘 的《七发》赋中就有 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 风更盛。明朱廷焕 《增补武林旧事》和 宋吴自牧《梦粱录》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 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 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 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 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另外, 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 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 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 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 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 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 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 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 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 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 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 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 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 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 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
贰
中 秋 习 俗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 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 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 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 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 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 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 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 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 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 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 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 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 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 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 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 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貂
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
蝉
匆匆隐入云中;
拜
月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 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 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神话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
月
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中秋民俗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 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 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 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 处,俗称“树中秋”或 “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 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 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 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 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 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 灯节。
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 (打一节日)
中秋
春风吹来白花开,中秋过后葫芦来。 外穿黄衫藏黑豆,润肺凉心好药材。 (打一水果)
梨
中秋灯谜
每年的中秋,同学们都 是在哪里度过的? 跟谁一起度过的呢?
今年的中秋,有没有话 想对爸爸妈妈说? 是哪些话呢?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孟
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
仲
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
季
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起源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起 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中秋节,又称为月圆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是秋分后的第一个满月之夜,因此以月亮的圆缺来标志这一节日。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一、中秋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周朝。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王朝,国君人称周天子,庶民则称为民。
据说在这个时期,人们相信正月与正月之间的月亮会带来好运和丰收的象征。
因此,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晚的满月之时,人们会在户外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感谢。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一种庆祝丰收的节日。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举行皇帝主持的盛大宴会,以庆祝丰收的果实和美好的生活。
皇帝还会在宫廷的后花园里点燃蜡烛,点亮整个花园,并与大臣们一起赏月。
这个富丽堂皇的盛宴成为了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二、中秋节的意义1. 团圆:中秋节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过去,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分隔两地,团圆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温情时刻。
中秋节的到来让人们有机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
无论是对于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远赴他国工作的华人来说,回家过中秋成为了他们渴望的梦想。
2. 传统美食:中秋节的美食也是这个节日的一大魅力。
在中秋节前夕,家庭主妇们会忙着制作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食品之一,有各种口味和形状,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莲蓉和豆沙口味。
人们在赏月的时候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3. 赏月:中秋节时,人们通常会到户外或山坡上赏月。
月亮的明亮和美丽与节日紧密相连。
赏月不仅仅是观赏月亮的美景,还包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亲人祝福的寄托。
4. 文化遗产: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秋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乐的时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
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
中秋节的讲解
中秋节的讲解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称为“八月十五”或“月圆节”。
通过与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活动,庆祝丰收和团圆。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对其起源、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进行讲解。
一、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感恩之心。
据传,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周朝时期,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为了避免地球过热,帝王派弓箭手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太阳照耀人间。
后来,一个名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嫦娥从天上的宫殿带到了人间。
但由于吃了仙丹的嫦娥后来变成了人间的仙女,飞到了月亮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和嫦娥,便定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二、传统习俗中秋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赏月。
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携带着各种美味的食物和茶水,一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
赏月时,人们还会吟诗作画,寄托思念之情。
同时,在许多地区,还举办灯笼展览、舞狮子和舞龙等传统文化表演。
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之一。
月饼是圆形的糕点,寓意着团圆和完美。
传统的月饼有很多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除了传统口味外,现在还有各种创新口味,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兔子饼”的月饼,因为中秋节的传说中也有一只兔子捣药和嫦娥一起生活在月亮上的故事。
三、象征意义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感恩之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月亮作为团圆和家庭团聚的象征。
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家和家人共度佳节。
这个节日也是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时候,人们会互赠月饼和礼品来表达感激之情。
中秋节也有许多农耕文化的象征意义。
中秋节的时间和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季收获的时候,因此节日也成为了丰收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庆祝丰收并向大自然致敬。
此外,月饼也寓意着甜蜜和团圆,象征人们的生活富足和家庭和睦。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中
秋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团圆: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人们在这一天会和家
人团聚,共同欣赏圆月,品尝月饼,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2. 祭月:中秋节也是人们向月亮致敬的节日。
古人认为月亮是家庭
和团聚的象征,因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会向明月祈福,祭拜月神,表达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月饼:中秋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是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祥和。
月饼
在中秋节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会赠送给亲朋好友,传达祝福之意。
4. 诗词赋:中秋节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热爱的节日,许多著名的诗
人都会在中秋节写诗作赋,赞美月亮、家庭和团聚之情。
总的来说,中秋节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聚和祥和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尊重。
中秋节不仅是一种传
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资料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庆祝。
以下是关于中秋节的一些资料:
1. 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赏月、祭月的传统。
到了唐朝,中秋节逐渐成为团圆和感恩的节日。
2. 传统习俗:中秋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敬祖先等。
其中,赏月是中秋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因为此时月亮最圆,也象征着团圆。
3. 节日食品: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是月饼,它们通常是圆形的,中间夹有豆沙、蛋黄、果仁等馅料。
除了月饼外,还有粽子、柚子、莲蓉糕等节日食品。
4. 节日习俗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化,中秋节的习俗也在发生变革。
比如,现在很多人不再局限于团聚在一起,而是通过网络祝福远方的亲友。
此外,现代的月饼口味也多样化了,有巧克力、芝士等口味。
5. 国际影响:中秋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这个节日的习俗。
比如,韩国的中秋节叫做“Chuseok”,日本的中秋节称为“Tsukimi”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通过庆祝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 1 -。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展示着对团圆、感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人们将农作物的丰收与秋天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庆祝丰收的习俗。
中秋节也有其特殊的历史事件背景,著名的屈原投江、后羿射日等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二、团圆象征中秋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团圆。
古人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词表达了人们远离家乡,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
中秋节是传统社会上少见的休假日,人们通常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月亮的明光。
相对于其他节日,中秋节非常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和睦。
重获团圆的人们会带着礼品和祝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三、月亮崇拜中秋节与明月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秋月亮被人们视为团圆的象征,也被喻为“人类的真情之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与家庭、友情和爱情相联结。
赏月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选择在明亮的夜空下,赏月、品茶、吃月饼,边赏边诵其美。
崇拜月亮的文化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感恩情怀的追求。
四、丰收庆祝中秋节也是对丰收的喜悦和感恩的庆祝。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候,田野里金黄的稻谷、丰收的果实成为这个时节最美的景色。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宴会聚餐、舞狮等,表达对大地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未来的收成更加丰盈。
五、文学艺术的表达中秋节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古代文人墨客以中秋为题材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和故事。
从《静夜思》到《水调歌头》再到《嫦娥奔月》,都能看到他们对中秋节的赞美和描绘。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通过戏曲、民间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传承至今,使得中秋节更加丰富多彩,引领了世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崇。
六、对当代生活的意义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承载着新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2000字)
中秋节:团圆的盛宴,文化的传承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也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从古至今,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团圆”始终不变,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演变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
早在周代,人们就有祭月的习俗,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中秋节已经成为重要的民间节日,并出现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唐代以后,中秋节逐渐成为与春节并重的重要节日,并开始出现皇家祭月和民间庆祝相结合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团圆”始终不变。
古代,人们在中秋之夜,会举家团聚,共赏明月,祈求丰收和平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仍然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二、中秋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涵盖了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猜灯谜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祭月:祭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人们在月圆之夜,对着月亮祭拜,祈求丰收和平安。
祭月仪式通常在夜晚举行,人们会摆放供品,燃放香烛,并进行祭拜。
•赏月:赏月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人们在中秋之夜,会家人团聚,在月光下赏月,谈天说地,共度良宵。
赏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坐在庭院中,也可以是登上高处,还可以是泛舟湖上,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赏月方式。
•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月饼象征着团圆,人们在中秋之夜,会吃月饼,分享团圆的喜悦。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传统的莲蓉馅、豆沙馅、五仁馅,也有现代的水果馅、巧克力馅等等,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赏花灯、猜灯谜:赏花灯和猜灯谜是中秋节夜晚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民间文化传承的方式。
人们在中秋之夜,会点亮各种各样的花灯,并猜灯谜,增添节日气氛。
中秋节节日特点_中秋节
中秋节节日特点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秋节节日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中秋节节日特点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
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
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
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今年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中秋灯会、丰台在古宛平县城举办庙会均体现了中秋节所含有的庆丰收的节日内涵。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
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
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
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
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
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
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
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
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
探秘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探秘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是家人团聚、民俗表演、美食饕餮的时刻,也是民间传说和祭月仪式共舞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秘中秋节这一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中秋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自然崇拜,起源于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相传,中秋节最初是为了祭拜月神嫦娥而设立的。
古人们认为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这时的月亮最圆,也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美好的时刻。
因此,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中秋,用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传统价值的体现。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品茶,传承家族文化,感恩生活。
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户外聚集,一同仰望着皎洁的月光,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中秋节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历代文人骚客都会以中秋为题材创作诗词歌赋,抒发对祖国家园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中秋节的习俗与活动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除了赏月外,吃月饼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
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搓麻将、猜灯谜、赏桂花、舞龙舞狮等活动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在一片喜庆热闹的氛围中,人们尽情享受这个传统佳节,传承着千年的文化。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中秋节还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她误服仙丹后飞升月宫成为月神。
为了怜惜世人,她便奔月住在广寒宫,每逢中秋之夜,她会降临人间,与人们共度团圆之夜。
这一美丽的传说,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神秘色彩。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蕴含着华夏儿女的团圆情怀和传统美德。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怀着一颗感恩与团聚的心,在皓月当空之时,与家人共享团圆之乐。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法题目: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导语: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共享美食,赏月,祈福。
本文将通过5W2H分析法,深入探讨中秋节的由来、庆祝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
一、何时:(When)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分之后。
因为中国历法是农历,所以中秋节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大约在公历的九月底或十月初。
二、何地:(Where)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庆祝活动。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并表达对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何故:(Why)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为了感谢丰收和祈祷来年的丰收。
此外,中秋节也是中国人对家庭团聚、亲情和友情的表达。
四、如何:(How)1. 赏月:中秋节的最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室外或自家院子里摆放桌椅,煮茶、品尝月饼,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赏月。
月亮在中秋节达到最圆,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2. 送礼:中秋节是亲情和友情的表达,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水果和礼品。
这一传统代表着对彼此的祝福和关爱。
3. 吃月饼:中秋节最著名的美食当属月饼。
传统的月饼有多种口味和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人们通常与家人一起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
4. 举行庙会:一些地方会在中秋节期间举办庙会,如广场上的舞狮、舞龙表演、传统民俗游戏等。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表演、品尝美食,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五、谁参与:(Who)中秋节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无论年龄、性别和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庆祝活动。
家人、亲戚和朋友之间的团聚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也会与同事、邻居一起庆祝。
六、问题:(What)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做合适的团圆饭、如何选购合适的礼品和如何保持传统习俗等。
此外,如何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保留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是个问题。
七、结论:(Conclusion)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完月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瓜果、月饼 ,一边谈叙天伦之乐事。介绍生活知识,谈论生产经验, 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从外地归来的家人,谈及外地 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啊!小孩最爱听 传奇式的故事。拜月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阑人静时分。 拜月后,人们有继续欣赏月亮的习惯。人常说“看朝起 早,爱月夜眠迟。”特别是八月十五的月亮,显得更圆、 更明、更亮,特别有欣赏的意味。人们边赏月边听老人讲 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17
•
• • • • • •
•
月姐姐,多变化,初 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 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 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 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 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 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 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 得大家笑哈哈。
14
静夜思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6
•
• • • •
•
•
•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 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 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 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 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 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 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 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 节气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 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 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 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 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13
现代月饼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 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月饼内馅、形制及加工方 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饼,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 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月饼有咸甜两味 ,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 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 料;甬(宁波)式月饼,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的月 饼糖多油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 高,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娥。
后羿忙摆上香案,放 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 鲜果,遥祭在月宫里 的嫦娥。百姓们闻知 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 后,纷纷在月下摆上 香案,向善良的嫦娥 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 民间传开了。
பைடு நூலகம்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 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 本为樵夫,痴迷于仙道,但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 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 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 砍一斧,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 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 6 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18
•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 户赏月忙 •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 起拜月亮 • 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 亮入梦乡 • 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 娥和吴刚
10
中秋吃月饼
月饼也叫「团圆饼」,中秋节吃 月饼,用圆圆的月饼来象征团圆 之意,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 的祭品,慢慢月饼就成了节日的 礼品。
11
月饼,又称胡饼、团圆饼等。 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 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月饼的 “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 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 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 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 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 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 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12
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邻居看见,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 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 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 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4
后羿闻听此事,悲痛欲绝,仰望夜空, 他惊奇地发现,月亮特别圆,特别皎 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
中 秋 节
1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 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 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 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 的遗俗。
2
中 秋 传 说
嫦 娥 奔 月
吴 刚 伐 桂
3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 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 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 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 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 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
8
【拜月和赏月】
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 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 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 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 、板栗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 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 的拜月活动。 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 寄托着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祝福和思念。所以在外工 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回家参加“圆月”活动。如果路途遥 远,不能回家,家里人会给留下一份“团圆饼”或月饼, 作为节日的礼品送给他。
中 秋 习 俗
7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 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 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 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 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 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 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 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 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 影响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