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定是真实的吗

合集下载

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下的戏剧性表达

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下的戏剧性表达

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下的戏剧性表达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原则,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但在电影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都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

根据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影像中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如何在保持真实客观记录的基础上强调纪录片的戏剧性表达,同时又能在创作者的立场与真实性原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变成了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戏剧性、真实、虚构众所周知,人类早期电影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都是对真实日常活动的记录,这种记录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最早关于人类活动的动态影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影片素材成为人类关于那场战争的最原始记忆,这些素材是各国政府和人民交流的重要手段,但这样的影片事实上还不能算是纪录片,只能算是纪录片的素材,他们是零散无序的,缺乏纪录片的基本特质。

1920年代俄国电影理论家维尔托夫(Dziga Vertov,1896.1-1954.2)提出了“电影眼睛理论”,开始认识到摄影机捕捉生活中真实细节价值的重要性,他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制作的新闻片为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自身合法性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

他认为,要让纪录片成为关注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契合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背景,展现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面貌,同时也被看作是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认的最早的纪录片应该是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2-1951.7)的《北方的纳努克》,在这部影片出现之前,还没有出现纪录片的概念。

这部影片的拍摄对象及他们的生活无可争辩的超越了日常生活的记录,揭示出更大的主题,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斗争。

纳努克人的衣服和工具相对于工业文明社会是非常遥远的,弗拉哈迪用摄影机记录了一种在工业化社会和工业技术冲击下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

这部影片放弃了传统的观光记录的方式拍摄,转而将镜头对准纳努克人的生活,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拍摄手段的,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搬演的手法。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拍摄并呈现的非虚构影像作品,具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推崇,被认为是观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对其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拍摄、采访等手段来记录并呈现。

它通过纪实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社会现象,旨在提供观众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纪录片并非完全客观,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一种主观而多样的存在。

二、真实性的不同层次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拍摄一场真实的事件或访问真实的人物,这种真实性在纪录片中至关重要,并体现在片中音乐、镜头等各个方面。

其次,纪录片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背景、现场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也是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方面。

最后,纪录片中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歪曲了真实的情况,也是评估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三、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艺术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尽管纪录片追求真实,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故事情节、音乐和影像效果等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和观点。

这种艺术性的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的疑问。

因此,纪录片导演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保证观众对内容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真实性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呈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刺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真实性问题也引起了观众们对影片和导演的质疑,推动行业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和规范。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

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1.还原与再现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现》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即拥有相应的一个物理真实,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对的,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管理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管理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目录编辑本段a纪录片常识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2.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纪录片的流派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

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

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有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

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电影与电视产业中,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纪录片以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基础,通过影像和音频记录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而虚构电影则是通过编剧构思和演员表演来呈现一个虚构的故事世界。

尽管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是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但它们在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并思考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纪录片被认为是更靠近真实的形式。

它通过记录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旨在展现真实的现实和事实。

纪录片的制作团队通常倾向于保持客观中立,以向观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例如,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拍摄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动物行为来展现地球的生态环境。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然而,纪录片并非绝对真实。

制片人和导演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进行选择和编辑,以突出特定的主题或观点。

这种选择和编辑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真实事件的失真或省略。

例如,《追随摇滚巨星》是一部纪录片,它展现了一位摇滚明星的巡回演唱会。

尽管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记录下了真实的演唱会片段,但导演的选择和编辑使得整个故事呈现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可能会让观众对这位摇滚明星产生偏见。

因此,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限的,观众需要对其内容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相比之下,虚构电影是以编剧所构思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技术来展现一个虚构的世界。

虚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建立在虚构的情节和角色之上。

例如,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太空战斗和外星人是完全虚构的。

虚构电影往往旨在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让他们逃离现实生活的压力。

然而,虚构电影并不完全脱离了现实。

虚构电影的背景和情节往往会与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和问题有所关联。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虚构电影讲述了一位蒙冤入狱的人发生的故事,这种经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罕见。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其中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对于纪录片来说,“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从本体论上讲,它是纪录片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从方法论上讲,它是表现手法的直接显现形式。

我们知道,摄影的记录特性,具有如实还原实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功能,由于这种“物质现实的复原”的特点,使得“记录与客观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摄影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今天,外部世界的全部多样性—形态、动态声音甚至色彩一一都能通过摄影的记录功能复现出来。

在复现外部世界的运动形态时,现场和过程的复现成为其独特之处。

现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过程则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空过程,这使得摄影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加通真。

记录,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方法。

纪录片首先要通过对客体对象的描述将现实生活的状态呈现出来,然后才是将现实的片断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尽管人们都知道摄影机可以记录下现实生活的图像,但是,作为纪录片创作,有二点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是这很重要的二点,许多纪录片拍摄者并不完全明白。

其一,摄影机不是要记录生活的图像,而是要记录生活的情境。

图像是实物的复现形式,它具有表意的符号功能,但是任何一个实物的图像,如果它脱离了叙事的系统它只具有抽象的概念意义,当拍摄者在记录现实时,只是把摄影作为记录图像(或形象)的手段,尽管拍了各种景物的许多镜头,但是当它们不能组成完整的叙事系统时,它们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形象堆积。

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叙事概念,它是一个具体行为或事件发生时的状况,因此,它需要具备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展开的动态活动,其中人物、行为是很重要的其是时间概念,与事件活动发生的时间相对应的同步时间概念,即所谓的现在时态的感觉再次是事件发展的具体性,即前因后果、发生状况、相互关系等等。

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

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一、源起伪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以虚构的方式呈现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达方式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达方式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达方式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以其真实记录和表达现实事物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表达方式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影响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因素。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观众期望通过纪录片了解真实的事实和事件。

然而,由于拍摄和编辑的方式会对真实性产生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经常受到质疑。

首先,摄影和剪辑手法可以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

摄影师通常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和镜头来拍摄,以突出特定的事实或视角。

剪辑则决定了观众最终看到的画面。

这些手法的选择和运用可能会改变原始素材的呈现方式,从而影响观众对真实性的判断。

其次,纪录片的导演也会主观地对事实进行选择和呈现。

导演有权决定要拍摄的场景、对话和人物,从而塑造特定的故事线和观点。

这些选择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改变观众对事实的认识,因此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最后,纪录片的真实性还受到素材和目的的影响。

有些纪录片使用真实的素材,力求还原真实事件;而有些纪录片可能使用重构的场景或编剧来表达导演的观点。

另外,一些纪录片还可能带有特定的目的,如宣传、教育或争议讨论。

这些因素都会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纪录片的表达方式除了真实性外,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也是影响观众体验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

首先,纪录片可以通过事实记录的方式来呈现真实事件。

它通过直接观察和拍摄来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

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事实的力量,让观众对事件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其次,纪录片可以通过讲述人物故事的方式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导演可以通过深入生活和采访主体,呈现他们的故事和感受,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这种表达方式侧重于人物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情感共鸣来传达观点。

此外,纪录片还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表达观点。

导演可以运用音乐、诗歌、图像等元素,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在众多的影视类型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

它往往被视为真实的记录,是我们了解世界、洞察人性、追溯历史的一扇窗口。

然而,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这引发了我们对于纪录片本质的深入思考。

纪录片的初衷是呈现真实,它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记录下事件的发生、人物的经历以及社会的现象。

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真实的信任和渴望。

当我们观看一部关于自然生态的纪录片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经修饰的动物行为和原始的自然景观;当我们关注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时,我们期待了解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真实反应。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得纪录片在传递信息、引发思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导演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抉择。

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吸引观众,有时候会采用一些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比如,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导演可能会对拍摄到的素材进行剪辑和重组。

这种剪辑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件原本的时间顺序和发展逻辑,虽然可能更具故事性,但也让观众对其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再比如,有些纪录片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弥补历史资料的缺失。

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场景的搭建,试图还原过去的某个时刻。

然而,这种再现毕竟是基于想象和推测,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差距。

尽管导演可能会尽力保证再现的准确性,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虚构的成分。

此外,纪录片中的音乐、旁白等元素也会对观众的感知产生影响。

恰当的音乐可以增强情感的表达,生动的旁白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内容。

但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元素可能会过度渲染情绪,甚至误导观众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那么,如何在纪录片中把握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呢?首先,导演应该保持对真实的敬畏之心。

在创作过程中,要明确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任何手法的运用都不能损害真实的本质。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纪录片电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示事实、呈现真实的影视形式,备受人们追捧和关注。

纪录片电影以其真实的素材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让我们走进现实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纪录片电影究竟是如何展现真实的?纪录片电影通常以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为素材,致力于还原事实,呈现真实。

它们不像商业大片那样注重效果和娱乐性,而更注重展现现实世界的一切。

导演们会通过镜头记录、纪实叙事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中的普通人和事件,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

真实和表现:纪录片电影的平衡之道在追求真实的纪录片电影也面临着如何进行表现的挑战。

有时候,为了突出主题,强调情感,导演们可能会在拍摄过程中做一些编排和编辑,这就会牺牲一定的真实性。

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就容易受到质疑。

因此,导演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展现事实真相,又能通过表现手法引起观众共鸣,让影片更加生动和有趣。

纪录片电影的魅力所在纪录片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陌生的世界,领略不同的文化,还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情,看到人间的真实,体会到人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纪录片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碰撞。

纪录片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真实的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它们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命运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走进纪录片电影的世界,感受真实与表现之间的魅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纪录片电影,让真实与表现完美融合,开启一场心灵的冒险之旅。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

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

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

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

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

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

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非虚构”原则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非虚构”原则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非虚构”原则——兼评“对现实的创造处理”论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

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

“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1]“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

这种被伊文思称作“重拾现场”和“复原补拍”的方式在现今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已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非虚构的纪实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今日说法》、《人与自然》、《记忆》等节目中都采用了“真实再现”的手法。

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和业界对“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性分歧较大,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真实再现”是否有违“非虚构”原则?而这一争论再度引起我们对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2]这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定义不同理解和阐述。

一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摩阿纳》之后,在纽约《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之后格里尔逊又有所补充和发挥认为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纪录片是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是讲坛。

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的痕迹。

比如弗拉哈迪(Rober Flaherty)的被公认为是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一片中,许多情景也采用了真实再现;而英国纪录片运动骨干哈里.瓦特和巴锡尔.瑞特拍摄《夜邮》,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说到纪录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对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真实的还原,与电影、电视剧带有假设、虚构性质的记录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人为妨碍和摆布的痕迹,长镜头的使用是纪录片摄影的主要运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纪录片的画面进行空间上的切割,不能够有意地欺骗观众,事件本质与纪录片的呈现不能相互矛盾。

一、纪录片的摄影中对镜头画面的要求纪录片的摄影应该区别于一般的电视新闻摄影,电视新闻以真实的记录为宗旨,而电视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画面来表现编导的创作意图,电视纪录片的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它要求拍摄主体突出,能够产生一定美学意义。

这种突出主体的摄影方式需要摄影人员对所选择的景物进行拍摄上的取舍,而不需要向新闻摄影那样对拍摄画面全都采取全焦点的形式进行摄影,这里所说的全焦点就是使用镜头将新闻现场景象毫无遗漏的、清楚真实地拍摄下来,在纪录片中不应该出现这种混乱、中心模糊的摄影画面,对这种画面进行清理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使用大光圈进行景深缩短的操作来减小画面的清晰范围,突出表现重点,在使用短景深的时候必须能够稳定地进行跟焦,否则就会因为物体的移动或者镜头的晃动而出现画面虚化的情况,造成无效拍摄。

但是这并不表明摄影画面越简单越好,画面内涵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力度,需要经得起观众的思考咀嚼,这样也有利于纪录片本身的内涵的升华。

二、纪录片拍摄的瞬间捕捉手法的运用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实性地再现,摄影师对画面的拍摄以及制作手法的有效运用都能够为纪录片增色不少,由于纪录片摄影的及时性以及多变性,有很多情况都是不能够提前预知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对于瞬间的画面使用镜头进行精准的捕捉记录。

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食物纪录片的拍摄中,在一些食材在进入热油中后会发生瞬间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瞬间的画面捕捉,有的食材在储藏与切割中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都是摄影师应该重点关注的画面,食物的演变正是由此而来。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引言:近年来,故事化纪录片逐渐成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它将真实故事融入电影人的叙事手法中,创造出动人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被吸引和感动。

然而,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于创作和观看的影响。

一、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的相互作用故事化纪录片是架构在真实事实上的故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真实素材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编排和叙事手法来营造出故事性。

故事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更加愿意关注和了解这一真实故事的背后。

然而,过度追求故事性可能导致编造和虚构,从而损害真实性。

因此,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重要性故事化纪录片作为传递真实信息的媒介,其真实性是观众能够信任和接受的基础。

只有当观众认为所看到的故事是真实的,他们才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故事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对于观众的投入和体验至关重要。

同时,故事化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电影形式,其真实性也是电影制作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三、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的艺术追求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不同于纪录片的简单记录和呈现,它通过剧情、冲突和发展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故事性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度。

然而,故事性的追求也要建立在尊重事实、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故事化纪录片的创作者要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巧妙地展现真实故事的内核,而非完全改编和虚构。

四、寻找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平衡故事化纪录片中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创作者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严格的研究来获得大量的真实素材,这是保持真实性的前提。

同时,创作者也应当运用诸如纪实手法、叙事策略等来增加故事性。

在处理真实故事时,要尊重事实,不能扭曲和伪造事实,以保持真实性。

巴赞关于纪录片的观点

巴赞关于纪录片的观点

巴赞关于纪录片的观点一、纪录片,那个带着“真相”标签的存在我们都知道,纪录片常常被冠以“真实”的标签,仿佛它就能像个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给我们展示一切世界的真相。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纪录片真的是那么客观、无偏的吗?巴赞可不这么认为。

他的观点是,纪录片所呈现的所谓“真实”,其实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经过筛选和处理后的“伪真”。

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不舒服,但仔细想想,这也不无道理。

就比如你拍摄一个人的日常,镜头一开,那个画面肯定和你自己在镜头前的样子完全不同——你会选择拍那些有意思的,或者说能引起观众注意的片段,而不会拍下你喝水、吃饭那种普通的瞬间。

这就是巴赞所说的“有选择的真实”。

纪录片所传递的,未必是生活的全貌,而是通过镜头给我们筛选过的片段。

这不禁让人想问,难道这不就是导演的“私货”吗?二、纪录片的美学,光与影的“背后”故事巴赞还说过,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呈现生活的每个细节,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们可能会觉得,纪录片就是在展示一个事实,没什么好看的。

但巴赞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却很有意思。

他说,纪录片的美学不在于追求艺术的表现,而是在于“还原”生活本身。

你想想,纪录片不像电影那样刻意去制造冲突和情节,它没有华丽的特效,也没有炫目的画面。

但是,纪录片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能够通过一系列看似普通的场景,给你一种“真实”的感觉。

你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瞬间,瞬间就能激发你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

所以说,纪录片的美学是一种“隐形的美”。

就像你走在街头,看着一棵树,突然发现阳光照在树叶上,那种光影交错的瞬间,你意识到生活是多么的丰富,虽然这种美丽并不显眼,也没有被过多渲染过,但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你的心灵。

三、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与真实的“力量”巴赞更进一步提出,纪录片的力量在于它的“镜头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通过镜头去捕捉和表达生活的“本真”。

这一点挺让人着迷的,纪录片没有大片的导演风格和刻意的叙事结构,它只有简单、直白的镜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

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

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

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

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

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谓纪录片“无我境界”、“客观真实”根本不存在。

“纪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创作者实际介入
程度即巧妙处理“有我”和“无我”的不同方式。

克拉考尔也认为:“克己自制并不永远是一种美德。

一个重视高度真实性的纪录片导演也可能不由自主地投身到他镜头前面的生活场景中去,即使在一些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出有一些外在因素干涉的痕迹,但是却能让纪录片所反映的主旨得到生华。

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创作者不应该片面理解了纪录片的真实概念,刻意追求表象真实,为真实而真实。

其实纪录片最终目的并不是还原外在现实,而是通过纪录真人真事真景表达一种理念,传递一种理想精神或道德观念,引发人们感悟生活、思考社会,探求自然、生活的本质真实。

马克思说:“一切看似神秘的事物,总能找到它的原因。

”本质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

真实必须回到现实生活当中。

实际上,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讲,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本质真实三者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互相包容,缺一不可,其中生活真实是基础,并且是惟一客观存在的真实。

它不能重构,更无法复原。

尽管选择性真实经过多重审美选择,它仍根植于生活真实之中。

而本质真实则应当是创作者始终孜孜以求并与电视观众共同对选择性真实进行感悟,从而达到共鸣的一种境界和理想。

它来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和升华。

从真实出发,最终又回到真实,一种呈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如果说选择性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的话,本质真实则是对选择性真实的超越。

虽然孜孜不倦追求真实只是纪录片目的之一,但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讲,追求过程比结果更可贵,带给观众真实感,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精心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或隐喻性的瞬间或一点,并将这些动态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观众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在欣赏生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

过程的真正魅力就是真实地记录事件过程当中不断强化或注入人的情感、思想、认识等心理活动。

即使记录自然界和动物界,一旦注入了情感,记录对象也与人类息息相通。

不断揭示生命的意义,感悟生活真谛。

我想纪录片就是还原生活原本的样子,它是优雅的艺术品。

二,创作实践
纪录片《大河》的策划
大河就是我的家乡,境内有两条河汇在一起而成一条较大河流而得名,河流基本没有污染,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山高谷深,河流两岸有很多天然的奇景,河谷地带多有冲积扇,为
居住和农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脉绵延高大,植被呈带状分部,山底部靠近河流的一带为长绿针叶林,山腰长绿林与阔叶林夹杂,山顶为灌木林及草地。

为宣传家乡和保护生态的思想,决定制作这个纪录片。

拍摄时通过拍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结合,展示出大河的独特魅力,重点以两条河为主线,突出河流对当地人的生活的影响,对春夏秋季节人们在河边的各种活动精心拍摄,如游泳、钓鱼、网鱼、端午节在河边的各种活动等。

内容上包含经济、风俗文化、自然风光等,力求选取拍摄对象的独特性,从侧面反映大河的全貌。

通过同相临乡镇的比较,指出当地生态环境潜在的问题,以唤醒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

拍摄时取决于天气状况,由于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的特点,留心天气状况很关键。

在野外拍摄可能会遇到一些野生动物,如野兔、青羊、天鹅、野鸡、刺猬、狐狸等,尽量抓拍到,以体现生态环境很好。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展示出风土人情。

可以在现场拍摄时灵活决定怎么拍摄。

材料拍完以后,后期制作力求片子的连贯,通过一定的解说,以及配合背景音乐,使片具有良好的观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