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学分制改革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松

合集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作者:张晓明张自雷杨培宏张继红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1期摘要: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校工程教学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面对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高校应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从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以成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持续改进为理念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构建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校;工程认证;OBE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005-04基金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电气类学生学业达成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NGJGH2022392)隨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使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得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华盛顿协议》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是国际上影响力很大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互认协议。

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认为是落实我国“五位一体”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高校普遍开设的本科专业,属于电气类专业,是我国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智能电器制造、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主要支撑专业,在实现我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OBE理念下精准定位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达成该专业毕业要求,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2]。

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以OBE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的探索。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

价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工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前我国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工科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手段,对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国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重视程度提高01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投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多样化培养模式02国内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实行导师制、设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课外科技竞赛等,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工科创新人才。

存在问题03尽管国内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个性化教育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国外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先进的教育理念国外工科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崇开放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来源:《职业》2024年第03期工学一体化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工教育的特色。

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撒下了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种子。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积极响应,19个专业陆续进入建设阶段,占学院常设专业数的63%,20门课程落地实施。

其中,2个专业已搭建完整的“三维”目标体系,5门课程完成国标转化并开展了一轮教学实践,平均每门课程配套12类共30份一体化教学资源,让工学一体化这颗种子扎下了根。

学院自2009年开始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场地对接企业环境、行动导向教学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到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学院来说是一次战略升级。

(一)制定工学一体化发展战略2022年3月,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模式推进,作为学院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目标是用该战略主题撬动学院教育、教学和其他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工作,进而形成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制定实施方案,包括目标、路径、保障、机制等关键内容,组建“项目执行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责任人+校内指导专家+企业专家”的项目团队,并于2022年5月正式启动学院新一轮工学一体化工作。

2023年8月,学院新一轮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实施,用2个专业带动并辐射17个专业,是启动该项工作较早的院校之一。

(二)营造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氛围以学院书记和院长为代表的决策层重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促进学院价值认同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院书记和院长在学期初教职工大会、期末总结大会、教师节表彰大会、校内教师培训等学院教师参加的重要场合上,亲自介绍工作推进进度、表扬团队、展示成果等。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作者:黄赞武杨世武孙绪彬李正交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3期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实习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虚实结合、细化考评综合,建立纵向“三阶段”逐级递进、横向“双形式”互补的实习新模式,形成“一平台,双引擎,三大素质”的实习教学新理念,构建“一核心,三过程,九指标”的综合能力评价新机制。

在实习组织形式、实习资源整合、实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对其他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建立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虚实结合;考评综合;实习体系;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116-05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ractice system of Rail Transit Signal and Control major, 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and refin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 new practice mode of vertical "three stages" progressive step by step and horizontal "double forms" complementary hasbeen established.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concept of "one platform, two engines and three qualities"is formed. A new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one core, three processes and nine indicators" has been constructed. It has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jor of Rail Transit Signal and Control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

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作者:————————————————————————————————日期:22005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推荐国家级一等奖序号项目名称成果完成单位获奖人(集体主要成员)1 新世纪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大学崔运武、高力、张健东、候江红、方盛举2 材料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史庆南、刘荣佩、周融、张代明推荐国家级二等奖3 “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东南亚泰、缅、越、老语言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陆生、吕士清、王何忠、杨丽周、杨光远4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西南林大学胥辉、李根前、石卓功、周蛟、徐正会5 云南大学“数理基地”建设云南大学田兴时、徐贵桐、陈永康、杨富春、张力6 实践第一探索创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王若南、曹玉7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课程“层级分类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云南师范大学罗明东、崔梅、颜晓云、单春樱、李迈8 以“质量点”管理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郭兆刚、贾勇、熊磊、杨健武9 “信号与系统”教学建设、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梁虹、陈跃斌、杨鉴、高飞、梁洁10 冶金工程重点学科新世纪系列教材建设(教材)昆明理工大学彭金辉、陈雯、魏永昶、马克毅、朱祖泽11 云南民族美术资源在教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武俊、陇艺梅、汤海涛、李靖寰12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吴伯志、洪树琼、徐昆龙、雷兴刚、郑永春13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郭震、董义琳、马煜、王涛、代龙14 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戴志明、郭华春、段纲、赵燕妮、刘鸿高15 云南大学函授、夜大学教学监控、评估的实践完善及规范云南大学李炎、王娅、刘俊玮、王敏、杜超16 《地理学基础》:地理科学类学术著作性教材(教材)云南师范大学潘玉君17 大基础平台下的柔性多模块教学改革昆明理工大学迟毅林、董为民、刘泓滨、廖丕博、罗德扬18 云南大学创办文科试验班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殷永林19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曾华、罗明东、郑勤红、邹敏、陈瑶20 市场营销学课程立体化教学包云南财贸学院吴健安、王旭、朱立、聂元昆21 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云南大学段昌群、江望高、常学秀、杨雪清、王焕校省级一等奖序号项目名称成果完成单位获奖人(集体主要成员)1 新世纪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大学崔运武、高力、张健东、候江红、方盛举2 材料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史庆南、刘荣佩、周融、张代明3 “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东南亚泰、缅、越、老语言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陆生、吕士清、王何忠、杨丽周、杨光远4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西南林大学胥辉、李根前、石卓功、周蛟、徐正会5 云南大学“数理基地”建设云南大学田兴时、徐贵桐、陈永康、杨富春、张力6 实践第一探索创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王若南、曹玉47 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课程“层级分类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云南师范大学罗明东、崔梅、颜晓云、单春樱、李迈8 以“质量点”管理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郭兆刚、贾勇、熊磊、杨健武9 “信号与系统”教学建设、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梁虹、陈跃斌、杨鉴、高飞、梁洁10 冶金工程重点学科新世纪系列教材建设(教材)昆明理工大学彭金辉、陈雯、魏永昶、马克毅、朱祖泽11 云南民族美术资源在教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武俊、陇艺梅、汤海涛、李靖寰12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吴伯志、洪树琼、徐昆龙、雷兴刚、郑永春13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郭震、董义琳、马煜、王涛、代龙14 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戴志明、郭华春、段纲、赵燕妮、刘鸿高15 云南大学函授、夜大学教学监控、评估的实践完善及规范云南大学李炎、王娅、刘俊玮、王敏、杜超16 《地理学基础》:地理科学类学术著作性教材(教材)云南师范大学潘玉君17 大基础平台下的柔性多模块教学改革昆明理工大学迟毅林、董为民、刘泓滨、廖丕博、罗德扬18 云南大学创办文科试验班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殷永林19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曾华、罗明东、郑勤红、邹敏、陈瑶20 市场营销学课程立体化教学包云南财贸学院吴健安、王旭、朱立、聂元昆21 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云南大学段昌群、江望高、常学秀、杨雪清、王焕校22 地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工程的构建及实施玉溪师范学院任宏志、张苹、车柏青、周志远523 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教材)曲靖师范学院张永刚24 国外汉语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云南师范大学骆小所、吴应辉、于燕京、袁焱、魏红25 《污染生态学》教材云南大学王焕校、常学秀、段昌群26 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制度和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实践昆明理工大学高绿绮、王华、林峰27 云南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教育厅张洪明、张国华、叶绿、杨毅、楼静28 金工实习课程建设及改革(教材等)昆明理工大学陈君若、魏镜弢、葛夏文、马俊武、向启宾29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张英杰、徐天茂、刘荣佩、黄前光、周梅村30 本科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昆明理工大学楼静、王建华、张启富、张明坤、秦卫平省级二等奖31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和家胜、杨中碧、郑滋、农伟、杨晓翔32 “叙述学”研究生课程建设云南大学谭君强33 推行学分制绩点,关注学生学习质量——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学分制绩点试点改革云南大学郭陵之、谢应齐、卜玉康、刘英34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云南大学胡光华、赵晓华、谭建国、陆正福、杨富春35 有时代特色的“化学专业英语”课程建设云南大学赵逸云、方瑞斌、邓世昆、古昆、邹永明36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云南大学杨兆荣37 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段竹英38 校企合作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水电十四局、束洪春、王海军、李琴书、李跃平、王建春6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39 使用英文物理教材进行双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改革试点昆明理工大学王安安、伏云昌、陈劲波、吴光敏、樊则宾40 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孙俊、程赫明、黄跃波、陈庆华、刘铮41 工程力学中电测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罗成玲、王时越、文宏光、迟珊、潘琪42 创新素质教育与创造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官德娟、朱昆莉、吴海涛、那裕康、段正华43 “向知识要金牌”:走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路云南师范大学赵玲玲、熊小铭、刘坚、金黄斌、杨秀芝44 教育学重点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傅淳、罗黎辉、李天凤、张锋、罗明东45 云南师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周本贞、欧阳俊虎、杨映霞、姜扬、熊永翔46 物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云南师范大学张雄、马力、侯德东、解福瑶、刘艳春47 英语专业选修课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刘守兰、张克勤、杨端和、谢明、刘汉玉48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云南农业大学陈海如、洪树琼、张世光、杨裕后、李晓英49 精心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云南农业大学刘光维、王飞、李树坚、杨云、杨玲50 厅校合作构建创新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文俊、杨荣新、龚爱民、李靖、王春彦51 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雷兴刚、吕才有、洪树琼、陆自强、代卫东52 基于数据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的研究及应用云南农业大学杨林楠、鲁绍坤、吴文斗、张超、张丽莲53 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实施研究西南林学院韦群杰、索建强、李任波、郭银华、李光莲54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西南林学院张玉光、周远、赵丽芳、邓成琼、张武仙55 树木学教育教学建设与研究西南林学院邓莉兰、樊国盛、徐声远、区智、孙永科56 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西南林学院陈玉惠、付惠、刘祥义、王文久、刘建祥、7任梅蓉5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成果西南林学院徐声远、罗大叶、赵同林、孙永科、鲁宁58 医科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昆明医学院王灿平、张瑞宏、熊万兴、张毅萍、陈桂勤59 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其应用昆明医学院章宗籍、阮永华、郭萍、华海容、邹英鹰60 加强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昆明医学院杨凌、崔进、陈有华、李保刚、周萍61 积累和创新,突破教学难点——“牙体比较解剖法”在牙体解剖生理教学中的运用昆明医学院杨春、沈丽宁、李松、罗应伟、解危62 强化素质教育,创建“以问题为中心,教与学互动”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新模式昆明医学院孙俊、王金德、陈绍春、邹智荣、李兴国63 外科总论及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昆明医学院陈有华、李保刚、尹继波、张家骅、李俊64 《正常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开发及应用云南中医学院杨恩彬、和凤军、宋波、武煜明、唐柱生65 中医方剂学教学参考书《中医方剂精要及趣味记忆》云南中医学院秦竹、胥筱云、李铭6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纲》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云南民族大学赵静冬、李波、赖云华67 《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吴云虹、李春波68 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王红斌、杨敏、戴云、董学畅、陈琳69 《天然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戴云、陈海云、杨海英、任红雷、曾茗70 中小学艺术教育与音乐舞蹈复合型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朱红、于景春、徐梅、李伟平、农布七林71 《音乐美学》课程建设云南艺术学院申波872 以学生为本的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姚大金、王力宾、王荣党、杜涛73 健康教育整合于体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张河川、郭思智、张凯、和平英、董一凡74 《会计报表审计案例》(辅助教材)云南财贸学院朱锦余、杨静、曾纯、古淑萍、陈红75 云南地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玉溪师范学院王声跃、张文、高昆谊、陈红、陈黎阳76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探究楚雄师范学院姜子华、李全华、周林宗、李克英、庄兆盛77 《数学建模》教学建设与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楚雄师范学院山玉林、梁林、刘鹏、胡钊、何建锋78 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研究与实践楚雄师范学院顾菊华、李桃梅、唐春华、袁秀萍、李绍芳79 四年制护理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大理学院钱金栿、汤珺、廖剑英、李合、栾玉泉80 问题定向教学法在内科实践课的应用研究大理学院尹雪艳、郭艳、李凤贤、何敏华、李永萍81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大理学院罗志勇、尹雪艳、李梅、李海燕、周玲82 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研究(教材)红河学院白云83 “毕业设计(论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红河学院张培、晏青青、李俊生、丁颢、肖天庆84 工科类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夏昌祥、杨卫华、代祖良、杨丽敏、陈鑫85 测量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赵文亮、叶加冕、徐宇飞、王育军、张东明8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佟云峰、杨卫华、龙志文、李志平、张帆87 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强化教师专业化教育的探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封海清、潘京京、吴跃辉、包兴88 工厂电器与供电(教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胡光甲89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现场模拟导游”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丽江教育学院何守伦、王荣红、朱桂香、和克纯、段平华90 高新技术解读(教材)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李昭明、罗骥、周晓俊9。

地方高校“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创新与成效研究——以A大学为例[]

地方高校“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创新与成效研究——以A大学为例[]

地方高校“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创新与成效研究——以A大学为例[ ]摘要:“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以地方高校A大学为例,提出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打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制定衔接培养计划,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培养质量、优化生源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层人才培养;直博生培养;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前言“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和连贯的体系设计,打破不同学习阶段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力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全方位发展。

当前地方高校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开展“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选拔、导师配选、培养管理、协同教育、分流淘汰等培养全过程有效衔接。

“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的出现是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把握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律的主动探索,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地方高校A大学为例,自2018年以来,创新衔接现有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制度和选拔机制,推进试行“本-硕-博”连读选拔培养模式,实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培养。

2020年,学校首获招收直博生资格,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相关本科专业中,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的本科生,依照培养优秀本科生与科研学术尽早融合这一要求,创新“本-硕-博”连读培养和直博培养机制,构建了完善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形成了“3+1+2”本硕连读培养模式、“2+3”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和“4+5”直博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创建。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8一、引言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正式启动,意味着国家全面开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融入到传统文科当中,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1]。

当今,各行各业之间的交叉交融越来越紧密,促使学科之间不断进行交叉融合。

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实施新文科重大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回应和化解我国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大量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现实问题,这对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加快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创新并指导治理实践,建立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通过强化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有效衔接,提高公共管理学科面对新挑战的能力[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未来社会需要大批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地方高校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树立“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教育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断变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现状总体上看,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发展快。

1998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办了行政管理专业。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 )。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公共管理类人才列为5大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林毓梁房金菁王晖(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4)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组织形式,剖析了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矛盾因素,提出了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关键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学结合1.引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0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确定了方向,那就是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温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的时候指出:“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

”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就是推行“教学做”的一体,推行“工与学”的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开展探索与实践,涌现除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是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种有效的实施途径供大家参考。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形式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和研究得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最常见的做法有两种。

一种就是所谓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55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55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程序 工作任务 → 工作过程 → 行动领域 → 学习领域 → 学习情革与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是永恒的 教材需定期更新 现代教材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 程体系三者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定XXXX及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原则意见”
2.“原则意见”包括的内容 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⑴ 调研 并写出报告; ⑵ 分析调研报告; ⑶ 学习“原则意见”; ⑷ 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 ⑸ 讨论“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 ⑹ 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 ⑺ 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 ⑻ 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 ⑼ 专业带头人根据“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 ⑽ 修订稿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 ; ⑾ 审议稿交学校并按程序审批 ; ⑿学校 各级有关人员和行业企业人员签字(盖章) 。
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三者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1.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专业在其定位后,为实现这一定位而 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总称。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 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家庆郭晓帆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3期王家庆,郭晓帆(沈阳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122)[摘要]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与途径,旨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技能鉴定;新建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7-0008-01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已接近高等教育的半数,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升学压力,但随着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发现,这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更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1]。

近年来,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回炉参加职业培训的案例引人深思。

职业技能鉴定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以操作技能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它与传统考试不同,而与就业密切相关。

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技能鉴定现状职业技能鉴定是政府授权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认证的评价过程。

其具有下述特征:(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运用职业功能分析制定职业标准,它以实际生产及管理部门需求的技能和技术为主要考评内容。

(2)以实际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

采取工作现场考试的方式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重视工作现场的实际表现,模拟现实工作状态下、正式上岗前的考核。

因此,职业技能鉴定的评价过程与方式是考试本质的回归,它消除了传统试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能够引导教育培训向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看齐,使人才评定工作更接近实际需要,提升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一)确立科学的人才观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中国制造,谁来制造”的困惑。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中《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以肇庆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中《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以肇庆学院为例

科技风2021年5月心科教论坛DOE10.19392/ki.1671-7341.202115028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中《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以肇庆学院为例施秀莲肇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高等数学是我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但目前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內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上都基本停留在传统普通高校的课程模式中,已不适应于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要求。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我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阶段性目标,力争成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

为此,我校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素质,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等数学作为我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但目前我们的高等数学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还是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上都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应于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要求。

另外,当前学校各学科的专业建设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因此,对我校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T#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既不同于普通本科“研究型”的培养定位,也不同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培养模式,所以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不能墨守成规,需要我们多调查研究,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本文,通过对我校2019级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紧密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期找到改革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

基于OBE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OBE理念概述 (3)1.3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问题 (5)二、OBE理念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6)2.1 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7)2.2 培养目标的分层细化 (8)2.3 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9)三、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 (11)3.1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12)3.2 核心课程设置 (13)3.3 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关联 (15)3.4 课程实施与评价 (16)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8)4.1 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9)4.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21)4.3 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与内容 (22)4.4 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23)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24)5.1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25)5.2 师资队伍的组成与要求 (27)5.3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28)六、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 (29)6.1 校内教学条件建设 (30)6.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1)6.3 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 (32)七、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 (33)7.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5)7.2 持续改进的组织与流程 (36)7.3 教学成果的认定与激励 (37)八、结论与展望 (38)8.1 研究成果总结 (39)8.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40)一、内容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工程专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本文提出了基于OBE(Objectives, Outcomes, and Evidence)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旨在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要求。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胡军于浍贾朝清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2期摘要:针对重果轻过、重教轻引、重理轻创、重考轻评等教学问题,文章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思维、理念、融合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创新人才过程培养的新体系、新方法、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评价等内容,开展探索和实践,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三二三四”模式,以期为高校理工科育人培养提供新的改革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优势;立德树人;“三二三四”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17-03理工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不懈追求,关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发展指南,为理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1]。

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基本方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

为了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鼓励教师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体系优化、培养平台搭建、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6]。

当前,全国高校在推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指导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7-8]。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诸如,欲速不达,重结果目标轻过程目标;授人以鱼,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墨守成规,重传统理论轻创新成果;以偏概全,重知识考核轻综合评价等,这些教学问题归因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容易忽视基础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性[9]。

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生等)是知识“树状”结构图的根本,是知识大厦的基础,是认知世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础性工具,其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原创力,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因材施教”,鼓励学 生自己选取科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某种意 义上说,学分制本质上是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延伸,自由 度集中体现在选修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上。此外,作 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课程,最能反映 一所大学的传统特色和学院的整体专业优势和条件, 通过设置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课程,以保持院校传统 特色,并发挥工科教师个人业务专长,实行因材施教, 从而调动教学积极性,容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3) 考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后勤保障等诸多因 素,提出符合本校实际,适合学分制改革的工科大类人 才培养模式,考虑在小范围试行,建立相关经验。 2. 2 工科学分制改革预期效益
( 1) 学分制改革,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授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要求,有利于充分 发挥工科教师个人业务专长,实行因材施教,从而调动 了教学积极性; 有利于学院之间,乃至高校之间教学资 源的共享,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优化教育资源。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 探阶段( 1978—1986 年) 、徘徊阶段( 1987—1992 年) 、 发展阶 段 ( 1993—1995 年) 、总 结 阶 段 ( 1996—1999 年) 和繁荣阶段( 2000—2008 年) 。复旦大学、清华大 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不同程度 地实施了学分制改革[2-3]。
美国高校历来倡导“通才教育”,即培养具有广博 和坚实的基础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 美国社会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建立在通才教育思想 上。美国大学的低年级可以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修 文、理课程。即使三四年级自主选择了主修专业后,依 然强调文理教育。这类课程通常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 的 1 /2 左右。比如,若要获文学学士学位,则一般要求 在 120 总学分中至少必须有 10 学分诸如数学、物理、 计算机和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必修课程,以及 50 学分 的自然科学选修课程。同时,学生若修满了两个专业 规定的学分总数,则自然可获双学士学位 。 [3,4]
学分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学费总额是指按照学 生需要修的学分数 × 每学分的学费金额。美国学分制 中的选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全开放选 修( 也称自由选修) 。此选课形式是美国在学分制实 行初期的模式,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仍在实行。该形式 规定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 第二 种为半开放式选修。这种形式一般在美国工科院校实 施,通常规定选修课比例在 20% ~ 40% ; 第三种为主 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例如,加州大学规定的主修 课比例为 70% ~ 75% ,辅修课则为 25% ~ 30% ; 第四 种是分组选修学分制。这是一种专业课与基础课并举 的方法,强调低年级学生要通选不同系、专业的基础课 程,广泛涉猎,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接受 不同思维的训练。目前,美国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这种 选课方式,反映了其重视基础知识及培养通才的教育 理念[3,4]。
求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学分制; 工科培养; 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5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2) 02-0099-03
基金项目: 2011 年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李 松( 1975 - ) ,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自动化。
收稿日期: 2012 - 01 - 05
·99·
( 2) 学分制改革有利于完善工科学生知识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发展个人志趣,培养复合型人才; 赋予学生以学习的自 主性,给大学教育增添了活力,容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 果,有助于大量富有创造力人才的培养。 2. 3 工科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1) 学习通才教育,增加工科学生在大学 1-2 年 级的文科课 程,实 行 文、理、工 相 互 渗 透 的 通 才 教 育。 一个对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文科方面有所涉猎的 学生,更容易在理工科领域获得成功。
到哲学高度,从理论高度对学分制持续做出肯定; 完全 学分制成为学分制研究的趋势; 完善学分制研究; 学分 制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后勤保障研究成为一大新的 课题[3-7]。同时,对 于 工 科 的 学 分 制 改 革 还 没 见 相 关 文献详细报道。
然而在学分制逐步体现优势的同时,问题也相应 地浮出水面。如学制缺乏应有弹性,师资难以满足需 要,选课缺乏科学指导,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需要在学分制探索前进发展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因此,对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主 要特征,探索学分制发展的本质规律,对于指导我国普 通高校的新一轮学分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2. 1 工科学分制改革的特点
( 1) 真正理解和把握学分制实行的历史环境和特 定基础;
( 2) 抓住学分制的实质,总结出学分制代表先进 的高等教育形式的主要特点,洋为中用,消化吸收,然 后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分制特点;
在学分制试行的初探阶段和徘徊阶段,学者们关 注的首先是学分制的起源,学分制主要在美国这样的 发达国家得以广泛应用,那么是否学分制能够代表先 进的高等教学方式,是否能洋为中用,都存在争议。而 且对于学分制的实质是什么,如果试行遇到困难和问 题如何处理,没有相关经验。
到了推广发展阶段和总结阶段,学者们认识到学 年制的弊端,转而重视学分制的试行,开始讨论学分制 具体实施条件的问题。而深化繁荣阶段的研究重点则 是学分制作为高教改革突破口这一问题,现阶段实行 学分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学者把学分制研究上升
2012 年 2 月 第 29 卷第 2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eb. 2012 Vol. 29 No. 2
适应学分制改革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松
( 武汉理工大学 物流工程学院,武汉 430063)
摘 要: 通过介绍学分制的历史进程,借鉴国外经验,强调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工科人才培养的学分制特点,寻
1 学分制的发展经历 学分制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它伴随着选课制
的出现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逐步确立,因其充 分体现“以学生为主 体,尊 重 个 体 差 异,注 重 个 性 发 展”的教育理 念 在 世 界 各 国 大 学 得 以 广 泛 运 用,至 今 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 特征为: 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制的弹性化、学业评价 的绩点制、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分转换的认可性、文、 理、工渗透的通才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教学管 理制度之一,学 分 制 以 选 课 制 为 基 础,与 导 师 制 相 结 合,建立重修、重选与补考、免修、免听、成绩考核与评 定计分,以及毕业、授予学位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 与规定[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