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
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障
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障个人隐私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对于每个人而言,保护个人隐私是其基本权利之一。
在宪法的框架下,个人隐私权得到了明确的保障。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来论述宪法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保障,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宪法对个人隐私权保障的规定作为国家最高法律文书,宪法中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赋予其保护的法律地位。
首先,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这一条款明确保障了每个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为个人隐私权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基础。
其次,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依法规定的例外情况除外。
”这一条款明确保障了公民的居住自由和住宅的安全,也间接保护了个人隐私权。
在宪法中还有其他相关的规定,如宪法第38条保障了通信自由,宪法第39条保障了个人通信的秘密等。
这些规定综合起来,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个人隐私权保障的重要性个人隐私权的保障对于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至关重要。
首先,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对公民人权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见、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是每个人独有的私密领域。
保护个人隐私权,就是保护每个人独立而自主的人格。
其次,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社会的安宁和稳定需要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私密领域得到了保护。
如果没有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社会将充满监视和控制,人们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新。
只有在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个人才能够放心地尝试新的思想和行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加强个人隐私权保障的必要性尽管宪法已经规定了个人隐私权的保障,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凸显,加强个人隐私权的保障变得更加迫切。
了解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措施
了解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措施宪法是一份国家基本法,它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重要内容。
其中,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是宪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社会的意义。
宪法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宪法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权的普遍适用原则。
根据宪法,每个人都享有自我隐私和家庭隐私的保护。
这意味着无论是公民还是非公民,无论其社会地位或身份如何,都有权利保障其个人和家庭的隐私不受侵犯。
第二,宪法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作出了具体的限制和规定。
宪法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入他人的个人隐私。
这一规定对于打击和惩治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有力保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益。
第三,宪法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还体现在对信息安全和通信自由的保护上。
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国家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个人在网络和通信领域的隐私权,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保障公民尊严和自由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隐私空间,通过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确保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不受侵犯。
其次,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个人的隐私权得到保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将得到增强,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对于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通过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宪法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公民的尊严和自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强化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浅析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浅析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作者:冯静烛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7期摘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而隐私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公民隐私权的最大隐患往往来自国家公权力对私权的干扰和介入。
本文主要从近期曝出的“棱镜门”泄密事件入手,来分析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意义。
关键字:宪法保护;公权力;国家安全;隐私权一、“棱镜门”泄密事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据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棱镜门事件无疑像一颗炸弹,在整个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的安全与公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的冲突也日渐突出,为了保护所谓的国家安全而不限制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对政府的信赖危机。
因此,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就成为未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正如台湾知名法学家李鸿禧所说:“就民主宪政的基本理论而言,本身就蕴含着将一向被…公共领域‟覆盖的…私生活领域‟划出的意图,赋予其积极意义,从而尊重个人的尊严,并确保个人在此范围的自由。
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民法典是我国首部统一的民事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民法典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本文将就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一一阐述。
一、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指个人在个人生活、自由、尊严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肖像权、名字权、容貌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
”从民法典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确立了自然人隐私权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了法律保护范围内。
同时,我国民法典还对隐私权的保护做出了以下规定:1. 禁止侵犯个人隐私权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自然人的个人隐私,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这项规定旨在保护人民的隐私权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得到有效维护。
同时,该条款还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等方面做出了限制。
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将会给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因此该条款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具有重要意义。
2. 禁止假冒他人行使隐私权有些人可能会假冒他人行使隐私权进行反社会行为,为了防范和惩罚这类行为,我国民法典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假冒自然人行使隐私权的,应当赔偿由此给被假冒人造成的损失和利益费,并承担公开道歉等责任。
这项规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的隐私权不被滥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禁止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我国民法典第四十二章第二百四十四条对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
该条规定:“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承担依法责任,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表明,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成为了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个人的隐私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银行账号等等。
《2024年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范文
《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泄露问题也日益严重,给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从宪法角度审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对于维护个人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宪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首先,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内容,宪法对此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在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程序,如合法性原则、正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问题尽管宪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信息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其次,部分企业和机构在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时存在违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此外,国家机关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滥用职权、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
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为了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范围、程序和责任,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和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依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3. 提高安全技术: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如加密技术、身份验证等,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4. 增强公民意识:加强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5. 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为公民提供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五、结论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
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隐私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犯。
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法律制定者和司法机关在宪法解读中探索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途径。
本文将以宪法解读为主线,深入探讨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议题。
一、宪法对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隐私权作为个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现行宪法的明确保护。
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隐私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1. 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个人的自由和人格尊严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的,个人享有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2. 信息保护: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保密,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对个人信息隐私的立法保护。
3. 守法正当性原则: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这一规定意味着隐私权保护必须以合法、正当的方式进行,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宪法解读在隐私权保护中的具体步骤具体来说,宪法解读在隐私权保护中需要进行以下的步骤:1. 解释宪法条文:宪法解读起始应该从宪法条文本身入手,明确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权威和依据。
2. 确定立法空白:在当前法律体系中,是否存在具体针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规定的空白,需要通过宪法解读的方法找到依据。
3. 基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在宪法解读的基础上,针对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裁决。
比如,隐私权与大数据的平衡问题,需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4. 扩展宪法条文的解释范围:有时候,隐私权保护与其他相关权利存在密切联系,需要通过对宪法条文的解释来推广隐私权保护的范围。
三、司法实践中的宪法解读隐私权保护案例宪法解读的理论应用是有赖于具体的司法实践案例的。
以下列举几个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1. 王某案:王某因为聚众赌博被警方逮捕,在审判过程中,王某的通话记录被作为证据进行提供。
个人隐私权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信息、私人生活以及个人身份的自主保护权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隐私权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法律体系对个人隐私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宪法、民法、刑法、网络安全法等多个法律文件中。
本文将对我国个人隐私权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宪法层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最高的法律,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这些规定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二、民法层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础,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一编总则:第一百一十条:民事主体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二编人身权:第九百九十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个人信息,并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其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
第九百九十一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九百九十二条: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三、刑法层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了刑事处罚的规定。
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权利,受到宪法保护。
本文将从法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公民隐私权在宪法中的保护,以及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平衡。
一、公民隐私权的概念和意义公民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其个人信息和私生活的自主控制权。
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的搜集、使用和披露,以及与他人的私人交往、私人住所等方面的权利。
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能够保障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
其次,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宪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其中,以下几个原则是比较重要的:1. 人权保护原则:宪法作为一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法律,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宪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有隐私权的基本权利。
2. 法律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时候会有所限制,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法律的具体规定来实现。
例如,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并获得公民的明确同意。
3. 公共利益原则:尽管公民隐私权受到宪法的保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约。
在必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依法对公民的隐私进行合理的限制,例如保护国家安全、刑事调查等。
三、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由于公民隐私权是一项复杂的权利,其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范围,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同时,对于违反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进行惩处。
2. 法律监督的加强: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于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进行严正的执法。
3. 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加强公民隐私意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哪些
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哪些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这里的“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包括用宣扬他人隐私的方式,而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当然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而公民的某些个人生活规律也属于个人隐私,本条确保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被非法干扰,也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生活隐私权;宪法第四十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私拆信件和窃听电话,都是侵犯通信秘密的行为,宪法通过禁止这些行为,从而对公民的隐私权予以保护。
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以上规定,都是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精神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延伸,为保护公民隐私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刑法保障。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
如何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各国立法者和法学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从宪法的视野出发,探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基础、原则和实践。
我们将概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包括其对于个人隐私、人格尊严和自由等基本权利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现行宪法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原则,如信息自决权、信息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
我们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个人信息保护在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认识,为完善我国宪法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个人信息权的宪法基础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保障。
个人信息权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宪法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息权与宪法中的隐私权保护密切相关。
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数国家的宪法中均得到了明确保护。
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个人隐私的暴露与否,因此,个人信息权在本质上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保护。
宪法对隐私权的保障,为个人信息权提供了直接的宪法依据。
个人信息权与宪法中的人格尊严保护紧密相连。
人格尊严是每个人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它要求个人的信息、隐私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收集和处理,往往伴随着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侵犯。
因此,保护个人信息权,实质上也是在维护宪法所保障的人格尊严。
个人信息权还与宪法中的平等权、通信自由等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所充斥,从姓名、身份证号到消费记录、健康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麻烦甚至严重的危害。
那么,究竟有哪些法律依据在为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保驾护航呢?首先,我国的《宪法》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奠定了根本基础。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这些规定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个人隐私信息”,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公民人格尊严、私人生活安宁和自由的保障,为后续具体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民法典》则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作出了较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同时,《民法典》还明确了隐私的定义,即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这一规定为判断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法》成为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要求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明确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此外,网络运营者还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刑法》也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刑法中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明确指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罪名的设立,对于打击严重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的犯罪行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除了上述主要的法律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等,共同构成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
隐私权相关条款
隐私权相关条款经查找相关法律资料,我国法律涉及隐私权内容主要有如下条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
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小编希望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经查找相关法律资料,我国法律涉及隐私权内容主要有如下条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开题报告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开题报告隐私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个人对个人信息和个人空间的保护和控制权。
在现代社会,隐私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处理等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保护隐私权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紧迫问题。
在美国,隐私权被认为是一项基本权利,并被写入宪法中。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权保护其人身、住所、文件和物品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侵害。
”这个修正案强调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禁止政府和执法机构在没有合法理由和授权的情况下对个人进行无理搜查和扣押,以保护个人的私人生活和财产安全。
此外,美国《隐私法》也规定了保护隐私权的相应措施。
该法案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包括了信息隐私、人身安全、社交空间、身份信息等隐私方面的内容。
针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该法案明确了政府和商业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了公民的隐私权的实现和维护。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隐私权保护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问题也需要注意,需要在保障隐私方面尽量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实现。
因此,在未来隐私权保护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建设,完善技术手段,实现隐私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总之,隐私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保护个人隐私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美国,《宪法》和《隐私法》等法规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未来,保护隐私权需要统筹考虑法律、监管、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实现隐私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关于隐私权的法律常识
关于隐私权的法律常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个人的隐私权越来越受到关注。
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其个人信息、个人生活、个人自由和个人尊严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隐私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保护。
一、隐私权的定义与价值隐私权是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概念,它强调个人对于其私人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个人具有保护其私人信息和隐私免受他人侵扰的合法权益。
隐私权的价值在于保护个人免受侵犯,维护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宪法保障: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隐私权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宪法为隐私权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护。
2.民法保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公民的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如果他人违反法律规定获取、泄露或者滥用公民的个人信息,公民可以依法请求民事赔偿。
3.网络安全法保护: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同时,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个人同意不得超出约定范围使用和泄露。
一旦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网络运营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刑法保护:刑法第253条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表明我国法律对于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予以了明确的刑事制裁。
三、隐私权的适用范围1.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
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
2.个人生活:个人生活是指个人在居住、工作、交际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中的私密和独立空间。
除非有合法理由或依法规定,他人不得侵扰个人的生活。
3.个人通信:个人通信是指个人进行私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
他人除非有法定的授权或特殊情况,否则不得非法干扰、窃听或者监控。
四、隐私权的限制隐私权的行使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隐私权相关法律及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保护个人不受非法侵扰、干涉、公开、披露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我国隐私权相关法律及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隐私权相关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信息保护,防止网络信息泄露、篡改、损毁,防止他人非法获取、利用网络信息。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三、隐私权相关案例1.案例一:张某诉某科技公司侵犯隐私权案案情简介:张某在某科技公司任职期间,该公司未经其同意,将其个人信息用于广告宣传,导致张某隐私权受到侵害。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某科技公司未经张某同意,将其个人信息用于广告宣传,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判决某科技公司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2.案例二:李某诉某医院泄露患者隐私案案情简介:李某在某医院就诊期间,其病历信息被泄露,导致李某隐私权受到侵害。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某医院泄露患者病历信息,侵犯了李某的隐私权,判决某医院赔偿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3.案例三:王某诉某网站侵犯隐私权案案情简介:王某在某网站注册账号后,发现其个人信息被用于发送垃圾邮件,导致王某隐私权受到侵害。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某网站未经王某同意,将其个人信息用于发送垃圾邮件,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判决某网站赔偿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四、结论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
关于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关于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隐私权法律对个人的财产、机密性信息、公民的个人属性、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进行了全面管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律,它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机关的隐私权。
宪法规定,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未经当事人同意,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收集、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及个人信息。
二、特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九章《律师要守的秘密》规定,律师作为受雇服务的专业人员,要求其在接受委托任务时,保护有关客户的个人隐私及两方的业务机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保险的合同、事故处理、保险准备和费率讨论严格保密,防止保险单位或他人蓄意泄露保险事宜和客户的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健法》第三条规定,提供和使用医疗信息应当遵守秘密原则。
各级医院、医疗机构应当实施严格的数据完整性安全措施,防止对病人信息被滥用和泄露。
三、部门规定根据《电信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互联网公司隐私保护规定》,电信企业、互联网公司等必须在其服务系统中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具体措施包括:严格要求客户提供注册信息,使用加密保护等技术措施保护客户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信息保密条例》和《卫生保健信息保密办法》均规定社会保险和卫生保健信息的保密要求。
四、政策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国家机关和工商企业要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和政府机构的机密信息,研究和推行实施措施,以确保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保护客户隐私。
《国家情报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泄露国家重要情报及其它有关个人隐私信息,任何机构不得擅自收集、贩卖、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以上就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为了维护人们的隐私权,各单位都要防止和纠正蓄意的、意外的、过失的违反机密性的行为,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所有公民的隐私权。
《民法通则》中有没有提到隐私权,但是通过什么条款来保护隐私权的民法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民法通则》中有没有提到隐私权,但是通过什么条款来保护隐私权的民法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民法通则》中有没有提到隐私权,但是通过什么条款来保护隐私权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我国有关个人隐私的规定有哪些,都在哪些法律条文上有记载?有关的法律文书包括:1、《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人格权就包括隐私权】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4、《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注:目前盛行的网络“人肉搜索”,也会造成侵权。
法律中指出:“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而民事权益则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权利。
“人肉搜索”中,难免会涉及到当事人照片、阅历等内容,其间不乏个人隐私,网络公开之后又常为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
】第六十二条【患者的隐私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5、《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一百三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宪法与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与权益
宪法与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与权益宪法作为一国的最高法律文件,承载着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责任。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因此,宪法不仅需要明确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还应当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一、宪法保障个人隐私权利的意义个人隐私权利是人们对自我信息的掌控权,涉及到个体的尊严、自由和安全。
宪法保障个人隐私权利的意义在于:首先,个人隐私权利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是维护公民基本人权的需要。
它能够保护公民免受他人滥用、侵犯个人信息的风险,保障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其次,个人隐私权利的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信息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价值和潜力,保护个人隐私能够建立公正、合理的信息流通机制,促进信息时代的健康发展。
最后,保护个人隐私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公民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切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从事非法活动,有效维护社会安宁。
二、宪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不得购买、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这一规定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底线,要求国家和公民共同努力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宪法第八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保护人民的个人信息的秘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强调了个人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裁措施。
三、宪法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与应对虽然宪法对于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发展带来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难题。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个人,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作为法律的维护者,法律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本文将围绕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展开探讨。
个人隐私权的概念与特点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拥有自己的生活、思想、身体、名誉、荣誉等不受侵犯的权利。
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和绝对性。
个人隐私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可侵犯性个人隐私权是个人独特的私人领域,不受其他人和组织的侵犯。
它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享有的独立、不可分割的一项权利。
绝对性个人隐私权是绝对的,不受其他权利的制约。
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限制隐私权,也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广泛性个人隐私权包括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个人信息、通讯秘密、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宪法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宪法》中,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不受侵犯的权利,其中就包括了个人隐私权。
法律法规保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个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并依法受到保护。
”此外,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保护个人信息提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
司法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司法机关通过审理个人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权等案件,保护个人隐私权。
同时,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也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策略个人保护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比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定期更改密码等。
法律保护在法律层面,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而隐私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公民隐私权的最大隐患往往来自国家公权力对私权的干扰和介入。
本文主要从近期曝出的“棱镜门”泄密事件入手,来分析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意义。
关键字:宪法保护;公权力;国家安全;隐私权
一、“棱镜门”泄密事件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据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棱镜门事件无疑像一颗炸弹,在整个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
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的安全与公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的冲突也日渐突出,为了保护所谓的国家安全而不限制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对政府的信赖危机。
因此,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就成为未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
问题。
正如台湾知名法学家李鸿禧所说:“就民主宪政的基本理论而言,本身就蕴含着将一向被‘公共领域’覆盖的‘私生活领域’划出的意图,赋予其积极意义,从而尊重个人的尊严,并确保个人在此范围的自由。
”因此,隐私权有着深厚的宪法价值,换句话说,只有确定隐私权在宪法权利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对个人私生活领域形成最为全面和坚固的保护,以实现组成社会的公民个体的全部人格尊严。
这就是隐私权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二、国家公权力与隐私权的冲突
目前我国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十分薄弱,在“棱镜门”泄密事件后,国家公权力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就更加被提上日程,因此继续完善宪法对隐私权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赋予的国家权力在对公民权利进行保障的同时,却有被滥用的可能,从而背离人权保障的初衷,“棱镜门”事件就是典型表现。
国家权力的滥用,不仅无法保护国家及其其人民的安全,更会侵犯其民众的合法的信息权和隐私权,因此必须依靠宪政体制和适当规则加以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趋势
下,“国家本位”、“权力本位”向“个人本位”、“权利本位”转换,隐私权充分体现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权利本位和个人本位思想。
而要解决公权力行使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公权力和当事人权利的地位和关系,以宪法原则为导向,以人权保障为基点,实现公权力行使的比例原则与平衡原则;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分公权领域与私权领域的范围,以达到权利与权力的平衡。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明确,自由永远处于价值位阶的顶层,切不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秩序和正义。
三、完善宪法对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在我国,隐私权是一项未列举的宪法基本权利即隐性的宪法基本权利。
从宪法的高度对隐私权进行明确保护,既可以提升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引起全社会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重视,又可以为部门法律保护隐私权提供宪法依据。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有其法理基础——一般人格权的公法保护,也有其人权法价值基础——人格尊严与个人自治,还有其他的法律规范基础,因此从宪法层面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具有其当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首先,将隐私权作为基本人权明确纳入宪法中,确立保护隐私权的一般条款。
由于人格尊严是隐私权的价格基础,也是人格权保护的最高价值目标,在宪法中把人格尊严条款提高到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中,以使之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基本价值条款体现其作用。
另外可以将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拓展,扩大解释到宪法相关条款,
适当界定公权力的行使界限并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其次,在完善宪法相关条款后,确保其在司法中的应用。
我国没有宪法司法化的先例和制度,要从宪法层面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只有依靠法院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宪法的遵守来实现。
法院对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作合宪法律理解,是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在我国司法领域得以体现的最重要渠道。
为了保证宪法效力的发挥,还应当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
最后,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在部门法中增加对隐私权的保护。
通过相关立法部门建立完善的个人隐私权法等。
隐私权正在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和各国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它是保障人格尊严、维护正常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需要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手段去保护,目前隐私权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宪法的保护,并且这种保护正在呈现国际一体化的趋势。
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以约束公权力、保障人权为宗旨,因此也是保护隐私权最有利的工具。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私权利保护的社会,侵犯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事件却屡见不鲜,从最近发生的“棱镜门”事件,联想之前的“示众”,国家公权力和公民基本私权利的冲突一直都不停的演绎着,而宪法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与磨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只有立法机关关注人民心声,司法机关践行宪法精神,人民群众懂得维权,宪法作为母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整个社会才能在一个更加完善和美好的秩序中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波:《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冲突及调适》.河北法学.2006(9).
[2]魏晓阳:《日本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浙江学刊.2012(i).
[3]潘金文:《身份证增加指纹信息的合宪性分析——以宪法隐私权为税角》.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i).
[4]张小品:《民法中的隐私权和宪法中的隐私权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5).
[5]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