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_双重_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_潘珊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1)新一届领导上台后,的却是按照本书的布局一步步展开。

2023年也出台了农民土地确权的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出台新的政策。

这届政府也在不断放权,精简审批,可见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寻求改革。

然而,这是一场权利的角逐,不是一个切蛋糕的人就可以决定的,因为蛋糕已经瘫在那里了。

双重转型是指什么,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决心和目标很美好,然而回头想想,我们还处在农业经济和半计划经济呢,所以别乐观太早。

现在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还是在靠农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们总是把创新技术挂在嘴上,然而我们的复制能力太强,创新的环境又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从2023年开始,经济形式越来越不好,政府对经济的投入是越来越少,餐饮业也是越来越步入正轨了,房子也是越来越卖不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种痛与快乐是并存的。

地产业越来越不好做,建筑单位因资金链断接,故而造成了局部的经济不景气,最让人深感忧虑的是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形成这一萎靡而又容易动荡的景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还是大环境的改变,让起初乐观的投资者大错特错,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不再那么冲动。

接触了农民工才体会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与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他们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技术能力都还是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拿到经济社会竞争的话,还是主要在靠体力吃饭。

关于这本书,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有个很美好的前景。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2)发展经济学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西欧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探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他着重阐述的是:一个较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和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赶上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英国)。

李斯特在经济学说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他对当时在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古典经济学说对于当时德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是不适用的。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探讨了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在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各种内外部挑战,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结论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指导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对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结构性特征分析- 转型背景- 结构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 路径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更是结构性调整的深刻变革。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既包括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又包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创新驱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并在未来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2. 正文2.1 转型背景不包括在我输出的内容要求中。

感谢理解。

中国经济转型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一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低效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外部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的现状入手,探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产业调整的挑战和机遇。

一、现有的中国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第二产业则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包括商务、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快速变化。

由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逐渐下降。

但是,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约占GDP的30%以上。

二、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挑战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的出口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近一倍,但是今年前10个月的出口额已经下降了2.2%。

其次,全球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影响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让许多企业意识到自己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活动受到了单一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

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的紧迫任务。

此外,中国经济也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这也需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三、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机遇尽管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这次危机让许多企业反思自己的战略和模式,更加重视创新和培养核心竞争力。

其次,由于全球市场的动荡,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也为中国建设内需型经济提供了机遇。

特别是政府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经济增长等政策,对于推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论总之,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也提供了一定机遇。

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

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

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作者:暂无来源:《新财富》 2020年第2期保增长与调结构,如同双重变奏。

经济下行期,两个主题的矛盾愈来愈明显。

逆全球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升温,逐渐解构了100年来的全球经济运行逻辑。

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最重要的供应链节点,明显受到外部冲击,全球贸易活动的收缩,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不过,环顾全球,负利率趋势蔓延,在追逐收益率的推动下,中国资产对于外资依然颇具吸引力。

全球货物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变局,将是未来市场的长期主题。

丁安华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变奏当前中国经济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是保增长与调结构能否兼得。

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贯穿多年的论题。

想要理解这一问题,不妨先回溯历史。

100年前,发生了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回顾中国思想史的变化,进而追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演变,会有很深的启发。

如今大家在回忆“五四运动”的时候,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

在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生看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存在“双重变奏”:一是启蒙,一是救亡。

什么是启蒙?启蒙是指“五四运动”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文明中的民主与科学,尊重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启蒙源于西方,核心元素包括科学理性、独立思考、个人主义等等,启蒙破除了中国人过去对皇权的崇拜。

什么是救亡?“五四运动”的另一主题是反帝、救亡。

这直观体现在“五四运动”当天,北京的大学生冲上街头,反对当时的外交失败。

从思想史的变迁看,双重变奏如同音乐的两个主旋律在不断的反复、冲突、变化、变异。

百年的真实历史是,救亡的主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压制了启蒙的主题。

启蒙与救亡,最不相容的地方在于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根本矛盾。

启蒙讲的是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是科学与理性;在救亡的旗帜下个人意志毫无意义,救亡是铁血精神,是集体力量,是高于一切的战斗激情。

今天,在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方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五四以来这种双重变奏的深邃回响。

2023年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

2023年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

目录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2)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民法典》合同编的主要创新 (9)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和职业水平 (13)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1下列选项中,关于工业时代产业划分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C)。

[ 单选题:5 分]A 产业由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来定义B 产业由供给端、生产端来定义C 工业时代对终端的需求和价值是模糊的,而对供给和生产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D 把农业、工业、服务业划分为一二三产业,阻挠从专业和产品的角度,从资源配置效率、从产业效率的视角去理解产业分类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2美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增长最快。

[ 单选题:5 分]A 中国B 日本C 加拿大D 新西兰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3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 单选题:5 分]A 数字中国B 数字强国C 科技强国D 智能中国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4产业是经济的核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抓手。

[ 单选题:5 分]A 产业数字化发展B 军队现代化C 一国两制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5下列选项中,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 单选题:5 分]A 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家三次产业数字化渗透水平均较高B 以韩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的国家工业数字化发展较快C 以美国、中国为代表的的大多数国家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更高D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的大多数国家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更高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6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容不包括(B)。

[ 单选题:5 分]A 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B 实施大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向行动C 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D 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能”服务您的答案:D 回答错误7进入21世纪,()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文格式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增长动力逐渐显现出疲态,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以内需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增长模式。

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将注重培育创新消费、绿色消费和智慧消费等新的消费模式,继续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动力。

三、创新驱动:迈向科技强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培育和推动一批新兴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

四、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倡生态优先,让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总结: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迈向科技强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英文格式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growth drivers have gradually shown signs of fatigue,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I.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Chinese economy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investment and export-oriented growth to a new growth model center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innovation-driven. By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focus mo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II. Consumption upgrade: Cultivating new growth driversConsumption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s economy will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umpti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smart consumption, continuing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nd providing mor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growth.III. Innovation-driven: Moving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iving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odel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nd talents,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pel China towards becoming a technology powerhouse.IV.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 cru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so one of the key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is intensifying its effort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dvocat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nab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utually promote each other.Conclu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China's economy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hrough effort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ivate new growth drivers, move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rovides us with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offer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ntinue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在引言部分,厉以宁明确提出了“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并指出研 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 经济的非均衡状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非均衡状态下的中国经济, 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章到第三章,厉以宁分析了中国经济非均衡的原因。他指出,计划经 济体制、价格扭曲、资源分配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非均衡 的主要原因。他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 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中国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原因。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市场
导致
中国
问题
制度
地区
均衡
经济
中国
经济 加强
创新
均衡
发展
资源
劳动力
存在产业缺陷容摘要内容摘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书籍,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非均衡的现状 及其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低技术、高耗能的制造业为主,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 产业则相对落后。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 力。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人口流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劳动力市场不充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这导致了劳动力流动不 充分、就业不足等问题,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读书笔记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读书笔记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读书笔记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读书笔记。

经济的双重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体制转型是重点。

两个国有资本体制改革:第一层次:资本配置体制。

第二层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

这么多年一直集中与停留于于第二层次的改革。

包括股份制以及重组等等。

只有进行第一层次改革,才能消除例如政府干预过多,国企创新能力不足的等弊端。

以下是一些印象深刻的论述以及个人的思考的衍生。

1、关于户口问题。

城乡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制的两大支柱之一,导致的结果是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分开,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

不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教育,医疗保障,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财产权。

城市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产去申请贷款,而农村的地产是属于集体的,不能随意进行抵押。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土地确权。

土地一旦确权,产权明晰,在保证农业用地使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农民的财产得到保障,不会再发生低价圈土地和拆毁农家住房而得不到合理补偿等情况,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不容忽视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集体林权(属于土地确权的一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

改革刚开始,不少农民对党的政策不信任,所以林地一旦承包给自己后,就砍树成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制止了改革,停滞20年后才启动。

因此任何一项改革的启动都是要以取得人民的信任为前提,否则会出现“砍树成风”等违背初衷的改革。

谈完土地确权,那么疑问为什么不立刻户籍一元化?户籍一元化是个渐进的过程,时机不成熟,宣布户籍一元化容易,这样城乡人口流动无障碍,农村居民入城,城市秩序大乱,城市居民要求下乡,收购土地,这又该怎么办。

户籍一体化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只有当居民的权利平等了,对农民的身份歧视将不再存在。

应该明确的是一元化的目标是不变的,不远的将来“帝都”“魔都”的户口将不再是人员求职流动需要考虑的决定因素。

2、关于国企下岗问题。

这是关系到的股份制改革问题,股份制包括很多争论。

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再平衡_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再平衡_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再平衡———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综述徐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收稿日期:2011-08-01作者简介:徐雪,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当前中国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治理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稳定物价总水平。

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和实现经济再平衡的艰巨任务,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时代到来。

要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从“赶超经济”向“大国经济”迈进需要国家竞争战略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论坛;综述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10-0121-04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以“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为主题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1)于2011年6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围绕中国当前宏观经济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未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机制、中国从“赶超型经济”向“大国经济”转型中的战略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一、当前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也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任务(一)从生产角度和需求走势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从生产走势看,当前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经济增速呈逐季回落的走势,从11.3%回落至6.6%;2009年一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呈逐季回升的走势,从6.6%回升至11.9%;2010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经济增速呈回落走势,从11.9%回落至9.6%;从2010年三季度起,经济增速呈稳定态势,连续三个季度增速基本持平。

2024年嘉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答案《全面解读数字经济》

2024年嘉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答案《全面解读数字经济》

2024年嘉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答案《全面解读数字经济》1、数据信息资源将会推动()创新OA意识OB服务OC思路D体质2、数宁经济的本质是()、平台化、生态化、精细化、全球化A数据化B.数字化C数理化D数学化3、数宁经济的本质是数据化、()、生态化、精细化、全球化。

OA共享化OB分享化Oc融合化OD.平台化4、()是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OA数字化管理B数字化更新C.数字化治理D.数字化测试5、数宁经济的前提是()。

OA数字化B信息化C商品化D.市场化6信息生产力使全部生产要素的()效应进一步扩大。

A乘数B加速数C.凯恩斯陷阱D送代7、我国数宁经济凭借强大的(),增速是发达国家的数倍OA持续优势B信息化优势Oc产业优势OD产业优势8、我国数宁经济占GDP比重()全球其他主要国家OA明显大于OB明显小于Oc相当于D略高于9、数宁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经济形态OA-OB三OcOD四10、()是数宁经济的特征之一OA封闭性、快捷性B方便性、直接性C直接性、快捷性D外部不经济性11、列关于数宁经济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OA.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B.建设数字中国不单要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提高数字经济质量,而且要让人民群众从中真1.C我国数字经济虽发展基础良好,但在数字经济新生态营造,人才选拔培育、推动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仍OD用云量总值与城市发展程度成正比,二、三、四线城市用云量总增幅均高于一线城市,成为用云量增长引警12、下面哪个经济类型属于数宁经济?()OA信息产业B金融机构Oc.百货店OD以上都不是13、下列关于数宁经济政策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内容是()。

OA十九大报告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对供给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B发展层次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例越高。

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两个问题

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两个问题

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两个问题
王铮;王改珍;周贵荣;钟颖杰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5页(P6-9,13)
【作者】王铮;王改珍;周贵荣;钟颖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
【相关文献】
1.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与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 [J], 许杰
2.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J], 安启念
3.当前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再论新闻定义及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的舆论监督关系 [J], 闫彦
4.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与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 [J], 封颖
5.当前中国印刷业的热点问题(连载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印刷业的当务之急[J], 潘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 总理张高丽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主旨 演讲。他表示,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 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保就业、 防风险,在稳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着力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去一降 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要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不断激发增 长动力和市场活力。要坚持“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扎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李伟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 复苏的迷雾当中,似乎还潜伏着不少 “黑天鹅”,这些都有可能给世界带来 不确定的因素。无论国际政治经济形 势如何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作为全球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中国要把国 内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搞好 ;另一方面 中国也会积极参与构建互利共赢的国 际经济合作新秩序,为世界的发展和 繁荣作出贡献。
经合组织幕僚长、G20 协调人加 芙·拉莫斯提出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 的三大危险 :一是某些经济预期和资 产价格出现脱节,二是目前世界出现 的资本流动、难民流动等问题需要政 策的有效引导,三是当前市场封闭和 反全球化情绪有抬头的趋势。各国要 致力于推进全球化,并确保全球化的 好处能惠及所有人。她指出,中国的 风险在于私营部门信贷的过度增长, 以及高负债率、高杠杆率等。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 芬·罗奇表示,拯救全球化需要正视 和解决贸易不平衡等问题,需要从历 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一个覆盖面 更广的社会保障网络。同时,让这个 网络同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调整联系 起来,这将有利于弥合全球化分歧。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

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

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

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提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GDP增速达到9.5%,且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

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峻。

本文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原因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结构;公共服务;技术供给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一)需求结构失衡。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结构失衡。

近些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

我国与金砖国家同属于新兴国家,因而两者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中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其他金砖国家,投资率却是最高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0~2011年我国的平均投资率高出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约5%。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投资消费结构明显失衡。

(二)供给结构失衡1、技术供给结构失衡。

中国40年的“增长奇迹”最主要的动力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扭曲的要素价格,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依靠高投入、摊大饼式的增长模式来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显得十分迫切。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无论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是在高科技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同步。

从授权专利的数量来看,2011年的中国专利授权数仅相当于1998年的韩国。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技术供给的方式并未實现真正的转变。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程度低、山寨产品泛滥、高新技术缺乏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封锁,我们无法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再平衡蓝图

中国经济再平衡蓝图

中国经济再平衡蓝图
尼古拉斯·拉迪;尼古拉斯·博斯特;王璞
【期刊名称】《新金融》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研究
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但这种过度依赖投资、严重抑制
私人消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后患无穷,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
的失衡主要源自于利率、汇率、能源价格三种基本经济价格的扭曲,与此同时。


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之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非均衡化趋势。

经济再平衡需要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而对于"经济改革需政治改革先行"的论断,报告持否定态度。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尼古拉斯·拉迪;尼古拉斯·博斯特;王璞
【作者单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5
【相关文献】
1.再平衡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上升周期——2009-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展
望 [J], 李慧勇
2.经济不确定性、资产再平衡与中国经济波动 [J], 王博;徐飘洋
3.基于农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再平衡 [J], 毛学峰;王艺潇
4.基于农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再平衡 [J], 毛学峰;王艺潇
5.中国经济再平衡 [J], 斯蒂芬·罗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何诚颖㊀徐向阳㊀翁媛媛内容提要:资本市场国际化与经济转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而资本市场的全球资本配置能力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文章在资本国际流动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 不平衡性增长 这一概念.资本市场国际化通过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形成促进经济平衡性增长的资本流动机制.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应该积极借鉴新兴国家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以货币兑换自由化㊁取消外汇管制为前提,深化改革㊁强化监管,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关键词:资本市场㊀国际化㊀经济转型㊀不平衡性增长㊀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在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其基本表现为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增强,这种增长模式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地位.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供需平衡不断恶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持续减弱,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剧.近年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病表现得一览无余.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依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这一方式带来的后果便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随后信贷紧缩导致的大量企业倒闭.依靠有计划的大规模投资而不是资本自由流动引致的经济增长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基本前提.F u c h s-S c h u nGd e l n&F u n k e(2001)使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能够显著地促进私人投资和人均G D P的增长,如果采取相关的其他体制改革措施相配套,资本市场国际化可以独立地带来每年0 4%的经济增长效应.E n g l e r&W u l f f(2011)的最新研究显示,对于资本存量较少的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导致既得利益阶层的损失,因此欠发达国家有阻碍资本市场开放的倾向.徐炳胜(2006)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分别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且资本市场的各个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股票市场的贡献度最高,债券市场次之,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贡献度最低.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及其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鲜有文献全面论述资本市场国际化对一国经济增长及其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入手,在一个更广泛的框架内探讨资本市场国际化及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模式和路径提出建议.一㊁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㊀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缺陷是有长期高增长但却没有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或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速度严重偏慢于经济增长,同时伴随许多经济失衡问题:高增长低就业㊁高工业化低城市化㊁高投资低消费㊁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高增长而居民收34«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何诚颖,浙江财经学院㊁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邮政编码:310018,电子邮箱:s z h c y@t o m c o m;徐向阳㊁翁媛媛,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入增长长期偏低㊁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回顾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消费对G D P 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65 1%一路下滑至2010年的36 8%.投资对G D P 贡献率则从2000年的22 4%提升到2010年的54%.在上一轮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下,投资对G D P 贡献率从2003年的63 2%开始下降,到2007年下降至42 7%,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4万亿投资的推出,投资贡献率再度上涨,2009年投资对G D P 的贡献率甚至达到91 3%.㊀㊀图1㊀出口占进出口比重以及Q F I I 、Q D I I 累计家数出口对G D P 贡献率在金融危机之后呈现下滑态势,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口集中的发达市场(欧洲㊁美国㊁日本)在危机冲击之下需求萎缩,二是其他更低劳动力成本的新兴市场制造业开始兴起,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下滑.仔细分析造成出口形势严峻的因素,可以将其归结为外需疲弱㊁企业经营困难和人民币升值,而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倾向更加剧了出口增速的下滑(图1).当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不仅通过公共债务市场,而且通过银行市场㊁外汇市场,波及全球经济,并通过出口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自希腊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到2011年10月的16 3%,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也从2010年1月的56 6%下降到今年10月的14 6%.欧美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加大,会弱化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紧缩政策导致融资成本持续上升,也使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其外贸出口.在全球经济疲弱之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更加剧了出口增速的下滑.因此,外贸出口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的一驾重要马车,已经显得动力不足.出口和投资在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非市场化投资的低效率,以及贸易顺差导致的大量外汇储备没有合理出路,投资和出口在创造了大量供给的同时,并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消费需求.事实上,投资的低效率和过多的外汇储备都是由于缺乏一个国际化的㊁发达的资本市场.我们认为,外向型经济不同于经济全球化.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而经济的全球化则以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资源的配置表现为投入产出的流动,其背后的本质是资本的流动.因此,相对于商品流动,资本流动是更高级的经济输出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因此,在强调资本流动的基础上,我们重新阐述了发展经济学中 不平衡性增长 ①这一概念:受控的资本流动不能反映真实的资本供需平衡,表现为低成本要素行业和高投机性行业相对于创新型行业的不平衡性增长,其背后的本质是资本国际化流动不平衡性导致的资本流动结构性失衡.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消费㊁投资和出口的平衡性拉动.二、融资国际化与经济转型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目前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国内一些研究认为,到2015年左右,中国将进入增长速度回落的时间窗口期,由近年的10%左右的增长率下降至7%左右(刘世锦,2011),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对于经济转型而言,优化经济结构㊁提升投资效率是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经济转型的难点.由于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因此,经济转型必须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入手.当前,过高的储蓄率㊁较低的民间投资率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经济衰退时,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民间投资的不足,短期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市场的引导,结果导致落后的产能不能及时淘汰,新兴产业不能获得合理发展,这种强制性的大规模投资反而拖延了经济转型的步伐.资本市场国际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融资国际化㊁投资国际化㊁经营机构的国际化以及运行规则的国际化.目前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已不存在太多技术上的障碍,而如何扩大利用资本市场引导境外资本到中国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国际化的44一个重要方面.就当前来看,中国需要引进的资本并非简单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资本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发挥资本市场而不是政府配置资本流动的作用.目前境外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途径是Q F I I,但在规模上仍然偏小,尚不足以对经济实体产生较大影响.境外资本对推动一国投资结构的改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以同属发展中国家但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远高于中国的印度为例, Q F I I在印度的投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96年到1998年的三年间,Q F I I开始大举投资印度当时最具潜力的优势行业即软件行业,从1996年投资规模第14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位,行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17 59%.同时,生物医药以及快速消费品行业也得到了Q F I I的青睐,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印度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从软件业扩充至新兴的I T产业和医药产业.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软件业的估值水平大幅降低,媒体和电信行业成为新的焦点.到了2002年以后,Q F I I的行业配置的覆盖面加大,整体而言重点配置在五大行业,分别是金融㊁快速消费品㊁I T㊁媒体娱乐以及电信这五大新兴主导产业,如今这五大产业在印度甚至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I T产业为例,1980至2000年这20年间,印度I T软件产业的复合增长率约为43 5%,而世界软件业平均增长率只有20%.近十年来,印度的信息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从印度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过程来看,境外资本对本国投资结构的改善和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新兴产业通常需要先进的技术㊁人才和高效率的资本,但由于风险因素较大,我国的投资者在投资新兴产业方面缺乏经验.欧美投资者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充分的把握,引进这样的海外资本有助于发现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我国的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而目前我国的新兴产业大多采取人为认定的方式,比如创业板中近一半的公司主要业务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但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多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大多数不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技术企业都会遭遇淘汰.新兴产业不是人为认定的,而是由市场认定的.在我国,本土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㊁数量和质量都还欠缺,资本市场配置的国际资本还不能自由流向符合发展趋势的战略新兴产业.这就需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来推动符合世界潮流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投资国际化与经济转型在实现融资国际化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投资的国际化,因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一国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本的能力.资本市场投资的国际化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境外企业到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两方面.首先是在证券市场方面,建立国际化的市场,推动国外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上市,增加其与境内企业合作的机会,合作成本将大幅降低.欧美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研究显示,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科研开发的90%.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表现在不同部门的不平衡增长,如出口部门过多发展导致的外汇储备过多,传统产业的过度发展而新兴产业缺乏有效支持.在流动性过剩找不到合理出口的时候,必然过多地流向了投机性行业.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乏,另一方面还将导致某些行业的严重泡沫,从而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到境内市场上市,将国内过剩流动性转变为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股权投资,可以促进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通过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增长方式转型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以海外投资大国日本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日本逐渐放开资本管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不断升值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国内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使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为了提高竞争力,日本企业不得不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日本对亚洲和东盟国家的投资往往是既结合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配合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而进行的,而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偏重于技术型产业.日本的对外投资使其不再依附于 贸易立国 战略,而是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大国.2008年日本海外制造业企业共计完成销售额7530 41亿美元,其中在本地销售5262 79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出口额的62 61%;向日本以外的第三国出口1545 87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出口额的18 39%.对外投资对于日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根本上改54«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变了日本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弥补和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问题;其次,对外投资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效规避了贸易摩擦,保证了国际收支平衡发展.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和存量的5 2%和1 6%,分别居全球第5位和第17位.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中国对外投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规模与传统大国仍有较大差距.而且,从投资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㊁非洲㊁中东㊁中南美洲等,不少是技术含量一般的基础设施工程,对欧美发达市场的技术性投资还没有形成气候.扩大中国资本的国际化,尤其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平衡分布,将为中国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30年的事实告诉我们,集聚国际资本要素形成的生产规模并非一国的真实国力,这种受控的资本集聚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失衡的重要原因.资本市场国际化与经济转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由低端制造业和投机性泡沫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仅无法进一步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因而其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也无法让大多数人共享社会财富的增长.资本市场的全球资本配置能力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必须通过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全球战略布局,将中国的资本优势转为制度㊁资源和投资的优势,从资本流动的被选择者转型为主动选择者,由世界工厂转为世界资本策源地,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不平衡性增长到平衡性增长的转变.四㊁海外模式与中国的路径要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路径.从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过程看,资本市场国际化必须服务于本国特定目标,结合本国经济发展背景和资本市场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模式.(一)海外模式各国由于其经济的基础条件不同,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目标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和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世界经济中心的有利地位,对自身的资本市场国际化定位于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日本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目标选择是根据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波动来选择其资本市场开放的推进速度,其资本市场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调节全球日元供给的手段之一.新兴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目标选择是尽可能地通过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本.不同的目标选择也直接导致了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模式不尽相同(表1).按照海外经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全方位直接开放模式㊁渐进有限制的直接开放模式和激进有限直接开放模式.美英定位于全球金融中心,因而其资本市场国际化领先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它们采取了全方位直接开放模式,允许境外投资者可自由进出该国资本市场,不受投资比例或范围的限制,外资股份同境内人持有的股份可在同一市场上自由买卖.采用这种模式一般需要取消外汇管制,资本市场规模较大,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渐进有限直接开放模式的资本市场允许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购买该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但证券投资的范围和比例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多是有一定的外汇管制㊁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是很高的国家,如泰国.激进有限直接开放模式的资本市场在短期内迅速取消了关于外国投资形式和性质的所有法律限制,引入自由的外汇管理制度,如阿根廷.表1㊀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开放)的时点这里以台湾地区为例考察其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路径.台湾实施有限直接开放的国际化模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1991年,主要是允许信托投资公司在海外市场发行受托凭证筹集外资,然后投资于岛内股票市场;第二阶段从1991年到1996年,主要是实行Q F I I制度,允许境外投资人直接投资于台湾股票市场;第三阶段即从1996年开始,不再实行严格的Q F I I制度,允许所有海外个人投资者和公司投资者直接买卖股票.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外汇流失风险,多数国家采取了一些外汇监管控制的办法,如境外投资者只能购买本国经主管机关认可的证券,包括一级和二级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实行与买卖证券等额的外汇总量控制.台湾地区规定Q F I I的外汇总额度1991年64为25亿美元,以后逐步扩大到1999年取消额度控制.此外,台湾还限制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对民航㊁电力㊁通讯等产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股的比例较低.总体上看,台湾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充分考虑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这对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国际化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背景不一样,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国际化应该遵循不一样的路径.(二)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路径我国从1991年底开始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问题,之后中国企业又开辟了到其他国际市场进行股票融资的渠道.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已经具有了国际化的初级形态.从国际股票筹资来看,中国已经有了B股㊁H股㊁N股及S股等;国际投资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2002年,Q F I I正式决定推出,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对国际投资者开放.2006年开始,外国投资者被允许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同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㊁基金公司㊁保险机构按照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购汇进行相关境外理财投资,Q D I I正式推出.目前,Q F I I和Q D I I 是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合法途径(图1),在此基础上,资本市场的开放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2011年,Q F L 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在部分地区推出,境外机构可以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 E以及V C市场,但目前的规模对整个资本市场仍然是杯水车薪.2011年底,人民币Q F I I(小Q F I I)也进入加速推进阶段,这是境外人民币进入A股的另一个途径.但总体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在开放或者说国际化的过程中强调国际股票筹资功能,其他方面非常薄弱;而仅就国际股票筹资方面而言,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深度上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离全面国际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有其特定的目标:一方面要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资本市场自身的稳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要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应该以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自由化㊁取消外汇管制为前提.国际化并不是单纯利用外资,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因此,评估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远比利用外资重要.首先要加强监管,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资本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其次,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放松资金的流动.在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放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在资本输出方面,应放松对境内居民机构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对境内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放松要谨慎有序.再次,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资本市场国际化要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对资本流动管制的不断放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配套改革,促进资本市场更快发展.从下一步来看,适时推出国际板,吸引境外企业和机构到中国上市融资,这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关键一步.综观境外各主要市场,国际板建设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状况,即是否存在足够的投资者和发行人需求,以及有无稳定有序的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环境.只有具有稳定资本回报预期的经济体系才能形成资本进出的良性循环,只有高效低成本的金融监管机制才能保护投融资者的利益和积极性.对于我国来讲,一方面,广阔的增长空间使得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希望加速进入中国,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更有助于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以本土投资者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投资渠道匮乏,金融资产结构与总量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引入国际板,可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成本更低㊁风险可控的国际投资工具.因此,从投资者和发行人两方面以及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来看,推出国际板的条件都已基本具备.(三)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资本市场国际化在为一国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一是对资本市场本身带来的风险.资本市场国际化之后,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在资金流动方面的联系加强使得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相关性增加.此外,资本市场国际化之后还会加强资本流动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对本国金融体系产生冲击.20世纪九十年代,泰国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阿根廷㊁巴西等拉美国家在资本市场开放后,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除了本国经济结构失衡等基本因素外,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资本流动是引发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因素.74«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大多数研究中国结构转型的文献,大都只关注了经 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而忽视 了在非农业部门内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事实。
除了Brandt and Zhu(2010)、Song et al. (2011) 以 及 Dekle and Vandenbroucke(2012)。但是
中国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 型与非平衡增长
潘 珊 龚六堂 李尚骜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描述 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 国有部门的 “双重”结构转型过程,以及所导致的部门间的非平 衡增长。模型内在解释了产生经济“双重”转型的根源: 由于部门 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导致了国有部门
第一重转型——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Young(2003)指出中国的TFP增速并不高,而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有效转移才是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Hsieh and Klenow (2009)使用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资源要素 的错配对于总体TFP的负向影响,同时表明如果矫正了要素的部门分配,将会使得 中国TFP增长率每年多增加30%—50% 。
劳动力更有效 率地流向非国 有部门 非农业部门整 体的技术进步 率提高 劳动力加速流 向非农业部门
要点
① 中国1978—2011年的宏观数据表明,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以及在非农业部 门内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基于本文的模
型,劳动力等要素会流向产出增长较快的部门。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出清条件为
其中,L(t) 和K(t)代表第t期经济中总人口和总资本存量。
最优配置
并且满足约束方程:
求解以上问题,可分为两步:第一步静态 最优化问题,第二步动态最优化问题。
需满足:
由于静态优化问题的核心就是求解最优的部门要素 配置,因此定义如下 各部门的资本和劳动的份额
III. 农业部门是劳动密集型,而非农业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因此,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大于非 农业部门。而对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我们认为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更重 要的是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本文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收入份额相同。
Model
假设劳动力供给无弹性,每一期劳动力总量的增长率等于总人口Lt的增 长率,因此
关于部门产出之间的关系,由 (14)式 及 (15)式 ,可得
根据上述两式,有如下命题: 命题5 :在假设1和假设2下,各部门的产出比例与劳动力比例同方 向变动,即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实际产出比逐步递减,农业部 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实际产出比也逐步递减。
命题2—5刻画了以劳动力和产出为代表的 “双重”结构转型过程,即劳动力和实际 产出都表现出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 门的双重转移。
得到最优的部门要素分配后,此时经济中总产出可以表示为资本、 劳动 以及部门间劳动力份额的函数,即 那么动 态优化问题等价于传统的Ramsey问题。
由于(23)式是非自治系统,我们需要将变量去趋势化。为 了确定经济中 的趋势,我们进一步做如下假设。
由于非国有部门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国有部门,因此非国有部门产出增长率高于 国有部门,它将成为非农业部门的主导。而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差异同时体 现在技术进步率及要素收入份额上,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异质性带来的影响。 假设3表明,非国有部门经过要素收入份额调整后的技术进步率要高于农业部门,因 而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会高于农业部门。最终,非国有部门将会成为经济中的 主导部门,它将决定经济总体的长期增 长率。 虽然假设1—3是比较强的,但是本文的基本机制并不依赖于这三个假设。如果 改变假设1—3中的不等式符号,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转型过程。而本文关注的是模 型如何能更好地符合我国现实,根据我国实际宏观数据,我们采取了以上的三个假 设,这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的一个描述。
在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文献中,还有一类强调政府政策对于结 构转型的影响 。
林毅夫(2010)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提倡以新 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讨论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协调作 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完全可以借助产业政策,对产业结 构转型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转型。 宋凌云等(2013)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 地方政府官员升迁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省委 书记、省长在短期内能引领产业结构变动,但长期的产业结构转 型主要依靠市场。
为进一步检验模型能否描述中国经济 “双重”结构转型的事实, 在这一部分通过选取符合中国实际经济的参数,对模型进行数值模 拟。
考虑到中国同时存在 “双重”结构转型,本文在Acemoglu and Guerieri (2008)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部门、国 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三部门 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在一个 框架下同时讨论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型。
相比于两部门模型,推广后的三部门模型可以刻画出经济的双重结 构转型过程,并且这两种转型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randt and Zhu(2010)虽然细分了非农业部门,并同时考 虑到经 济的双重转移事实,但由于其静态模型所限,不能刻画出各部门 就业及产出的动态变化趋势。 Song et al. (2011)仅仅关注了经济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转 移过程。 Dekle and Vandenbroucke(2012)中非农业部门仅指私有部门,并 且国有部门(政府)的劳动份额是外生的,他们只能解释劳动力由 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进一步,通过讨论命题6中动力系统的稳定性来分析平衡 增长路径的稳定性,有如下命题。
命题7 :在假设1——3下,命题6中的均衡点是鞍点稳定的。 即在 附近,存在的唯一一个最优路径收敛到均衡点
上述命题表明在给定状态变量的初值后,经济会沿着唯一的鞍点稳 定路径,自动收敛到平衡增长路径。
Section III 数值模拟
② 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部门的异质性同时体现在要素收入份额以及部门 技术进步率,其中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高于非农业部门,但是农业部门的资本 收入份额相对较低,在资本深化的过程中增长会慢于非农业部门——但由于两种 异质性中要素收入份额带来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劳动力会由农业部门流向 非农业部门。 ③ 在非农业部门内部,部门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部门技术进步率的差异上,非国有 部门的TFP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有部门的TFP增长率,因而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内部 会流向非国有部门。
确定了经济长期趋势后,我们将变量作如下变换
其中, 和 分别为标准化的人均消费和标准化的人均资本 存量。因此动态均衡可以表示成 的四维动力 系统。 命题6 :经济中的竞争均衡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四维微分方程组。
进一步,可以证明,在假设1—3下,任何满足命题6的解一定是该动力系统的最优解。
平衡增长路径
命题3 :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是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技术进 步率的加权平均,随着劳动力由国有部门转移到非国有部门,非农 业部门整体的技术进步率会逐渐提高。 利用(14)式和(3)式化简,再利用索罗剩余 (Solow Residual)的定 义式,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为
在我国,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最高,但 农业部门的资本收入份额相对较小,在资 本深化的过程中增长较慢。然而宏观数据 表明,我国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率是最低 的,由此可见主导农业部门增长的,不是 技术进步率,而是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
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转型;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导致了农业部门和
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转型。
Contents
I. 介绍中国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型 II. 构建一个三部门动态增长模型并进行分析 III.数值模拟 IV.结论
Section Ⅰ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不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成 就,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不同部门间显著的结构性转变,表 现为1978—2011年,中国就业和实际产出都呈现出由农业部门向非 农业部门,由非农国有部门向非农非国有部门转移的趋势,即中国 经济经历了“双重”结构转型。
由此,可得国有部门占经济总体的资本和劳动的份额为
进一步,将厂商的一阶条件整理为
命题1:各部门的劳动力份额的动态积累方程分别为
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给出一些参数假设
我国的实际宏观数据表明,在部门之间,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较慢; 在非农业部门内部,国有部门的产出较慢。而劳动力存在由农业向 非农业部门、由国有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趋势,这一点可以说明部 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即要素都流向产出增 长较快的部门。
此外,可以验证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中总体的劳动收 入份额和利率都为常数。根据前面计算结果有,
由上式可得,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总体的劳动收入份额为经济 主导部门——非国有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率也为常数,因而长 期经济增长也 符合“卡尔多事实”。因此,该模型中的经济,既 满足经济总体特征符合“卡尔多事实”,又在不同部门间出现了非 平衡的增长,即经济在长期增长中伴随着不同部门间的结构转型。
II.
1)Brandt and Zhu(2010)利用中国宏观数据,分别对农业部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进行了增 长核算,他们的结果表明,农业部门的TFP增长最快,而国有部门的TFP增长最慢;2) Cao and Birche-nall(2013)基于微观农户的数据仔细核算了中国农业部门的TFP,他们同样发现农业部门 的 TFP大大高于非农业部门,并且农业部门快速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将证明经济存在唯一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条路径上, 消费、 资本和产出都保持不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 异质性,经济会出现非平衡的增长。 首先,我们定义
定理1 在假设1—3下,经济中存在唯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这条 路径上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