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3)将分析报告和调整方案整理成PPT,进行课堂分享。
4.思考题: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传统工业区需要产业结构调整?
(2)从地理角度分析,传统工业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5.地图绘制作业:
(1)在地图上标注出我国的主要传统工业区。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传统工业区的图片,如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地区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有这么多工厂?”“它们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传统工业区的关注。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工业区的了解,包括工业区的定义、特点等,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对所标注的传统工业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主要产业、发展优势等。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建议。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结合地图、图表,展示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地理:“传统工业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分析传统工业区的优势,如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等;劣势,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总结传统工业区的优势和劣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形成条件及分布情况。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差异,能够分析影响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掌握我国工业区的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发展特点及差异,并撰写一篇对比分析报告。
-要求:报告不少于800字,包括地图、统计图表等辅助分析材料。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工业区的分类、特点、形成原因等关键知识点。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工业区发展的看法。
2.教学目的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a.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对比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差异,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b.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思考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c.搜集有关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新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随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工业区被称为传统工业区,而有的被称为新工业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直观印象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提问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工业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为什么有的传统工业区会衰落?新工业区的发展有哪些优势?”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作业要求:
a.分析报告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b.分析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时,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c.案例搜集要求真实可靠,分析要深入浅出,能体现出对工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4.作业评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4.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进行分析。
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思考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投影图片】教师讲解,并依次展示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的幻灯片。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鲁尔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1、区位优势(板书)
(2)离铁矿区较近(板书):从图4.9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尔工业区有很多钢铁工业。要发展钢铁工业,除了煤炭,还需要什么原料?(铁矿)鲁尔区有没有铁矿呢?邻近国家有吗?在哪里?(法国洛林铁矿)
(4)水陆交通便利(板书):河流的水量丰富,不仅可以供给工业用水,还有什么用处?(提供航运条件)。我们看图4.9的左边这幅【图】,运河,与河流相互沟通,形成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我们再看陆上交通,稠密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使得鲁尔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
(5)市场广阔(板书):除了这四点,还有什么优势呢?为什么说它市场广阔?{板书}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鲁尔区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正是由于鲁尔区的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较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这些条件,所以鲁尔区在德国甚至世界的重工业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合作研究]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教学设计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教学形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共1课时)
3.简要介绍工业区的概念、分类及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
a.传统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导,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分布较广,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1.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区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工业发展,为家乡的工业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但对于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业区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我国典型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工业区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们应具备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学习成果,教师将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家乡或熟悉的一个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500字,可结合地图、图表等辅助材料进行说明。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区的发展规律和对策。
人教版必修2 地理: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案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2.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人教版必修二《4.3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docx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 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传统工业区(板书)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工业区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对新知识充满探索欲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规律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回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知识框架。
2.强调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提问:“如何实现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入研究:请学生选取一个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
此外,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可能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工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科角度看待工业发展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word教学设计
4.3-1 传统工业区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3、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4、了解新工业区的突出特点及代表性地区。
5、掌握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这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科学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思想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新兴工业区以意大利工业区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自主学习:1、说出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其主要分布地区2、传统工业区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工业有哪些3、阅读案例3,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4、试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有哪些6、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问题,完成P67活动第3题(三)小组讨论(8′)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的措施?2、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新工业区)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和对案例分析的深度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增加互动环节,以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信息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解释,以及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和同行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调查本地区的新工业区发展情况,结合课堂所学,提出促进新工业区发展的建议。
3.阅读一篇关于新工业区发展的相关文章,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逻辑清晰和重点突出。布局上,采用总分总结构,顶部为课程标题和教学目标,中间为主体内容,包括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影响,底部为总结和作业布置。主要内容将包括关键词、概念定义、图表和数据等,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别的内容,以增强视觉识别度。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使用关键词和图表简化信息,并在书写时保持字体规范、条理清晰。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成果分享。课堂提问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引导思考;小组讨论将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将让学生模拟工业区规划者或企业家,探讨发展策略;成果分享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互动方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等。然而,他们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对工业区分类的理解可能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对于新工业区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可能难以把握;在分析新工业区对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时,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高中地理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 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
2. 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二、对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预则和要求:1.使学生学会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的分析,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基本特点。
(学会从案例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2.通过对鲁尔区发展历程从繁荣→衰落→再度走向繁荣这个案例,我国东北的一些老工业区从中得到什么的启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鲁尔区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振兴东北,应采取哪些措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学地理有用。
这是对学生的日标要求)3.新兴工业区的“新”表现在哪几方面?区位优越有哪些?比较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企业规模等有什么区别?目的加深对新兴工业区的认识,有条件的学生可先上网收集一些世界著名高新工业区资料,了解其产业的结构、区位条件。
(让学生学会分析任意一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对不足的地方如何改造,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对比较差的学生能分析所在的工业区区位优势就行了)4.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学会提取信息,并能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
(这就是所要达到的要求)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案例材料三、课堂的特色1.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均以“案例”为中心。
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让学生觉得学地理真的有用。
四.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六、学习效果评价(一).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相比,区位优势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注意哪些问题?你有何建议?(二)、对你熟悉的一间企业或工厂进行分析,该企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有哪些不足?你有何良策?七、教学反思这两节课的内容都属于案例分析课,同学们已不陌生,课本的案例很有代表性;①传统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②新工业区意大利萨斯索罗工业小区和美国高新技术工业区“硅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两组图片,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大家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吗?这些不同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
“下面请大家分成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了解,探讨以下问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区别,以及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科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能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讲解,绘制一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对比分析图,要求清晰展现两者的特征、区别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转型升级的途径或产业发展趋势,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3课时)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二、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三、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④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总结板书: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师生探讨:①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②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③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的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
新人教版地理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必修二)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都是以典型案例来讲述。
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
具体我们可以建构以下图解:(1)对于传统工业区(2)对于意大利新工业区(3)对于美国“硅谷”工业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4.掌握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如“硅谷”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硅谷”的崛起,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2.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师:上一节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我们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今天就来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推进(新知识传授)师:阅读P65第一段,思考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及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导入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
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探究: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
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
(表略)(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思考讨论: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小结: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
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发展。
鲁尔煤田储量大、煤质好,煤种齐全,含硫低、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
2.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区铁矿资源较为贫乏,但离法国东北部著名的铁矿区——洛林铁矿较近,通过便捷的交通即可运抵。
后来,德国又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从瑞典、荷兰等国进口铁矿,来满足其生产。
3.充沛的水源鲁尔区位于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间,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运河,河网密布,淡水资源充足,满足了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4.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地区,地理位置既优越也重要。
陆上交通广布,铁路网稠密,从法国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
这里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区通过。
此外,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联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达海洋,有着方便、廉价的水运条件,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航运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由这条运输线承担。
方便的陆上交通,把鲁尔区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5.广阔的市场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千米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加工、消费。
承转:我们了解了鲁尔区的区位特点,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可知,在鲁尔区发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等相关工业部门较有利,事实也正如此。
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等原因,使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深受影响,工业经济明显衰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鲁尔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从社会的进步、技术革新,传统工业受到挑战等几方面来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几个主要原因。
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老师及时归纳、总结,并以此为例,说说我国的传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的教训及应借鉴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其经济地位逐步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钢铁工业,这也标志着鲁尔工业区的鼎盛时期已过,经济发展需作重新调整。
那么,鲁尔区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由上可知,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渐降低,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年份1800年1900年1985年煤 4 2 0.75铁矿石 2 1.8 1.3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单位:(t)3.世界性钢铁过剩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
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鲁尔区钢铁工业生产萎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
鲁尔区是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的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甚至使一些工业部门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过于悲观,滞步不前,面对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我们也应以发展的、变化的特点来看待。
对于鲁尔区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一次讨论,假如你是决策者,为了鲁尔区的继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之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鲁尔区综合整治鲁尔区从19世纪70年代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辉煌。
对德国、欧洲,乃至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新技术革命的诞生,给鲁尔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工业转型,鲁尔区这一时期难以转变完成,经济出现明显衰落。
面对这种现状,鲁尔人没有失望,没有坐等,而是敢于迎接挑战,主动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现在,环境得到治理,经济得到恢复,以新的面貌面对世界。
鲁尔区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原有结构必然打破,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区内原有的工业分布重新调整,以保证新结构下各产业部门的平衡发展。
例如,鲁尔区的钢铁工业所需铁矿石几乎全靠进口,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逐步调整,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还通过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再把那里炼出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交通建设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这里路网稠密,河网密布,但运输量大,航运繁忙,有待于继续建设与维护,确保畅通无阻。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科技成为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
为此,鲁尔区自60年代相继建立了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几十所各种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众多的中等技术学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机构,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
这样,本区依靠强劲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伴随传统工业的发展,本区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也越来越多。
工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江河湖海,使水质恶化;燃烧煤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工业所排放的废渣堆积如山,占用大片田地,淤塞河道,污染环境。
为了改善本区环境,鲁尔区实行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