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参种植业现状与存在问题_姬少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3期

2015

№3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人参(Panax ginseng)为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水杉、银杉、桫椤等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据历代医书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轻身延年”[1]。人参素有“东北三宝”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2]。按照来源人参分为野山参和栽培参。野山参在我国原产于太行山和长白山脉,经历代开发,太行山脉山参早已绝迹,目前主要产地在长白山林区。由于野山参自然生长缓慢,分布不集中,而采集量大于自然生长量,产量逐年下降,濒临绝迹,以致市场供不应求。如何完善人参的栽培模式是参业发展的关键。

1发展林下参种植的意义

1.1生态效益突出

林下育参就是利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肥沃土壤、温、光、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模拟野生人参生长的生态环境,不伐树或只间伐少量的树木。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在林下培育山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保护森林植被,对促进人参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先导作用,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参业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矛盾[3]。不毁林,不刨土,不破坏生态环境,真正达到以林养参,以参促林,提高整体效益,是人参产业精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野生人参资源已濒临灭绝,林下参自然生长在林下,不施肥不用药,没有农药残留。生长若干年的林下参就是山参,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安全可靠。因此,林下育参可以保证山参资源的永续存在,提高山参的产量,可以作为野山参的替代资源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采用封山育参,巧用“生态位”而最终形成了结构较合理的人工复层群落,既为药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又对森林群落的恢复和其他物种资源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1.2经济效益明显

东北地区天然林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全面实施,其生产方式由过去的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倡导生态优先。而林下人参价值高且培育周期长,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解决农民的就业和脱贫致富均有重要作用。同时,林下参在培育时不采用参棚、参帘等措施,可节省部分开支。随着其规模的拓展,势必形成稳定而独特的市场,进而带动产区其它各业的发展,进而安置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林区职工的经济收入。

人工栽培的园参,一般育苗3a,移栽3a,共6a 起挖成货。林下栽植山参一般生长15~20a起挖加工成货,其收购价高过普通园参价格的十几倍[3]。2人参种植业现状

2.1生长环境

人参野生种群对生长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光照、水分、土壤都需要满足特殊的条件[4]。

①地形。各种类型的山地,海拔500~1000m[5]。

②气候。中纬度季风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在区域内,气温和降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年均气温2~7℃,年最高气温35℃以上,年最低气温

东北地区人参种植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姬少玲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0)

摘要:结合近几年的调研和实践,探讨了东北地区人参种植业的现状,指出园参栽培、林下参栽培和非林地栽培3种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林下参栽培是人参种植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参;栽培现状;林下育参;问题

中图分类号:S759.8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1714(2015)03-0049-03

收稿日期:2014-11-05

—49

近-40℃;无霜期为110~140d,年降水量700~1000mm,年平均湿度70%,8月达80%以上[6]。

③土壤。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和白浆土,含水量46.2%~59.1%,pH值5.2~5.4[4]。

④植被。山地湿润的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在自然环境中,以椴树阔叶红松林为典型代表的群落结构能够为人参生长提供这种透光而不强、透雨又不大的特殊环境,使该孑遗物种得以保存[7]。

2.2栽培区分布

东北三省是人参的主产区,主要栽培区在东南部至东北部的山区和半山区,南到辽宁省宽甸县石柱子,北至黑龙江省勃利县一带。包括吉林省的抚松、集安、长白、靖宇、安图等地;黑龙江省的牡丹江、铁力、伊春、东宁、林口等地;辽宁省的桓仁、宽甸、新宾、凤城等地。次产区有吉林省的敦化、通化、临江、舒兰、和龙、延吉、珲春、汪清、蛟河、桦甸、浑江、辉南、柳河、磐石、永吉、梅河口等地。黑龙江省的宁安、五常、庆安、穆棱、虎林、方正、尚志、汤原、桦南、桦川、佳木斯、勃利、依兰、饶河、木兰、延寿、宝清、阿城、通河等地。辽宁省的抚顺、清原、本溪、铁岭、鞍山、营口、盖县、庄河、绥中、岫岩等地。

2.3栽培方式

人参的栽培模式主要有园参栽培、林下参栽培和非林地栽培3种[1],其栽培技术均以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和习性为出发点,根据园地、林下和非林地的实际环境特点进行技术调整来种植。人参栽培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参地选择、选用良种、种苗选择、播种和移栽、病虫鼠害防治以及适当管理技术等[1]。

2.4产销现状

全国重点普查统计显示,东北三省人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东北三省栽培鲜人参年总产量(含在地面积)2.35万~2.85万t,其中吉林省1.5万~2万t,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70%;黑龙江省为5000t,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18%;辽宁省为3500t,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12%。2013年人参产销现状的总体走势是种植面积继续下降,人参产量继续减少,市场需求继续上升[8]。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东北人参种植面积连续13a减少,人参产量亦呈现连年下降之势。人参的特殊药用价值、特殊疗效及其用途广泛,人参已成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的“强势品种”和“主流品种”,市场需求不减反增,供需矛盾加剧。加之物价、人工费上涨,人参生产和加工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造成2013年人参价格在产新前的几个月即开始逐月上涨,涨幅逐月加大[8]。

3存在问题

3.1园参栽培和非林地栽培

3.1.1调减了种植面积

20世纪末期由于盲目发展人参种植,人参产量爆满,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人参烂市,行情跌入低谷,参农血本无归。“吃一堑长一智”,产区从1995年开始进行人参种植调减,压缩产量[8]。

3.1.2控制参地审批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发展并保护人工林,国家严禁毁林种参,控制参地审批,少批或不批毁林种参用地。几年下来效果明显,种植面积连年减少。

3.1.3种参得不偿失

物价、人工和参地价格连年上涨,致使人参种植和加工成本压力加大,但人参价格偏低,种参得不偿失;同时,人参生产周期长达10余年,期间投入多、风险高、见效慢、效益低,很多参农弃种。

3.1.4无人出租参地

人参属宿根植物,忌地性很强,不能重茬连作,种过人参的土地不能再种粮食、蔬菜等其他作物,所以山林承包人不愿将山地租给参农种参,导致人参种植面积连年减少。

3.1.5农药残留严重

过去参农在栽参过程中,由于无休止的使用六六六、五氯硝基苯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因此类农药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现在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日本曾每年从我国进口人参1000t,由于农残超标,现仅进口200~300t。瑞典某公司曾欲从我国进口人参200t,但因农药残留而未能成交。

3.2林下参栽培

3.2.1管理粗放

林下参种植业曾处于无序状态,没有任何批复手续,没有调查设计资料,林业主管部门对这一产业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绝大部分林下参种植者从选地开始,到播种和后期管理,各环节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指导,没有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去组织实施,而是凭经验行事,独自经营,随意性强。日常管理中对盗挖和野猪侵害的防范能力也不够强。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手段粗放等问题已成为这一产业不强的因素之一。

3.2.2对后续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由于生长需要,林下参种植者必须对林地进行

辽宁林业科技

第3期2015年—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