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朝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关系
浅谈科举制对当今考试制度的启示
![浅谈科举制对当今考试制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5ae81ff111f18582d05a09.png)
浅谈科举制对当今考试制度的启示作者:邓敬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它对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如:考试应注重文化素养,应注重维护公平性,应注重德才兼重,应注重学用结合,应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科举制;考试制度;启示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06—01一、考试应注重文化素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选拔人才曾使用过多种方式。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应该从科举制开始。
在科举制度下,普通人能否被选拔而进入更高级的阶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即全部以考试的成绩为转移,只有这种制度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
为实现由“用人唯亲”向“用人唯贤”的转变提供了制度保证。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是目的并非培养学者或诗人,还是为了为国家选拔官吏,在这一过程中,古代选拔官吏不仅看重行政能力,还特别重视官吏的文化素养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我们选拔人才还主要利用考试,从国家公务员考试到教师考编不一而足,这是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和改造,值得提醒的是在各种考试中不仅要重视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基本的综合的文化素养也是不能忽略的。
二、考试应注重维护公平性世卿世禄制重血缘,察举制重品行,九品中正制重门望,这些制度本身存在不公平。
而在科举制度中,除了少数身份特殊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苦读,获得“金榜题名”的机会,从而进入社会精英阶层。
任何制度在由人操作的过程中都免不了舞弊的可能性,为了减少舞弊,科举制又形成了回避制度和“锁院”、“封弥”、“誊录”等等保密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公平性,因此,相对于其它选拔方式来说,科举制不能不说是很公平的。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正反映了对科举制度合理性与公正性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当今的考试,虽然形式上已与科举有了种种的差别,但预防作弊,保证公平公正,仍然是考试组织者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永远不能彻底解决的难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https://img.taocdn.com/s3/m/1d3c4f127e21af45b307a8f3.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精选资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何芳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提出科举制度不仅为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提供了蓝本而且是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交汇点。
并从这个方面讨论了两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考试任职一、引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
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清晰而浓厚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在年美籍华人学者罗纳德·S苏(LeonardSHsh)曾经在他的《孙逸仙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一书中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我们认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
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罗纳德·S苏的这段话明确无误的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西方现代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专制传统但不管是哪一种专制君主都需要掌握官员的选拔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考试任职尤其是由朝廷举行的统一的、可以充分贯彻君主用人意图的考试任职显然是控制官员选拔的有效方法。
在古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尚武精神逐渐泯灭而重文风气日间抬头的趋势。
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集中于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意味着这一阶层不得不接受专制君主日甚一日的控制。
古代的考试任职传统演变为科举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科举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论我国传统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论我国传统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4dadbe381c758f5f61f671c.png)
论 我 国传 统 科举制 度对公 务 员制 度改革 的 启示
河 南大 学哲 学与 公 共 管理 学院 岳 英 杰
科举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历 史悠 久 的文 明古 国的文化遗 产 , 与我 国现 代 的公
务员制度之 间却有着相通 的关系 。 科举制度给 中 国古代社 会 留下 的
痕迹 即使在今 天 看起来也 还 是清晰而浓 重 , 而 现代公 务员 制度在 当
我 国 的公 务员 选拔 制度 。
第一 , 德才兼 备 , 德 为先 。 公 务 员 是代表 国家行使行政监 督管理
权
的国家工
作人员
其素质不
,
仅仅体现在专业
技能上
更
,
关键地
是体
现在其道德 品行上 。 古代科举考试 通过者还 需 经 过考察合格方可 为
官
。
封建社会科举选
官
也是很注重
,
考察应试
者德行
的。
人无德不立
,
国无 德 不 兴 。 不 同社 会 、 不 同 的统 治 者 对 “ 德 才 ” 的理 解 不 同 、 要 求 各
异 . 但 都 希望 能够选 拔 到符合他们 自己 “ 德 才兼 备 ” 标 准 的人 才 。
第 二 , 形 成有 效 的竞争机 制 。 古 代 的科 举 考试 对 所 有 士 子 都具 有
代西方 社会 乃 至 我 国 发挥 的作用 正 在变得 日益 巨 大而 深 远 。
,◆ 一 、 我国 传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从产生
发展
、
、成熟
、
到衰落经
历
了漫长
的过
程
。
科举制
创立 于 隋代 . 在唐代发展 并逐 步成熟 . 明清走 向衰落 。 作 为一 种具 有
浅谈科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浅谈科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e14662a98271fe910ef9f3.png)
・
月 (98 )女 , 苏 17一 , 江
6 ・ 6
维普资讯
识, 中国古代并没有概括科学知识整体的词汇。 当 童生士子们跃过龙门 、 登科入仕之后 , 大多数的进
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三十老明经 ,五十 “ 少进士” 2 。I 1 科举制度 录取的名额极 少 , 并不能完 全弥补选拔官员的缺口。 如在唐代 , 一年明经与进 士及第者不过 区区百人 ,但每年以荫袭等其他非
科举方式任命的官员 , 多于“ 正途” 几十倍。这样 , 相 比较而言真正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原则进入
⑧ 吴 志 男 齐 月 .
( . 中山陵园管理局 , 1 南京 江苏 南京 200 ; . 10 0 2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 江苏 南京 2 09 ) 10 7
【 摘
要 】科举制 度是 中国历 史上考试选拔官 员的一种基 本制 度 , 它的产生可以说是 历史的必然和一 大进
步。 它对 于我国的古代文化教育 、 官僚政治和社会 历 史进程都 产生过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分析科举制度局限性 的基础之上 。 出科举 制度对 于我 国公务 员制度的启示。 提
一
除机制 : 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 , 但漫长的求学 、 应试的历程要耗费大量钱财 ,需要稳 固可靠的经 济支持。 因此 ,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人仕 的学子中绝 大多数是富家子弟。 第: 科举制度在效率实现上具有局限性 。 二, 科 举制度给行政体系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可能,但是 由于其背后的政治体系运行的规则 ,使得其不可
【 关键词 】科举 制度; 公务员制度 ; 启示
【 中图分类号】D 9 【 6 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0 620 )506—3 0933 (060—060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e7e105fbe23482fb4da4ca9.png)
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之比较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士制度,它起始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历经六个朝代,绵延了一千三百年,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中国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则是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固定下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如当今的高考、公务员等考试制度,有如现代的科举。
从本质来源上讲,可以说,它们都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演化的现代版。
所以,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的各类考试制度有一些共性,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借鉴其合理之处,以期深化和逐步完善我国现今各类考试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考试制度。
一、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各类考试制度的共性(一)选拔人才均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客观公正。
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允许平民子弟参加考试。
科举举才依照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原则。
当今的各类考试制度正是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这一原则,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选拔人才更为客观。
(二)程序严密,优胜劣汰科举考试全程均有严密的控制程序,以规范主考与应考主体的行为,还创立诸多防弊之法,以达到对徇私舞弊之风的防范。
我国现今的考试制度都有明文规定,程序也相当的严密,优胜劣汰。
如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录用考试的基本原则、资格条件程序、考试办法及考试类型、主考机关,甚至命题、监督及阅卷工作等都有相关文件和法律规定。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公务员录用比例直线上升,有些热门职位的报考人数达到几百比一,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三)对象开放,机遇均等不光科举考试,古代文官制度的考试对象是超阶级的,特别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对象进一步扩大,凡士子皆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的比较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b0e3a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3.png)
宏观的角度对比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一引言与介绍人世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不管过去还是未来的,现实的情况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西方的制度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行着一种管理精神上的垄断。
我们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建立一种现代科举制度,把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使得所有中国人,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信仰……,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进入国家管理层,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民主形式,打破西方的精神垄断,为人类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答案是未知的,但我们可以从科举制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从汉代的察举,辟除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其选人范围与标准都是相当狭隘的.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人才的能力受到广泛的质疑,直到隋朝,科举制使管理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
唐朝以后,科举制更加完善,考试程序简化,选拔标准客观真实、人才有的放矢等优点一目了然,尤其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已与任官制度紧密相连,形成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达到它的发展巅峰。
虽然科举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舞弊,捐官等不良现象,八股取士的制度也被广泛批评,但它依然有着上千年的生命力,显然优于它之前的一系列选官方式。
根本上说,它表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1>笔者认为,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它所存在社会的其它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闪光点。
回顾现代公务员制度,仅仅发展了二百年的时间,现在基本处于成熟期。
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勿视的诱发作用,它是其直接推动力.19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在《中国游记》一书中首次对中国的科举选官制度表示赞叹;另一位传教士德万多萨在《伟大的中国》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方法与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在1570—1870年间,用英文介绍中国官员制度的书籍就达70多种.〈2〉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甚至说:“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涉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都归于中国。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d176fc700abb68a982fbd1.png)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借鉴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绵延长达1300余年。
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1933年,罗纳德曾经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自1905年清廷下谕彻底废除科举制至今已超过100周年。
在21世纪的当今,之所以人们会重新提出并讨论已经废止了100多年的这项制度,无疑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
正如《从考官到考学》一文的作者所言:“百年来,科举制虽废,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科举文化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合理之处借鉴到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去。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
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科举制度与当今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与当今考试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86c09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e.png)
科举制度与当今考试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
而现今的考试制度则是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和当今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选拔标准、教育目的等方面对科举制度和当今考试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优缺点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科举制度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朝,直到清朝末年被废止。
这个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政府官员,以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
而当今考试制度则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考试制度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选拔标准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主要是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经济等多个学科的考试。
在当时,科举考试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是一个追求上升通道的机会。
而当今考试制度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实践经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目的科举制度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政府官员,使他们能够胜任政务工作。
而当今考试制度的教育目的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追求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的完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优缺点比较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选拔的公平性,它不受家族背景、财富等因素的影响,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才智。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当今考试制度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然而,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存在竞争过于激烈、课程负担过重等问题。
五、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科举制度和当今考试制度的比较使我们意识到,教育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46d44cc58f5f61fb7366696.png)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摘要: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
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
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平性;权威性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5-01一、科举制的历史沿革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它的兴起是对隋朝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打破了贵族权利垄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自下而上地把人才选拔上来供朝廷使用,[1]科举取仕制度开始确立。
唐朝继承了隋朝分科举人的制度,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等制度。
[2]科举制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宋朝提倡文官治国,对科举极为重视,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
明朝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和武举制度,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发展史上的大事。
科举在明朝不断兴盛,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3]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的颓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
清朝末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
二、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实质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大趋势。
其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客观上起到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abac81e53a580216fcfeb2.png)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
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
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与收益。
一、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解读科举制,理解科举制的现代性,首先涉及到政治录用中二难选择问题——政治体系在遴选权力精英时所要解决的双重标准的统一问题,即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双重对象化的统一。
这始终是各种政治体系在进行政治录用时都必定要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曾近乎完美地解决了在政治录用中运用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衡量对象时所产生的矛盾,原则上使每一个录用的对象——权力精英的个体能够同时符合双重标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问题。
政治录用是国家政权体系与社会联结的重要渠道,它表现为吸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机构的过程。
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繁衍的连续性的“系统维持”功能。
[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体系所进行的政治录用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录用标准在形式上都分为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两个基本类型。
在我国古代这两类标准被称为“德”与“才”,而在当代则被叫做“红”与“专”。
政治标准要求录用的对象忠实于既定的政治体系,政治忠诚之所以成为政治录用的首要标准,是由政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政治,是人类追逐利益的社会活动,其结果形成了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权力精英是社会各阶级与集团竞取利益的载体,这就规定了权力精英的阶级与集团属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采用政治标准遴选权力精英是在寻找“可靠的人”。
与政治标准相对的是业务标准,即衡量录用对象是否具备完成政治职责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业务标准是为了选拔“聪明的人”。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ae077d6bcaaedd3383c4d38e.png)
简析科举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内容摘要: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强化于宋元、衰败于明清,距今已有1500多年。
虽然它存在诸多弊端,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最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在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的同时,对现代文官制度和科层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务员制度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完善,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其中录用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
公务员制度可以说是经由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而演变过来的。
因此,研究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寻找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借鉴之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借鉴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隋代始便拉开了帷幕,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才退出了一千三百多年历代王朝都籍由此方式选拔任用官吏的历史舞台。
在这一千三百多年中,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创造出中国整个官僚阶层的具体制度,也塑造出中国无数代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
它从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
科举制度对当代影响深远,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尤为重大,同时也塑造出科举制烙印的中国式公务员制度。
中国现代的公务员考核录用制度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录用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借鉴其合理之处,为深化和逐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服务。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一)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最早的雏形——选举制度,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趋于定型,历史上称为乡举里选①。
三国时代,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②,然而这种制度亦仅能针对当①杨阳主编终归政治制度是纲要(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6 第132页前弊端,不能一直延续使用,直到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时,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才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即考绩试用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35fcf804a1b0717fd5dde5.png)
結合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现代启示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政治角度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
、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才会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社会文化心理。
3、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
这一作法也许是当时的权力构架下的唯一选择。
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取。
而由另一个权威的专门考试机构专司此事,就有可能把此种弊病降到最小程度。
由人大组织实施,更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角度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思想自由发挥,这大大钳制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1、科举制将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原则。
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来进行管理,文官执政与武士专权两者相比,其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从它的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其原因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导致它的灭亡。
它对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1、科举选才实行的是有效的竞争机制。
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招考的大多是中、低级、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竞争客体范围较小,层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竞争也不够激烈,从而不利于广泛的获取人才资源。
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db447927d3240c8447efce.png)
I理论纵横I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文/羊芷萱摘要:本文将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希望吸收其优势,规避其缺点,以期完成对科举制度的超越,完善 公务员选拔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利弊公务员选拔制度法律体系完善启示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自此,在中国延续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离科举制度废除已100多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科举制度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一)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297年。
(二)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 录制度)的简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而从根本上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解决了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机关作风和服务意识。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
这无疑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两个制度中不难看出,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存在共性。
科举制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本文将主要从科举制度的优劣方面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多年以来,人们用褒贬不一的眼光看待它,更多的是对科举后来趋向僵化的批评与指责。
不得不承认,科举被废有其必然性,但几乎贯穿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其合理性。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43418f804d2b160a4ec039.png)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我国当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总结科举制衰亡的历史经验,借鉴吸收其可取之处,以完善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备受推崇,为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
面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前的公务员考试是科举制的死灰复燃吗?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目的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到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当中。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君主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力量来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这个力量就是官员。
正是由于官僚队伍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吏治的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很早便有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阶段,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则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
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设、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宋时期,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发展和完善,既丰富了考试内容,又确定了一整套考试录用程序,并建立了严格的监察体制、惩罚体制和管理体制。
明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答题方式也严格规范化,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危害极大的“八股文”,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消亡。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并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种与教育紧密相联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录用
![唐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录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3ce9731711cc7931b71630.png)
算 ,有 一史 ,有 三 史 ,有 开元 礼 ,有 道 举 ,有 童子 。
制科 是 由皇 帝特 别 召集 一些 官 员和 知名 人士 举行 的 考科 目,这是 朝 廷 网络 人才 的一 种 办法, 但是 往往 不被 人们 敬 重, 为 是非 正途 出身, 认 逐渐 衰 落 以
( 内江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与历 史 系, 四川 内江
摘
6 1 1) 4 1 2
要 :唐宋 的科举制度 ,是特 定历 史时期 的一 种人才选拔 机制 ,对 当今我 国公务员 的选拔 录用具有 一定
借 鉴和指 导作用 ,即在加强 “ 考试 ”这 一 中心环 节的前提下 ,对考试 内容的丰 富和考试程序 的进一步 的完备 , 并建立起 防预性 的监察 .惩罚 体制 ,形成~整套 行之有效 的人才选拔机制 。 关键字 :唐 宋科举制 度:现代 公务 员:考试录用 中图分类号 :C 6 92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7 — l8 (0 6 S —O 3— O 6 l 7 5 2 0 ) l l3 3
致 没有 多大 的意义 。如 宋代 的 制科 远 不如 唐代 之盛 ,在宋 王朝 统 治 的3 1 中制 科 御试 仅有 2次 ,被录 用 的不 过4人 2年 2 1
而 己。 。
第 二 ,建 立 了一整 套 严密 的考 试 程序 。唐宋 科 举分 为 乡试 .会 试 ( 称省 试 ) 、殿试 三级 。乡试 ,科举 考试 的 亦 第 一阶 段 ,由州 县保 送 士子 至 本州 考 试 ,考 官通 常 为 通判 ,军 、监等 地 则 由参军 录 事 主持 :于 秋季 在州 县 先考 ( 秋
大多数 人进 入官 僚队伍 的 必经之 路 。考 “ ”考试 的 内容为 “ 官 身言 书判 ”。身, 其体貌 丰伟, 取 形象端 庄 :言. 其言 取
论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效用
![论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效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80993fa32d7375a41780af.png)
到这是一种公正 、 有效的选官制度, 并对它在千年积累中呈现 的僵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即开拓视野, 引进西学。为此 他特地撰写了介绍西方教育制度和西学源流的《 西学考略》 , 称该书的目的在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 J 。毫无疑问, 在有限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科举制度所折射出的公开 、 、 平等 公正理 念具有先进性 , 直至今天, 这些合理因素仍不失借鉴效应。
的 良性 发展 作 了探 讨 。
[ 关键词 ] 科 举 制度
公 务 员录考 制度
借鉴
中图分类 号 : 636 D 9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3 07 (02 1 00 — 10 — 6 0 21 )0— 1 1 3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始于公 元 65 0 年时的隋朝 j唐朝时基本完善, , 宋时发展成熟, 一直 延续到清朝末年。10 95年 9 2日, 月 清政府正式宣布“ 自丙
一
、
据统计 , 7 年以前, 10 8 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至少有 10 2 种以上, 其中大量肯定评价了这一制度的公正性 和平等性。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 19 年出版的英文著作《 86 中国环行记》 书中, 兴奋地说, 科举是“ 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 ,它的突 出特征令人钦佩, 这一制度在上千年缓慢演进; 但它需要( 就
11 0
社 会 发 展
的, 它找到了一种能够在最大范同内选拔大量精英的科学方 法, 这也是西方国家借鉴它创立文官制的根本原因。自科举 制度产生之日起, 就确定由政府出面招考 、 考生“ 皆怀牒自列 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 除了娼 、 隶 、 衙役) 下贱” 优、 皂( 等“ 门户和罪人子弟外, 其他人不分出身高下, 皆可参加科举考 试, 社会不同阶层 、 不同年龄的人均可报考, 保证了人才选拔 的宽阔视野,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开放特性。当然必须承认一 般下层百姓能够坚持读书入仕的毕竟有限, 但不能因此否认 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从历史上看 , 进士出身而家境不好的大有 人在, 比如明代的徐光启。科举取士本着“ 一切以程文定去 留” 的原则 , 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 , 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 使各阶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试论科举制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反思
![试论科举制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8d49b4069eae009581bece5.png)
《传承》2009年第3期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体现出一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文化精神。
其实质是从读书人中选拔优秀者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开启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它以严密的考试制度,有效的竞争机制等全面选拔官员的方式,对我国乃至世界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仍有诸多的启示。
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对古今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和个人的思考三个方面着笔,以供当今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借鉴。
一、科举制发展概述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设志行修道(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以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
在唐代,科举得以定制。
它完备了二级程序,三级考试。
第一级程序是确定入仕资格,包括解送考生,科举类型,考试科目与及第录取等内容;第二级程序是在取得入仕资格的基础上分别授予官职,同时又有铨选的辅助程序。
三级考试是指解试、省试和殿试。
[1](P112)宋沿唐制,除正式完备三级考试类型外,在考试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糊名、誊录、锁院、复试、二次评卷、殿试制度、回避制度等,此外还设立“对读官”,以防止誊录疏忽或誊录官作弊;在考生身份监督上,实行十人互保连坐制,禁止冒籍参加科考;在考试管理上,加强搜检,严格夹带,设官巡察;在考试内容上,大量缩减唐科目,唯进士和经科重要,诗赋考试退居位次,经义、国策的考试列于首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它已走上成熟且更加严格和程序化,但也进入僵化和衰朽时期。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1444f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c.png)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都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点。
一、选拔机制不同北宋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文言文等,在考试中表现优秀者则能够晋升为官员。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拔人才,考察的内容包括政策理解、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面试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公务员。
二、职权不同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官员主要是负责治理地方、处理民事案件等行政职务,政治领导和决策则是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等高层官员来承担。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的公务员则是具有更加广泛的职权,既要负责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承担具有政治领导性质的工作,如政策研究、政策制定等。
北宋科举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够成为官员,而且考试还存在一定的门槛限制。
因此,这种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较窄。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还包括社会人士、军队转业干部等不同背景的人才。
北宋科举制度下,官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官员本人的办事能力和廉洁度来进行评估。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考核则包括绩效评估、职业道德评估、政治素质评估等多个方面。
这种考核机制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职业素养。
总之,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而设立的。
虽然二者的内容、途径、范围和考核机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并且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从比较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选拔和管理人才的水平,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
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5a2cad84a6c30c2259019eb1.png)
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科举制废除100周年祭今年(2005)年是科举制废除100周年的日子,1901年夏,晚清的统绐者慈禧太后颁布上谕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紧接着在1905年朝廷便下谕彻底废除科举.于是,在中国土地上实行了1300余年的这项国家重要的根本制度便不复存在了.100年后的今年4月份,第八期的<新华文摘>上转载了两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为科举平反》和《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制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两文的着眼点虽有所不同,但对科举制的合理内核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平反的提法情绪化色彩太浓,似不如用“重新认识评价科举制”妥当。
在21世纪的当今,之所以人们会重新提出并讨论已经废止了100年的这项制度,无疑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正如《从考官到考学》一文的作者所言:“百年来,科举制虽废,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科举文化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
①我认为这一评价是客观公允的。
因此,本文拟循此思路,着重探讨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国家公务员考试选拔相关的若干问题。
一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次,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汰劣,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惟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不难明白,只要稍作理性思考,便不能将科举制全盘否定.科举制的形成和被固定为一项国家制度,并非是人为的主观设计,而是在诸种方法比较中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样,科举制能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绐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作为一个文明发育成熟较早而且领土十分辽阔,人口极为众多的国度,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来进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朝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关系
论宋朝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关系
【摘要】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参加考试人员的变化、考试类型和考试内容的变革以及考试规则的日趋合理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科举制度本身更加科学化和时代化,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时为当今社会的考试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优秀元素。
特别是宋朝科举制的创新和改革,更是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公职人员招录考试制度的创立等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朝科举制和当代中国的公务员考试虽然在根本上大相径庭,可是二者确有相似之处,同时宋朝科举制度对完善当今社会公务员考试制度方面有一定可借鉴的元素。
我们能够在深入研究宋朝科举制和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之异同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以求达到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平公正之目的。
【关键词】宋朝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异同借鉴发展
一、科举制和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经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此叫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 )开始实行,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几代约一千三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其运行方式等趋于科学化和正规化,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 )终
止。
中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公务员考试后,在借鉴外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和中国古代传统选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客观环境,陆续颁布了适应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各个流程进行了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使公务员考试制度渐趋合理与完善。
二、宋朝科举制度与当今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宋朝统治者重文抑武,选拔文士治国,因此科举取士在宋代达到了极盛。
(一)相比较于唐朝而言,宋朝科举取士人数大为增加,这主要是宋朝为巩固统治基础而实行重文抑武政策的结果,同时也是宋朝教育逐渐深入底层社会的结果。
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公务员考试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后,在与此相关的各项制度完善的同时,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也逐年增。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福利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谋职,为自己找一个“铁饭碗”。
虽然宋朝科举取士人数和当今报考公务员人数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是公务员考试热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公务员工作条件的优越性,而不同于宋朝的科举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