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第10课 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 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2. 肌理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肌理,如树叶、石头、衣物等。
3. 肌理的体验:让学生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肌理的特点。
4. 肌理的创作: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肌理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理想的肌理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实物展示。
学具:沙子、面粉、纸张、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肌理特点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肌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3. 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肌理,并让他们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肌理的特点。
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概念、观察与体验、创作实践、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让学生收集一些具有明显肌理特点的物品,如石头、树叶、衣物等,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肌理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体验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肌理的概念,学会了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并能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肌理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理想的肌理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美术的世界中自由探索和表达。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感觉肌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受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肌理的图片,以及制作肌理的步骤说明。
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肌理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肌理的图片、实物,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制作肌理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等。
3.布置教室,使学生有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肌理的美。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肌理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触摸和感受不同的肌理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肌理的效果。
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肌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和方式,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掌握肌理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肌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2. 肌理的表现方法:观察、描绘、创造。
3. 肌理的创作实践: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掌握肌理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现肌理,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范画、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油画棒、水粉、沙子、盐、面粉、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肌理的含义、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肌理的基本知识。
3. 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肌理作品,让学生感受肌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盐、面粉、纸张等,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感受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肌理的表现方法肌理的创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创作一幅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肌理,拍摄照片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肌理的含义,掌握了肌理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知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学习和感受肌理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培养对肌理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对肌理的感知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创造性表现肌理的方法和技巧•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不同的肌理样本,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该肌理的名称和特征。
•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的肌理声音,引发学生对不同肌理的感受和表现的想象。
•激发学生对肌理感知与表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环节•介绍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包括形态肌理、质感肌理、色彩肌理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肌理在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展示不同的肌理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知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技巧。
•从色彩、线条、形态等方面讲解肌理表现技巧,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肌理。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事物,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种类的肌理。
•让学生分为小组,合作完成肌理表现作品,其中包括创新肌理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学生自主创作后,进行展示和分享,分享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思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结环节•点评不同的肌理表现作品,强调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手法,并关注学生创新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复习和总结本课时的重难点内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和实践,在美术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对肌理表现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不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课程教材:《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对各种肌理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有创意地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肌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
3. 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材料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剪刀、胶水、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出示各种具有肌理的实物,如毛巾、砂纸、布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肌理的特点。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肌理?肌理有哪些表现形式?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肌理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教师讲解肌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如服装、家居、建筑等。
3.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如水彩颜料、剪刀、胶水等。
三、学生创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一幅表现生活中肌理现象的画。
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材料表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1. 肌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肌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
3. 创新方法和材料表现肌理现象。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肌理现象,下一节课分享和交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知道肌理的分类,掌握不同肌理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定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是物体表面的一种视觉和触觉特征。
2. 肌理的分类:肌理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大类。
自然肌理是指自然形成的肌理,如树木的纹理、石头的纹理等;人工肌理是指人为加工形成的肌理,如布料的纹理、金属的纹理等。
3. 不同肌理的特点:不同的肌理有不同的特点,如粗糙、光滑、细腻等,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
4. 创造新的肌理效果:通过拓印、绘画、剪贴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够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不同肌理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肌理样品(如布料、金属、石头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展示肌理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不同肌理的特点。
3. 实践:学生通过拓印、绘画、剪贴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板书设计1. 感受肌理2. 内容:肌理的定义肌理的分类不同肌理的特点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两种新的肌理效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富有创意,肌理效果要明显,颜色要搭配协调。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够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

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10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感知不同肌理的美感。
2. 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创作出富有肌理感的美术作品。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定义与分类:视觉肌理、触觉肌理、听觉肌理、嗅觉肌理等。
2. 常见材料和工具的肌理特点:纸张、布料、石头、木头等。
3. 创作方法与技巧:拼贴、拓印、绘制等。
4. 优秀作品欣赏与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创作肌理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画纸、画笔、各种材料(如纸张、布料、石头、木头等)、展示台。
2. 学具:学生自带材料盒(包含画纸、画笔、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肌理的美感。
2. 学生分享对肌理的认知和感受。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肌理的定义与分类。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优秀肌理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创作一幅富有肌理感的美术作品。
2. 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将作品展示在展示台上,向大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肌理效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肌理的定义与分类2. 创作方法与技巧3. 作品欣赏与分析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创作一幅富有肌理感的美术作品。
2. 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创作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了肌理的概念,学会了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创作肌理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 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是触觉上的感受2.通过实物、图片等途径认知材料的肌理3.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肌理,提高观察能力4.在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5.探索常用工具表现肌理的方法6.体验肌理表现带来的情感效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认知触感肌理,开发观察能力2.探索常用工具表现肌理3.在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2.教学难点1.呈现不同的肌理表现方式,寻找学生感觉到肌理的技巧2.营造学生兴趣,激发创意,丰富作品的感观层次三、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1.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肌理活动1:肌理自我寻找活动2:肌理图片角逐第二课时:探究用工具表现肌理活动1:吸管造肌理活动2:糖纸造肌理第三课时:画面中表现某些物品的肌理活动1:小猪佩奇的身上有什么肌理?活动2:保鲜膜的纹路,你能画出来吗?第四课时:体验肌理表现带来的情感效果活动1:画出袜子质感,让人兴奋还是沮丧?活动2:画出发绳质感,让人安心还是焦虑?2.时间分配第一课时:50分钟第二课时:50分钟第三课时:50分钟第四课时:50分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教师引导,学生主体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4.集体讨论交流5.展示作品,评价分享2.教学手段1.项目式教学2.情景教学3.游戏教学4.板书+PPT教学5.多媒体展示五、教学评估方法1.观察记录法2.问卷调查法3.作品评价法4.实验测试法六、教学材料1.各种肌理实物、照片、图片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吸管、糖纸、铅笔、彩色画笔、颜料、画纸等。
3.作品展示、评价、分享所需PPT、意见表和图片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实践创作。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表现得非常活跃,集体讨论时也能积极思考并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教师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评价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全面地评估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并向学生们反馈及时和及其充分的评价。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及在生活中运用。
2. 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范画、各种肌理的实物。
2. 学具:水粉颜料、拓印材料、剪刀、胶水、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各种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肌理的特点。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示范:示范如何制作肌理,包括拓印、揉搓、喷洒等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肌理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种类、制作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肌理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制作肌理,培养了他们对肌理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肌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肌理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有趣的肌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2. 新授在新授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肌理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肌理会出现在这些物体上?它们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感受肌理|苏少版

感受肌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肌理,观察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肌理,感受肌理之美。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与感受能力,动手动脑,尝试在美术创作中运用恰当的肌理表现的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美术语言的丰富性,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肌理,制作肌理的简单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肌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表现作品。
教学准备:材料、教学视频、示范作品、板书题目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课,感受身边的肌理(4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睁大眼睛看好哦!这是一张白纸,我用铅笔涂一涂,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硬币的图案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教师:请同学们仔细摸一摸硬币上的图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高低不平的……教师:对了,这就是硬币的纹理。
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纸摸一摸是不是很光滑,再将纸揉一揉,展开后摸一摸,什么感觉?学生:变粗糙了,有纹理了。
教师:是的,每个物体身上都有自己的纹理,大家再伸出自己的手掌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学生:手掌纹教师:摸一摸自己的手掌纹,什么感觉?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去感受了各种物体表面上高低不平的、粗糙平滑的、纵横交错的纹理变化,像这样的纹理我们就叫它肌理。
(出示肌理的概念)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感受肌理。
【设计意图】利用涂硬币、揉纸球、摸指纹这三个小游戏,让学生们自己观察、自己感受、自己思考,教师随声引导,使学生们更直观更自然的融入到肌理的世界里,对肌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直接引入课题感受肌理,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肌理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了解制作肌理的表现方法(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大自然中的肌理(2分钟)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肌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用心的去发现,你瞧———播放《感受肌理》的教学课件(图2),我们平时吃的蔬菜的横切面也有它独特的纹理,你们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举手发言,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
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肌理•掌握肌理的分类方法•懂得如何使用肌理来表现画面教学重点•肌理的分类方法•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教学难点•肤色、毛发、衣服等物品的肌理表现•如何运用不同的肌理表现不同的材质效果授课内容课前准备了解什么是肌理,在生活、艺术中的应用,包括肌理的分类,如鱼鳞形、网状、波浪形、栅形等。
第一节课:肌理是什么?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使学生了解肌理是指造物体表面的明暗纹理。
它是一件实体表面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由物体表面小的、重复性的因素所产生的纹理感。
第二节课:肌理的分类方法1.形状、结构分类法–鱼鳞形:呈鳞片状–网状:呈网眼状–波浪形:呈波浪状–栅形:呈格子状2.作用、功能分类法–象征性肌理: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龙鳞,虎文等–功能型肌理:具有一定的物理功能,如鱼鳞型屋面,擬石壁等–重点性肌理:强调物品的表面特征或其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课: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学习各种肌理。
学习如何使用肌理来表现画面,包括:1.肤色肌理:通过在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肌理,让肉体显得柔软或者硬朗。
2.毛发肌理:通过肌理中纹理的相对方向和形状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种类毛发的细致程度。
3.衣服肌理: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布料的肌理,通过各种线条和阴影来表现不同布料的质感。
第四节课:肌理表现不同材质介绍如何运用不同的肌理表现不同的材质效果,包括:1.金属材质:采用垂直或斜线条性的肌理,增强金属质感(如铁皮、铝板)。
2.织物材质:采用交叉线条或轮廓线条,表现不同布面材料的纹理(如麻、棉、毛等)。
3.瓷器材质:采用清晰、规则的花纹,表现瓷器表面珠光宝气的质感。
总结通过二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感觉肌理-苏少版,学生们学习了肌理的知识,其分类方法以及在画面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不同的肌理来表现图像中的不同材质效果,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感觉肌理-苏少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0课感觉肌理-苏少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肌理与感觉的关系。
2.掌握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
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白板、粉笔。
3.不同种类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水彩、颜料、铅笔、笔等)。
4.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对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感知肌理 (15分钟)1.讲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
2.老师展示不同材质的肌理,并讲解不同材质的触感和采光反射情况。
3. 表现肌理 (20分钟)1.老师展示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表现肌理的示范作品,并解释不同材料和工具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在作品中呈现自己感受到的肌理。
4. 练习 (4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2.老师提供多种肌理图片和素材,让学生观察、分析,并尝试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表现。
5.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教学思考本课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引导学生表现肌理。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用感官感知肌理,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表现。
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感受、观察、探究肌理,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如木材的纹理、金属的光泽等。
2. 肌理的制作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海绵、刷子、沙子等,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3. 肌理的应用:肌理可以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如绘画、雕塑等,也可以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如墙面、家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示范视频、肌理制作工具和材料。
2. 学具:图画纸、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画布、画笔、海绵、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播放示范视频,展示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2. 家庭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用图画纸和彩笔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肌理的基本知识,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PPT展示、示范视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在实践操作环节,是否有个别学生操作不当,需要加强巡回指导。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10感觉肌理》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10感觉肌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感觉肌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肌理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运用肌理来装饰画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但他们在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观察、感受和创造肌理,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特性,知道肌理可以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来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创造肌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特性,知道肌理可以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来表现。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创造肌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
2.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3.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0感觉肌理》相关图片和文字素材。
2.画具: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3.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如布料、石头、木头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肌理的特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种类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绘画技巧来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选择一种肌理进行绘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肌理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教案:第10课感觉肌理(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肌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及特点2. 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3. 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4. 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并能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彩纸、彩泥、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并描述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表面的特点叫做什么吗?引出课题——感觉肌理。
二、新课1. 讲解肌理的概念及特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2. 展示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特点。
3. 讲解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4. 欣赏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肌理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肌理特点和创作想法。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彩纸、彩泥等材料进行肌理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肌理特点、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板书设计:第10课感觉肌理一、肌理的概念及特点二、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三、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四、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下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肌理为主题的作品。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触摸、绘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来感知。
2. 肌理的分类: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自然肌理如树皮、石头、水面等,人工肌理如布料、纸张、金属等。
3. 肌理的表现方法:可以通过绘画、拓印、拼贴等手法来表现肌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拓印工具、拼贴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肌理的概念、分类和表现方法,让学生对肌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概念、分类、表现方法、实践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2. 家庭作业:收集身边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感受,画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肌理的定义及种类,培养对生活中肌理的观察能力;2.能够通过观察与感受的方式,体验不同的肌理;3.能够使用水粉等不同材料进行肌理创作,并体现肌理特点;二、教学内容1.肌理的定义及种类;2.肌理的感知方法;3.肌理的创作方法;4.《10感觉肌理》苏少版。
三、教学重难点1.肌理种类的辨析;2.创作方法的实践;3.《10感觉肌理》苏少版的精髓传递。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肌理的定义及种类课前准备1.准备PPT,介绍肌理的定义及种类;2.准备相关素材,展示各种不同肌理。
教学过程1.引入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定义,引出肌理的种类。
2.通过图片展示的方法,展示各种不同肌理的样式与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肌理的多样性以及肌理的实用性。
课后作业1.收集不同的物品或图片,寻找其中所包含的肌理,并用笔记本记录下来;2.提前准备5个不同的肌理样本(如木纹、石纹等),观察并了解其模样。
第二课时:肌理的感知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肌理接触板等相关工具;2.准备素材,介绍通过触、看、摸等多种方式感知肌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触、看、摸的方式感知肌理的方法,介绍如何使用触觉、视觉、触摸等不同感受方式来感知;2.在实际感知中,通过使用肌理接触板等相关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方式感受肌理,进一步深化对肌理的感知。
课后作业1.在肌理接触板上,使用手指或笔触,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肌理;2.在感知绘画或日常生活中,寻找肌理,并进行记录。
第三-四课时:肌理的创作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水粉、彩笔、水彩等画画工具;2.准备多样化的素材,以备肌理创作使用。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对已经感知的肌理进行题材和材料选择;2.讲解运用不同创作材料的方法,如水粉、彩笔、水彩等,介绍不同材料的特点与运用方法;3.进行创作实践,并进行创作风采的展示。
课后作业1.收集肌理相关的素材,并进行分类;2.利用素材创作不少于2种不同肌理。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 | 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肌理的含义,识别不同物体的肌理,并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描述肌理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创作,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定义:介绍肌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2. 肌理的种类:介绍不同物体的肌理,如光滑、粗糙、细腻等,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感受和描述。
3. 肌理的创作: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彩泥、沙子、水粉等,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肌理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示范视频等。
2. 学具:彩泥、沙子、水粉、画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其肌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定义和种类,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感受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肌理。
3. 示范:展示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重点内容:肌理的定义、种类和创作方法3. 示例:展示不同物体的肌理图片和创作示例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作一幅肌理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求富有创意,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肌理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描述不同物体的肌理特点。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创作肌理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感受肌理|苏少版

《感受肌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感受肌理的学习对视觉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本课感受肌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制作拼贴画,巧用肌理丰富绘画表现。
帮助学生发现、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的不同肌理以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巧用肌理想象。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理解肌理及其基本制作方法。
2、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拓印材料及方法,巧用肌理制作作品。
教学难点:掌握肌理制作的一般方法(拓印、剪贴、手绘),并运用制作的肌理方法。
教学准备:用于拓印的工具材料(油画棒、树叶、毛线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将一张表面平整光滑的纸揉成团后展开,形成了丰富的纹理,并让学生通过抚摸和观察进行想象和描述。
二、感受肌理1、引入:什么是肌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小结:肌理原指皮肤的纹理,被引申为物体表面的组织构造。
造型艺术中的肌理是指人的造型行为造成的表面效果,其中包含触觉和视觉的心理感受。
2、观察你周围,你会发现许多物体的表面凹凸起伏,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纹理。
(仔细观察图片,尝试发现图片的特点,体会图片带给你的感受)3、摸一摸,通过触觉感受肌理。
准备几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分别让他们用手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欣赏图片)树叶石头豹纹4、看一看,通过视觉感受肌理。
(欣赏图片)梯田仙人球楼房三、制作肌理(一)、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取肌理?1、拓印请学生看一看自己的学习用品,有什么可以拓印的材料,找找身边有什么值得拓印的实物。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来拓一拓,找一找。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大实物:水泥地面,木桌椅,花玻璃,树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肌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0课)
教材分析:《感觉肌理》是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本课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不同材料表面的肌理,通过触摸让学生感觉不同材料表面的肌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语言简单有趣,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表达自己看到肌理的真实感受。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观察、触摸、欣赏不同材质的肌理,感受材质的肌理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拓印法获得材料的肌理,并对肌理进行重组,创作一幅有肌理趣味的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材质的肌理美感,学习用拓印法获得材料的肌理。
教学难点:将肌理进行重组,创作富有肌理趣味的作品。
教师准备:各种肌理材料、绘画工具、范画作品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肌理材料
一、导入新课
1. 激趣导入(摸物猜物)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物品(树皮),就放在这个盒子里,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摸一摸,摸完请你说说,这个物体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不要告诉他们是什么,请下面的同学来猜一猜。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好奇、爱玩,通过猜一猜,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一下子初步了解了肌理的概念。
奥,原来是树皮啊!树皮的表面粗糙不平,与我们生活中的大白纸摸上去
的感觉一样吗?像树皮这样表面粗糙不平的纹理,就称为肌理。
2、揭示课题: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肌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肌理里程,感觉肌理。
(板书——感觉肌理)
二、寻找肌理、感觉肌理
1、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有肌理呢?嗯,说的棒极了!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件肌理物品,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毛衣:毛衣上的肌理毛茸茸的。
花菜:这是我们吃的花菜,它表面的肌理是怎样的呢。
(一颗一颗的)
鞋:看,鞋上的肌理有什么作用呢?(防滑)
轮胎、盲人道:轮胎的肌理也可以怎么样?盲人道上的肌理可以指印盲人前进的方向。
总结:看来肌理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到大自然中、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肌理。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欣赏大自然的肌理,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肌理,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平常要带上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这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觉肌理(摸一摸、看一看)
看了这么多肌理材料,你们想不想来摸一摸呢?现在请每组的小组长把材料拿出来,用手摸一摸、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它们的肌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肌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等会请2位同学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肌理,感受肌理。
3、拓印肌理(第一次小练习)
这些物体表面的肌理有意思吗?,想想看我怎样把它留在画纸上呢?(可以画)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拓印(板书)?看老师来演示一下(拓印花菜、,边说边演示)当然除了拓印藕片还可以拓印?
现在请同学们挑选一件你喜欢的物品,一起来试一试。
4、展示拓印作品,师生简单讲评,拓印的画面中有点、有线、还有面,有的清楚、有的有一些斑驳的纹理,好看极了。
三、教师示范,探寻方法
1、同学们我们通常画画都是用水彩笔、油画棒等等,想想看如果我们把肌理和绘画联系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想看吗?
好,先看殷老师来试验一下。
教师示范:前几天小熊服装厂给了我一批服装设计稿,希望我们能帮他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衣服。
我先从里面拿出一张设计稿,看,这位模特穿着一条长长的的裙子。
首先我把藕片上的肌理拓印在裙子的上面,使得裙子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接着我将报纸剪成水滴的形状,我们可以将它揉一揉,使它表面的肌理更加明显,刷点胶把它粘贴上去,制造出像鱼鳞一样一层一层的新肌理,来增加衣服的质感。
最后,再用油画棒给模特添上好看的头发。
这样一幅服装设计稿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老师用了哪些方法来制造衣服上的肌理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适时示范,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完成后面的作业。
2、总结方法:拓印、揉、剪、贴(板书)
老师这里还有几幅这样的作品。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3、欣赏4张作品。
总结方法:撕、(板书)
四、学生作业
1、有趣吗?你想试试吗?今天老师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剩下的设计稿就交给你们咯,有信心吗?好,做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提供一些特殊的
材料。
每组一份。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业要求
1)5个人一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装饰衣服,创作出新的肌理效果。
2)注意卫生,注意剪刀安全。
3、欣赏学生作品(视频播放)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快快动手设计吧!(播放轻音乐)
2、作品展示《小小服装展》
学生的作品展示于kt板上,同学互相参观学习,看看别的组是用的什么材料、什么手法,创作出了什么样的肌理。
请本组同学说说,在请别的组的同学评价一下,教师再说出自己的建议。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潜力奖”。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作业,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誉精神。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拓印、剪撕贴揉等方法来表现肌理,设计服装,相信小熊收到我们的设计稿后肯定特别开心。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大师的作品,课后思考大师是怎样用肌理作画的。
肌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相信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就能感觉到更多的肌理美。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从课题看:感觉肌理,首先课的重点就要落在“感觉”一词上,感觉是什么?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让学生能用他的一些器官去感觉体会到不同的肌理。
课的一开始,就利用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
知道什么是肌理。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感觉一些物体上的肌理。
然后提问学生:用什么方法把肌理留在我们的画面上,让学生通过磨印、拓印等方法简单直观的感受到肌理的纹理美。
之后教师示范,总结方法拓印、揉、剪、贴。
最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一些特别的材料来创造出有趣的带有肌理效果的画面。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感觉、思考、探究,学生欣赏到了丰富的肌理,感受到了肌理的美,也创造出有趣的作品,课堂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了丰富的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