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李 清照如何通过愁传递情感
李清照如何通过愁传递情感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细腻深沉、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而“愁”,无疑是她词作中最常出现、也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主题之一。
李清照的愁,并非空洞无物的呻吟,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层次。
少女时期的她,愁是一种淡淡的轻愁,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这首《点绛唇》中,少女的羞涩与矜持,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交织成了一种微妙的愁绪。
这种愁,是青春的懵懂,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分离,让李清照的愁变得更加深沉和浓郁。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借景抒情,残荷、秋凉、孤雁、明月,无一不是她愁绪的寄托。
相思之苦,如影随形,刚从眉间散去,又涌上心头。
这种愁,是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是对团圆的渴望。
然而,李清照人生中最大的转折,当属北宋的灭亡和南渡的颠沛流离。
这一时期,她的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民族苦难的悲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中,李清照用一连串的叠词,将内心的愁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往昔的美好都已消逝,只剩下无尽的凄凉和哀伤。
这种愁,是对山河破碎的悲愤,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愁情传递得入木三分。
她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愁绪,如“梧桐更兼细雨”“红藕香残”等,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她的愁苦。
同时,她的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凄凄惨惨戚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词句,简单几个字,却能把愁的状态和感受刻画得极为生动。
李清照后期词的内容情感及风格特征
李清照后期词的内容情感及风格特征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
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一、倾诉真挚情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
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的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有普遍性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上片头三句,“寻寻觅觅(情),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写出其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次二句,“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流露出痛苦哀伤之情;再次三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晚来风急(景)”,写其凄寒难挨之情;末三句,“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表现益加痛苦悲伤之情。
下片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情)”,表现其凄怅落寞之情;次三句,“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表现其孤寂之情;再次三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蕴其愁闷忧愤之情;“这次第(全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总述愁情之浓深。
浅析李 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诗词中,愁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如同一曲曲动人的悲歌,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较为顺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婚姻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巨大痛苦,其愁情也在诗词中逐渐深化和丰富。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愁情多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但在欢乐的背后,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丝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未知之愁。
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与矜持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所带来的丝丝愁绪。
然而,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愁情变得沉重而深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将那种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的悲痛,身世飘零的哀伤,在这一词中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的愁情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
在《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悲愤,表达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种忧国之愁,使她的愁情更具深度和广度。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摘要: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
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
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
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
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
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于书亚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李清照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真情实感,语句委婉细腻,在对“愁”情的表达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愁”情随着他的人生历程和宋朝的没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抒情艺术都极为高超。
在她女性化视角下的“愁”情和卓尔不凡的抒情手法结合之下,她的词中包含着一种空灵的意境和淡远的情怀,既饱含缠绵细柔之美感,又不超然洒脱之韵味,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让李清照当之无愧地成为 宋词史上的“婉约正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千古流传。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愁情;抒情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9-01掀起中华文化的尘烟纱鳗,细品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
我国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学艺术长河之中涌现过无数浪花,在这一朵朵浪花中,风格鲜明又登峰造极的沧海愁肠莫过于宋代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腔愁情通过她对各种抒情手法巧妙地运用而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愁”一言难尽,在易安人生不同的时期里分别充斥着闺愁、离愁和国愁,三缕愁丝贯穿了这位伟大词人的一生。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分析(一)淡淡伤感,闺阁之愁1.李清照的活泼纯情从小接受各类书籍熏陶的李清照从小天资聪颖、爱好广泛,再加上她的博闻强识和勤奋好学,使她具备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气质,不仅擅长写字画画,还通晓音乐,精于鉴赏。
这些文学素质让李清照有了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眼睛和敏感的心,此时青春年少的李清照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由此表现出了她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从中能看到热爱生活、活泼纯真的李清照。
2.李清照的淡淡春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清照逐渐变得 成熟而感性。
原本热爱自然的李清照开始变得 多愁善感,贯穿她一生的愁绪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中,花草枯荣、云卷云舒,这些正常的四季更替在李清照眼里有了青春和人生等别样的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她浅浅闲愁。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
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
词意蕴极其含蓄。
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
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
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
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
“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
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一个。
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
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1. 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李清照的诗词情感特征以清新淡雅、悠然自得为主,表达出一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仙风道骨的境界。
她在诗中抒发出对爱情的渴望,但又不失清高,把激情化作淡淡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又抒情的清新之意。
她的诗歌中更多的是抒发出对生活的淡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之中,表达出一种自然而又淡雅的情怀。
李清照的诗歌情感特征淡淡的,没有张扬,也没有太多的浪漫,但是却能够把她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淡雅的情感。
2.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风格,字数在200字以上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节奏、押韵和抒情性而著称。
她的诗歌通常以五言、七言古诗为基础,又有自己的特色,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她的诗歌中渗透着浓郁的婉约风格,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此外,她的诗歌中还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自然风景与情感融为一体,把淡淡的悲伤和深沉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的诗歌艺术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影响,她的诗歌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有着清新的节奏,把自然风景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被誉为“诗仙”。
3. 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有着浓郁的悲伤情怀。
她的诗歌,多以抒发心中的悲伤为主,抒发了她的孤独、无奈、失意之情,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愤怒,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此外,李清照的诗歌也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对家庭的深情等。
此外,她的诗歌还有着浓郁的哲理色彩,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总之,李清照的诗歌,以情感表达为主,有着浓郁的悲伤情怀,表达了她心中的悲伤、无奈、失意,以及对爱情、友情、家庭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4.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形式李清照诗词的艺术形式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她的诗歌结构主要有五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三种形式,其中以五言古诗最为常见。
李 清照词的抒情特色如何体现
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如何体现李清照,这位宋代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情感真挚,细腻入微,常常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弦。
那么,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首先体现在其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她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词作之中。
比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连用十四个叠字,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将她晚年历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后的愁苦心境展露无遗。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李清照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的微妙变化。
在《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描写愁绪在眉头与心头之间的徘徊,生动地展现了相思之苦的缠绵不绝。
她能够捕捉到情感中最细微的瞬间,并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加以表现,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李清照词的抒情还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
在《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西风、黄花等自然景象,衬托出自己的孤寂与憔悴。
她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李清照在抒情时,也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
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通过回忆昔日汴京的繁华热闹与如今的孤独凄凉相对比,“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从而加深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
她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语言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流露出她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此外,李清照的词在抒情中还体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已经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一、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1. 真挚感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实,不做作,贴近生活。
她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令人动容。
2. 抒发离愁:“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开篇使得李清照在表达离别之情时显得格外凄美动人。
她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手法来抒发对亲友远去或者爱侣分离所带来的伤感之情。
3. 唯美浪漫:李清照擅长营造优美、富有幽香氛围的场景,并将自然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形成了既具体又抽象、既客观又主观的艺术形象。
4. 技法独特:李清照常用对仗、借物抒情、婉转表达等技巧,使她的词作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她也善于使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增强词作的文化底蕴。
二、李清照词作的思想内涵1. 唱吟人生: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体验与领悟。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者个人经历,她将自己对世事沧桑以及爱情离别之感悲凉而淡泊地展现出来。
2. 叙述女性命运: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用笔赞美了古代女子们勇敢坚毅地面对困境,并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生活的愿望。
她关注着妇女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女性所处位置和心理状态。
3. 思考宣泄:在快意恩仇之余,李清照也有不少伤怀忧国之辞。
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时事政治的思考和关注,以及对国家疾苦的担忧。
三、李清照词作的影响与意义1. 文学成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诗人。
她用自己细腻动人的文字,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2. 社会价值:李清照通过自己的词作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处境,提高了妇女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同时,也启迪着后来者对于个体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3. 传承发展: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词人之一。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词作含有细腻、柔软、纤弱的女性意识,同时又展示出洒脱、坚强、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作中,展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苦恼和烦扰,思念和相思之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以及对劳动、自然、琴棋书画的喜爱与感悟,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对逝去年华的追怀,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懊悔。
本文旨在分析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李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情感深沉、凄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愁情。
她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曲折,而且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结合在一起,以此为自己的哀怨添上几分孤寂,几分无奈。
她笔下的爱情,常常是欲说还休、似有而无,把痴情凝成一种又一种感慨,有时候细碎而含蓄,有时候浓烈而悲壮,而这种深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一贯的情感主题,这种愁情的主题,使李清照的词作带有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
李清照的愁情是多面的,既有对逝去年华的追怀,又有对故国的关注和思念,更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里说颦颦,天涯何处无芳草。
墨韵浓荷凄婉,思绪飞远,梦魂系瑶疆,旧时相识,已是忘却烟霞。
故友今夜何处,所谓琼枝玉树?”这首《如梦令》词,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年华的怅惘之情。
词中“红楼梦里说颦颦”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把逝去的岁月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怅惘的感觉。
而“墨韵浓荷凄婉”中,墨韵代表了作者的意志,荷花则是作者纵情芳华的代表,这样,想象和思维在词里得到大展,更加凝练了愁情的气氛。
二、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静默寂寞李清照词中有很多细腻且寂寞的描写。
她运用词语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例如:“梦中早觉不是梦,月落胭脂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语通过内心反应,表达深沉的伤感之情,令人心酸。
她的誓言,从不张扬;她的痛苦,从不倾诉,而是以词作静默寂寞的倾诉方式,表现出她对爱和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前言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悲情动人的词风而著名。
其作品虽少,但却传颂不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品中探讨其愁情以及言愁的艺术。
李清照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品往往表达一种悲愤情感,是因为她经历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李清照的生活遭遇多次变故,使她经历了丧偶、亲离散、家财尽失等磨难,这些都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了女子思念已逝爱人的痛苦和无奈,其中两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名还带雨余香。
/多情却被无情恼,美人不肯嫁春风。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感慨美人不肯归来。
这种愁情的体现,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另外,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表现她情感孤寂的一首词,其中“一生阅翫五车书,不负如来不负卿。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淡漠,同时也表现了她心灵的寂寞。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带有一种倾诉情感的色彩,通过词作表达出来,感染和启迪了无数的读者。
李清照的言愁艺术李清照的作品以其婉约柔美、深沉动人的风格而著称,她的词作流淌着她孤独的心灵。
她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而言愁艺术也是她词作中的一大特色。
言愁,就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忧愁和思慕。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言愁是她最擅长的艺术表现。
从《声声慢》中的“听取眼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如梦令》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思念和忧愁。
除了言愁,李清照的词作中还有着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梦令》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浣溪沙》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惆怅清明帘卷人。
”这些独特而充满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让李清照的词作充满灵性,润泽人心。
结语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品,她那深沉的情感和婉约动人的文字,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词作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人类情感文化的珍品。
李清照的愁情
举杯消愁愁更愁—浅议李清照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女子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感悟着岁月的流逝,体味着人间的离愁,抒发着壮志的国愁,愁绪在延伸,在发展。
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创作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作品中所蕴涵的愁情,探索作者创作的心理历程,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关键词:李清照愁因愁绪表达愁情发展“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①写的是一种难分难舍的离愁;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写的又是一种壮志难酬的国愁。
不难看出,“愁”字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是常见的。
那究竟何谓“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忧也.从心,秋声。
”③由此可见,“愁”是一种心理活动。
当人们忧虑、压抑,却又无法诉说时,便常以诗词的形式发诸于笔端。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李清照的若干首词,据统计,现存李清照的词有五十多阙,直接写到“愁”字的有十多阙,另外提到“泪、怨、恨、凄、惨”等字的也屡见不鲜;由此我们可看出“愁”字贯穿她生命的始终。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我让学生回去收集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和诗词,然后组织一节探讨课,下面就是我们的探讨结果。
一愁因探析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母亲也知书达礼,擅长诗文,而且由于她父亲的特殊地位,她有机会频频与当时文人骚客接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有机会接触更宽广的领域,从而形成了她温婉中又带男子气的性格特点。
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清代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评:“又且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
”④十八岁时,嫁于赵明诚,二人意趣相投,感情深厚。
从以上的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物质生活是优越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那怎么会有那么的“愁”,会不会是无病呻吟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究竟是哪些原因令她们“断肠”?(一)闲愁李清照,朱淑真的家庭环境比较好,她们从小饱读诗书,才情具备,又因为她们对生活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造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作者:————————————————————————————————日期:2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李 清照的词作为何常表现忧愁
李清照的词作为何常表现忧愁李清照,这位在词坛独树一帜的女子,她的词作常常萦绕着忧愁的情绪,让人读来心生怜惜,也不禁深思:为何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忧愁?首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是造成她词作忧愁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动荡,国家的兴衰巨变给她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苦。
李清照作为一个敏感而有思想的文人,自然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
她目睹了金兵的入侵,国土的沦陷,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些惨痛的景象无疑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国家的动荡不安,让她的词作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其次,李清照个人的生活遭遇也是其词作忧愁的重要来源。
她的一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婚姻的美满与破裂。
早年,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
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
在她的词作中,常常能看到对亡夫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倾诉,将她内心的孤独、痛苦和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压力。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的才华和抱负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始终未能摆脱忧郁情绪的缠绕,她用整个生命与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忧郁情调笼罩着,李清照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真诚袒露。
她的愁情是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结合在1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内涵和特征,从而形成了易安言愁的阶段性风格。
李清照词的言愁表现为以景衬愁、借酒浇愁、托梦寄愁和咏物寓愁4种类型,运用典型意象的组合、愁态的新颖描写、曲折委婉的语言、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共同组建了李词独特的言愁风格和艺术特征。
通过言愁的艺术表达,李词中那种多滋多味的愁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李词也因而更加闪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言愁艺术ABSTRACTIn all the life of Li Qingzhao, she was covered with gloomy mood. The article world which she devoted all her life to, was also covered with gloomy mood. The gloomy mood in Li Ci expressed her complex emotion. Her gloomy mood was composed of parting with her husband, piting with her country and home . The mood was very sadness and moving, and it could arouse people’s sympathy. Her gloomy mood was combined with date feature and personal encountering, so it had different content and fea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which formed stage-style of Yi’an Ci. The express ion of Li Qingzhao gloomy mood was classified with four kinds, which containted gloomy mood set off by scence, gloomy mood sprinkled by wine, entrusted by dream and by singing objects. Li Qingzhao used different kinds of articleexpresses,which formed her uniquel art-style and art-feature of Li Ci. Thoughout the art-express, the complex gloomy mood completely displayde out, and it make Li Ci have charming article fascination.Key words: Li qingzhao; Ci; Gloomy mood; Art of expressing gloomy mo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
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
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原文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
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
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
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
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
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字面上是说: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枕,到了半夜,就觉得有些凉了。
实际上是:由于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虽时过夜半,还没睡着!一个“凉”字表面象是指天气,实际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
思夫之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
下阙主要写词人思夫的深切。
一开头就写愁绪的难于排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
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的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的愁绪——“有暗香盈袖”。
“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她想与丈夫一起分享这醉人的清香,但怎么能送得到呢?这无疑又勾起多愁善感的词人对丈夫更深切的思念。
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
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
“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总爆发。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诉诸画面表达渴念之意: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盼阔别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尽管思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
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春愁难释,秋思不绝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介绍她的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达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吐露。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的意境。
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
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
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
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
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的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的海棠。
“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担心它凋零。
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
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
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作者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
“知否”二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二字也极绝妙。
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
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
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
“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
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
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
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
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篇幅虽短,内容却很深刻,感情很含蓄,语言也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
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汇和雅致古奥的典故,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
如:“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语言,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词章。
再看另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
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
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
这首《一剪梅》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
“玉簟”跟“红藕香残”好像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和下面的“秋”字联系起来,就把作者本人的境况给点出来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
由“红藕香残”客观形象上的秋意而到作者主观感受上的秋意,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
所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了作者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
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冷清的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
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
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
“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
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
“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
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遐想又回到“独上兰舟”的现实。
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
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
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结果。
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
这就是“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的矛盾。
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
其实眉头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心上和忧愁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所不同的是:愁在眉头是看得见的,而愁在心头是瞧不着的。
作者在这里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这就把作者那种浓烈的情感作了进一步的渲染。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不但含蓄生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