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纲要补充资料(大事年表,唯物史观,刘招成最爱的毛蒋斗)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1842《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51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1-1864太平天国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60-1894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以物质层面为主,代表: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口号:“自强”,“求富”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1894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

中国近代史的拐点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5《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俄、法、德干涉还“辽”)1895康有为公车上书1890八国联军侵华1891年《辛丑条约》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1911 清末新政1905-8-20,中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

1911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2溥仪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被推翻同年,中华民国成立,成立临时政府同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的法典同年3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1916 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不久后死亡,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7 (乱入)俄国十月革命1919 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7-2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确定了党的名称。

中共成立。

192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当前任务与国民党合作,参加共产国际1923 中共三大1924 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5 中共四大1925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同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5-1927大革命(国民革命)1926北伐战争爆发1927反共政变;汪精卫发动“分共”会议(武汉);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历史学中的中国近代史概述

历史学中的中国近代史概述

历史学中的中国近代史概述中国近代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人物和思潮;3. 理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2.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组织讨论法;3. 视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500字)近代中国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和近代化进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怀念的历史。

二、封建帝制的困境(500字)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等级制度严重束缚的社会。

封建帝制的腐朽和闭塞严重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强迫中国开放市场,中国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社会亟需改革。

三、农民起义与维新运动(500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兴起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希望通过武装暴动推翻清朝,建立新的政权,实现天下太平。

而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和制度,使中国摆脱危机,追赶世界的步伐。

四、近代化的探索与失败(500字)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尝试实行西方的近代化改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政治、教育、法律等领域。

然而,这些改革很快遭遇到了保守势力的抵制和西方列强的干预,改革努力最终失败。

五、辛亥革命与共和建设(500字)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终结封建帝制的成功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原因,中华民国建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六、近代化进程与现代中国(500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鸦片战争战败和《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发展史
形成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短暂春天) 曲折发展 萎缩发展
必修1:第一单元——列强侵化华史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甲午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九一八事变(1931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
南昌起义(1927年8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 土地革命(1931年)
长征(1934—1936年)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
解放战争(1946—1949)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必修2第二单元)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9)
中国人民抗争史:(必修1第三单元 选修1 选修2)
主要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辛亥革命(1911—1912年)
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5年)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6月,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期间,中国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不断被列强欺凌,内部则面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随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试图推进现代化改革,但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改革进程进展缓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转折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例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些运动虽然带来了某些变革,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试图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给中国今天的面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落后、文化挣扎和社会变革等许多挑战,然而,中国的不断努力和追求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史复习资料(课本概括)

近代史复习资料(课本概括)

近代史综述一、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1840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销烟。

4、影响:a.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b.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第二次鸦片战争1、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也趁机发动侵华战争,于是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影响:a、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侵华的工具。

b.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c.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d.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e.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对满清王朝刺激较大,开始痛定思痛,进行“洋务运动”。

二、南京条约1、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2、内容:a.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b.五口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c.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d.割地。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政治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本 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 要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简述《南京条约》 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的主要内容及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 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近代史特点概述
1、是一个不断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半 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阶段;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2、是一个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阶段;中国人 民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外来侵略和本国的封建主义;
(地主、农民、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文化专制, 冷兵 科技停滞不 器为 前,统治者 主 盲目自大 近代科技文 化大发展 坚船 利炮
人力, 畜力
蒸气 轮船
思考一:以上表格说明什么?

1、和英国相比,中国已经全方位地落后了; 2、未来英国向中国的扩张(鸦片战争),是由其资本 主义生产力(工业革命)发展所决定的,带有其必然 性; 3、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很难避免;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社会状况比较
政治 经济 决 策 方 式 个 人 专 断 民 主 决 策 对 外 政 策 闭 关 锁 国 侵 略 扩 张 思想文化 武器 装备 运输 条件
中 封建君主 国 专制达到 顶峰,封 建制度走 向衰落 英 资本主义 国 的君主立 宪制
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 济,资本 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

《中国近代史》概述

《中国近代史》概述

《中国近代史》点评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系统地梳理
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原因。

这本书的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还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原因,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从写作风格来看,《中国近代史》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作者采用了生动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演变过程。

同时,作者还注重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使得整本书的内容紧凑有序,读起来非常流畅。

此外,从学术地位来看,《中国近代史》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

书中的观点和见解被广泛引用和借鉴,对
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读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过于简略,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书中的某些观点和见解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通顺、逻辑清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中国近代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概要

政治 经济
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 年,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被迫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③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 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
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
思想 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
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社会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改变。“洋
生活 装”渐入,吃西餐成时尚,欧式洋房建起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化的程度加深
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于 1894 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政治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
②抗日战争(1937~1945 年):1937 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
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
新民主主 中华民国
义革命的 南京国民
伟大胜利、 政府时期
中国近代 (1927~
化的曲折 1949 年)
前进
政治
州会战、武汉会战等。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 持阶段。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典型的有 193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 等。1940 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一次大规模战役。1942 年,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 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近代史整体线索概要

中国近代史整体线索概要

二、列强侵华主要事件:
战 争 侵华国 家 时 间 签定条约 影 响
鸦片战争 英
1840-1842 《南京条 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 约》 民地国家 第二次鸦 英、法、 1856-1860 《天津条约》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片战争 俄 中法战争 法 1883-1885 《中法新 约》 1894-1895 《马关条 约》 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 开
生产方式、思想、政治在中国逐步传播、发展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经 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并存;政治上,封建统治势力和资本主义政 权形式相结合;阶级关系上,出现了代表社会进步物质力量的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
结合上述提示,结合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3、中法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4、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果: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 赔款日本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 人民负担;为支付赔款,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 船可沿内河进入(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 国内地)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 免收内地税(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讲 中国近代史概述

第一讲  中国近代史概述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最主要 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
人民大众
2、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时代特征 、
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
洪秀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康有为
孙中山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证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证明: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 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民族复兴之路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讲人: 主讲人:靖小琴
Email:jxq0712@ 283594048
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近代史概述
一、中国近代史概述 二、近代中国和日本比较研究
一、中国近代史概述
1840年 1949年的中国 (一)1840年——1949年的中国 1949 文献纪实片:复兴之路1 (文献纪实片:复兴之路1-2集) 课堂讨论: (二)课堂讨论: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基本经验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对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对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又联合又 斗争的原则; 斗争的原则; 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 ☆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 的原则。 的原则。
(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马克思主义看起来非常难,其实非常容 马克思主义看起来非常难, 马克思主义看起来非常难 就是用斗争来改造历史, 易,就是用斗争来改造历史,谁人离开了武装 斗争,谁人就吃亏!” 斗争,谁人就吃亏!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文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文的,而且还要武 特别是在中国是这样。 的,特别是在中国是这样。” ——毛泽东 毛泽东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一、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夺取了中国大量的领土、资源和主权,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这种侵略和压迫导致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民族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这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他们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和工厂,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五、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演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和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这些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六、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冲突在近代史上,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与冲突。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1.背景: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中国近代史概述

中国近代史概述

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浮雕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 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年轻时的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地(现广东中山 市翠亨村)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民报》书影
《民报》发刊词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 提出“三民主义”。
日军的侵华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罪行一:日军不
断扩大侵华战争, 战火遍及近半个中 国。给中国造成巨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
1937年七七事变 1935年华 北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第一阶段(局部抗战):1931-1937年, 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中国近代史概述
近代史(1840-1919)
鸦片战争(184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中日甲午战争(1894) 百日维新(1898) 义和团运动(1900) 辛亥革命(1911)

嘉庆
嘉、道衰弱 • 政治——阶级矛盾 • 经济——土地兼并 • 思想文化——文字狱 • 军事——国防空虚 • 外交——闭关自守
道光
西方对中国的威胁
பைடு நூலகம்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开始积极 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
英国的对华贸易却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 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 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 段。
——鸦片
(三角贸易):
英国(棉纱)→ 印度(鸦片)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述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由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英国不法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

禁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

林则徐在广州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

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战争失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此,中国门户洞开,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把目光投向国门之外,开始了“师夷长技”的探索。

1856—1860年间,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俄趁火打劫。

四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列强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主义统治;但是,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引发了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等一些领导人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提出了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并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中国近代史的资料来源广泛,包括文字、图片、音像、遗址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字资料是最主要、最丰富的资料来源。

一、文字资料
1. 报纸、杂志
近代以来,各种报纸、杂志不断涌现,包括官方媒体、民间媒体、外国媒体等,这些媒体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舆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官方文件
包括各级政府的公文、法令、条例、政策等,这些文件记载了当时政府的制度、政策和民生问题等。

3. 个人文献
包括文人墨客、政治家、学者、商人等的日记、信件、诗歌、文章等,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

4. 档案文件
包括中央、地方各级档案机构所收藏的各种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5. 历史著作
包括官修史书、私修史书、地方志、族谱等,这些史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包括照片、画像、地图、印刷品等,这些图片资料可
用于了解当时的人物、地理、建筑、风俗等方面。

三、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包括录音、录像、电影等,这些音像资料可用于了解当时的音乐、演讲、电影、戏曲等方面。

四、遗址资料
遗址资料包括古建筑、墓葬、考古遗址等,这些遗址资料可用于了解当时的建筑、宗教、文化等方面。

总之,中国近代史的资料来源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全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全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全整理,超实用!中国近代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总特点:屈辱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摘要: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概述二、1840-1842 年:鸦片战争三、19 世纪40-50 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四、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五、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六、19 世纪60-70 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七、19 世纪60-90 年代:洋务运动八、1883-1885 年:中法战争九、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十、19 世纪90 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十一、1898 年:戊戌变法十二、1900 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十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十四、1901 年:《辛丑条约》签定十五、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十六、1911 年:黄花岗起义十七、1911 年:保路运动十八、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十九、1912 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二十、1912 年:清帝退位二十一、1913 年:二次革命二十二、1915 年:护国运动开始二十三、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二十四、1916 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二十五、1917 年:张勋复辟失败二十六、1917 年:护法运动开始二十七、1919 年5 月4 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二十八、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九、1922 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三十、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文: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概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内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二、1840-1842 年:鸦片战争1840 年6 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 年1 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庄建平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史料发掘整理与出版工作,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繁荣的起点和保障。

从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思想、教育、社会、民俗诸多方面;形式非常多样,有公文档案、函电、奏议、文集、日记、报刊、当事人回忆录、碑传以及外文资料,还有近代修撰的地方志书等等,数量非常庞大,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公文档案非一般人所能看到,即使文集奏议这类资料,因多系私人刻版刊印,印数极少,流传不广。

斯时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发掘整理中国近代史资料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广大史学工作者身上。

现将50年来中国近代史资料的出版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编辑出版丛刊资料,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

5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史学工作者开始了大规模的近代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

论其规模与・・219影响,首推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①。

这部丛刊由北京等地各大院校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分工协作,通力编纂,先后出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回民起义》、《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专题资料11部,共68册,2758万字。

同时,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近代史资料》期刊也于1954年创刊问世。

45年来,该刊已出版100期,还编辑出版专刊22种,总计2700多万字。

“丛刊”、期刊的出版,对中国近代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始终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现在活跃在史学界的一批著名的近代史专家学者,就是从研读这些专题史料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

前几年有美国学者说,他们利用这套“丛刊”,培养了数百名汉学博士,其影响与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同一时期,一批经济学家也开始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影响较大的有4种丛刊或丛编。

一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包括《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旧中国公债史资料》。

二是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共10种,如《中国海关与滇缅问题》、《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国海关与义和团》等。

三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包括《北京瑞蚨祥》、《上海民族橡胶工业》、《上海市棉布商・292・《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①本文所引述的重点史料集的编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均可从《中国档案文献辞典》等书中查到,为节省篇幅,一律不作注释。

特此说明。

业》、《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海民族火柴工业》、《上海民族毛纺织工业》、《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等。

四是《上海资本主义典型企业史料》丛书,包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家企业、刘鸿生企业等典型企业建立、发展与改造的专题资料集。

据粗略统计,迄今编纂出版的经济史资料书已达百余种。

正当中国近代史学科呈现出蓬勃生机之际,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影射史学流行,近代史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也因此凝固停滞了10年。

在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近代史资料整理和出版工作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迄今累计出版的资料书籍有上千种。

其中列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第12种的《北洋军阀》、列为第13种的《抗日战争》,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专题资料。

列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最后一种的《解放战争》,也正在编辑中,可望于2002年出版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11种专题资料,已由中华书局等出版单位主持编辑续集,现已出版《鸦片战争》、《中日战争》等续集,即将出版的有《太平天国》和《中法战争》等续集。

这样,经过50年的辛勤劳作,近代史学界终于构筑了比较完整的资料体系。

第二,以地域为中心的专题资料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述丛刊资料虽然涵盖清政府档案、官修书籍、私家著述、地方史志及外文资料,但这些资料偏重于反映重大事件的过程和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外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地域性较强的专题关注不够。

地方性专题史料的整理出版,弥补了丛刊资料的不足。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这三大课题的地方性资料的整理和出版情况。

在这方面,各有关地区和单位付出人力财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或稍后,时人著述太平天国事迹的书籍很・392・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多,粗略统计,约在千余种以上,而其中多数是记一时一地的情况。

这些私家著述或分散各地,或湮没在故纸堆中,极不容易见到。

太平天国博物馆编辑的《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共6册),汇集了《粤寇起事纪实》等46种资料。

此外,还有静吾、仲丁编辑的《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张守常编辑的《太平军北伐史料选辑》等等,促进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地域性专题史料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的资料出版较多。

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资料,有齐鲁出版社出版的《义和团资料丛编》等5种,其中包括《山东义和团案卷》、《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辑》、《山东教案史料》,以及《天津义和团调查》。

有关辛亥革命的地域资料,较早出版者为戴殷礼编辑的《四川保路运动资料》、隗瀛涛主编的《四川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印的《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

嗣后,湖北、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学术团体也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在本地区的综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的有《云南辛亥革命资料》、《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江苏地区资料》、《广东辛亥革命资料》、《辛亥革命在广西》、《华侨与辛亥革命》等等。

第三,文史资料和地方史志资料,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里具有特色的史料部类。

自1959年周恩来倡导政协系统组织编写文史资料以后,1960年全国政协主办的《文史资料选辑》创刊,现已出版122辑。

1983年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杨成武总结工作成果时说:“据统计,全国参加提供史料的达6万人次,征集到资料4亿多字,全国有166个单位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等著作,向社会提供了1亿字左右资料”。

嗣后,各地文史资料的出版,又有了新的发展,据1990年统计,全国县级以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其文史・492・《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办公室,编印文史资料共2300多种,计13000多册,约收文稿30多万篇,总字数近2亿。

各地文史资料选辑的文稿,大多数是亲历、亲见、亲闻者自撰或口述,部分为调查访问记,少数为历史档案、现代报刊、史志书稿等文献的摘登。

这些文稿,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诸方面的情状和重大事件的始末,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情况。

尽管其中部分文稿或因撰稿人记忆有误,或因某种缘故未能秉笔直书,造成失真的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失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值得史学工作者关注的新史源,可以匡正某些文献资料的误记,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缺佚,提供生动的微观史料。

续修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代代相承,绵延不辍。

早在50年代,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项目,曾两度列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

1979年以后,编修新方志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数万人20年的辛苦耕耘,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

据1998年统计,全国各省、市、县志书已出版4000余部,尚有1000余部正在审定、印刷、出版的过程中,新增加的1000余部正在策划编辑中,估计至本世纪末,修撰6000余部志书的规划可以基本完成。

新方志是储量巨大的信息资料库,历史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掘、利用它进行学术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利用新方志资料取得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第四,各级档案馆等藏档单位与史学界合作整理和出版专题资料。

政府档案乃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谱记载,是考察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依据,离开了档案史料的收集和利用,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工作难以开展。

但是在80年代之前,利用・592・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政府文献档案出版的专题资料集的种类和数量,都与学术界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80年代以后,国家及地方档案馆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并联合史学界共同开发与研究藏档,使所藏档案得以公之于众,更便于社会各界的利用和研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两朝的档案卷帙浩繁,数量巨大。

近些年来,该馆编辑出版了多种史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4种:《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和《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这些专题资料,均从上谕档、剿捕档、录副奏折以及照会函札中选出,其中有些档案资料,为过去已刊专题资料集所不载。

有些资料不仅记事翔实,而且还匡正了已刊资料的谬误。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收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档案资料。

最近十几年该馆编辑出版的档案资料表明,史料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已在档案、未刊稿本、珍本图籍等领域取得很大进展。

该馆主编的两种规模较大的史料,颇受学界推重。

其一是《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先出版《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两辑,从第3辑开始按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两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金融、工矿业、农商等分册编辑,现已出版4辑20册。

其二是《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是根据该馆馆藏历史档案,按照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及企事业机构,分专题编辑成书,已出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直皖战争》等专题。

各省市地区档案馆等单位,也利用藏档汇编了颇有研究价值的资料集。

已面世的有上海图书馆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14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中国海关密档》。

东北地区档案馆从满铁档案中已选译出版《满铁资料》、《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与中国东北——满铁秘档选编》。

吉林省社会科学・692・《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院历史研究所与东北地区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分为“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伪满和汪伪政权、东北历次大惨案、伪满警宪法西斯统治、华北大扫荡、细菌战、经济掠夺等卷,迄今各卷已经陆续出版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