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综述)

合集下载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进展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进展

·专题研讨· 【编者按】 上期专题就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了探讨,本期继续就神经系统感染中的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寄生虫致颅内感染以及一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进行报道。

作者单位:210002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通讯作者孙海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_@y 11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进展邵旦兵,孙海晨 【关键词】 脑炎,病毒性;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373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08)10-1817-03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 litis ,VE)是由许多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引起的脑部无菌性炎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同时合并发热,且各型病毒性脑炎诊治步骤及方法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对病毒性脑炎,特别是真性病毒性脑炎的概况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病毒性脑炎分类111 按病毒归属分类 目前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虫媒病毒脑炎:约25种,由甲病毒、黄病毒等引起,亚洲有乙型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JE V )脑炎、西尼罗脑炎病毒(W est nil e virus )脑炎、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 )脑炎等;肠道病毒(E VE )脑炎:脊髓灰质炎病毒脑炎、埃可病毒(ECHOV)脑炎、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有A 、B 型)脑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 V71)脑炎;疱疹病毒类脑炎:单纯疱疹病毒(HS V )脑炎、E B 病毒脑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 )脑炎;其他病毒脑炎:巨细胞病毒(C MV )脑炎、麻疹病毒(M easele sV )脑炎、风疹病毒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V)脑炎、尼帕病毒(N i pah virus)脑炎、狂犬病病毒脑炎、丙型肝炎病毒脑炎、博尔纳病病毒(Bornadisease virus,BDV )脑炎。

病毒性脑炎指南全篇

病毒性脑炎指南全篇

诊断思路 —重要的查体发现
➢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 ➢ 评价并记录患者意识水平 ➢ 迅速处理感染并发症 ➢ 对于轻度行为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要记录、描
述其行为 ➢ 通过常规医学查体发现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的其他原因
➢ 皮疹 – 是否存在带状疱疹,有助于病因学检查; ➢ 注射针眼 – 提示静脉内用药; ➢ 皮肤Kaposi’s肉瘤 – 提示可能存在HIV感染 ➢ HIV患者口腔溃疡或中心凹陷性皮肤丘疹-
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
脑炎漏诊的原因:
➢ 错误地将患者的发热和意识障碍归因于缺乏有力证据 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
➢ 仅仅因为患者入院时不发热,就忽视患者可能存在隐 含的热性疾病;
➢ 缺乏有力的证据而将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归因于药物 中毒或酒精中毒;
➢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忽略了他们是否存在发热和癫 痫发作;
脑干脑炎诊断线索
➢ 后组颅神经受累 ➢ 肌阵挛 ➢ 交感神经症状 ➢ 闭锁综合征 ➢ 脑干MRI改变,伴基底部脑膜强化
诊断思路 —初期检查
➢ 外周血细胞计数 –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EB病毒感染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
➢ 低血钠 – 见于脑炎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 ➢ 血清淀粉酶增高 – 见于腮腺炎病毒感染 ➢ PCR ➢ 胸片 ➢ HIV抗体检查 – 尤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不明
➢ 阿昔洛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对于单纯疱疹病 毒及部分其他疱疹病毒敏感。
➢ 剂量:
10 mg/kg 每日3次,
可使致命性风险从70%降至20%以下。
➢ 由于存在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应保证足够的液 体入量并检测肾功能。个别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伤
问题二:何时停止阿昔洛韦治疗
➢ 常规疗程14-21天,尤其对于疱疹病毒脑炎患 者,要注意10天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

2022病毒性脑炎的诊治(全文)

2022病毒性脑炎的诊治(全文)

2022病毒性脑炎的诊治(全文)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主要的急症和危重症之一。

脑炎的临床分型是临床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是病毒性脑炎主要的确诊实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检测方法。

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病毒性脑炎有效,新型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脑炎是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灶性炎性疾病的统称。

根据病因,脑炎总体上可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两大类,而病毒感染是感染性脑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较常见的急症、危重症之一,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因人群、地域和季节而不同,占脑炎患者的20%~50%[1, 2, 3]。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病毒具有神经侵袭性或者嗜神经性。

神经侵袭性病毒可分为DNA病毒与RNA病毒,前者以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常见,RNA病毒中的黄病毒(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肠病毒等导致的脑炎在临床也不少见。

一、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型根据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受累部位和临床表现,病毒性脑炎可分为若干临床分型。

症状与体征提供的定位诊断信息与神经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分型的依据[4]。

病毒性脑炎主要包括以下临床综合征:(1)脑炎(encephalitis):以大脑灰质神经元受累为主,包括边缘性脑炎、基底节脑炎、弥漫性脑炎等类型。

(2)脑膜炎(meningitis):炎症主要累及脑和(或)脊髓软脑膜、蛛网膜乃至神经根。

(3)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脑实质与脑膜均受累。

(4)脑脊髓炎(encephalomyelitis):脑实质与脊髓均受累,脑脊膜也可同时受累。

(5)脑血管炎:炎症累及脑膜血管或者其他脑血管。

(6)炎症肉芽肿:为局灶性或者多灶性的慢性炎症。

(7)白质脑炎:以脑白质和髓鞘受累为主的炎症。

区分脑炎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定性(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的基础,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对应不同的病因(表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的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种类较多,各类病毒毒力、传播途径、患儿年龄、免疫力等差异,致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病原】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埃可)、巨细胞病毒( 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其它病毒。

【临床表现】不同病毒通过不同途径、累及不同的脑的部位,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流涎、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惊厥等,单瘫、偏瘫、舞蹈样动作、面瘫、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可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猜疑等精神障碍。

(三)伴随症状如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也可在腮腺肿大后发生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分型】1.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小脑炎。

2.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

【实验室检查】(一)脑脊液常规外观清亮,或偶微浊,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单核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诊断1. 脑脊液病毒分离:脑脊液(肠道、单纯疱疹、腮腺炎病毒),唾液、粪便(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

2. 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病毒抗体(IgM或IgG)3. 其它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PCR等技术,检测病毒DNA序列。

(三)脑电图:弥漫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到尖波、棘波、尖棘波等。

(四)影像学改变CT可显示脑水肿改变、限局性低密度影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上述实验室检查。

本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急性脑病如瑞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病毒性脑炎中医诊疗方案

病毒性脑炎中医诊疗方案

病毒性脑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印发)[1]。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在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二)分期诊断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黄培新、黄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2]。

1.急性期:发病2周内,头痛剧烈,多伴有发热、恶寒、呕吐、咽痛、咳嗽等外感实证,甚则烦躁、神昏、四肢抽搐或发颤、项背强直,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

2.恢复期:发病2周后,头痛隐痛为主,多伴有气短乏力、语声不清、吞咽困难、口吐涎沫或口干舌燥、行走不稳或肢体麻木、二便失禁等。

(三)证候诊断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黄培新、黄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2]。

1.急性期(1)风热犯头证:头痛甚,烦躁,多伴有发热微恶寒,咽痛或咳嗽,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滑数。

(2)气营两燔证:头痛如裂,高热,呕吐,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或发颤,便结,尿黄赤,舌绛红,苔干黄而燥,脉数。

(3)热盛动风证:剧烈头痛,频频呕吐,且有身热,肢厥,伴有口角抽动或四肢动风抽搐、项背强直等,甚则神昏,舌红,脉细数。

(4)痰热蒙窍证:头部隐痛,意识模糊或嗜睡,或有发热,胸闷不适,口中流涎,口噤,手足翻颤,或伴有四肢抽搐,直视,喉中痰鸣,舌红、黯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

2.恢复期(1)气虚痰阻证:头痛昏蒙,胸闷纳差,呕吐白涎,倦怠乏力,或伴有肢体麻木,行走不稳或瘫痪,手足震颤或发作性四肢抽搐,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理
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可见病膜有炎性细胞 浸润,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亦可有炎 性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 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
临床表现
1、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2、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病毒感染的全 身中毒 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腹泻何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柯萨奇A5、9、16 病毒和ECHO4、6、9、16、30病毒感染,皮肤典型损害为斑 丘疹,皮疹可局限于面部、躯干或涉及四肢,包括手掌和足 底部。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有流行性肌痛(胸壁痛)和心 肌炎。 3、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外,其它临床表现随着宿主的 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及亚型不同而异。
鉴别诊断
结脑 1.起病较缓,体温逐渐增高,头痛逐渐加重,意识障 碍出现在1周以后; 2.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 3.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脑脊液呈非化脓性炎症变 化,压力明显增高(往往>300mmH2O),蛋白 增高显著,糖和氯化物减低;血沉明显增快。 治疗愈早,预后愈好。
鉴别诊断
隐球菌脑膜炎 多为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曲菌等; 临床表现与结脑相似,病情进展更为缓慢,颅内压 更高; 多发生于免疫能力低下者,青壮年多见; 脑脊液变化与结脑类似;
入院查体:T39.2℃,R20次/分,P102次/分, BP180/101mmHg,神志清,急性病容,咽充血,两 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唇不绀,心率102次/分,律齐, 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大,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罗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肠 鸣音无亢进,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浮肿,神经 系统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脑脊液检查、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 查、脑电图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常有异型淋巴 细胞。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可达(10~1000) ×109/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 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升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4.脑电图 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 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某些患者脑电图也 可正常。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初始治疗药物分析-营 养神经
醒脑静20ml + NS 2500ml 静脉滴注 qd
病情:患者病毒感染后,有脑实质的损伤,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不清,浅 昏迷状态。
药物:醒脑静成分人工麝香、栀子、郁金、冰片。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 活血,开窍醒脑。从西药角度讲,该药物用于早期昏迷病人、感染发热病人, 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抗病毒、醒脑的作用。
用法用量:常用剂量为一次10-20ml静脉滴注,溶于250-500ml葡萄糖或生 理盐水中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比肌肉注射疗效好。
初始治疗药物分析-营养神经
注射用乙酰谷酰胺0.5g+果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qd 注射用奥拉西坦4g+ NS100ml 静脉滴注 qd
药物:乙酰谷酰胺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低血氨作用,改 善脑功能。奥拉西坦具有促进脑内代谢作用。可使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增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制为15%~25%浓度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0.5g/kg。 用药时间:于30~60分钟内静滴。
用药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
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 NS250ml 静脉滴注 qd
病情:胡言乱语,烦躁,有癫痫发作,且体温升高。 药物:病情加重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短期治疗。 用法用量:地塞米松一次5~10mg一日1次,静脉滴注 用药疗程:静脉滴注3~5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每日60mg清
30% 以上,且在H+/K+-ATP 酶上有3 个结合部位,亲脂性较强,可迅速透过 壁细胞膜而转化为次磺酸和次磺酰衍生物、由此产生抑酸作用。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通常成年人一次3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溶解后,一日2次。 用药时间:推荐静滴时间30分钟,疗程不超过7天。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最常见的病原,约70%的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为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性脑膜炎是全身病毒感染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多数病例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夏秋季较多。

50%~80%的病例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和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腺病毒是较少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一)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一般为数小时,出现发热(38~40℃)、畏光和眼球运动疼痛、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无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剧烈头痛、呕吐和轻度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本病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在病毒性脑膜炎时常可缺如。

可有一定程度的嗜睡和易激惹,但易被唤醒,唤醒后言语仍保持连贯。

若出现更严重的神志障碍或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或癫痫发作,则意味着脑实质受侵犯,应诊断为脑膜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症状轻微,病后几天后开始恢复,多数2周内痊愈。

少数患者的不适和肌痛可持续数周。

(二)病毒所致的非脑膜炎临床表现某些病毒可有特定症状和体征,如皮疹多见于肠道病毒,多呈非瘙痒性红斑和丘疹,局限于头颈部,儿童多见;咽黏膜灰色水疱疱疹咽炎见于A组柯萨奇病毒,胸膜痛、臂丛神经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和睾丸炎是B组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特征,颈背和肌肉疼痛应疑及脊髓灰质炎,下运动神经元性肌无力可发生于ECHO和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严重且为暂时性,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腮腺炎、睾丸炎和胰腺炎是腮腺病毒感染的特征,但应注意B组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睾丸炎。

【诊断要点】(一)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 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胞数不增高等,并排除其他病因的脑膜炎,确诊需CSF病原学检查。

最新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最新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儿童病毒性脑炎 (2021年版)一、病毒性脑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ICD-A86.x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ICD-A86.x00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工程。

1.必需的检查工程:〔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工程:〔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概述与护理)PPT课件

病毒性脑膜炎(概述与护理)PPT课件
诊断
通过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增加等炎症表现 。病毒分离可直接检出病毒,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出病毒抗体 。
02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缓解 病情。
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锻炼
认知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 当的肢体功能锻炼。
通过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记忆、 思维等认知功能。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的情况,进行有针 对性的语言训练。
04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与控制
疫 对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接种建议
根据地区和年龄段,按照国家免 疫规划或专家建议进行接种。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免 疫力。
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意 识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 就医。
心理护理
情绪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帮 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沟通交流
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其心理 状态,缓解焦虑和恐惧。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病毒性脑膜炎相 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抗炎药物
对于炎症反应较重的患者, 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抗 炎药等,减轻脑水肿和颅 内压。
营养支持
对于食欲不振、营养不良 的患者,需要补充营养, 如静脉输注营养液等。
手术治疗
脑室引流
对于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可以采取脑室引流术,降低颅内压,缓解病情。
脑膜修补术
对于脑膜受损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脑膜修补术,修复受损的脑膜。
病毒性脑膜炎(概述与护 理)ppt课件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以下将通过几个典型病例,对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进行分析。

病例一: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男,25 岁,因“发热、头痛 3 天,伴恶心、呕吐 1 天”入院。

患者 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5℃,伴有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以额部及颞部为著。

1 天前开始出现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体格检查:体温 392℃,脉搏 110 次/分,呼吸 22 次/分,血压12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18×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85%。

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 2000×10⁶/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定量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检出肺炎链球菌。

诊断:细菌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

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脑脊液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病例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18 岁,因“发热、头痛 5 天,全身乏力 2 天”入院。

患者5 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 385℃左右,伴有头痛,为阵发性刺痛,程度较轻。

2 天前开始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体格检查:体温 380℃,脉搏 9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10/70 mmHg。

神志清楚,表情淡漠,颈项稍强直,克氏征弱阳性,布氏征阴性。

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略升高。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诊治对照研究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诊治对照研究

N .1 21 o1 00
・31 3 ・ 6
0 te fh 5一ntn i. i ecMeii , O (2 :3 . aosr 1Da t dc e2 6 0 )3 2 i ta bi n O
f so u n p t n ̄’i I y e 2 d a ee l t s Dib ts E u ao . u i n p mp i ai t I I tp ib ts mel u . a ee d c tr e r t i
意义 。
病 毒性 脑 膜炎 是儿 科 常见病 , 多种 病 毒 均 可致 病 , 临床 常见 致病 病 毒 肠 道病毒, 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本病多发 于 7~8月份 , 发病 年龄 以学龄 前 儿童 多见 。患 儿一 般 急 性 起病 , 床 主要 表 现 为 发热 、 临 头 痛、 心、 恶 呕吐等 症 状 。但是 本 病呈 一定 的 自限 性 , 治疗 及 时不 遗 留 中枢 系 统后遗症 , 预后较好。发病机制: 由于d J 免疫力较差 , ,L 病毒感染 中枢神经 系统 后 , 迅 速增 殖 , 可 直接 破 坏 神 经组 织 细 胞 ; 患者 神 经 组 织 对 病 毒 抗 原 的 剧 烈 反应 导致 的脱髓 鞘病 变 和血 管周 围损 伤 及其 造 成 的供 血不 足 I 。 3 ] 丙种球蛋 白是从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 白, 含有多价抗原 , 特异 性 IG抗体 , g 具有免疫增强与免疫抑制双重功能, 能够抗病毒抗原和抗细菌 抗原, 在儿童急重症治疗中应用较为广 泛。丙种球蛋 白治疗病毒性脑膜炎 的机制可能与 以下因素有关: ①封 闭效应细胞 的 F 受体 , c 阻断引起神经 细 胞损伤的病理免疫反应, 从而保护脑细胞 , 促进脑功能恢复 , 减轻病儿的严 重l床表现和后遗症的发生。②诱导炎症 细胞凋亡 , } 缶 有效地控制炎症 , 增强 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 , 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③I I VG与抗病毒药物在治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

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

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

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2)有的患儿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临床则以反复惊 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
临床表现
多数为全部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肌 阵挛或强直性发作。皆可出现痫性发作持续状态。 (3)若脑部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患者则主 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 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伴发热或无热。多种病毒可引起此类表 现,但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该病毒脑炎的神经细胞 内易见含病毒抗原颗粒的包涵体,有时被称为急性包涵体脑炎, 常合并惊厥与昏迷,病死率高。
病理生理
病毒通过多种机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nervoussystem,CNS)。很多病毒如肠道病毒在CNS外复制 并且通过血源性播散入侵。病毒颗粒直接通过血脑屏障,或者 被感染的白细胞携带(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或疱疹病毒)之 后直接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其它病毒通过周围神经或者颅神经 入侵,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一旦进入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会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内传播,随之产生炎症反 应导致脑膜炎。病毒也会直接传播或者通过白细胞经神经组织 到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2.脑电图 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 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 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诊断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 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常见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
在有的脑炎患者,见到明显脱髓鞘病理表现,但相关神经元 和轴突却相对完好。此种病理特征,代表病毒感染激发的机体 免疫应答,提示“感染后”或“过敏性”脑炎的病理学特点。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脑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本文将分析一个典型的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15岁男性,最初出现高热、头痛和呕吐症状。

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颈部僵硬、意识障碍和抽搐等症状。

他的父母带他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在医院,患者被立即送往急诊科。

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时,体温达到40°C,意识模糊,颈部强直并出现Kernig 征和Brudzinski征。

体格检查还发现皮肤出现瘀点和瘀斑。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同时检测到疑似致病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阳性。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脑膜炎。

为了确定具体的病原体,医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在血液培养中发现了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治疗:患者立即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此外,他还接受了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抗惊厥药物和液体支持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态。

病情进展与后续治疗:在治疗的前两天,患者的病情逐渐改善。

体温下降、血压稳定,颈部强直逐渐减轻。

在连续7天抗生素治疗后,再次进行脑脊液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继续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康复治疗。

总结:本病例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

及早诊断并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医生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态,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了解并掌握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 脑膜炎、脑部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有助于确保正确的治疗方案。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具 有重要价值。脑电图可以检测脑部电 活动的异常,而影像学检查可以揭示 脑部结构的变化。
治疗经验总结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控 制体温、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种类选择合适的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抑制病毒复 制,减轻病情。
抗炎药
对于脑部炎症反应,可选 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 炎药,缓解炎症,减轻脑 水肿。
营养支持
对于食欲不振或进食困难 的病人,需通过静脉输液 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其他治疗方法
特点
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头痛、发 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 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疱疹病毒、 水痘病毒等,其中肠道病毒是最常见 的病因。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后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 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和免 疫应答,导致脑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 病例介绍 • 病毒性脑炎概述 • 病例分析 •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防 • 病例讨论总结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姓名:张三
02
年龄:35岁
03
性别:男
04
职业:公司职员
初步诊断
01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初步 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02
进一步检查和实验室结果证实了 这一诊断。
辅助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

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宿主,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颈部强直,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与细菌性脑膜炎类似。

通过对腰椎穿刺脑脊液的分析可提供明确诊断。

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通常7-10天内可完全恢复,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除了症状管理之外,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HSV-2脑膜炎。

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

脑膜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宿主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病毒性脑膜炎是无菌性脑膜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它占了美国50%的脑膜炎相关的住院患者,但大多数患者是自限性的。

相反,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即使是幸存者也可能遗留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因此,在诊断时,迅速确定脑膜炎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和传播途径肠道病毒(EV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90%,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和其他病毒。

EVsEV脑膜炎一般为散发性,暴发通常发生在夏季和初秋(肠道病毒季节)。

报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不需要住院。

在EV家族中,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占绝大多数。

婴儿、幼儿(< 5年)和老年人更敏感,但儿童的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介导或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无生命的物体或物质,但可以携带病原体,如餐具)。

EV脑膜炎会导致严重相关的住院治疗和功能受损。

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除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虽然罕见,但也有EV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同时发生的病例报告。

脑膜炎可以作为肠道病毒71(EV71)的一种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出现,其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

EV71疫情周期性地在亚洲太平洋国家出现,美国较少。

疱疹病毒在能终生潜伏于人体内的三个疱疹病毒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与脑炎更相关,而HSV-2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会引起脑膜炎。

这些病毒主要引起黏膜与皮肤表面感染,通过逆行感染在感觉神经节中进行潜伏,并定期性顺行传播至神经末梢和黏膜皮肤的表面。

HSV-2脑膜炎,远比VZV脑膜炎常见,可能发生在原发的生殖器官感染期间或之后,其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在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中,36%的女性和13%的男性报告有脑膜炎的并发症。

HSV-2脑膜炎也会发生于没有任何生殖器疱疹症状的患者中。

患者一旦发生HSV-2脑膜炎,有19%-42%的机率会复发。

曾有一例78岁患者的病例报道,其最初的生殖器疱疹和后来脑膜炎出现之间间隔56年。

复发性良性淋巴细胞性脑膜炎(RBLM),也称为Mollaret脑膜炎,是一种罕见最常由HSV-2所致的疾病。

RBLM特点是3-10次的良性脑膜炎发作,每次持续2-5天,可自发缓解。

导致水痘的VZV,可能重新激活引起带状疱疹。

脑膜炎是原发感染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在其重新激活期间更常见。

VZV脑膜炎发生时,可不伴有皮肤的症状。

在一项纳入21例VZV脑膜炎患者的研究中,50%以上患者不伴有皮肤损伤。

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痰液或粘液。

其他与脑膜炎有关的HSV包括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和人类疱疹病毒6。

中枢神经系统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腮腺炎和麻疹腮腺炎是一种以腮腺涎腺肿胀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在免疫接种之前,脑膜炎是它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粘液传播。

尽管已有常规的疫苗接种,2006年美国中西部也出现了一次腮腺炎爆发流行,主要累及了年轻患者。

麻疹病毒主要导致麻疹,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脑膜炎。

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艾滋病毒可能在血清转化的过程中引起病毒性脑膜炎(血液中存在抗艾滋病病毒抗体)。

少数患者可能会持续出现脑膜炎,某些患者中可能会伴发颅神经病变而使病情变得复杂。

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虫媒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占脑膜炎极少数,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发生。

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脑膜炎。

接触受感染啮齿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或嵌套材料会导致传播。

发病机制病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脑内:造血系统(经由血液)或神经系统(经由神经)。

大多数EV感染起始于肠道,并传播到其他组织和血液内,经由造血系统途径进入脑内。

HSVs(HSV-1,HSV-2,VZV)等主要通过外周和颅神经进入脑内。

一旦进入脑内,病毒传播通过蛛网膜下腔脑脊液(CSF)传播,并快速复制,攻克宿主的防御系统。

炎症性白细胞如淋巴细胞等聚集,开始对病毒进行靶向攻击,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 1β,IL - 6,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

炎症反应可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循环免疫球蛋白能够进入脑内。

症状病毒性脑膜炎经典三联征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发生在感染后数小时至1 - 2天)发热、颈部强直和精神状态改变。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以及对光线敏感等症状。

易激惹,拒绝喂食以及皮疹等是婴幼儿和儿童中可能的症状。

EV脑膜炎可能伴有的症状包括局灶性囊泡、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广泛性斑丘疹和皮疹。

癫痫或精神状态的突然恶化可能提示进展为脑膜脑炎。

背部、臀部、会阴部或下肢疼痛,尿潴留,便秘,感觉异常,以及肢体无力是HSV-2脑膜炎的并发症。

在腮腺炎性脑膜炎中,50%的患者可见到唾腺肿胀。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持续7-10天,免疫系统正常的患者通常可完全恢复。

诊断因为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与细菌性脑膜炎不同,因此住院治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腰椎穿刺对于排除细菌性脑膜炎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感染的病毒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缩短住院时间。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分析通过腰椎穿刺脑脊液分析可明确诊断。

分析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显微镜检与革兰氏染色剂以及培养(表1)。

与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毒性脑膜炎颅内压和葡萄糖水平均正常,蛋白质水平仅略有升高。

而细菌性脑膜炎的特点是以多形有核白细胞(PMNL)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也是单核淋巴细胞为主。

然而,儿童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可出现PMNL为主,并持续超过24小时。

因此,PMNL为主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标准。

表1. 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尽管成本高,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EV,HSV,VZV和EBV。

积极的PCR 检测可以防止症状轻微的患者不必要的住院。

EV脑膜炎可能很难与经过部分治疗过的细菌性脑膜炎相鉴别,因为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革兰氏染色结果不可靠。

因此,许多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直到PCR检测后才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体格检查当脑膜和神经末梢出现炎症时会出现Kernig's和Brudzinski's征。

两者都是用于脑膜炎的诊断。

Kernig's征是指臀部弯曲到90度角时腿部不能伸直,Brudzinski’s征是当试图弯曲颈部时出现自发的臀部和膝盖弯曲。

因为患者个体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这些方法仅用于辅助诊断。

治疗无任何特异性治疗可用推荐用于病毒性脑膜炎。

除了那些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之外,其他大部分患者能够在7-10天完全自行恢复。

主要治疗策略是对症治疗,包括预防脱水,采用退烧药降温,采用止痛剂减轻疼痛等。

不同的抗病毒治疗,包括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等,可用于无并发症的HSV-2脑膜炎。

采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止HSV-2 RBLM复发。

RBLM患者应就生殖器疱疹及其传播方面进行咨询。

长期的后遗症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恢复通常是完全性的,尽管有些患者在恢复后会出现短期的记忆力丧失,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其他后遗症包括疲劳和抑郁,这可能与恢复期较长以及既往精神疾病史相关。

脑膜炎的婴儿(< 1岁)患者随后可能出现轻微的神经发育的障碍,比如语言问题。

相比其他形式的病毒性脑膜炎,HSV-2脑膜炎会导致更多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会在6个月后恢复。

长期神经后遗症可能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及时采用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预防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就是防止病毒感染。

麻疹、腮腺炎疫苗(MMR)和水痘(水痘一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保护儿童感染病毒性脑膜炎。

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洗手,特别是在换尿布、使用厕所、咳嗽等之后,是重要的防止传播的方法。

其他关键实践行为包括清洁污染物的表面,避免共享餐具等。

应该注意防止虫媒病毒感染,穿合适的衣服及使用杀虫剂和蚊帐防止蚊虫叮咬,特别是旅行时。

为减少LCMV感染的风险,孕妇应避免接触老鼠,小鼠和啮齿动物如仓鼠和豚鼠。

任何在接触啮齿动物之后出现发热或者其他症状的患者应该就诊。

结论病毒性脑膜炎会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

药剂师可让患者了解脑膜炎的征象以及明确脑膜炎类型的重要性,以避免如果是细菌性脑膜炎导致延误治疗。

药剂师也应该告知患者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常规的疫苗接种和适当的卫生习惯,可显著降低病毒性脑膜炎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