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研究
汪曾祺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汪曾祺《受戒》赏析一、创作背景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小英子的活泼大方,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他们对戒律的藐视,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创作经历使然,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比较研究
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比较研究
沈从文和汪曾祺是中国文坛上的两位著名作家,他们都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在他们的小说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体现他们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死亡的意象、死亡的角色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三个方面对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的死亡进行比较研究。
沈从文和汪曾祺在小说中对于死亡的意象的描写各具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中,死亡常常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富有象征性和想象力。
例如在《边城》中,他描写了一个叫做春子的女孩子,她的容貌像一朵昙花一样,温暖而凋谢。
而在《孽子》中,他描绘了一个名为秋瑾的女人,她的死亡被描写成一种解脱和重生。
汪曾祺的小说中,死亡的意象则更加平实和贴近生活,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
例如在《冯道生》中,他以一个老实的农民冯道生的视角来叙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和思考展现了对生死的思索和无奈。
沈从文和汪曾祺在小说中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沈从文的小说中,他对死亡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
他通过描述死者的心灵世界和与活者的互动来表达对生死的思考和对超越生命局限的渴望。
而汪曾祺的小说中,他对于死亡持有一种较为客观和淡然的态度。
他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展现人们对于死亡的无奈和接受,但并没有过多的情感表达,更多地是以一种日常的方式来面对死亡。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位杰出的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汪曾祺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瞩目和推崇。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其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更是备受推崇,深受研究和探讨。
在当代小说文体发展中,汪曾祺小说的意义与影响力也日益突显,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闻名,他的作品涉及从乡土风光到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广阔的题材和审美视野。
其作品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风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融汇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精髓,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为当代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汪曾祺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尤其是在叙事手法上,汪曾祺小说往往以抒情的笔调和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为当代小说的叙事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通过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当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读者对当代小说的审美体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文学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当代小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启示。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思想,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营养和启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汪曾祺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作品在当代文学舞台上独具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小说文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0年以来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路,从中他发现了汪曾祺的价值: “汪氏有关语言的卓 见,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德理达所谓‘语音中心主义’ 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主要从文字书写而不是从发 声说话的方向来追问语言的本质及其对文学的制约。 他甚至已经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思考从‘音本位’重 新拉回到‘字本位’,他想阐明的主要一点是: 撇开汉 字而致思汉 语 的 问 题 几 乎 不 可 能。”他 认 为 在 对 待 传 统和各种语言资源的态度上,汪曾祺和鲁迅有大致相 近的态度,汪曾祺对多种语言资源的借鉴吸纳已成为 研究者的共识,而鲁迅也是如此: “我以为鲁迅的语言 之路至今仍然不失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可贵的提 醒,即提醒我们不要 简 单 的 面 对 传 统 …… 鲁 迅 是 要 在 多重的似乎无路可走的语言困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语 言的道路,其中既包含对传统的批判,也包含了对传统 的新的认同,同时更包含了对当时所有的各种语言资 源的巧妙与 大 胆 的 运 用。”[2] 在 谈 论 对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语言的贡献和影响时,将汪曾祺和鲁迅相提并论,足见 对汪曾祺的文学史价值有着较高的定位。杨红莉认为 汪曾祺的“‘诗化生活型’语言有两种内涵和功能,即 ‘返回民间生活世界’和‘为生活世界去蔽’”,对于汪 曾祺小说语言 对 汉 语 现 代 化 的 意 义,认 为“从 汉 语 言 史和文学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汪曾祺比较成功地将白 话文和文言文接续起来了,并为白话文及白话文学开 拓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审美空间,从而将中国语言的 审美传统接 续 起 来。”[3] 作 者 认 为 汪 曾 祺 在 现 代 汉 语 发展史上有两个贡献,一是和老舍、赵树理等人一起促 进了文学语言向民间生活语言的回归,二是接续了京 派文学的审美传统,实现了对民间日常生活的诗性化
语言。汪曾祺不仅让人物“自己说自己”,他还能“化” 为人物,即 人 物 是 怎 么 样 的,他 的 叙 述 人 就 是 什 么 样 的,人物怎样说话,叙述人就怎样说话,叙述人和人物 融为一体,用同样的口吻说同样的语言,显示同样的精 神。[16]王晶的论文着重围 绕 汪 曾 祺 的 语 言 美 展 开 分 析,从“摹声悦耳的听觉语言重现音乐美”、“神形逼真 的视觉语言呈现绘画美”、“有情有味的心灵语言呈现 意境美”、“三美的并存与交织”四个方面阐述汪曾祺 小说语言的特殊美。[17]周全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汪曾 祺小说的语言风格,即诗化、散文化、素朴雅致和简洁 和谐,其中语言的散文化特点更是从语言的汉字思维、 中国画法的化用、叙事语调的平淡、叙述结构的双重四 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的简洁从词语和句子两方面分 析,认为名词性词语的运用、修饰性词语的省略或与中 心词分离以及多用中短句子少用长句是其语言简洁和 谐 的 原 因。[18] 肖 莉 从 灵 动 叙 事 和 语 言 诗 意、“味 外 之 旨”与语言空 白、冷 暖 明 暗 与 语 言 风 格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 1) 从语法形态、音 节的特点,分析汉语具有的语言的模糊、多重多变的特 征使之具有一种“天然的能指优势”,非常富于艺术表 现力,在小说创作中更可以发挥其特长; ( 2) 语言空白 的两个表现: 用凝缩性句子,并利用词际句际空白,以 简短的语言形式承载复杂的语义内容; 叙述话语的跳 跃分行排列。( 3) 冷暖明暗主要指“用色彩语言去塑 造形象”,认为汪曾祺有色彩学、心理学、美学的知识, 懂得色彩语言能创造出一种与物象相吻合的真实感 觉,缩 短 了 鉴 赏 者 视 觉 中 艺 术 形 与 物 象 之 间 的 距 离。[19]张利华从词语、句式、辞格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小 说语言的修辞特色,认为他选择那些平凡的日常口语, 以名词、动词 为 主,形 容 词、副 词、连 词 的 使 用 极 有 节 制,并且都是普通常用的,很少感情用语却非常注意词 语的形象色彩; 句式多用短句、散句,许多句子脱胎于 鲜活的口语,是典型的口语句式; 辞格方面都是少而极 富日常生活性的,与平实的句子融合在一起,对比喻的 运用最多。[20]靳新来将其语言诗化的表现形式归纳为 五种: 一是以密集的意象扩大审美空间,二是讲究文字 的组合,从“关 系 ”中 产 生 意 味,三 是 在 语 境 中 变 异 和 增殖,四是省略语句,创设“空白”,五是语言富有音韵 美、节奏感。[21]吴春萱对其小说中所用比喻涉及对象、 比喻词使用情况作了统计,认为在其小说中比喻修辞 使用的次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人、事、物、理 都可以用比喻来加以表达,而且表达得十分恰切,富含 韵味。在使用比喻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方言、口语, 比喻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在表达意义上更加生动和 准确。[22]
汪曾祺研究报告
汪曾祺研究报告
汪曾祺(1920年-1997年),原籍湖南岳阳,后定居台湾。
他
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观察力、平实的语言风格、温情和寓意的叙述而蜚声文坛。
汪曾祺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领域。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述农村生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汪氏笔法”,给读者带来了真实、质朴、温暖的感受。
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人性的思考,其中秉持着真实、内省的态度,引人深思。
汪曾祺的文学评论以独到的见解和深沉的思考而著称。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都有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中,对于文学的审美价值、作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汪曾祺还从事翻译工作,将部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对于翻译的认真态度和高水准的翻译功底,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在读者中广受好评。
在研究报告中,可以从汪曾祺的生平、创作特点、文学思想、主要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阅读分析,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来展现汪曾祺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特点。
此外,也可以探讨汪曾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分析他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价值。
最后,总结评价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
在 汪 曾祺 小 说研 究 的起 步 阶段 , 学者 们 一 般 关注 的是 其小 说 的 思想 内涵 、 审美 意 识 和 文体 风 格 。在 思想 内涵 和 审 美 意识 中 , 人 们 十 分 关 注汪 曾祺对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与精神 的汲取 。季红真 是 比 较早对 汪 曾祺 小 说 做 考察 的学 者 , 她 认 为 汪 的作 品集 中地概 括 了传 统知 识分 子 的道德 素质 与精神
2 0 1 3年 1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x i Te a c h e r s Ed u c a t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汪 曾祺 在 中国 当代 文学 史上 是一 位独 具创作 风格 的作家 。他 的创作 始 于上世 纪 4 0年代 , 解放
起 了一 些争议 , 这些 争 议 主 要 是 围绕 这 篇 小 说 的
思想主题 的指 向 问题 , 有 的 学 者认 为 该 小 说 的艺 术表达 过 于隐 晦朦胧 , 主 旨指 向不清 , 语言 又太 过 散漫 , 很难将 其定 位 。
临 着诸 多 困境 。 在 三 个 1 0年 的研 究阶 段 中 , 汪 曾祺 小说 研 究 呈现 出 了 不 同 的研 究特 点 , 研 究 者 对 于 其 小说 的
评 价 在 文 学 史的 综 合 考 量 中更 加 客 观 细 致 , 而研 究视 野 也 从 单 一 走 向 多元 , 但更值得 引起我们 关注和深 思的
J a n . 2 0 1 3
VO 1 . 3 4 NO. 1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在中国文坛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
而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具风采的短篇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进行鉴赏,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又见月圆》汪曾祺的《又见月圆》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抉择和情感的升华。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描写了一个日本侦察兵遭围困的情节。
通过对主人公古井的刻画,汪曾祺熟练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勇敢与机智。
他不仅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还表现出对自身价值和对国家荣誉的意识。
在最后关头,他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自己的阵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责任担当。
2. 《另一种望远镜》《另一种望远镜》是汪曾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了深邃的内在世界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儿子的不孝行为而遭遇困境。
然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家庭纠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通过叙述儿子的外国朋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索和反思,引发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3.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以糊涂的老头子韩老农为中心,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作者以优雅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的精彩展现出来。
4.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通过一个乡下小伙子和一段意外事件的展开,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文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王蒙蒙摘 要:鲜明的散文化特征使汪曾祺的小说受到世人瞩目。
他的小说用平淡的语调,简练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艺术世界。
文章从意境、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同时探讨了这种散文化特征的形成渊源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化汪曾祺(1920—1997),出生于江苏高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曾受业于文学大师沈从文。
汪曾祺在创作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方式,以简洁明快、朴实纯净的语言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诗情画意的意境意境,通常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P217)意境不是难以琢磨、玄妙莫测的幻觉,而是一种弦外之音。
一般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设,并不会在意境上用太多的笔墨,而汪曾祺却将意境的创造视为小说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0年,《受戒》的发表如同一股清风吹过文坛,那时许多人还没有完全从文革岁月的伤痕中脱离出来,因此文学创作依然纠缠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悲剧年代。
《受戒》的横空出世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喟叹。
此后汪曾祺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等一系列作品的散文化风格得到了文坛普遍的认可和称赞,而这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其中朴实无华但又生趣盎然的风俗的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2](P109)小说《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大量描写水乡意境的作品。
在《大淖记事》中,文章的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水乡场景:烟波浩渺的大淖、布满紫红色芦芽和灰绿色芦蒿的沙洲、雪白的丝穗。
紧接着,作者又着重描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而单纯地忙碌。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汪曾祺研究 开题报告
一.论述选题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
他的小说创作无论题材、人物还是叙述方式、感情格调,都与“伤痕”、“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显示出“陌生化”倾向。
然而,汪曾祺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他使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
汪曾祺小说取材于民间,以早期生活的地方为背景,反映了民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民间中富有活力的、自由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如《故》、《岁》、《大》、《鸡》等作品,都寄托了作者对健康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礼赞及美好人性的向往。
(人格理想的意义)从“五四”到“新时期”,汪曾祺兼收并蓄,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进行了文化重构。
因此,我们研究汪曾祺小说及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汪曾祺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家之一。
97年谢世之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瞩目。
研究者们在小说的传统文化底蕴、艺术渊源及小说文体风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哪些资料研究哪些方向)其中有:刘锡诚《试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佛》,杨剑龙《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庞守英《汪曾祺与笔记小说》,孙郁《汪曾祺的魅力》,柯玲《汪曾祺与京派》,夏元明《汪曾祺小说与中国画》,徐卓人《汪曾祺其人其作》,杨志勇《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识》,许宗华《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张洪德《汪曾祺小说人物描写的散文化技巧》,朱春雷《道面儒骨,汪曾祺小说的美学风格》,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
三.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汪曾祺小说中所寄寓的人格理想:文本本身中所寄寓的内涵思想,文学思想创作的历史渊源,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理想人格的文本呈现主要从真善美三方面回归文本,对人形象进行详细阐述。
理想人格的传承创新:汪曾祺是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作家,儒道佛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但更重要的是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重新审视,这也是他的创新之处。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汪曾祺小说研究开题报告
汪曾祺小说研究开题报告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闻名。
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首先,汪曾祺小说的主题多样且丰富。
他的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关于家庭、爱情、友情的温情故事,也有关于历史、社会现象的思考。
例如,《生死场》这篇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变迁和农民的命运,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而《老马》则以老马为主角,通过马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热爱。
可以说,汪曾祺的作品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其次,汪曾祺善于通过人物塑造来传递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例如,《茶馆》这篇小说中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就是一个典型的汪曾祺式人物。
他机智、幽默,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人情味。
通过王利发这个角色,汪曾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老马》中的老马,他是一个有着独特思考方式的马,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汪曾祺对农村生活的思考和关切。
最后,汪曾祺的小说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例如,《生死场》中对农民生活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和热爱。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幽默的元素,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茶馆》中的对话和情节都充满了幽默感,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小说以丰富多样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著称。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他的文学风格、文化内涵以及与其他作家的对比等方面展开,以期对汪曾祺的作品进行更加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
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
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
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
突然,出来了一篇充满了内在欢乐的《受戒》,而且这欢乐,是‘四十三年前的旧梦’,是逝去的‘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
探究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构思魅力
探究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构思魅力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构思魅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究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构思魅力,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情节布局精妙巧妙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以其情节布局的巧妙而被读者称赞。
他善于选择富有张力和矛盾性的情节,通过这些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例如在他的作品《晚餐》中,他以一个突发事件作为转折点,将故事推向高潮。
这种情节设计使读者无法预测故事发展的走向,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二、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汪曾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非常出色,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经验,使得人物变得生动和立体。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人物。
例如在《暗夜行路》中,他巧妙地描绘了一个年迈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展现了她坚强和勇敢的一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语言简练精练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以其简练而精练的语言而著称。
他运用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句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独特。
他的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在《活湖泊》中,他运用生动的词汇和短句,形象地描述了湖泊的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四、深入人心的主题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以其深入人心的主题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善于挖掘生活的真实和普遍的问题,用故事表达出来,这使得读者能够在共鸣中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地道战》中,他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苦难,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构思魅力,主要是因为他巧妙的情节布局、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简练精练的语言以及深入人心的主题。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他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和体验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感受其中的美妙与魅力。
汪曾祺作品《鸡鸭名家》赏析
汪曾祺作品《鸡鸭名家》赏析汪曾祺作品《鸡鸭名家》赏析导语:《鸡鸭名家》是现代作家汪曾祺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
小说主要写了余老五和陆长庚两个风俗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大千世界万物的欣赏,以及对普通人的关心与尊重之情。
即使是以乱世为背景,汪曾祺也能写出老庄的闲适来。
他的小说《鸡鸭名家》不是写能人的嚣张,而是写能人的闲适和惬意,将能人的那种归属感进行了一番美妙的描述。
余大房养着,每天擎着他的“其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到处闲逛,为什么呢?因为余老五有本事。
他是一个炕房师傅,每年清明前后炕小鸡时他就该大显身手了。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应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的自豪之语。
文中描写余老五炕小鸡的场面是极其庄严隆重的,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余老五这两天可显得重要极了,尊贵极了,也谨慎极了,还温柔极了。
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
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
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
以上这段描写让我忘记了小说中的余老五仅仅是个炕小鸡的能人,我读了这一段,不由自主的为天下能人喝彩。
无论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能人,还是“十年寒窗苦”的才子,都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代价才掌握了一技之长,在表演这一才能中心中便有无限的自豪。
就像《庄子》中佝偻承蜩的故事所说的,“虽天地之在,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正是这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精神状态才造就了各行各业无数的能人。
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
道理是谁也知道的,可是别人得不到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
这是才分,是学问,强求不来。
以上这一段写得多么得意,余老五的本事根本不亚于研究各种轻重型武器的专门人才,事业各行各业根本没能贵贱之分,关键是从业人员能否精通这门技艺,而且将自己的所知所会运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为百姓造福。
汪曾祺《看水》赏析
汪曾祺《看水》赏析
《看水》是汪曾祺的一篇小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探讨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破坏与对待自然的态度。
本文将对《看水》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汪曾祺的创作意图。
首先,小说以作者对水的关注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汪曾祺以一颗敏锐的心灵观察着水的变化,用生动的笔触将水的形态和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水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种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惜之意。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水的变迁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微妙关系。
汪曾祺巧妙地将人类与自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对环境的无视。
他以水的变化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破坏行为,揭示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盲目追求和对自然的忽视。
这种对比使读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小说呈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
作者通过对水的描写,倡导人类应该珍视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他反复强调自然的伟大和微妙之处,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看水》这篇小说,汪曾祺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珍惜和保护自然的呼唤。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看水》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探讨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破坏与对待自然的态度。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思考,他向读者传递了珍惜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这使得《看水》成为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作品。
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
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国家百废待兴,旧的写作风气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敏锐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重建新的美学趣味与标准,文坛一时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盛况,汪曾祺也位列其中。
汪曾祺是一个创作年代跨度很大的作家,这在上世纪的小说家中并不多见,甚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到了新时期以后,也鲜有作品问世。
作为小说界一个独特的存在,汪曾祺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周期与热情尤其值得关注。
1985年是一个时间节点,经过“受戒式”的抒情,汪曾祺敏捷地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创作内容和风格为之一变,美的抒情和生活的诗意不再是他创作的主轴,他开始关注人生中难解的命题。
汪曾祺在晚期小说中对旧日的生活频频回望,孜孜不倦地书写他所熟知的民间。
汪曾祺晚年以清醒沉重的笔触、错综复杂的叙述方位和回忆式的地域情怀表现普通人的爱与死、生活与命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本论文立足于汪曾祺的晚期小说,对其创作展开思想艺术方面的研究。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梳理汪曾祺晚期小说创作的时间分期,展示创作成果和学术界关于汪曾祺晚期小说的研究概况,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其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汪曾祺晚期小说较早中期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嬗变,进一步提出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一章,主要分析汪曾祺晚期小说思想蕴涵。
本章从汪曾祺晚期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出发,提炼出饮食、死亡与性等基本的创作元素,展现汪曾祺对于生活本质的发掘与创作态度。
第三部分是正文第二章,主要分析汪曾祺晚期小说艺术特色。
本章从小说的叙述艺术和语言艺术入手,探究汪曾祺晚期小说中的文章变法。
多重变换的叙述方位是汪曾祺晚期小说重要的艺术实践,精准的叙述语言、贴切的人物语言和疏落有致的“盆景式”修辞为小说营造出“似真”的艺术氛围。
第四部分是正文第三章,探究汪曾祺晚期小说创作成因。
受时代环境、个人气质与遭遇的影响,汪曾祺晚期的创作情绪是复杂的,由幼年失恃和中年变故引发的内心创伤难以恢复,晚年的汪曾祺身上有浓重的悲剧气质,在开放的创作环境下,他对自我的内心进行了清算,这可以看作他晚年小说写作的初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以来,小说研究一直是汪研的重点。
这也符合汪曾祺的创作实际。
形成了这样几个研究热点:小说的文体风格,艺术渊源及及传统文化底蕴及思想意蕴。
对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文体风格,大多数人用“淡中有味,飘而不散”,平淡、和谐来概括。
较系统地着手这一工作的李国涛。
他在《文学评论》87年第4期上发表《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一文,从“小说是回忆”、近似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3个支点:回忆、结构、语言进行透彻、精遂的解析。
杨志勇则从叙述方式(包括视角、语言等)的突破、着力于气氛的创造、虚实相生以激发读者的主体创造意识三方面来阐释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识,并指出在这几方面汪曾祺的文艺观与西方现代文学(形式学派、接受美学)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共振。
许多研究者都提到汪曾祺小说“散文化”这一特点,“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认为这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消解,这是较一致的看法。
许宗华专门对汪曾祺小说“非情节化”作了论述, 具体分析其在情节设置、人事描写上的独特表现。
张洪德则进一步从“对人物作个体凸现或群体描绘”,“运用‘写意’手法展示人物风貌”,“选取独特细节对人物作传神描绘”3方面分析了汪曾祺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散文化技巧。
谈到小说散文化,汪曾祺小说中“气氛即人物”,注重氛围感渲染和酿造,得到了评论界一致认同。
邓嗣明撰文从氛围气这点来探讨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品格,认为汪曾祺小说氛围气的出现,关键在于用气氛酿造人物,构成一种情调。
而情调的形成又取决于作家审美理想与相应物象撞击所产生的意绪和情思,所以氛围气的创构就在于他对这种意绪和情思的捕捉和组建;接下他从这一转化的两种形态:一、气氛即人物:审美感受的物质外化;二、小说“散文化”:理想人格美的塑造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抒情审美品格作了深层的剖析,很有创见。
有的从汪小说的叙事风度入手,认为平淡既是其叙事方式、叙事态度,更是汪对待生活和生命的基本态度。
有的则提出其文体意识体现于“叙述方式的突破、着力于气氛的创造和激发读者的主体意识”三方面。
汪小说语言研究又是汪小说文体特色研究这一热点中的热点。
谢锡文,李陀和杜悦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观照。
谢将汪小说语言的墨光四射归功于汪对语境的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的充分理解和巧妙运用。
李认为汪在现代汉语写作中进行了种种实验,笔下的语言已到写活的境界,并极富创见地指出汪的语言实验在文化政治层面构成了对毛文体的挑战。
杜则从音节、声调、韵律、摹声词等角度揭示汪小说独特的语音美感,并将其置于文学史发展的链条中,认为汪接续了建构语音形象美这一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
杨学民. 李勇忠.在《从工具论到本体论——论汪曾祺对现代汉语小说语言观的贡献》一文中认为现代汉语小说的语言基本是沿着"言文一致"的方向发展的。
汪曾祺在现代汉语小说语言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以本体论小说语言观替代了传统的工具论小说语言观,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广泛汲取多种语言资源的营养,锻造一种诗化小说语言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罗譞在《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母语化”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在新时期的“寻根文学”中,汪曾祺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乃是其语言的运思与运作方式上的“母语化”倾向:言说结构自由灵便,省俭笔墨、限制夸饰,随物赋形,含蓄节制、除尽火气,富于活力、灵性与诗性,表现出一种迥然有别“欧化”色彩的、极具“母语”特色的语言风格。
周志强在《作为文人镜像的现代韵白——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汪小说的汉语形象,把其小说语言成为现代韵白。
所谓现代韵白,也就是指汪曾祺小说里面以现代白话生成一种类似于古代汉语的余韵无穷的审美效果的语言。
在汪曾祺的小说里面,现代韵白呈现为一种极其富有魅力的审美形象。
简单地说,可以分为视觉形象、音韵形象、语体形象、文化形象等几个方面。
汪小说文体研究中另一个较为集中的关注点是视角研究。
席建彬的《回归与拯救———论汪曾祺小说的童年视角》指出汪小说以童年视角为叙述策略,力图在童年的回归中拯救沉溺的过去。
肖大勇则认为“温馨恬静的水乡”与“和谐宁静的京城巷闾”是汪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视角,反映了作者的士人心态和小说创作的内在审美蕴涵。
刘守亮. 江红英.在《童年经验与心理回归——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鲁迅和汪曾祺采用童年视角的原因》一文中从心理学的“缺失性经验”和“丰富性经验”入手来探讨鲁迅、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童年视角的原因。
角度新颖。
也有一些研究者从大处着眼,在整体上研讨汪小说的文体特色。
他们或开辟新视角,如郝爱萍由字思维入手认为作家语言的诗化追求、叙述方式与主体心态和结构即氛围的独到处理构成了汪小说修辞上文体意识的自觉性。
或将其文体特色放入汪个人史,文学史,文化史进行考察。
如熊修雨通过《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小说的文体观》,《文如其人———论汪曾祺与其小说文体》,《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义》等一系列文章,全面探讨了汪小说的文体。
他认为:汪“在批判传统小说文体观念的基础上,追求一种自觉的表象的真实”;汪“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说及其它艺术门类,中外古今文学传统及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在题材、结构、人物塑造和小说语言四方面进行小说文体的创新实践”;汪作中“乡土文化氛围等源于其平生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濡染和前辈作家对其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夏逸陶从小说文体角度来比较这两师生文体家。
首先,对故乡感情的差异,导致各自语言色调的不同:湘西给沈从文激情和感伤,高邮则赋予汪曾祺和谐温情,沈从文语言淳朴自然单纯,而汪曾祺喜欢在闲适雅致中精雕细琢,语感情调中多了份抚慰与轻松的调侃;其次,叙事视角取决于作家各自的个性心理特征:沈从文的孤独与天真,使得他对湘西采取一种近距离平视,对都市则是鄙视与嘲弄;汪曾祺有通俗抒情诗人的恬淡宽厚,使得他能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贴近地观察生活又从较远距离思索生活,有一种超然与达观。
第三,结构上汪沈走同一方向——散文化,但相比之下,汪曾祺更看重写人物,重文气有画意;最后,从作品体现的不同人生哲学来看,汪沈都有出世与入世矛盾,但呈现形态不同,沈从文体现在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与文学家维护文学独立的要求之间,汪曾祺则在儒家与庄禅之间,这些都反映在对创作的文体追求上。
这样从表层到深层对文体作比较,对我们不无启发。
从资料上看,文体研究日益成为汪研的重心。
文体作为一个由一定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必然折射出作家个人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对文体负载着的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的人格内涵的深层结构分析,虽有人开始涉及(如夏逸陶),但显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全可以由此来考察汪曾祺小说文体形成的诸多因素,包括创作内部规律(如小说是回忆等) ,结合文体的表层功能与深层功能,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位道德文化艺术修养极高的文体家。
除了汪小说的文体特色,汪小说的艺术渊源也吸引了众多评论者的关注。
有些研究者致力于对其传统文化渊源的研讨。
孙郁注意到汪小说浸透散文的气息,发现汪小说与古代笔记小说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上有惊人的相似性。
,获得研究者较为一致的认同。
同时,有论者还注意到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如绘画、戏曲和说唱文学对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
庞守英进一步在思想内容、结构体式及叙述风度等方面探索了汪小说与笔记小说的联系与超越。
李振鹏对汪曾祺小说的民族性作分析,先从结构、表现手法、人物刻划等方面探讨汪曾祺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承传关系;接下从语言风格上分析“唐宋派”与“桐城派”古文的影响;并从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和“没有背景”性来剖析汪曾祺小说又一特色:“气氛即人物”。
柳易江则认为,汪曾祺小说中渗入一种“清高绝俗”的文人画风格,而文人画又是以意境的创造为审美核心的,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最大特点便是意境的构造。
文中专门对汪曾祺小说中巧妙运用了中国画中“空白”理论来虚实相生的效果进行独到的阐释。
肖莉.在《汪曾祺小说的主体化意境特征》一文中从汪曾祺小说文体的诗化入手,结合文体的表层功能与深层功能,研究汪曾祺小说文体意境的独特性。
认为其意境有追求真善美,人化自然,虚实相生的特点。
夏元明从汪小说与绘画艺术联系角度进行深入发掘,分析其中融注的文人画创作精神及其体现与成因。
有些研究者则侧重研究汪对中国现代小说传统的借鉴。
李陀认为汪的语言受老舍、赵树理的影响极大。
其他研究者则更关注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对汪的影响。
董瑾认为汪小说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却趋于人间化日常化。
柯玲则说汪在“虔诚的文学信仰,冷静的政治观点,不懈的艺术追求上体现了京派本色,而其创作观念的突破,强调审美作用不否定功利性及其创作视野则超越了京派”。
赵顺宏,翟业军把汪作品归入乡土文学流脉,在《流动的风景:汪曾祺小说的一种读法》中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可分为写实类和抒情类两种基本形态,写实类乡土小说与抒情类乡土小说存在显在的分野,汪曾祺属于后者。
他往往于乡土社会的边缘处入手展现乡土的特征,而描写正在消逝的传统职业是汪曾祺清新、灵动的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也有些研究者对其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作了探索。
解志熙对汪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蕴含的存在主义作了深刻而令人信服的分析。
杨鼎川全面分析了汪所受契诃夫、阿索林、伍尔芙及日本文学等外国现代主义的影响。
游友基则提出汪小说创作呈现出京派与现代派遇合的状态。
对于艺术渊源的探讨,从评论文章来看,着力于开掘其传统渊源,还应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学贯而西,“我也曾接受过外国文学影响,包括“意识流”作品的影响,就是现在的某些作品也有外国文学影响的蛛丝马迹”。
这类话,汪曾祺曾多次提及,他要的民族传统是“要能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的”,很明显,这一渊源影响研究总体而言这些论述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在这方面集中论述的只有解志熙《汪曾祺与存在主义》,杨鼎川《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作家。
汪曾祺小说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识一直是评论家们的热点话题。
儒道佛相互渗透是对汪曾祺小说的哲学意识较为一致的看法。
早期研究者大多从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刘锡诚认为汪曾祺赋予他笔下人物以传统美德,在这些人物相互关系中,突出赞美他们扶危济困,相濡以沫的人道主义精神;季红真进一步分析他笔下的旧知识分子,一方面积极入世、注重实践、有所作为的儒家道德理想,一方面则是消极出世无为清静的道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形成他们的人生哲学,因而她认为,汪曾祺受古典哲学意识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影响,其中儒道影响很大,而佛家则很小,儒道中又以儒家影响最直接,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庄又有所批判;儒家的有所为与道家无所为在独立的人格理想这一点统一起来,形成他基本的审美理想和道德尺度。
是早期这方面研究的力作。
杨剑龙也认为“从总体上看,汪曾祺从儒家精神中汲取的主要是贯注其中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从庄禅意识中寻觅的主要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