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识讲解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刀
编稿:李晓旭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
小说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字词汇总
赍(jī)贵诞(dàn)社稷(shè jì) 骁(xiāo)骑校尉散讫(qì)
羸(léi) 掣(chè) 惶遽(huáng jù) 鞍辔(pèi) 矫诏(jiǎo zhào)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
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把握重点
■【高清课程:高清ID:插入位置:】
全文分成这样四个情节:
曹操:借刀——献刀——遇陈宫——杀吕伯奢
(一)借刀
曹操向谁借刀?为何借刀?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目的是杀国贼董卓。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生日),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
王允假托自己过生日之名,实际上是成立一个讨董委员会,商议如何铲除这个国贼。因为这个国贼有两条罪状:欺主、弄权。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将不国。说完事实,王允又回忆刘邦建国的艰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际的目的是煽动大家的反董情绪。
王允的大哭,起到了效果。众官都跟着哭了。这时,曹操出场。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先不说明此人姓名,这是作者故意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直接写此人的表现。
表现一:抚掌大笑。
大笑,这与整个会场泪流成河、哭声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大笑,抚掌大笑——拍手大笑。笑声本已经很另类,加上拍手个,更是增强了这种对比。
抚掌大笑这个动作,能看出曹操另类的性格。
表现二:调笑百官。
哭死董卓,这话与会场气氛更不相符了。王允这些人在干什么?商议讨贼大事,但是,曹操偏偏不正经讨论这个问题。这句话除了看出曹操的另类之外,还看出他霸气外露的性格。
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些人看在眼里,满堂之人,都是鼠辈,只能像女人一样哭哭啼啼。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做法。可见,曹操一出场,便压倒了百官,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
以谢天下。”
王允上前质问。但曹操的一席话,曹操孤身行刺董卓,且不说计策是否成熟,就这股豪气,令所有人都低下头,而且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之前,已经有人行刺董卓了,但失败被杀,曹操不忌讳前车之鉴,仍要铤而走险,能不让人佩服?
但光有豪气不行,曹操提前就有准备。
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曹操慷慨表达自己的计划后,取了刀,“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仅仅一个借刀环节,我们看出曹操这位奸雄,雄豪的一面,有胆,勇敢,果决。
(二)献刀
曹操还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借了七宝刀后,次日便来到相府。从曹操的言行心理入手:
一入:操径入。
一般的解释是曹操勇敢果决,从这几个字能看出曹操与董卓的关系非常密切,入相府如履平地。但是,行刺遇到了很大困难——吕布。吕布是曹操的大敌,又是大恩人。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肯定难以下手。
一句托辞:马羸行迟耳。
这句话根本就是托辞,见其机警。马不好,早点动身不就行了。当然也要为下文逃跑做铺垫,这是小说家的话语。
一个机会: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合:该。但是,此时曹操依然不能下手,因为董卓本是武夫,力大过人,此前有人行刺董卓失败,就是因为单打独斗,很少有人是董卓的对手。要等到董卓不防备才能下手。
又一个机会:卓……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我们都为董卓捏一把汗时,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眼见行刺败露,曹操该如何处置?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吕布此时已经牵马至阁外。任何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能不吓破胆了。但曹操就是曹操,惶恐时仍不失机警。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一个细节:操解鞘付布。
这个细节说明曹操肯定是行刺,不是献刀。先拔刀,后解鞘,明明行刺。幸亏董卓愚莽,不曾当场识破。
一个请求:愿借试一骑。
适未及试刀,今不得不急试马。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本部分是全文最紧急的一段,表现了曹操勇敢与机警两重特质。曹操骑上董卓为自己挑选的骏马后,一路狂奔,到城门时,作者还不忘再一次渲染曹操的机警: