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得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
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
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得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得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得上1/3与中1/3交点处、【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得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得口角歪斜,面痉挛得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
3~0。
5寸、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
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1. 头部与颈部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部的最高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问题。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凹陷,主治头痛、颈肩痛、目赤肿痛等。
•天柱穴:位于颈椎第七椎的两侧凹陷处,主治颈背痛、肩膀僵硬等。
•听会穴:位于耳朵下缘,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
2. 上肢穴位•曲池穴:位于手掌尺侧头级横纹与尺骨头之间,主治肘臂疼痛、肩臂酸痛等。
•合谷穴:位于第一掌骨之间,主治头痛、眼痛、耳聋等。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腹侧,主治心悸、胸闷、失眠等。
•太宗穴:位于手背尺侧横纹的太白骨上方,主治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3. 腹部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腹胀、泄泻、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位于小腹部,主治月经不调、腹痛等。
•天枢穴:位于脐中上3寸,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1.5寸,主治呕吐、腹胀等。
4.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下肢麻木、腰酸腿软等。
•巨阙穴:位于大腿外侧上部,主治下肢水肿、腰痛等。
•委中穴:位于膝盖内侧凹陷处,主治脚肿、膝关节痛等。
•足五里穴:位于脛骨前外侧,主治下肢肿痛、腹泻等。
5. 背部穴位•膀胱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主治背痛、腰痛等。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主治肩颈痛、颈椎病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下角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呼吸困难、哮喘等。
•命门穴:位于背部腰椎下凹陷处,主治腰酸腿软、泌尿系疾病等。
以上列举了常用的一些穴位及其功能主治,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不过,在进行穴位按摩前需要明确穴位的具体位置,并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
此外,人体穴位按摩是一种辅助疗法,如果遇到严重的疾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科室常用穴位及定位
• (2)活动旳标志:活动旳标志是指各部旳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伴随人体旳活动 而出现旳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 在活动旳姿势下才会出现旳外表标志,据 此可拟定腧穴旳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 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 4.简便取穴法
• 是临床上常用旳简便易行旳取穴措施。例 如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 后高骨旳上方,其食指端到达之处取列缺 ;立正姿势,两手臂自然下垂,中指端在 下肢所触及之处为风市;两耳尖直上取百 会。
科室常用穴位及定位
什么是穴位?
• 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国老式医学在人体分 布体表旳脏腑经络循环路线中,对气血汇 聚、转输与出入之所旳特定处所给定旳名 称,既是疾病旳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等 医学临床旳刺激点。腧穴在《黄帝内经》 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 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 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 肌腱之间。是心血管 病首选穴位,对心痛 、胸闷、心动过速及 过缓、心律不齐、冠 心病、心绞痛都有很 好效果,还可预防晕 车晕船。
• 水沟:即老百姓常说 旳“人中”。在人中 沟上1/3与下2/3交 点处。可急救昏迷、 呼吸衰竭者。此穴须 用大拇指尖强刺激方 可奏效
• 膻中:在前正中线上 ,两乳头会:位于前发际正 中直上5寸,即当头正 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 点上。刺激此穴有集 中精力、增强记忆力 之功能。当您在办公 室感到困倦、难以集 中注意力时;不妨用 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片 刻,会令你神清气爽
• 曲池:曲肘90度,桡 侧肘横纹消失处是穴 。此穴有良好旳降压 作用。高血压患者能 够经常点按此穴,防 病保健。另外,此穴 对皮肤病、肘臂挛痛 亦有良好旳效果。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穴位定位及主治
2
胸部穴位
胸部穴位
天突穴
定位:位于颈部 ,当前正中线上 ,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 喘、咽喉肿痛等
胸部穴位
膻中穴
定位: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闷、气喘、心悸等
3
腹部穴位
腹部穴位
中脘穴
定位:位于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 吐、腹胀等
曲池穴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 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麻木、肘关节疼痛等
上肢穴位
合谷穴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 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
6
下肢穴位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 外侧,犊鼻下3寸 ,犊鼻与解溪连 线上
主治:胃痛、腹 泻、下肢麻木等
7
穴位定位及主治(续)
穴位定位及主治(续)
丰隆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 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 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咳嗽、痰多、哮喘等
穴位定位及主治(续)
阳陵泉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 陷处 主治:胁痛、黄疸、呕吐等
8
常用配伍穴位
常用配伍穴位
内关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 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 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等,常与神门 、三阴交等穴位配伍
常用配伍穴位
三阴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常与血海、足三 里等穴位配伍
常用配伍穴位
风池穴
定位:位于项部 ,当枕骨之下, 与风府相平,胸 锁乳突肌与斜方 肌上端之间的凹 陷处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
1、神阙穴:肚脐
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水分:
定位:脐上1寸。
主治: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于收腹祛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小便不利,腹痛。
3、水道:
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
4、天枢:
定位:脐旁开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5、归来:
定位: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当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活血化淤、调经止痛、月经不调、带下、卵巢炎、秘尿系统疾病、阴*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卵巢保养取穴:神阙、水分、水道、天枢、归来
子宫保养配穴:取穴:神阙、水分、天枢、关元、中极、子宫
附件保养的配穴:神阙、水分、气海、天枢、中极。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教程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é)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é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中医传统康复技能】期末重点穴位定位主治总结
1.中府(Zhongfu,LU1)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①肺系疾病:咳嗽、气喘、胸闷、胸痛等;②经脉病症:肩背疼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向外斜刺时也不可过深,要注意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
2.孔最(Kongzui,LU6)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经脉病症:肘臂挛痛;②肺系病症:咳嗽,气喘,咯血,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操作]直刺0.5〜0.8寸3.列缺(Lieque,LU7)[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①经脉病症:手腕无力等②头面五官病症:头项强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等;③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咯血等;④前阴病:尿血、小便热、阴茎痛等;[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进针0.3〜0.5寸。
4.少商(shaoshang,LU11)井穴[定位]在拇指末节桡侧,距甲角0.1寸。
[主治]①经脉病症:指肿、麻木,四肢不温等;②急救:昏迷、癫狂等神志病;③肺系实热病症: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咳嗽等。
[操作]浅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手厥阴心包经1.内关Neiguan(PC6)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病:心痛,心悸,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②神志病:失眠,多梦,癫狂,痫证等③胃腑病症:胃痛,呕吐,呃逆等;④头部病症:肝阳上亢之眩晕,偏头痛等。
晕车晕船;⑤经脉病症:卒中偏瘫,肘臂挛痛等。
[操作]直刺0.5〜1寸。
2.中冲Zhongchong(PC9井六[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功效]清心泻火,开窍醒神[主治]急救: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学长整理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
手太阴肺经、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中府募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肺系实热性病;、吐泻;惊风孔最郄穴腕横纹上7寸处肺系病证(咯血);肘臂挛痛“七孔流血”列缺络穴交会穴(任脉)虎口自交叉,食指尖下肺系病证;头项寻列缺太渊输穴原穴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无脉症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际。
积”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癫狂(指尖多急症)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商合偏娶肩迎香”起大指次指端,,出合谷入肘上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上颈贯颊入下齿中;夹口,交人中,夹鼻孔。
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齿痛、咽喉肿痛疾患;昏迷等热证、急症(指尖)头面五官;外感病热病汗证;妇产科“头面合谷収”合谷原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拇指尖下便是偏历络穴腕横纹上3寸五官疾;胀满;水肿。
偏涨水曲池合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线中点五官热性;上肢病;皮外;高血压;癫狂;“啤酒鸭泄热”肩髃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上肢病证;瘾疹“隐喻”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穴位局部病证;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穴为(胃)承地下车头两天,梁鼻山上封条解起于鼻,入上齿中夹口环唇上耳前循发际,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下乳内夹脐,入气街入中指内间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瞳孔直下目疾(目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口眼歪斜、面痉地仓口角旁约0.4寸局部病证(流涎、齿痛)颊车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穴位局部病证下关颧弓与下颔切迹凹陷中闭口取穴。
面口病证;耳部疾患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头目病证粱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疾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肠胃病证;妇科疾孕妇不灸梁丘郄穴髌骨外上缘上2寸急性胃病;乳疾“鲁丘”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下肢疾患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下肢疾患足三里合穴胃下合。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医学PPT课件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体表路线:
起于隐白→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 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 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
系。
主治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 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 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治疗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 水泉治疗月经不调;配中脘、天枢、
足三里、关元俞治疗泄泻;配肾俞、
足三里治疗五更泄泻;配委中、太 溪治疗腰痛。
三阴交治疗消渴。
36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委中Wéizhōng (膀胱之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备注】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治疗腰痛;配长强、 次髎、上巨虚、承山治疗便血。
38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9.至阴 Zhiyin (井穴)
25
五、手少阴心经(9穴)
2.神门 Shénmén(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 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心病、心烦、惊悸、 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② 高血压;③胸胁痛。 【备注】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内关、三阴交、大陵治健忘、 失眠。
26
五、手少阴心经(9穴)
3.少冲 Shàochōng(井穴)
体表路线: 起于承泣穴→下颌角前→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 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中西医60个穴位定位及重点考点总结
中西医60个穴位定位及重点考点总结手太阴肺经:1.孔最那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尺泽距太渊12寸)【主治】①咯血、鼻蜕、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属肺经,自然治肺病)②肘臂挛痛(喻穴所在主治所及,就近原则)③痔血出血(孔,联系肛门)•一孔最为阴经之那穴,主血证,又肺与大肠表里,故治痔血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四总穴【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桃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肺经之穴,自然治肺病感冒大谷池缺太阳用之咽喉肿痛联系八脉交会歌: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②外感头痛、齿痛、项强、口喝等头面部疾患・一一四总穴:头项寻列缺③手腕痛-腌穴所在,主治所及,就近原则(16年真题)既治咳嗽气喘,又治头痛齿痛等头面疾患的是一•列缺3.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税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蜘、咳嗽、气喘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十二井穴都治昏迷,神志病)③指肿,麻木(胸穴所在,主治所及)④中暑、发热注意:少商为咽喉肿痛要穴手阳明大肠经: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机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蚓、齿痛、耳聋、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喝、蓿腮等头面五官诸疾(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外感常用穴,大谷池缺太阳治感冒)③热病、无汗或多汗(特殊记忆,对比肾经复溜穴治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月经不调、痛经、胎衣不下、恶露不止、乳少等妇产科病证(与三阴交、昆仑都是孕妇禁针,至阴穴治胎位不正)⑤上肢疼痛、不遂(经络所行,主治所及)⑥皮肤瘙痒、尊麻疹等皮肤科病证⑦小儿惊风、痉证⑧腹痛、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⑨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一联系极泉之上肢针麻合谷是牙痛要穴…牙痛主穴:何不下车5.曲池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黑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就近)②热病(曲池大椎是泻热必选穴,同时联系功能)③头痛、眩晕(曲池穴是高血压首选穴)④腹痛、吐泻、痢疾等肠胃病证(特殊功能,特殊记忆)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风疹、瘾疹、湿疹、丹毒、瘵疡等皮外科疾患(肺主皮毛)⑦癫狂(曲池是十三鬼穴之一,故治癫狂)6.肩胭【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胧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简便取穴法: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主治】①肩痛不举、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就近原则,腌穴所在,主治所及)②瘾疹,嘘病(特殊记忆,联系肺主皮毛)7.迎香【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治】①鼻塞、鼻®1、鼻渊等鼻病(腌穴所在主治所及)②口喝、面痒、面肿等面部病证(腌穴所在,主治所及)③胆道蛔虫症(特殊记忆)一•胃经四白也有此效足阳明胃经:8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主治】口喝、眼睑喟动、流涎、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脑穴所在,主治所及)9.下关【定位】在面部,颊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喝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脖耳等耳疾10.天枢:大肠之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对应的脏腑为胃,故治胃肠病注意天枢对大便的双向调节作用)②撤瘦、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子宫附近,就近原则)11.犊鼻【定位】屈膝,在膝部,骸骨与骸韧带外侧凹陷中。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é)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é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
三、足阳明胃经8.天枢(Tiān shū,)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
9.梁丘(Liángqiū, )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穴位
內關穴
【定位】:
距離手腕橫紋處約二吋處,
會摸到兩條筋,內關穴介於
其間,壓迫會有疼痛感。
【主治】:
頭面ㄧ切疾患,如外感頭疼、頭 暈、牙疼痛、牙齦疼痛、眼睛疲
勞、三叉神經痛、青春痘、感冒、
喉嚨疼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痺、 口眼歪斜、打嗝各種疼痛及神經 緊張等。
勞宮穴
【定位】: 在掌心中,握拳屈指時 中指尖處。 【主治】: 清心、瀉心火熱、 安神、心痛煩悶、
憂鬱症、精神不濟、
疲倦
合谷穴
【定位】: 在手掌,第一、二掌骨 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 中點。 【主治】:
胸悶、心痛、心悸、失眠、嘔吐、 休克、甲狀腺機能亢進、癲癇、 哮喘、咽喉腫痛、腹痛、偏頭痛、 產後眩暈,以及各種手術後的疼 痛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
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
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本回答出前3项的部分就可以拿到主要分数,而笔试主要考的是第5项的穴位的特异性或特点性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身性调节作用;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附录4:针刺的体位体位是实际动手演示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只是体位的名称头脑里要有个印象,能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出这种标准的体位名称就好。
1、仰卧位: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2、侧卧位:侧身部-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3、俯卧位:后身部-头项,背,腰,臀,下肢背侧4、仰靠坐位:头面,颈,胸,四肢5、侧伏坐位:侧头,面颊,耳,颈侧,上肢6、俯伏坐位: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附录5:推拿手法的总体提要在推拿手法的描述和演示中,从以下4点来比较手法的不同,会快速的全面掌握:1、着力点2、支点3、运动的肢体部位和运动方法4、用力方向一般而言,各个手法在描述的时候,常用的语言是下面四句话,可以背过套用或者具体手法具体展开:1、压力适中2、频率适中3、摆动幅度均匀4、动作协调有节律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说明:1、穴位名称后面列出了其所属的特定穴,目的一,是帮助理解记忆穴位主治(特定穴在主治上是很有规律的),应对第三站;目的二,特定穴是笔试中必考的内容,随手提前复习不吃亏。
2、本篇末尾,按照穴位在身体的部位进行了二次归纳,这种背诵方法和我们一般的按经脉归属背诵相辅相成。
并且在穴位后面做了精简的部位提示,帮助考生方便直观的背诵大纲要求的十四经脉的穴位,大家复习过一遍之后可以进行尝试。
3、建议复习方式:口中读出声(尽量学着用标准的解剖用语来进行定位),手要同时对着自己的身体做演示,或者想象考试时的现场,做同步的模拟。
这样调动听觉、视觉、触觉、肢体运动、语言、思维同步练习,记忆快,而且记得牢固。
1、手太阴肺经本经主治: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取穴。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挠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痔疾。
(附: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照海-肺、咽喉、胸膈)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肺系热性病;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肺系实热证;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定位: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附: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瘾疹。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本经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下关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
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盖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痈、乳痛等乳疾。
犊鼻穴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强壮保健穴。
条口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丰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局部病症。
4、足太阴脾经本经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地机(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腹痛、泄泻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
阴陵泉(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病症,去湿要穴: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本经主治:心,胸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通里(络穴)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神门(原穴,输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等);高血压;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痛、手痛。
天宗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攒竹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外缘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肺俞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