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篇1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
但许多读者赏析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引起祥林嫂悲剧的共鸣呢?笔者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来深入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再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鲁迅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进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那么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总之,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
自20世纪初,鲁迅通过小说写作,揭示了农村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传统观念束缚、家庭地位低下等,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
农村妇女处境的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村妇女通常被描写为家庭中的“三从四德”之一的贤妻良母,她们常常会默默地承受着家庭中的压力和苦难,为家庭的和睦和顺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鲁迅也表现出了她们在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方面的局限性。
在《药》这篇小说中,当年轻的妻子陈锡台患病时,丈夫陈宋药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怀和爱护。
相反,他强迫自己的妻子在病中帮忙缝制衣服,再次证明了当时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另外,鲁迅在小说中还以一种深沉的方式揭示了农村妇女的不幸命运,如《祝福》中的杏子。
虽然杏子是个天生的美人,但她却不得不经受丈夫、公公和婆婆的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儿子也经常向她发泄自己的怨恨。
农村妇女的力量尽管农村妇女在鲁迅的小说中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他们的力量仍然是无法忽略的。
例如,在《阿生》的小说中,阿生的妻子尽管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对地主和官府的不正义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抗,保护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在《药》中,陈锡台的妻子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她在丈夫死后,不顾一切地保住了自己的儿子和地产。
这些妇女尽管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是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自强和勇气。
,鲁迅的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反映了她们的苦难生活和幸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对于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的限制作用。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将这些普通妇女的故事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关注到了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论《风波》中的七斤嫂形象特征
论《风波》中的七斤嫂形象特征鲁迅在民国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风波》,讲述了在江南水乡因张勋复辟而发生的一场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的风波。
这是一篇在《呐喊》全集中充满价值的杰作,小说的“戏剧性”色彩浓重,向我们重新展现了一片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愚昧、封闭、保守的社会氛围。
整部小说运用了众多人物情节对文章进行架构,赋予了许多小说人物以灵魂,小说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代表着的不同的封建观念,因此,鲁迅在刻画《风波》中的人物时,便已经昭示了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的失望和中国民众的愚昧以及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的必然性。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七斤嫂的分析,力求对小说中七斤嫂的性格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在现实映射等方面分析七斤嫂类型性格的人物的基本特征。
一、小说中的七斤嫂性格分析1.粗野泼辣、举止粗鲁在小说中,七斤嫂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便是粗野泼辣。
如七斤嫂催促丈夫吃饭的情节:“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从这一段文字的描写中,处处体现着七斤嫂的粗野泼辣,这种话语已经不仅仅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责备了,而是已经演化成了一种诅咒。
又如:“当七斤嫂听到封建遗老赵七爷讲到‘皇帝坐了龙庭,而七斤却没有辫子,便“仿佛受到了死刑的宣告”的时候,她竟然用筷子对着七斤的鼻子说,“你这死尸自作自受”,“他偏要死到城里,滚进城去’,“这囚徒真是自作自受”,这活死尸的囚徒【1】”以上,是七斤嫂训斥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时所用的话语,从这些话语中,七斤嫂的丈夫和她的儿子,在七斤嫂眼中已经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而是像指使牲畜一样训斥他们。
像这样的话语,几乎已经成为整部小说中七斤嫂的象征,在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字眼的文字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其出自七斤嫂之口,随处可见七斤嫂的粗野泼辣、举止粗鲁。
2.恶意待人、态度蛮横除此之外,对待外人,七斤嫂也是恶语中伤,即使对方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恶意。
“看客之中,八一嫂是心肠最善良的了,她抱着她的两岁遗腹子,看到七斤嫂在谩骂丈夫,便过意不去上前好心劝解到:‘七斤嫂,算了算了,人又不是神仙,谁会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在常人看来完全是八一嫂出于好心劝解七斤嫂,而八一嫂怎样都不会想到,他自己的一片好心竟惹来一系列的祸端。
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原名祥林,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一个人物,她是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
她的丈夫是一个懒惰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游手好闲。
祥林嫂为了生计,不得不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日夜辛勤劳作,养活了整个家庭。
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
她的家境贫困,丈夫无能,孩子还小,生活无比艰难。
然而,祥林嫂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
她每天早早起床,去田里干活,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做饭洗衣,一天忙碌下来,她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她却从未抱怨过一次。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她虽然生活贫困,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强和勇敢。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要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祥林嫂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在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地位很低,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祥林嫂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妇女的坚韧和勇敢。
她的形象给了那个时代的妇女们很大的鼓舞,也给了后人很多的启示。
祥林嫂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她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她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我们心中。
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祥林嫂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祥林嫂一样,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祥林嫂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易,但只要我们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祥林嫂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的故事也将永远感动着我们。
愿我们都能像祥林嫂一样,坚强勇敢,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美好的未来。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
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饱受生活压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论祥林嫂形象
声 中 。 文 意 在 分 析 酿 成 这 一 悲 剧 的 实 质 可 以 交 流 , 此 最 后 他 们 的 生 活 也 就 协 调 变作 灰 黑 , 不 再 去取 烛 台 , 本 因 也 只是 失 神 的站 到 底是 什 么 ? 们 从 祥 林 嫂 的 身 上 又 体 会 了 。 祥 林 嫂 的 悲 剧 却 没 有 尽 头 , 嫁 的 着 。 到 四叔 上 香 的 时 候 , 我 但 新 直 教她 走开 , 才 她 丈 夫 又 病 死 了 , 下 了唯 一 孩 子 又 被 狼 衔 走 开 。 … 这 一 回 她 的 变 化 非 常 大 , 二 留 … 第 到 了什 么?
S E CI NCE & TECH NOLoGY N l F0RMATI ON
论祥林 嫂形象
刘 小 育
学术 坛 论
( 东省冶金技 工学 校 广州 5 1 3 ) 广 1 0 4
/
摘 要 : 祝福 》 《 中的祥林嫂 , 鲁迅小说 中的一位 典型的 中国农村妇女 形象 , 是 在封建势 力对 她进行压迫 时 , 她进 行 了一 系列的反抗 , 但面 对 着强大的封建 1势 力, 的反 抗是微 弱的 , 1 9 她 她最后还 是屈服 在封建 削度 的压 迫下 而悲惨 地死去 。 本文 分别分析造 成祥林嫂 悲剧命运 、 祥林嫂人物 形象的典型 意义, 出鲁迅 以祥林嫂 在 鲁镇 的悲惨遭通 , 刻揭示封建礼教对人 们思想的 强大禁镧 , 指 深 对人性 的束缚和 残害, 烘
一
四老爷家里 。 管还是 一样地毫不吝惜 自 尽 己的 气 力 , 整天 地 忙 碌 , 无 懈 怠地 付 出 自 毫
看见 人, 虽是 自己 的 主 人 , 也总 惴 惴 的 , 有 如 在 白天 出穴 游 行 的小 , 则 呆坐 着 , 是 否 直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前言: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这同时,等待她的不止是丧子的不幸,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来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doc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摘要: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尤其是反映农村妇女特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中,更对底层人民变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他以深切的笔触在《祝福》、《明天》、《离婚》这些反映现实主义作品中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爱姑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揭示出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农村妇女的精神创痛,以及他们身上的抗争意识,强烈的人性意识与生命意识与也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显现出来。
妇女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女性的人生自由、人生自主和人格自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封建统治之下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礼教及其道德规范的束缚,因此受着最深重的灾难,同时他们相互间的心灵是不相通的,甚至彼此间的不幸常常赏玩和围观而更显得不幸。
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正是从这一独特的批判视角出发,深刻地剔挖着这一特殊灵魂人群的灵魂之痛。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人民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明天》中单四嫂梦醒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离婚》中爱姑的婚姻悲剧,都是封建统治持续以及封建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道德规范的吃人本质所决定的。
正是通过对个特殊人群的多重悲观以及造成这些悲观的社会因素的挖掘,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即人物悲剧的实质是社会悲剧的呈现。
他们悲剧的生命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他头上,并且将其慢慢挤向社会绝路的过程,鲁迅第一个有分析地描写农民及农村生活,的第一个把农村劳动妇女的心酸和和痛苦异常地表现出来。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深切的笔调对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与不幸命运进行描述,实际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妇女的残酷压迫,鲁迅对妇女的同情和对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诸多因素的思考也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农村妇女的群像及其特殊遭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灰色地带,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甚至连几本的做人的正当权利都没有。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原因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祥林嫂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命运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社会本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
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
《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毕业论文
【标题】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康晶【关键词】劣根性狭隘性传统性叛逆性悲剧命运【指导老师】魏洪丘【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
何谓经典?——它垂范后世,但却为数有限;它并非流行,却比流行更为久远。
目前,国内关于研究鲁迅的热度未减,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如鲁迅思想价值、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等问题。
看了鲁迅的作品,我认为他的小说总是能真实地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封建、半封建的中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人物研究上,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如文中的阿Q、孔乙己等人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已被挖掘,但文中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被人忽视,如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她们很少被人关注,所以她们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也往往被人忽略。
而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她们很可怜,值得同情,但她们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愚昧无知又让人生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认为她们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而且,弄清楚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去挖掘文中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美学悲剧: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鲁迅研究》、《论柳妈-兼析一种简单化的批评》等书籍、期刊,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的个性与共性,她们的悲剧命运以及鲁迅先生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本文拟从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进行研究。
鲁迅的《祝福》、《离婚》等一系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以杨二嫂、七斤嫂、卫老婆子、“一群老女人”为代表的具有劣根性的妇女形象。
《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国民劣根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的二十五篇现实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远瞩。
一. 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①去迎接新思潮。
初步确立起“自我观念”,开始勇敢追求人格及婚恋自由.子君正是其中的代表。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以下是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外貌描写鲁迅先生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非常生动,通过细节描绘出她的形象和特点。
杨二嫂的嘴唇薄而红润,眼睛大而灵活,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她的身材苗条,动作敏捷,给人一种轻盈柔美之感。
这些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年轻貌美、活力四溢的女性形象。
二、性格特点杨二嫂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她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商人,追逐利益、爱占小便宜、尖酸刻薄、薄情寡义。
在小说中,杨二嫂为了赚钱不惜卖掉自己女儿的绣花鞋,表现出她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和对他人的冷漠无情。
同时,她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性,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获取利益。
三、行为表现杨二嫂的行为表现十分丰富多样。
在小说中,她多次以各种借口向“我”索取财物,甚至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我”拒绝她的要求时,她便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攻击“我”,表现出她的无理取闹和蛮横无理。
但当她发现“我”有可能对她有用时,她又立刻变得殷勤热情,用尽各种手段来讨好“我”。
这些行为表现出了她善于变化、善于应对的性格特点。
四、社会意义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旧中国农村,像杨二嫂这样的女性并不罕见,她们往往为了生计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
这些女性的命运往往比较悲惨,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歧视,还要面对家庭和婚姻的不幸。
杨二嫂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五、总结通过对《故乡》中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复杂、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
她既有美丽外貌和聪明才智,也有追逐利益、尖酸刻薄的一面。
她的命运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女性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的不公。
通过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具有现代视野和人格的文化巨人。
鲁迅先生塑造的农民形象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他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表现其社会历史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他深邃的思想,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本质灵魂深处,挖掘出病根,展示病态,积极寻求疗病的良药。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
他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深厚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具风貌,栩栩如生,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对于研究汉语言文学有着极其深厚而独特的意义,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关键词:鲁迅人物形象封建思想农民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阿Q.......................................................................... 错误!未定义书签。
闰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祥林嫂......................................................................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最新版】
目录
1.杨二嫂的背景和身份
2.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3.杨二嫂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对杨二嫂形象的评价
正文
一、杨二嫂的背景和身份
杨二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位经典女性形象,出现在他的小说《故乡》中。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到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杨二嫂年轻时美丽文静,安分守己,后来却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泼辣放肆的农村妇女。
二、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杨二嫂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尖酸刻薄:杨二嫂喜欢讽刺别人,挖苦别人,以自己的言语优势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
2.爱占小便宜:杨二嫂喜欢贪图小便宜,总是想方设法从别人那里获取好处。
3.泼辣放肆:杨二嫂的言行举止泼辣,不拘小节,毫无顾忌。
4.爱慕虚荣:杨二嫂年轻时涂着白粉,招揽生意,显示自己的美貌,借此提高豆腐店的生意。
三、杨二嫂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杨二嫂的形象在《故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是旧社会深受封建统
治的人,是鲁迅先生用来揭示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而导致灵魂的扭曲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对杨二嫂的形象刻画,鲁迅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对杨二嫂形象的评价
杨二嫂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她揭示了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扭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
然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责怪她,因为在当时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时代背景下,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 4二、鲁迅刻画农村妇女形象常用的手法10三、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的意义11四、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
她们恪守封建礼教与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刻。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故乡》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阿Q正传》中的吴妈。
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刻画手法;形象意义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堪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把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特别是对辗转于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被侮辱、被损害的典型,封建社会的妇女更为关注,她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和殉葬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就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为深重。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和怜悯。
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
鲁迅作品当中的妇女,她们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中国的吃人本质。
鲁迅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其中《故乡》、《离婚》、《祝福》、《阿Q正传》中,塑造的杨二嫂、爱姑、祥林嫂、吴妈这四个妇女形象最为典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并对压迫和破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一)《故乡》小说中的杨二嫂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类可悲而又可憎的女性,这便是被“吃”且“吃人”的女性。
一方面,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尽了封建制度和宗法“吃人”的折磨;另一方面,由于她们长期在“铁屋子”的生活环境之中接受着腐朽的宗法礼教等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文化心态的扭曲和变态,在这种心态的指使下便加入到迫害他人的“吃人”行列。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一个破产的小市民。
鲁迅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对杨二嫂进行描写,又一次透视了辛苦恣睢的妇女生活。
杨二嫂原来有“豆腐西施”之称。
不管是人们对杨二嫂靠色相招徕生意的嘲弄,还是她确实漂亮,她总算是一个拥有一个店铺的引人注目的女性。
但经过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几十年过后她却由“西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圆规”。
她不仅尖酸刻薄,嘴尖舌利,而且穷困使她贪图别人的东西。
他明着要,暗里拿,在灰堆中埋藏碗碟,并将此事推在闰土身上,既显示了自己揭发有功,好得到“赏物”,又陷害别人于不仁不义之中。
杨二嫂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低层的妇女,她为了谋求生存,可谓是用尽心思。
文中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是何原因,我想已不言而喻了。
她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徕顾客。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二嫂物质生活上的窘迫还是让人同情的。
可是我们悲哀的看到,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服务的,精神上麻木至此,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通过对杨二嫂形象的刻画,作者批判杨二嫂的恶劣习气,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使然,而且意在表现她由小康走向败落,源之于农村乡镇经济的衰败。
可是,作者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仍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离婚》小说中的爱姑形象在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数《离婚》中的爱姑了。
爱姑是一个对封建族权、夫权敢于公开挑战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那种敢作敢为的性格,辛辣逼人的言语,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枷锁,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新觉醒。
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
她不甘心屈服于夫家的歧视、虐待甚至于遗弃,她整整大闹了三年。
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显示出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大胆蔑视和反叛,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
“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最终还是离婚了。
这就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
应该说爱姑敢于反抗,与她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而这是祥林嫂和单四嫂所没有的。
爱姑是个有点身份的人,但又没有过高的身份。
说她有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有高门大户都走得进、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的父亲毕竟不能跟慰老爷、以及七老爷平起平坐。
所以,爱姑应该是在农村属于中产阶层的妇女。
然而,即便如此,爱姑还是被迫离婚了,这说明,在农村处于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
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即便是三媒六礼聘来的原配夫人,也不会受法律保护。
爱姑就是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权和族权的。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想凭自己的个人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者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
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
在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在她的头脑里装满了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因此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在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
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
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的思想和斗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她要争的,其实只是能做一个男人附庸品的地位。
她认为自己有理,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
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可目的却是为了要维护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三)《祝福》小说中的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但与单四嫂子相比,祥林嫂的命运更悲惨更发人深省。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卖给贺老六。
但第二次婚姻把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
当她走投无路再次到鲁四老爷家作女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主人家觉得她“不干不净”,其他人也都用鄙夷的眼光看她。
就连祥林嫂自己也慢慢觉得她是有罪的,因此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族权逼迫她不守节,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她当牲口一般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
夫权要求她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不能改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所以,祥林嫂不肯改嫁。
“在花桥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花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捺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政权和神权惩罚她不守节,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使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都蒙受了极大的压力,使她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
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地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封建神权这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的希望。
而政权的逼害更加猛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迫祥林嫂。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9]“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
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后,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她再不能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
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