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 正文及答案
化学与文化试题及答案
![化学与文化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203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d.png)
化学与文化试题及答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化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化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化学的研究。
以下是关于化学与文化的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哪些化学物质?答:火药的主要成分包括硝酸钾(KNO3)、硫磺(S)和木炭(C)。
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爆炸。
2. 古埃及人使用的防腐剂“木乃伊”中,主要使用的化学物质是什么?答: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主要使用的化学物质是碳酸钠(Na2CO3),也称为苏打。
碳酸钠有助于脱水和防腐。
3. 请简述化学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
答:化学在食品保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中的油脂氧化,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4. 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中,釉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答: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中,釉料的主要成分包括硅酸盐、氧化铝、氧化铁等。
这些物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玻璃状的表面,赋予陶瓷美观和耐用的特性。
5. 请解释化学在染料制造中的重要性。
答:化学在染料制造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通过化学合成,可以创造出各种颜色的染料,用于纺织、印刷等行业。
此外,化学还可以帮助改进染料的性能,如提高色牢度、降低毒性等。
6. 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混凝土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什么?答: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混凝土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火山灰。
火山灰中的硅酸盐和氧化铝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水化反应,形成坚硬的硅酸钙水合物,使混凝土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7. 请简述化学在医药发展中的贡献。
答:化学在医药发展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化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
其次,化学合成技术使得药物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
【真题汇编】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真题汇编】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b2dcf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4.png)
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2.(2021·海南真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解析】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 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
3.(2021·辽宁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解析】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https://img.taocdn.com/s3/m/a515eb4ee87101f69e31959c.png)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1.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这里“M气体”是指() A.甲烷B.一氧化碳C.乙烯D.氢气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对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
答案:A2.据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石硫黄(即硫磺)能化金银钢铁,奇物”,所得产物不可能是()A.Au2S B.Ag2SC.CuS D.FeS解析:S单质的氧化性比较弱,所以只能将金属氧化为低价,所以将Au、Ag、Fe分别氧化为+1、+1、+2价,转化为Au2S、Ag2S、FeS,所以选项A、B、D有可能;S氧化Cu应该生成低价的Cu2S,选项C是不可能的。
答案:C3.(2019·福建漳州模拟)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其制备方法为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萃取B.溶解C.过滤D.重结晶解析: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二者反应生成醋酸铅和水;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将醋酸铅溶解于水中,该操作为溶解;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滤去难溶性杂质,该操作为过滤;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该操作为重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醋酸铅,所以没有涉及的操作是萃取,故选A。
答案:A4.《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c71a28783e0912a3162a3f.png)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真题再现▲(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 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2018·新课标Ⅱ)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答案】A【解析】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
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
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
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
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
【点睛】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61c87969e314332396893cb.png)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专题02 化学与STSE 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02 化学与STSE 传统文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51741a51e79b89680226ae.png)
化学与STSE 传统文化【专题框架】【自主热身,小试牛刀】1.(2020届丰台区二模)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鼻冲水(氨水)”的记载明确指出:“鼻冲水,……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方不减……唯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
宜外用,勿服。
”下列有关“鼻冲水”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鼻冲水是弱电解质B.鼻冲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色C.鼻冲水中含有分子和离子的种类为6种D.存在平衡:NH 3+H2O NH3·H2O NH+4+OH-【答案】A【解析】A.鼻冲水为氨水,氨水中的主要成分NH3·H2O为弱电解质,氨水本身为混合物,所以不是弱电解质,故A错误;B.氨水溶液显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故B正确;C.氨水中含有的分子为:NH3、H2O、NH3·H2O,离子有NH+4、OH-、H+,共六种,故C正确;D.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NH 3+H2O NH3·H2O NH+4+OH-,故D正确。
故选A。
2.(2020届武昌调研)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硅胶B.氯水和食盐水消毒杀菌的原理相同C.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C【解析】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可在包装袋中放入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铁粉等,而硅胶常用于防止食品受潮,A项错误;氯水消毒杀菌的原理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食盐水消毒杀菌的原理是高浓度的食盐水使细菌脱水而死亡,B项错误;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的原理是铁、Mg与水溶液形成原电池,Mg作负极被腐蚀,铁作正极被保护,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C项正确;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发生反应: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可减少SO2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项错误。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42fc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5.png)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有关?A. 点石成金B. 滴水穿石C. 破镜重圆D. 铁杵磨针答案:A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下列哪种物质常用于制作墨水?A. 朱砂B. 雄黄C. 石墨D. 铜绿答案:C3. 下列哪种物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五石散”?A. 碳酸钙B. 硫酸铜C. 氧化铁D. 硫化汞答案:D二、填空题4.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硫磺、木炭和________。
答案:硝酸钾5. 在传统中医中,________被用来治疗砷中毒。
答案:鸡蛋清6.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中,________被用作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石英三、简答题7.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烧酒”是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制成的?答案:中国古代的“烧酒”是通过发酵过程制成的,其中涉及到糖类物质在酵母菌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C6H12O6(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二氧化碳)。
8. 中国传统的造纸术中,为什么要加入碱性物质?答案:在传统的造纸术中,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水,是为了中和植物纤维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白度。
碱性环境有助于纤维素的分解,使纸张更加柔软和易于书写。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答案: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矿石(如硫化铜)通过冶炼过程提取出纯铜。
这个过程涉及到还原反应,即在高温下,铜矿石中的铜离子与木炭反应生成金属铜。
随后,将纯铜锻造成薄片,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制成光滑的镜面。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在铜镜背面镀上一层锡,以增加光泽和耐腐蚀性。
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的电镀等。
五、实验题10. 如果要通过实验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答案:为了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取几块大小相同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将其放置在可以控制水滴落速度的装置下。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6ffd20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e.png)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北京西城一模)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B.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C.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D.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答案 B2.(2022·广东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煅烧贝壳,将产物投入海水中以获得Mg(OH)2B.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发酵酿酒C.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D.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煅烧碳酸钙时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水、镁离子结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钙离子,在整个过程中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淀粉发酵酿酒需要经过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生成乙醇、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 不选;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会引起乙醇的催化氧化,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锰酸钾本身被还原而褪色,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3.(2021·肇庆模拟)五千年中华文化不仅能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的记载。
“薪柴之灰”的成分是碳酸钾B.“地生天赐硝磺炭”中提到了黑火药的主要成分C.“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所描写的印刷术陶瓷活字属于硅酸盐材料D.“寒溪浸楮舂夜月”所描写的造纸术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 A解析 A.“薪柴之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故A错误;B.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组成的,故B正确;C.黏土高温烧制得到陶瓷,陶瓷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正确;D.“寒溪浸楮舂夜月”描写的是造纸术工艺,其中的除杂、蒸熏、漂白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59c8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d.png)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首先,化学与传统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念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对应着金、木、水、火和土五种性质。
这与现代化学中的元素概念是相一致的。
此外,古代文化中还包含了对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如陶瓷、纺织和染料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体现了化学的思想和原理。
其次,化学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古代炼金术的实践中,人们通过试验、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探索了金属的性质、合金的制备和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为古代冶金和陶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燃烧和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的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古人在石油、火药和印刷等方面的应用中,运用了火与氧气间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原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eba53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4.png)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 ————————————————————————————————日期: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bfe1e482fb4daa58d4b4b.png)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参考答案)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1731a77232f60ddcca151.png)
题型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考向1化学与STSE1.(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选A A错误,氧化铁的颜色为红棕色,不是青色;B、C、D正确,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2.(2018·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解析:选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液体能导电,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是生物制品,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疫苗效果降低或失去作用,B项正确;水性漆与传统的油性漆相比,水性漆具有低甲醛和低芳香类化合物等优点,属于环保产品,C项正确;装有镁棒的电热水器,是一个以镁棒为负极(阳极)、内胆为正极(阴极)的原电池,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Ⅰ)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解析:选A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解析:选C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A项正确;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B项正确;燃煤中加入CaO是为了除去煤燃烧生成的SO2,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C项错误;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属于清洁燃料,D项正确。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591c6ff46527d3240ce0ca.png)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10f4090029bd64793e2c68.png)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1 )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干馏D.蒸馏 C .渗析.萃取 A B.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2 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 A 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4 ………)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D.KIO B.KNO C.Ca(NO) SO A.Na 333224“性最烈,能蚀五金……《本草纲目拾遗》5.我国清代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D.卤水B硝酸C.醋A.氨水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 6 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https://img.taocdn.com/s3/m/50eadc3c195f312b3069a5e5.png)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
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百炼成钢B.饮鸩止渴C.铁杵磨针D.火上浇油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复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3.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化学操作中与“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洗涤、捣碎B.浸泡、研碎C.萃取、剪断D.煮沸、过滤4.《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
”其中不灰木是指()A.硫酸盐B.硝酸盐C.硅酸盐D.氯化物5.《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6.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实验操作是()A.苯甲酸的重结晶B.从碘水中提取碘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7.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8.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9.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 覆盖在其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传统文化考点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
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 百炼成钢B. 饮鸩止渴C. 铁杵磨针D. 火上浇油2.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拉开序幕。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3.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反映了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可以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B.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C.在某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消防员发现存放金属钠、电石、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化学品的仓库起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扑灭D.钢化玻璃、有机玻璃、防弹玻璃均属于硅酸盐材料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 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C. 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7.东汉成书《神农本草经》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B. 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C. 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 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9.《集注》:“鸡屎矾(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鸡屎矾含有极性共价键B. 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 碱式碳酸铜不稳定D. 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10.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 复分解反应B. 化合反应C. 离子反应D. 氧化还原反应11.我国明代《天工开物》“锤炼第十”中记载了以红铜制备黄铜的两种方法:“从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两种制备方法均不发生化学反应B.第一种方法发生置换反应C.红铜为纯铜,黄铜为合金D.倭铅为铅的氧化物1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所示。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考点2.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1.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 “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 “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2.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司母戊大方鼎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B.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会带来二次污染C.单质硅可用来制作太阳能发电设备D.磁勺指南针成分是Fe2O3,底座为铜质3.我国中医文献中记载“山居多瘿”,也提到“海藻治瘿”。
“瘿”的产生与环境中土质或引用水的哪种物质缺乏有关()A. 钙B. 铁C. 碘D. 维生素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牙为根。
”这里的黄牙是指()A. 金B. 硫C. 铜D. 铁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6.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这种“碱剂”可能是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农丹经》中“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A. 氯化物B. 合金C. 硫化物D. 氧化物8.《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9.《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 CuSO4·5H2OB. FeSO4·7H2OC. KAl(SO4)2·12H2OD. Fe2(SO4)3·9H2O10.《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
”其中“不灰木”是指()A. 硫酸盐B. 硝酸盐C. 硅酸盐D. 氯化物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冶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剑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 氢氟酸、食盐水B. 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 稀硫酸、食醋12.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 CaOB. NaHCO3C. SiO2D. CaCO313.《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A. KOHB. KAl(SO4)2C. KHCO3D. K2CO314.西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对于水银的描述:“名汞,生符陵,出于丹砂”。
这里的“丹砂”是指()A.氧化银B.氧化铁C.汞D.硫化汞15.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介绍: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其中的“可燔石”是指()A.黏土B.碳酸钠C.碳酸钙D.熟石灰16.我国炼丹家大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其中鍮石金是()A.锌B.铜C.氧化锌D.铜锌合金17.制砖瓦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建筑业上一大杰出贡献,有“秦砖汉瓦”之称。
制砖瓦的原料为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化学式可表示为Al2H4Si2O9)及其铁的氧化物。
在烧制过程中,因方法不同砖瓦的颜色不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黏土中的硅酸盐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B.烧制砖瓦过程中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红砖中含有Fe2O3,青砖中含有FeOD.硅酸盐成分温度,烧制砖瓦时黏土中的硅酸盐不发生化学变化考点3 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燃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 过滤B. 萃取C. 分液D. 蒸馏3.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化学操作中“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 洗涤捣碎B. 浸泡研碎C. 萃取剪断D. 煮沸过滤考点4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1.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B.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D.使用含Ca2+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2.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3.汉紫是一种目前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我国秦朝兵马俑是最早使用该颜料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