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https://img.taocdn.com/s3/m/d7accec727d3240c8547ef79.png)
说文解字每天学习几个字,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安居乐业★安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
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
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
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
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
“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
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
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
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甲骨文:乐“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
【带书签】甲骨文和说文解字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理:第二篇下
![【带书签】甲骨文和说文解字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理:第二篇下](https://img.taocdn.com/s3/m/9527e6ce9b89680203d825e2.png)
邁 [ mɑ̀i ]
遠行也。 《釋言》 、毛傳曰: “邁,行也。 ”从辵,萬聲。莫話切。十五部。萬 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邁或从蠆。按: 《虫部》 “������”字,上不从“萬” 。而
《������部》 、 《厂部》 “������”皆从“萬”从“虫” 。未聞其詳。
巡 [ xún ]
辵部 辵 [ chuò ]
乍行乍止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 “不拾級而下曰辵。 ”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歷 階。不拾級下曰辵階也。 《廣雅》 : “辵,奔也。 ”从彳止。彳者乍行,止者乍止。丑略切。古音 葢在二部。 讀如超。 凡辵之屬皆从辵。 讀若 《春秋傳》 曰 “辵階而走” 。讀若二字衍。 《春秋傳》者, 《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躇” 。
蹟 ,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 《小雅》 : 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 文迹,从朿。 《釋獸》 :鹿其跡
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速。 《釋文》 :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 “速”正“������”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 之名不嫌專繫鹿也。 《廣雅》 :躔䟱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䟱音匹 迹反。 《集韵》云:迹或作䟱。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 ,又或以 羼入《鹿部》 “������” 、 “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註������,古文迹。
疏越按:率是䢦的假借字,本義 用帥,以 帥領字。 先導,引伸 遵循。依段氏注,率和帥是古今字,周代用率,漢人 之。 《周禮·燕射》 : “帥射夫以弓矢舞。 ” 故書“帥” “率” ,鄭司農云: “率當 帥。 ”大鄭以漢人帥領字通������帥,與周時������率不同故也。此所謂古 今字。毛詩率時農夫,韓詩作帥時。許引《周禮》率都建旗,鄭《周禮》作帥都。 《聘禮》注曰古文帥皆 率,皆是也。又《釋詁》 、毛傳皆云: “率,循也。 ”此引伸之義。有先導之者,乃有循而行者,亦謂之䢦也。
说文解字话甲骨分析
![说文解字话甲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3252e43323968011c92b0.png)
说文解字话甲骨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
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饗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
人之上会意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
”即用其本义。
引申义为始为大。
例如: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
或写作“”,从二(上)从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
故《说文》曰:“天,颠也。
”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
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
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甲骨文“示”字写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
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
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穿玉之丝绳。
珏字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
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
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
卜辞云“五中”,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
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
或谓“”即旂帜,“五中”即立,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说文解字海量文字解释造字法说明1
![说文解字海量文字解释造字法说明1](https://img.taocdn.com/s3/m/9665c21759eef8c75fbfb317.png)
才<形>(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
本义:草木初生)丈<量>(会意。
小篆字形。
从又(手)持“十”。
十,十尺。
本义:长度单位,十尺) 同本义丸<名>(形声。
反体指事。
小篆是仄的反写。
本义:小而圆的物体)及动>(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本义:追赶上,抓住)亡亾<动>(会意。
小篆字从入,从乚。
“入”是人字。
乚(y媙)隐蔽。
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
本义:逃离,出走)卫衛、衞<动>(会意。
从韋币从行。
甲骨文中“卫、韦”同字。
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
本义:保卫;防护)乡鄉<名>(会意。
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
“‘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
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鹿〈名〉(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
本义:鹿科动物的总称。
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麻蔴<名>(会意。
从广(y僴),从林(f坕)。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
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
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
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
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
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麾<名>(形声。
从毛,麻声。
本义: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摩摩挲[gently stroke]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摩2<动>(形声。
从手,麻声。
本义:摩擦,磨蹭)金〈名〉(会意。
金文字形。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
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
本义:金属)隽<形>(会意。
从隹(zhu?短尾鸟),从弓。
“弓”用来射鸟。
本义:鸟肉肥美,味道好)雷靁<名>(象形。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c362710c281e53a5802ff70.png)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它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基础去探求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字形字义一、从《说文》看古代汉字表达字义的方式《说文解字》是一部关于形训的语言文字学著作,540部首的首创给人们提供了归纳认识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门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说,汉字形义一致,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
在汉字形体如何表现意义的问题上,《说文》中的“六书说”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
许慎的“六书说”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从汉字的造字角度说的,这四种从汉字形义关系的角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象形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指事和会意说阐述了个体字形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形声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曲折表现意义的方式。
下面我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蓝本,并参考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简要分析一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象形字的字形直接表达字义,我们并不难理解。
在造字之初,人们是据义而构形,也就是根据语词义来构造字形,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此看来,象形字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类型,是汉字发展的基础。
所谓象形,就是用图画的方式将想要表达事物的外部轮廓用线条描绘出来。
象形字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象形,其中实物象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例如:“山”,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禾”,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03257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d.png)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7456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9.png)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字文化的国家,而《说文解字》被誉为最早的字典之一,成为了研究古代汉字演变及象形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进行解读,探讨古代文字的演变和象形字的分析。
1. 《说文解字》的出现1.1 背景在古代中国,文化交流和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记录和传承知识,人们开始创造文字。
然而,古代汉字并非像现代汉字那样多种多样,而是由简单的象形字逐渐演变而来。
在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变体和衍生的字形。
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这些字形的演变,之后便出现了《说文解字》。
1.2 作者与编纂背景《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学者许慎。
许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他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开始编纂了这部字典,用于收集整理古代的文字和字形。
《说文解字》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并通过详细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和意义。
2. 古代汉字的演变2.1 演变原因古代汉字的演变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字形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为了更好地表达意思,并适应不同的书写工具,古代汉字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
2.2 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最早的古代汉字是简单的象形字,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达相应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增加象征性的笔画,使字形更加具有图像化的特征。
同时,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如竹简、木简、骨片、甲骨等的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也不断发生变化。
2.3 演变结果随着古代汉字的不断演变,最初的象形字逐渐衍生出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构。
比如,最早的人物象形字“人”逐渐演变为“亻”,表示人类社会的意义。
又如,“木”逐渐演变为“林”,表示森林的意义。
这些演变结果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事物含义的认识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3. 《说文解字》中的象形字解析3.1 象形字的定义象形字是一种通过形状来模拟或模仿所表达对象的汉字。
【甲骨文和说文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
![【甲骨文和说文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https://img.taocdn.com/s3/m/67ef04155727a5e9856a61c8.png)
說文解字弟一篇上一部一[ yī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漢書》曰:“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
”凡“一”之属皆从“一”。
“一”之形,於六書爲 事。
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
《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
《倉頡》、《訓纂》、《 熹》及《凡將》、《急就》、《元尙》、《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
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
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
古音第十二部。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
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
自倉頡造字時至唐 虞三代秦 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 徐鉉切音矣。
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弌,古文“一”。
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
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
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
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
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
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
“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按:卜辭由一至四,字形作、、、,以積畫為數,當出於古之算籌。
甲文金文均同。
屬於指事字。
從五至九,則利用假借字,其形作(或)、(或)、、、,至十則為豎形。
卜辭釋義1.表示數目。
元[ yuɑ́n ]始也。
見《爾雅•釋詁》。
《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从一,兀聲。
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
”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說非。
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25758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a.png)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在字形上,由最初的图画式象形 文字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在字音和字义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然而,无 论如何变化,汉字始终保持着与甲骨文的深厚渊源和内在联系。
04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 分析
字义解释方法
1 2
以形索义
通过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寻找字义线索。
02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简介
古代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 源的语文辞书,由东汉许慎所著。
字形与字义
书中详细解析了汉字的构造,通过字形分析来探求字的本义,并解 释了字义的发展变化。
收字与编排
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按540个部首进行编排,开创了部首检字 的先河。
提供古代语言研究材料
甲骨文和《说文解字》所反映的古代汉语,对于研究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价值。通过对照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对现代汉字教学、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启示
促进汉字教学改革
通过对照分析,《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的联系和差异,可以为现代汉字教学提 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汉字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推动语言文字研究发展
《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字 典编纂、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其 与甲骨文的对照分析,有助于推动语言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 展。
研究意义
01
揭示汉字演变规律
通过对《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的对照分析,可以揭示汉字从甲
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规律,进而探讨汉字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
甲骨文中“人”字的字形像一个站立的人,与《说文解字 》中“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的解释相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ed724d3acfc789eb172dc886.png)
金文、在眼睛上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用利器刺瞎战俘眼睛,使其无力逃跑,成为顺从的奴隶。
篆文将金文的“目”写成,将利刺写成,目、刺难辨。
隶书进一步变形。
“民”的“奴隶”本义消失被后,再加“亡”另造“氓”代替。
本义,名词:古代被刺目为奴者。
本义后由“氓”代替. Antigos escravos que Os olhos eram cegos名词:底层劳苦大众,平常百姓。
Subalternos名词:人。
Povos组早期金文(糸,丝品)(祖,祭祀)(又,抓持),造字本义:身披绶带祭祀。
晚期金文省去“又”。
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本义,名词:成绺的丝线,丝织的宽带。
本义只见于古文动词:编织。
Tecer,构织,结合。
Fabricar, com os名词:若干个体构成的一个单元。
some individual to make compose a unit量词:Quantificador相当于群、列、队代篆文(人)(弋,干戈)本义,动词:戍边的士卒持戈换岗。
本义只见于古文The soldiers guard the frontiers cycling动词:替换,更替,顶替a generation temporarily acting (for)临时代理, taking the place of转送到地方名词:一个王朝持续的时期。
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时期,时间。
表甲骨文像兽毛朝外的皮衣,与“裘”通用。
籀文(衣)(鹿,代动物毛皮),篆文用“毛”代“鹿”,并改成上中下结构:(衣)(毛),强调皮衣上的兽毛。
隶书误将篆文的上半部写成,以致兽“毛”形状完全消失。
合并字“錶”造字本义:金属制的数据显示仪Data indicator made by metal.. Indicador de dados feito pelo metal本义,名词:用野兽毛皮制成的外衣。
本义消失Made with animal skins coat casaco feito com de peles de animais名词:外部,外面the surface; the exterior, a watch格式化、栏目化的文件。
【说文解字】图说汉字:“长”“老”“孝”“寿”
![【说文解字】图说汉字:“长”“老”“孝”“寿”](https://img.taocdn.com/s3/m/87eb36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c.png)
【说文解字】图说汉字:“长”“老”“孝”“寿”
风之行的【说文解字】图说汉字:“长”“老”“孝”“寿”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是它“因形见义”的独特个性所在。
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构造和古文字的形体演变解读出来。
1、图说汉字:“长”
“长”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弓着腰、扶着拐杖、长发被风吹曳的老人形象。
头发修长,就表现了“长”的本义。
字体越往后,讹变得越离原义远了。
2、图说汉字:“老”
“老”在甲骨文里,是一个佝偻着背,拄着拐杖的老人形象。
本义是“老人”,引申为“年老”,又作为“年纪大”、“久远”等形容词用。
3、图说汉字:“孝”
“孝”在甲骨文里,像“子”搀扶老人行走。
老人仅以长发(上图甲骨文的上半部分)表示,不如金文中的老人形象完整。
但用扶持老人来表达“孝”,意思是一样的。
4、图说汉字:“寿”
“寿”与“老”同义,古代把年老及生命的年限都称作“寿”。
金文“寿”上部以人的形象表意,下部用“畴”表音,加了一只手表示用手扶寿者,还加个表示酒杯的“口”,为举杯祝寿。
秦篆把“口”下移,隶变后更失了原型。
探字寻根:解
![探字寻根:解](https://img.taocdn.com/s3/m/a96ee9156137ee06eef91831.png)
探字寻根:解《说文解字》:“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一曰解(zhì),獸也。
”参考译文:解,判也。
字形采用“刀”作偏旁,表示用刀判牛角。
一种说法认为,是解廌,剖解兽体。
“解”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长角的牛头,上部中间是一只牛角,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只手,指两手用力把牛角从牛头上掰下来;还有甲骨文字形在牛角两边各有一点,像在掰的过程中有血滴飞溅。
到了金文,两只手形演变成了“刀”和“刃”,位置也作了调整;小篆进一步规范化,隶变后楷书写成“解”。
“解”的本义是用刀把牛角剖开,又指“分割动物的肢体”,后来把解剖任何东西都称作“解”。
常见义项和例释如下:①动词,分割动物的肢体。
如成语“庖丁解牛”,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参考译文:庖丁为文惠君解剖牛。
②动词,分解,融化。
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参考译文: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
③动词,解开,分开。
如成语“慷慨解囊”“难解难分”,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记承天寺夜游》)④动词,解答,解释。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参考译文:老师,是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⑤动词,理解,懂得,知道。
如成语“令人费解”,如: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剖开牛角大概是为了送人或烹煮,“解”由此又引申出“送”“押送”等意思,读jiè,如词语“押解”“解差”。
唐宋时举进士,由地方推荐送入京城也称“解”;各州的考试称作“解试”,从明代开始,乡试的头名叫“解元”。
“解”作姓氏时读xiè,如《水浒传》中的解珍、解宝,大明才子解缙等。
说文解字话甲骨课件资料
![说文解字话甲骨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38bfa0c77da26924c5b01a.png)
说文解字话甲骨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
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饗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
人之上会意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
”即用其本义。
引申义为始为大。
例如: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
或写作“”,从二(上)从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
故《说文》曰:“天,颠也。
”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
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
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甲骨文“示”字写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
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
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穿玉之丝绳。
珏字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
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
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
卜辞云“五中”,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
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
或谓“”即旂帜,“五中”即立,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论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方法
![论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5290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c.png)
论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方法《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汉语字典,由许慎编写。
这本字典在记录汉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同时,也注释了许多甲骨文字的解释。
因此,利用《说文解字》来考释甲骨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具体而言,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查找甲骨文字所对应的汉字,来了解甲骨文字的意义和读音。
《说文解字》记录了许多甲骨文字和汉字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甲骨文字的意义和读音。
2.通过查找甲骨文字的注释,来了解甲骨文字的详细意义。
《说文解字》在记录甲骨文字和汉字的对应关系的同时,也注释了许多甲骨文字的详细意义,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字的意义。
3.通过比较甲骨文字的字形和笔画,来了解甲骨文字的详细含义。
《说文解字》在记录甲骨文字的注释的同时,也注明了许多甲骨文字的字形和笔画,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字的详细含义。
1.利用《说文解字》中所记录的甲骨文字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来分析甲骨文字的结构和组成。
甲骨文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文字,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组合成许多不同的字形。
利用《说文解字》中所记录的甲骨文字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甲骨文字的结构和组成,进而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字的含义。
2.利用《说文解字》中的词组和句子,来探究甲骨文字的语法和句式。
甲骨文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字,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语法和句式。
利用《说文解字》中的词组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探究甲骨文字的语法和句式,进而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4海量文字解释
![说文解字4海量文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2ad025453610661ed9f411.png)
儿[兒]<名>(象形。
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
“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
本义:幼儿。
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婴[嬰]<名>(会意。
从女,賏。
“賏”是颈项链。
本义: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夫〈名〉(象形。
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乶),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
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
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妇[婦]<名>(会意。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
本义:已婚的女子)男〈名〉(会意。
从田,从力。
表示用力(一说指耒)在田间耕作。
本义:男人,与“女”相对)耒〈动〉(象形。
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同本义 [plough] 鱼[魚]<名>(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鱼形。
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两[兩]<量>(会意。
从一,兩平分。
兩亦声。
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
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
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入<动>(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
本义:进来,进去)节節<名>(形声。
从竹,即声。
本义:竹节)约約<名>(形声。
从糸(m?,勺声。
糸是细丝,有缠束作用。
本义:绳索)用<动>(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桶形。
桶可用,故引申为用。
本义:使用,采用)水<名>(象形。
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63978255270722192ef7f9.png)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谢谢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说关文于解《字说文》解字字义》解释 ➢问题的提与出甲骨文对照分析
➢研究举例 ➢独特之处 ➢组员信息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独特之处
长期以来,对于上古文字的研究,都侧重于字形、字义,而比较 忽略字音。这其中当然是有着原因的。 汉语古音学虽然自明末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汉语的上古音问 题仍然是语言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和对于文字的考证研究工作,受 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很容易就只偏重于形与义的联系等运用古音求 古义这一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本小组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以古音学知识来为研究 课题服务,以希望取得一些有益的成绩。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研究举例
《说文解字》中对“一”字的解释,许慎云:“惟初太始,道 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根据各家对甲骨文的分析 ,我们比较赞同丁山对它的总结,“一”是数之始,许慎说它 “道立于一”,是先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观念 的影响,后又受董仲舒“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 也。”王筠也说“此论道也,非‘一’之本意”。我们认为“一”就 是一桩事物画一横,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上古时代人们 作为记事的符号,从一到四都是这样。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https://img.taocdn.com/s3/m/d7accec727d3240c8547ef79.png)
说文解字每天学习几个字,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安居乐业★安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
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
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
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
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
“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
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
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
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甲骨文:乐“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56541e6edb6f1aff001f75.png)
研究举例
独特之处
组员信息
关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探讨字源,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 《说文解字》是东汉学者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全书内容十 义,而且为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汉字“六书”理
问题的提出
一、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 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相对于小篆更能接近真实的反映汉字最初 的构形和意义,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自甲骨文字发现以来,前辈学者为之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 得了非常有益的成果。然而当我们对照甲骨文和《说文》对于同一个 字的字义的反映(解释),很自然的发现《说文》的一些不当之处。 因此我们就希望以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来为汉字学的研究在厘清 《说文》舛错之处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谢谢
关于《说文解字》
在历代的《说文》研究中,清代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而最杰出的莫过 “《说文》四大家”。 《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义证》、《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则形音义三者并重,代表了清代《说文》研究的最高成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是《段注》也未能十全十美,这反映在盲目尊许, 比如为字,甲骨作 金文作 , 即便许说错误也曲为之说;《段注》虽然有很多见解和甲骨文暗合,但令 是以手牵象令其服役之形,《说文》据小篆解为母猴已是不妥,《段注》 人惋惜的是段玉裁也未能见到甲骨文,在很多地方依然未能跳出小篆字体 则辗转为之说“下腹为母猴形”等,更是谬误。 的局限,而失之武断。
首先,这里讨论的是上古文字,语音当然也是上古音,
音研究的上古汉字语音的音值构拟,“屯[duun]”“屮[thad]”(以上 采用郑张尚芳先生构拟)两个字的语音形式相差极大,不可能是同源关 系,因此我们判定“屯”与“屮”非一字而歧出,从而也排除了甲骨文 “屯”字形中的“一”并非增笔。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58ea72fcb8f67c1cfad6b813.png)
及:《说文解字》中意:从背后追上并抓捕。
字形采用“又、人”会义。
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古文中意思:①<动>赶上;追上。
《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②<动>至;到;到达。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③<动>遭遇;遇到。
《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④<动>推及;涉及。
《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⑤<动>来得及。
《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又】<名>指充足的应付时间。
《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⑥<动>赶得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⑦<介>等到;到了。
《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⑧<介>趁着。
《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⑨<介>跟,与。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⑩<连>和,与。
《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对比感悟:说文中及是从背后追上并抓捕,古文中及是赶上,两者意思相近结合文化:及这个字由人和又组成,意思是追上,有点象形组合字的韵味取:《说文解字》中意:捕杀。
字形采用“又、耳”会义。
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古文中意思:①<动>割取。
《周礼·大司马》:“获者取左耳。
”②<动>俘获;捕获。
《李愬雪夜入蔡州》:“入蔡州取吴元济。
”③<动>攻占;夺取。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④<动>拿取;拿。
《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⑤<动>取得;获得。
《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难乎?”⑥<动>提取;取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d0e2189acc22bcd126ff0c18.png)
解,判也。 分割、消除(解恨,解除)—— 分析、解答(解释 )——明白(理解、令人不解)
“物”字本 意为待宰 杀之牛
表示手拿 棍棒牧牛 (羊)。放 牧牲畜
雁 雏 麻雀
巩固练习
能写出五个古代的字吗? 能不能说出两个字的起源? 刚才看到的字很多都是怎样造字的?
猜一猜
《弟子规》
几案洁 字不敬 读看毕 有缺坏 蔽聪明 圣与贤
笔砚正 心先病 还原处 就补之 坏心志 可驯致
不力行 但力行 读书法 方读此 宽为限 心有疑
但学文 不学文口 此未终 工夫到 就人问
成何人 昧理真 信皆要 彼勿起 滞塞通 求确义
房室清 墨磨偏 列典籍 虽有急 非圣书 勿自暴
墙壁净 心不端 有定处 卷束齐 屏勿视 勿自弃
说文解字
----关于字源的探究
看这个字
中国人喜欢羊,不仅因为 羊是美好的象征, 更是因为羊是善的代表
牛是有用之物
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 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 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物中分也。 从八从牛。 牛爲物大, 可以分也。 凡半之屬 皆从半。
牽引㬪韵。引伸之,輓牛之具曰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比在如,利在用《甲古骨文字文诂来林对·第照一分卷》析的《“说屯文”字》下的面字引义唐兰解先释生时的,话“有屯时屮 当会是一由字于而对歧于出者字,形故的声主相近观(揣屯测在,知母而,产屮生在错徹母误)的”结,论唐兰。先汉生字的 意是思是形“音屯义”的与“结屮合”体两,个字完是全同根源据关系对,字而形他的所举主的观条映件像则是来“推声求相 近字(屯义在是知不母可,屮靠在的徹,母必)(须实借际助上上,在古甲音骨的文研中,究屯,与以屮理在字性形的上思也 仅维仅是作一出横明之明别白,唐白兰的先判生定认。为这是甲骨文中常见的增笔现象)”。首
二、力图以甲骨文来矫正《说文》,所以我们着眼于《说文》和甲骨 文(已释读)共有的字,而且既然是矫正,我们最后所出的成果也只 包含《说文》的解释与甲骨文反映的意义不符的字。
➢研究举例
《说文解字》中对“一”字的解释,许慎云:“惟初太始, 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根据各家对甲骨文的分 析,我们比较赞同丁山对它的总结,“一”是数之始,许慎 说它“道立于一”,是先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的观念的影响,后又受董仲舒“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者, 天地人也。”王筠也说“此论道也,非‘一’之本意”。我 们认为“一”就是一桩事物画一横,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是上古时代人们作为记事的符号,从一到四都是这样。
➢问题的提出
一、甲骨文发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 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相对于小篆更能接近真实的反映汉字最初的 构形和意义,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自甲骨文字发现以来,前辈学者为之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得 了非常有益的成果。然而当我们对照甲骨文和《说文》对于同一个字 的字义的反映(解释),很自然的发现《说文》的一些不当之处。因 此我们就希望以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来为汉字学的研究在厘清《说 文》舛错之处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先,这里讨论的是上古文字,语音当然也是上古音,而所谓的(屯在知
母,屮在徹母)则是中古音的表述,明显不当;其次,根据现代上古音
研究的上古汉字语音的音值构拟,“屯[duun]”“屮[thad]”(以上采
用郑张尚芳先生构拟)两个字的语音形式相差极大,不可能是同源关系,
因此我们判定“屯”与“屮”非一字而歧出,从而也排除了甲骨文“屯”
《➢说关于文《解说字文解》字字》义解释 ➢问题的提出 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研究举例 ➢独特之处 ➢组员信息
➢关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探讨字源,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 义《,说而文且解为字此》在是继东承汉前学人者的许基慎础编上著,的系我统国的第提一出部了字汉典字,“全六书书内”容理十 四论卷,,对加于上今天“的叙文”字共学十研五究卷依。然本有书着收极字大93的53意个义,。重文1163个,分布 于540个部首之下。
字形中的“一”并非增笔。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独特之处
长期以来,对于上古文字的研究,都侧重于字形、字义,而比较 忽略字音。这其中当然是有着原因的。 汉语古音学虽然自明末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汉语的上古音问 题仍然是语言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和对于文字的考证研究工作,受 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很容易就只偏重于形与义的联系等运用古音求 古义这一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本小组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以古音学知识来为研究 课题服务,以希望取得一些有益的成绩。
➢关于《说文解字》
在历代的《说文》研究中,清代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而最杰出的莫过 “《说文》四大家”。 《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义证》、《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则形音义三者并重,代表了清代《说文》研究的最高成就 。
然而由比于如各为种字原,因甲,骨即作便是《段注》金也文未作能十全十美,,是这以反手映牵在象盲令目其尊许 ,服即役便之许形说,错《误说也文曲》为据之 小篆说解;为《母段猴注已》是虽不然妥有,很《多段见注解》和则甲辗骨转文为暗之合说,但 令“人下惋腹惜为的母是猴段形玉”裁等也,未更能是见谬到误甲。骨文,在很多地方依然未能跳出小篆字 体的局限,而失之武断。
《说文解字》以秦代通行的小篆为正体,但也不排斥一些许慎所 能《见说到文的解早字于》小部篆首的的古次文序字大,体而上且依在据解部说首中的更形是体旁相征近博或引意,义这相对关于来 排保列存,先形秦成字体“和始汉一代终以亥前”的的文次字序训。诂各资部料首有内着一不般可先忽列视专的有作名用词。,后 列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先列带美好祥和意义的词,后列含丑 恶灾祸意义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