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完全版)
事业单位必背管理知识汇总
事业单位必背管理知识汇总1、管理层次是什么?行政组织纵向结构中的等级层次。
2、管理幅度是什么?一个行政机关或者行政首长直接领导的下级单位或者人员的数目。
3、管理幅度与层次应遵循什么的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是影响行政机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两者须同时兼顾,做到幅度适当,层次少而精。
4、管理幅度与层次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5、常见的管理结构有哪些?(1)扁平结构(2)锥形结构6、行政组织按照工作性质、职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1)领导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职能机关政府各职能部门。
如农业,交通,教育等部门。
(3)办事机关(辅助机关)各级政府办公室,办公厅(4)参谋咨询机关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参事室(5)直属机关海关总署(6)派出机关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7、影响行政组织管理幅度因素主要有哪些?整体组织系统中的层次数、组织领导者的才能、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组织成员的素质。
8、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可以分为什么?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9、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为哪些?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均权制10、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有哪些?选任制、委任制、公开选拔制、聘任制11.国家公务员的级别为十五级。
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什么?(1)国务院总理?一级;(2)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3)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4)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5)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6)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7)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8)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9)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10)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至十三级;(11)科员?九至十四级;(12)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最新事业单位公共科目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完整版考核模拟题1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事业单位公共科目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考试188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垄断利润的源泉有()。
A. 垄断组织中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 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中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C. 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所获得的利润D.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全部的价值答案:AB【解析】垄断利润是在生产中被创造的。
垄断资本家不仅剥削本垄断组织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把非垄断组织中的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也据为已有。
据此,A、B正确。
C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规定垄断价格只是垄断资产阶级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并非源泉。
D之所以错误,是因为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乃是劳动力价值。
2.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对象是(B)A 工商企业 B、金融机构 C、城乡居民 D、政府【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是金融机构。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直接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思想是( )。
A.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B. 社会主义本质论C. 发展是硬道理D.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答案:D【解析】 A、B、C项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武器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
4.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行为,属于()。
A. 无效的民事行为B.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C.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D.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B【解析】依《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B。
5.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事业单位的定义与分类、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等。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与分类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并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
事业单位依法享有自主权,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力。
根据不同的属性和职能,事业单位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事务性事业单位两类。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执行政府的行政和管理职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事务性事业单位则主要从事服务和办事职能,如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
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1. 公益性质:事业单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众和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服务对象具有较广泛的需求。
2. 自主权:事业单位在法定范围内享有自主权,可以自主决策并独立承担责任,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管理自主权力。
3.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收入主要用于自我发展和提供服务,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4. 职业化:事业单位是一种具有领导管理机构和专业从业人员的组织形式,职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三、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公正透明原则:事业单位管理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尊重员工的权益和知情权,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2. 以人为本原则:事业单位管理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晋升机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目标管理原则:事业单位管理要明确目标和任务,在组织内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工作的实施和结果的达成。
4. 资源优化原则:事业单位管理要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的使用,提高效益和服务质量。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是对其组织结构、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定量化考核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和提升。
事业单位管理知识概述
第一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内涵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简称《细则》);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发》和其他有关规定。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题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权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
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篇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是指为了服务公众和实现公益目标而设立的法人组织,其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事业单位的管理学基础知识是指为了有效运营和管理事业单位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定义、性质和特点等方面来介绍事业单位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和性质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一类组织形式,其定义和性质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事业单位与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
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和实现公益目标,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与之相对,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2. 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事业单位作为法人组织,拥有独立的资产和财务状况,可以独立承担债务和权利义务。
3. 事业单位有着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其管理机制通常包括管理委员会、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等。
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益性导向。
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是为了服务公众和实现公益目标,所以其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
2. 政府重大调控。
事业单位的设立和运营通常需要政府的批准和监管,政府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3. 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事业单位存在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需要及时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4. 决策权力分散。
事业单位的决策权通常分散在多个管理层级中,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影响。
管理者需要进行协调和决策权的平衡。
5. 人才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管理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
因此,人才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事业单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事业单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导向原理。
事业单位的管理应该以提供服务和实现公益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运营和管理来达成这些目标。
最新2020年事业单位公共科目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完整版考核模拟题1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事业单位公共科目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考试188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A 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C 世界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答案:C【解析】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世界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非洲以及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发展中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A. 发展中国家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B. 团结发展中国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C. 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答案:ABC【解析】 A、B、C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国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原因;D观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本题运用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正确答案。
3.在民法中,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当事人()。
A. 地位平等B. 意思自由C. 平等协商D. 等价有偿答案:AC【解析】意思自由是自愿原则的内容,等价有偿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两者都不属于平等原则的内容。
4.行政诉讼案件移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A. 移送法院已受理此案B. 案件不属于移送法院管辖C. 接受移送的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D. 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移送管辖成立的条件。
行政诉讼案件移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移送的法院已经受理了该案;(2)移送法院发现对已经受理的案件没有管辖权;(3)接受移送的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即选项A、B、C符合以上内容。
而选项D未涉及,故不选。
5.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
A.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B.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C.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D. 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是阶级最终消灭的物质条件答案:ABCD【解析】略误观点,不懂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6.行政决策评估要采用()的综合意见。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含答案详解)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1、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C)。
A.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B.有效地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C.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D.制定组织目标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创立了(C)。
A.人文关系学说B.人际关系学说C.行为科学学说D.社会关系学说3、关于计划工作基本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计划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范畴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C.计划工作是有目的的行为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 C )原则。
A.现实性B.协调性C.权变性D.关键性5、下面决策方法中,具有“匿名性”特点的是( D)。
A.群众评议法B.哥顿法C.头脑风暴法D.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6、20世纪初期,有一位社会学家提出了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设想,他就是( C )。
A.赫伯特•西蒙B.哈罗德•孔茨C.马克斯•韦伯D.林德尔•厄威克7、如果企业进行小批量产品的生产,那么,它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种企业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B.分权式(针对部门间的)C.均权式(针对上下级的)D.不确定8、评价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有关信息的获得来源于( B )。
A.上级人员B.下属人员C.高层领导D.协作部门9、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B.行为理论阶段C.效用领导阶段D.权变理论阶段10、韦伯认为,只有(C )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A.超凡的权力B.传统的权力C.理性合法的权力11、(C )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是指经过国家批准成立,由政府或者社会团体直接管理、运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的非盈利组织。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发展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事业单位,有必要掌握一些事业单位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它们的目标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履行公益职能,提供社会服务。
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其运营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履行公益职能。
2.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活动不以牟利为目的,所创造的收入主要用于自身运行和发展。
3. 独立法人地位:事业单位经过国家批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备合法权益。
4. 自主经营管理权: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管理规章制度。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和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事业单位可以分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受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1. 行政管理模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受到政府的直接管理和监督。
2. 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独立管理权,可以自主决策,独立承担管理责任。
3. 托管管理模式:一些事业单位被政府托管给其他机构或企业管理,由托管方负责具体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三、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要素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要素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包括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
1. 领导机构:事业单位的领导机构通常由法人代表、机构负责人以及其他决策层组成,负责任单位的整体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调配。
2. 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如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行政部门等,负责各自的职能工作。
3. 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其运行的基础,他们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的工作和服务。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章:管理概述一、管理的概念: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其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们,他们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
(判断)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包括:(1)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2)内部环境:组织性质和人员状况等。
(单选)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判断)(特定V—共同X)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也包括时间、机会、信息等。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单选)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判断)判断: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V)二、管理的特性(一)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多选)2、管理的两重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管理活动中对于“度”的把握。
(判断)(二)管理具有目标性(三)管理具有组织性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判断)(重要依据X)▲判断: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
(V)▲判断:管理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V)(四)管理具有创新性判断:传统管理面临的是动荡和环境和崭新的问题,需要创新。
(X)现代(V)三、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开始。
计划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如下:(ABC)A、活动条件研究B、制定业务决策C、编制行动计划D、提出具体要求(多选)(二)组织:计划方案需要组织落实,组织工作程序和内容是(BCD)多选A、领导B、设计组织C、人员配置D、组织变革(三)领导:人是组织活动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完全版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5.具有基本职能;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一)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二)目标性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三)组织性(四)创新性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管理者职责与技能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二、具备技能(一)技术职能。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全)汇编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5.具有基本职能;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一)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二)目标性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三)组织性(四)创新性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管理者职责与技能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二、具备技能(一)技术职能。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含答案详解)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1、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C)。
A�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B�有效地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C�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D�制定组织目标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创立了(C)。
A�人文关系学说B�人际关系学说C�行为科学学说D�社会关系学说3、关于计划工作基本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计划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范畴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C�计划工作是有目的的行为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 C )原则。
A�现实性 B.协调性 C.权变性 D.关键性5、下面决策方法中�具有“匿名性”特点的是( D)。
A�群众评议法B�哥顿法C�头脑风暴法D�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6、20世纪初期�有一位社会学家提出了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设想�他就是( C )。
A�赫伯特•西蒙B�哈罗德•孔茨C�马克斯•韦伯D�林德尔•厄威克7、如果企业进行小批量产品的生产�那么�它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种企业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B�分权式�针对部门间的�C�均权式(针对上下级的)D�不确定8、评价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有关信息的获得来源于( B )。
A�上级人员B�下属人员C�高层领导D�协作部门9、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B�行为理论阶段C�效用领导阶段D�权变理论阶段10、韦伯认为�只有� C �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A�超凡的权力B�传统的权力C�理性合法的权力11、� C �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事业编笔试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笔试知识点总结一、行政管理知识1.行政管理基础知识(1)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特点(2)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3)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范2.组织管理(1)组织的概念和特点(2)组织的结构和机构(3)组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和实施(3)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巧4.财务管理(1)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财务管理的组织和实施(3)财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5.规划管理(1)规划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规划管理的实施和效果评估6.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绩效管理的组织和实施(3)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二、法律知识1.宪法基本原则(1)宪法的概念和特点(2)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宪法的实施和保护2.行政法律制度(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行政法的组织和制度(3)行政法的实施和保护3.劳动法律制度(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劳动法的组织和制度(3)劳动法的实施和保护4.财务法律制度(1)财务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财务法的组织和制度(3)财务法的实施和保护5.国际法律制度(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国际法的组织和制度(3)国际法的实施和保护三、管理技能1.沟通技巧(1)沟通的定义和特点(2)有效沟通的要素和方法(3)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2.领导技能(1)领导的定义和特点(2)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3)领导技能的实际应用3.协调能力(1)协调的定义和特点(2)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协调技能的实际应用4.决策能力(1)决策的定义和特点(2)决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决策技能的实际应用5.团队建设(1)团队的定义和特点(2)团队建设的要素和方法(3)团队建设的实际应用四、经济知识1.经济学基础知识(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模式(3)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2.财经知识(1)财政制度和政策(2)货币基本制度和政策(3)金融市场和监管3.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规则(2)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形式(3)国际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企业管理(1)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能和特点(2)企业管理的组织和实施(3)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五、社会科学知识1.社会学基础知识(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3)社会问题的特点和解决办法2.社会政策(1)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社会政策的组织和实施(3)社会政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统计学(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3)统计学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4.人口学(1)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人口变化的趋势和规律(3)人口学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六、公共事务知识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2)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公共政策的评估和调整2.公共服务(1)公共服务的定义和特点(2)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实施(3)公共服务的效果评估和改进3.公共安全(1)公共安全的定义和特点(2)公共安全的组织和实施(3)公共安全的维护和改进七、信息技术知识1.网络基础知识(1)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网络通信的技术和方法(3)网络安全的保障和管理2.办公软件(1)办公软件的功能和特点(2)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应用(3)办公软件的管理和维护3.信息系统(1)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3)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4.大数据技术(1)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大数据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以上就是关于事业编笔试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管理的概念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特性一,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肯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支配, 组织, 领导和限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
1, 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 管理是在肯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3, 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 管理须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 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 管理是一种社会时间活动。
二, 管理的特性管理的特性是由管理活动自身性质而产生和形成的特点。
管理的基本特性是:两重性,即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目标性,管理目标是一个困难的综合构成;组织性,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创新性,管理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方式,但本质上却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 管理的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只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自法约尔依靠有关管理职能划分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观点。
20世纪初期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全部的管理者都履行以下五种管理职能:支配, 组织, 指挥, 协调和限制;另一个比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管理包括支配, 组织, 人员配备, 指导和领导, 限制五项职能;除此以外,还有七项职能等观点,如美国的古力克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管理职能包括支配, 组织, 只会限制, 协调, 人事, 沟通等等。
管理管理智恩那个的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其划分为四个基本职能:支配, 组织, 领导, 限制。
二, 管理职能的发展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和创新职能受到了管理界的一般充溢。
除了决策和创新之外,现代管理对协调职能也特别重视。
三, 管理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
依据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
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完全版)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5.具有基本职能;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一)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二)目标性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三)组织性(四)创新性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管理者职责与技能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二、具备技能(一)技术职能。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在当今社会,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要确保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扎实的管理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事业单位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涵盖了组织、领导、决策、沟通、协调、控制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具有较为明确的层级结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负责制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管理层则负责将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执行层则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和落实。
这种层级结构有助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领导艺术。
他们要能够明确单位的发展方向,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时,领导者还应当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决策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充分收集信息,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常常会运用一些决策方法和工具,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沟通在事业单位管理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减少误解和冲突。
内部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则涉及与服务对象、合作伙伴、上级主管部门等的交流。
协调是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协调,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工作效果。
控制是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控制的过程包括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分析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等环节。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
招聘要根据单位的需求,选拔合适的人才;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考核能够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励则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
一、管理概述(一)管理的内涵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范围及职能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不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
从基本管理职能、管理原理和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二)管理者管理人员的分类可以将这些管理者按所处的组织层次和所从事的管理工作领域的不同划分为相应的类型。
(1)管理人员的层次分类组织的管理人员可以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区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管理人员还可以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窄及专业性质不同,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个大类。
综合管理人员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专业管理人员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管理者角色管理者角色这个术语指的是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二、决策与计划(一)决策决策是作为“决策制定过程”来理解的,而不仅仅指选择方案即作出决定、抉择的那一时刻的行为。
组织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由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作出的对组织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过程。
决策的构成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决策后果、决策准则。
(二)计划含义及作用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计划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2)为组织稳定发展提供保证;(3)为有效筹集和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4)为检查、考核和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计划的类型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计划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3)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4)指向性计划和具体计划。
事业单位管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内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领导。
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
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
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事业单位招聘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事业单位招聘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概念行政管理是指对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组织效益和工作效率,保障行政事务的顺利进行。
二、行政管理的职能1. 规划和决策:制定行政管理的发展战略和计划,为组织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 组织和协调:合理分配资源,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3. 领导和指导:对下属员工进行管理与指导,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4. 监督和控制:对行政事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符合规定要求。
三、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1. 高效性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2. 公正性原理:行政管理应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不偏袒某一方利益。
3. 统筹性原理: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部门工作,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 可操作性原理:制定的行政管理策略和措施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易于实施。
四、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1. 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设计、分工与协作、权责划分等方面。
2.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资福利等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3. 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资金调度、财务报表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
4. 办公室管理:涵盖文件管理、会议组织、办公设备采购等办公室管理流程。
五、行政规章制度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保障组织运转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行政规章制度,以规范行政行为。
1. 组织章程:规定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职能权限等基本规定。
2. 人事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方面。
3. 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和管理原则,规范财务收支等事务。
4. 内部管理办法:制定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与规范。
六、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工具1. 绩效考核:通过对员工绩效的评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奖惩政策,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 人事、销售)
二、具备技能
(一)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 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二)人际技能。沟通协调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第四节 管理环境
一、环境变化为组织生存发展提供想的机会; 又对生存环境造成某种不利威胁。
双避冲突(两种选择都不喜欢却必须选择其 一的矛盾心理)
(二)逆反心理:受信者态度与说服方向完 全相反,对说服心理进行积极地阻扰
1 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 的逃避反应。
2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劝导影响到自我价值 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而逆反。
3 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发人 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定量预测法,又称分析计算法或统计 预测法
1.时间序列法。将一经济变量如历史销售数 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延伸,预计未来变化趋 势。
2.因果预测法。根据历史资料,找出预测因 素和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预测。
第三节 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 极作用,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决策。
此外,按目标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 目标决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性质,原始/ 追踪决策;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决策; 决策者的层次:高层/中层/基层决策;思维 方法:经验/推理决策;可选方案数量:开关 式/旋钮式决策。
决策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 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效益原则。
二、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艺术性即实践 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 等)
(三)组织性 (四)创新性
第二节 管理职能与类型
2.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外部:机会(O)、 威胁(T);内部:优势(S)、劣势(W)。 第二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本质
决策时决策者为了达到某种决策目的,运用 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 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 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简单的说就是从两 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 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设计;决策 系统的设计;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 行为规范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 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常见组织结构类型有:
1.直线型组织结构:每个管理人员对其直接 下属有直接管理权;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 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 有绝对的管理权或完全管理权。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 决策客体、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信息和决 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营销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 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重复度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 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分为确定型 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 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 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 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 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 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 管理者职责与技能
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 制定三方面角色。
4.柔性化。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 5.多元化。根据具体环境和目标构建不同类 型组织结构。
二、参与决策是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 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影响决策。
优点:1.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2.员工 能从公司或者部门那里直接获得准确信息。3 员工会把决策当作自己的切身责任;4.员工 会培养自己的远景能力;5.决策推动工作。
缺点:每个群体成员知识水平、认知能力、 实践经验不同,则积极性大小不同,事不关 己。要防止领导独断和小集团意识,防止出 现失误大家都不负责。
2.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叫多线型组织结构, 是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 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参谋型:取两者优点建立起来 的,绝大多数组织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4.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指在总部下面设立有 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 组织结构形式。
5.矩阵组织结构: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 项目或任务划分的小组结合成矩阵的一种组 织结构形式。
6.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由一个精干的核心 组织通过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关系网络 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类型。
二、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扩大、管理层 次减少趋势,利于信息传递。
2.虚拟化。仅保留组织中最关键、最具竞争 力的功能,将其他功能虚拟化。
3.网络化。联盟、连锁、内部网络化、信息 传递网络化。
三、决策基本步骤
1.问题发现和诊断;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 方案;4.选择方案 四、决策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根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 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 一种数学分析法。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 量大于平衡点为盈利,小于则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面临两种以上自然状态,估计每种状态出现 的概率而采取决策。估计客观概率和主观概 率。
预测程序:1.预定预测目标;2.收集和分析有 关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二、预测的主要方法
按预测本身的性质分,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 方法和定量方法。
(一)定性预测法,也称定性判断法
1.专家调查法(专家个人调查法、专家会议 调查法)
2.德尔菲法:根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 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讨论,经过多 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反复 征询修改,得出较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 果。
第三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组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组织是指在 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 现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 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动态意义上的组织是 指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机构,安 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 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 管理行为或者管理过程。因此,从组织的内 在本质和基本属性上来看,组织是静态意义 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 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环境三大类:(一)一般、宏观环境:政治、 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五方面。
(二)具体微观环境:现有竞争对手研究、 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厂家、用户、供应商。
(三)组织内部环境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1.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 度的方法(美.邓肯),从两个方面确定组织 环境因素: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 二是复杂程度:简单---复杂层面得出评价模 型。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其利弊
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两个以上的人完 成的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 策。
利弊:优点:1.提供完整的信息;2.产生更多 的方案;3.增加决策可接受性;4.提高决策合 法性。缺点:1.消耗时间长;2.不能避免少数 人统治;3.屈从压力;4.责任不清。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 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 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 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 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 效资源;5.具有基本职能;6.是一种社会实践 活动。
心理效应包括: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首因 效应(先头效应);近因效应;从众效应;定 型效应;反衬效应;投射效应;还包括乐队 效应、黄灯效应、新闻效应、颂歌效应。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趋避冲突(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 代价,但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而内心矛盾的 情况)
双趋冲突(两个甚至更多好处都想要,而不 可同时兼得的矛盾心理)
组织特征有: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的统一性; 资源的整合性;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 性。
二、组织的类型
按建立和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 式组织。
按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机械式组织(官僚 行政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适应性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整合、凝聚、服务、管理、激励等 功能。 第二节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师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 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五个原则: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精简高效, 权责对等,动态适应原则。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战略、技 术和组织结构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
(二)计划的作用与意义
1.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2.计划可减小不确定 性;3.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活动;4.计划 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三、计划的编制程序:估量机会→→设定目 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 →→评价与选择方案→→拟定备用计划或者 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事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 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 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 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 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更切合实际,长中短 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大计划弹性提高组织应 变能力。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