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 正文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传统文化

考点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A. 百炼成钢

B. 饮鸩止渴

C. 铁杵磨针

D. 火上浇油

2.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拉开序幕。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3.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

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反映了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可以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

B.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C.在某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消防员发现存放金属钠、电石、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化学品的仓库起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扑灭

D.钢化玻璃、有机玻璃、防弹玻璃均属于硅酸盐材料

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 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 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7.东汉成书《神农本草经》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

B. 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

C. 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

D. 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

9.《集注》:“鸡屎矾(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鸡屎矾含有极性共价键

B. 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 碱式碳酸铜不稳定

D. 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10.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A. 复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离子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

11.我国明代《天工开物》“锤炼第十”中记载了以红铜制备黄铜的两种方法:“从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制备方法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B.第一种方法发生置换反应

C.红铜为纯铜,黄铜为合金

D.倭铅为铅的氧化物

1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所示。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考点2.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

1.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

B. “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

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

D. “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

2.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司母戊大方鼎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

B.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会带来二次污染

C.单质硅可用来制作太阳能发电设备

D.磁勺指南针成分是Fe2O3,底座为铜质

3.我国中医文献中记载“山居多瘿”,也提到“海藻治瘿”。“瘿”的产生与环境中土质或引用水的哪种物质缺乏有关()

A. 钙

B. 铁

C. 碘

D. 维生素

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牙为根。”这里的黄牙是指()

A. 金

B. 硫

C. 铜

D. 铁

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B.KNO3C.Ca(NO3)2D.KIO3

6.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

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

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农丹经》中“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 氯化物

B. 合金

C. 硫化物

D. 氧化物

8.《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9.《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 CuSO4·5H2O

B. FeSO4·7H2O

C. KAl(SO4)2·12H2O

D. Fe2(SO4)3·9H2O

10.《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其中“不灰木”是指()

A. 硫酸盐

B. 硝酸盐

C. 硅酸盐

D. 氯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