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详细答案解析及翻译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
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
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译文:齐景公将要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
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
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机安全的人一定困窘。
现在您喜好喝酒地治理国家,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税收苛刻,下令频繁,不能安稳民心。
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和就会出大乱子。
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在政治上修明,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
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
”齐景公听后,说道:“说得好。
”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2、《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译文《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鲁人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012赵且伐燕【原文】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①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②,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①拑:同钳。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
指吐。
【译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日不吐,明日不吐,就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
’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
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赵惠文王说:“好。
”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齐欲伐魏。
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
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王翦将兵_文言文翻译

王翦者,秦之良将也。
始事于穰侯,后事于武安君。
武安君数言于秦王,请益兵以伐赵,秦王许之。
翦曰:“非多益兵,必益将,乃可。
”秦王乃益翦兵,而令将军。
翦既将兵,请食必倍于士。
或曰:“将军之食倍于士,何也?”翦曰:“夫战者,民之大事也。
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故饮食倍之。
与之同甘苦,则其战必用命矣。
”翦行军,每舍必选善地,置舍必居要害。
其所以善用兵者,盖由此也。
及至伐赵,赵王大惧,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楚王乃发兵,使春申君将之。
春申君与翦相拒,不能取胜。
翦乃益多设奇计,令士卒夜攻赵营,昼击楚军。
楚军大乱,不可止。
春申君乃夜遁,赵王亦遁。
翦遂定赵地,进兵击楚,楚兵大败。
春申君奔寿春,为楚相。
翦遂围寿春,楚兵皆降。
秦王闻之,大喜,乃赐翦爵位,封为武成君。
翦于是谢病,归老于频阳。
其后,秦王使王贲将兵伐齐,破之,遂并天下。
翦虽老,犹为秦王出奇计,以定天下。
译文:王翦,是秦国的一位杰出将领。
最初侍奉穰侯,后来又侍奉武安君。
武安君多次向秦王进言,请求增兵攻打赵国,秦王答应了他。
王翦说:“不是增加更多的兵力,而是必须增加将领,这样才能行。
”秦王于是增派了王翦的兵力,并任命他为将军。
王翦担任将军后,请求的粮食供应是士兵的两倍。
有人问:“将军的粮食供应是士兵的两倍,这是为什么?”王翦回答:“战争,是百姓的大事。
死者无法复活,断肢无法再续,所以饮食要加倍供应。
与他们同甘共苦,他们就会在战斗中拼尽全力。
”王翦行军时,每次扎营都会选择好的地点,布置营地时必定占据要害位置。
他善于用兵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等到攻打赵国时,赵王非常恐惧,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
楚王于是派出军队,任命春申君为统帅。
春申君与王翦对峙,未能取胜。
王翦于是想出更多奇计,命令士兵夜间攻击赵营,白天打击楚军。
楚军混乱不堪,无法制止。
春申君于是夜间逃走,赵王也逃跑了。
王翦于是平定了赵地,进军攻击楚国,楚军大败。
春申君逃至寿春,成为楚相。
王翦随后围困寿春,楚军全部投降。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荆轲刺秦王》⽂⾔⽂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原⽂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燕南界。
太⼦丹恐惧,乃请荆卿(3)⽈:“秦兵旦暮渡易⽔(4),则虽欲长侍(5)⾜下,岂可得哉?”荆卿⽈:“微太⼦⾔,⾂愿得谒之(6)。
今⾏⽽⽆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千⽄(9),⾢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乃得有以报(太⼦)。
”太⼦⽈:“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之私,⽽伤长者之意,愿⾜下更虑之(12)!”荆轲知太⼦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秦之遇(13)将军,可谓深(14)矣。
⽗母宗族,皆为戮没(15)。
今闻购将军之⾸,⾦千⽄,⾢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常痛于⾻髓,顾计不知所出⽿!(16)”轲⽈:“今有⼀⾔,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为之奈何?”荆轲⽈:“愿得将军之⾸以献秦,秦王必喜⽽善(17)见⾂。
⾂左⼿把(18)其袖,⽽右⼿揕(zhèn)(19)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20)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tǎn)扼(è)腕⽽进(21)⽈:“此⾂之⽇夜切齿拊(fǔ)⼼(22)也,乃今得闻教!”遂⾃刎。
太⼦闻之,驰往,伏⼫⽽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函封之(24)。
于是太⼦预求天下之利⼔⾸,得赵⼈徐夫⼈(25)之⼔⾸,取之百⾦,使⼯以药淬(cuì)之(26)。
以试⼈,⾎濡(rú)缕(27),⼈⽆不⽴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秦武阳(即秦舞阳,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杀⼈,⼈不敢与忤(wǔ)视(28)。
乃令秦武阳为副(29)。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30),其⼈居远未来,⽽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迟之(31)。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彊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王翦将兵》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

《王翦将兵》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第一篇:《王翦将兵》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王翦将兵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龟信攻平与②,蒙恬攻寝③,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④。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⑤,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⑥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③④平与、寝、城父:古代地名⑤顿舍:停止。
⑥为:惟。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 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②见谢王翦7.下面句中加点词“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明8.翻译下列句子。
(2分)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9.王翦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参考答案6.(4分)①对,正确②道歉7.(2分)C8.(2分)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
9.(4分)①当始皇要攻取荆,问需要将兵多少时,李信回答曰:“不过二十万人。
”而王翦回答曰:“非六十万不可”,说明王翦是一位老将军,久经沙场,能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很沉稳,有大局观。
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国难当头时,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文言文阅读《豫让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三、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一)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二)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2020最新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备1

第 05 课 荆轲刺秦王(第 01 课时)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 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 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 )足下 樊於( )期 燕( )国 切齿拊( )心 匕( )首忤( )视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 )踞以骂 目眩( )3.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________,________。
)(7)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________,________。
)(9)卒起不意。
(“卒”通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________,________。
)13.(1)“悦”高兴 (2)“已”已经 (3)“凌”凌辱 (4)“返”返回 (5)“诀”诀别 (6)“震”震慑 (7) “现”显现 (8)“捧”双手捧着 (9)“猝”仓促,突然 (10)“环”绕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详细答案解析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详细答案解析及翻译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因此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别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别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认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别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别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别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别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兴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双眼。
矐,熏瞎。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别正确的一项是()A. 十月而拔.蓟城拔:攻取、攻克。
B.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诚:假如C. 荆轲之客,皆亡.亡:死亡。
D. 客无别流涕.而去者涕:眼泪。
11. 对文中画波纹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认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别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认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别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认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别流涕而去者。
《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及翻译译文

《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及翻译译文《《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及翻译译文《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
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
昔者,赵氏亦尝强矣。
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由千乘之宋也。
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
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令朝行。
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
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
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
格道不通,平际绝。
齐战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
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之间。
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选自《战国策》【译文】有个人从六国的利益角度游说秦王说:“国土辽阔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众多不足以逞强恃能。
如果认定土地广阔可永享太平,人民众多可长盛不衰,那么夏舛、商纣的后代便能世袭为君。
过去赵氏盛极一时,东可以震慑齐国,西可以压制魏国,除了这两个万乘大国,还困住宋国。
赵人筑起刚平城,使得卫都东门几乎没有郊野,卫人连放牧打柴都不敢迈出东门。
其时卫国岌岌可危。
这时天下游说之士相与谋划说:‘如今赵国大有威服天下的气势,若不及早有所作为,顷刻之间便危及自身,试问我们又怎甘心质子邯郸,向赵氏俯首称臣?’于是有人倡议攻打赵国,诸侯便群起而应。
晚上才发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动起来。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郸,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他乘坐夏车,自称夏王(隐然自诩为中原之主),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
《墨子怒耕柱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墨子怒耕柱子》原文及翻译译文《《墨子怒耕柱子》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墨子怒耕柱子》原文及翻译译文《墨子怒耕柱子》原文及翻译墨子《墨子·耕柱第四十六》原文: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策谁?”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
”耕柱子悟。
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驱策哪一匹?”耕柱子说:“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说:“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鞭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驱策。
”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我对你生气。
”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1.墨子:即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怒:对......感到生气。
4.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5.将:准备。
6.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7.骥:好马。
8.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9.策:驱策。
10.何故:为什么。
11.足:足够。
12.责:鞭责,鞭策。
13.悟:明白。
14.子:你。
15.以:以为;用来。
2、《怒蛙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怒蛙说》原文及翻译陈傅良原文:日有乌,月有蛙。
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肉耳。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太阴之光;呀吾颐,啖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
吾视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
《史记-刺客列传遂至秦》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刺客列传遂至秦》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刺客列传遂至秦》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
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
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
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王曰:“吾以五而伐一。
”对曰:“不可。
”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
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
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
”王蹴之以足。
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鄢。
乐乘破卿秦於代。
乐间奔赵。
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
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
燕相将渠以处和。
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
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
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
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
”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
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
赵悼襄王卒。
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
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
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
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译文:孝王元年,秦国围邯郸的军队解除包围,离开了赵国。
《史记 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①,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①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①。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①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①家丈人:东家,主人。
①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嚯,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
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
王翦破赵文言文翻译

王翦者,秦之良将也。
始事秦王,为将,屡立战功。
及秦并天下,赵、魏、韩、楚、燕、齐六国皆已亡,独赵未下。
秦王使王翦将兵击赵,赵王迁以赵括将赵军,括以纸上谈兵,轻敌,秦师遂大破赵军。
赵王迁怒,收括,欲杀之,括以计脱,遂走燕。
燕王喜闻之,乃以括为将,使将燕军与秦战。
括复以纸上谈兵,秦师又大破燕军。
燕王喜大怒,收括,欲杀之,括复以计脱。
秦师乘胜,遂围邯郸。
赵王迁闻秦师围邯郸,乃大惧,使人请和于秦。
秦王曰:“吾欲得赵王,若能以和得免,吾亦听之。
”赵王迁乃使人持和书,愿以邯郸之地为质。
秦王许之。
王翦遂引兵而西,赵王迁亦奉璧而东,以迎秦师。
秦师至邯郸,赵王迁遂献邯郸,秦王遂得赵王。
王翦破赵文翻译:王翦,是秦国的一位杰出将领。
起初,他服务于秦王,担任将领职务,多次在战场上建立战功。
当秦国统一天下,赵、魏、韩、楚、燕、齐六个国家都已经灭亡,唯独赵国还未被攻下。
秦王派遣王翦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王迁任命赵括为赵国军队的将领。
赵括凭借纸上谈兵的虚名,轻视敌人,结果秦军大败赵军。
赵王迁愤怒之下,收捕了赵括,打算将他处死,但赵括凭借计谋逃脱,最终逃到了燕国。
燕王喜听说这件事后,就任命赵括为将领,让他率领燕军与秦军作战。
赵括再次凭借纸上谈兵的策略,秦军再次大败燕军。
燕王喜非常愤怒,收捕了赵括,但赵括又一次凭借计谋逃脱。
秦军趁胜追击,最终包围了邯郸。
赵王迁听说秦军包围了邯郸,非常恐惧,派人向秦国求和。
秦王说:“我想要得到赵王,如果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免于战事,我也可以接受。
”赵王迁于是派人拿着和平的书信,愿意用邯郸作为抵押。
秦王同意了。
王翦于是率领军队西归,赵王迁也带着玉璧东行,去迎接秦军。
秦军到达邯郸后,赵王迁便献出了邯郸,秦王最终得到了赵王。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原委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留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
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会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闻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特别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和翻译

《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和翻译《《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和翻译《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和翻译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王翦将兵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翦将兵文言文阅读答案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阅读过文言文吧,读文言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下面是xx整理的王翦将兵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翦将兵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少而好兵——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③于是引兵而西——④李信果辱秦军——2.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始皇以为贤勇D.扶苏以数谏故3.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4.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1.(4分)①好:喜爱,喜欢;②是:对(正确);③引:率领,带领;④辱:使……蒙受耻辱(羞辱)。
(每个1分)2.(2分)D3.(3分)①王翦是频阳东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矐,熏瞎。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十月而拔.蓟城拔:攻取、攻克。
B.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诚:如果C. 荆轲之客,皆亡.亡:死亡。
D.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涕:眼泪。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答案】10. C 11. B 12. C13. (1) 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想要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荆轲之客,皆亡”的“亡”如解释为“死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前面说“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逐”意思是“追逐,通缉”,且从后面高渐离隐姓埋名隐藏在宋子县来看,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应是“逃跑”“逃亡”了,“亡”应解释为“逃跑,逃亡”。
故选C项。
【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这段话是说“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举坐客”“上客”“客”等,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进行排除即可,如“举”意思是“全”,“举坐”修饰“客”,是“客”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上客”即“上宾”,“以为上客”意思是“把高渐离当作上宾”,排除C项,故选B项。
【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错误。
文中说的是“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故选C项。
【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丹匿衍水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丹匿(于)衍水上”;“匿”,隐藏;“乃”,就;“使使”,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即“使者”;“之”,代词,代太子丹的人头。
第二句中,“传”,轮流;客,名词意动,以为客,把他当作客人,或意译为“请他做客”;“闻于始皇”,被动句,于,被;“高渐离也”,判断句。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
十月攻克了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
”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
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
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
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
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
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
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