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出塞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b4e6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c.png)
古诗两首:凉州词、出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和《出塞》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凉州词》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边塞诗,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引导学生回顾边塞诗的特点,如:描绘边塞风光、表现边塞将士的英勇等。
二、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凉州词》的背景。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凉州词》,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边塞风光。
2.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凉州词》的理解和感受。
2.针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背诵《凉州词》。
2.写一篇关于《凉州词》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出塞》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凉州词》。
2.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出塞》的背景。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出塞》,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边塞风光。
2.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2.针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
五、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比较《凉州词》和《出塞》的异同,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介绍其他著名的边塞诗,如《登鹳雀楼》、《塞下曲》等。
六、作业布置1.背诵《出塞》。
2.写一篇关于《出塞》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https://img.taocdn.com/s3/m/c5665e4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c.png)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想象其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想象其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 多读几遍, 要读通顺, 读流利。
二、对比解释, 初步理解。
1、同桌沟通, 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 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 体会意境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 让学生自主品读, 同桌合作读读听听2、师简介及写作背景, 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五、练习1、评一评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 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 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 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 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自由说, 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 学习《望庐山瀑布》二、检查“预习”, 简介(一)通过“预习”, 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 哪些还没读懂, 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紫z!川chu1n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理解诗意(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e0e09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8.png)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学生在表达古诗意境时,往往词不达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望天门山》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随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创新表达,展示成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教师可推荐相关古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诗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往往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内涵。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26e42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9.png)
古诗两首教案课题: 古诗鉴赏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2. 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是否能够背诵一首古诗。
2. 学习古诗:(15分钟)选择一首古诗,例如《登鹳雀楼》或《望岳》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解读诗中的字义和意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3. 感受古诗:(15分钟)让学生闭目静心,根据老师的引导,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比较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5. 诗歌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短诗。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诗歌创作成果。
6.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内容。
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强调学生要用心感受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学习和背诵所学的古诗,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展示他们的诵读和理解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感受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297f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0.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平仄等,并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认识并掌握本章节中出现的重要生字、词语,如“山”、“水”、“花”、“鸟”等,并能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句子创作。
3.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景物、事物,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它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画面。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美丽的古诗,一起来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 “这两首古诗分别出自唐代和宋代著名。”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平仄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经验与古诗学习相结合。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古诗的美。
-通过讲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把握古诗的主旨。
-家长签字确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互动。
5.课后调研:分组进行课后调研,收集有关古诗的知识,如诗人的故事、古诗的背景等。
-每组整理一份调研报告,与同学们分享,共同丰富古诗知识。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c68f7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3.png)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儿童天真的描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田园生活的场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儿童生活的兴趣。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梅子黄时”、“麦花雪白菜花稀”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加深理解。
5.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诗歌。
(三)学习《小儿垂钓》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蓬头”、“侧坐”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加深理解。
5.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诗歌。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五)作业布置1.抄写两首诗,注意字体工整。
2.家长监督孩子背诵诗歌,签字确认。
2.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儿童的天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c56e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b.png)
4.情感教育,全面发展: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5.课后延伸,拓展视野:布置富有创意的课后作业,如古诗配画、诗歌手抄报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感受古诗的魅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态度层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理解和欣赏他人。
3.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要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4)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和书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等。
5.研究性学习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古诗的历史价值等,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6.家庭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家庭朗读比赛,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书写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规范的正楷字体抄写下来,注意字迹工整、美观,体现古诗的韵味。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8a16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f.png)
《古诗》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
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b9128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8.png)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031b0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8.png)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开火车读,指名读)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⑴加笔画、加偏旁组字自──首十──古古──居亡──忙因──烟口──知⑵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对──树──村睡──眠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岁──多放──散4、读词语巩固读音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⑴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d435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e.png)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主要板书计划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日当午汗滴春一粒盘中餐辛苦秋万颗饿死作业设计安排: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课外: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4269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6.png)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和《望洞庭》。
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峨眉山和洞庭湖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的两首诗《峨眉山月歌》和《望洞庭》。
2.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自读两首诗,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3)学生分组背诵,互相纠正发音、语气等问题。
3.诗歌解析(1)讲解《峨眉山月歌》a.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c.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韵律等。
(2)讲解《望洞庭》a.介绍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c.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韵律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讨论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诗人的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白和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峨眉山或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歌。
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峨眉山月歌》或《望洞庭》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讲解《峨眉山月歌》时: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生:好像看到了峨眉山上的月亮,半圆,秋天的夜晚,很宁静。
师:很好,那么这轮月亮在诗中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生(思考片刻):可能代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8b88b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3.png)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暮江吟》两首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暮江吟》两首诗的原文及注释。
2.纸笔:用于板书和记录学生答案。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暮江吟》第一首1.导入a.向学生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了解“暮江吟”的含义。
2.读诗a.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解析诗歌a.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日暮江水寒”、“孤舟蓑笠翁”等。
b.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4.体会情感a.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时的感受。
b.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孤独、失落和忧愁。
5.课堂小结b.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课时:《暮江吟》第二首1.导入a.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暮江吟》第二首。
b.向学生介绍第二首诗的创作背景。
2.读诗a.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解析诗歌a.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夜泊牛渚怀古”、“月黑雁飞高”等。
b.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4.体会情感a.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时的感受。
b.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孤独、失落和忧愁。
5.课堂小结b.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课时:诗歌欣赏与创作1.导入a.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欣赏和创作。
b.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欣赏诗歌a.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原因。
b.教师选取经典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创作诗歌a.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江”为主题的诗歌。
b.教师提供创作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别董大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别董大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72945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5.png)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别董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回乡偶书》和《别董大》的背景及诗人简介。
学生分享对两首古诗的了解和预习成果。
2.学习《回乡偶书》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回乡偶书》,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别董大》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别董大》,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比较阅读学生对比阅读两首古诗,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体会。
5.鉴赏方法指导教师介绍古诗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等。
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对两首古诗进行品析。
学生分享品析成果。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7.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品析,写成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回乡偶书》和《别董大》,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人简介。
学生分享对两首古诗的了解和预习成果。
2.学习《回乡偶书》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回乡偶书》。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e73d29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3.png)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春晓》和《江南春》。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春晓》2.《江南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中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回答后,引入《春晓》这首诗。
2.学习《春晓》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指导学生背诵《春晓》。
3.学习《江南春》同样先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意象,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
指导学生背诵《江南春》。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背诵《春晓》和《江南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六、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了他们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讨论诗中的意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诗中的意境。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匆忙。
2.在解析诗意时,有些地方可能讲解得不够透彻,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3.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时间安排,确保课堂小结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2.讲解诗意时,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6ffd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1.png)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
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fae0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0.png)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13篇)认一认说一说幼儿教案认一认写一写大班教案反思11、能够正确认识8个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字的意思。
3、象形字的引入,促进学生对字意理解的。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音形结合,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准“关”“卧” “立”的字音。
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些字之前已认识了部分汉字,因此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1.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有效认字。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动画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入音乐,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课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们切实感受识字是快乐的,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而不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炒冷饭”。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材和学生出发:(一)以教材为本1、有目的复习。
在新授课前,对这八个字中出现的声母和韵母进行复习,然后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即和这八个字有关的音节,请生进行拼读。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学生后面的认字突破难点,也是渗透了借助拼音识字法。
2、发挥插图的作用。
学习生字的同时,让生可以看图,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字义,另一方面也渗透了借图识字法。
3、有目的地“动”。
在学完“出、入、立、走”之后,本课的内容应该说是进行了一大半了,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正好需要放松一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所以安排了听《中国功夫》这首歌,这不仅是发挥了音乐的放松与熏陶作用,这首歌中也蕴含了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坐、卧、立、走”,寓教于唱,何乐而不为?学完这四个字之后,又安排了“举牌子”的师生互动,在巩固字音的同时,渗透和初步强化基本行为动作的要求。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d1fd5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8.png)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3篇)设计意图: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图。
内容形象生动,**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图。
[出示两幅*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3)再读诗句。
(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
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
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
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告乃翁(w5ng)蓟北(j@)襄阳(xi1ng)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
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
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
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
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
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如:(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
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兵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
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
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
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兵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兵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兵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兵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
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