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与护理制度

疼痛管理与护理制度1. 前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提高我院在疼痛管理与护理方面的水平,确保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和护理,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2. 定义2.1 疼痛:是指一种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不快或痛苦的感觉。
2.2 疼痛管理:是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以减轻或除去病人疼痛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
2.3 疼痛评估:是指对病人的疼痛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包含疼痛程度、频率、性质以及影响病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因素等方面的评估。
3. 疼痛评估与监测3.1 疼痛评估应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包含病史询问、疼痛评分、疼痛类型、疼痛区域等方面的评估。
3.2 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进行定期复查和增补。
4. 疼痛管理方案4.1 疼痛管理方案应依据患者疼痛评估结果订立,包含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护理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应以非处方药为主,必需时可使用处方药和麻醉药物。
4.2 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疼痛管理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5. 药物管理与使用5.1 全部药物应依照医院相关制度规定的流程进行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5.2 使用处方药和麻醉药物时,医护人员应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登记、核对和监测,确保每一次使用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5.3 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告知和教育,包含药物的用途、剂量、频率、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信息。
5.4 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进行有效记录,包含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反应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进行核对。
6. 疼痛护理措施6.1 医护人员应进行专业的疼痛护理培训,提高疼痛护理的本领和质量。
6.2 疼痛护理应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别和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实施,包含病情察看、跟随症状缓解、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6.3 疼痛护理应注意合理运用物理疗法和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包含推拿、热敷、冷敷、针灸等。
疼痛病人的管理制度

疼痛病人的管理制度一、疼痛的分类和评估疼痛按病因和性质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不同类型的疼痛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疼痛管理时需要对疼痛类型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评估。
对于急性疼痛,我们需要尽快找出疼痛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则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影响因素和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疼痛的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准确评估了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VAS疼痛量表、数字疼痛评分和疼痛问卷等。
在评估疼痛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自我主观感受和疼痛的客观情况,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然后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二、疼痛的治疗原则1. 多学科综合治疗:疼痛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主要包括疼痛科、麻醉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的专家。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充分了解疼痛的原因,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手段:疼痛的治疗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干预治疗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镇静药等;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理疗等;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干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神经调制等。
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每位患者的疼痛表现和原因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疼痛病因等因素,综合考虑患者的全面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的实施与监测1.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教育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测。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2. 长期监测与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随访。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医院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疼痛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部门及门诊科室。
三、管理要求3.1 疼痛评估3.1.1 对于每位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必需进行评估其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1.2 疼痛评估内容应包括疼痛的强度、部位、疼痛的影响程度等。
3.1.3 疼痛评估应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NRS等。
3.2 疼痛治疗3.2.1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3.2.2 疼痛治疗方案应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相应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案。
3.2.3 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如有禁忌、过敏情况或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或药剂师。
3.2.4 非药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热敷、按摩、针灸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3.3 疼痛监测3.3.1 医院应建立疼痛管理档案,对病人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3.3.2 监测疼痛治疗效果,随时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3.3.3 对于难以控制的疼痛,应及时评估病情并请医生会诊。
3.4 培训和宣传3.4.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疼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4.2 医院应加强患者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责任与制度执行4.1 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疼痛管理工作,充分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4.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疼痛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4.3 严格执行疼痛管理制度,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附则5.1 本制度解释权在医院行政职能部门。
5.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结尾1、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 疼痛评估: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疼痛是人类身体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身体受到了伤害或其他不适,进而寻求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疼痛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病痛。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 疼痛评估:在医疗机构内,建立疼痛评估机制是实施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务人员应当通过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性质、位置、持续时间等情况,以及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2. 疼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3. 药物管理:药物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疼痛时,医务人员应当谨慎选择药品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同时,医务人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专业培训:建立一个专业的疼痛管理团队,并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
5. 宣传教育: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疼痛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6.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三、疼痛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1. 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因此应当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管理团队,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2. 综合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应当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全面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治疗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医院内疼痛治疗工作,提高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与质量。
2. 疼痛评估与诊断2.1 医院将建立疼痛评估与诊断的标准化体系,为疼痛患者供应准确、全面的诊断和评估。
依据患者的自述、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疼痛情形并进行分级,以确定治疗方案。
2.2 医院将设立疼痛科或专业团队,负责疼痛患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疼痛治疗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
2.3 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与其他医疗记录相结合,方便医务人员进行病情评估和疼痛治疗方案的调整。
3. 疼痛治疗方案3.1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疼痛,订立相应的疼痛治疗方案。
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自身特点、病史、治疗过程和生活质量需求等因素,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含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3.2 药物治疗方案应依据患者疼痛类型、程度和禁忌症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确定给药途径、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医务人员应认真记录药物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相关信息,同时紧密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3.3 非药物治疗方案可包含物理疗法、心理疗法、针灸、推拿等。
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疗程调整。
4. 疼痛药物使用管理4.1 医院将建立严格的疼痛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确保疼痛药物的安全使用。
疼痛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开药、使用和消耗等环节应有专人负责,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审计制度。
4.2 医务人员在开具疼痛药物处方前,应进行充分的病情分析和评估,并向患者认真解释药物的副作用、禁忌症、注意事项和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开具药物处方时,应准确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药物信息,并加盖医院的公章。
4.3 疼痛药物的使用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严格依照医嘱执行,避开超量使用和滥用。
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务人员应引导其合理用药、掌控剂量,并及时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院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缓解水平,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疾病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从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二章疼痛评估和监测第三条疼痛评估1.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连续时间等信息。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量表等。
3.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评。
第四条疼痛监测1.医院设立疼痛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分析患者疼痛发生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2.每个科室应监测本科室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镇痛效果,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第三章疼痛治疗方案第五条非药物治疗1.医院鼓舞非药物治疗方式,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作为疼痛治疗的辅佑襄助手段。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并予以引导和执行。
第六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应严格依照医嘱执行,遵从用药规定和剂量要求。
3.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七条疼痛治疗的多学科参加1.医院鼓舞多学科参加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包含疼痛科、麻醉科、病愈医学科等。
2.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多学科会诊,共同订立和调整疼痛治疗方案,供应全面的疼痛缓解措施。
第四章疼痛治疗的管理第八条疼痛医疗质量管理1.医院设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质控小组,负责疼痛治疗的质量管理工作。
2.医务人员应参加疼痛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包含病例讨论、学术沟通、经验总结等。
第九条疼痛治疗的评价与反馈1.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应及时进行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2.医院鼓舞患者供应疼痛治疗的反馈看法,并对反馈看法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条违规行为的处理1.对于违反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内容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内容一、疼痛护理管理的重要性疼痛是人体在遇到外界刺激或疾病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对于患者来说,解除疼痛既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康复,因此建立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二、疼痛评估1. 评估工具在疼痛护理管理中,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等。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2. 评估频率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频率,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1. 药物治疗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止痛药、镇痛剂等,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2. 非药物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取温热敷、按摩、理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舒适度。
四、疼痛护理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疼痛护理方案,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定期评估和记录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五、疼痛护理管理的挑战与解决1. 多学科合作疼痛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疼痛管理效果。
2. 患者教育通过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意识和配合度,使治疗效果更好。
六、疼痛护理管理制度的评估1. 制度完善性评估定期对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管理效率和治疗效果。
2.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和记录,评估疼痛治疗的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语建立健全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疼痛管理的重视,提升疼痛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护理服务。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对疼痛科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疼痛治疗服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水平。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治疗操作规范、治疗评估标准、治疗流程和操作规程等,确保治疗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安全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措施、患者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等,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疼痛科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定期对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和持续优化。
4.患者权益保障:重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患者的决策权,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5.团队协作与沟通:强调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工作机制,减少医疗事故和疏漏。
总之,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旨在提高疼痛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二)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医院产科疼痛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为保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降低分娩疼痛,提高产妇满意度,确保母婴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产科所有产妇及医务人员。
三、疼痛评估与管理1. 评估标准(1)对产妇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
(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产妇的疼痛管理方案。
2. 疼痛管理措施(1)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疏导、呼吸训练、冷热敷等。
(2)药物治疗方法:在产妇自愿、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采取分娩镇痛药物。
(3)多模式镇痛: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结合多种镇痛方法,实现个性化镇痛。
四、人员配备与职责1. 产科医师(1)负责产妇的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方案的制定。
(2)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3)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确保母婴安全。
2. 麻醉科医师(1)负责产妇的分娩镇痛操作。
(2)对产妇进行疼痛评估,制定镇痛方案。
(3)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确保母婴安全。
3. 助产士(1)协助产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进行疼痛评估和镇痛操作。
(2)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服务。
五、设备与药品管理1. 设备(1)多功能监护仪、供氧设备、吸引设备等。
(2)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等。
2. 药品(1)镇痛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进行储存、使用。
六、疼痛教育与培训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2. 加强与产妇的沟通,普及疼痛管理知识,提高产妇自我管理能力。
七、质量控制与监督1. 严格执行疼痛管理制度,确保产妇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2. 定期对疼痛管理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对违反疼痛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产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疼痛管理制度及步骤

疼痛管理制度及步骤引言疼痛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是身体对某种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疼痛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疼痛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管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管理患者的疼痛,还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同时,疼痛管理制度还可以促进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2. 综合性原则:综合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疼痛管理。
3. 预防性原则:在手术前、术后和治疗过程中应及时采取疼痛管理措施,预防疼痛的发生。
4.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疼痛管理时,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5. 评估原则:在疼痛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步骤1. 评估患者的疼痛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特点、强度、部位、持续时间等内容,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
2. 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常用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实施疼痛管理治疗根据制定的疼痛管理方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镇痛药物、抗炎药物等,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等,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4. 持续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在进行疼痛管理治疗过程中,要持续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疼痛管理制度有哪些

疼痛管理制度有哪些疼痛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建立疼痛评估和监测机制。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和流程,对每位患者的疼痛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包括疼痛的类型、程度、持续时间、诱因等方面的信息。
医疗团队应该定期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疼痛控制。
二、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疼痛问题,医疗团队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疼痛类型和诱因等因素进行精准的治疗。
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疼痛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评估和治疗患者的疼痛问题。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该开展疼痛管理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四、建立健全的疼痛管理政策和流程。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疼痛管理的政策和流程文件,规范疼痛管理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在疼痛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确保疼痛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高效落实。
五、加强患者的参与和沟通。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鼓励患者参与疼痛管理的决策过程,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配合度,提高治疗效果。
六、建立完善的疼痛管理记录和评估系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规范的疼痛管理记录和评估系统,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及时反馈医疗团队,评估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建立健全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提升疼痛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治疗体验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医疗团队应该不断加强疼痛管理工作,提高疼痛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疼痛控制和舒缓服务。
疼痛管理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疼痛管理工作,提高疼痛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科室及护理人员。
第三条疼痛管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原则,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本制度由医疗机构护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疼痛管理工作小组,由医疗机构护理部牵头,相关科室负责人、疼痛科专家、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第六条疼痛管理工作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考核;3. 监督检查各科室疼痛管理工作落实情况;4. 收集、分析疼痛管理相关数据,为改进疼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5. 对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6. 定期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疼痛管理工作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
第八条疼痛管理小组职责:1. 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疼痛管理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3. 定期向疼痛管理工作小组汇报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情况;4. 对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疼痛评估第九条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全面、客观、准确。
第十条疼痛评估内容: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工具进行评估;2. 疼痛性质:了解疼痛的性质,如锐痛、钝痛、放射性疼痛等;3. 疼痛部位:明确疼痛发生的部位;4. 疼痛持续时间: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5. 疼痛诱发因素:了解疼痛的诱发因素;6. 疼痛对患者生活、工作、睡眠等方面的影响。
第十一条疼痛评估方法: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疼痛的起病时间、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2. 观察症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表情、姿势、体位等;3. 体格检查:对疼痛部位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4.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1. 前言本制度针对医院全体护理人员,旨在规范疼痛治疗和管理过程,提高患者的疼痛感知和疼痛掌控水平,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
2. 定义2.1 疼痛:患者主观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可以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
2.2 疼痛管理:通过临床护理方法和治疗手段,减轻或除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3.总则 3.1 医院将疼痛管理视为患者护理的紧要内容,护理人员应乐观搭配医师和多学科团队,合理评估疼痛程度,并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3.2 医院鼓舞护理人员定期接受相关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绝改进疼痛管理的质量。
3.3 护理人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敬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和治疗选择,重视沟通和信息共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疼痛评估与监测 4.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程度等方面。
4.2 疼痛评估工具应依据患者的年龄、认知本领和特殊情况进行选择,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等相关工具。
4.3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每次就诊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和监测患者疼痛的变动情况。
5.疼痛治疗与掌控 5.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与医师和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5.2 疼痛治疗手段可以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方式,具体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特殊情况而定。
5.3 护理人员应依照医嘱规定正确予以药物治疗,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监测结果进行及时调整。
5.4 护理人员应对非药物治疗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如冷热敷、推拿、音乐疗法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5.5 护理人员应供应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忙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生活影响,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压本领和疼痛自我管理本领。
6.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 6.1 护理部门应建立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机制,定期开展疼痛管理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矫正问题和改进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疼痛科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科疼痛管理制度一、疼痛的定义及分类疼痛是一种身体感觉,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一种自我保护表现。
根据不同的疼痛类型和发生原因可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类:1.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外伤、手术、化疗等原因引起的短暂性疼痛。
这种疼痛通常会在伤口愈合或治疗结束后逐渐减轻。
2. 慢性疼痛:长期存在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
慢性疼痛可能是由疾病、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3.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的疼痛,常见于神经性疼痛、神经根疼痛等。
4. 癌痛:由于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慢性疼痛的一种。
二、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的疼痛管理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
良好的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机构的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三、疼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忍受程度不同,因此疼痛管理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
2. 综合治疗:疼痛管理应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提高治疗效果。
3. 安全性和有效性:疼痛管理措施应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4. 持续性:疼痛管理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避免疼痛复发,确保患者长期的舒适度。
四、疼痛管理的措施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理疗、针灸等手段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减轻疼痛感。
4.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通过注射麻药或局部麻醉剂,阻断疼痛传导,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5.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训练帮助患者加强身体的功能,减轻疼痛。
五、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1. 确立疼痛管理小组:建立疼痛管理小组,由医生、护士、药剂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共同负责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院疼痛护理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减少患者痛苦,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及流程适用于我院所有患者。
三、疼痛评估1.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2. 采用0-10分评分法(NRS)或面部表情描述法进行疼痛评估。
3. 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并填写《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
四、疼痛管理1.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
2. 轻度疼痛(0-3分):给予非药物治疗,如冷敷、热敷、放松技巧等。
3. 中度疼痛(4-6分):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可给予弱阿片类药物。
4. 重度疼痛(7-10分):在非药物治疗和弱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可给予强阿片类药物。
五、疼痛观察与记录1. 责任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2.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在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3. 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六、疼痛宣教1. 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提高疼痛处理意识和知识。
2.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疼痛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
七、疼痛管理质量考核1. 将疼痛管理纳入临床护理质量及文件书写质量考核中。
2. 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和落实改进。
八、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及流程的执行1. 全体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制度及流程。
2.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疼痛管理相关知识,提高疼痛管理能力。
3. 对违反本制度及流程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及流程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及流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

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以下是一个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示例,供你参考:疼痛综合管理制度:1. 评估与记录:建立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和流程,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并准确记录疼痛的程度、类型、持续时间等信息。
2.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成立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物理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疼痛管理,提供综合的专业支持。
4. 患者教育: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的教育,包括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疼痛自我管理能力。
5. 疼痛缓解目标:明确疼痛缓解的目标,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6. 药物管理:严格规范疼痛药物的使用,包括处方、给药途径、剂量调整等,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 非药物治疗:鼓励并提供多样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心理支持、放松技巧等,综合缓解疼痛。
8. 疼痛监测与随访: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跟进治疗效果,提供必要的随访和调整。
疼痛综合管理流程:1. 疼痛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或医生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记录疼痛的程度和特征。
2. 制定治疗计划:多学科团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3. 实施治疗:按照治疗计划,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理治疗等。
4. 效果评估:定期评估疼痛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疼痛程度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患者教育与参与:向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的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如正确使用镇痛药、配合治疗等。
6. 出院规划:在患者出院前,制定出院后的疼痛管理计划,包括药物使用指导、随访安排等。
7. 随访与反馈: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疼痛管理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制度和流程可以根据具体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延长疾病的病程,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减轻医疗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目标1.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避免疼痛对患者康复的不良影响。
3.减少患者的医疗消耗,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疼痛管理制度的原则1.全面评估疼痛: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程度、频率和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疼痛管理方案。
2.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病情和偏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多模式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疼痛管理。
4.监测及时调整:监测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四、疼痛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1.药物治疗(1)镇痛药: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吗啡、布洛芬、吗啡、曲马多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2)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麻醉药等,用于增强镇痛效果或减轻疼痛相关的不适症状。
(3)适宜性评估: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特点进行适宜性评估,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2.物理治疗(1)理疗和按摩:通过物理理疗和按摩可以松解紧张的肌肉,缓解疼痛。
(2)针灸和艾灸:通过针灸和艾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3.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正面认知来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2)放松训练:通过呼吸训练和放松练习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4.中医治疗(1)针灸:通过针灸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缓解疼痛。
(2)中药疗法: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
总的来说,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疼痛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服务。
疼痛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疼痛评估和掌控管理制度一、背景疼痛是患者就诊时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侧紧要影响。
为了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本医院特订立了疼痛评估和掌控管理制度,以统一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提升疼痛管理水平。
二、评估与记录1.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均应进行疼痛评估,感知疼痛程度的标准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等),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并记录。
2.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效果。
常规疼痛评估频率不超出4小时一次,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加添评估次数。
3.疼痛评估结果需认真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含评估时间、评分结果、评估者签名等信息。
确保评估记录真实准确,以供后续治疗和评估参考。
三、疼痛干涉措施1.基于疼痛评估,医务人员应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合理选用以下疼痛管理干涉措施之一或多种:–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热敷、冷敷、推拿、理疗等。
–药物疼痛缓解措施:依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包含非麻醉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鸦片类药物)、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等。
–介入性疼痛治疗措施: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有效缓解的疼痛,可经过评估后,采用神经停滞、植入式镇痛装置等介入性疼痛治疗方法。
2.全部的疼痛干涉措施均需在患者知情、并获得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
在征得患者同意前,医务人员应供应充分的信息,包含干涉方法、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确保患者对干涉措施有清楚的理解。
四、团队协作与培训1.本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专业人员。
团队成员需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疼痛管理经验共享、案例讨论等,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2.针对全体医务人员,本医院将开展疼痛评估与管理的培训活动。
培训内容包含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疼痛管理干涉措施的选择和操作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和处理本领。
五、质量管理与连续改进1.本医院将建立疼痛管理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疼痛管理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疼痛管理制度文件号:LC-30
生效日期:2012年8月1日版本号:1.1
修改日期:2012年7月1日页码:1/4 —————————————————————————————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急诊患者和门诊患者。
对于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在门诊部、急诊部和医务部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制度的方法执行。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至急诊部就诊时,预检护士和值班医生应尽快进行疼痛筛查,并记录于就诊卡上。
(2)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
录于体温单
(3)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口服用药后1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
频率、持续时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
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护士报
告后,病房医生原则上应当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在疼痛评估表上签名,
紧急情况应立即评估。
(2)临床医生在疼痛评估后,应筛选出需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制度可行的疼痛治方案,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3)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持续的疼痛评估指标、评估时间(频率)等。
(4)制定疼痛治疗方案依据的原则是: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疼痛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记录,每天至少评估1次。
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6)医生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教育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7)为慢性疼痛患者制定出院后疼痛管理方案,并在病程录及出院记录中作好记录。
3.建立由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作为支撑的疼痛咨询模式:
经规范化疼痛处理,若患者的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时可向疼痛专家进行专业
治疗咨询。
题目:疼痛管理制度文件号:LC-30
页码:3/4 ———————————————————————————————
三、疼痛处理原则
1.设立疼痛控制目标:
(1)疼痛强度评分≤3分;
(2)24小时内突发疼痛次数≤3次;
(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
2.制定疼痛评估原则
(1)患者的主诉时诊断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的主要依据。
(2)全面评估疼痛了解肿瘤及疼痛病史、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史及相关的化验检查。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治疗期间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转归。
3.遵循疼痛治疗原则
(1)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疼痛:以药物为主,非药物疗法为辅。
药物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
非药物疗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
刺激及毁损等等。
(2)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等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选择给药途径:首选口服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给药方法之一。
口服和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全身用药产生难以控
制的不良反应时,可以咨询疼痛专业组人员。
(4)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5)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治疗后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致便秘、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7)辅助治疗:依疼痛的不同病种和类型而定。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对不同疾患所致的疼痛有各自独特的效果。
(8)癌性疼痛患者:按照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见附表)。
题目:疼痛管理制度文件号:LC-30
页码:4/4 ———————————————————————————————
附件:
FLACC量表
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1.对于轻度疼痛患者(1-3分)使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2.对于中度疼痛患者(4-6分)按时服用可待因片或氨酚待因片等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3.对于有重度疼痛(7-10分)的癌症患者,按时服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并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