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_戴为民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和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生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一过程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加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也有助于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农村的振兴。
农民工的流动带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经验和技能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虽然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就业问题是农民工面临的最大挑战。
尽管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农民工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就业稳定性较差。
同时,一些城市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使得农民工的就业难度更大。
其次,住房问题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缺乏稳定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同时,城市的房价高涨也使得农民工难以承受。
此外,教育、医疗等问题也是农民工面临的挑战。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而农民工自身的医疗保障也存在着不足。
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国内外城市管治研究综述
3.2
3.3
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管治研究
3.1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管治研究发展 很快, 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将城市管治放在全球化这一时代 背景中进行研究。
西方许多城市的城市管治正 在向企业式城市管治(entreprene urban governance)模式转变,这 种城市管治模式是以地方政府推 动地方经济为特征的。
(2)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管治实践进行总结
勒非佛认为尽管城市管治为大都市政府的设 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的大都市政府仍然存 在合法性的问题。
大多对城市管治持乐观态度,对城 市管治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涉及。
(3)城市管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皮埃尔(Pierre)对城市管治 模型的划分。将城市管治划分为四个模型:管理型 (managerial)、合作型(cooprative)、促进增长型 (progrowth)和福利型(welfare)。 一个城市不可能事先选择以上四个模型中的 一个或几个,而且不同的组织甚至同一组织的不同 部门会鼓励不同的管治模型。
2 城市管治的内涵
2.1 城市管治
2.2
城市管治与管制
2.3 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与城市管治
2.1 城市管治
城市管治的理解可归纳为三种:
(1)城市管治等于好政府
(2)城市管治是向市民社会主体和 机构赋予权力的过程 (3)覆盖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2 城市管治与管制
概念
原因 影响
行政视角
2.3 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与管治
形成原因
城市管理偏向于在某一特定管治的 权力分配框架下的协调。 城市经营是在城市资产积累到一定 程度时,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去 经营城市。 城市经营比城市管理有更广泛的市场 意义。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
…
在
黹
盆
0 :
n rLi 然 『j 农 K 市 K 化绝 非 _ 籍 城 市 化
转了
资 本 } 义 ¨ 会 和吼 K 地 会
会
.
半殖 民地 衬 在社 会主 义 社
红
《现
述
之 耶 幺简单
1i 是
一
。
巾K 化 后 的 农 民 需 要 的 并
.
f i 嘤 指 贫 农 秆l r f I农 证要 指 集 体 农 民
国 社 会 学 的 重 要 研 究 主题
。
斯 和 拉 伯尔
们
J
伯德 格 指 出
,
农 民是 农
,
由于 新 型 现
产 品 的 生 产者 和 传 统 定 向的 乡下 人
一
他
代 性 的迫 切 理 论 诉 求
的 潜 移默 化
人心
,
,
可 持 续 发展 观 念
般 比较 谦 卑
,
大 多是 自给 自足 的 ( 虽
,
,
■
K
蕊
L
。
易 -
●
_
_
t
—
v
●
I
移
,
。
● -
誓
■
l
一
憧霍
一
:
饿
。
’ 《
.
i
J
。 ?
急
。
翟 i臣
冬
褂
团i盛
曩一
一
下
—
■
一
{
彝
、
-
防
一
’
●…
k
●●I
J
城市化加速时期安徽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8 城镇化率 为4 . % 0 5 ,与全 国平均 水平 的差 距 ,由2 0 年的8 4 00 . 个 期 出现 加速发展趋 势 ;安徽 省城市化进程 以1 7 年为界 大体可
百 分 点 , , N 2 o 年 的5 2 百 分 点 。 缩 J o8 , .个 笔 者 归 纳 安徽 省城 市化 进程 的 特 点 如 下 :
一
、
安 徽省城市化历史进程及所处 阶段 的判别
城 市 化 率 为 l . 2 , 到 2 0 年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率 为 4 . % 26% 08 05 :
( )安徽省城市 化发 展历程 一
1 7 — 0 8 其间城 市化率年 均增 长0 9 个 百分 点 。其 问根据 98 20 年 .3
9 8 19 年 纵 观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发 展 历 程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发 展 迅 城 市 化 速 度 又 可 以 区 分 为 两 个 不 同 的 阶 段 : 1 7 — 9 5 为 城 98 26% 95 速 。表现在 两个 方面:一 是城 镇数量 的增加 。1 4 年安徽省 只 市化平 稳发展期 ,1 7 年 安徽省城市化 率为1 . 2 ,19 年为 99 90% .8 962 0年 有 合 肥 、 芜 湖 、安 庆 、淮 南和 蚌 埠 5 城 市 : 2 0 年 ,安 徽 省共 1 . 9 ,年 均 增 长 0 3个 百 分 点 ; 19 — 0 8 为 城 镇 化 的 加 速 个 08 08 0 5 ,比1 9 年提高2 . 1 96 14 个百分 有城市2 座 ,其 中地 级市l 个 ,县级市5 ,市辖 区4 个 二是 增长期 ,2 0 年城市化率 为4 . % 2 7 个 4 .5 城镇人 口的增长 ,城镇化 率不断提高 。14 年城 镇人 口为2 6 99 6 万 点 ,年 均 增 长 16 个 百分 点 。 综 上 所 述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滞 后 于 全 国城 市 化 进 程 , 近 人,城镇化率为8 6 % 0 8 . 9 ;2 0 年,安徽省市镇人 口为2 8 万人 , 45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劳动力群体,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他们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权益尚未完全得到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这使得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状态,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现实原因则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不健全,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等。
1. 城乡二元结构与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户籍制度则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使得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2. 政策不健全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不健全,导致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例如,一些企业不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保,使得他们在退休后无法享受应有的养老保障。
3. 城市接纳程度部分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不高,存在对外来人口的排斥现象。
这使得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1. 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涌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以及生活状况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1. 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
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中的低技能、高强度的工作。
随着城市生活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了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对市民身份的渴望也日益增强。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尽管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同时,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和技能,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1. 制度因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制度因素。
这些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对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素质。
此外,经济收入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保障。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城市文化认同、社会融入等。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需要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社会融入。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1. 改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高经济收入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然而,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
过快的 urbanization rate 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社会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
其次,人口流动与城市问题紧密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人口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农田的撂荒,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再次,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日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犯罪、堕落和社会安全问题的增加。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如推动低碳城市、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口流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发展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热点、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及其存在的不足
城市化发展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热点、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及其存在的不足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十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
同时。
城市化系统中的资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政策选择——以安徽省为例
理论 ・ 法与 案例 方
城 市化 系统 中的资 源环境质 量 综合评 价及政 策选择
境” 。资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反映的是人类社会 与 自然环境之 间的关系, 核心是人地关 系。 目的 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 自然环境发展的协调。
A C mp e e s eE au t n a d P l yC oc rteQu ly o eo re n o r h ni v lai n oi h i f h ai fR s u c sa d v o c eo t
En io v r nme t n Ur a y t m : Ca e o hu o i c n s i b n S se A s fAn iPr v n e
tt . s d o h aa f m 9 9 t 0 8 i Hu r vn e o s Ba e n t e d t r 1 9 o 2 0 n An i o ic ,E i c n y i o h u l y o e o r e n n i o P mp r a a a ss n t e q ai fr s u c s a d e v— il l t r n na n A Hu r vn e w s ma e T e p l is i l ai n r r w . o me t i n i o i c a d . h oi e ’ mp i t swe e d a n l P c c o
的综合体 , 自然 资源 以及环境 质量 的变化是城市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空间是“ 事物存在 的一种形 式和一种重要的资源”l _。 j
( 资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含义 一)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 自然历史过程, 首先表
现为人 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 即人 口城市化 ; 其 动力基础是就业结构 由农业 向非农产业 的转换 , 是产业结构的转换 ; 城市化还表现为景观的转化。 城市化系统是一个 由人 口、 经济 、 资源环境 构成 的
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苏梅花在《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出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3年至今制定了许多政策着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是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在城市发展、工作、定居,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促进城市化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骆永民在《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多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出理论经济学认为,城乡间交易效率和劳动效率的差距是促进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城市化进程还有负向作用的是城市的专业化经济、农民进城的迁入成本和农村土地使用权及村集体相关福利。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帮助农民致富的措施对城市化进程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比较而言,降低农民进城迁入成本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
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化理念,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人类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时代,现代社会之所以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城市化的加速也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些城市出现了房屋紧缺、环境恶化、工作就业难等诸多问题。
治理城市化问题,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使城市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城市中的人们需要的是舒适、便捷、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人”的因素为中心,围绕着人们的需要和感受来进行规划设计。
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除了注意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车辆的配置,还要注重公园绿地、景观的布置等方面,让城市具有更具人文情怀的特色。
第二,方便的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起来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又安全。
建立一个先进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还能够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让生活更为舒适。
第三,多样化的文化环境。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使设计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健康的生态环境。
城市的繁荣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城市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利用城市自然之美,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绿色的自然景观。
以上点中,每一条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可以更好地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在城市规划设计时,人们需从人们生活和人们需求的角度去审视城市,让城市成为人们的舒适港湾,将人的需求放在首要地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和配合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及全体居民的意见,特别是要注重县城的发展,探讨出以乡村建设为先导的城市规划体系,并带动周边乡村社区的发展。
何为“人的教育”
自己, 认识世界 的过 程。特别是我们 学院本科教育 改革 的两个支柱之一是“ 个 性发展” , 就 更需要 同学们把 自己的个性发 展
放在对人 生意义 的思考之 中。( 文刀引 自钱 颖一“ 在清华大学经 济管理 学院 2 0 1 4级 本科 生开 学典 礼上的致辞” 原载 2 0 1 4 一
出 以下 几点 建 。
服务 常住人 口全 覆盖 , 促 进人 的全 面发展 和社 会公 平 正义 , 使全 体居 民共享 现代 化建设 成果 。
参考文献 :
[ 1 ]戴为民. 国内外 城 市化 问题 研 究综 述 [ J ] . 特 区经 济 ,
2 0 0 7 ( 5 ) : 2 6 6 — 2 6 8 .
等。我们 说人 文学科 , 但不说人文科学 , 因为人 文不是科 学, 而是价值 、 是判 断、 是解读 。人 类文 明的进步从 来都是科 学进 步与人文进步并举。如果说 科学是为了做 事, 那 么人文是为 了做 人 , 做 有 品位 的人 。科学告诉 你什 么是真理 , 人文 告诉 你 说真话的价值。人文在 清华有着深厚的底 蕴和传统 。在清华大礼 堂中悬挂着一块 匾, 是清华 1 9 2 6级毕业生送 给母 校的礼 物, 上 书“ 人文 日新” 四个 字, 就是 一例证 。 曾经在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任教的龙应台女士是这样 来解读人 文的: 文学使 你看见原来 看不见 的东西, 可 以让你 看见水 里 白杨树的倒影 ; 哲 学使你从 思想 的迷 宫里认识星星 , 从 而有 了走 出思想迷 宫的可能; 历史就是让你 知道 , 沙漠玫瑰 有它 的 特定起点 , 没有一个现 象是孤 立存在 的。所 以, 文学让你 看见, 哲学让你定位 , 历史让你连接 , 这 些都是人 文的价值 。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 成是人 的教 育的基础 , 也是清华的传 统。1 0 0年前梁启超谆谆教导清华 学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住房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住房问题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挑战。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房价飞涨,使得许多居民无法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住房问题尤为突出。
缺乏适宜的住房会导致人们的居住条件恶化,社会不公和不稳定性也逐渐加剧。
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是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供给。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住房建设中来。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加土地供应,以降低房价。
二、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车辆增加,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
此外,可以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鼓励市民放弃自驾车,转而使用公共交通。
另外,政府还应该推动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市民步行、骑行以及使用电动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辆的数量。
三、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
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以及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都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需要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同时,应该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引导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绿色环境。
四、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保障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专题研究32p
(3)经济的开放: (a)上面两个因素在20世纪由于经济体开放数 量的增加而得到了强化。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 以及对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限制的 减少最终带来了商品市场的开放。 (b)商品、资本和人口的高度流动促进了更大 范围的国际劳动分工,这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好 处,因为城市才是大量附加值被创造出来的地 方。
(四)若干启示与借鉴 1、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 。 2、工业是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器 。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 4、制度变迁是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 5、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是联合器。 6、政府对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和法制建设是稳定 器。
四、城市化发展动力因素
(一)集聚动力因素 1、第一产业——挤力。 2、第二产业——推力。 3、中心城市——引力。 (二)分散动力因素 1、现代化交通与通信。 2、高商务成本与生活成本。 3、对亲近自然的偏好。 4、城乡制度壁垒。
(三)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1、交通一体化。 2、环境园林化。 3、管理法制化。 4、居民知识化。 5、产业服务化。 6、中心城区再造化。 7、信息数字化。 8、活动国际化。 9、发展个性化。 10、城市共生化。
三、国外城市化进程的案例
(一)英国的城市化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是英国 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 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 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 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 人口的25%。
二、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 趋势
(一)发展历程 1、城市人口大幅增加。 200年前,地球人口仅有3%生活在城市,而30 年前,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3%。根据联合国 的估算,世界城市人口在2030年前将平均每十 天增加160万。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汉堡的总 人口。在25年内,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将生活 在城市。
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最新进展及政策指向
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最新进展及政策指向
戴为民;张亚男
【期刊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论文基于现有文献、中央文件以及会议公报,研究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分析其存在问题,探索未来可能改进的方向.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戴为民;张亚男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最新进展及政策指向
2.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政策体系建设探析
3.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最新进展及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启示
4.大城市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的政策演变、最新进展及"瓶颈"
5.从理论、实践与政策的维度研究人的城镇化--评吴业苗新著《人的城镇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大的腹地、 丰富的资源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城市化持续进行 的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城市化发展核心动力, 以工业 为 支撑的 第三 产业的 兴起 和发展 是城 市化 持续 进行 的经 济基 础。 二、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C2 从指标的选择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单一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MM
特区经济 !"#$%&’ ()*# +$)*),- GDDF 年 N 月
一、 关于城市化概念的研究 ! 国 外 学 者 的 观 点 : 对 城 市 化 的 概 念 有 多 种 解 释 。 >.*$ 一是把城市化 IJ A’09+%+&* 和 K0-* LJ I%.0* 认为有以下几种观点: 看作是城市中心的理念和实践向城市周围地区辐射的过程; 二是 把城市化看作是行为模式以及思考问题方式的城市化; 三是认为 世界城市 》 认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美国的 《 为城市化 “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 并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 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 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 第二方面 " 强调社会、 心理和行为因素。 ” 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 市化 # 和城市化 $ 。 中国的学者也从类似的视角定义了城市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 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 中的城市化是: 人 类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 ” 人口转化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体现了空间、 结 构和方式的转化。中国人民大学的叶裕民、 张可云教授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阐述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 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化是城市人 口比重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 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过程;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 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现代社会结构 形成过程;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过程;是一个城市 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是城乡一体化过程。
刘维奇与焦斌龙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化的内涵, 认 “ 为城市化是一种制度变迁,即 所谓城市化,是在工业化进程的 推动下, 发生的从农村向城市的制度变迁过程 ” 。刘君德、 汪宇明 教授认为城市改革就是一种制度改革和变迁。 笔者认为对城市化概念理解的重点在于把握 % 本人的观点: 转变的内容。认为所谓城市化本质就是社会经济资源 ( 如人力资 ) 本、 资金、 技术等 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社会经济资源使用的 集约化 ( 如土地资源等 ) 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素质提升。 同时城市 化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是乡村制度向城市制度的变迁,是社会资 源组织方式、 生产方式的制度变迁。 城市化的前提就是社会分工, 而社会的分工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在不同时 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也就有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别。城市 化的动力就是追逐利益的欲望,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或变迁、产业 结构的变动、聚集经济或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只是对这 种利益产生原因的说明。 所以笔者认为对城市化产生原因的研究
标和复合指标 所谓单一指标就是运用城市化人口指标来度量城市化的水 平, 这是通行的做法。运用人口指标能够从数量上简洁、 直观的 反映城市化程度,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城市化本质上 是从空间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源在地域空间上集聚的原因、动力 机制和影响。因此, 对城市化的研究必须和反映城市化进程质的 指标相结合来进行。另外在研究城市化过程中, 由于统计数据的 不连续性, 运用单一指标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变得困难。由于单 一指标分析城市化存在缺陷,在城市化度量研究中采用复合指 标的做法也就普遍了。 所谓复合指标就是选区一系列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指标予 以综合分析, 来考察城市化的水平。不仅能反映地区城市化人口 性质的变化, 而且能够反映产业结构演进、 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 生活质量的提高。复合指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依据研究 的内容而有很大的差异。 修正 !& 对数据的整理、 在研究城市化水平时, 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横截面数据 和面板数据来进行分析。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主要是进行比 较静态分析,由于横截面数据可以不考虑价格指数以及统计口 径的变更, 采用的比较多。但是由于横截面数据是在经济体同质 的假设下来进行研究的, 如果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跨国研究, 会 导致忽视各经济体的特色, 得出的结论是有偏的。因此应该使用 具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致的估计结 这就需要施加序列的数 果。 ! 对城市化进行动态研究是必要的, 据, 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统计数据的不完整以及行政区划 变动的不连续, 导致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困难。周一星、 田帅等依 据 “ 五普 ” 数据采用联合国法对我国省份城市化数据进行了修 正。除此之外, 白先春总结了关于城市化实际水平计算的 ’ 种方 法: 按城镇聚居非农业人口比重 (& 根据国际通行城乡划分标准, 为 #$) ,城镇合理郊区农业人口比重为 !$) ,提出中国城市化 实际水平的计算公式; *& 针对 +,," 年人口普查资料提出的修正 公式: 修正城镇人口 - 城镇居委会人口 . /, 设区 / 为理论参数, 的市为 "& %$, 不设区的市为 "& # , 城镇为 "& #$ ; 0& 以城镇非农业 人口比重为准绳,利用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和市镇非农业人口 两套统计资料,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确定法, 对我国历年城镇 “ ” 凡郊区农业人口超过 2") 的, 人口进行修正; 1& 三七 调整法, 其辖区农业人口作为乡村人口统计,非农业人口按城镇人口统 计, 如农业人口小于 2") , 则全部按城镇人口统计; 3& 按人口组 进行修正。 4& 利用国民经济中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推算总人口 中的城市化人口比重; 5& 以区别于城镇人口的城市化人口来测 定城市化水平; 白先春先生还提出了包 6& 土地指标法。 " 此外, 括准城市化人口和隐性城市化人口在内的城市化人口调整公 式。 2& 城市化实际水平测度的其他方法 # 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来研究。钱纳里等人研究了 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人 +,%$ 年 ," 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 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工业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
%
可以回到亚当・斯密经典理论范式中来进行, 不过是要考虑空间 区位变量的影响而已。 笔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运用人口指标能够 从数量上简洁、直观的反映城市化程度,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 结果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从空间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源在地域空间 上集聚的原因、动力机制和影响,如果仅仅把人口指标作为衡量 城市化的唯一指标不仅在理论上是不严谨的, 而且在实践上会形 ( 成人口向城市过渡集中的虚假城市化 超城市化 ) , 导致城市内部 结构的二元化。因此,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化质量就是考察城市化 进程中聚集起来的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结构效应以及对整 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考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 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是重要的,同时还要考察城市化进 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考察城市化进程 中的社会资源的结构和使用效率的同时, 也要考察这一进程中的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 ( 人口、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以及农业劳动 生产率的变动等 )是城市化的基础,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化是难 以为继的,以落后的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
经济述评
国内外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
B 中国人民大学
戴为民
经济学院, 北京 CDDEFG H
摘要: 城市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城市化的 概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当前研究的基本问 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而为进一步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的 理论支撑。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化的测度; 二元结构理论 !"#$%&’$( )%"&*+,&$+-* +# -*. -/ $0. 0-$ 1-+*$# +* %.#.&%’0 &$ 1%.#.*$2 30+# &%$+’4. 5&+*46 /-’7#.# -* %.8+.9# -* /7*:&5.*$&4 1%-"4.5# +* 7%"&*; +,&$+-* %.#.&%’0 ,#7’0 &# 0-9 $- <% $0. ’-*$.*$ -/ $0. ’-*’.1$+-* -/ 7%; "&*+,&$+-*, 0-9 $- 5.%. $0. :.<%.. -/ 7%"&*+,&$+-* 9+$0 $0. 1%-1.% 5.$0-: ,/7*:&5.*$&4 $0.-%+.# -/ 7%"&*+,&$+-* &*: %.8+.9# +* =0+*&2 30. 17%1-#. +# $- /+*: -7$ 9&6# $- /7%$0.% %.#.&%’02 >.69-%:#( )%"&*+,&$+-* ;$0. ?.%.# -/ $0. @.<%.. -/ )%"&*+,&$+-*; 30.-%+.# -/ @7&4 A$%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